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5 17:21:19

汉语言文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1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汉语言文学;人文素质

一、前言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侧重建设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文明。但是随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环境日益复杂,高职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社会和单位越来越需求复合型的人才,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只有在成功建立好学生管理体系、完善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之下,才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贯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使用价值,侧重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自身的专业价值不止于经济效益,而在于更多无法用数字统计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精髓体现,文学中所蕴含的积极精神对个体终身发展来说有重要影响。高职阶段的个体正处于个人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期,运用人文素养教育影响个体的行为养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高职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引导,出现认知偏差,基于汉语言文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体会汉语言之美的同时得到精神熏陶。

(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能够有效加深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深度,让汉语言文学教育发挥出更强的个体素质引领作用。在文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人文素养的要求需要配合其他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人文学习氛围,这对学生语文学习来说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语文中人文要素的挖掘,也能够让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加妙趣横生。汉语言文学中的国学部分,也是让学生接触语文不同学习维度的重要内容,国学经典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魅力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得到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塑造,也包括心理层面的促进,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更加事半功倍,对于高职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一些高职教育当下正面临发展的困境,强调人文素养教育更有利于塑造高职教学的特点。

三、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人格品质

经过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有部分学生没有对社会中是非善恶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且缺乏一定的独立思想,更多的心理是追求自我的利益。近些年,随着经济、文化等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部分学生会受到一些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举止出现在校园中,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阻碍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意志相对薄弱,当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萎靡不振,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一些堕落的思想让原本自制力较差的高职学生误入歧途,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部分院校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操作的教学背景下,也同样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当下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侧重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融合,增强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频率,侧重激发、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将实际生活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全方位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师在专业能力上存在欠缺

一些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聘用的都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教师本身教学经验有限,也缺乏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的培养,存在专业素养积累不足的问题。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也没有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更新,刻板的教学以及缺乏经验开展教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质量以及深度。从教师本身的资质上看,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拥有教授及以上头衔的教师仅占教师总人数的20%左右,说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明显存在专业素养较低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从人员优化的角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有效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落地。

(四)缺乏人生信念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常感到从高职院校毕业之后非常迷茫、心烦意乱,这反映出学生缺乏人生信念感,一些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只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在学校缺乏人生信念教育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未来较为悲观、消极。实际上,汉语言教育应当担负起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挖掘汉语言文学中与时俱进的一面,让学生能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走出碌碌无为的困境,找到奋斗的方向。然而一些汉语言教育中对人生观的引导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触达深层的内核,学生能够得到的信念引导不够,导致学生迷茫心理的出现。

四、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的人格素养

针对当下高职学生存在人生信念、心理素质差等缺陷问题,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理论以及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汉语言学习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更能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强化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增强挫折抵抗力,从而在进入社会之后以更加平稳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及就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对此,教师要注重对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挖掘,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以及名人轶事的分享,让学生能够跳出课本,站在更高的高度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成功必备的品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考虑到高职阶段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举办辩论赛、写作大赛或者组织朗读等,让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强化人文素养学习。人格教育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生动案例,如岳飞精忠报国、屈原不屈的精神等,通过案例解读让学生受到高洁人格的熏陶。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内容较为陈旧,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要针对当下阶段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剖析,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删减一些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加和学生的专业“对口”,或者通过增加一些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经常采用的说教式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融入微课或慕课等,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以及角色扮演的方法,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探索活动中掌握汉语言中的人文内涵,强化感悟以及文化底蕴。例如,当教师在教学小说节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课本表演出来,学生会在揣摩角色和台词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从而领受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以及思想,得到人文底蕴的丰富。

(三)创设教学情境,以景化人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参差不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創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讲到中国古诗词时,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朗诵会,利用《朗读者》这一模式进行教学,鼓励每个学生进行古诗词才艺展示,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绪,用发自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养成正确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局限于理论学习,指导学生组织成立汉语言文学社团、诗词或者成语社团,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交流中将课堂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设一些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文学创作比赛、书法比赛等。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重新认识汉语言文学,感受它内在的魅力。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个体终身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要能够增强对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文的熏陶以及思想品行的塑造,从而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强化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人文精神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维度的人文熏陶,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上升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洁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9(5).

[2]李佩霖.汉语言文学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课内外,2019(20).

[3]何谯.汉语言文学教学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消费导刊,2018(32).

[4]陈淑芳.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7).

[5]姚静.我国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6(33).

[6]贾晓霞.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J].高校论坛,2018(33).

[7]王燕.论人文素质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7).

[8]刘洁絮.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结合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29).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3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所塑造的场景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

三、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模式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发展和意义与作用

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又称远程教学(现在称之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教室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第一代函授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我国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第三代远程教育,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我基础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使用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去上课,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课;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进行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把课程传送给校园以外的一处或者多处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开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文科类学科,它的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等等),培养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思想修养;通过开放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远程教育学习(专科或者本科),不论是教育行业的教师还是文学写作的作家,都能够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更好的适应不同方向的汉语言文化运用,提高教育和文学人才的文化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远程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具备开放性,这是由它的“教育模式”决定的,虽然属于“高等教育”、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进行传递,传递给距离不等、地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数不等的各个教学组织(或者教学点),极具“开放”的必要性,这也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所决定的、教育主观条件与教育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与教育模式的区别性所决定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规律性

远程教育的规律就是“远程”,而远程教育的“教育”更不同于集中大学“近程”,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按照“正规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相比较,也就不能生搬硬套,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学员)”在本质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包括学历的参差不齐、年龄的大小不一、身份的高低不等),所有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总结行之有效的规律。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科学性

不论“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有任何的不同,但是都存在着相同的目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里我需要陈述的观点就是: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的加大,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文化人才和指导人才都需要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之上,发展的眼光、变化的思维和未来的需要都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要求。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经典型、专业型和实践型

(一)经典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实际上“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在“经典型”的运用和要求上是一致的,主要是课程、教材。1.把传统教育教学的课程与教育改革的课程相比较,现代有些“落后”,这样会造成教育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与“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相提并论,显然也会受到教育质量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更多的学生“挤”进“正规大学”的校门而进修或者深造,也许会影响远程教育的“生源”。2.远程教育应该与“正规大学”齐头并进,极力尝试“通用”教材,在教学、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层次,达到与“正规大学”相“媲美”的程度,这样,远程教育将会成为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办学机构”,对于弘扬祖国的汉语言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3.鉴别和比较“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课程和教材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加强远程教育中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度和力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组织本校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研讨,自编自撰符合教育法则、符合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辅助教材”,加强教材“质”与“量”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专业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5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6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助性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2]。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面,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口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此外,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教育职业性。各类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多讲些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内容。现当代文学课讲鲁迅的作品时可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藤野先生》、《社戏》、《故乡》、《风筝》等为主要课例;外国文学课可以重点分析《葛朗台》、《最后一片叶子》等文;现代汉语课则侧重中小学出现的语法、词汇、修辞知识作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各类文学、语言课程应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抓住汉语的根。上述各门课程虽各有分工,各有重点,但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中文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善读、能写、会教”。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7

文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素养修成的一条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扮演着国家文化记载媒介的角色。而审美教育的存在,往往能激发并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在现今社会,人们的思维往往是偏颇的,导致在汉语言文学的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缺口,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当审美教育被应用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时,是有很大裨益的。一方面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提升一个人文学素养的一条途径。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要注意的是审美是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与写作创新中的风向标,而非令其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或者累赘,否则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就适得其反了。由于审美,即对事物的鉴赏,存在着情感的评判,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相当于正确地引导学生对情感的掌控。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者,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快乐的源泉,是学习新知识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对汉语言的认知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教育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比如,在高职教育中,被教育对象思想较为成熟,也具备开阔的眼界,独立自主的意识自然也是不弱的。当然,学生对新奇事物往往会有好奇心,自然也会存在探究欲,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个特点,激发与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明白并懂得如何激发。(二)审美教育知识博大丰富,善于挖掘。审美教育的素材是很丰富的,教师在进行汉语言的审美教育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落实并能很好地掌握。比如说,在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课堂上,一篇文章被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鉴赏。这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进而对文章创作手法做出分析,追随作者,探索作者的感情世界,最后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这样能从侧面提升感知与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文学审美教育前,要懂得如何挖掘审美教育知识。(三)方式方法不一,懂得变通与创新。创新是现今社会提倡的。在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万事万物日新月异。在教育方面,为了不落后,教师也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变通。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开展审美教育,难度可以说是相当不小的,因此,教育方式与方法尤为重要,关键在于要懂得变通与创新。那么,首先,要做的是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上课时,教师要有主次之分,重点与难点内容安排的时段务必要长些,方便学生消化与理解。这就好比在鉴赏一篇文章时,会发现文章有详写与略写的。其次,学生在学习一样事物时,往往大多会存在速成心理。久而久之,这会成为一种病态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时,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若出现不合理情况,要及时加以引导走上正轨。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在《核舟记》中,晦涩难懂的古文,在现代人眼中,读起来都稍有绕口,更别提理解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此文时,可以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产生一种与文章人物融为一体的感觉,这样在理解文章时就比较简单了。(四)教育者是关键,素养与能力需具备。所谓文学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而读者或者说是鉴赏者,所要做的是揣摩并懂得其精华所在。而要想懂得鉴赏文章所蕴藏的精华,学生在接受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就需有相应的审美教育。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身为教育者,教师自身就需具备高规格的人文素养与深厚的教学能力。在探析文学作品时,要深程度地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与精华并理解其中的要点,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墨,胸有成竹,在汉语言审美教学中面对学生时就更加有底气了。但是只有这点的话,只能说厉害的是教师自己,而不是教师角色所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联想与想象是文学中的一个重点所在,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大胆想象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往往能在思想中碰撞出星星之火,瞬间产生意想不到的亮点,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此外,单篇文章的教学方式,往往有其自身优势所在,而每部作品皆有其各自特点,通过此方式与此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职教育中,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那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一个人无限学习之下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尤为注重这一点。兴趣是学习的始祖,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切入点。古来今往,因材施教是教育界中所提出的教育方针,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枯燥又有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式,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不同点,据其攻破教育中的各种难关。

参考文献:

[1]吴超.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外语文,2017,(31).

[2]张婷凯.审美教育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17,(10).

[3]高丽萍.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9).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现状;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各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汉语言文学本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我国高职语文教育者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教学从属于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在修养,而一般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两者教学的重点虽然具有差异性,但都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广,学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普通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开发的思想理念将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注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文化的传承,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方面的对接措施。

(二)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汉语言文学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它更偏重对学生精神面貌的教育,不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教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求同存异,以两者的共同点为突破口,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它在情感表现方面的优势是议论文、科普文等实用性文体不能比拟的,教师要发扬汉语言教育的优势,将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关注对学生人文关怀。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陶冶学生情操,给予学生必要的感情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转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的目的,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优化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率。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汉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上有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高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对接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该开设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整合起来,综合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其读写说三方面技能的培养,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调研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用性。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为媒介,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想象力,促使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例如组织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修养,感受文学魅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视听读写能力,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以情感体验为媒介

高职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封闭性,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汉语言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重视这种情感体验的作用,鼓励学生将自身带入到作者设置的情景中去,从而打破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突破时间和空间,体会到更广阔的思想境界,以情感体验作为媒介,学生可以从人物表现、故事情节中领会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脉络,同时也可以体会到文章表达出的精神面貌,实现汉语言文学和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

汉语言文学教育范文篇10

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国际地位也在逐渐提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在国际上发出并且传播好自己的声音是我国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始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重要理论依据,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更是我国多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基于此,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开始逐渐关注传统文化传播,并开始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如何才能“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将结合由吴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厘清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节为概论部分,即对中国饮食文化基础概念进行阐述,包括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以及传统饮食思想等。第二章节集中介绍了中国八大菜系,分别梳理了八大菜系历史发展,阐述了其各自的代表菜和特色。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酒文化和茶文化,包括各自历史发展、茶艺与酒礼、中华名酒和名茶以及各自的文人故事等。第五章节将研究视角引入文学作品中,探讨了古今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第六章节从饮食民俗文化的角度着手,介绍了我国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多方面的饮食习俗。第七章节介绍了中国筷子文化,分析其海内外文化现象,展现了我国饮食器具方面的饮食文化样貌。第八章节主要以中国传统食礼为主题,介绍了各餐饮环境下的就餐礼仪。第九章节中,作者例举出历史名人的饮食故事。整体上看,该书从多个方面系统化地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知识性较为突出,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以及扩充饮食方面知识提供了帮助。

每一种饮食文化素材如相关典故、文学作品等,或是包含饮食烹制文化,或是包含餐饮礼仪文化,相对于专业知识,其显然更易吸引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因素结合该书内容并联系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笔者发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理念迟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我国的教育环境较为复杂,不同种类院校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上,便是仅有部分学校重视在相关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未能重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部分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始终以知识教育为唯一目标,带有一定功利性质,对素质教育的践行不够深入,严重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这必然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意识指导实践,当院校管理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层领导以及相关教师都未意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那么显然会对相关教学规划造成不利影响。其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就当前来看,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严重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汉语言文学课堂要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就需要一个先进的、规范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作为桥梁促进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将文化内容中正确的价值观念顺利地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感染和引导的效果。然而在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采用传统的“填充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拓展内容的需求。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没有统筹好学生的学习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平衡,无法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最终致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加难以融入教学。其三,师资力量略显不足,难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要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并发挥其价值,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不过在当前阶段,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资队伍力量还较为薄弱,难以在专业课上充分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比如,部分教师执着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习惯在专业课上穿插学科教育外的知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再比如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较弱,没有将“育才”和“育人”结合起来,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部分专业课担负着多重任务,如科研任务、行政任务以及各种学生工作,迫于这些任务的压力,他们难以分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应用传统饮食文化展开研究。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路径结合该书传统文化内容并联系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笔者认为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可从以下路径探索采取对应措施。首先,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科学意识指导正确实践,必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育人价值的认知程度具有必要性。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摒弃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育方针中,并通过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如:汉语言专业教研会议、教师会等,向教学基层领导和一众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传递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现实意义,明确并且着重强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从而自上而下地带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另外,院校还可以积极邀请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双向融合领域的相关学者与专家到校内开展交流会、讲座等活动,并积极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参加,通过这些交流会与讲座,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其次,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关联的点,并丰富这部分内容并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在《中国文学史》课程中,教师在讲解文学大家的生平故事时,可以将其与饮食文化联系起来,如古时候的苏轼、米芾,欧阳修等,近现代的汪曾祺、唯灵、梁文韬等,向学生讲述他们的饮食故事。此外,上文提到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摆脱“填充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加深刻的解读,并利用更为多元的教学策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感受,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创作饮食文化相关文学作品等。

最后,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能力。要发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价值,其对专业课教师的执教要求不仅是具有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更要有一定的“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基于此,我国国内大部分院校都需要自行加强该专业师资建设,武装本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展开专项培训工作。具体来说,院校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展开培训,聘请国内专业领域人才到校开展讲座,组织汉语言文学教师学习相关教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执教能力。也可以定期派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参加相关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地对相关教学理念进行研究与实践,从而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及其作用发挥。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院校应积极建设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融合机制,利用考评制度、激励制度等方式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从而为其价值发挥奠定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让广大读者对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以及饮食文化历史发展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其内容丰富具体,编著思路清晰,章节设计合理,可读性较高,既适合作为饮食文化爱好者的读物,也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材或选修课教材。

作者:吴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