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测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23

汉语能力测试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1

就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中的英译汉试题来讲,考生得分的机会较大,这跟该题的评分方式有关。英译汉主要有两种题型,一种是选择题,即一句英文下给出四个中文翻译的选项,要求考生进行选择;另一种是段落翻译,要求考生完整地翻译出一则篇幅较短的文字。在这两种题型中,第二种题型考查考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而第一种题型则比较注重答题技巧,具体如下:

1.英译汉选择题型共四题,总分值8分,每小题2分。

2.每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所做出的翻译与题目所给出的英文内容是最相符合的,如选择该答案,可得2分。

3.剩余的三个选项中,仍有两个选项可以得分,但是这两个选项与上述最佳选项相比,在某些内容上有偏差或错误。根据选项给出的翻译与原文内容之间差别的不同程度,选择这两个选项中较佳的一项可得1.5分,另外一项可得1分。

4.如选择翻译效果最差的选项不得分。如:

Theyweresobehavedinthedebatethatwefinditdifficultnottoadmirethem.

A.他们在辩论中如此表现了一番,以致于我们不得不称赞他们。

B.他们在辩论中表现非常出色,我们很难不佩服他们。

C.他们在辩论中行为得体,使我们觉得难以超越他们。

D.他们的辩论表现很糟糕,我们很难不为他们难过。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4年6月第64题】

按照以上评分标准,该题的四个选项按照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A,C,D。

从此类题型的难易程度上来看,要想做出最佳选择,从而得到满分,其实也并不是十分困难。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推敲生词意思

解答翻译题的最大难点之一就是不明白生词的意思,而在这一题型中,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最令人头痛的了。如果题目中出现了比较生僻的单词,考生并不是无从下手,可以从选项中所给的对应的汉语意思推敲英语单词的含义,并结合整句话的含义进行选择。试看下面一道试题:

Thepoliceforcedtheirwayintotheroom,onlytofindthesafeempty.

刚刚发现保险箱是空的,警察就进入了房间。

为了找到那只空保险箱,警察强行进入了房间。

警察破门而入,结果发现保险箱已经被洗劫一空。

为了找到那只空保险箱,警察被迫进入通向房间的通道。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6年6月第62题】

在该题中,有一个很简单的单词“safe”,如果不是选择题,而是让考生自行翻译,他们的思路就很容易局限在“安全的”这一意思下,很难想到“safe”的名词含义“保险箱”。而在这道题中,四个选项对该词的解释均为“保险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考生起到了帮助作用。另外,句中还有一个比较难处理的单词“force”,其原义为“强迫,强加”,但在该句中构成词组“forceone’sway”,其意思则要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正确理解这一词组的意思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要想正确选择该题的答案,考生可以从别的方面加以斟酌,绕过这一不好翻译的词组。例如词组“onlytofind”,其意思为“结果发现”就比较明确。在以上四个选项中,仅有C项的翻译为这一意思,因此可以将答案基本锁定在C项上。为了确定答案是否为最佳,考生还可以将该选项结合英语全文加以推敲,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选项的前一部分将词组“forceone’sway”译为“破门而入”,十分符合整句话的意思,而且对于“force”一词的处理也与其原义比较接近,那么最佳答案就理所当然为C项。

二、认真对比句型结构

由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针对的对象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其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在翻译题中,句型的结构一般也就比较简单,容易梳理。试看下面一道试题:

Scientistsareeagertotalkwithotherscientistsworkingonsimilarproblem.

A.科学家热衷于与从事类似课题研究的其他科学家交流。

B.科学家更容易与其他科学家谈话来解决相同的问题。

C.科学家很乐意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同其他科学家交流。

D.科学家更容易就雷同的问题与其他科学家交谈。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3年6月第61题】

在该题原句中,现在分词短语“workingonsimilarproblem”作为后置定语修饰“scientists”一词,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在四个选项中,对于这个短语的用法和含义处理正确的选项很明显只有A项,其他三项均不是把这一短语作为修饰“scientists”的定语来处理。

三、灵活使用排除法

排除法是处理选择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一类翻译选择题中,排除法的使用有时候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考生无法从常规角度做出最佳选择时,排除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试看以下试题:

Today’syoungpeoplegenerallyhavemorepurchasingpowerthantheirparents,andtheyaremorepreparedtouseit.

A.如今年轻人的购买能力一般都超过他们父母,而且更乐意消费。

B.总体上今天的年轻人赚的钱比父母更多,而且他们时刻准备消费掉。

C.如今年轻人在消费上大都比父母大方,而且他们更做好了花钱的准备。

D.今天的年轻人大都认为他们需要比父母多买东西,而且时刻准备这么做。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2年12月第61题】

在这一题中有英语中常见的“more…than…”句型结构,而这一句型结构的含义是十分简单的,相信只要有一点英语基础的人都能理解。从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对于被比较的两个对象的翻译都不一样。在原文中,比较结构所包含的两个对象分别是“purchasingpower”和“theirparents”,前者的意思是“购买能力”,后者的意思则相当简单。当然这个比较结构的句型还含有省略这一语法现象,但是在此可以不做考虑,考生只需要考虑到“purchasingpower”译为“购买能力”是最佳的选择,那么答案便可以确定为A,而B,C,D三个选项对于这一短语的翻译都不准确。

使用排除法的关键之处在于考生必须确定一个可供推敲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最好是自己能够把握的知识内容,从而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排除。

四、保守得分法

所谓保守得分法是指当应试者无法确定最佳答案的时候,通过自己能确定的句中部分内容的翻译,找出翻译有明显错误的答案,并将其排除,保证所选答案能够得分。用这种方法选出的答案不一定能得满分,但是可以保证得1.5分或者1分,因此可称为保守得分法。这种方法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考生来说是很实用的,因为只需要找出明显有误的翻译便可以排除错误选项。试看以下试题:

Hisignoranceofthecompany’sfinancialsituationresultedinhisfailuretotakeeffectivemeasures.

A.他对公司财务状况豪不理会,自以为措施有效,以致失当。

B.他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一无所知,结果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C.他采取的措施无效,使得公司的经营状况更加恶化了。

D.他不了解公司的金融状况,结果采取的措施失效了。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2004年6月第63题】

该题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生单词比较多,但该句末尾的“failuretotakeeffectivemeasures”却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个短语,意思大概为“采取有效措施失败”。根据这一点,考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选项A中将其译为“措施有效”是错误的,因此可以很肯定的排除这一项。虽然通过其他内容的分析后,可以得出最佳答案为B,但对于水平有限而无法进行全面分析的应试者来说,在A之外的选项中任选一个已经至少可以得1分了。

总的来说,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翻译理论和方法,他们的翻译水平都十分有限,要在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翻译选择题中取得较高的分数,除了平时学习需要努力之外,以上解题技巧也是十分有帮助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解题技巧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在任何一道题目中,这些方法都有可能同时使用到,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学生也要不断灵活应用,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2

一、转变理念,认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学校的支持和重视是前提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体系的脱节,导致医学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学,忽视医学的社会属性,忽视对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对象除了疾病,还有患者(人)。医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知识,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汉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善于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医疗事业发展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摆正医学教育中人文类课程的位置,打破以单一医学为主的学科体系,重视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增设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实用语言艺术、口才训练、阅读学、交流与沟通、应用写作等课程。

2.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关键

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相当数量的专业老师认为那只是大学语文老师的事,自己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行,其实不然。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几个大学语文老师和几堂大学语文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所以,专业老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始终牢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识修养、生动流利的教学语言感化每一位学生,并适时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当然,作为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主要任务的大学语文教师,更要坚定信念,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汉语学习的魅力,为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从而愿意、乐意学习汉语。

3.学生的认识和行动是保障

医学生大多数来源于高中的理科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兴趣。许多学生做论文,写文章,甚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利用电脑网络下载现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剪辑拼贴,疏于动脑、动手。再加上,在校期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参加各种培训和证书考试,无暇顾及汉语学习。学生有意无意忽视自身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他们提笔忘字,用词混乱,造句为文错误百出,开口用语平庸乏味,与患者交流缺乏技巧。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医术高明就是一名好医生,孰不知,临床工作中病历书写,治疗问诊,术前谈话,处理医患、医医、医护关系,医学科研工作中的论文撰写,医学生涯中的知识更新,都需要汉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作为将来要成为白衣天使的医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二、凝聚力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

1.发挥班主任对学生阅读、书写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每学期的阅读计划(可到图书馆去借阅查阅,也可以自己购买,请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阅读指导讲座),督促学生按计划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要求手写),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为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积累大量的素材。

2.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性,出现了无限的文献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使得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产生了困惑,需要图书馆及时有效地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可开设文献检索课,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文献;组织管理学生读书社团,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方向,引导他们健康阅读:设立《阅读与欣赏》栏目,推荐优秀图书的介绍和赏析,领悟作者的感情,体味书中的意境;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会、书目推荐会、读书有奖征文、书评论文、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网络阅读质量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络阅读,但因缺乏有效的网络阅读指导,阅读质量不高。因此,学校要开展大学生网上阅读调查,加强网络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网站目录,组织专题网络资源导航,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中的各种评价标准,创建自己的WEB站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综合信息,实现互动、研究型学习,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锻炼,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1.利用课堂大练兵

这里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语文课堂,也指专业理论知识课堂,无论是大学语文老师,还是专业理论老师,要共同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任务。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课时数相当少,以学医学知识为主的医学院校就更少,有些甚至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业理论课老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又不注意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培养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就成了一块教学的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医学院校的所有老师要发扬团体教育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教师可把理论知识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途径,通知要上课的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解答问题。医学理论知识在查找资料、交流讨论中得以掌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2.抓住实习多实践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有一年,一定要抓住实习的时间培养汉语应用能力。开展实习教学晨会,由学生轮流主讲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注意事项,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及特殊病例。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安排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并利用多媒体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鼓励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治疗方案,教师只在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开展与患者沟通交流活动,教师示范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与病人交谈,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从患者病痛的角度多给予患者体谅和关心,获得病人的信任,提高口语能力和交流技巧。实习完后每生上交一份实习体会,锻炼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3

关键词:茶文化;对外汉语;教育专业融合;探讨

中华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含中国的传统思想,茶文化是其中最独特的代表之一,无论其是在种植、采摘,还是加工工艺等环节都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在饮茶的礼仪中、饮茶技艺也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所以选择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茶文化,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教学的探讨分析,同时选择茶文化教学传播的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等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1对外汉语中的传统文化

1.1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内涵,我国的大部分学者研究分析后得出了自身的结论,但我国在对其的定义中也缺少明确性,各学者也只是将其整理后分析,使其拥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模型,但是即使是分类,也会有诸多涉及不到的内容,其存在于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明之中,而且无处不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追溯,寻找其发展的特性以及特定的含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给予了人们特定的传统文化寄托。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发展中,无论是我国古代的文化,还是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传统的宗教艺术等都是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也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理念。虽然,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节奏与近现代生活的节奏不符,但是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思考模式、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生活的向往也是逐渐被提起,这些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并随着中华民族的性格逐渐演变而成。

1.2对外汉语与茶文化

就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有限,对外汉语的课堂形式少之又少。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使用较多的主要是北京语言大学统一补办的教材,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可以看出,其中的内容是较为单一的,其对中华文化专业教师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现在专门从事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汉语的教师是比较少的。除此之外,出现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在对外汉语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中,通常包含大量的理论灌输,文化实践的情况相对较少。对外汉语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外对于中国文化感兴趣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海外思归人员的正常工作。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其在战略意义上以及发展规划中影响深远,随着我国产生的影响不断发展,文化实践偏少的现象不断出现。在对外汉语的实际工作推进中,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是一项重要工作。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其在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我国文化影响力增强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升我国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对外汉语在国际中发挥出自身的地位,帮助中国人员树立良好的形象。

2对外汉语中华传统茶文化传播模式

2.1融合传播模式的概念

就我国传播学角度上来说,传播模式主要是指研究传播的整个过程,包含其性质、效果等。自上世纪以来,西方传播学研究中不断出现新的观点及言论,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能够被普遍接受。早期我国的传播更加偏向单性质的传播,包含是什么、谁、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的效果等。这在全世界的传播中发挥着巨大价值。因此,通过此种传播言论,能够为茶文化的传播与学习提供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

2.2传播模式与茶文化教学融合及传播

在茶文化与对外汉语专业融合传播方面,传播模式及传播思想为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价值起到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茶文化充当传播与交流的信息,教育工作者可借助一系列的教育方法,通过媒介的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也显而易见,茶文化作为教育媒介中的主要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信息传播的媒介多数是指多媒体教学技术下的PPT、视频、图片以及文档等。可以看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茶文化知识传播传授的全过程中,充当着接受者的角色。传播效果在其中可有效衡量与监测,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为之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楚文化的融合打牢基础,进而帮助对外汉语专业教师不断优化及收集素材以教育形式,使茶文化的传播质量维持在预期的目标之内。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文学与茶文化融合和过去一段时间相比较,当前的教育模式更加趋向于双向性,互动性更高,与以往的传播模式图像比较,该种模式是更加复杂的。

2.3对外汉语种中茶文化的可行性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是大众与媒体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为公众意见的表达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育专业中,茶文化应当融合到其中。在表达中国人的意见与态度中,其展现出了自身的宣传艺术与方式,深入挖掘了我国的社会思想以及资源文化,在之后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传播教学中,形成了属于自身的思想,发挥出茶文化在其中的价值所在。

3对外汉语茶文化课程教学分析

3.1茶文化理论课程教学

通常情况下,人民将传统文化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解读。广义上的茶文化,主要是人类社会在历史生产过程中制作出来的集合。茶文化,主要是研究茶的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包含几千年来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对社会的引导教育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经成为独立的体系即茶学,因此,现今经常讲的茶文化更加重视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当前生产模式下,人际交往能力是其中最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其中所有的问题,理论课程的支撑也不全是茶文化的内容。正如我国王玲先生所说:“烟酒茶文化,不仅是研究茶的生长,还包含了茶的一生,它的培植、烘焙、化学成分、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主要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而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茶叶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文化以及社会现象”。当前的茶文化中,其在经历千年来的沉淀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整合系统,主要反映了多个民族、层次的社会结构,包含了我国古代的多个宗教、思想以及茶文化的结合。茶道自起源后逐渐发展成为思想传播发展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皆将茶文化与兴邦治国之道结合起来。通过对茶文化中茶精神的学习,其中民族的传承精神也将被代入国际社会环境中,使其在社会环境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3.2茶文化实践课程教学

实践课程教学也被称为课程中知识的具体应用。来华留学生的学习茶文化理论之后,必然会参与到课程的实践中来,这主要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学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最终再掌握。对外汉语教师主要通过利用茶文化的实践课程对留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能够让国际友人在中国的生活中感受到与茶文化相关的美好生活以及自由思想。但就教学实践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模块可以被分成教育实践与文化实践部分。教育实践中,外语教学实践研究、教育见习等在文化实践方面主要包含传统的手工、中国武术、京剧艺术、书法艺术、茶艺术、中民族乐器音乐等。可积极组织高校对外汉语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参与到茶叶的种植采摘、生产中去,进行泡茶比赛等,提升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中,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交流等练习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地点可以在茶叶市场、茶馆、茶庄进行户外徒步等,促进其对茶文化的了解。

4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4.1教材设计

教材是对外汉语茶文化教学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实际文化教学的重要依据。对外汉语文化类的教学中,中华文化的展现方式多种多样,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呈现的方式,对中华文化中的茶文化传统内容加以论述;间接呈现方式,主要是语言教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部分文化的内容。进行间接教学的过程中,提升间接教学的质量。潜在呈现的方式,主要是教材中并未书写出来,需要人们深度挖掘的内容。4.1.1注重基础,挖掘深度。就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对外汉语的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无法通过获取的证书反映出来的,大量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实际的汉语能力测试中布置中,学生测评的更多的是会书写、会分析。但是表达与其他听、读、写表现极度失衡,无法与中国人直接进行沟通。因此,茶文化知识的编写不能只单纯地讲述茶文化理论知识,还应该将这些知识列为茶文化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对于茶文化的内涵理解,茶艺的基础知识介绍可以放在初级的教材之中,这些内容可以作为非重点提及,在中高级的茶文化知识中,这些内容可以加强书写与讲授。教材的编写中,茶艺方面知识可以包含茶艺流程的基本知识。主要为选择茶叶、选择泡茶的水源、烹茶的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布置等一系列内容。例:在进行田菊花茶冲泡中,对外汉语专业人员需了解到菊花具有一定的清热降火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毒,尤其能够对产生的炎症起到遏制作用。且菊花的种类中各有不同,选择菊花的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是需求,选择甜菊花、杭白菊或是其他种类。菊花茶的引用通常是每日设定相应的数量,以开冲泡,可与其他茶类饮品相融合、包含枸杞、决明子、红枣、胖大海等,有益气补血的功效。4.1.2求同存异。我国的教育专家崔希亮先生提出在教学理念上的观点,从其教学理念上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息息相关,但是当前的对外汉语模式一直在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以减少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不利影响。西方人在自身的精神理念建设中,主要是将自由作为实际生活中的主要动力,在人际关系处理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教育底线是必须遵守的。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在人际关系处理的过程中,不盲目坚守自身的文化,遵守他人国家的文化才是应该做的。对外汉语学习理念认为不理智的坚守自身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求同存异才是实际发展中的真理。4.1.3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高校对外教育专业的趣味性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大部分对外汉语学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将自身的作用积极发挥出来,但是其发展的形式是其中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教育形式上也可以加强改革,包含采用丰富教材知识、利用互联网教学等,尤其是在面对特殊环境下的应急教育手段,如远程教学、咨询会议、座谈会议、广告教学等。

4.2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4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语言经济原则;语境+双通道输入

随着本科大学成立或升级为应用型大学,大学英语的学分和教学课时大幅度减少。以项目小组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按照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每学期课时为40节。如果培养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每项技能每学期的课堂培训时间只有8节。2017级新生英语入学摸底测试成绩显示,多数学生只掌握了35%左右的中学词汇量。因此,如何能做到减课时而不降教学质量,如何解决学生英语词汇量低制约其英语各项技能,尤其是听力技能,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词汇研究现状

词汇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知识领域。传统主流语言学理论的研究重心在于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分析,词汇仅被看作语法结构的填充物。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勃兴,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展示了两种不同目的的外语培养程序:(1)英语基本能力培养程序:词汇—语法—听—说—读—写;(2)英语高分能力培养程序:词汇—读—写。词汇均位于这两种培养程序的第一位,故词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词汇知识心理范畴的讨论从1911年延续至今。音位、句法类别、词素、语义(包括外延义与内涵义)及与其它词的搭配被认为是每个词汇均有的五个心理维度。随着理论不断的深入,有大批学者进行研究并修正,提出了此框架中词义的范畴广度、典型效应与基础节点效应假说,以及启动效应的存在。Nation(2003)提出直接式与间接式两种词汇学习类型,中外学者从多方面对词汇知识的广度、强度、深度、复杂度、丰富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检验方法。据调查,我国研究大都集中在硕士论文中,期刊论文比较少见,表明词汇的强度与深度尚未得到在职教师的重视。我国张少林等(2012)进行了类似复杂语词形态处理机制探索的研究。总之,词汇研究已经从单纯语言学角度的研究转向针对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记忆贮存、提取通道等认知领域的研究。我国外语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弱。

二、感知学习风格与认知经济学理论

视觉和听觉属于人类的感知范畴。感知学习风格是一种涉及感知模式的学习风格,指学习者通过不同的感官理解、组织、记忆新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Kinsella,2012;Reid,1987)。国内感知学习风格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不乏一些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感知学习风格的重要研究。国内研究者对感知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利用国外感知风格调查量表调查国内不同群体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且研究对象大多是大学生。认知处理经济原则,又称认知经济原则,简称经济原则(economyprinciple)。从语言运用视角而言,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总是力求用最小的麻烦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于书面语言而言,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词汇越少,词汇书写的难度越小,承载的信息量越大,则经济性越强,反之,经济性越弱。国外对于语言经济原则的研究较早,从语言经济原则的萌芽到正式提出语言经济原则,国外学者做了系统的研究。与此相比,国内学者对语言经济原则的探究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其一是认知经济原则理论的引入和发展历程的总结,如陈新仁(1994)等;其二是利用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理论的微观应用研究领域,将该原则用于研究英语语篇、语言形式、语法、字母,如徐正考(2008)等;将理论运用于研究某一具体学科领域的,像外贸函电,新闻英语,新闻标题,网络新词、言语交际等,如赵玉英(2003)等。关于将认知经济原则应用于词汇教学方面,中国知网上找不到相应的文献资料。综上所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词汇学习和语言经济性单方面的研究,无两者结合的相关研究。从英语语言学角度,认知经济原则国内外视觉学习研究现状给本文提供的新的研究视角。

三、“语境+双通道输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构思

项目组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建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内已建成完整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系统。该学习系统内容难度分为1、2、3、4、6级的大纲全部词汇的六种词汇心理结构识记模式体系、相应的产出式应用练习系统以及文档版与网络版的词汇测试系统,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词汇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项目组依托该学习系统编写了大一新生入学的词汇能力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保证了前后测试卷题型,难易程度以及词汇深度和广度上的完整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大一新生入学之际,没有正式上课之前,选取试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词汇能力前测测试。项目组随机挑选同专业同年级四个老师,每个老师名下两个班级,共8个班级学生进行英语水平前测。测试方法为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一套试卷,试题来源于博文管理学院校园网络词汇测试系统的试题,题型分为写作,听力,词汇和阅读部分,最大能力保证符合大学英语四级能力测试相应难度和相应题型,作文得分为两个阅卷老师评阅分数的平均分,之后用SPSS对总分进行分析,重点考察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明确学生词汇量以及质上的能力水平,考查两个班级英语水平是否相同。在前测成绩分析基础之上,确定试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试验。选取试验班和对照班成绩相近的两个老师两两一组进行试验,具体的方式如下:第一,词汇心理认知阶段:熟记第一体系中的词汇;第二,视觉听觉双通道输入阶段:通过词汇在语句等语境环境中的呈现,反复听相关双阶练习的单元录音,填写练习中所缺的单词,从而达到视觉依托,语境理解,听觉刺激途径来完成相应练习;第三,核对及纠正阶段:核对答案,红笔纠正,错题摘录,单词复写等练习,实现词汇认知的真正转化;第四,强化完善阶段:强化练习,在没有视觉、语境的环境下,反复听习音频,实现听力能力的进阶。教师通过手机软件,规范和监督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主完成相应的词汇学习任务,依托测试系统定期进行阶段性词汇测试和听力能力测试,即时得出评价结果,确保试验对象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试验结果和后测试卷结果对照比较。试验周期为一个学年共两个学期。课时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受试进行后测,后测数据分为两个部分。(1)横向对比:A.试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对比;B.试验班与对照班大学四级通过率对比;C.试验班学生个人后测单题型成绩与其四级成绩单题型成绩对比;(2)纵向对比:A.试验班前测后测成绩对比;B.试验班大学四级通过率与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四级通过率对比;C.试验班四级单题型成绩与同专业不同年级单题型成绩对比。最后,后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语境环境下视觉听觉双通道输入在认知经济原则指导下对大学英语词汇学习,在英语水平提高方面的看法及相关建议,之后根据这些数据结果进行总结。

四总结

“语境+双通道输入”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建立在语言经济原则基础之上,将认知经济理论运用于词汇教学。依托校内在线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系统,通过词汇在语句等语境环境中的呈现,听音填写练习中所缺的单词,实现视觉依托,语境理解,听觉刺激三途径来完成词汇习得,以期实现英语各项技能的提高。本项目改革目标在于总结认知经济原则在词汇教学领域的具体教学设计、方法和原则,讨论听觉、视觉加上语境在词汇教学过程起到的作用,以期改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应用型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最终完成特殊情况下减课时不减教学质量、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Kinsella,K.UnderstandingandEmpoweringDiverseLearnersinESLClassroom[A].InReid,J.M.LearningStylesintheESL/EFLclassroom[C]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12:196-198.

[2]Nation.I.S.P.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M].NewYork:NewburyHouse,2003.

[3]Reid,J.M.TheLearningStylePreferencesofESLStu-dents[J].TESOLQuarterlyAJournalforTeachersof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ofStandardEnglishAsAsecondDialect,1987.21(1).

[4]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1994(1):8-12+59.

[5]徐正考,史维国.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时发展中的表现[J].语文研究,2008(1):9-12.

[6]张清芳.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内隐启动范式研究[J].心理学报.2008(03):253-262.

[7]张少林,程锋萍,刘拴.高阶英语学习者N+N组合概念认知机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1):21-26.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5

本文作者:孙洁王丹范忠李亚南工作单位:湖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语言文字工作普及的现状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落实全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医学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对临床教学的重要性,自觉参加普通话的培训和水平能力测试,自觉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培养规范书写的意识和能力。截至2010年12月,90%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以上,普通话基本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教材用字,教学、公务和校园环境用字基本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和要求。不足之处近年来,由于医学院校中担任临床课和基础课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过分强化对专业课的学习,在英语上也占用大量的时间,缺乏对中文、普通话方面的系统培训,加之部分医学院校强调临床专业学科的建设,疏于对任课教师语文水平的培养和监管,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语言、书面文字表达等方面不如中文系毕业的老师。而且,近年来网络语言的滥用,社会上的词语的“滥造现象”,以及大街小巷的错别字等等也给汉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污染了人们的用语习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代教师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水平。

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对策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批示中指出“希望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同志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开展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学校搞好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前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做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执行语言文字法规、规章和规范标准,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尊重语言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语言是一个开放的、能够自我修整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正确、规范、健康地使用语言文字,要注重语言文字体系和语言运用的规律,结合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不断更新,清除语言污染,保持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健康性。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墨守成规[4]。强化语言文字的法制建设对于国家机关来说,重新提高对学习母语认识的重要性,引导每一个公民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协调好母语和外语的关系,重视汉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5],加强监督和引导作用,不能过分强调外语,净化语言环境,对媒体、网络上不规范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和正确的引导,遵循语言发展规律,客观理智地应对汉语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有关精神,有计划地开展普通话培训及测试工作。对于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组织、协调、开展学校的普通话运用工作,还必须加强对任课教师语言文字水平的培养和监管,包括普及普通话的,优化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设置,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文艺活动,转变学生对母语的认识,设置文学社,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积极开展普通话的培训和测试工作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加大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力度,对适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对普通话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工作方针,坚定普通话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法定地位,坚持普通话培训和考核的方针政策。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新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对于老教师来说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倡使用普通话。并且要定期组织对任课教师普通话的培训和考核工作[6]。学校要定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对普通话表达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强化训练,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教学质量。在教学环节上,也要把讲普通话的规范化纳入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和实验中使用普通话教学,督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普通话。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开展工作对于医学院校的广大教师来说,从自身讲普通话开始,在授课的时候规范书写医学名词术语,避免常见的误用字、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准确使用语法,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规范、得体、优美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6

07行政能力测试真题+

从07年浙江省公考大纲来看,今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五个组成部分有了很大变化。往年的公共基础和常识判断部分直接改为常识部分,主要侧重法律基础知识的考核。由于这一改变使得考试的分值和题型题量的分布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分值由原来的120分改为100分,与中央国家机关完全匹配。题量上原来有两部分内容构成的常识部分题量肯定减少,其他部分的题量也会随着变动。考试的重点更加能力测验。难度也有很大的增加。

数字推理不再是简单直接的等差、等比、和差积商、平方、立方数列,而侧重考核的是多次方综合变化、分段组合变化、多数列组合、跳跃组合数列等等。数字数列幅度变化相对加大,数列变化更加丰富。

数学运算更加注重数列拆分求和,剩余定理、统筹与配套、简单概率问题以及基本的应用题型综合演变的能力考核。计算能力不是考核的重点。

图形推理更加注重类比型、演绎型变化的推理以及空间和视觉多图形综合变化推理。要注意平面旋转和轴对称以及中心问题。演绎推理改为逻辑推理,要特别注意可能性推理的解题方法,有削弱型、加强型、前提与预设型、解释型、评价型和结论型等等变化。

言语理解与表达今年可能会趋向于片段阅读的考核,主要考察核心关键词和句的理解、概括文章大意以及作者主旨的理解等等问题。核心的还是汉语基础知识的考核。

资料分析可能变化不大,主要考察广大考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增幅、增长、比率、同比、倍数、翻番、占、超、为等。还有就是复杂统计图的看图能力以及简单计算能力。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7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新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80、90年代以来改革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在调整,普遍增设了新闻类、影视艺术类课程,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删减了部分过时了的课程,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素质上进行过大量的实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武汉大学於可训主持的“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但本专业基本内涵在“五四”时代初步确立,50、6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公认的课程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型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试方式、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传统的死记硬背、掉书袋、照本宣科的书呆子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需要,明显不适宜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人才。改革势在必行,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大型的历史悠久的重点大学中文系,大多意识到了本专业改革必然趋势,但由于历史的传统因袭负担重,作整体性的专业调整相当艰难,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没有实力(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学术储备不足)从事这方面的专业调整和改造。根据我校中文系的实际,从整体上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本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选择从目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急需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入手,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实际又顺应时势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一)调整课程体系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和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调整后,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1·在文学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文学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为目标,调整改造原有文学课程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课程性质将过去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合并为现当代文学,相应开设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选修课;将过去的古代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之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的开设;外国文学以作家作品讲解为主;文学理论课、美学课以专题形式开设。2·在语言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ZHC的精神和要求,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将过去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合并为一门汉语课程,语言学课程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3·在写作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4·其他专业课本着实用原则适当开设,围绕三种能力增设哲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影视等相关专题选修课。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三种能力培养的设计,运用新的史识、史观,观照、筛选、解读文本,调整确立新的课程内容。调整后,文学、语言、写作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文学史课程中,精选真正的文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删除那些用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遴选出来的作家作品和相关内容。在汉语课程中,着眼于实际生活中思想交流的需要,根据ZHC的要求,强化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确立三种能力的心理学基础和各自在人才整体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审美能力体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教学重点,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以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人才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人才各自不同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根据时展、社会需要和人才个体差异确定本专业人才三种能力的结构形态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是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需要平衡处理的关系有:

1·三种能力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培养完美的人的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

2·三种能力各自的层次划分。如写作能力层次中,观察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语言运用能力层次,再其次是形象思维的能力,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三种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4·教学方式相应改变为研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充分展现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外辅导将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仅系内教师需要加大课外辅导的力度,外聘的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也将成为课外辅导的生力军。创办写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办写作事务所,沟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这种特色建设思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与时俱进: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因势变通、开拓进取的精神。

2·综合性、系统性:本教改是系统的综合改革。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转移,从重知识型的教学转变为重能力型的教学。

4·实: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此可以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子课题和建立切实有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测评体系。

三、课程、学科和专业特色建设协调发展

专业发展目标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考虑专业建设的前提。离开社会实际设计专业发展规划,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是要破灭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些人认为中文专业人才就应该是文化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能从事高层次的文学创作或汉语言文学研究的人才,这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定位;但另一些人却坚持认为中文专业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的人才,要能够写报告、整材料、搞关系、做杂事。这是一种“下里巴人”式的定位。这两种定位都不是凭空瞎想的,都有一定的社会实际需要的现实依据。但问题是都没有抓住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或者是两者“中庸”,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适应面相对狭窄的窘困。我认为本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三种能力的培养上,即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它能够恰切地契合目前和相对比较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ZHC要求,写作能力培养能为社会输送大批目前急需的“笔杆子”。高校专业学科建设是和课程建设密切相连的。确立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就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密切相连,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到本专业每一个学科,学科建设又是其中内在的基础。学科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改的质量。没有学科研究的基础,教改就只能流于形式,形式翻新也许能造成一时的热闹,但不可能长久,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本专业建设的基本态势应该是“金字塔”式的:以课程建设为基石,以学科建设为骨架,以专业建设为目标。课程、学科、专业,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特色的人才。教学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每一堂课的教学,从理论上讲,都必然要进行教改。没有哪个教师上的每一堂课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认为教改的基础是科研。一门课程或学科中概念、判断、观点的改变,涉及到的是本课程或学科的整个体系,它往往是教改的核心内容。多媒体、导师制等教学手段的改变固然重要,但它还只是形式。概念、判断、观点的改变,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作为基础,那必然是瞎胡闹。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基本理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最重要的媒介是学生心理上的感悟、体验语言文字魅力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求背诵、朗读、记忆需要识记的学习内容,而且要求他们能理解、感悟、参透这些知识中所包含的自然、人生、社会和艺术的奥秘,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在课程的教学中。审美能力是中文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语言和文学学科类教学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本专业各学科能力培养结果的综合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验证。为此,可以专门成立写作实验班和面向社会的写作事务所。一方面外聘作家、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传授实际的写作技能;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开一扇窗口,通过写作事务所,收集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状况,锻炼学生写作的实际能力,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提供社会反馈信息。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8

一问题:

(一)思想

由于不正确的思想,学生不敢说英语。在英语交际方面,正确与流利似乎是矛盾的。许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正确第一,流利第二。这对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弊大于利,原因是它导致了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张嘴。其实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在做交际练习时,我们应鼓励他们,而不是为了纠错而打断他们的话,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说话热情。显而易见,“正确第一”只能导致学生宁愿闭嘴也不愿犯有时看似十分幽默的错误。

(二)话题

教师或教材事先定好的话题往往使学生不知说什么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容易的是那些他们熟悉且生动有趣的话题。只为了语法教学而编辑的材料不能使学生说。比如“Tomisaboy.”“Kateisagirl.”等句型有语法意义,但缺少练习价值,很明显,学生会很快厌倦它们。另一个学生不配合的原因是教学材料脱离现实,“TotheTibet”,“ToGuilin”等话题只能帮助学生学点语法。另一方面,材料应主要反映英美文化。只有有吸引力的文化背景才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如果我们把文化与语言分开,交际练习就会失去光彩。

(三)语言环境

由于有限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以下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情况:对于书面语的过分重视;教师很少真正说英语,即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说,在课后也不与学生用英语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过多,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和练习,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不注重培养说英语的习惯以及交际教学不能列入教学计划。

(四)动机和责任

如果没有自我动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坚持用英语交际。一般说来,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学生的自我动机和教师对于在课堂上所使用的练习材料的正确而充分的使用应持的负责态度。每个人都有理想,问题是某些学生的自我设计与他们现在所学的课程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应主动接近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现实的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他们的理想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由于缺乏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来说十分重要的客观压力,学生也可能不会坚持说英语。通常教师对学生的交际练习不作严格要求,没有确定的时间或让学生每天或每周练习。结果,学生只说汉语或半汉语来取乐。因此,很难取得期望中的教学效果。

一解决办法

(一)思想

建立正确的口语教学指导思想。那种认为交际能力一点不重要的观点必须完全转变。教学的每个方面,不只交际教学,都应确立这种观点;流利第一,无可非议。每位教师都明确的态度来支持这种观点;每个学生都应积极承担起说英语的义务。在每学年评定学生英语能力时,不应只看他们的书面英语,而且还要测试其交际能力。如果交际能力测试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学生的交际能力怎么会不提高?

(二)课堂中心

将课堂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分组讨论比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交际。讨论组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两两讨论。根据我的一点拙见,讨论的话题应是可行的、有趣的、可争论的。我们应抓住指导讨论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话题可不是件容易事。我们可以提供话题供学生选择,当然学生亦可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想,这种方式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三)语言环境

必须创造一个更生动的语言环境,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和练习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说英语。通过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话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检验应用和扩展课堂上学得的知识。有了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的交际能力会提高。

(四)课时数

应延长交际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在许多中学英语交际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学生一直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当众用英语与别人交际过。原因何在?人多而时间少。这种情况急待改变。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9

一、以《扁鹊传》为例的教学实验

(一)实验文本、对象与时间。《扁鹊传》节选自《史记》,是现存最早的一篇医家传记,也是医古文阅读课程中的经典篇目之一,文中提出的“六不治”和“随俗为变”思想,对如今的医疗实践仍有指导意义。本次实验对象为全日制高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共396人,分4个班级,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共196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另外2个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对所有学生以相同题目进行测试,并检查教学效果。实验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中段进行,4个班级的任课教师、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均保持一致,尽可能地排除与实验无关的变量,以便客观反映实验效果。(二)实验前期准备。教学铺垫方面,教师需在前期教学中讲授古汉语基础知识,并介绍相关辞书和检索工具,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与检索能力。此外,还需讲解一篇文选,为学生示范文本解读流程和表述规则,作为自主学习阶段的参考。教学资源和平台方面,教师需针对本次实验编写相应的导学案,制作微课视频等,为学生提供其所需的学习资料和文献目录,并建立课程群、讨论组、网络考试平台和问卷调查平台,以便进行答疑互动、作业测试和教学反馈。课堂准备方面,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确学习要求和小组任务分工。学生自由结成4—6人的讨论小组并自主推选组长、决定组内分工。其次,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分工,自主设计讨论题目,并形成阅读任务单。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协助学生完成分组,并指导学生拟写符合课堂讨论要求的阅读任务单。(三)教学活动组织。第一,自主学习阶段。各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自拟的任务单开展自主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根据小组意见决定课堂分享议题,填写并上传任务单。教师全程指导,审查各组任务单,并设计自学测试问卷。第二,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安排4课时连堂进行,分为自学测试、文本解读和观点分享3个环节。首先,教师5分钟在线测试问卷,以检测自学效果。其次,学生根据自主讨论和自学测试结果提出问题,教师逐一解答。最后,各小组以PPT演讲形式上台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回答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点评、纠错和补充。第三,总结反馈阶段。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再课后作业和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并收集反馈意见。

二、实验结果分析

本次教学实验中形成了34个阅读小组,回收纸质任务单34份。实验组回收能力测试卷、教学反馈问卷各196份,对照组回收能力测试卷200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为重视词句解析和内容细节问题(如图1),这说明学生能够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把握自主学习的方向,这为组织课堂讨论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有效互动,其中63.16%的学生能够倾听他人观点,能提供补充和质疑意见的学生分别占比60.53%和47.37%(如图2)。且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有效互动频率大为提高,说明翻转课堂确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对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基础知识、文意理解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如表1,测试满分50分,及格≥30分,优良≥37分,高分≥45分),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课堂反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37%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学习效果。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解文意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三、研究结论

汉语能力测试范文篇10

1995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框架稳定,测试内容比较科学地反映了学科的内容联系和基本规律,题型结构、赋分比例、试卷长度、最低书写量等项指标都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全卷题量适中,除作文题外的31道试题中,难易题比例适当,从而保证了试卷总体难度的适宜和稳定。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其测试目标明确,注重应用性,突出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特色,较好地处理了考查基础知识和考查各种能力——识记、理解、分析、应用、综合——的关系,考查语言和考查文学的关系,考查低层次能力和考查高层次能力的关系;并且创意设问角度新颖,表述平实、准确。干扰项设置巧妙、隐蔽,使多数题目拥有理想的区分度。应该说是一份较好的选拔性考试试题。

一、语基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语基试题包括第一大题和第五大题,主要考查掌握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和现代汉语句子的表达能力。两题共42分,占总分的28%。在400份抽样试卷中,两题得分率分别为52.69%、45.62%,及格率为34.33%、31.5%。

1.紧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科考试说明》,兼顾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着眼于应用,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是第一大题的显著特点。11个小题,既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应用能力。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忽视字词基本技能训练的倾向亟待改变。第1小题考查内容包括容易混淆的多音多义字,如“拓”、“殷”、“屏”等;容易读错的字,如“畸形”的“畸”;容易写错的字,如“重叠”的“叠”。这类考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此题得分率低,为19%。再如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小题,虽然选项中的四个成语“无所不为”、“半斤八两”、“首当其冲”、“想入非非”,常见常用,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未能结合语境把握它们的确切含义和感情色彩,相当多的考生还是误选了错项。此题得分率极低,仅有4.33%。

第二,辨析病句的能力亟待提高。第7小题是辨析句子正误的。A、B项错在动宾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如“安排……问题”、“研制开发……新技术”。D项错在“演奏”、“演唱”之前缺少主语。应在“既无演奏,也无演唱”之前加主语“现代人”,使句意明确。上述错误,只要考生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对选项逐一加以分析并不难发现。然而,遗憾的是此题得分率不高,仅33%。看来识别句子正误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学生阅读视野亟须扩大。

第8、9、10各题考查学生古代文化常识和中外作家、作品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1小题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些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还是有部分考生不能得分。这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举办文学讲座或开设“名著介绍”、“古诗词鉴赏”等选修课,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2.第五大题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无论是需要填出的名句,还是需要修改的便条,抑或需要依据资料续写的句子,都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考生按照要求完成了,且完成的好,说明他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强;反之,则说明他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差。

选填名句,五句中有三句[[1]、[2]、[5]]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考题不难、因此得分率高达78.5%,但也有少数考生该得的分得不到。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名句识记不牢,或对句意理解有误,因而随意填写,如把“不以乐乎”写成“不亦乐乎”、“不亦说乎”;把“不以规矩”写成“不依规矩”、“没有规矩”等。二是错别字造成失分。如写错“灵犀”的“犀”,把“规矩”写成“规距”,把“满招损”写成“满遭损”等。看来,中学的背诵训练要坚决反对不求甚解的学风,不懈地减少和消灭错别字,仍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30和31题是以写作角度考查改错和造句能力的。第30题要求考生修改一张用词不得体的便条。此题创意新颖,要求提高。过去同类型题目只要求识别用词的正误,现在则不但要求识别,而且要求改正。有的考生因不能准确辨析,误将得体的词语反而改得不得体,如把“约”改为“请”,把“谈”改为“商议”;有的虽能找出不得体之处,却改得欠妥,如把“磋商”改为“告知”、“共商”;有的则不按照题意要求修改词语,而是改动句子,如把“现决定改期”改为“现不能去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反映了考生按要求修改不得体用词的能力较差。第31题的问题,以第2处续写居多。此处须按年份分段写清男性和女性职工的增长率,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妇女就业的增长率越来越高于男性”;而近70%的考生因审不清题意要求而不能得分。他们或只用百分率表述女性就业增长情况,而忽略男性,未作比较;或看不出年份分段的规律,概括不出“前七年”、“后七年”这样精炼的词语,所以只好照抄资料原文,内容表述虽然正确,却因字数大大超过而失分;也有的不是就女职工的增长率,用作比较的方法续写句子,而是就这种情况反映什么加以说明,结果与下文语意重复,不相连贯。当然,也有因数字的表述与书写不正确、不规范而失分的。凡此种种,都说明考生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还有较大缺陷,这方面的训练亟待改善和加强。

二、现代文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第四大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选材料既有科技短文,又有人文类读物。与往年不同的是,结构上有所调整。考查阅读科普类读物能力的第三大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放在第Ⅰ卷中;考查阅读人文类读物能力的第四大题,则仍归属于第Ⅱ卷。

现代文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理解词语、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划分段内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中心等能力。从选材内容和设题来看,科技短文难度与去年持平,人文类读物难度则有所下降。但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在400份抽样试卷中,第三大题得分率为62.53%,及格率为56.33%;第四大题得分率为21.1%,及格率则为零。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整体把握文意、概括全文主旨的能力。

第三大题第23题让考生选择标题的正误,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提炼概括主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通观全文,使用的大多是“可能”、“如果”这样一些带有推测、假设性的词语,最后的结论也是未知的,不明确的。那么,制作标题时,就只能采用未肯定语气,而不宜采用肯定语气。此题难度并不大,但得分率仅有34.6%。这说明学生还缺乏总结文章大意的能力,应引起今后教学的注意。

2.缺乏清晰周严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大题从总体来看,不偏不怪,难度适宜,但成绩偏低,第25、26、27、28各题得分率分别为14.96%、18%、4.17%、16.92%。

第25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并且规定每条超出8个字,该条不给分。大部分考生都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但有的不全用自己的话去加以概括,而是照抄原文,答成“把内容装进头脑”、“意在模仿程式腔调”、“守着利禄主义”;有的虽然用的是自己的话,但概括的内容不准确、不全面,如答成“死记硬背不讲效果”、“一味模仿不讲实用”、“追求功名无益社会”;有的则概括的内容不具体,含糊不清,意思不明,如“读书不管有用没用”、“学古文不管有无效果”、“目标狭隘无益社会”等等,从而造成该题严重的失分。

第26题要求考生参照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方式(因果句式),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考生答题首先要分清两种错误的不同范畴。第一点错误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第二点错误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的认识,有的考生对二者认识模糊、混淆在一起,答成“把语文课看成传授知识,不把语文当成学习工具”;有的考生虽然知道第一点错误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对错误的具体内容却不了然,答成“没有清楚认识语文的性质,以为语文教学便是承袭旧式教育那一套”。还有的考生意识不到第一种错误认识中包含着因果关系,因而回答时或者只有因、没有果;或者只有果,没有因。更为普遍的是,在表达“语文是工具”的判断时,认识不周严,丢掉了“人生日用”和“不可缺少”两个限制性短语,表达自然不准确不全面了。

第27题得分率特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前提”的实质认识不清所致。许多考生根本不清楚“前提”实际上说的是关于语文教学任务方面的错误认识,却把由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带来的后果和表现形态(“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当成错误认识本身来回答,自然不能得分;还有少数考生到第二自然段中去胡乱寻找答案,所答更是牛头不对马嘴了。

第28题选择属于“不教”的项,许多考生习惯于从提供的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而第四自然段又没有对此作具体说明,因而便从教师作用的角度去思考,误把“不教”理解为教师主要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从而选择了六项中的"A、C",而未选择正确项"B、E",结果造成严重的失分。

上述情况表明,相当多的考生尚缺乏应有的清晰、周严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鉴于此,今后的阅读教学和现代文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精要的练习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阅读能力方可逐步养成,测试成绩方能有望提高。

三、文言文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大题主要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试题材料节选自唐代魏征等撰写的《隋书·列女传·郑善果母》一文。测试内容涵盖了辨析字义词义,判断句意正确与否,区别文言实词、虚词,归纳同一内容的句组,总结全文基本思想等各个方面,达到了命题者全面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总体水平的设计意图。没有偏题、怪题和难度过大的题。试题所选材料难易程度更加切近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思想内容也更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从测试结果来看,在400份抽样试卷中,得分率为47.98%,及格率为29.67%,区分度较好。这些都是应予肯定的。

但是,第二大题也存在某些失误,这就是对所选材料的版本依据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取舍个别字词时缺乏斟酌。如“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中的“如”,《北史》作“知”。显然,《北史》是正确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正因为我是“汝家妇”,才“知汝先君”乃“忠勤之士”。而《隋书》作“如”,则造成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脱节,使语意不能贯通。由此推断,“如”当为“知”之传抄笔误。

第二大题从考查内容来看,可分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包括12、13、14小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辨析常用实词词义的能力。

第12小题要求学生分辨多义字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正确含义。“致”字虽有多种含义,但在“岂汝身致之邪”这句话中,它的正确含义是“达到”、“求得”而非“导致”。第13小题还是考查学生理解多义字的能力,同时兼及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两个“勤”字的意思都是“尽力”“出力”,虽然“尽力”的对象不同,一是为国、一是为己。两个“徇”字都是“殉”的通假字,意思都是“献身”“牺牲”。“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中的“徇”,是说把一生献给国家,尚未死亡;“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是说已经为国捐躯了。两者虽然表达的时间不同,但字的含义却是相同的。考生如果理解不了这点,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此题的得分率只有8.67%,说明考生把两个“徇”字理解成了不同含义。第14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夜分”一词在初中教材《三峡》一文中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且有注释,却有半数以上的考生作了错误的选择。这说明考生复习时看注释少,有的甚至甩开课本,干脆以“资料”代替课本,陷入题海,误入歧途。

第二方面(包括15、16、17、18小题)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考生只有基本读懂全文,明确这段古文的主旨,才能分别理解各小题语句的含义,进行正确的选项。

第15、17题既考查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又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第15题的难点是“故”的正确含义。“故”在此句中是“仍旧”、“依然”的意思,与“犹”相同,而非“所以”。这种用法在高中文言文教材中曾经出现,如:“……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第17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区分“若”是假设连词还是人称代词。这两题的得分率分别为60%和35%。第16题难度较大,既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又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妄”有“狂妄”、“胡乱”多种意思,但结合语境来看,只有释为“胡乱”才更切合文意。“何由”是介宾结构,宾语前置。考生只有明了上述两点,才能作出正确选择。第18题实际上为多项选择题。考生只有从总体上把握这段古文的思想,才能作出正确的归类、选择。此题难度不大,得分率为75%。

第三方面(19小题)考查学生对全文文意的整体理解,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测试。与去年同题相比,难度大大降低。考生只要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就能进行正确的选项。郑母教子时,儿子并非“年幼的孤儿”;郑母教子的目的也并非要其“继之以死”或“散赡六姻”。依此,可先后排除ABD三项,那么正确地叙述文意非C莫属。因为只有C项才符合郑母教子的初衷、要求和目的。但此题得分率并不高,为41%,表明考生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还较差。

这个大题占全卷总分的13.3%,在400份抽样试卷中,得分率为47.98%,及格率为29.67%。这启示我们,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注释,并注意通过课文这个“例子”,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古汉语特殊句式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转化,达到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目的。

四、作文试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今年的作文试题采用了提供材料、一村两用、大小搭配的命题样式。考生只有读懂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了解寓言诗言浅意深、言近旨远的文体特点,准确理解与正确把握该诗的深刻寓意,才能完成好32、33两题,写出切合题意要求的对话片断和议论文章。

1.今年的写作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考查全面。

今年的作文分大小两个题目,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和说理议论能力。考生要完成好这样的题目,除表达能力之外,尚需具备诸多方面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同时还要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把握对话方式的基本要求。这和去年的命题相对强调考查记叙能力相比,更显示出综合考查的特点。

第二,设计精巧,限而不死。

如前所述,今年的作文试题采用了提供同一材料,大小两题搭配的形式。这样的好处是:减少阅读量,避免完全“另起炉灶”;两文有一定联系,思维转换不太突然。它的限制性,使考生事先准备的范文失去“用武之地”,增加了作文测试的信度,它的灵活性,又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思考的余地,可使他们一展自己的写作才华。这样的设计意图和命题意向是完全应该予以肯定并受到广大教师欢迎的。

第三,切合实际,有利教学。

第32题要求中涉及的对话、想象和寓言知识,都是考生熟悉的。初中阶段学过童话寓言单元,学过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以及王梓坤的《想象的作用》;高中阶段又学过属于写作专项训练内容的知识短文《联想和想象》。另外,考题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的麻雀、燕子等鸟类,也应是学生所常见和熟悉的。写自己了解和熟悉的东西,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第33题要求写的议论文,是高中阶段反复学习并经常强化训练的一种文体;而对事物作辩证而全面的分析更是政治课哲学观点的一个基本内容和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起码的思维品质。这样的作文命题是切合学生实际的,也是有利于中学教师依据教材进行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的。

2.考生答卷优秀率降低,区分度不大。

第六大题共60分,集中在36-41分的占55%,而达到48-60和42-47分数段的试卷,分别占0.5%和15.75%。这反映出今年的写作考查优秀率降低,区分度不大。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因素。

(1)考生应该具有的写作方面的综合能力有欠缺。前文谈到,考生要写好这两篇作文,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果某一方面欠缺,则可能使整篇文章逊色。比如第32题要求考生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运用对话方式叙写一个片断。有的考生由于阅读能力差,写出的对话片断背离原材料,专写鸟互相褒扬;由于缺乏想象力,有的考生只能简单照搬原文拼凑一番了事。完成第33题,若缺少阅读理解能力,则把握不住材料的主旨;若欠缺表述能力,虽能把握原材料主旨也难以尽如人意。大部分考生由于不同程度地欠缺某一方面的能力,因而造成今年作文一类卷比例只有0.5%的缺憾。

(2)考生生活面狭窄,远离自然,缺乏应有的观察力。原材料所提供的七种飞禽,应该是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而从抽样的100份试卷来看,就大多数考生选的麻雀和燕子而言,也有一些不符合鸟的特性的描写。如把燕子“怕冷”的原因归为“衔柴”做窝;写麻雀在地上觅食,不说“跳来跳去”,而说“走来走去”,等等。由于缺乏观察,对鸟的描写,确切生动传神的极少,多数考生只能以“漂亮的羽毛”、“悦耳的歌喉”等概括性的词语来代替,失之于雷同、呆板。

(3)考生学习带有程式化倾向。第33题中,约有半数以上的考生总要主观任意拔高作文的思想高度。如论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总要牵强附会地和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张鸣歧、孔繁森等联系起来,似乎只有这样写才能增强文章的思想意义,才算联系生活实际。这些情况说明,考生错误地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只有和重大事件或当前宣传工作的中心、重点联系起来,才符合作文要求。至于文意流畅与否、行文有无枝蔓,则全然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