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5:33:48

轨道实训总结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建设标准配置

1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与迫切的人才需求

2016年末,全国26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16条,线路总长度3618公里,预计在2020年地铁通车运营将达到6000公里。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巨大与培训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业人员缺口大。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6年底的统计预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按照每公里配备60人运营人员计算,“十三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15万人左右。二是在职人员培训需求难以满足。当前,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呈现出集约化资源共享等一系列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不论是基础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需要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三是行业缺乏健全的培训及教学体系,面临着政策空白、标准缺失、培训机构匮乏等问题。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中,运营管理类岗位占在编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到30%-40%,因此,分析当前城市轨道运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院校已有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教学实训设施装备现状,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及实训室的规范化、标准化配置,对于加强院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及加快行业人才培养,辅助行业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培育高质量的教学培训机构,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专业。本专业学生要求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城市轨道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管理工作,并能够熟练的使用运营工作相关的设备设施。所以,我们力求通过对运营企业的调研,从运营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及作业技能两个方面分析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实训项目。以下是对华中、西南及西北地区等中心城市轨道运营企业的站务员与值班员这两个典型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进行了调研。通过站务员与值班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分析了站务员中票亭岗、站厅岗、站台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值班员包括了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详细内容见下表1。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

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要求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指挥工作、客运组织管理和乘客服务工作,具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3.1行车作业技能。行车调度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日常运输组织的指挥中枢,担负着组织行车、提高运营服务质量、确保运输安全、完成乘客运输计划、车场作业、实现列车运行图的重要责任。3.2客运作业技能。车站客运管理工作主要为客运组织和票务管理,以确保乘客安全及列车正点为目的,能够及时、快速地疏导乘客并提供优质的服务。3.3应急处理技能应急情况处理,主要涵盖设备设施体系故障的情况下的紧急处理,大客流情况的处理,自然灾害及公共安全事件下的应急处理。同时,运营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设备操作能力等这些职业能力,还要求员工具有专业等级证书、急救证及特种设备证等证书从事一些突发状况下的应急处理的能力。

4实训室建设的指导原则

在实训室建设时还应该有相应的指导原则,做到既能满足当前的教学科研,还能为后续的发展留有空间。4.1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仿真及实用性能。实训室应能够较好的模拟作业现场工作环境,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是实训室建设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建设专业实训室时,应该以行业及所在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主流设备和技术,对照建设切近企业现场工作要求的专业实训室。4.2可以实施后续功能的拓展升级。实训室的建设该考虑到后续的扩展、升级、维护以及新产品的引入,可以对实训室分步建设,按照不同的功能模块化建设,依次推进实训室的建设工作。4.3能够拓展参与到院校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实训室的建设要既能满足日常的专业教学,又能够参与企业职工委培工作,根据自身对实训室的建设及使用经验,配合企业参与培训项目的教材资料编写,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

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标准配置的建议

方案本着实训室建设的指导原则,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组织工作、行车组织工作、应急情况处理等教学内容,又结合站务员员(含票务员)和值班员等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构建满足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建设配置方案,作为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参考,该实训室建设的配置方案如表2所示。

6结论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轨道交通;产业链;人才培养

我国于2013年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3]。2021年2月5日下午,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会介绍了纲要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等。从新闻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浙江将着力于高质量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四通八达、上天入地、互联互通的交通网,进一步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其中2025年,浙江轨道交通运营网络规模将达到1300千米,实现轨道交通重点城镇覆盖率达到60%,日均保障近800万人次出行[4-5]。

一、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地铁产业发展迅猛,轨道交通类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行线路12条,总长514.19千米,全省在建总长594千米。以杭州为例,至2022年亚运会前杭州将形成10条线路,总长度423.5千米的地铁网络;远景规划建成14条线路总长度642.2千米的地铁线路。[6]近年来,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为了缓解公共交通压力,城轨交通得到迅猛发展。自2012年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杭州正式进入地铁时代。随后5年间,地铁2号线全线、4号线一期南段也相继建成通车。根据规划,至2022年亚运会前杭州将形成10条线路总长度423.5千米的地铁网络;远景规划建成14条线路总长度642.2千米的地铁线路。轨道交通网络全面升级,城市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二)人才培养质量与培训方式陈旧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不断拓展,新技术、新工艺广泛使用,各城市对新线开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培训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加强员工理论培训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突发故障能力的培训。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以知识发展为导向,重视人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面对全国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设备设施、技术工艺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培训方式、实施方法和运作模式难以满足城轨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培训体制已无法有效支撑城轨行业人才发展战略。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城轨人才培训标准,导致不同城轨企业培养出来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新线的开通运营。

(三)人才培养速度与培训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各城市新建城市轨道高速度和高密度的开通,专业人员培养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传统的人才培养周期都比较长。以客车司机为例,过去培养一个司机,至少需要1年时间才能达到上岗要求。时间紧、任务重成为各新建城轨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另外,培训能力不足。培训能力主要包括教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指针对学员需要提升的技能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能通过科学、合理地授课或辅导,有效、快速地提升学员的技能。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培训能力与培训需要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一是大多城市轨道交通处于规划和建设期,基本没有具有现场实操经验的培训讲师;二是对于一个合格培训讲师来说,需要多年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但是由于城市轨道建设和开通运营的压力,导致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没有精力专门沉淀专业知识,从事培训讲师或专业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

二、主要建设方向

(一)校、企、行深度融合,引入产学研一流平台

2021年,我校受邀请正式加入浙江省城轨产教融合联盟,联盟有70余家会员单位,包括浙江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城轨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还有一批以郑州捷安高科、神州高铁等上市公司代表的城轨行业标杆企业,还有杭州地铁、杭港地铁、绍兴地铁、甬台温铁路等省内城轨人才旺盛的行业企业。借助联盟平台,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单位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深化教学、实践内容改革,由城轨企业、学校共同研究制订教学、实训计划和大纲,编写具有城轨机电专业特色的高质量培训教材,并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创新教师管理体系,通过激励和牵引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

要采用核心通用课程设立专职教师、其他课程尽可能以企业兼职讲师授课的模式,建立包括专业教师的培训、使用、考核、反馈、激励和发展的动态管理体系,确认教师的核心能力,建立讲师选拔标准和认证流程。逐步整合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力量,组建专、兼职讲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城轨行业智力池,形成行业联合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明确教学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方式,鼓励教学人员能够投入较大精力从事课程开发、授课等具体的培训工作,把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方法整理归类,通过专业的方法工具加以沉淀。

(三)系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集中优势开发精品专业技术课程

行业联合高校应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根据城市轨道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各级特殊需求定制化地开发课程,提供定制化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行业联合高校应以实际作为出发点,按照地铁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调试与接管、运营管理、资源开发管理、企业管理等价值链,分业务模块建立行业联合高校的课程体系,集中精力开发一批各单位急需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品课程。(见文末图2)

(四)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促进在校大学生与企业一线需求相结合

为了避免授课内容与企业现场故障及技能处理所需知识技能相脱节,需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行业联合高校应采用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定期轮换”的方式,保障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员工实际需求。同时,联合企业大学还应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操作、跟岗实习(师徒带教)、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地保障在校大学生培训与一线紧密衔接,不断地提高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探索产业链融合高职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探索以行业发展为教育起点、以行业需求各环节为教育中心,以就业单位为终点的基于产业链条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紧密围绕产业链目标进行合作、调整、优化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整合城轨行业资源优势和杭职院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共建城轨大数据中心,共享城轨故障案例数据,培养一批城轨机电技术专业人才。

三、项目主体建设目标

(一)构建行、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构建行、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框架,并纳入政策、资金、人才、容错机制等外部要素和推动者、培养目标等内部要素,要及时明确专业培养融合产业链后的基本环节、节点嵌合路径和发力方向。

(二)建设城轨机电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既有通用性又有多样性,体现了各轨道交通单位形式各异的管理理念和运维思路。对标轨道专业人才多面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目标,必然会面对进入不同轨道单位实训实习的情况,以保障培养的相关人才在将来面对挑战时能保持高竞争性和优越性。因此,必须以学校为核心点,以企业为关键环节,多方开展专题研讨及科学规划,制订配套的实训实习计划。同时,在校内添置城轨机电技术专业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工具,更需要有大量资金和精力的投入。

(三)组建城轨机电技术专业师资团队

城轨机电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首先,必须加快内部培养,一方面参与相关行业专业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求利用课余时间下企业,严格落实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其次,需要加快引进城市轨道方面的优秀教师;最后,依托省城轨产交融合联盟,聘请5~8名地铁轨道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水平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或专家顾问,以提升城轨机电技术专业师资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四、项目已有研究保障

(一)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校需要良好的教学改革基础与环境。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学改革,按照“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教材”的思路,突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一学院一试点”的基本要求,根据专业类型不同,开展多学期分段式、导师制、小班化、现场教学等多种灵活教学形式。

(二)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

学校是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每年有超过500万的经费投入教学改革工作,具有先进的顶层设计,教改思路得当,政策配套有力,从资源条件、经费、激励措施等全方位支持教学改革工作。

五、总结

本文从国际领先的职教理念、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典型有效的人才培养案例、专产衔接技术同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跨界融合育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创新“产—学—研—培—创”育人模式,探索出新时代轨道交通类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以产教融合模式为基础,探索构建“产业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浙江省地铁行业发展为导向辐射浙江省轨道交通产业链,紧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致力于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适应行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统筹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提供智力支撑,更好地为浙江、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工匠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

大力开展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校企共同构建全程合作育人的标准化流程。让企业提前介入培养,使毕业生“零适应期”上岗,同时建立校企共管制度及人才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使企业全方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

(三)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城轨专业实践教学的“三个标准化”建设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3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2.1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3结语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通过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专业知识,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或者新产品的培训学习时,可以发挥专业特长,正确地分析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解决难题,服务于生产运营一线。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高等教育,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故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或者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如何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提高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是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亟待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问题,以供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部分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明确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却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的知识多而杂,最终应用性不强。2.课程体系设置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具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教材内容陈旧,偏离行业需求,实践环节偏少。3.缺乏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过分强调专业的宽口径,使得专业学习变成空中楼阁,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机会较少,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经验缺乏。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没能与轨道交通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忽视了特色建设。4.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地方应用型大学尤其是独立学院大部分师资来自重点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相关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任务难以落到实处。5.实验实训设施配套不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二、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施举措

1.广泛开展企业调研,对接职业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准,确定培养目标。我院多次组织教师与教研人员奔赴广州地铁、广州地铁培训学院、深圳地铁、南宁地铁、狮岭大功率机车厂、广州车辆厂、广州地铁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南站、广州北站等地进行实地走访学习,就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要求等进行调研,通过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实基础,强能力,有专长”为原则,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领域课、个人拓展环节、集中实践环节”五大类别组成的课程体系,在各类课程中,又施行“必修+选修”组合模式。为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个人拓展环节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增强专业理论培训与职业技能培养锻炼。实践课程的设置施行“四年不断线”,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定位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岗位等方面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动态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形成专业特色。3.加强与企业联动,创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共同打造校企合作联合育人平台。为了共同服务广东地方经济,促进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充分利用各自已有资源,我院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道车辆厂、广州大功率机车厂等多次接洽,在产学研诸多方面展开积极合作,取得初步成效。校企合作不仅拓宽了企业用人途径和针对性,更节省了招聘和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同时,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也为学校实训资源不足提供了补充。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在学校推广应用企业人才培养标准、企业专业课程以及校企共建专家团队、共享培训资源,可以有力推动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真正实现“学生毕业之时就是上岗之日”的目标。4.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关注学生个人成长。应用型本科学生普遍表现出专业不专,崇尚自由,责任意识不强,反感枯燥单调的学习和工作,思想不稳定,好高骛远等特点。很显然,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结合学生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1)将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提前延伸到企业,提前接触企业的环境与工作氛围,如“不忘初心跟党走,地铁志愿我先行”的地铁志愿者活动、地铁服务团日活动,成立地铁志愿者服务队,地铁暑期社会实践,轨道交通企业调研等。(2)举办各种知识竞赛,如一年一度的“地铁知识竞赛”。(3)鼓励学生参与全国交通科技竞赛。(4)参观地铁车辆段及典型地铁车站,实施现场教学。(5)聘请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讲学。5.着力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教授工作。学院学习广州地铁人力资源专家培养方法,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引进轨道交通行业资深一线专家为专业教师,输送一线教师前往企业进修学习。对专业教师展开以行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知识、行业经验与方法、团队交流融合、管理前沿趋势等为学习内容的专题培训,采取课堂学习、标杆交流、野外拓展、团队游戏、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不同部门,参与企业有料有趣的混合式学习项目,建设教师自主学习机制,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团队。6.加强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以满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花巨资分期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有集地铁、轻轨、高铁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轨道交通模拟指挥调度仿真系统沙盘,各种轨道交通教学实训设备,以及可同时容纳50多人上机的交通仿真实验机房。三、总结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顺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迅猛发展而开设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也要不断探索适合我们自身的独特途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打造特色”。

参考文献:

[1]项华录,何春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

[2]王洪德,李航,马云东.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5,(10):10-11.

[3]韩松龄.使学生的毕业之时成为上岗之日———浅谈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J].中国培训,2016,(15):20-21.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标准建设研究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现场实训困难大,教学效果甚微。首先,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火车速度快、旅客密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影响,往往存在很多不安全、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了实训的难度。其次,铁路行业从生产到运输不间断运行,工作性质非常复杂。通常情况下,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不同工种的人员相互配合,例如车站值班人员、调车人员、信号员等。实训过程中,考虑安全因素,学生只能简单到现场参观,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导致实训活动流于形式,教学效果甚微。1.2企业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不足。高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教师在工作经验方面没有硬性要求,只要专业符合就可以上岗。这些教师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影响了学生实训的效果。另外,由于学校在外聘方面给予的待遇不足,不能吸引到更多的企业兼职实训教师,从而影响了实训课的效果。1.3现场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铁路实训场地投资成本昂贵,其中计算机仿真设备、大沙盘地面光电站场都需要几百万。由于高校专业资金分配有限,购进以上设备不现实。当前,学校的实训场地只能提供简单的实训演练,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另外,在很多实训活动中,学生往往扮演观摩的角色,并未真正参与到实际操作当中,不能独立完成活动项目。由于实训效果不高,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胜任工作。

2实践教学体系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对专业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师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较少,青年教师比例偏大,学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不足。2.2实训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本专业部分实训室资源为专业共享,设备购买期限较长、利用率高,很多设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化耗损现象,实训设备需进一步更新。同时,随着铁路技术设备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知识的更新,造成很多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新技术、新方向的发展需要,相应课程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训练。2.3学生实践活动内容要丰富、层次要提高。近几年,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举办相001关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还十分有限,一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效果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内容不尽科学合理。

3实践教学体系标准建设内容

3.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标准化。第一,加大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第二,重视实践教师队伍培训,不断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第三,加强学术梯队建设。3.2实训室建设标准化对现有实训室进行扩建和设备更新。对现有的运输微机模拟实训室、铁路调度集中实训室进行扩建和设备更新,以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求。3.3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标准化。第一,加强实训室日常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并加强实施力度,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第二,在坚持开展现有学生课外教学技能培养活动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思路,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活动和各级各类相关竞赛。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把教学技能培训活动作为一项日常事务来抓,每学期组织相关实践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相关教学技能指导和培训,让更多学生受到积极影响,参与到课外教学活动技能培训活动中。第三,努力提升教学技能竞赛水平。在保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竞赛参与水平,争取获得更高档次的奖项。第四,总结、开发专业实习实训项目。第五,开发实践课程任务书、指导书。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

4.1校外实训改革。首先,学校需要与政府、铁道部建立相应联系,建立车站实训基地。其次,以“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的方式,和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合作协议。在协议中约定铁道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然后根据实习的相关内容,制订培训方案。培训结束后,出具考核报告。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训效果。最后,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期互动机制,为学生提供车站实习岗位,加强学生实战经验的培养。4.2完善校内实训设备。首先,模拟运输沙盘可以满足不同工种人员(信号员、调车长、值班人员、调度员)的作业,让学生对列车运输的流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其次,建立仿真教学控制台。在仿真控制台中,模拟出列车自动运行的状态及出现各种故障的情况等。该设备在培养值班人员、信号员实战经验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再次,建立客运岗位实训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手提补票设备及打印专用机设备等。同时,安装值班人员补票系统、客票发票系统软件等。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熟练地办理各种客运业务,比如售票、填写代用票等。最后,建立货运岗位实训设备,比如敞车、棚车和平车车辆,以及车站示意图、货运制度、货车模型、票据样本等。通过以上实训,可以提高学生办理货运业务的能力。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教师准入机制,除了要求教师的专业、学历符合规定外,还要提高在实战经验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引入“双师型”的教师人才,为铁路行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实战型人才。其次,从铁路运输部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在实训课程中专门为学生讲解铁路运输中的核心实践知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技能水平。4.4实行职业资格考证制度。为了使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有必要建立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在正常的教学中,要求将这些考证制度纳入教学范围内。根据制度的要求,学生必须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客运职业资格证书、货运职业资格证书及行车岗位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5结语

随着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满足铁路的快速发展,必须培养出一批铁路运营方面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但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各高等职业学校开设较少,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尚在探索与实践中。所以,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立新.职业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29-31.

[2]贾润.对优化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4(01):90-92.

[3]汪武芽.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刍议[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61-64.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微课;课程教学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呈现信息化、多样化、移动化的态势,出现了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手段,也出现了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专业课教学,尤其是在电子类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还需要不断探索。

一、微课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采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其特点是“小而精”。“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具有电路拓扑结构多、波形分析复杂、应用性强等特点,导致学生对传统模式的教学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改变教学方法手段迫在眉睫。现在的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观看微视频、习惯碎片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果结合课程特点,引入一些多媒体资源,会大大改善教学现状。为此,“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尝试了采用微课嵌入课堂的教学方式,挖掘、组织、制作优质的微课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1.微课在课程导入中的作用。课堂导入具有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教师应结合课堂的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合理设计课程导入的内容,为后续的讲解做好铺垫。以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大电感负载)为例,该电路是“电力电子技术”在整流技术方面简单又典型的应用。本节课的导入需要5分钟,内容是回忆电感的特性。电感是一个非线性元件,其电能和磁场能转换的过程复杂,如果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帮学生复习,很难达到课程导入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电感特性又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其具有非线性的特点,重点强调电感储能的动态过程,动态过程用动画表现会很直接有趣,因此,这个环节非常适合通过微课来呈现。为此制作了电感特性的微课,通过微课学生能够快速的回忆起电感负载的特性,达到导入的目的。上述导入内容,如果制作成微课,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行预习,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实现翻转课堂。2.微课在课程重难点上的应用。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出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抽象、枯燥、动态变化等类型的内容比较多,适宜采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或者是采用动画、微视频等方式提高授课效果。以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大电感负载)为例,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路图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参数分析,难点是其工作原理。工作原理主要是分析负载两端电压、电流的变化,因其是内部动态的变化,不易观察和理解。利用微课多媒体可视化的教学特点,可以将电表的数值变化与波形的变化同步在一起,制作成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借助此微课,教师可以灵活开展教学。如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播放微课,提示学生从波形的正半周和负半周的负载电压、电流变化曲线观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与纯电阻性负载波形相似处和不同点,并试着分析原因,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再系统性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参数的计算。该重点借助微课来完成,实现了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共同协作,改善了课堂气氛,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3.微课在实训操作中的应用。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为工学结合,实训内容的比例很高。通过实训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符合“感性—理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实训的过程中,职业素养、安全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比较多,接线复杂,又涉及三相电源,电压等级高,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求学生熟知操作规范和步骤,而教师在实验前常规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安全教育是不够的,但迫于学时的要求,也只能在做实验时反复和学生强调安全,示范操作,导致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时间不足,实验效果不理想。因此,将实验的安全要求、操作示范等内容制作成为微课,可以在实验前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观看,加深印象,提高实验效果,从而达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4.微课在习题和拓展方面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习题涉及公式多,计算难,电路复杂,教师可以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详细、清晰地介绍解题过程,方便学生反复观看,益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变换的主要技术,应用领域很广,如风力发电、柔性直流输电、航天器、轨道交通等方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课程的应用领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因学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教师可以将各个领域的应用制作成微课,作为拓展学习的素材,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观看,扩展学生的视野。

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微课应用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该课程的定位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轨道车辆牵引与传动技术打下基础,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在整理、逆变、斩波、变频等四个方面的原理和应用。将微课作为辅助的学习资源,应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习者提供不同梯度的微课,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普及性微课要有,更要制作不宜理解、有认知障碍或者重、难点内容的微课,便于学生更好完成专业课的学习。2.知识点的相对独立性。微课强调“小而精”,内容不宜过多,最好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前后关联不是很密切,比较适合把知识点再进行分解,制作成微课,但在制作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庞而杂,面面俱到。因此要选取适合的知识点是制作微课的关键。3.教学情境的生动性。微课以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讲明关键问题。如同广告设计一样,追求微言大义,形式新颖独创,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效果追求过目不忘。电力电子课程特点是电路多,波形多,且有典型的非线性结构,理论化强,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要充分发挥其可视化、生动化的优点,借助仿真软件、动画、色彩、音效等多媒体元素,将抽象、变化的过程动态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带来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体验,这样才会达到学生感兴趣、易理解、过目不忘的教学效果。4.微课制作的系统性。众所周知,微课的制作非常耗费精力,从内容选取,到脚本撰写,再到拍摄、后期剪辑,费时、费力,单凭个人力量只能做成1~2个微课,这就需要团队的支持和协作,分工合作,才能保证质量和数量。对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可见,只有两个“量”都提高了,教师才能够根据教学要求,灵活选取微课,自如应用于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微课制作要按照知识内容系统规划,认真梳理知识点,列出微课制作的目录,有组织、有时间节点地完成制作。5.教学手段的整合性。微课是丰富课堂效果、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但微课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很合适的教学设计,微课起到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不断推出吸引学生的手段才行。目前,学校引入了希沃教学平台,它是一款专门针对教学场景设计的互动课件工具,希沃互动课堂方案,打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结合多种互动教学工具,实现双向高效互动式教学。平台中有很多教学资源,如课件的母板、小游戏程序的嵌入。如果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能够与该平台较好地结合,充分利用平台的资源,教师可以将“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讲义、试卷等有机整合,制作不同的微课,甚至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平台上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不同风格的微课,满足不同喜好的学生的学习,提高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随着移动技术、云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慕课平台的应用已经悄然升起。将已制作完成的系列内容的微课资源,进行整合,呈现在慕课平台中,利用该平台,学习者除了观看微课,还可以实现和教师的交互,如线上做习题和答疑、评价课程等,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课程资源的传播。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笔者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实践证明,确实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实训安全事项介绍的视频,在实验环节提高了效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如何将微课巧妙地应用于课程,做到与任务引领、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有效结合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此外,“慕课”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也促使着微课不断创新和更新,满足更多需求的学习者进行学习。这也促使着我们“电力电子技术”微课教学设计的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0-66.

[2]高晗璎,李文娟,刘端增,等.工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34-36.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轨道交通;高职教育;碎片化教学

1引言

轨道交通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轨道交通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特点就是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给行业输送合格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也应该更具象化、直观化。本文从探索更适合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出发,提出碎片化教学的思路,在轨道交通专业高职教育中利用逐级模块化细分知识点,系统梳理分析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模块,再以底层知识点为最基本的单元建立碎片资源库。本文以高速铁路概论课程为例,分析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脉络,找准适合高职学生的碎片单元,并利用现代媒体工具、互联网等技术和方法进行碎片资源的开发与设计,在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后期实现标准化建设及流程化管理。

2在高职类院校轨道交通专业中探索碎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多元性

轨道交通属于大型基础设施,如果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其经过规划、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涵盖了包含交通规划、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通信信号、交通运输管理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学科众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紧紧围绕轨道交通相关的学科内容开展,故也存在涉及的专业方向多,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多,每门课程的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且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2.2高职类院校课程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

高职类院校由于主要培养动手及实践能力更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以及教学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实训与理论的结合,但轨道交通专业课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是实训的基础,如果没有掌握好会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但高职学生又相对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理论知识的吸纳掌握程度比较低。为适应目前高职类院校的学情状况,采取直观化、具体化的展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理论教学的部分。

2.3碎片化教学的优势

所谓“碎片”化教学,就是通过详细梳理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当中的所有知识点,将其细化并归类,化整为零,最终通过现代媒体工具、网络资源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碎片资源库,并充分利用该碎片资源库来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情状况,不宜采用纯理论化的教授,因此形象直观的、短小的碎片得益于它的知识点单一清晰,形式吸引力大等特点,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所接受,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吸收。同时通过碎片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使得教学资源标准化,模块化,有利于学校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标准的建立和完善。综上,为了使得整个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也为了让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变,摆脱仅教学无展示的现状,同时更是从长远着眼,进行标准化教学的探索,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化、模块化、标准化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资源库,并进行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化教学的探索。

3轨道交通专业课碎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碎片形式的选择

碎片即小的知识点,任何一种可以完整表达并阐述清楚该知识要点的形式都可以成为碎片表达的方式,如PPT、文字介绍、视频讲解等,但考虑高职类学生的学情,以及学生对直观化,图文结合、声形并茂的教学方式的接受度高等特点,作者认为基础碎片最适合的形式是小视频,通过精心设计及编排,形象直观的展示并尽量搭配学生易理解易记忆的表达,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对于整个碎片资源库中的其它配套碎片资源则可以按照资源的属性选择其适合的形式。

3.2碎片开发体系的构建

3.2.1碎片开发体系构建的思路专业课程是需要在一定的知识体系框架下来系统学习的,虽然碎片有直观、易理解的优势,但如果只是单独的零散的去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碎片化教学的意图是化整为零,所以不能只有“零”而没了“整”,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完整的碎片资源体系,把这些零散的素材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需要在碎片资源库建立前提前思考碎片开发体系的构架,这里考虑按照课程——模块——任务——碎片的方式来进行系统构架设计,通过整理细分知识框架,完善碎片资源的方式,构建完整的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资源库。3.2.2以《高速铁路概论》课程为例进行碎片开发体系构建实践《高速铁路概论》是轨道交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涉及的专业多、专业术语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在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中属于理论教学的课程。按照上述课程——模块——任务——碎片的碎片开发构架体系,对《高速铁路概论》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归纳整理,初步可分为基础知识、高速铁路线路、高铁车站及枢纽、图1碎片开发框架示意图动车组列车、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输组织7个模块,每个模块再根据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细分出相应的任务,如牵引供电模块可以大致分为牵引变电所、接触网与受电弓2个任务,每个任务下又包含基础碎片和配套碎片,即多个视频碎片以及该任务涉及到的课件、教案、习题等配套碎片资源。按照上述方法形成碎片开发框架示意图如图1。

3.3碎片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化教学中,碎片内容选择的精确性、完整性,以及碎片制作的质量的高低、形式内容是否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直接影响碎片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碎片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全、少、短、趣”,即知识点覆盖范围全面、每一个碎片知识点单一,内容较少、每一个碎片的播放时长较短、碎片的表现形式有趣易懂。如在《高速铁路概论》中,接触网与受电弓任务下的几个视频碎片分别为“一对好朋友——接触网与受电弓”、“刚柔并济的大汉——接触网”、“悄悄告诉你受电弓的那些小秘密”等,从碎片名称上就力争吸引人,引发学生学习观看的欲望,视频内容上也尽量做到轻松易懂,通过借鉴网络流行语、类比解释等方法尽量把晦涩难懂的知识轻松化表达。就目前把已完成的碎片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是令人惊喜的,采用碎片教学后,通过小视频的展示,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把书上的专业名词和小视频中的实物形象对应起来,避免了望词发呆的情况,老师也可以很好地结合视频把涉及到的具体的部位特点等直接进行展示并讲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并且在制作碎片的过程中我们参考目前自媒体等的新颖形式,把枯燥的专业知识通过网络语言等风趣幽默的表达出来,该种形式十分受高职学生的欢迎,也一定程度上铲除了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理解畏惧、吸收困难的障碍,见图2。

4总结及展望

碎片化教学能够将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等进行融合,弱化原课程框架体系又回归于课程框架体系,授课过程中采用理实结合的方式,同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认知。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扩充碎片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修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将课程碎片化教学的成功经验向其它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推广,为后期形成整个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化资源共享平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伟.基于MOOC模式的课程资源建设探究——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资源库建设为例.职业教育研究[J],2016(1):68-70.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便携上网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学生可以轻松获取所需问题的答案。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越发显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对于活泼好动的高职学生,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屡禁不止。身为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顺应时展趋势,将手机和网络由被动学习的阻碍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助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深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由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学习任务,学生基于对任务的理解,充分运用已学知识,提出问题,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分组协作,达成任务。在学习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提供导向性的针对辅导,及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知识库中为学生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学生这一学习的真正主体也确实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导。在这种多维、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目标明确且循序渐进的学习状态之中,会在没有感受到学习压力之下自主完成课程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主要讲授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具有知识点庞杂且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对于实践经验不足且普遍不擅长记忆背诵的高职学生来说,该课程显得知识点过多、枯燥乏味,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且多年来,因受本科教材的影响,其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材料组成原理分析而不是工程实践应用技术,这也与高职学生未来实际就业方向的需求不符。针对这一教学实际问题,笔者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铁道工程专业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高职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设计李超1李杨2(1.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2.锦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锦州121000)《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学习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首先和最为关键的步骤。任务设计内容应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情特点,拟合就业方向。任务工作量应饱满,难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大多入职土建工程施工员、测量员、监理员等施工现场一线作业技术人员。受学历所限,他们几乎不可能直接进入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从事材料研发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现实,以从事施工现场一线技术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常用工程材料实践应用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中过于偏向材料组成及原理分析的内容则应适当删减,节省下来的学时应投入到实训教学,以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因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条件,故《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已实现在一体化实训室授课,且以往多届的实训教学时间均已超过了课堂教学时间,实训条件完善,经验成熟。经过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行业调研、毕业生座谈并结合已有实训条件,笔者设计了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铁道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学习任务,即II型混凝土轨枕制作。(二)任务设计。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应用技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应用具体工程材料制作实际构件。混凝土轨枕是铁路现场最为常见的小型混凝土构件,其尺寸小,制作难度相对较低,适于学生动手制作。尽管其尺寸不大,但制作过程中需合理运用水泥、混凝土和钢筋等常见工程材料,掌握正确的施工操作方法方可成功制作。II型混凝土轨枕作为我国铁路现场目前保有量最大的混凝土轨枕,在后续《铁路轨道》等专业课程中也会详细学习,提前掌握其制作会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在II型混凝土轨枕制作这一学习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主动掌握施工图绘制及识读、模板加工及固定、钢筋下料及绑扎、混凝土浇捣及养护等实践技能,并最终通过对制作的混凝土轨枕与正规厂家生产轨枕的对比,获取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直观评价,从而加深学习印象。

三、总结

在II型混凝土轨枕制作这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下,学生表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学生课上课下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努力协作推进任务完成,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已经不再把《土木工程材料》当成一门专业课程来学习,而是看作了一个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实际任务来完成。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在初始阶段就得到了激发,这本身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最大的收获。学生在这一全新的主动学习模式下,也获取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印象深刻,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专业课程;资源库;整合;开发

一、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长春轨道交通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起来,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轨车辆技术专业每年都会向长春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输送一批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但是随着城轨车辆技术专业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通过对往届毕业生上岗后的调研发现,城轨车辆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覆盖全面,但教学内容与岗位的对接不够顺畅,城轨车辆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理实一体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种形式,理实一体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两种课程虽然教学侧重点不同,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高质量的技能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亟待优化。通过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便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优化方式。

二、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整合

城轨车辆专业课程的资源整合过程中,遵循广泛收集、重点筛选的原则,确保教学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及实用性,兼顾优质性。教学资源整合成果以课程资源库的形式呈现,其优势在于:教学资源分类整合,形成清晰完整的类别,便于查询及使用;教学资源优质全面,便于教学及科研资料的搜集;资源库持续更新,为校企间的资源共享搭建平台。根据本课程现阶段可整合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库内设置四个子库,分别对师资、教学素材、企业案例、相关文献进行整合。1.教师资源库。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轨车辆技术专业既是校企合作专业,又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师队伍包括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和行业专家,师资信息量庞大。通过教师资源库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整合,然后定期对库内信息进行更新及分析,进一步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化。建立立体化教师资源库。在教师资源库的建设过程当中,先将校内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的信息进行采集,采集内容主要包括年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从业领域等方面。然后按照理论授课、实践授课、社会培训、科学研究、课程开发这五个类别进行整合,同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同时录入多个分类。通过以上过程,完成教师资源的整合,在今后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的布置时,可直接入库查询,进行信息提取,达到科学分工、择优选取的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资源的优势。2.教学素材库。教学素材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内容杂的特点。对教学素材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筛选及整合,既节省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备课效率,又规范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点的讲授形式。在教学素材整合过程中,建立教学素材库,将收集到的教学素材分类整合成四类,分别为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动画/视频素材、动态素材。在教学素材库建立的过程当中,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素材的数量,而忽视教学素材的质量。教学素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欠缺的资源可以进行开发,但绝不能将劣质甚至错误的教学素材收录到素材库中。另外,在教学素材收集的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本校课程组内教师教学素材的收集,可以汇集多方资源,采用多校联合、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强化共享应用,通过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吸收更多优秀的教学素材,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造条件。3.企业案例库。企业案例库建设的原因:其一,城轨车辆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理论性强且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偏大,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依赖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式,不仅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容易导致学与用的脱节。其二,教师缺乏实务基础,部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的工作经验,而案例教学法,又非真实简单的举例说明,所以教师很难编写出兼顾理论知识点和企业工作实际的教学案例。其三,现阶段,因为没有进行企业案例的整合,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节省备课时间及精力,往往直接从网络新闻、报刊杂志上截取案例资料,缺乏对案例的深入发掘和开发。通过企业案例库的建立,可以对行业企业中相关案例进行收集和整理,在企业案例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编写,深入发掘案例的理论内涵,还可以结合理论知识点设置思考问题,形成符合教学需要的优质案例。4文献库。通过文献库的建设,将与城轨车辆相关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供教师进行查阅,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加深教师对专业的理解,为课程开发及科研工作提供全面而又专业的文献资料。文献库的建立也为学生完成开放性学习任务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文献资源,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文献库中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拓宽视野。文献库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要多方收集,购进与城轨车辆有关的书籍;在网上搜集电子期刊文献,必要时进行文献数据的购买;收集行业企业相关技术资料,最后整合入库。资料选取要注重其广度及深度,既要有满足教师教科研层次的文献,又要有让学生拓展阅读层次的文献。要保持文献库的更新,确保资源的实效性。

三、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开发

1.理论教学资源开发。城轨车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施地点为标准化教室,教学设备有限,所以,为了确保所开发教学资源的实用性,要充分发挥投影视听设备、电脑、网络的作用。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分析,理论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应偏重于以下形式:Flash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形式,用以展示城轨车辆的结构及控制系统各环节间的动态关系,将原有静态教学资源转化成动态教学资源,降低抽象内容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视频形式,视频要短小精悍,用来作为某一知识点的引入或展示,将传统的语言陈述形式转化为新颖的视频展示形式,使知识点讲授的过程中有了听觉、视觉的切换,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实景视频形式,采取校企联合开发的方式,在企业案例库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景拍摄,课堂上通过实景视频的观看,将理论知识与现场景象逐一对应,突出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使理论教学不再空洞。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景视频脚本设计时,不能简单的设计成设备展示视频,应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突出视频的教学价值。2.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城轨车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严重,主要原因有:城轨车辆设备专用性强,普通的实验实训设备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城轨车辆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模拟实训设备研发困难且成本过高;城轨车辆电气系统包含高压部分,实施现场教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鉴于以上原因,在本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借鉴新型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成功案例。例如,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此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职业教育中遇到的难题,使学生“身临其境”,符合职业教育的“现场感强”的要求。开发基于VR技术的城轨车辆专业实践课程,就是把从企业现场收集到的相关设备操作的视频、图片进行整理,然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学生通过VR设备可以进入到模拟环境中,在沉浸式环境下熟悉设备各个部件,进行体验式操作,完成虚拟训练。

四、总结

通过城轨车辆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把国内现有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领域及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汇集到一起,再结合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推进了本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将城轨车辆专业的专业课程打造成内容完整、形式丰富、资源优质,可供教师教学、学生自学、企业培训等多方受益的规范课程,为后续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传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104-108.

[2]范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48-49.

[3]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07):51-54.

轨道实训总结范文篇10

(一)体现了旅游业的行业特点

对岗位相关的服务技巧和艺术所需要的环境是校内实践条件难以还原和模拟的;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仅靠课堂培养同样是不够的,它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中反复锤炼才能提高。行业特点决定了酒店业的人才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培养。

(二)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江苏联合职技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从事服务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和实际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来。工学交替模式正是人才培养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滚动循环培养模式。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市场,这体现了五年制高职持续学习、反复强化实践的教学内涵。

(三)反映了职业教育社会性特点

职业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教育服务的一类教育,因为人的学习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它直接面向行业企业,结合岗位要求,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工学交替重点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交替结合,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在理论学习中升华技能知识。因此,工学交替是一种与社会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最佳培养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施的现状

目前的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做法是安排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这与工学交替应有的内涵并不一致,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多元主体共育教学机制不健全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企业大多是酒店等,由于旅游行业存在比较明显的淡旺季需求差异,属于不稳定性行业,因此旅游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也存在不稳定性。当旅游旺季来临,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对于学校的实习生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旅游淡季时,企业无需设置那么多的岗位,也就很难接受“工学交替”的学生了。另一方面,旅游企业都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因此在接受学生“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企业大多将学生看成是一种廉价劳动力,给他们的工作几乎都是在餐饮客房等对技能要求不高的部门,企业并不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全面的技能。这就导致企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影响到工学交替的效果。同时,由于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有限,造成学生实习较为分散,学校在对实习学生管理时也较为困难,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管理较有压力。

(二)家长认识滞后

很多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并不是热爱旅游专业,学生及其家长对旅游专业比较陌生,对旅游专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就更不熟悉了。很多家长还认为服务行业是服侍人的行业,是没有大作为的行业。同时,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尤其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发展的时间和经验都不足,“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学生角色转变不适应

学生这一角色实际是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扮演已经十几年了,一直处于被关心和被呵护的位置并且完全习惯了这种角色扮演。当开始“工学交替”后,他们的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对于在企业艰苦的工作他们没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他们需要为客人服务,这种从被服务到服务人的角色变化让很多学生思想上很难立即转过弯来,并且这种强烈的反差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失落,企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难以适应。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体现在经济上,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靠父母,即使是贫困生,他们也可以通过助学金以及奖学金摆脱经济压力,而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的经济收益完全是自主创造的,这主要体现在工资和奖金上,如果不努力工作或者工作中有差错,都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收益,这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

三、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全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了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原则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递进;通过企业认知、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实践、企业顶岗五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在学生五年专业学习生活中,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贯穿全程,充分发挥课堂与酒店两个学习场所的作用,相互渗透,共同育人。见表1。

(二)依据教育教学要求,整体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具备生产性实训要求。为满足旅游专业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学校将旅游综合实训基地改造成具备对外经营资质的酒店,强化生产性实训,按高星级酒店标准,添置设备用于教学。低年级的基本技能实训也在校内酒店完成,如餐厅服务技能课程在餐厅进行。该餐厅与其他餐厅不存在差异,但不对外营业。学生在此学习,能感受酒店企业文化,贴近行业标准。到三、四年级,学生到校内酒店进行企业体验和工作,无需到校外酒店就能实现工学交替,既保证了学生人身安全,又便于师生交流。2.校外实训基地注重企业育人功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企业实习(今后会调整成半年)。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申报、学校考察、明确合作协议的工作步骤,综合考虑酒店的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地理位置、客源构成等因素,兼顾不同类型、风格的酒店。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均为五星级酒店,以国际连锁豪华酒店为主,辅以本土连锁、单体酒店。不同的酒店经营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接触不同的服务标准,为学生今后的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依据典型工作过程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酒店行业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课程体系,并构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和开发专业学习课程。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和开发课程过程中,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设置为:餐饮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以及旅行社经营管理3门课程,总共15个课程能力标准。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工作流程,会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就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同时,课程开发、授课、技能考核鉴定等都要符合国家法定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并参考国际接待行业标准。2.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合格毕业生是高技能从业者,但首先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计算机信息课程、专业平台课程、职业发展素质课程等,但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有专业学情分析,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善于运用旅游专业案例。这样才能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四)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专业教师每年都到酒店顶岗实践,然后将顶岗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同时聘请酒店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为学生授课和实训指导。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进行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落实顶岗实习工作,促成学校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师资,承担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学校与企业师资的相互融通,让企业最新的管理理念和优秀文化同步进入学校课堂,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依据综合能力表现,实行多元发展性评价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将实践技能学习成绩纳入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学习小组同伴、专业教师、企业指导老师、班主任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全程工学交替利益相关者纳入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多样化,实行多元发展性评价,尤其是在企业工作期间,学习评定应体现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性成绩;评价内容全面化,既包括理论内容也包括实践内容,既包括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也包括在企业获得的能力。学生在企业习得的能力指在工作岗位上的技能水平、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酒店企业文化的吸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四、实践后的反思

笔者所在学校从2009级学生开始推行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很多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走上部门经理、业务主管等管理岗位。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多年获得酒店服务项目金牌,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今后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当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项目,笔者认为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一)应确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在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明确学校的主导地位。在涉及工学交替课程计划、学生管理等问题时,校企双方应以学生学有所获为目标,强调“全程”,而不仅仅是最后一年的实习。工学交替工作应由学校统筹协调安排,避免盲目适应企业要求、过度删减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为,防止半工半读成为“只工不读”,勤工俭学成为“勤工即学”,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渐入良性发展,走上健康轨道。

(二)加强工学交替的过程管理与跟踪

在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必须完善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的管理保障制度。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期间,教师应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强调岗位纪律、实习场所安全、交通安全及学生的自我管理等。要求定期汇报学习收获,分享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的先进经验。

(三)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