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5 10:04:39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革

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成为各所高校新开的热门专业。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数据,目前我国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共有172所。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繁荣大发展的同时,许多学校都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展开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改革研究。事实上,现阶段互联网+的运作模式、网台联动的趋势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与发展,这些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诉求。

一、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面临的挑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早开办于21世纪初,按照专业设置,“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应用型方向为主,注重学生的采、编、播、导的能力。受采编设备和播出机器的影响,早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性非常强,入门学习存在很大的难度。而现阶段,社会化媒体的广泛运用、短视频的异军突起,各式拍摄、直播的设备层出不穷,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视频采编、传播的方式更加的便捷,难度越来越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被渐渐剥离。如同“媒介环境学派认为,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将渐次地引起符号表达、人机交互、环境交流结构的变化,进而系统的改变一个社会的传播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专业本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式微,以至于我们需要在广播电视这个母题下,在现有的探索基础上,在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紧叩时代脉络,拓宽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建设思路,迎接新的挑战。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设

置问题思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其基础理论课一般为概论、导论课,如广播电视概论、电影学导论。专业课细分如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专题片创作、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脚本写作、后期制作等课程。从现有的学科建设上看,在专业课设置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围绕电视做文章,此外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缺乏区分度与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区分不大,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也笑称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多交钱的广播电视学”。从理论课的结构设置来看,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电视媒体实务相关的课程较多,电视观念的课程较少或者几乎没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但是思维受限,后劲不足。现阶段,电视受众的需求急遽地变化,从80年代精英文化的启蒙烛照,到90年代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突围,再到21世纪初,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电视制作的观念在与时俱进地发展。所以从理论课程的结构设置上看,观念类、文化类、艺术综合类的课程需要补充。此外,从社会需要上看,现有的专业理论课程,还亟需增加新媒体相关的课程。虽然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新媒体课程的探索,但是远远不够。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及web2.0的理解是片面的、感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理解与实际性的操作。而现阶段,从就业的形式与方向来看,相当数量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并非就业于传统的广电媒体,去新媒体做公共号、做短视频、做直播成为就业的一大新趋势。最后,从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上看,部分学校的专业安排不尽合理。现在,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考研也是一大主流的选择。部分学校在大三下安排了过多的实践教学,轻视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导致了学生精力分散,考研成功率不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程设置问题思考

从实践教学上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应用型为主,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加入了大量的实践教学。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传统课程如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创作、分镜头脚本创作等。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课程,二是学生实习。实践课程设置的问题与理论课程设置的问题相类似,课程的开设还是基于传统电视媒体展开的,极其缺乏对社会化媒体的实践探索。现阶段,微信公共号的写作、短视频的制作、直播平台的操作与播出、头条号、大鱼号的写作及各类APP的运营宣传策划,需要我们展开实践。此外,在专业实习上,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县市级宣传媒体单位难以接洽大规模的实习生统一培训、所以分散实习成为主流方式。分散实习的方式较为灵活,但是如何保证实习效果,也是值得商讨的问题。

四、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的创新改革毋庸赘言,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深受其他新型社会化媒体的冲击。同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要居安思危,不能因为现阶段招生火爆,而忽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要有忧患意识、用户思维。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多加强和业界的交流与互动。高校老师,多为硕博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理论功底扎实,但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加强和业界的交流尤为重要。编导专业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媒体的新思维、新玩法,只有自己精通社会化媒体的运作方式,具备互联网思维,并将其实施于教学任务中,才能教好学生。业界和学界要积极搭建校外科研实习合作平台,将产学研结合为一体,优势互补,互相借力,这样高校设置的编导专业才会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基于传统的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解说词写作、剧本创作等实务课程上,还应该多开设新媒体方面的课程,比如新媒体策划、新媒体写作等。把学生培养成为多面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视方向。新媒体的策划与写作,要注重直播的策划、短视频的拍摄、微信公共号、微博文章的写作等。此外,理论课程的设置,也不仅仅局限于概论,可以结合现阶段电视发展的趋势与学生考研的方向,开设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电视文化的观念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老师应当多鼓励、多带动学生参加相关影视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进。现阶段湖南卫视的体制改革中,“工作室制”是一大亮点。同样的高校老师业也可以建设团队,在国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的政策下,以工作室的形式带动学生创造作品、参与竞赛、进行作品及创业产业孵化,显得极有意义。此外,学院也要积极地配合,打造校级作品创作平台,承认指导老师工作量、设立电影节、设立相关创作奖学金,把学科竞赛纳入学生评优及学分体系当中,这样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与老师的创作积极性。

最后,专业实习也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台,学院应该拓宽道路,积极联系新媒体单位,鼓励学生去新媒体实习,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实习场所。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专业老师作为创业指导老师,结合当地媒体资源与特色,进行产业孵化。专业实习的效果监控可以结合校友邦等教务相关软件,采用线上定位签到、提交周日志、实习报告等辅助教学手段管理,这样分散实习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实施。五、结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改革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但如同所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改革要紧扣时展,结合社会需要,积极改革创新,这样广编电视编导专业才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晓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传媒,2018(06):86~88.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2

1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认知错误,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务实,而理论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能掌握过硬技术就行了,理论枯燥死板,没什么用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会拍会剪,懂技术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上课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扛着机器到处去抢新闻、去拍新闻。事实上,广播电视专业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就提到“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用广电、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打基础,树立专业意识和素养,是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广电实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理论却不重视。上课不听,认为理论毫无用处,与实践无关,割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学习的性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是一种紧张调动身心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累、紧张及不适,这是学习的固有属性,这就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很少主动学习,而课堂学习又进一步加剧了一些被动性,使学生更难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发挥教师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势,但是,现今还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比如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时,他们还是以书本和自己的教案为基础,死扣书本、教案,案例枯燥老旧,形式沉闷,感染不了学生,在广电这个与媒体有关的专业,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体呈现,有些教师最多只安排了ppt,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不了学习的消极性质,无法令学生提起兴趣,更别提提高课堂效果,这时候,就难免会有学生会开小差了。

1.3学生缺少课堂学习自主权,主体地位被忽视

许多课堂和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权。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灌输者,有些教师在上广电新闻概论的时候,总是自己“独霸”课堂,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都使学生像是一个旁观者和被迫接受者,这样学生当然找不到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对课堂失去兴趣,消极对待。理论课与实践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质,能激发自己的兴趣,而理论课则不然,全是概念和硬知识,使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快感,这时,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将会越来越消沉,最后甚至发展到学生对老师产生看法的地步。

2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因素

从上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若干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2.1广电理论课本身的性质

上文也提到过理论课的特殊性。但广电专业相对偏于实践,所以很多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实践,加之广电理论课自身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实践中或多或少进行学习,这些因素使得广电理论课更加形同“鸡肋”。

2.2教师的自身因素及课堂影响力

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常言道“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老师对学习、尤其对课堂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对课堂的态度,老师的性格及课堂策略都至关重要。广电专业理论课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更加凸显人情味,老师在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时,如果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和形式,就会极大提高课堂影响力,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2.3社会学环境的影响

当然,课堂效果出问题,不只是课业本身、老师甚至是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整体忽视理论,有些人只有在实践中碰壁后,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注重学习理论,甚至轻视理论,这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堂的学习效果,因为,毒已入心。

3提高广电专业理论课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3.1利用多种手段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避免传统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沉闷,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固定模式,创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对于广电专业来说,更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形式,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这个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提出来,意在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在大学广电专业理论课中,甚至是所有大学课业中,“高效课堂”也弥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各方面课堂资源,尽可能大地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这在传统课堂中是没有的。学生在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理论的另一面,同时教师利用自己的功力和人格魅力,使得理论焕发新生。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关键是利用多种手段,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理论课的魅力,吸引学生,这不仅仅限于用个多媒体,用个ppt就行了,这只是表面的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广电专业老师,要会利用新闻、电影视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如在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播放与内容相关的影片和音乐,当讲到各种电视类型及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CCTV、BBC等著名媒体所制作的相关纪录片,在讲到中国电视的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在历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片段,在讲广电制作的理论课时,可以利用对比影片的方法来解释画幅、镜头等相关知识,讲到电台相关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用几个典型的国内外电台节目,如《美国之音》和《央广之声》来说明电台节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到新闻理论及新闻关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名家讲座和专题报道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可以利用主旋律音乐来烘托气氛。教师在上课前和上课间隙,也可以播放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和娱乐视频来调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上到一些与广电历史和时代性有关的理论课时,教师甚至可以找出自己以前收藏或保存的相关物品,比如磁带、老式收音机等,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段知识和历史更感兴趣。广电专业理论课虽然是理论,但与实践有极大关系,教师可利用相关案例,关注和表现时下热点问题,并结合语言的组织,幽默感的把控,讲课形式的设计,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不厌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的自主性

前文提到学生的自主权以及学生的课堂地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重视,都希望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有可能或应该产生存在感的时候,没有被重视和发现,整个人就会陷入到一种消极、无生机的状态中,从而对当时环境里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地位,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就是积极与学生互动,我们在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的时候,要会就概念和案例跟学生交流互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话,倾听学生对这个媒体和与这个媒体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都重视课堂这一段时间所讨论的问题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发表见解。课堂讨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它能让自主权完全抓在学生的手里。通过知识和案例的小组讨论,学生能融入课堂,找到存在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广电教师还可以进行随堂小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比如讲到广电编辑时,可以让大家随堂写东西;讲广电的特点时,可以让同学谈谈自己与广电的小故事等。互动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3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重视和理解

理论是枯燥的、无味的,但这只是它表面性质的表现之一,实际上,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理论推动实践,有多少大事都是在优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就以广电专业理论来说,从事广电事业,只懂技术,不懂得广电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以及现状,是很难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只懂技术不懂理论,在广电体系里难以生存,因为广电的基本工作,比如摄影、剪辑都有一套严密的理论嵌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现实,注重理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多看一些专业类书籍,同时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关注与广电专业相关的现实事件,让他们将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理论,不讨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在理论课堂上的积极性。

4总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现代这个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调动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上乐于、勇于打好属于自己的硬仗。

作者:李杰锋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进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思考[J].电影评介,2014(18).

[2]张英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节目;新媒体;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网络用户的增长,网络节目持续火爆。各类视频网站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网站自制节目,这些节目既包括影视剧集,也包括综艺节目、新闻节目,其类型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传统电视节目类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培养广播电视行业影视编导为目标,但是不断更新的市场形势和人才需求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1研究背景

1.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之初,恰好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在我国基本普及,网络媒体刚刚兴起之时。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即是培养熟练掌握采、写、摄、录、编等技能,能够在广播电视行业从事影视制作相关工作的人才。由此可知,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为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此标准中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一同划分为“广播电视类专业”,规定其培养目标为“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节目采访制作,以及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及其他语言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可见,虽然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技能更多的仍然定位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但是网络媒体也已经成为该专业领域人才的输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微变化,既凸显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节目的火爆。网络节目的发展期虽然远远短于传统电视节目,但今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既门类丰富,又数量庞大,其中不乏一些口碑和市场双赢的代表作品。例如优酷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其精良的制作,紧凑的剧情收获了大量好评。近期由爱奇艺推出的剧集《隐秘的角落》更是以新鲜的题材受到广泛关注,在网络上引发了持续的热度;网络综艺节目如《青春有你2》《乘风破浪的姐姐》等以高话题度抓取观众眼球;新闻访谈类节目如爱奇艺的《立场》、腾讯的《巅峰高光者》等聚焦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进行深度访谈,其制作品质也不亚于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网络节目不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网络自制影视作品也不再局限于微电影、短视频,而是越来越朝着规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许多网络节目无论是剧集还是综艺节目,都大有赶超同类型电视节目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会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普及持续发展。市场对网络节目的认可也决定了其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

2网络节目火热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专业人才输出理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传统的人才输出理念与市场需求的方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是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为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但纵观当前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其编导团队设置相对固定,人员接近饱和,对于人才的招聘数量少,要求也更加的严苛,无法容纳每年大量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反观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域却呈现出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各种提供网络节目的视频网站、影视制作公司、传媒公司层出不穷,整个网络节目制作领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网络媒体内容供给效果良好,受众范围广泛,受众对于节目的需求量大,这就使得网络媒体节目制作相关从业人才出现了缺口。同时也为掌握了节目策划、拍摄、制作等技能的广播电视编导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2课程设置与人才就业技能之间的空缺。纵观当前各个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设置的。例如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主要有“广播电视导论”“电视导播”“电视摄像”“电视栏目包装”“电视照明”等。这些课程均围绕电视媒体展开,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较为缺乏。新媒体课程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欠缺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一是与新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一内容,部分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置了“新媒体概论”课程,但是仅仅一门课并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特征;二是与新媒体相关的技术操作知识。当前广编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后期制作环节,常规课程主要包括“非线性编辑”“电视栏目包装”等。关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本身的技术掌握则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计算机公共课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网络新媒体从业者所需要的网页制作与编辑、自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等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中则有所空缺;三是与新媒体相关的管理知识。当前部分高校的广编专业设置了媒介公共管理类课程,这也是传媒类专业的常规课程之一。但是新媒体相对于其他媒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对新媒体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体,因此缺乏专门针对新媒体的管理类课程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广编专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2.3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精准定位之间的失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从形式上来看,对于广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主干课程中通过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训练之外,还会有单独的实践周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周一般分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实习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几种类别,分属于不同的学期进行。从内容上看,实践周的实践内容一般结合学生当时的课程学习情况来制定,例如摄影作品展、剧本创作、演播室节目创作、微电影创作等。可见当前对于广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固定和单一,其覆盖的范围也主要停留在传统媒介领域,对于新媒体行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没有进行细化和精准定位。网络媒体的发展变化快,承载的平台多种多样,既有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也有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平台,还有新浪、网易等新闻平台。它们虽然都属于网络平台,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却各不相同,其从业者所需的业务技能和实践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作为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工作者或者影视工作者,除了掌握采、写、摄、录、编等传统基本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新媒体意识,在实践中充分了解不同新媒体形式的传播方式与规律,全面掌握更多的新媒体专业技能。[2]但是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却缺乏对于新媒体行业人才实践能力的细化和精准定位,导致培养过程和能力所需之间的失衡。

3网络节目火热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3.1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培养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人才,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只为广播、电视媒体培养对口人才的理念,在教学中融入全媒体教育的思路。事实上,网络节目的制作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处。网络节目之所以火爆,重要原因在于能够精准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并且不断创新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本人首先应该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关注当前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动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最新的动态与理念传递给学生。其次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网络平台的优势。此外在就业工作中,应该鼓励学生转变就业思路,不要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各种网络媒体、影视制作公司、传媒公司都是广编专业学生就业的良好去向。引导学生用开阔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使其今后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更大的发展。3.2调整课程设置,提升新媒体技能。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板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重最大,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就需要在学科专业课程板块进行调整,设置一些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第一,在新媒体相关理论知识方面,除了设置“新媒体概论”等基础性课程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例如“网络传播概论”“数据新闻”“新媒体艺术导论”等,使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议题。第二,在新媒体技术操作方面,除了传统的采、摄、编等技术课程之外,再设置部分符合专业特性的新媒体相关课程,例如网页制作、新媒体产品设计、数字信息处理、自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等。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3]第三,在新媒体管理方面,应该对公共管理相关知识进行细化,去掉以前范围较广的媒介经营管理类课程,专门设置新媒介运营或者新媒介公共关系类课程。3.3更新实践环节形式,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变化的能力。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节目的发展方兴未艾。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行业的需求,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更新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拓展实践性教学的范围,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网络新媒体市场的能力:第一,专业竞赛与技能提升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固定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各类专业性竞赛与教学实践周相结合。例如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就是一个既可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又可以培养其市场化意识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结合专业优势确定项目内容,同时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市场效果。通过对项目的研究来提升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加深对行业的了解。又比如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此类比赛的选题实践性强,优秀作品须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将此类大赛与实践周教学相结合,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到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第二,拓展实习实践渠道,以优质传媒公司为主要目标。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实习实践单位除了广播电台、电视台、党政机关宣传部门等传统渠道之外,还可以将目光拓展到一些优质的传媒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此类公司理念新、项目活,对于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快速融入行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组建学生工作室,承接与影视制作相关的公益项目和商业项目。互联网时代信息就是资源,影像信息更是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资源。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工作室,是具备创作影像信息能力的广编专业学生发挥自身价值的有效形式。在性质上,工作室承接的既可以是公益项目,也可以是商业项目,公益项目有利于提升学校和专业学生在当地的名誉,商业项目则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在运作上,既可以和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合作,也可以自行创作符合要求的作品到各类视频网站,获取关注度和点击率,从而产生市场价值。

4总结

广播与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在受众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用户的增多,网络新媒体也逐渐呈现出不亚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甚至是在某些议题的形成和传播中具有超越传统媒体的能力。网络节目也不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许多网络节目无论是在口碑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行业环境与人才需求的改变,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化意识以及开拓精神,不断适应行业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罗延财.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4

一、深化拓展教学内容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影视语言基础及其规律、场面调度基本知识、影视叙事表意及有关影视艺术史论等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般都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对这些内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这是“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把握状况,了解其感兴趣的和有疑惑的相关问题,从而在备课中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影像、声音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兴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作为视觉元素的影像、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渴望在已有接触的基础上实现对影视艺术更为全面、系统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把握。这便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据。如围绕影像,可从透镜、视点、景别、摄影机状态、光、色、构图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来较为全面、深入认知和把握影像,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补充完善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一本通用的“影视艺术概论”的教材。尽管如此,一般情况下,学校还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也就必不可少。为此,教师一定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和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内容时造成思想观点的混乱,甚至与教材观点相左的现象。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力图使之达到专业性、前沿性、易读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作为“技法”、“表现方式”、“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的影视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的传播能力和艺术魅力得以不断增强。因此,“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应当将影视前沿动态,如IMAX3D影像及最近兴起的关于48帧影像的探讨、后技术时代电影艺术“泛美学”倾向等现象引入课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与常讲常新[1]。再次,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教师可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或者每一章节开始之前与学生充分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熟悉程度,以确定各章重点、难点和疑惑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选择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来进行深度交流,重点突破。譬如,笔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对电影蒙太奇的规则、类型、剪辑方法及声画蒙太奇,影像表意,声音表意、场面调度等章节的内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对影视明星与明星制、镜头运动方式等内容却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前者自然应做重点难点讲解阐释和把握,后者则只需大体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见,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能够为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留下时间和空间。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被引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丰富。笔者依据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入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基本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问题———完成任务———评价任务”[2]为主要结构。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一开始就应向学生提出这门课程要完成的创作任务,然后围绕作业创作的问题展开学习。如,教师可将3~4个学生分成一组,要求每组学生摄制一个5分钟左右的短片,并要求从景别、运镜方式、构图、光、色等镜语方面结合叙事表意来阐释说明。那么,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就会有的放矢,抓住学习的关键。之后,经过讨论、明确分工到创作实践,完成实践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观摩、议论和点评实践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团队合作意识就容易被调动起来,课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视作品或者经典作品写作一篇专业评论。为此,学生先要仔细观看、研读文本,尽力捕捉富于个性的感悟、体验。同时,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写作,之后还需要反复修改,最终完成评论写作,接受教师和同学评阅、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习实践相互促进,从而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养。其二,“双元制”教学法。“双元制”学习形式是从德国引进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3]。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和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贵阳电视台、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媒体传播机构、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它们是我院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这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践的条件。就“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实践实训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观摩见习,接受一线生产制作者的指导,并逐渐参与具体的制作实践。以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学生参与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的“真情纪事”栏目实习实训为例,教师事先要让学生认真观看该栏目的几期节目,以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接着,学生跟着栏目组参与该栏目一两期节目的具体策划设计、脚本写作、采访、摄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个流程,这样就能够学到大量实际的操作经验。之后,学生再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及要求写出相应的总结。最后,还要求学生对参与的节目(栏目)进行相应的评点总结,并在师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的“策划”、“叙事”、“影像元素”、“声音元素”等课程内容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体认和把握。显然,“双元制”教学法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4],达到了“产学一体”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影视艺术教育部分专业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其三,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结合运用无声言语及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讲授并非灌输,但运用不好很容易成为灌输。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中,诸如影视艺术发展概况、影视艺术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的辨析、影视语言的有关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讲授法,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讲授的独特魅力。主讲教师学问大小、水平高低、权威与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没有学生听,学问再好,水平再高,名气再大,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独特的讲授魅力。而教师独特的讲授魅力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语言以及讲授时的肢体语言等,其中,个性化的讲授语言尤为重要。讲授的语言宜具有影视艺术的特点,强调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或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充满激情,或严谨周密、深入浅出。这既是基于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考虑,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自身优长和特点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讲授的情境性。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情境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学会并养成在情境中思考的习惯。在理论讲授中,要设置相关问题,将理论渗透在问题之中,就在教师依据逻辑结构阐释理论之时,问题便成为了情境,逻辑便成为了情节。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和分析,处于情境和情节之中的学生自然会主动加强体会、思考、感悟,实现深度互动。其四,讨论法。研讨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师生在多元互动中交流认识,由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来说,研讨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主题,它必须具有讨论价值。讨论主题允许具有争议性,如“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真实性”就符合选题要求。其次,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和思考,充分准备讨论的意见,拟定发言提纲,使学生拥有讨论主题所需要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再次,现场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题不走型,注意控制时间、调节好气氛。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与评价。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就有些观点和看法继续研讨。同时,一定还要指出学生发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组合,并不断调整和校正,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实践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国家繁荣的文化政策及各类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民众的审美水平和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广播电视编导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创作出更多更新颖、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影视作品。与社会活动、商业性质的影视创作不同,校园创作有着相对较高的宽松度和自由度,这为学生的自由创作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供了丰润的土壤。然而,当前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地方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制于不完善、不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条件,学生创作思路相对局限。

1制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新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模式相对封闭,学生实践机会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室内理论课时仍占据课程较大比例,学生的实际操作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几十分钟里,这种模式对实践性高的编导专业来说并不合适。学生动手机会少,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无法为后期的创造性创作奠定基础。1.2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固化学生创作思维。广播电视编导作为相对年轻的专业,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仍然沿袭其他传统专业的模式,专业理论课的内容比重大于实践课,开设的课程追求面面俱到,粗放式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1.3实践设备数量不足,部分设备陈旧落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专业,高新设备的投入大大创新了广播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相应地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各类设备操作。然而,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很多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设施更新换代缓慢,设备比较陈旧落后,且实践设备数量不足,实训场所建设滞后,与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不相匹配。学生鲜少接触专业的、高新的摄影摄像、录制导播等设备,无法形成创作的直观感触,创新空间有限。1.4规范化、规模化平台较少,学生创作与社会脱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但由于当前不少地方院校建立的实践平台和基地较少,与校外专业的传媒机构、影视公司联系较少,学生消息相对闭塞,行业发展新风向、业内时兴影视类型等相关信息都难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市场的检验,创作能力滞后于行业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变革。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改革尝试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从这个定义来看,创新思维具有不同于常规性思维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独立性、首创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就是打破常规、有创造性的思维。广西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艺”)作为地方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为地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服务当地文艺事业发展的重任。长期以来,针对上述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在自身实践教学上进行了许多改良尝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2.1调整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户外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除部分通识必修课之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程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摄影、影视剪辑、后期制作等。在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调整了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了室外课程实训环节的比重,旨在提升学生实际拍摄制作的能力。作为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很多课程都需要继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如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通过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创新构思打下良好基础。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形成自我风格。广播电视艺术与电影学等关系紧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样也涉及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等基础理论课程。通常,授课教师如果单纯讲解教材上的知识,会显得课程十分枯燥。为此,广艺相关专业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讲解的时候采用学生习作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启发法等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用形象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树立首创、独创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创作,不同专业课任课教师还有意地进行类型化教学,即教师从自身擅长的影视类型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对艺术电影、实验电影有所造诣的专业教师,在其所教授的课程中,较多地带领学生对电影电视史上经典的影视作品进行观摩,并且鼓励学生在自身创作中对电影语言进行实验性、先锋性的尝试和创新;在纪录片、专题片领域有研究成果的专业教师,则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创作具有个性或反映社会现象、具有深度的影视作品。2.3完善各项硬件设施,鼓励学生使用高新设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基础硬件设施和专业设备有着十分高的要求,为了充分保障师生各项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广艺影视编导系先后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同时不断更新摄影摄像设备,改进建成非线性编辑等一系列多功能实验室,硬件配套水平超出同地区其他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与此同时,各专业任课教师还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类影视拍摄制作设备的更新资讯,引进或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投入使用诸如无人机等此类新设备,这些设备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品的视听表现手法,使学生能够将创作构思的影像艺术变成现实,唤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新设备最大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试验各种幻想,这对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开拓进取的精神十分有利。2.4开拓多条对外实践渠道,激发学生创新动力。为了鼓励学生走出去,面对现实挑战,到更加规范的平台进行锤炼,接触高水平影视作品制作流程,接受变化,拓宽视野,激发创新动力,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一是大力建设校内传媒机构,为学生提供在校实践的机会。其中,广艺影视与传媒学院的影传传媒,是按照公司结构模式进行项目化运作的非营利性多元化学生传媒组织,这一学生组织以影视节目制播和传媒文化活动开展为主。影视传媒成立以来,承接了广艺各类大中型校级活动、文艺晚会的录制等工作。二是加强校外联动工作,为学生提供开阔眼界的途径。电视台、报社、影视制作公司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适合的实习机构,广艺影视编导系积极为学生联系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这一类有影响有规模的媒体实习机构,推荐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为学生由理论转向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搭建桥梁。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广艺影视编导系不定时地还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邀请一些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授、资深媒体人到校举办讲座,与学生分享当前行业的科研成果和发展新动态。与此同时,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影视比赛,激发自身实践创新的能力。在竞争中,学生不断成长,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更有机会与校外优秀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3结语

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能力也是广播电视事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广西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珍视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个性特长,根据自身素质构成和知识构成进行不同风格的作品创作。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得以打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这一成效表现为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频频斩获全国各类高校电影节奖、类型影视作品赛事等级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等级奖及优秀奖等。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编导系立足地区特点,充分整合自身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自身特点和特色的实践教学途径,可谓初见成效。这当中的经验既值得总结发扬,也需要继续以创新求创新,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卫欣,张律.创意之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惠阳,马王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40-41,64.

[3]陈昊姝.浅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之创新[J].今传媒,2012(6):133-134.

[4]张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J].天中学刊,2013(10):123-125.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创新思维;云技术

1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艺术形式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对电影发展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但是近几年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当中广播电视在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减小,这就要就我们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由于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终端,储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与新兴媒介实力还相差较远。希望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调研,可以为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起一点小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体制束缚了广播事业市场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走的是双重体制,即事业编制,企业经营。国家最初这样实行的初衷是:既能实现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很好管制,保证了舆论宣传,又方便媒体实现经营性收入来壮大自己。但事实证明,广播媒体的双重身份,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市场左右为难、畏首畏尾。导致广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好。

2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2.1内容的不断创新

就实际广播电视发展前景而言,内容生产力才是超越其他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媒介应该“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广播电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富有艺术魅力,兼顾到“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且适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就要求联系日常生活中通过精心的准备,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新的视野、构建新的格局、呼唤新的变革,有针对性的研究关键性环节的设计,使每个观众可以在观看中得到快乐或者感悟甚至于灵感。内容生产力应该与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主题联系紧密,向观众传播时通过简单的介绍,一个好的简介更是可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为观众构建一个基本的映像,使观众有后续观影兴趣。内容生产力应该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揣摩,好好分析、体会,构建一条大概的理解体系,最后融会贯通形成核心的理解。从最基本的理论出发,去构思选材,从最基本线条,不断润色,不断改进,在此期间,不断学习其他媒介的方法技巧,总结经验,提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共图发展,开创“广电主导、分工负责、优势互补”的模式。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双向互动平台。在网上征集一些广大观众的意见或者建议等信息内容,开展一些征集活动按照贴近观众生活需要、贴近观众思想追求、贴近观众心理成长需求的原则来建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为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双向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为广播电视工作服务,利用微博、社交网站、qq等载体来促进制作人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与云技术相结合的转型

近几年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广播电视这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兴的云技术具有相通性,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生活角度来讲,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简单,云技术与广播电视相结合,比之前的储存,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提高性能的基本单元,选取相应的基本单元,与不同的信息相结合,构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观看系统,可是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服务更加周到。关于云技术在电视广播的应用的控制技术和驱动模式,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2.2.1控制技术

简单来说,云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控制技术就是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相整合的综合实践运用,这个是将人工操作与智能操作相结合最简洁的方法,在这个方法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我们下发的指令,通过云技术的整合准确的反应到接受端口,其灵活性,精准性都是极为可靠的。控制系统与检测系统结合,可以使电视广播更具有竞争力,使视听图像更为清晰,更加流畅,使整个行业的互动性也更为开放,使制作理念的创新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将各类新兴文化在节目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同时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率,整合出符合本国传统文化习惯以及观众喜好的发展需求。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电视广播的发展对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广播电视发展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在文化建设上一定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和财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2.2.2驱动模式

驱动模式是指在极其复杂的操作中,可以让每个设备都紧密配合,使其保证一定的频率以及一致的操作模式。传统的驱动模式主要使用传统传播模式和其他辅助设备传送到信号塔,信号塔再与其他设备相结合将整个传播过程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线。但是传统的设备工艺流程操作复杂,很容易在生产中出现故障。随着科技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更为简洁而且高效的驱动模式,将驱动模式融合在整个操作系统中,使云技术与电视广播相结合可以更简单的运行。

3结束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旨在改革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方法,策略与预期的目的,观众的期待,大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为主要轴心,提高广播电视者创新思维的潜能,强化其对整合图像、声音、影像,文字中作用的理解以及重视、提高,我们要大力改进广播电视的模式,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和改进,寻求新的理念内容和创新意识,提高广播电视的综合素质,为使我国基础文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改革广播电视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必须注重整个行业的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要明确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让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云技术,打破传统在延续了多年的传统的理念下融合更多更有实用价值,更具含金量,更有深度的新兴媒介思想。

作者:张杰 单位:乌鲁木齐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北京电通网络互动中心.王岩玲.融合新媒体:现代广告,电视节目的未来[J].中华新闻报,2007(2).

[2]周杰.论打造城市电视台本土文化栏目[J].新闻爱好者,2008.

[3]黄鸣奋.新媒介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石磊,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J].现代传播,1994(2).

[7]匡文波.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4(4).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广告;课程;改革

大数据时代广告传播的秩序与规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建构了实时竞价与程序化购买的广告新生态。这些新内容、新变化在以往的广告类课程中根本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但在业界这种新广告生态的传播技能与素养已经成为相关人才必备素质。广告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使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培养能胜任大数据时代的广告人才,而且能对其他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专业提供参考。

一、专业现状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2009年招收首届学生起便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大纲中设置广告模块,开设广告类课程。此类课程主要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广告流程进项课程设置,同时兼顾新媒体发展,开设了诸如新媒体广告研究等课程。十年来,专业结合业界的人才需求变化尝试了小规模的课程教学改革,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实践成果。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广告环境变化迅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全新的要求,该类课程的教学中暴露出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急需优化、教学目标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改革内容与目标

建立大数据背景下的广告类课程体系。原有课程体系主要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广告生态,当前应当结合全新的广告生态对其进行调整。在原有的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技术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依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以往侧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的教学目标为针对性实践能力的习得的应用性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在以往案例教学法、实战教学法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大数据时代的广告理论与实践,原有课程广告学概论中增加大数据的基本理论与数字广告新形态;广告调查课程中加入大数据收集与挖掘;广告策划与创意类课程突出以数字营销为主要形式的策略思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前课程主要采用期末百分制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在部分课程使用灵活考试的基础上,扩大灵活考试的使用课程范围,探索更多的灵活考试方式。通过一系列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不仅脱离原来与广告学专业课程雷同,忽视专业间差异、缺少专业特色等现象,更能顺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广告业的发展现状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时对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调整,顺利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改革实施过程

此项改革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收集相关信息,明确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目标、课题任务与具体操作方法。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该阶段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在设计好研究大纲和研究计划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文献收集和调研。文献收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内外广告教育与教学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第二,相关高校同类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动向;第三,媒体、广告公司等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的数据与分析报告。调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走访相关高校相关专业,吸取其课程改革先进经验;二是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广告素质与能力要求。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广告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这些改革需要包括:首先确立了符合新媒体时代需求的广告类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字营销传播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具体路径为:一是将数字营销传播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向,数字营销传播课程理应被列为专业重点建设课程;二是增设数字营销传播方向的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增加5至10门数字营销传播方向的课程模块,如数字营销传播概论、移动营销传播、内容营销、电子商务、视频广告、计算广告学、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新媒体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三是合并传统的广告学专业课程。其次是建立了适应新媒体传播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比例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实验设备陈旧,实训场地较为封闭;很多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流于形式,实训内容比较单一;教学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脱节。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脱节,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四、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

众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广告类课程,忽视了当前急速变化的广告生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广告业的变迁,造成专业人才培养脱离现实,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本项目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立足新乡学院这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紧迫性,这也是该项目的特色所在。该项目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一是研究方法的创新,该项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开设有广告类课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当前广告类课程开设状况及其改革方法与成效,为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二是研究的指向明确。该项目以省内新建本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参照点,探寻我校该专业广告类课程改革路径与方法,目的使我校该专业与省内同类高校错位发展,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三是研究紧跟广告业界的最新变化。大数据时代刚刚来临,全新的广告生态已经初步形成。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业界变化,改革传统广告生态下设置的广告类课程,本研究正是在此种观点指导下展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改革探讨,研究成果也更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形势。

五、教学改革的基础

首先,新闻传播学院注重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学院氛围,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2013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4年成为新乡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等一系列专业建设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更好的改革平台。第三,项目组成员均为广告学专业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并主持、参与了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具备了承担该项目的基础。最后,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与写作等课程自2015年已开始小范围的改革,引入实战教学方法,以学院奖、金犊奖中的企业策略单为任务来进行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赛,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学校的一系列举措为此次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比如,学校对教育教学改革极为重视,设立教科研专项资金,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新乡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从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项评审等环节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为教改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证。其次,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并在教改实践和教改项目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最后,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系保持密切的联系,学术与时间交流密切,有良好的教学改革合作基础。

六、结语

通过此项改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既适应了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符合新媒体时代的数字营销传播需求;又考虑到该专业与广告学、新闻学等相近学科的差异性,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关联,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郭斌.微媒体下广告课程的碎片化学习与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6(05):73-74.

[2]廖秉宜.数字时代的广告教育变革[J].新闻春秋,2016(01):75-76.

[3]夏建军.“以赛促学”模式在广告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J].传媒,2017(08):77-78.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8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新闻理论知识;有声语言;媒体融合

一、播音主持的能力和地位

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感知的材料越丰富,大脑和心运转得越敏感,语感越好,说出的话更具魅力,这就需要主持人有较强的语言功力。语言功力是指语言的功底和能力,一方面是接收、判别和储存语言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发生、深化和驾驭语言信息的能力,二者的核心是语感。语言功力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鉴赏力,其核心是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中心,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提高整个节目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主持人凭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可以对节目现场气氛进行有效调控,提升节目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广播电视节目竞争愈发激烈,受众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播音主持人要与时俱进,从传统的播音腔向个性化、情感化的主持风格转变,通过语言表达技巧凸显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播音主持的定义

播音主持看上去是语言表达工作,实际上它是三件事的有机结合,即驾驭内容、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的融会贯通。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工作的核心,是播音主持工作的落实。概述播音主持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狭义说,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就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及其他非语言表达手段驾驭节目流程、传递节目内容的大众传播活动。2.广义说,播音主持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运用有声语言及其他非语言表达手段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传播的创造性活动。基于互联网技术媒介融合大背景,播音主持因媒介传播技术和方式的不同而有一些创作上的新技巧、新样态,而在内涵上有没有变化,则是个前沿性的问题。

三、播音与主持之辨

在我国广播电视史上,从1949年到1981年,听众只知道播音和播音员的称谓;自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空中之友》栏目设主持人徐曼之后,主持一词才为人所知;从1993年开始,我国各广播电台、电视台涌现出大量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播音主持之辨甚嚣尘上,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随着视野的开阔,人们不再争论什么是播音、什么是主持,而是用自己的默会知识在不同语境下使用播音、主持或者播音员、主播、主持人等概念。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传播工作中一个露面出声的岗位,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美国没有出现过此类辩论,主要原因是美国没有把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有声语言传播行为概括成专有名词,他们赋予具体行为以具体指称,比如新闻主持人叫“Anchor”、新闻播音员叫“Announcer”,现场报道的记者叫“Reporter”“Correspondent”、谈话主持人叫“Host”、仪式性娱乐节目主持人叫“MC”(MasterofCreemony),等等。在我国,没有将对应不同工作内容的职业角色赋予不同的指称,而是统称为播音员、主持人。即兴之辩。在探讨播音、主持是不是同一性质的工作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播音的概念可抽象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具有特定和固定身份的人进行的语言传播。”语言传播是播音的邻近属概念,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语言传播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况:①依据事先写好的稿件说话,有时被要求一个字都不能错;②即兴地将腹稿转换成有声语言,边想边说或者脱口而说。我们发现,播音主持之辨的聚焦点就在语言传播上。有些人认为,上述第二种情况的口语表达是即兴的,是“主持”的根本特征,这种观点强调即兴口语表达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重要性。问题是:播音主持中即兴的内涵是什么?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无论是播报事先写成的稿件,还是打好腹稿就说,抑或是来不及打腹稿边想边说,都具有即兴的特征。当我们有稿件依据进行口语表达时,不是简单地一字不错地把稿件念出来,而是按照文稿的主题、意图、构思、逻辑以及写作的风格等,把内容有重点、有层次、有感情、有趣味地表达出来。在表达的同时,主持人自身要素和表达的外部环境要素处于变动之中,比如主持人注意力、意志力、情绪、反应力随时可能产生变化,主持人对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内心反应和应对随时可变。主持人的对象感也是随时变化的,例如在节目访谈中,主持人因为嘉宾的回答产生了事先没准备的提问、评价、感慨,这都是即兴的口语表达。有些人认为,即兴口语表达无需准备,有准备就凸显不了即兴的魅力,就少了神来之语的畅快淋漓,笔者认为,广播电视节目的语言应该是经过构思、筛选、调整、琢磨、润色的,需要工作人员经受一次次训练达到一定水平,评价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不是看播音员、主持人是否即兴,而是看在无稿的情况下他的表达是否让人听得清晰、听着明白、让人舒服。

四、播音主持的属性

互动性。基于分类角度的不同,广播电视的互动性可以分为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也可以分为即时互动和延时互动,这种互动形式的复杂性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区别于其他表达方式的特点。报纸、杂志、图书的传播很难与受众即时互动,影视、话剧、演奏等很难做到显性互动,唯有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广播电视是可以同时实现显性和隐性互动、即时和延时互动的。独立性。播音工作要想做到合格甚至优秀并不容易,因为播音主持有独特的专业属性和创作规律,就是以语言为介质和手段对节目进行艺术化表达,要求播音主持吐字清晰、有力、耐听,这是决定传播力的生理基础。也有人说,只要说的内容好,声音和吐字都可以忽略。融合性。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传播主体不但要播读稿件,还要确定选题、组织采访,特别是在广播传播中,主持人承担着采访、编辑、撰稿、播音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在节目中,主持人不但要播读有文字依据的内容,也要承上启下地串联内容、采访嘉宾、连线现场记者展开报道,要能抓住节目的新鲜点、重点,深挖疑点,并在必要情况下抒发感想、发表议论,这些工作内容通常只有准备关键词、线索提纲、腹稿,而没有完整的文字稿件。另外,播音员、主持人除用有声语言之外,还须擅用体态语、空间语言、服饰等非语言表达手段传播节目。

播音主持人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应具备新闻传播方面的历史、理论和业务知识,只有了解本行业的历史,掌握本领域的基本理论及业务操作流程,才能树立职业认同,少走弯路,比较快速地进入和熟悉新闻传播行业。播音主持创作者,应重视受众反馈。创作者一方面要重视反馈回来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应抽出时间,主动深入生活调查研究,也要看到受众反馈的差异性,正确选择所获得的材料,才能提高播出质量。

参考文献:

[1]毕一鸣,叶丹.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8.

[2]柴璠.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3]曹晋英.播音主持语言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09.

[4]崔梅,周芸.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8.

[5]段汴霞.电视播音与主持[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05.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9

[关键词]电视艺术;新时期;发展脉络

2018年是中国电视发展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回望历史,寻找1978年至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脉络,把握新时期电视艺术的走向。40年来,随着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置于电视研究之上。也正因此,近40年来研究电视艺术的文章不仅数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质量上也有所提高。40年历程,中国电视硕果累累,电视艺术不断发展,电视产物不断增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环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本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对电视艺术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解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学者除却对电视本体诸如电视艺术的本质、思想内容以及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开辟了对电视市场与产业、电视美学、电视政策背景、电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视域广,将所有论文、著作进行整理收集难度较大,故而在初期写作中首先选取了100多篇论文进行分析,其中胡智锋从2003年到2014年间对论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等文章成为本文论述的重要依托。

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1.电视美学研究

电视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对电视美的创作、美的传播、美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这只是对电视美学的传统研究,是将各种电视类型看作是独立的文学、戏剧等特征,没有将电视创作、电视艺术文本之间的整体关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上,尝试总结标志着总体审美的一般规律。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对于美学的探究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术美学研究》中将美学与大众美学、信息美学以及通俗美学联系起来。

2.电视文化学研究

电视文化学的研究与电视美学的研究发展相近,随着电视艺术内容的不断发展,电视除了本体性之外,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当今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状态下,电视文化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写的电视艺术蓝皮书,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2010年12月出现首卷,随之2013年6月出第二卷,2014年11月出第三卷。第三卷增加了专题报告中针对新文艺的内容,对飞天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全国电视文艺的章节,以全局性的眼光审视了我国电视艺术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电视艺术类型研究作为电视艺术的代表类型,本文主要以新闻、电视剧、纪录片的研究现状为例对电视艺术的具体类型研究做简要概括。1958年《一口菜饼子》首次使用电视剧的概念,80年代中后期电视剧开始繁荣。1983年的《电视剧初探》已经对电视剧进行探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剧的迅猛发展,电视剧创作对理论需求迫切,1987年“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总结了我国电视剧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历程,明确了电视剧演技方法和未来走向。后期,发表于《现代传播》上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要评》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电视剧的发展,丰富了电视剧理论格局,创作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剧创作生态。电视剧的制作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论独播剧时代电视经营理论创新》(赵斌著),就对电视剧的生产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的视角也出现了题材的研究,如《老大的幸福:对幸福的阐释》(刘渊、钟呈祥)就对现实题材的作品进行了分析。

电视艺术史论与鉴赏研究

对于电视艺术的历史研究早而有之,1992年,赵玉明就作了《中国广播电视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仲呈祥、陈友军著)系统阐释了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视听传媒历史《视听传播史论》(李幸、欧慧玲著)、《中国广播电视节目概论》(苗棣著)出现了对电视业务的研究。首先要考虑批判视角的选择性。张凤铸教授曾在《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中指出批评的五个层次:感觉层次、感知层次、感悟层次、美学层次与哲学层次。其次要考虑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西方传统批评模式:作者批评、理性批评、符号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二是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批评方法,如文化研究批评、社会学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

电视艺术实务研究

1.品牌化、技术产业化研究

随着中国电视逐渐进入买方市场,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艺术实务的探索越发成为研究的重点。首先,在电视的品牌化战略方面:《电视品牌战略研究》(段鹏)对电视的品牌化运营进行了分析,《我国上星频道品牌现状及其发展研究》(何苏六、李宁著)提出了电视的品牌意识,《我国跨地域跨传媒发展研究》(徐舫州、张静滨、高阳)对卫视频道品牌与跨区域合作进行了分析,《优秀电视节目解析》对品牌化节目《艺术人生》《超级女声》进行解析。

2.电视体系、媒体融合研究

电视内部生态体系的良性健康运转对电视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电视体系的内部构造、运转方式,以及与其他媒体的融合都成为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99年提出制播分离开始,制播分离的改革与媒体间的融合就一直成为讨论的热点。《数字化时代媒体发展的格局》(熊澄宇著)就提出了“新旧并存”“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形态创新”的观点。《新媒体十论》(朱虹著)2010年提出建设性的十条意见,《三网融合话题带来的一些思考》(周新权著)阐述了三网融合状态下电视发展的新路径,《制播分离政策解读与产业模式分析》从制播分离出发探讨产业模式的规划。

问题及展望

1.研究方法问题

电视艺术的研究方法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电视艺术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是在梳理过程中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电视艺术的研究中并不常用。然而,在当代电视产品纷繁复杂、电视艺术类型遍地开花的开放性格局里,我们更应该综合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时代等电视艺术产品进行分析。

2.类型研究问题

电视艺术的研究对从微观上电视节目的类型进行了具体化的研究,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对于主流电视节目类型如新闻、电视剧等研究比较重视,对于例如体育类电视分析如《中国体育的电视化生存之道》(李辉著)的论著就相对较少,因而依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3.法律法规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电视的发展需要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法规与政治政策的框架下进行创作。然而,在对电视艺术进行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者对于电视艺术的政策性解读、电视艺术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等方面鲜少涉猎。尽管有所提及,也只是作为大的背景论述,并没有细化分析电视艺术与法律法规的相关性。

4.地域性问题

电视艺术研究的地域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果内容的地域差异性。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数是从国家层面上俯瞰电视艺术发展的格局,而对地方性的电视研究较少。二是研究人员的地域性。参与电视研究的学者大多在北京等城市,二级城市的研究成果就普遍减少。综上,地域性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无论如何,这些问题不能掩盖电视艺术研究的丰硕成果,电视艺术研究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我们期待电视艺术研究的发展向着更高、更广的方向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张玥.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现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02).

[2]李寓.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现状分析[J].明日风尚,2017(06).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篇10

目标、定位以及面临的问题2010-2015年,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和不同媒体的知识、技能、方法,具有报刊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采编、节目和广告的策划与制作、网络多媒体动画及网页制作等能力,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相关文化产业中的技能性岗位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岗位,从事新闻采写、采集与编辑、节目策划与制作、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专业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依托报刊(纸质媒体)、广电(电子媒体)、网络(网络媒体)三种媒体,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建了“三技三能三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333模式。“三技”是指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三种媒体的技能,包括报刊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写、新闻摄影、版面设计编辑等技能,广电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摄录、节目策划与制作等技能,网络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集、编辑、网页美化、维护等技能。“三能”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构成了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紧紧依托于三种类型新闻媒体,紧跟媒体报道内容和媒体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预期依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除了适应新闻媒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外,还能适应文化产业公司及其他企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弊端和问题。“333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讲,的确顺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预设了就业宽出口,使学生在校所学几乎到各种文化公司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遵循的是“2+1”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的时间相当有限,当专业追求涵盖面“广”的同时,无法保证学生掌握新闻业务技能的“精”和“尖”,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展开社会调研

2.1新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只有正视新闻人才需求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笔者在郑州、开封等地展开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共有100余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报纸、广播、电视、企事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及影视公司等媒体机构。调查问卷从课程设置、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新闻单位的用人标准、人员引进情况、对高职毕业生的看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来设置,以期从调查中分析出媒体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需求,为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新闻教研室共收回110份问卷调查,经数据分析,发现以下情况。

2.1.1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因地区而异。通常,郑州的媒体对毕业生的学历有着较高要求,要求本科以上学历。郑州以外的地区,新闻单位在学历方面要求则有所降低。在河南省境内,大城市和小城市,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一发现为新闻教研室开拓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市场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2.1.2用人单位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最应具备的素质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能力要求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中最受用人单位重视的毕业生能力分别是: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策划与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表达能力,而理论知识水平的排名则比较靠后。

2.1.3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

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电脑编排、摄影、摄像及视频编辑等课程。在调查当中,广大新闻单位没有提出增减意见,但普遍认为核心业务技能的训练不够精深,要对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技能着重加强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课题组对新闻专业已毕业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追踪,充分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共有117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非常高,达到97.5%,其中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学生占35.5%,60%的学生进入了企业。真正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学生比较少,还不到6%,35%的学生是从事和新闻专业相关的文化传播领域工作。只有1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剩下9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很满意。”27.5%的学生表示“专业对口,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45%的同学表示“有一定联系,但联系不大,偶尔会用到专业知识”,27.5%的表示“毫无联系,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这和学生的工作领域直接相关,进入媒体和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学生,工作和专业的联系较为紧密,而那些其他工作领域的学生则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训课程是否能满足您目前的岗位需要”这一问题上,32.5%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40%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27.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发现学生对新闻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还存在局部不认可的地方,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设计,使其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3确定新的专业发展方向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新闻专业逐渐找准发展定位。结合当前最新的行业发展形势,新闻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聚焦,确定“影像制作”为下一步的专业发展方向。

3.1摄影、摄像及相应的后期制作

技术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大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上升,追求精神享受的愿望随之增加,国家也在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摄影、摄像行业是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摄像及相应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其中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端摄影、摄像人才将更加抢手。当前行业人才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行业内就业的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优越。本专业方向的就业适应性也非常广泛,既能让学生在报社、电视台、影像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影楼、剧组及影视公司从事摄影、摄像工作,又能支持自主创业,打造具备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3.2本专业转型存在可实施空间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教研室教师均获得“高级摄影师资格”。面对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瞬息万变,教师紧扣市场发展脉搏,积极调整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和行业实践,在提升职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摆脱了长久以来教师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也为新闻专业向“影像制作”方向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3.3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向“影像

制作”方向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培养学生媒体应用技能的基础之上,强化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建构“目标引领、知识构建、平台孵化、服务保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引领”指明确培养“精业务、懂媒体、会策划”的创新创业型摄影摄像人才的目标;“知识构建”指构建融合人文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课程知识体系;“平台孵化”指搭建孵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梦想平台的“影像传播工作室”;“服务保障”指提供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服务和保障。重新确定了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后,教研室基于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要求,进一步设置课程,从而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和环节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了结合,既包含体现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开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职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开设摄影、摄像、视频编辑与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职业技能课,培养学生从事摄影、摄像前后期领域及新闻领域的职业能力;开设影像工作室实训、模拟电视节目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在职业拓展课程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修相关课程,课程包括人像摄影、商品摄影、主题微电影策划与制作、网页排版设计、网站运营、商业修图、广告策划与活动营销等,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此外,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还开设了提升学生个性化素养的选修课体系,包括唐诗宋词与人生、生活中的管理学、历代女性法律地位解读、大学生岗前法律问题、高尚女性的必修课、婚姻爱情与家庭、职业发展中的团队智慧、交友与情商、幸福心理学及大学语文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场适应能力。课程设置与开发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将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就业市场的反馈,持续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作者:于秀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