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体系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9 17:09:51

工程体系建设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新时代;消防工程技术;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3月,随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消防事业走向职业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就为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一系列问题。[1]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2]就要求我们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表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发展为方向,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对消防行业的调研,分析不同消防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完成各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构建消防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规模也日趋增大,对消防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消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全国开设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25所,[3]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超过1500名。(二)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行业专家、同类院校同仁和消防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分析其中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分解出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详见表1。(三)整合构建课程体系。通过表1的岗位能力需求可以得出,消防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有:消防制图、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给水排水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与控制等。通过对消防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三、课程体系的实施

课程体系是否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在课程体系实施提供一系列保障条件,具体方案如下:(一)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技能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因此,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学习行业、企业先进知识和思想,掌握专业前沿技能,并运用到教学中去。(二)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保障,高职学生更强调实践操作技能。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强化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提供条件;二是增大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要与行业的需求紧密相连,为企业培养相应的技能型人才。(三)教学资源。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其特殊性,大多数教材都是本科教材,理论知识体系非常完善,但实训课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消防工程技术教研团队深入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充分利用微课、在线精品课程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四、结语

新时代为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消防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契合行业的岗位需求,而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并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等,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浩荣.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消防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25-126.

[2]赵芳.消防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9):93-94.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2

在“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我县于2013年2月成立“县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县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由县工信局、县检察院、县发改委、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水利局、县商务局、县房产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环境保护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法制办、县国税局、人民银行县支行等部门组成。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信局。各成员单位均明确了主抓这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该项业务的责任人员。

县治工办会同县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召开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向各成员单位传达了上级文件精神,对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做出了动员部署,明确了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公开共享平台的建设要求,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

二、制定方案,明确要求

根据赣州市治工办的工作部署及要求,我县及时制定了《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于工信字[2013]7号)以及有关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对我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分工和各自职责。

该项工作启动后,县工作协调小组及时责成各有关部门按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基本指导目录(试行)》的要求,梳理工程建设项目,编制本部门工程建设项目相关信息和公开目录,明确公开范围,规范工程项目审批、实施、验收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内容和格式,以及信息收集、报送、审核、、检查等方面的要求和程序规范。同时,梳理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个人)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个人执业信息等相关信用信息和信用信息目录。按照信用信息目录和共享标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相关信息,努力建立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体系、企业(个人)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

三、建立专栏,推进公开

2013年1月,我县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专题栏目,由各成员单位向县信息中心提供信息,在专栏里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审批信息、企业基本信息以及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等内容。

2013年2月14日,全市启用了统一的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共享平台,我县立即安排信息中心相关业务人员赴市参加学习培训,熟悉平台操作规程,掌握相关技术规范。2013年2月15日,我们立即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平台操作技术培训,使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尽快熟悉、掌握平台操作技术,为我县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2013年2月27日起,我县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建立链接,接入统一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就可以直接访问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平台,查看统一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

2013年4月10日,县协调小组组织各成员单位及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了全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电子标签推进培训视频会议,并要求各单位按照省治工办的要求,在项目审批、信息报送过程中规范使用电子标签。我县2013年5月以后的所有项目已基本按照项目信息“电子标签”的规范要求。

四、加强监督,及时通报

为加快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进度,2013年4月25日,由县治工办牵头,县工作协调小组具体组织,召开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对各成员单位组织实施该项工作的情况进行现场通报,对某些工作不到位的单位提出了批评,并限时整改到位,同时与各成员单位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自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平台开始建设以来,“县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检查与通报机制,每月定期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平台后台对各有关单位信息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各单位信息公开上传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对工作开展不力、信息不及时的单位进行督促整改。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专业定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特色

一、地方本科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定位

金融工程发源于美国,其专业开始主要设置硕士学位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括设置在工程学院强调数学建模培养金融工程师、设置在数统学院强调数学理论培养数理金融理论人才、设置在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强调职业导向和案例教学培养金融机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三个方向[1]。目前将近300所院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国内金融工程专业大多数开设在经管学院、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具有金融硕博点的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然而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生源基础限制,基本以描述性与定性内容进行教学,缺乏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人才培养更多强调实践,培养操作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与金融学专业化、差异化不明显[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探索并完善“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上就低掌握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能力、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掌握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大量从事最基本金融业务操作型应用型人才,逐步了解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与金融建模能力、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培养少量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一低一高”专业能力定位和“3+4”能力培养模块培养大量应用型基础人才,少量理论兼顾应用型高端人才。

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一)基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二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金融工程专业既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能力需要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二个课堂”共同完成,这些能力同样需要专业实验教学和专题实践“二个课堂”来共同完成[3]。专业实验课堂通过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题实践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毕业论文、科研项目、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二个课堂建立“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四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4]。(二)基于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的“七个模块”实验教学体系。金融工程专业尤其应当坚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培养学生在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建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七个模块的动手能力。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实验包括股票投资交易与分析、外汇交易与分析、期货与期权交易与分析,主要是指通过股票、外汇、期货与期权的仿真模拟交易平台给学生开设虚拟账户,学生运用所学投资交易的策略技巧和方法等知识分析金融产品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总结投资策略,掌握投资技巧。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验、商业银行管理决策实验、互联网金融综合实验、个人理财规划实验、企业投融资实验、保险业务综合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平台模拟案例,完成若干业务任务,熟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融资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用型和操作型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是向学生介绍Eviews软件的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使学生学会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技术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问题研究出发,选取多个财经类热点方向,以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最新优秀成果为学习对象,变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证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是学生通过数量化方式及PY-THON计算机程序化进行量化投资技术投资处理,包括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最终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金融建模是以实际建模案例为基础,运用MATLAB软件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为主题,训练学生在金融数据环境下运用计算机建模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金融产品设计是通过案例实验形式让学生掌握金融产品准入标准、融资主体信用评级、项目尽调、法务审核、产品协议、产品设计与定价、商家销售与资金募集、产品运维、投后风险管理和产品兑付等。金融风险管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联系中国金融市场实践,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进行金融市场风险分析与管理、金融模拟风险投资与控制等。(三)基于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际的“四种形式”实验安排。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实验分为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和案例实验四种形式[5]。课程实验是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相对应内容的一定实验以加深理论知识掌握,比如金融工程专业国标规定的专业核心课中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还有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保险学、投资银行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专题实验是在证券、期货、基金等公司行业使用较多的应用课程,主要是一些计量软件和量化投资或金融建模软件如EVIEWS、PYTHON、MATLAB等软件应用。项目实验是作为专业能力项目单独安排一定的独立时间进行实验,一般放在一个学期的单独几周完成,如证券投资模拟交易、金融量化投资实验、金融建模实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企业投融资决策实验等。案例实验是以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并让学生模仿操作,掌握实验项目的操作及相应知识,进而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如实证分析与写作实验、金融建模实验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都可以以已发表的实证论文、已完成的金融模型和金融产品为案例,引导学生完整的进行流程操作,让学生模仿熟悉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而进行创新性撰写实证论文、金融建模和金融产品设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师资水平、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定位等决定专业实验体系的内容,同样可以根据学校制度和学时等安排实验项目的实验形式,具体实验形式如表1所示。金融产品交易与投资分析、金融机构管理与业务操作、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3个模块作为金融工程必须掌握的实验课程安排在课程实验中,也可以安排在第3~5学期的最后两周集中进行项目实验,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产品设计4个模块作为学生可以区别化侧重学习的实验课程由学生自主重点选修,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两个模块作为本校金融工程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所有实验内容在每项实验教学过程中均可以学科竞赛形式开展。

三、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及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特色

在贵州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背景下,贵州商学院实施“新商科”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金融工程专业以此为引领逐步形成了“新商科”+专业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的专业建设特色。(一)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立足于“新商科”建设。所谓“新商科”是在金融工程专业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通过技术支撑、法商融合和人文渗透进行全方位打造,即专业+技术+法律+人文。在专业建设上,确立“一低一高”定位和“3+4”能力模块培养目标。一低通过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能力3个能力模块着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银行柜台、证券投资交易分析等传统金融业务、数理统计方法和计量软件使用;一高通过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建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4个能力模块使学生了解金融工程解决实际问题方法。主要课程围绕这些能力模块开设。在技术上,加强数理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学习,分别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Python等必修课程,增设Excel在金融中使用、MATLAB、C++、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选修课程。在法律上,主要开设民法典、民商法等,使学生掌握经济金融领域经济法律规则,通过金融专题讲座了解金融监管现状。人文渗透主要是通过开设的人文通识选修课和学生第二课堂加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专业能力训练主要通过专业实验课程弥补。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学生很难进行大规模的进入金融机构集中专业实践,即使进行实践,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也很难接触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在每个学期开设围绕金融工程专业七个专业能力的理论课程后,学院借助于先进的实验平台、虚拟仿真系统以及合作的金融机构将其如表1所示全部通过专业实验的形式进行训练,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申报了《金融量化投资课程设计》《金融产品设计课程设计》《科教融合教学方案设计》等教改项目,组织编写了涵盖七大能力模块的《金融综合实验教程》。(三)实际问题解决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强化。金融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主要通过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在理论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案例实验如前所述的实证论文写作实验、金融建模实验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综合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贵州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正在逐步从部分课程理论章节有案例教学到所有专业课程所有章节案例教学全覆盖,案例教学由案例补充理论向以案例剖析理论转变,有步骤有侧重地进行案例库建设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邓鸣茂.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2:184~185

[2]王鹏.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2,7:239~240

[3]程潘红.基于“三个课堂”的金融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83~85

[4]唐恩林,华小全.科技金融视角下金融工程专业“四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135~138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4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装备只是这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不可或缺。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工程装备的发展进入快速上升时期。这种技术与装备的紧密结合,也促使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所使用装备的标准应当全覆盖并及时更新。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管理中,装备的新增、更新改造、新装备制造、在役装备使用情况和技术评定、大型装备的报废等工作,都需要标准提供技术支持。结合以上特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标准(以下简称“装备标准”)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装备标准要能够覆盖到装备的设计、生产、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报废等环节,能为制造商、贸易商、用户等关联方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依据。装备标准使用时要方便寻找和查询,最好能有方法直观的显示某装备所有涉及到的已有关联标准及相关信息。装备标准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审定和制修订,以适应装备发展的需求。装备标准溯源和采标信息描述要清晰。

2工程技术装备标准现状

经过各标准化组织的不懈努力,有关的装备标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使用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装备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报废等环节(阶段),用户参与的大多是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修理和报废等环节,本文立足于用户的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案也是应对以上各环节。

2.1标准管理过于分散

无论是国家标准(石油部分)、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企业标准、ISO标准、API标准等都涉及工程技术装备且都自成体系,以至于尽管标准数量众多,使用起来却很不方便,没有一种标准体系是为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量身打造。虽然国内对国外先进标准采标力度较大,但仍有欠缺。标准的分散,意味着哪些是重点使用标准,主次不清;标准是否存在遗漏,没有渠道或方法获取;标准的新旧程度不易跟踪,标准的宣贯存在困难;个性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以石油钻修井装备标准为例,常用的标准大约有144份。既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有ISO和API标准,还有一部分企业标准和规范。由于现行标准繁多,且没有重点推荐的使用标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管理部门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标准对设备进行管理,生产单位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执行标准,另外工作现场选择时也可能仅选择易于达到、且尽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执行,使得管理部门与生产单位之间的执行标准不尽统一,或者不同的生产单位对同一标准的理解存在差距,不仅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增加了使用风险。另外,一套钻修井装备的执行标准种类繁多,大大限制了装备的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增加了装备制造的不确定性,既影响了大规模制造,也不利于交易者和使用者的方便高效,给标准化管理增加了难度。

2.2标准有较多缺失

在使用标准时,发现有很多标准没有。比如连续油管作业机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标准,连续管作业机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对设备平时维护保养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连续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标准的缺失给管理带来的问题,在生产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生产中,没有标准约束的部分,往往都是按照经验从事,隐患不断;或者人为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标准使用。

2.3标准过于陈旧或内容不完善

石油行业的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不停的重组或调整,人员也在不断地变动,这也包括承担标准制修订的企业。再者就是相关企业在标准制修订方面投放的资金不足,也降低了标准制修订的热情,导致一些标准已经跟不上发展趋势或内容不完善。比如有关石油钻井用液压系统的标准中,缺少钻井专用液压站及执行机构标准,作为钻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所体现;标准《SY/T5211-2009压裂成套设备》涵盖的内容较多,但标准的更新速度却明显不足,比如柱塞冲程未包含10英寸系列、柱塞直径未包含3.75英寸系列等;标准《SY/T5190-2007石油综合录井仪技术条件》中,由于信号在低端无法实现,指标单位应当要修改,另外如记录仪都已经取消了,标准里还有相关内容。有关标准制修订的情况,各标委会主要通过分标委上报的制修订申请采取行动,部分标委会没有人员和精力定期去审定已经到期的标准,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制修订的滞后。

2.4标准内容存在交叉的情况

标准内容的交叉一定程度上为标准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同种设备但名称不一致的情况下,若可操作,建议此类标准都进行合并。比如关于钻井液固相控制系统的《SY/T6871-2012石油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安装、使用、维护和保养》和《SY/T6223-2013钻井液净化设备配套、安装、使用和维护》两个标准,重复的内容较多,而且个别描述不一致,建议两者可以合并或修改统一。

2.5制造商主导了装备标准的制修订

通过之前的标准梳理过程可知,现有标准主要集中在生产、使用、维护保养和安全等方面,其中又以生产标准的数量最大。生产阶段标准的制修订基本上以生产商为主,这些标准大多成为了采购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掌握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可以回避自己制造能力的劣势,不仅限制了用户的话语权,而且为用户提出自己的需求制造了障碍。另外有关一些装备报废的规定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钻井起升大绳的报废问题,制造商与使用单位之间的观念就相悖。

2.6标准宣贯的力度不够和执行不理想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修订的归口单位众多,标准信息方式也相对单一;再者由于宣贯的力度不够,若生产企业不主动去跟踪标准的动态,很难及时掌握信息,执行的力度更谈不上。在随机调查的若干物探公司、钻探公司、测井公司、录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中,基层技术人员很多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设备还有标准或者只知道主要的几个。若生产企业无法获知最新的标准信息,或标准宣贯不及时,就不利于企业的管理,甚至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报废等标准不健全,需要时才发现没有参考依据(目前很多装备是按照资产报废条理进行报废),使得大量存在隐患的装备持续带伤作业。甚至有些生产企业有意不去使用新标准。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也发现很多标准名称与标准内容存在差异的现象。以上的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标准和标准体系的良性发展,削弱了标准促进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3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

3.1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讨论工程技术装备标准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发现两者的拟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建立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首先,无论是国内各标准体系还是API和ISO等国际国外标准体系,都未对外公布体系表的结构图、统计表和明细表,以至于现在查询标准都是通过经验检索标准目录,再查看其内容,才能确定需要的标准。更甚者,国内标准编号是流水号,相关联标准之间的编号没有任何关联,寻找同类标准变得更加费事费力,无法通过某一产品就可以很便捷的找到生产和使用中的标准合集。若在企业层级建立了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就可以跨国内外各标准化组织,整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需要的最适宜的装备标准。其次,在标准体系设计时可以通过一种形式方便的查询出主要装备缺失的标准,并将其补充完整。同时,可以通过每年的年会或其他方式分专业审查体系内的标准是否处于最新状态,相比原本工艺和装备混在一起审查,更有专注性。由于广泛的人员参与,同时对标准也起到了一定的宣贯作用。并且,标准体系不仅包含现有、应有和预计制定标准的记录,而且还包含标准制定、修订规划和计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实践证明,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良性运转可以解决前面叙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工程技术装备专门建立标准体系。

3.2识别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范围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主要为石油天然气勘探与生产提供工程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是能源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从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设的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技术服务活动,广义上还包括石油装备和器材的制造业务。本体系所涉及标准的范围仅限于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领域,具体为钻探装备、钻修井装备、测井装备、录井装备、井下作业装备及通用件,将装备划分为物探技术专业、钻井技术专业、测井技术专业、录井技术专业和井下作业技术专业共五个专业进行管理。由于装备的生产、采购和使用多在国内,标准的收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部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关于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由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共同参与。中石油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拥有国内一半以上的钻机、近70%的市场和人员;中石化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也是国内涵盖油气勘探开发全产业链的规模最大、业务链最为完整的法人实体;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近海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一体化油田技术服务供应商。由三家公司共同牵头建设的标准体系才更具有适用性和普遍性。

(2)管理办公室每年或定期组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标准使用情况进行审查,拟订标准制修订计划。管理办公室承担标准体系日常的管理工作,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无论是否作为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办公室都应当保证将该体系按照成熟的标准化组织模式运行,负责编制和实施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的沟通,可以及时了解标准的实施情况,以及新标准立项编制与实施情况。为了使标准能够在行业中发挥作用,应组织三大石油公司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审定、编写标准,使标准符合生产的实际需要。

(3)与相关标准化组织和机构进行交流和协作,了解标准动态信息,协调标准制修订事宜。各标准化组织作为标准制修订和管理的主体机构,管理办公室领导的各技术专业组配合其工作,对于审定后需要修订的标准与相关标准化组织协商解决,需要制定的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制订。

(4)应建立标准专家库,并注重专家的培训。专家是确保标准编写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保证最优秀的专家能够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中,专家库的建立可以解决专家选择问题,培养又是壮大专家队伍、提供更多选择的有力保障。

(5)加强顶层设计与回访制度,确保标准与使用者紧密结合,使可操作性强。标准的制定不仅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提高经济效益、利于产品通用互换及配套等,还应当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前,需要充分征求用户单位、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仔细审定后。

(6)通过组织标准宣贯活动、技术交流、推广普及、监督抽查等活动加强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力度。标准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有法不依的,有规则不执行的例子比比皆是。客观来说,一方面是由于标准的宣贯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才是存在主观故意的行为。通过宣贯、技术交流、推广和监督抽差等手段,尽可能的消除这两类问题。通过以上的建议,依附于成型的石油工程技术标准体系,认真梳理分布在不同标准体系内的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和井下作业装备等的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类措施,解决目前标准太多、难于选择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发现石油工程技术装备领域内缺失的标准,进行制修订,形成从装备的采购、使用、维护至报废的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形成石油工程技术装备标准体系的结构图、统计表、明细表,建立方便、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的标准体系,达到完善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机制的目的。

5结束语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5

在项目管理的实践中,管理者努力在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无论是项目经理负责制还是法人管项目,都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或短板。在所有的项目管理尝试中,我们往往更多强调项目的活力和总部的干预,却忽略了项目管理中尤为关键的要素,即员工的需求。如果抛开了员工的需求,那就永远理不清项目和总部的关系,就会落入模式的“陷阱”。如果把总部比作“政府”,把项目比作“市场”,那么在讨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时候,不能忘记了“人民”;在讨论项目治理体系的时候,要关注人的需求。

二、从党的理论中寻找解决方案

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这“五个坚持”,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这一理念的树立为我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破解项目管理难题提供了宝贵启示。在项目治理活动中,基于以民为本的理念,遵循“五个坚持”的原则,对提升项目治理能力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建立完善基于以民为本的项目治理体系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项目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项目党组织是项目管理的领导核心,要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项目谋划、施工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发挥领导作用,要做所有干部职工的主心骨,要把好方向、掌好舵。如果项目的领导集体各自为政,一盘散沙,那么,项目党组织就会失去战斗力,项目也会失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国企项目要坚持党的领导,而是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当然,并不是说在一定要在项目中建立基层党的组织,而是要基于以民为本的理念对项目的组织形式进行彻底的变革。总结失败的项目,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中的科层官僚结构和官僚主义是影响项目效率,导致亏损、工期延误的关键症结。由于没有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反应灵敏的作战指挥体系,就会造成信息失真、组织失衡、目标失控。党的组织本质上是扁平组织,而不是科层组织。2020年中国抗疫成功的伟大实践显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抗疫体系,这个伟大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刻学习。建立基于以民为本的项目组织的核心是把工人组织起来,加强与现场的融合,与班组的整合,与工人的融合。现实中很多的项目是与工人阻隔的,这往往是很多问题的根源。现代管理理论奠基人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与一贯性所不可或缺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需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在项目治理体系中,要考虑工人组织的问题,要把“支部建到连上”,要让工人参与到项目治理活动中来,同时还要关注、解决工人的合理诉求。(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项目管理中,更多的是关注外部的需求,即客户的需求,如质量是否达标、工期是否满足等。其实,还有一个需求依然重要,那就是员工的需求,员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具体的深刻的内涵要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员工的无限创造能力和激情是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而在项目实践中,通常用利益、契约的手段将员工变成了“经济人”中,员工的需求常常被忽略,那种片面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尊重的客观规律是,个体行为的自利(利己)性假设,是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假设,更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最大的客观现实,是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石。“劳动力从不向来就是商品”。我们不赞成无视个人利益的管理模式,更不赞成以维护集体利益为名侵犯合理的个人利益。分享利润才会关心利润,满足个人的利己需求,设计一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机制,大家才能抱团打天下。“革命加拼命”共同奔事业。项目治理体系中,基于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依靠人民,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发展为了人民,要把人民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我们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鲜明导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前者为手段,后者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项目组织的效率。而为员工创造愿意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发掘自己最大的潜能,是管理者面临的艰巨挑战。(三)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建造科技创新大会的“2020中国100大创新建筑”,包括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西秦岭隧道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高精尖”工程项目,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奋力迈入新征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进入新发展阶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就是要把项目作为价值创造和企业变革的基本手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而在项目治理体系中,基于以民为本的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弥补项目管理理论与中国庞大的项目基础设施实践之间的差距,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文化自信的项目管理理论。目前,我们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这为项目管理变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通过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深度应用,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并行不悖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字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建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更好地认知事物和解决问题。在项目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以民为本的新发展理念,有助于摆脱数字化的僵局,不是寻求技术代替人,而是通过技术激发项目工作者的创新引领和价值创造作用,更多地培养项目工作者为组织和客户解决痛点的思维,如设计思维和敏捷的观念。同时,要结合项目的数字化改造对项目组织、业务模式和文化进行改造,建立适应数字化技术的项目治理体系。项目管理的未来,必将呈现更多的知识经济的特征,工作者体力劳动将得到解放,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工作者也将建立起新的技能适应这种变化,如项目管理技商、领导力、商业战略、数字化技能以及聚焦于建立牢固关系的一套强力技能等。(四)坚持深化改革。项目管理中的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举措,增强项目发展动力和活力。在项目治理体系中,基于以民为本的深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举措是进行分配制度改革。1979年在蛇口工业区建设时,现在的中交四航局率先在车队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超额每车奖4分。这一创新性举措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打响了全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第一枪”。“四分钱惊动中南海”被列为“影响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八件历史事件”之一。在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筑企业及企业的创新经验从来就没有缺席。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先锋,建筑企业理应有所作为。如果说“四分钱”的改革表现的是对效率的追逐,那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分配制度改革,强调的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追逐。企业要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工程技术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等等,而分配制度改革同时促进了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是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另一方面是实现共同富裕。探索实践项目模拟股份制等方式,按照企业经营、全员参与、经理负责、民主监督、责任到人、利益共享的原则,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将项目团队与企业打造成共享发展、共同成长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鼓励员工持股,是推进共同富裕,缩小劳资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让员工成为所有者,是新时代恢复工人企业主人翁地位和打破劳资对立关系“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并成为推进企业经济民主的重要经济基础。(五)坚持系统观念。项目的使命是瞄准项目目标打仗,调集各种资源打胜仗。项目管理的重点是关注项目的整体,强调项目的成功是众多变量作用的结果;主张以前瞻性和主动性来应对变化;主张以一般性的原则解决具体的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项目思维的典型特征。项目管理一定不能片面地套用总部的职能管理,总部的职能管理侧重的关注局部的专业业务,而项目管理是发挥每个职能的保障作用来实现目标,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性。目前,项目管理中采用的技术经济一体化、业财一体化、价税双控、商法融合等管理方法,就是运用系统化观念的具体手段,其“着眼点不在于它们各自可能发挥的作用,而是着眼于它们保证整个系统最有效地运转的功能”。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6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总体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四层”是指综合素质培养层、专业能力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层,这4个层次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特色教育、创新知识教育、工程知识教育5个阶段完成。“十四模块”是指人文管法社会知识模块、质量安全环保意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自然科学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专业训练模块、工程机械模块、起重与运输机械模块、创新知识模块、创新训练模块、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工程岗位实践模块。“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程体系课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合素质培养综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养专程实践能力培养工通识教育(1-4学期)专业知识教育(4-6学期)专业特色教育(5-7学期)创新知识教育(1-8学期)工程知识教育(3-8学期)人文管法社会知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专业基础专业应用专业训练工程机械创新知识创新训练工程认知实践工程岗位实践工程项目实践思想政治、法规政策、文体卫生、艺术修养课程群质量控制管理、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与制造课程群外语类、计算机类、信息检索、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群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学课程群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控制理论课程群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控制技术、工程测试技术、机器人、CAD/CAM课程群各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周、毕业设计等TRIZ创新理论与方法、专利写作与申请课程群结构力学、工程机械概论、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混凝土机械课程群起重机与运输机械、电梯设计原理、电梯控制技术课程群教授讲坛、企业家讲坛、各类工程认知实习、实验、设计等前沿知识讲座、各类工程项目训练、实践、各类竞赛等企业管理讲座、工程岗位生产实训、岗前培训、实习等起重与运输机械各类创新实践、科研项目等。

14个模块对应着不同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完成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人文管法社会知识模块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人文修养,通过这个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质量安全环保意识模块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基本技能模块是通过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能较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应用实践,使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分析、模拟和计算夯实基础;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持续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知识模块是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学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建模求解、设计计算、系统分析与预测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工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底。专业基础模块是通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测试、工艺、操作等基本能力。专业应用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是通过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工程设计、制造、性能检测、质量管理的原理与方法,通晓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等,使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机械模块、起重与运输机械模块是在综合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电梯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加强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的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组织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备本行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创新知识模块、创新训练模块是通过TRIZ理论与方法、专利写作与申请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工程专业创新设计与创新制造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工程岗位实践模块是通过各种教授讲坛、企业家讲坛、前沿知识讲座、企业管理讲座,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机械工程企业和经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初步培养学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新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管理、市场经营工作的能力。

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建立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课程群,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本文作者:董明晓李瑞川张明勤张瑞军工作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7

1.1主体工程施工能耗分析

本工程堤防加固总长度135.688km,其中新建堤防长度0.686km,加固堤防135.002km,河道主槽疏挖8.5km。新建、加固、封堵或拆除穿堤建筑物69处,其中新建4处(涵闸3处,泵站1处),加固65处(涵闸42处,泵站23处)。主体工程主要施工内容为土方开挖、回填、渊塘填筑、堤身锥探灌浆、混凝土(包括混凝土护坡、堤顶路面和穿堤建筑物混凝土)和水下抛石等。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为反铲挖掘机、自卸汽车、锥探灌浆设备、粉喷桩机、混凝土拌和机和驳船等,施工机械设备汇总详见表1。共计需求柴油27522.04t,汽油54.6t。

1.2施工辅助企业能耗分析

本工程布置在沮漳河两侧堤内,施工项目主要为新建及加固堤防、涵闸、泵站等。根据各项目施工特点,施工营地主要设置生活区、机械设备停放场、供水供电系统、仓库等施工辅助设施。施工辅助生产系统主要设备为水泵、电焊机、钢筋弯曲机和切断机等,均为电力驱动。

1.3生产性建筑物能耗

生产性建筑包括混凝土拌和站、综合加工厂、仓库等建筑物,均为临时建筑物,多为砖混结构,可尽量简化布置。除生产建筑少量需要空调、仓库类建筑部分仪器仪表需保温外,其他只需要照明和通风。

1.4生活性建筑物能耗

生活性建筑物主要是施工营地,因工程区域跨度大,施工营地采用分区布置。生活房屋多为砖混结构,部分为临时工棚,主要耗能设备是生活电气设备和办公电气设备。

1.5施工期能耗统计及分析

根据本节分析计算,施工期能耗汇总统计如表2。根据上述各项统计,本工程施工期总耗能为40132.96t标准煤,其中土石方施工能耗量最大,其次是混凝土设备。

2主要施工设备选型及其配套

2.1土石方施工设备

①土方开挖、回填设备。土方开挖以液压挖掘机配自卸汽车为主,考虑能耗强度,道路运输条件,以及挖装循环过程中减少等待等节能要求,经比较选择以1m3液压挖掘机配5~8t自卸汽车为主要挖装设备。针对设备所采用的节能降耗措施有:合理选择自卸汽车的数量,使之与挖掘机的挖装强度相宜,避免出现车辆过多产生空车等待,或车辆数量不够产生挖掘机等待的情况,从而减少可避免的能源消耗。土方回填充分利用原开挖土方,尽量达到节能目的。②运输机械。运输机械主要采用5~8t自卸汽车等中型机械,即兼顾了堤顶道路及当地乡村公路的承载能力,又提高了机械利用效率,减少了能耗。③其它。土方开挖尽可能做到直接用于回填,不能直接利用的运往附近临时堆放,不计划利用(弃渣)的土石方运往弃渣场。土石方平衡方式尽量做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变废为宝,最大限度节能降耗。

2.2混凝土施工设备

混凝土设备主要是0.8m3混凝土拌和机,属电力驱动;混凝土入仓有两种方式:新建涵闸、泵站混凝土工程量较大,采用输送泵泵送入仓;其它小型涵闸的接长、加固工程混凝土浇筑强度较低,采用手推胶轮车入仓。混凝土拌和采用自建拌和站方式供应,材料均在当地就近购买。浇筑设备在满足工程要求和进度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用低能耗、污染小的设备。

3主要施工技术和工艺选择

3.1施工场地布置方案

由于各建筑物相对独立,各施工辅助企业只能在建筑物附近就近布置。进行分区布置时,需分析各施工企业及施工项目的能耗中心位置,尽量使为施工项目服务的设施距能耗(负荷)中心最近,工程总能耗值最低。

3.2土石方施工技术及工艺

①土石方工程以土方开挖与回填为主。土方开挖工程量大,回填土料主要为开挖利用料,块石和混凝土骨料采用购买料。②开挖以1m3液压挖掘机配5~8t自卸汽车为主要挖装设备,尽量少用斗容小的挖掘机,自卸汽车吨位过大不利于节能,过小则不能满足施工强度要求。

3.3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工艺

混凝土施工主要流程为:立模、扎钢筋、混凝土入仓、平仓振捣等。在进行模板及钢筋吊运时如要利用大型混凝土浇筑设备,应尽量将仓面上需要的模板、钢筋等杂物按汽车吊最大起重量(采用最小起重幅度)一次性吊运入仓,再利用仓面上的8~10t起重设备吊装到位,尽量减少施工机械使用次数,提高机械使用效率。混凝土振捣针对不同仓面配备不同设备,仓面面积较大时采用平仓振捣机,面积较小时采用手持式振捣器。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既可保证混凝土质量,也可减少振捣时间。加强施工管理,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节能降耗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人人重视节能工作,形成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推广节能技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科技进步促进节能降耗。

4施工期建设管理的节能措施建议

施工期的建筑材料运输,土石方挖填及运输,混凝土加工及浇筑,金属结构加工及运输等均使用大量机械设备,消耗能源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需提高各参建单位的节能降耗意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节能措施主要从建筑材料生产与运输、机械设备配置、施工区交通及办公生活设施等方面入手。

4.1合理安排施工时序

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本工程需在夏季进行混凝土施工。应合理安排混凝土施工程序和施工进度,尽可能减少温控能量消耗。混凝土施工可尽量避开6月~8月高温季节,即使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也应在18:00~次日10:00间浇筑,以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减少运输途中及仓面的温度回升。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运输时间和仓面浇筑坯覆盖前的暴露时间,并研究途中和仓面的保温措施。

4.2优化施工设备配置

本工程土石方及混凝土运输量大,合理配置运输设备,对节能降耗至关重要。可采取主要措施为:①柴油车替代汽油车。柴油车运输的节能效果比汽油车好,主要体现在:一、热效率高。柴油车的最低油耗为205~240g/(kW•h),汽油车为280~310g/(kW•h),平均热效率分别相当于38%和29%。二、油耗低。根据1991年统计,全国公路运输部门柴油货车的平均燃油单耗是4.6L/(100t•km),汽油车为6.9L/(100t•km)。三、运输能量利用率高。运输能量利用率定义为运输有效载荷所做的功(即有效能)与汽车所耗燃料全部转化为功的能量(即供给能量)间的比值。柴油车的运输能量利用率为6.0%,汽油车为4.4%,可见采用柴油车可节约燃油约1/3。其他施工机械,采用柴油型和汽油型的节能效果与汽车类似,因此施工中尽量采用柴油型施工设备。②调整汽车的吨位构成。中型车作货运工具,运输大吨位货物时或力不能及或效率低,运小吨位货物时又产生大马拉小车现象。例如,总重20t以上的大型货车的行驶油耗只是一般中型车的30%左右。合理调整汽车的吨位构成,可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③减少施工区交通能耗。公路等级低限制了大吨位车辆的通行,亦间接地影响合理调整汽车的吨位构成;同时汽车行驶平均速度低,增加了燃油的消耗。本工程根据物表2施工期能耗统计、分析汇总表耗能设施料流向、交通量及主流运输车型,合理规划施工区道路网络及公路等级,以满足大吨位施工设备的高效运行。施工期要加强施工区交通网络维护、保证路面质量,及时对道路进行维修、清理,减少不必要的燃油消耗。

4.3加强节能管理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加强机械施工组织及设备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对设备用能实行定额考核和经济核算。合理组织施工,减少设备的非生产运转,按施工生产任务和耗能定额分配指标用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开展节能技术培训和节能宣传活动。节能主管部门应参与对施工重点耗能设备(装机容量在120kW以上)进行节能技术审查工作,并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施工机械提出节能要求,杜绝技术性能差、能耗高的机械设备进场施工。施工单位要贯彻执行设备的技术管理制度,对常用的重点耗能设备实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修理,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并提出停止使用、限期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具体条件和措施。①机械设备。1)选用能耗低、效益高、工艺先进的闸、阀门启闭机械;2)合理调度和使用启闭机械,减少和避免机械空转或超负运行;3)加强启闭机械的维修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②空调。1)凡设有空调的场所,门窗采取严格密封措施,避免冷热气体频繁对流;2)使用空调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侯条件,合理调节室温和使用时间。③给排水。1)尽量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合一的供水管道,节约能源;2)加强用水计划,各部门均分设计量表,实行单独核算,控制用水量。④供电、照明。1)变电所内选用节能型变压器,降低铁损和线损;2)0.38kV侧采用电容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减少附加损耗;3)采用节能型照明灯具。采用光控、时控、手控相结合的方式照明,合理利用自然光,根据实际需要自动调整照度;4)各用电场所分别安装电表计量以利考核,最大限度取得节能效果。工程项目的节能工作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将节能思想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降耗因素,积极采取措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作者:李军 陈卓 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刘爱芳,张彩庆,段铷.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01).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风险防控、预防为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全过程、全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难点和风险点着手,围绕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坚持企业主体。严格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细化、实化、有形化,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建立科学完备、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坚持科学务实。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机制、科技和文化的改革创新,提高安全投入的产出效益;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引进安全先进的工艺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作用。

坚持分类指导。以企业、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查找安全生产领域突出问题,分类制定整改提升方案。突出国有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改进。

二、组织领导

为深入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经研究,我局决定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三、主要目标

2021年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基本建成本质安全体系并持续完善,构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体系,进一步让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建设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能力;建立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建设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严格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标准规范。通过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区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持续好转。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体系

1.确立安全第一的企业安全文化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安全生产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严于一切,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价值观,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安全文化经验,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实际、管理状况,提炼、总结本企业特色安全文化理念,按照“将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体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和行动中,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施工工艺、技术和过程中”的要求,形成覆盖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安全文化体系。积极发挥安全文化的渗透引领作用,指导安全生产实践,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意识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2.广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宣传。积极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宣传教育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人人管理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会议、横幅、宣传栏、温情提示、安全文化廊、广播站、微信公众号、刊物等平台和载体,举办培训班、分享会、安全家书、研讨会、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安全生产月等方式,将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灌输并根植于全体员工的心中,使安全生产知识常识逐步渗透到员工的思想之中。

3.发挥企业安全文化的引领作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企业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保障。要积极发挥安全文化的渗透引领作用,指导安全生产实践,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意识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要将安全文化贯穿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广大员工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员工内心深处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同,促使“零违章、零伤害、零事故”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安全生产责任感,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本人安全、我要同事安全、我要企业安全”的转变,逐步形成员工规范自身安全行为、主动排查身边安全隐患的习惯和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建设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4.健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并严格执行以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把安全教育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培训责任机构、人员、制度、计划、经费等必要条件,依法依规安排各类人员应训尽训和考核取证,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其余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5.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企业要编制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方案,确保所有员工全部进行强制性安全教育培训。要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员工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熟知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自觉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要加强对新录用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将分包、劳务队伍的教育培训考核纳入项目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当中,未经培训教育并考核合格的,不得上岗。要建立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实施本企业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对安全教育培训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6.提升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水平。企业要在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常识培训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岗位特点开展安全培训,重点对操作技能提升、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自救互救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使安全教育培训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要采取行业专家授课、现场实操培训、技能比武、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员工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员工教育培训的水平。

(三)建立健全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7.建立全员覆盖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施工资质标准等级,根据企业、项目人员岗位的性质、特点和具体工作内容,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从业人员(含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等)的安全生产责任、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范围、考核标准要简明扼要、清晰明确、便于操作。要覆盖企业所有组织和岗位,确保形成“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8.建立健全实用管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根据企业施工资质标准等级和施工项目特点,建立健全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根据企业施工项目涉及的设备设施、施工工艺、作业场所等,组织有经验的岗位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制定覆盖所有岗位和全部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规程,为员工提供操作必须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必须严格禁止的行为和异常情况下紧急处置步骤和方法。

9.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有效执行。要建立完善实用的激励考核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真正执行到位。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要带头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主动向全体员工和社会进行安全生产承诺,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要逐级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严格进行考核奖惩;要制定奖励办法,鼓励员工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减少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落实。

(四)建设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体系

10.加强设备设施的源头安全管理。企业要从源头上加强对自有或租赁的起重机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选用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安全、先进的设备设施,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超过制造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的、没有完整安全技术档案的、没有齐全有效的安全保护装置等设备设施。要保证设备设施的正确安装,防范因设备设施安装不规范导致的潜在安全隐患。要建立设备设施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台账,制定设备设施操作、维护规程和日常检查制度,突出对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安全装置等方面的安全管理,确保设备设施安全受控。

11.加强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管理。企业要对在用的建筑起重机械、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设备设施及其安全保护装置、吊具、索具等进行定期监(检)测检查和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设备设施及附件,不得继续使用。定期做好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及时淘汰、更换超过安全使用年限、存在事故隐患的装置,保证设备设施性能完好、安全运行。关键设备和部位要装备在线监测系统。

12.提升设备设施自动化控制水平。要结合企业特点,积极探索、使用符合企业实际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更加简便、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设备设施,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建设,不断减少高危场所现场作业人员,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从本质上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和生产效率。

(五)建设严格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13.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要按照《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实施细则(暂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消防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施工项目要成立由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平行发包等单位组成的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机构,每月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工作,施工企业对每个施工项目如实开展阶段性评价。施工企业应当成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机构,每年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工作。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排查治理生产安全隐患,使人、机、物、环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形成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机制。

14.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按照《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加强重大风险管控遏制重特大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工作方案》要求,对监管项目建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下简称“危大工程”)台账、问题隐患清单,实行销号式管理,将危大工程管理作为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防线;依据《关于转发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以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对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分级升降机制,督促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要根据企业、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分级情况,落实企业、项目、班组和岗位的风险隐患管控责任,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15.加强危大工程安全管理。企业在项目危大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执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按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企业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认真复核。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必须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编制人员或者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方案交底,并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专项施工方案。项目部应当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危大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和安全巡视,企业对各项目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情况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16.推动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实施。企业要严格落实国家、省级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定企业层面手册实施细则,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升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通过制定、实施企业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完善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企业质量安全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五、实施步骤

(一)全面安排部署,对照检查阶段(2020年8月到2020年10月)。

各建筑施工企业要成立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对照本《方案》制定建设方案,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抓好各项措施落实。按照方案要求组织针对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找问题、找差距,对找出的问题和差距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并建立问题清单,落实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将体系建设方案在企业内部公示,并报送我局备案。

(二)严格规范标准,集中建设阶段(2020年10月到2021年7月)。

1.我局将对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随机抽查和检查,并根据企业实际提出体系建设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完善优化体系建设方案,解决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

2.对检查发现体系建设工作进展缓慢有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企业,责令停工整顿,对停工整顿不彻底、仍然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依法进行处罚。以更强有力的手段推进体系建设工作,确保体系建设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以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力度,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要严格实施闭环管理,落实整改责任,制定整改措施,立即整改。

(三)逐项对照验收,总结阶段(2021年7月到2021年12月)。

我局根据体系建设方案对企业体系建设情况逐企逐项验收,把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的重要内容,对体系建设未完成或者工作严重滞后的企业通报批评,对问题突出的企业约谈并开展“回头看”,确保体系建设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迅速行动。各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建设企业本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作为落实、总理关于安全生产指示批示精神,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各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部署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建设企业本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本次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我局将对该项工作跟踪督促、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我局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通过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建设经济强县、构建和谐*”的主题,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做好省、市安排的民生八大工程项目规划基础上,立足县情,从薄弱处求突破,在普及上求提高,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加大资金争取、健全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向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社会事业倾斜,使我县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满足民生需求,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按照我县实施突破蔡家坡、打造凤鸣旅游名镇、促进东北片崛起三大战略要求,今后五年我县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编制民生工程规划,科学精选包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使我县民生八大工程年度投资规模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通过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在确保实现省政府提出的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四个明显改善”(实现城乡就业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四个显著提高”(城乡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众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力争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公共服务健全完善”的工作目标,使全县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实施内容

根据省市民生八大工程总体规划,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测算、充分论证,制定了*县民生八大工程建设五年规划(2008-2012年)和年度实施计划,共40类1204个项目,总投资51556万元。

(一)教育工程。

1、加强基础教育。实施中小学校舍改造、农村中小学生活设施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普通高中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条件装备8个建设项目,总投资9674万元,到2012年,全县新增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基本消除教师在外租房、住宿条件差等现象;重点支持*高中、*高中、*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创建省、市级标准化高中。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2年建成实训基地1000平方米,完善专业实训设备配置,支持县职教中心创建部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人人技能上岗,个个素质就业”。

3、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逐步设立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助学金,专项用于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逐年提高资助比例,到2012年资助面达到在校生的10%;设立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救助金,专项用于救助考入二本及其以上院校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

(二)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1、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投资76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县市民中心建设,力争2008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乡镇、社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乡乡有市场、村村有平台;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2010年实现省、市、县、乡、社区“一条主干传输,五级信息联网”。

2、就业再就业,全县城镇每年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积极争取省市公益性就业岗位计划指标,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人员。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培训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五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0万人(次),平均每年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

3、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县职教中心、县卫生学校等为主体,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机械加工、医药卫生、电子电工、现代农业等专业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三)公共卫生工程。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县医院急救中心楼、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卫生监督所办公楼、村级卫生室业务用房、疾控中心综合楼、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7个建设项目,总投资3532万元,建筑面积25520平方米,逐步建成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2、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900万元,建设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逐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全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社区为单位,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慢性病管理率达到30%,预防接种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5%。

3、计划生育。抓好投资398万元的1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搞好设备更新。开展全县生育关怀活动,对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满60周岁的老人实行定补,对放弃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合作医疗补助。

4、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补助。继续施行困难家庭妇女分娩救助制度;积极争取列入省上确定的免费分娩试点县计划之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孕产妇实行免费住院分娩。

5、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县中医医院蔡家坡医疗资源整合迁址、资源转换工作,力争五年内建成一批中医特色明显、治疗效果显著的重点专科。做好中医后续人才培养。

6、食品药品监管。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对全县涉及特殊药品生产、经营(含零售、连锁)、使用单位的实时动态监管和异常情况预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

(四)社会保障工程。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保障全县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2、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抓好投资600万元,建筑面积5253平方米的*县中心敬老院建设,设置床位300张,集中供养能力300人。逐年提高五保供养标准,确保五保对象生活标准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3、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征地相关保障政策,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公条件,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新农合医疗地方补助标准。积极落实新农合医疗标准提高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市、县财政补助资金逐年增长。

5、城乡医疗救助。完善全县城乡医疗救助管理办法,提高救助标准。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全覆盖。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城乡医疗保险体系中的底线作用,切实帮助城乡贫困群众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6、社会化养老。建设社区养老中心、村级老年活动室、乡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民营养老机构、不断完善养老机构的各项条件,使其满足社会化养老的基本要求,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7、提高优抚事业单位休养人员和住院病员床位费。建立优抚事业单位休养病员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增加财政补助,提高供养标准,满足休养病员医疗和生活需要。

8、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救助管理站改造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救助管理网络体系,实现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有效救助。

9、抓好救灾物资储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补助和慈善事业,通过加大救灾物资储备,落实财政补助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各类社会捐助资金,确保灾害发生后,灾民在24小时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得到保障,享受各项保障政策之后依旧困难的群体得到救助。

10、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11、残疾人事业。以每年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为载体,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白内障复明、精神病免费服药或住院、免费装配假肢、等重点项目,鼓励民办力量投资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五)住房保障工程。

1、做好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保障,五年内投资1237.3万元建设180套廉租住房,建筑面积10620平方米,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通过实行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租金核减等方式,2008年底对全县符合保障条件、申请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底将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所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使城镇低收入家庭户户有房可租、家家有房可住。

2、实施农民安居工程,五年内投资4000万元解决1.4万贫困群众和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在全市率先消除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地质灾害区危房,实现农村居民户户有住房的目标。

3、灾民倒房恢复和重建。在国家和省、市补助的基础上,提高灾民因灾倒房补助标准,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农村公路建设。五年内投资9991万元修建乡镇公路387公里,实现100%乡镇通油路(水泥路)、100%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路网布局结构合理、有安全防护设施,路肩、绿化、排水设施完善。

2、村庄道路建设。按照“三个优先”的原则(优先安排已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村,优先安排“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的试点示范村,优先安排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投资536万元,建设村庄道路100公里。

3、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投资1940万元,到2012年,全县户用沼气池累计总数达到5850户,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0%,受益农户达到全县农户总数的50%。

4、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五年内投资7100万元,新修基本口粮田2.5万亩,完善提高1.2万亩,田间设施配套1万亩,使全县基本口粮田达到43.13万亩,亩增产10%,实现退耕农户口粮基本自给。

5、实施农村饮水工程。五年内投资1272.5万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3处,解决饮水问题,使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80%,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90%以上,供水水质达到国家农村饮水安全标准,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0%。

(七)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

1、文化设施建设。投资140万元建设14个乡镇文化站、144个村级文化室,启动实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五年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城乡体育健身器材配送。五年内投资400万元,为全县15个社区、115个村配送体育健身器材,完成全县80%的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全县大多数群众能在距驻地2公里半径内,就近参加有器械的健身锻炼。

3、科学技术普及。组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富民计划”、“社区科普设施建设”、“科技馆改扩建”四个科普项目,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4、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信息入村工程,力争完成80%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行政村广播室建设任务。乡镇有线电视通网率达到90%,行政村有线电视通网率达到80%以上。

(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城镇社区建设。五年内投资450万元,完成城镇社区“四室三站一场”建设,完成11个社区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任务。

2、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五年内投资2300万元,建设14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文体卫生、计划生育、警务司法、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培训等服务用房和村民广场,并购置设备。

3、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投资200万元建设*县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中心,五年内完成网络平台及设备购置建设任务。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重大举措。实施好民生八大工程,对于有效解决我县公共服务长期短缺问题,大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将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省、市的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上来,并作为对为民理念、执政能力、工作作风的一次重要检验,共识共力,主动出击,抢抓机遇,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强大的工作合力和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民生八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强化领导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民生八大工程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县实施民生八大工程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展计划、财政、教育体育、卫生、民政、文化旅游、计划生育、农业、广播电视、水利、交通、城乡建设、劳动保障、残联、药监、监察、审计、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和资金两个办公室,分别设在发展计划局和财政局,合署办公,负责项目的规划协调和预算编制等日常工作。各乡镇及成员部门要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履行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逐级明确到人,坚决落实工作任务。部门与部门之间,既要当好主角,又要甘当配角;县、乡两级,既要协调一致,又要充分发挥乡镇的主动性,在项目进展、资金整合、质量检验等各个环节,都要主动沟通协调,切实做到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三)坚持项目推动,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要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确保目标的实现。一要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阶段目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民生八大工程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尽快编制民生八大工程2008年—2012年项目建设规划,并提出年度项目建设计划。二要搞好重点建设项目工作任务的分解和落实,明确包抓责任,确保工程及早推开。三要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凡属基本建设项目都要遵循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招投标实施方案、开工令等几个环节,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的具体要求,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以便项目顺利进入省市及国家计划盘子,得到资金支持。加强对项目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等实施过程的监管,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资金的效益。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质量终身制,对于质量不合格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四是积极把握国家和省、市资金投向,精心组织项目上报,不论是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项目,都要按对口上级安排和要求,切实做好项目申报各项准备工作及时申报。五是实行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对违反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违规操作、挪用资金等问题严肃查处。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注意收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中的文件技术资料,做好归档备查。

(四)强化资金管理。民生八大工程85%以上资金投入是中省和社会资金,落实中省和社会资金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各成员部门要积极做好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争取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在预算中优先安排,重点保障,确保项目配套资金落到实处。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投入,建立全社会参与民生工程的激励机制,弥补资金不足。对中省投入资金、市县配套资金和社会筹资,要严格按照“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的原则,切实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工程体系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工程专业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由于学校教学及资源的局限性,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期望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反复论证,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研。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将面向市场的新技术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引入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企业的职业需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学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补充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实现与企业的近距离接触,更早融入企业实际工作,获得工作前的职业积累和项目经验,了解更先进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以提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

我院积极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目前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由我院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合作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引入先进的、契合市场的课程体系。(二)校企合作班。由学校统一管理,在全校新生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选拔,在我院招收校企合作班,如我院的“IBM校企合作班”。(三)教学过程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市场需求和网络新技术发展参与到我院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四)师资培训。为了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项目工程经验,学校每年派几位教师外出企业学习,使教师有更多参与工程的机会,学习到更新的网络技术。(五)实验室共建。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由我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共同管理和使用实验室。实验室既可以建在校内,也可以建在企业中。(六)就业培训指导。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定向培养和岗前职业训练和用人单位推荐,这方面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就业岗位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三、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思路

近年来,我院在学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吸取了其他高校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1-5],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网络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成功案例、毕业生的反馈、企业的课程体系等方面来考虑。其中实践教学引入案例式、项目驱动式、工作组协同等创新教育新模式,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一线教学人员参与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内容有:学科基础实践,课外开放性实验,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学科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推动、认证考试推动、教师工作室推动的相关实践。在校企共同培养的模式下,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动手能力,突出企业培养的优势。为此,我院采取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和1年在企业学习。在校的3年中,企业全线参与教学和实践。大一,企业参与新生的专业介绍,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第2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与实践,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校外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完成第一个简单的真实项目。大二、大三,学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类课程置换,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科竞赛,安排专业见习,在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网络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更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进一步深入专业实践。大四,全年整体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以及岗前职业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引入“双导师制”,把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

四、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内容

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院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层次五模块三平台”(简称“3-5-3”模式)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把实践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个实践环节,从专业能力培养提升至创新能力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二)实践教学体系五大模块。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高校要与企业融合,在体系上将专业实践课程划分为企业参与的课程设计、实训实习、专业认证培训、综合训练和以专业教师为主的课内实验五大模块。而见习、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企业要深度参与。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五大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企业参与合作。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我们把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企业实践、职前训练和毕业设计几个环节安排在企业中进行,企业教师进驻学校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引入企业项目开发案例,让学生在不同层面和企业进行直接接触,主要有以下几个企业参与实践环节。1.专业引导与见习。在新生开学时,学院邀请职业导师或企业老师,为学生做专业引导,从企业的角度介绍专业及方向。第2学期,学生用一周的时间进入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亲手做一个简单的真实网络项目,并由此了解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过程。通过参观、实际讲解、动手操作和现场参与工程项目的形式使学生对网络工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步树立其工程化的思想,为后续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2.企业实习。在第7学期的后半学期开始和第8学期,我院会选择性地安排学生进行至少10周的企业实践。以企业实习基地为主,考虑学生专业方向与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在企业参与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真实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真正接触网络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以及完整过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维护能力。通过与企业工程人员共同参与,让学生真正做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3.课程设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就是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和指导,指导过程按企业要求,时间通常为期1周左右,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为企业的实际项目。流程包。括基础测试、课题选择、企业式培训、现场指导、项目验收、成绩评定,最后邀请项目经理为学生做设计总结、技术交流、专业方向引导。这种基于项目基于场景的课程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内化为能力。4.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或者使用之前在企业实习参与的课题直接作为毕业设计。考虑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我院推出“双导师制”,每位学生由两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即企业方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更新、更接近市场的技术,更适应市场的职业能力。5.专业认证教育。目前很多企业很看重专业认证,专业认证相当于企业的岗前培训,用人单位可以省略此环节,直接作为实践能力的参考,所以企业对具有专业认证证书的学生通常给予优先录用。为了提高就业率,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职业需求,即上岗就能迅速适应企业工作,我们与企业合作,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网络工程专业认证培训,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同时其还能通过获取资格认证证书,为将来就业提供机会。我院网络工程专业已开展了CCNA、CCNP、RCNA、RC⁃NP、HCNA、HCNP、网络工程师、网络规划设计师(国家软考)等相关认证教育,通过认证教育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层次。(三)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平台。实践平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以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三个平台(如图3所示)作为支撑,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由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三个实验室10个实验分室构成,主要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提供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平台主要由校内网络中心实习基地与校外8家企业实习基地及校企合作实训中心构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主要由校内的6个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ACM中心、教师工作室,以及相关的研究基地构成。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院先后创建了多个创新性实践基地,如“软件项目实训中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中心”“大学生ACM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基地”“千锋创客基地”“渥瑞达VR创新基地”“粤嵌众创空间”“雪芽”创新团队等校内创新研究基地。

五、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一)实践平台建设。通过与多个企业在多个培养层面进行合作培养和管理,在校内建设创新实验平台,使得企业均能够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校外建立以工程项目为主导的实训实习基地,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工程项目实践的机会,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又有利于降低学校办学成本。我院通过建设多个联合培养基地、数个专项实验室以及校内创新实验室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平台。近年来,我院从专业和地域考虑建立了19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本专业校内实习基地3个,校内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7个,校外实习基地有蓝盾、众元网络、粤嵌、千锋教育、蓝狐网络、中软教育、中信教育、尚观、渥瑞达等9个。(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师工程经验不足、项目能力缺乏等问题。为了提升我院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我院每年派1~3名教师去企业进行工程训练,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与实施,鼓励教师通过企业学习将先进的技术和工程经验带入课堂,从而适应市场对网络工程专业教育的新需求,把握人才培养方面的市场方向。另外我院直接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师,扩充了师资队伍,通过交流与融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工程项目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