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5:07

高中哲学论文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导明航向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和谐是重要任务。所谓文化和谐是指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因此我们说,凡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文化,都可以称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高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缩;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才能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对古今中外关于和谐的优秀思想成果进行批判的继承,也才能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二、辩证唯物主义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指导人们顺利的开展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提倡和谐文化,文化和谐就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我们能顺利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三、唯物辩证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体的操作方式

(一)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且世界上事物时刻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社会,只有将这四方面联系起来共同建设,社会才会从整体上趋于和谐。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经济领域,我们提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政治领域,我们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建设民主法制社会。文化领域,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社会领域,我们要趋于和谐。正因为把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我们才能使社会更好地趋于和谐。

如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在5月——6月推出“长江行动”,中国最先进的监测船从重庆——上海,一路走来,发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些地方的企业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节省开支,竟将污水想方设法直排长江,给长江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如果企业都把工业污水排入长江,那么长江就不是我们的骄傲,而成了我们的耻辱。排污水的这些人没有看到自己的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大局,使人与自然处于不和谐之中。

(二)矛盾观点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事物自身既包括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就是矛盾,既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包含着许多矛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解决矛盾,我们才要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领域,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连年持续增长,并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殊不知这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极大污染为代价的。我们的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消耗的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这足以让我们惊醒。经济在发展,人民生活在改善,农民工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行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农业享受政府补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措施,可城乡差距却在拉大,区域差距在拉大。只有看到差距,才能缩小差距。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三)量变与质变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逐个解决城乡矛盾,区域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量变的积累,等这些矛盾解决了,社会就趋于和谐了,人民就会生活的美好。

(四)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观点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坚信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正确对待和谐社会中遇到的困难,任何事物都不会是一番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心,齐心协力搞好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证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2

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现状

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具有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作者个人意见的作用。写作中要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式,来论述观点的正误。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语言精练、逻辑严谨的写作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通常表现在行文肤浅,观点不具有启发性,论证论据不够严谨等问题。首先,论据匮乏,议论性较弱。议论文以阐述观点证明观点为主,大部分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文体较为模糊,叙述内容大于议论部分,导致整篇文章议论性较弱。在指导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拥有书写表达的意识,但是由于写作经验积累不足,每当需要事实论证某一观点时,就显得较为匮乏,甚至不少学生论据匮乏找不到合适的论据,这就让议论文失去支撑论点,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缺乏合理布局,议论缺乏说服力。不少学生缺乏对论点内容合理布局,写作时草草下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甚至在一个观点没有论述完就开始下一个观点论述,造成交代不清,指代不明的弊端出现。文章整体结构是议论文的核心,在写作前设计论述结构,例如:“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等,明确议论文写作结构,先要设计好段落层次的内在联系,还要重视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及过渡词的运用。

二、议论文写作特点

(一)中心论点明确

清晰明确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确定了中心论点才可以正式开始写作。而中心论点是否具备高度,是否明确决定后续写作效果。只有观点清楚,论证才能紧紧围绕中心开展,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议论文写作时,明确中心论点是教学指导重点。引导学生对“中心论点如何确立”“论点要如何明确”等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就需要引用中心论点较为明确的文章当作案例。在案例文章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尝试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收集整理,学生通过思考后归纳中心论点。教师则要根据学生找到的论点进行总结,概括中心论点的具体特征,引导学生识别具有中心论点形式鲜明的论点意识,进而在写作环节中突出鲜明的论点,为写作好议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有价值性的思想观念

文章思想是议论文中第二大写作要素。议论文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性,才会让记叙和论证部分独立完整。而对学生思想能力进行锻炼,除了日常重视阅读积累外,要慢慢引导学生激发自身潜能,利用有效的思维训练模式,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教师还要与学生共同对“论证的本质、如何论证”等方面做出详细分析,对比有思想观念和思想观念模糊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对文章思想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真正锻炼自身的思想能力和探究能力,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三)用词确切

除了中心论点清晰、思想观念具有价值外,议论文质量的高低还关乎于用词、用字的确切上。议论文属于强调理性思辨的新兴文体,语言有着较高的理性特征,与辞藻华丽的文章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不需要过多的润色和修饰,语言方面十分简练,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方法

(一)根据主体,确立中心论点

议论文写作时,论点的确定尤为关键,论点是构成一篇文章开展的线索和框架,论点的确立要明确和正确,学生根据写作要求,选择自己的写作视角,从而确立文章写作的主题。主题就是议论文的总论点,其他分论点都要围绕总论点展开,通常情况800字的写作要求选取2~3个论点就可以了,分论点之间可以采用平行关系论述,也可以选用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论点确定后,要开展相关的阐述,然后要辅以相关的素材论证。各个论点确定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于作文要求深入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要对观点进行提炼,运用掌握的知识和相应技能写作文章。论点确立首先做到正确,其次做到不跑题、不偏题,论点的正确性可以促进整个文章的开展,让接下来的素材查找有针对性和重点。例如:设定《谈骨气》为写作专题,学生要通过对文章素材仔细阅读,提炼出有关写作的关键点,牢牢抓住“骨气”字眼,快速确定文章写作的中心,学生可以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引论,寻找2~3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在文章结束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每个事例可以从两个至三个不同层次,层层递进形成对骨气的情感表达,形成一个主论点总括,分论点层层递进的结构,分论点对主论点形成照应和补充,使得整个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二)依据论点,寻找论证素材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只有中心论点是远远不够的,论证素材的寻找既是对论点的佐证,也是支撑文章的必要,论证素材在寻找中,是对学生知识储备量和运用能力的考验过程,每个论证素材的寻找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要紧紧围绕主论点进行,论点与论据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相互佐证的关系。学生在素材查找过程中,不要将思维局限在这一点,而是运用发散思维,无论是横向查找还是纵向查找,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其中要对论证素材进行充分筛选,选出准确、有力的素材运用,这样才能让整个论证的过程严谨清晰。例如,在话题“生命”的写作中,学生根据作文要求,确定好中心论点和各个分论点后,选择合适的素材组织写作。运用张海迪、海伦凯路等人的事例,作为生命的素材来使用,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加以修改及加工,让素材的运用与整个文章的中心更加融洽,对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写作可以运用平行关系论述,让学生感知生命的美好,让一个个不同的事例真实反映到写作中去。为此,正确的素材查找要围绕学生认知开展,只有正确地查素材,才能实现正确的使用。

(三)优化写作,提升思辨能力

议论文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优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说素材是积累议论文“怎么写”的问题,则技巧的训练是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为此,语文教师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本质分析,即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第二,结合哲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特殊中归纳众多现实事物的普遍特征,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反之提升学生的演绎能力;第三,利用举一反三类比的方法,提升学生推理辨析的能力,其原因在于教学中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进行分析,但在面对较为陌生的话题时,帮助学生回忆类似的观点进行说明。

结束语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3

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现状

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具有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作者个人意见的作用。写作中要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式,来论述观点的正误。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具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语言精练、逻辑严谨的写作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通常表现在行文肤浅,观点不具有启发性,论证论据不够严谨等问题。首先,论据匮乏,议论性较弱。议论文以阐述观点证明观点为主,大部分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文体较为模糊,叙述内容大于议论部分,导致整篇文章议论性较弱。在指导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拥有书写表达的意识,但是由于写作经验积累不足,每当需要事实论证某一观点时,就显得较为匮乏,甚至不少学生论据匮乏找不到合适的论据,这就让议论文失去支撑论点,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缺乏合理布局,议论缺乏说服力。不少学生缺乏对论点内容合理布局,写作时草草下笔,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甚至在一个观点没有论述完就开始下一个观点论述,造成交代不清,指代不明的弊端出现。文章整体结构是议论文的核心,在写作前设计论述结构,例如:“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等,明确议论文写作结构,先要设计好段落层次的内在联系,还要重视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及过渡词的运用。

二、议论文写作特点

(一)中心论点明确

清晰明确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确定了中心论点才可以正式开始写作。而中心论点是否具备高度,是否明确决定后续写作效果。只有观点清楚,论证才能紧紧围绕中心开展,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议论文写作时,明确中心论点是教学指导重点。引导学生对“中心论点如何确立”“论点要如何明确”等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就需要引用中心论点较为明确的文章当作案例。在案例文章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尝试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收集整理,学生通过思考后归纳中心论点。教师则要根据学生找到的论点进行总结,概括中心论点的具体特征,引导学生识别具有中心论点形式鲜明的论点意识,进而在写作环节中突出鲜明的论点,为写作好议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有价值性的思想观念

文章思想是议论文中第二大写作要素。议论文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性,才会让记叙和论证部分独立完整。而对学生思想能力进行锻炼,除了日常重视阅读积累外,要慢慢引导学生激发自身潜能,利用有效的思维训练模式,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教师还要与学生共同对“论证的本质、如何论证”等方面做出详细分析,对比有思想观念和思想观念模糊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对文章思想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真正锻炼自身的思想能力和探究能力,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三)用词确切

除了中心论点清晰、思想观念具有价值外,议论文质量的高低还关乎于用词、用字的确切上。议论文属于强调理性思辨的新兴文体,语言有着较高的理性特征,与辞藻华丽的文章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不需要过多的润色和修饰,语言方面十分简练,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方法

(一)根据主体,确立中心论点

议论文写作时,论点的确定尤为关键,论点是构成一篇文章开展的线索和框架,论点的确立要明确和正确,学生根据写作要求,选择自己的写作视角,从而确立文章写作的主题。主题就是议论文的总论点,其他分论点都要围绕总论点展开,通常情况800字的写作要求选取2~3个论点就可以了,分论点之间可以采用平行关系论述,也可以选用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论点确定后,要开展相关的阐述,然后要辅以相关的素材论证。各个论点确定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于作文要求深入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要对观点进行提炼,运用掌握的知识和相应技能写作文章。论点确立首先做到正确,其次做到不跑题、不偏题,论点的正确性可以促进整个文章的开展,让接下来的素材查找有针对性和重点。例如:设定《谈骨气》为写作专题,学生要通过对文章素材仔细阅读,提炼出有关写作的关键点,牢牢抓住“骨气”字眼,快速确定文章写作的中心,学生可以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引论,寻找2~3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在文章结束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每个事例可以从两个至三个不同层次,层层递进形成对骨气的情感表达,形成一个主论点总括,分论点层层递进的结构,分论点对主论点形成照应和补充,使得整个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二)依据论点,寻找论证素材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只有中心论点是远远不够的,论证素材的寻找既是对论点的佐证,也是支撑文章的必要,论证素材在寻找中,是对学生知识储备量和运用能力的考验过程,每个论证素材的寻找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要紧紧围绕主论点进行,论点与论据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相互佐证的关系。学生在素材查找过程中,不要将思维局限在这一点,而是运用发散思维,无论是横向查找还是纵向查找,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其中要对论证素材进行充分筛选,选出准确、有力的素材运用,这样才能让整个论证的过程严谨清晰。例如,在话题“生命”的写作中,学生根据作文要求,确定好中心论点和各个分论点后,选择合适的素材组织写作。运用张海迪、海伦凯路等人的事例,作为生命的素材来使用,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加以修改及加工,让素材的运用与整个文章的中心更加融洽,对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写作可以运用平行关系论述,让学生感知生命的美好,让一个个不同的事例真实反映到写作中去。为此,正确的素材查找要围绕学生认知开展,只有正确地查素材,才能实现正确的使用。

(三)优化写作,提升思辨能力

议论文写作技巧的训练和优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说素材是积累议论文“怎么写”的问题,则技巧的训练是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为此,语文教师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本质分析,即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第二,结合哲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特殊中归纳众多现实事物的普遍特征,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反之提升学生的演绎能力;第三,利用举一反三类比的方法,提升学生推理辨析的能力,其原因在于教学中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进行分析,但在面对较为陌生的话题时,帮助学生回忆类似的观点进行说明。

结束语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趣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往往离不开良好阅读能力的支持。高中政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诸多层面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透彻理解,进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当前,很多政治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待提升。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阅读探究的机会,难以实现对政治教材的透彻理解,这也是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键点、对应词等进行阅读学习,延伸课堂内外知识,加强对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与灵活应用。为了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教师应重视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

一、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阅读环节

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路径为学生布置教材内容、延伸知识的阅读学习,为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教材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讲解《生活与哲学》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中国古诗名句、典故,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名句、典故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高效、准确掌握。如针对矛盾的特殊性,学生就在课前阅读学习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古诗名句;而针对运动和规律这一知识点,学生则品读诗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样既有助于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提升,实现对原理的透彻理解,也能为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1]。其次,优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阅读学习的时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例如,在讲解哲学发展观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乡愁》这一阅读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阅读时搭配轻柔哀伤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并提出问题: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一“愁”?要怎样解决?让学生一边体味诗词情感,一边思考台湾问题,了解台湾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台湾问题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政策。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活动,既能帮助学生认知情感,树立强烈的文化认同,也能充分凸显其中蕴含的抽象哲学理论。在学生学习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则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的升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泛”引趣,以“精”导趣,通过阅读求实效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设置具有多样化特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教材内容研究中,教师应注重多样化阅读方式,加强泛读、精读的有机整合。首先,指导学生加强泛读。在实际授课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引用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方式,如针对课本目录,适时引导学生以泛读的形式构建知识框架体系。高中政治的每个模块都会在引言中为学生介绍该怎样阅读教材。教师应结合引言要求,重视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的理解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宏观阅读学习,实现对教材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高中政治课本的改编,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与兴趣爱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通过绘画、文字等方式呈现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将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展示给师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其次,指导学生活用精读。精读是对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仔细研讨的重要阅读方式。但目前来看,在实际授课中,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对课文正文的讲解,而忽略了对教材各层次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教材辅助文的引用。这造成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教材,导致各层次间的联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的“名词点击”是对相关原理的解析;“相关链接”是对关键原理的补充说明。只有实现对教材关键词、关键句的灵活引用,认真推敲,才能够获取更丰富的有效信息,实现对材料要义的准确把握。教师应对学生强调,必须做到手脑并用。如在阅读学习中,应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关键语句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来体现不同的知识点,尤其是存在疑问的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标记的习惯,还要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真正把握每节课中相关材料阅读的重点,实现对有效信息的全面把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在精读相关政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其中易混淆的词汇、关键词,利用计算机展示自己的精读学习过程,用不同标注来呈现哪些词汇需要区分记忆,哪些关键词、句子需要重读,以及在精读学习中发现的各个知识点间存在的某种联系,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三、优化阅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与解题能力

首先,政治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阅读环节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作业、考试活动来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看到试题后,对阅读材料进行炼字、炼词、炼主旨,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借用语文分析法准确把握各类要点,合理划分相应层次,优化中心思想,从中提取丰富有效的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答案。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积累更新颖、丰富的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班级阅读角,征订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教材。例如,学习《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经济学原理这么简单》,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了解经济学概念。

综上所述,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趣味性阅读教学,不论是对政治授课内容与形式的优化,还是对学生政治学习兴趣与效果的进一步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积极引用趣味阅读学习方式,构建生动、高效的政治课堂,顺应新课程改革需求,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5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作文兼顾不同的文体、语体。

近几年,给材料作文的题数从单一演变为一材多题,并往往以一种文体为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体(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一材三题,由简到繁,先描述后议论,先片断后综合。1992年作文试题记叙、议论各半,平分秋色,可谓一种创新。有时则是“多题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写一段介绍圆规的说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这种“一材多题”或“多题配套”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为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便于阅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评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检测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学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传播知识、学习经验、交流情感,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口语,离不开实用文。从国外作文的发展趋势看,作文命题十分注意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写辩论稿参加辩论;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写一篇广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别写两段介绍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分写一篇播讲稿,预告并介绍新节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检测考生的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给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或一材多题,或两题配套。就文体来说,大作文多半是议论文(因为1993年、1994年已连续两年考了记叙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据材料写片断)或实用文(如新闻简报、说明书、广告词等)。就语体讲,演讲稿、辩论稿和广播稿也许会涉及到。

三、几点主要的应试对策和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的预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指导方法和应试对策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1、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统编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单元写作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各册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和题目都作归类整理,然后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和题型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点点落实,节节过关,不留知识漏洞。

2、作文命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时文来设计作文训练题,让学生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可采取举办哲学讲座和指导课外阅读通俗哲学读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鲜活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题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分别写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文章,尽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评历史、剖析现实,展示未来的恢宏气魄和成人感,而不显得稚嫩、肤浅。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6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作文兼顾不同的文体、语体。

近几年,给材料作文的题数从单一演变为一材多题,并往往以一种文体为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体(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一材三题,由简到繁,先描述后议论,先片断后综合。1992年作文试题记叙、议论各半,平分秋色,可谓一种创新。有时则是“多题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写一段介绍圆规的说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这种“一材多题”或“多题配套”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为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便于阅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评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检测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学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传播知识、学习经验、交流情感,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口语,离不开实用文。从国外作文的发展趋势看,作文命题十分注意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写辩论稿参加辩论;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写一篇广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别写两段介绍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分写一篇播讲稿,预告并介绍新节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检测考生的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给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或一材多题,或两题配套。就文体来说,大作文多半是议论文(因为1993年、1994年已连续两年考了记叙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据材料写片断)或实用文(如新闻简报、说明书、广告词等)。就语体讲,演讲稿、辩论稿和广播稿也许会涉及到。

三、几点主要的应试对策和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的预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指导方法和应试对策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1、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统编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单元写作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各册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和题目都作归类整理,然后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和题型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点点落实,节节过关,不留知识漏洞。

2、作文命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时文来设计作文训练题,让学生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可采取举办哲学讲座和指导课外阅读通俗哲学读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鲜活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题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分别写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文章,尽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评历史、剖析现实,展示未来的恢宏气魄和成人感,而不显得稚嫩、肤浅。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在培养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高中政治教育己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本文探讨了当前高中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中政治教育效果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条化与死板化

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通通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即传授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能合法地进入教学过程,他们自身也就被排斥在课程和教学之外了,他们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老师教着、学生学着“客观知识”。这个过程除了与考试有关外,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人生无关。

2、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难度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困惑多。在当前转型时期的社会状态下,各种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各个领域存在大量的失范和混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等思潮的涌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大多是“应然”状态的思想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实然”状态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而会使教育对象在思想上产生许多冲突和困惑,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消解,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实面前,有时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3、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到20岁之间,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精力充沛,但一般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对所处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影响抵抗能力差。在他们汲取知识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所谓学习障碍,是指学生针对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诸如厌学,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压力大,对所学科目感到没意思,讨厌某学科的老师进而讨厌这一老师所教学科等等之类的情绪、感情和行为。而对于这些学习障碍,他们一般是无能为力的,老师和家庭对此的关注并不多。当学习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学业或逃避学习并去寻找新的刺激,来填补放弃的失落和学习生活的空白。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想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保障。

二、提高高中学生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1、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应恰当利用讨论教学法、德育的价值澄清法、体谅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政治课教学,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导之以行,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的操作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媒介,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人文关怀价值实现,同样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教材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观是教学之源、学生之本、考试之据,在“教教科书”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教师看来,“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成了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和操作要领。《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学生是永远的中心,学生是学的主要矛盾。一切围绕学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为中心进行。这要求我们应该有新型的教材观。作为现代型的教师,应该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教书”,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幸福生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

3、增强教学语言感召力

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体悟的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在教师的言谈身教中,语言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教师的言教中,用文字的相对较少,而运用口语的地方则相对较多,教师口语是否生动娴熟,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启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哲学》课程中讲到“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转化”问题时,我说“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先是满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顺势引导,“抄”就是矛盾转化的条件;“抄”就是学生的学习毛病。教师的适时举例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又在和谐的气氛中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务求清晰、精练、准确、生动;文字语言即板书务须简洁扼要,条理清楚,规范工整,布局合理,突出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活泼,注意逻辑条理性。最重要的是课堂语言还要有多样化,那就是: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人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人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人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活;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在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中,这是积极营造良好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和桥梁。4、展现生活原型情境、活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比如,讲到经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一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了解……学习生活与哲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平时所熟知的民谚和寓言,如“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剖麻雀”、“堰苗助长”、“量体裁衣”等,以此来阐释哲学的真谛……讲述政治生活时,可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多:“审计风暴”、“民告官”、“联合国机构改革”、“朝核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又如:以上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选择了班级同学中亲身经历的的场景《买衣服风波》,适当地把学生引入现实的学习场景,亲历日常生活的真实情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常能够收到囿于书本之中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以上类似真实生活情景的运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政治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提高政治教师的知识素质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素质。(1)要有扎实精深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和准确理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等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应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精深的把握。(3)要有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诸如: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美学等等知识。还要了解与受教育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的学科,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法学、外语、计算机等等。

三、结语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革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高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吸引力,是增强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8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作文兼顾不同的文体、语体。

近几年,给材料作文的题数从单一演变为一材多题,并往往以一种文体为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体(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一材三题,由简到繁,先描述后议论,先片断后综合。1992年作文试题记叙、议论各半,平分秋色,可谓一种创新。有时则是“多题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写一段介绍圆规的说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这种“一材多题”或“多题配套”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为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便于阅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评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检测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学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传播知识、学习经验、交流情感,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口语,离不开实用文。从国外作文的发展趋势看,作文命题十分注意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写辩论稿参加辩论;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写一篇广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别写两段介绍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分写一篇播讲稿,预告并介绍新节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检测考生的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给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或一材多题,或两题配套。就文体来说,大作文多半是议论文(因为1993年、1994年已连续两年考了记叙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据材料写片断)或实用文(如新闻简报、说明书、广告词等)。就语体讲,演讲稿、辩论稿和广播稿也许会涉及到。

三、几点主要的应试对策和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的预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指导方法和应试对策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1、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统编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单元写作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各册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和题目都作归类整理,然后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和题型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点点落实,节节过关,不留知识漏洞。

2、作文命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时文来设计作文训练题,让学生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可采取举办哲学讲座和指导课外阅读通俗哲学读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鲜活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题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分别写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文章,尽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评历史、剖析现实,展示未来的恢宏气魄和成人感,而不显得稚嫩、肤浅。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9

陈天明,男,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1963年7月生,1984年万县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毕业,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在职大学本科毕业(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函授本科),2001年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西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重庆市万州天城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可谓酸甜苦辣,忙忙碌碌。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快乐,也有苦恼,回想这二十一年走过的路,回首二十一年年教书育人的我:“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是鞭策自己的座右铭。思想方面,自己安贫乐教;业务方面,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在搞好业务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学法和心理方面的知识水平;教研方面,不断思考并探索着教学改革,管理方面,创新改革求学校发展。十几年“安贫乐教”的生活,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汗水付出之后收获的人生。

积极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不断坚持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有关文件、精神。作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良好的师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责任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勤政廉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进修、培训、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真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老师、学生。公正、公平地处理学校的事务,尽心尽力地协把学校办好。

认真履行职责:作为中学高级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同事交流互助,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学校领导,总是起早摸黑,工作兢兢业业,创造性开展管理工作,1994至2003年我担任沙河中学政教主任、副校长,除分管学校德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还分管高95级、98级、2000级、2003级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协助校长进行学校移校、教育管理等日常工作。2003年后,我担任万州天城职中校长,接手的一所薄弱学校,克服困难寻求发展,致力于改进办学条件,学生招生数增加,校风转好,学校社会声誉有所回升。

环境对人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加强校风建设,努力创办文明学校是我努力的中心。以优良的领导作风带动良好教风的形成,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在沙河中学工作期间,学校先后获得天城区德育先进集体,万州区、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万州区十佳红旗团委,万州区卫生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最佳文明单位,万州区实践教育先进学校。所分管的高中毕业班工作每年均获得天城区教育质量一等、万州二等奖。在万州天城职中工作期间,学校获得万州文明礼仪示范学校,万州区科技示范学校,天城科技教育基地学校。

教学工作:虽然管理工作量较大,但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搞好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学年仍担任高中一至两个年级,一至两个班甚至三个班的物理教学(见下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注重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只有塑造好自身的形象,才能成为学生人格的榜样。在我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我重视物理学科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追求智育和情育、美育的和谐统一;善于创造情境,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会学。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历年来,在评教评学中都获得了很高、很突出的好评,所教班级学生的物理素质较高,成绩突出。1998年所任高三物理高考获得天城综合考核第一名,平均分为万州同类学校第一名;2000年高考物理成绩为天城第三名(13个参考班级),万州同类学校第四名;2001年高考物理成绩位于万州同类学校第三名;非毕业年级统考均在天城前茅;三次高中物理会考一次性合格率均达到97%以上,优生率均在80%以上;在沙河中学期间,由于我的工作和努力,学校连续五年均获得天城区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连续三年均获万州区高中教育质量二等奖。在万州天城职中,申办了综合高中班(相当于普通高中),亲自参与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教学工作量

学年度

科目

年级

任教学校

周课时

97年9月至

98年7月

高中物理

2班

1班

万州沙河中学

12

98年9月至

99年7月

高中物理

1班

1、2班

万州沙河中学

12

99年9月至

2000年7月

高中物理

1班

2班

万州沙河中学

10

00年9月至

2001年7月

高中物理

2班

1班

万州沙河中学

10

01年9月至

2002年7月

高中物理

1、3班

万州沙河中学

8

02年9月至

2003年7月

高中物理

1、3班

万州沙河中学

10

03年9月至

2004年7月

高中物理

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1班

万州天城职中

3

03年9月至

2005年7月

高中物理

1班

万州天城职中

3

05年9月至

2006年7月

高中物理

1班

万州天城职中

3

教研工作:积极思考、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对照素质教育评估细则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教研工作,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改进教法、钻研教材、大纲、考纲以及新课程标准。曾担任万州区高中毕业会考评卷教师,天城区物理备课组长,主持并亲自参与学校校本研究,坚持并主讲校本培训。于1996年加入重庆市教育学会。多次在区物理教研会上作中心发言,效果好,深受同行、上级业务部门认肯。积极上好天城区(县级)高中毕业班教研示范课和校级教学观摩课。担任天城教委,城区片教学论文和优质课评委。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主持天城区(县级)课题《德育的实效研究》的研究,完成了《立项报告》、《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调查报告》、《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调查研究》等,结题并获天城教育科研二等奖;是天城区(县级)课题《学会学习研究》的主研人,重庆市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的主研人,共同参与了市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论证、申请、立项报告和开题报告。

教学之余,我勤奋钻研,笔耕不止,不因小而不为,不因忙而不研,不因败而弃之。“学贵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先后撰写。《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霍桑效应与课堂管理原则》、《知识经济与人的学习和创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谈》、《普法和依法治教》等教研论文15篇。

其中获区县以上获奖论文13篇,重庆论文奖1篇,全国论文奖1篇。如:《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获天城一等奖;《高中物理学习成败归因引导》获天城一等奖,万州专委二等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谈》获天城专委一等奖、学会二等奖,《物理教学如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庆市专委二等奖,全国二等奖等。

《高中物理学习成败归因引导》、《计算机多媒体与物理教学》发表于《重庆三峡学院学报》上,《物理教学如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表于《中国教育理论杂志》。其他相关理论文章在相关场合交流。

重视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带好青年教师,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老教师,不但自己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指导青年教师,给年轻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为他们张扬。沙河中学青年教师刘军、陈忠勤、陈永仁、杨彬、程建、冉茂翠、万州天城职中张成活等教师在我的帮助、指导和培养下,迅速成长为学校教学骨干。其中程建、冉茂翠获万州区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二等奖;陈永仁、陈忠勤、张成活由初中物理教师到胜任高中物理课;杨彬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刘军成为重庆市级骨干培训对象,万州区骨干教师骨干培训对象。

重庆三峡学院学生李秀勇、李冀,重庆师范学院殷鹃等实习生,也在我的帮助指导下,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逐步走向成熟。

高中哲学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

新课程改革使得中学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个教育系列的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使教育链条的割裂日益凸显出来,这种阶段性的隔阂,使得我国的德育教育出现脱节倒挂、重复浪费等一系列的现象。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提升或者发展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建构性和主动性,其核心思想在于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学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是学习者在大学阶段主动建构的前提和铺垫,因此,做好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的比较

(一)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课程标准比较

1.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于“认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属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必修内容。课程设置旨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教学对象为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是全国高等教育全校性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提升本专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2.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了解实践的概念及特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了解真理的特征、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理解认识的过程,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知识点比较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共有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的知识框架上主要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都分析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在共有的知识点上两者也存着差异,通过比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实践及其特点、形式高中主要强调的是实践的概念以及特点,注重对知识点本身予以阐述和说明,实践及其特点是高考必考之处,实践活动的形式这一知识点在高中教材中通过“专家点评”的形式予以简单说明;而大学则更加注重说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从经典著作中探求理论的来源,在“是什么”之后,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分析更加的透彻、深入,同时还详细介绍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中的政治教材是基于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分析阐释,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及体等导入主题,以观点统率知识点,知识点支撑观点。大学教材增加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内容,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说明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使论述逻辑更为严密,较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原理的内核,更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3)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高中教材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更注重结论的陈述。如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教材内容上以陈述性知识呈现,理论推导过程较少,导致同学对程序性知识掌握及知识逻辑建构产生一定的困难。大学教材注重对哲学思维的综合考评,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对于哲学四大模块的区分相对模糊。在理论深度和论述严密程度上,大学教材明显高于高中教材;在贴近于生活方面,高中教材则更加注重灵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支撑观点。(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高中强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从认识的性质出发,间接得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而高考又常常涉及到对于认识运动的正确理解,故教材在最后部分强调了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起到误区警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从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角度,直接阐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了论述的严密,引入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质,在此基础上说明了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2.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学独有的知识点

大学的课程有许多独有的知识点。例如:在介绍了实践及其特征、形式之后,大学教材还补充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知识点。尤其强调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高度抽象概括和理解生活的本质,以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中,突出了创新的作用,尤其重视理论创新,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容上,详细介绍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在基本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实践观的阐释转向方法论的论述,呼吁广大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大趋势。综上,其一,我们发现高中教材更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对于知识点的区分更加的明确,在某些重难点的讲述上更加细致、通透,注重“是什么”的讲解,因此得出的方法论更加具有侧重性,主要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哲学思考服务。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思维的严密性训练,更加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大学教材在对理论的分析上较高中教材而言,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的推导与论证,讲解原理强调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以此得出的方法论更多的体现出宏观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意义;其二,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高中教学的目的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在此基础之上强调方法论的意义及运用。其三,大学教学更加注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相互融合,对知识点的讲解更为灵活多变;高中则对各知识板块的区分更加明确,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更加准确的把握和整合能力。最后,高中教材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程度出发,在教材编写上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悟,利用生活实例旁征博引地说明理论,更加注重学生哲学观点的培养;而大学教材更多的以论述的形式来阐明理论,从原理本身推演入手,更加注重学生理性体悟和理论本身的严密性,更加强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衔接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课程性质上,属于全国高等教育全校性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但不同院校及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文化积淀,高校采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减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采用大班额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以一对多,教师难以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阻碍来了教学衔接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其二,高中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弱化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高中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讲解,偏于直接给出结论,而忽视了理论层次上的过程性推导。其三,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公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参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但压在高中师生身上的升学压力依然存在,高考指挥棒无形间异化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多的围绕着高考考点的不断调整而调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其四,从教学内容来看,高中和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对于学生而言,内容重复使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新鲜感和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必然放弃教学发挥的空间和余地,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活动。其五,从教学方式来看,现今高中与大学的教学方式多数是灌输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教学中,基本是先讲原理,再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或者通过实例加以印证,然而实例往往千篇一律,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其六,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普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内化之后,需要外化于行动,付诸于实践活动。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忽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纸上谈兵。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层级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使大学与高中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同步。教育层级之间的阶段隔阂依旧存在,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导致了特别是在高中与大学两阶段在教育上的相互脱节现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教育各阶段的本位主义现象较为普遍,教育者们大多只看到了教育的局部,而忽视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连贯性,只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导致教学衔接问题日益突出。2.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落后导致大学与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沟通和互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文理不分科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的政治教师弱化了对本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日益不重视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衔接工作。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们在思想上不重视,在行为上松懈懒怠,缺乏学习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观能动性;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课时压力大,科研任务重,缺乏研究教学衔接的时间。同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建立一套大学与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沟通和互动体系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中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叠,教学内容的渐进性不够,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上,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远离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脱离于学生生活实际,未能有效将学生的实际与国情、社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灌输式教育为主,导致学生在心理上抵触,在思想上松懈,上课动机出于应付了事。4.不重视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高中生与大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个体道德发展在不同阶段有其相应的特征和要求,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对待不同心理发展程度、教育背景、学科性质的学生,应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高中学习的内容其难度超越了大学所学习的内容,教学实际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大学,不同学科背景、专业背景、文化层次的学生通过全国统一的教材一刀切地学习政治理论,仅有的区分大多来源教师的人为活动,改或不改,讲或不讲,大多取决于教师本。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教学理念的衔接

高中与大学的思想理论课是教育链条上呈螺旋式上升的两个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连贯性,德育教育应与学生成长阶段的完整性相对应,把握好高中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阶段性特点,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做好教学衔接工作,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分层次、分专业、分文化背景开展教学,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握学术前沿,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与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交流,及时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动态。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衔接

针对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一是从教材本身入手,在编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保证内容的渐进性;二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重复知识点通过采用视频教学或问答讨论来开展,或通过教师概述、学生讲述的方式进行。对于新出现的知识点可采取“以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探究欲”“结合社会发展新问题新实际进行讲解”“概述高中政治相关知识,并深入讲解新内容”等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结合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比照分析,两者的差异与共性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地把握好高中与大学教学的知识点讲解的程度、角度和所要达到的深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及针对性。比如,在学习实践及其特点的相关内容时,高中仅要求学生掌握实践的含义及三个特性,对实践的形式不作要求。那么大学则应更加强调知识的学科逻辑。以此观之,教师可以略讲旧知,着力于对新知识点的剖析,强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关于教育方法的衔接

为了做好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应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高中生了解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把思想政治课中学到的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做到思想政治认知和思想政治行为相一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强调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对话式等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帮助大学生化“思想政治理论”为“思想政治方法”,进而转化为符合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思想政治行为德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衔接

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如采用分阶段考核与期末汇总;无领导小组讨论考核法;学生出卷,交换答题;论文加答辩等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扩充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的模式。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采用适度超越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关于衔接教学的沟通机制

增强衔接意识,树立整体意识。一方面高中与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另一方面,建立高中与高校之间“走出去,请进来”教学交流研讨长效机制,加强高中政治课教师学历提高和教育培训,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增强对高中课堂的了解,双方合力研讨提交教学实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学中的实践情况,需要通过深入课堂一线,对大学与高中的教学进行专题调研。

作者:白雪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2-49.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13:34-39,62-91.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9.

[4]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42-149.

[5]陈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王惠琴.也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31.

[7]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33.

[8]张青红.高中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探析[J].文教资料,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