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15

高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1

一、明确历史情境,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讲究的是客观存在的状况和景象,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发生改变。人们常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是各有不同的,同样的历史情境绝对不会再发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历史情境,从而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情境只能是历史的复原和再现,在不同的侧面通过历史资料来给学生展示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历史复原的过程中,复原的历史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尽量保证历史的真实性,还原历史课堂的历史味。

二、整体呈现历史知识,讲清历史因果

教师要整体呈现历史知识,为学生讲清历史产生的因果关系。历史一般是按照时间和事件来进行叙述,因此教师的讲述要有侧重点,注重历史因果关系。在讲课之前,教师就要明确讲课的主题,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知识,构建历史讲课框架。例如,在教学《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解,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整体呈现历史知识,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造就”了西方对东方的统治,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又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涉及到的内容特别多,时间跨度特别大,即从1640年一直讲到了1832年,如果教师不补充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1832年的改革。同时,教师在讲解到1832年改革的时候,要为学生讲解1689年成年男子才能当选为议员以及在1830年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要求政治权利,从而引出1832年的改革。这样,教师为学生讲清历史因果关系,学生就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三、补充历史资料,充分进行论证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坚持以历史资料为中心,并进行充分论证的方法。如果教师直接将历史的结论告诉了学生,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是如何产生这个结论的,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混乱,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告诉学生思辨、论证、推理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地选择合理的史料,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斯大林的发展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斯大林选集》中的一段话,从而告诉学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怎样的。通过阅读真实的资料之后,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确工业发展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四、讲解深入浅出,理解化难为易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建议;效率

高中历史的教材经常充斥着大量的史料,高考的命题方式也习惯用史料作为材料分析题的素材,而且多为文言文的形式。学生一致认为,要想提高对历史史料文献的理解,必须具备很强的文言文功底,否则对材料题中涉及的历史文献的原句一知半解。针对这种尴尬的情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史料很好的融入到历史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史料的理解中学习历史知识,增强感悟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

史料的定义很宽泛,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通过史书和文献记载的痕迹,史料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帮助人们对特定历史下的情境进行再现,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文化载体。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由于和历史所处的年代相差很大,因此对于特定历史的事件理解出现障碍,不能真正的理解特定的历史行为和现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将历史史料用于教学中,不仅能起到历史情境再现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更有说服力,提高主动探求一定朝代下历史事件的真相的积极性,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史料融入到课堂讲授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经过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的运用可以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历史。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建议

1.编写以史料为素材的试题。教材的编写是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新课改理念则要求编写教学时,应该深化改革教材内容,改变传统的编写模式和布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让学生独立思考,细致分析史料中的每一个典故和名人名言。这就要求史料必须穿插在教材编写的环节中,每个章节的编排必须配有以史料为内容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以史料为基础,做到史料和历史内容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观。同时,经过每一次的教学,教师也做到了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环节教学,从而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不仅如此,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也在史料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试题中出现的结构性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都充分彰显了史料教学的魅力。2.关注细节,让史料教学可持续发展。英国对于史料教学的研究比较成熟,英国历史教学专家认为,关注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微观上把握史料的引入,让史料教学更具有可持续性。研究工作者认为,怎样让学生对历史的史料充满好奇心和兴趣,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准备,首先是让教师从不一样的渠道来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次,教师要把学习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给出直接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史料学习中,举一反三。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史料信息,学生的知识面被拓宽,历史的思维能力被充分激发。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牵线者的作用,把历史史料和学生连接在一起,让学生积极研究和分析史料,将历史真实的面貌加以还原。3.选择史料要以学情为出发点。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学生课堂情绪的变化和精神状态都会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即使是再具有权威性的史料,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就相当于“天书”,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史料的篇幅,历史的信息量突然加大,而且这些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专家精心选定的,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教师要认真讲解史料中的重要事件和典故,巧设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开动脑经,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能力。同时,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要使用不一样的史料教学方式,因地制宜。例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不是很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书本上的史料的时候,挑选些容易理解的史料,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而不至于出现枯燥无味的局面。4.将史料的引用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有的章节甚至没有史料的穿插,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大量的延伸工作,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外的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上课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史料,提高课堂的包容性和效率,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不能过多的浪费时间。首先,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史料;其次,教师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次,教师应对史料进行加工,提取重要信息,优化史料呈现形式。这样就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的辐射下,教师要打破常规历史教学方法的束缚,优化配置历史学习信息和资源,继续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把历史史料有机的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历史教学方法,在史料教学的基本框架中创新。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3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然这里的开端必须是良好的,是有利于事件发展的因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优质的导入,对于一堂新授课的教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用一段精彩的导入,一方面可以达到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集中且具有目的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由于受高考的压力,高中历史课的课时安排,再加上教师自身对导入环节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种因素,导致教师对历史课堂导入环节的漠视和忽略。为了抓紧时间,直接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这一事实,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低下,这显然不利于历史课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

二、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堂导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积极看重导入环节的应用,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导入的方式,给予阐述。其一,温习导入策略。由于新知识和旧知识有着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在新授的时候,充分地对旧知识进行温习,进而激活新旧知识的关联。在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在中法战争中,表面上清政府是没有战败,但实际上清政府战败了,法国最终达到了侵略的目的;再到后来,清政府与日本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受到全军覆灭的打击,紧接着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这一系列的战争,把清政府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上,一场瓜分中国的灾难一时席卷而来。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也交代了新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去。其二,典故巧妙引入策略。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引进一些历史典故,可以通过对典故的讲述,进而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我们接触到的“闻鸡起舞”“约法三章”“卧薪尝胆”“草木皆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典故故事。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引入这些典故,通过典故把学生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其三,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导入策略。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整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生气活力。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充分引进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在导入环节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的声频、视频、动画功能,能够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蒋家王朝的覆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剪辑出一些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解放军胜利时刻的视频,以及气势昂扬的音乐,教师通过向学生播放这些声频、视频资料,迅速抓住学生学习的激情,驱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四,谈话导入策略。在所有导入方式中,谈话导入是其中最为普通的一种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地采用导入法进行导入,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实用的方式。当然,在谈话中,谈话的目的不在谈话的本身,而在于谈话是有所期待的。“有所期待”是我们谈话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进行中,应该积极地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内容进行谈话,用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其五,悬念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充分地设置一系列的悬念,也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导入策略。因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悬念设计的目的有两点:一方面是可以迅速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就是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当然,对学生进行悬念设置,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置,且难度适中。问题设置不当,进而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是如果太难,学生无法理解学习的内容,则又会减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说:太平天国的发展,其势头本身是很迅猛的,比如在1856年的东征胜利时,其政权,就已经达到了全盛的时期。但是,在领导阶层,由于他们内部发生一件大事,导致其政权发生了急剧变法,良好的一片大好形势,突然间急转直下。那么,这件重大的事件又是哪一件呢?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引用导入策略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灵活地运用导入策略,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良好的导入,如同良好的桥梁,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很好地建立起一种联系,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良好的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准备动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导入环节给予正确地重视,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灵活而恰当地使用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策略,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导入,该导入哪个地方,也应该明白。同时导入也要量力而为,注意对时间的控制以及逻辑上的连贯性。

四、结论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历史课堂;对策

2014年12月,教育部开启了关于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有关工作,根据这次修订工作,现今的高中历史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或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都必须要依靠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来达成,最终都需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来达成教学目标。而当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课堂沉默成为常态,这已然成为高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障碍。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保持沉默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使得“沉默的螺旋”现象逐步形成。“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属于大众传播学的范畴,这一理论最早见于1974年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继而,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又在《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中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首先人们会自觉形成关于身边环境的相关“意见气候”,同时会判断自己的意见在其中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发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支持时,他们便会主动参与进来,那么这一受到支持的观点就会更加大胆地扩散;如果他们发现自己赞同的观点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支持,即使赞同也不会表露出来。这样,意见的一方保持沉默便会使得意见另一方的增强,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沉默的螺旋”。①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因为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也属于一种传播过程,我们可以将课堂中的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在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媒体,它们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课堂,还是现在新型的开放课堂教学,都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课堂问题。所以,本文将该理论置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剖析当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沉默问题,探讨该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历史课堂陷入“沉默的螺旋”的原因

1.沉闷的课堂环境的影响。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得当下的素质教育始终没能得到落实,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长期以来,教师往往过于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来完成知识的传授。②那么,在这种历史教学下,学生通常只需要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学习目标,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就背什么。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便会陷入“沉默的螺旋”。此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是老师的“满堂灌”,几乎每个课时都按照同一个模版将不同的知识点装在里面灌输给学生,学生几乎都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以及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比如,以笔者在某中学旁听的一堂历史课为例。该课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一课,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所准备的教学材料不断把问题丢给学生,包括古代希腊民主产生的条件、奠基、发展、顶峰以及衰落的原因。尽管教师试图与学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提出连续几个问题后,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反应和思考,导致课堂中大多数的同学都低头不语。这样的现象当然不是个例。很长时间以来,课堂中的话语权一直由教师掌握,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权威几乎很少敢于反驳。一般来说,课堂的话语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一阶段学生依旧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所以在这一阶段常常会有很多学生碍于教师权威不敢表达。第二阶段是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独立思考并自我表达。第三个阶段就是学生能够在与教师进行深入对话沟通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且在于教师的互动中能够抛弃教师传统的权威形象,敢于思考和表达。那么,当下我们的课堂常常是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如今的知识传授上需要进行思考与反思。2.“意见领袖”的树立和“满堂问”的提问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课堂提问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更是师生间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优质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历史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来看,在班级这个小环境中,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他们及时判断整个班级中的“意见气候”,也就是所处班级环境中意见的分布的情况,他们可以从中判断哪些观点是被认同和否定的,哪些观点是在得到强化和弱化的。③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常常会把关注力聚焦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也会常常优先选择他们,那么这样长此以往,班级中其他的多数学生便会依据自身“准感官统计”的能力来判断这些少数优秀生的意见是属于强势意见,这便在无形中树立了班级中的“意见领袖”。班级中“意见领袖”一旦产生,与此同时,其他的学生便会加入这些意见中,长此以往在课堂中就会变得懒惰,变得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在一些课堂提问的环节,就会默认那些好学生的意见,盲目地跟从。在这种情况下,少数的好学生被老师过多关注,其他的学生会为了避免意见被孤立而放大发言的顾虑,同时也就越来越容易受到其他意见的干扰,那么大部分学生的沉默会造成少数好学生意见的增强,如此循环,于是便陷入了“沉默的螺旋”现象。同时,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被否定,取而代之本应是“启发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然而在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出现的却是“满堂问”的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提问存在着明显的数量化和浅层化的问题。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要么不提问题,要么提一堆问题。不仅如此,在“满堂问”的情况下,学生习惯了被提问,被动地去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更是不敢奢望,这种强大的惯性会导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降低,出现学生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的现象。比如教学片段:(隋朝的统一)师:隋朝经过了隋文帝的统一和发展,现在隋朝缺乏什么?生:缺乏人才。师:对,那么缺乏人才隋炀帝采取了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科举制。可以看出,上面的对话是十分简单的师生互动,根据老师的引导,由学生的回答直接引申到课本的内容。虽然师生之间产生了互动,但是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也就没有产生有效的师生互动。还有的历史课堂,老师提问无非是某个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然后直接将学生需要思考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或者直接让学生在教科书中画出问题的答案然后背下来,所谓的“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就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产生的一种倦怠现象。3.学生“害怕孤立”和从众心理。“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达与“沉默”的扩散是一种螺旋式传播的过程,也就是指意见一方的沉默会使得意见另一方的增强,使得优势意见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还会使得其他不同意见转向“沉默”;第三,大众传播可以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舆论。”⑤那么通过前两个命题来分析,高中历史课堂出现的课堂沉默现象,是由于学生心理的不成熟造成的,即害怕孤立和从众的心理造成的。既然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那么首先,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其基本属性便是社会性,大多数的人会使自己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种态度而产生孤立,所以他们会避免将自己置于孤立的状态,这是人的本能。一般来说,每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或意见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便会积极地参与其中,那么此类意见就会愈加发表和扩大,而发现某一意见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支持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其次,高中生还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期,主要表现为一种不稳定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是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的一个时期,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我统一的危机感,如果处理不当会迷失个人方向,出现自卑、消极的人格特征。在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的这一时期,中学生思维很活跃,但容易偏激,尤其是在社交方面,会出现困惑和焦虑,甚至还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那么,学生在课堂中会判断课堂的意见气候,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的时候,出于本能和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就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甚至,当某些学生的意见受到其他同学迎合的时候,另一些学生即使有其他想法也不愿甚至不敢说出来,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观点,担心说出来被其他同学嘲讽,害怕会被批评,最后就可能变成人云亦云。

二、高中历史课堂走出“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对策

1.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付高考而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极为不明智的。在过去以及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直都停留在口号中,并没有付诸实践,然而历史教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更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掌握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要想高中历史课堂走出“沉默的螺旋”现象,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呈现出消极、怠慢的学习态度,从而会使教师降低历史教学的情绪,长此以往,则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所以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摒弃只传授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影响这种死板的应试教学模式,而多采用一些反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历史《鸦片战争》这一课,通常教师在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关系的时候,往往是将“虎门销烟”直接定性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然后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课堂沉默。因此,在讲述这课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反向的角度来切入,比如“若是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这种反向提问的方式能够立刻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提起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从独特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便是走出“沉默的螺旋”现象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历史教学,高中的历史教学应该具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课堂活动的创造性。初中学习历史是比较浅层的,主要目的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以及一些重大事件,尽快地熟悉历史事件的框架,不需要掌握一些重大事件的具体过程。而高中历史的学习,强调学习历史知识的框架,需要学生去掌握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学会用批判的思维来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那么,教师应该在加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来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重要历史事件的思维能力,因为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而良好的课堂活动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历史思维能力。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好角色,必须首先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认识活动,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理解,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的能力。那么,学生掌握的这些学习历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就会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就不会那么胆怯,无论老师和其他同学是否赞同自己的观点,他们都会乐于展现出自己的想法,一旦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就会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不会再有学生因为害怕自己独特的意见被其他人忽略或批评而沉默。2.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更。上文说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第一步,那么第二步便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着手,因为可以说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了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沉默现象,应当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习惯和观念方面入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沉默对于历史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来转变“惯性”的学习习惯和观念,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科学习之中。以往把历史知识割裂成碎片化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要改变学生这种碎片式、僵化式的学习策略。比如在新课程教材中,新增加了许多诸如“活动探究”、“动脑筋”的板块,这些对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这些板块,多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相互讨论和交流意见,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在该过程中教师依旧需要重视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以及成员型,从实际出发,这四种模式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都是必要的,因为教学互动的过程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元化的交往形式才能促进师生有效的交往活动。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后,在面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时才有能力去回答,才不至于在课堂陷入沉默。尽管培养这样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但只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坚持共同的作用下,一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3.课堂提问的艺术。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活跃而又复杂的师生互动活动的过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优质的提问应当是适时和适度的。因为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够使问题具有适当的梯度,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⑥当学生有了新的认知冲突,才会愿意与老师进行课堂交流,这是师生互动最为基础的条件。一方面,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注意避免树立“意见领袖”,保证课堂教学公平是前提条件,必须做到公平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也就是说,教师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条件下,应该有区别的去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有针对的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这课堂中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学会表达,敢于表达。同时,老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少而精,避免以往问题的数量化和浅层化,因为过多的问题会使得课堂中教学重难点的淡化,也会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深入思考,造成师生互动的无效性。另一方面,教师提问的问题必须要符合高中生的现有的历史知识水平。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层的,他们所掌握的都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只有当老师提的问题他们能理解时,才可能想要表达观点,否则对问题本身一知半解,他们就会担心自己的回答和老师认为的正确答案不一样,或者是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会被别人嘲笑,于是就沉默不语了。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要给予相应的反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话语的互动性。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反馈就是课堂互动的一种,当学生信心满满地起立发言完毕后,如果老师不立即对其回答给予回应,那么学生会觉得自己表达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才被老师忽视,以后就不愿意再在课堂上发言了。因此,教师应该学会给学生合适的言语回馈,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学生会不断地减少在发言时的顾虑,越来越不受到他人意见的干扰,更愿意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综上所述,从“沉默的螺旋”理论看当下中学历史的课堂沉默问题,应当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走出高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学习之中,而非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失去了历史学科学习的真正意义。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沉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自主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课堂效果,给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沉默的螺旋”的理论视角,分析高中历史课堂频繁出现沉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与对学生特有的学习心理认识的不足。与此,为了解决该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应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和课堂提问的改善三个方面有序着手,努力创造一种互动开放活跃的教学课堂。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乐于去表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不再因为畏惧与其他同学想法不一致而陷入沉默,能够走出高中历史课堂“沉默的螺旋”现象。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姚尚右.试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

[3]吴支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3.

[4]赵恒烈.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5

一、以史料支撑历史细节,体现课堂中的历史味

“历史细节指的是组成历史事实的一系列具体环节或情节,它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2]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3]历史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知识比较零散,是表象的,不能展现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细节,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补充相关的史料,使课本的知识更加丰满、立体。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关于宪法制定的过程,课本仅用一句话带过:“1789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在这节新授课中,我给学生介绍了这部宪法制定过程的艰辛。1787年5月25日,费城十二个州的55位代表聚集在一起,初衷是拟订可使《邦联条例》足以应对联邦紧急事务所必需的进一步条款,但是会中“弗吉尼亚代表伦道夫提议建立一个部级最高政府”[4],使会议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直到6月25日才初步达成了国家政府形态,也就是三权分立的初步状态。在介绍三权之间的权力分配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介绍了会议过程中各州代表的意见。例如给学生展示了“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5],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的细节感受到当时会议中各方代表的矛盾与利益冲突,最后通过“康涅狄格方案”达成了一致。通过给学生补充知识细节,使历史更加饱满、真实,体现出历史课堂原有的本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以史料为依托,体现课堂中的历史智慧

“所谓的历史智慧,是指历史上的人们对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判断和处理、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指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才智、智谋。换言之,所谓历史智慧,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所积累的智慧。”[6]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总是希望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历史智慧。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中,关于美国成立之初采用邦联制的原因,我增加了部分相关史料,即“吾等在上帝面前共立誓约,自愿联合为民众自治团体。”(《五月花号公约》)“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天赋之权。”(《独立宣言》)“为确保共同安全和自由,各州一致同意成立友谊联盟。”(《邦联条例》)“政府的强大会暴虐地侵犯自由。”(汉密尔顿)通过所展示的史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国在其建国过程中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契约精神的注重。在教学1787年宪法制定的过程时,给学生展示相关史料花了较长时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美国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交织,例如,关于大州与小州矛盾的解决,就历经了很长时间,从6月6日到7月16日,主要是“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之间的激烈辩论,如果双方之间互不相让的话,新生的美国就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境地,最后康涅狄格州代表提出了方案,即参院各州议席相等;众院各州议席按人口比例选出,国家所有法案均需获两院多数人的支持才可通过”,这个也被称为“大妥协方案”。又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过程中,参与宪法制定过程的十二个州当初就非常注重地方的自由与权力,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自由就有可能失去了国家,最终各州也与中央政府相互让步,即让联邦政府拥有高于各邦的权力,包括政治、外交、经济等,同时各州仍然保留有一定的自治性。从这两对矛盾的解决,学生可以感受到是这部宪法是妥协的产物,更能够反映出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的妥协精神。本节课宪法制定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约精神”以及“妥协精神”就是历史课堂中给学生留下的历史智慧。当今的美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超级大国,能够在国际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与它注重“对自由的追求”注重“契约精神”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课堂课上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智慧还是很重要的。正如瞿林东教授所说“正如人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一样,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割断历史智慧同现代科学知识、认识能力之间的联系。”[7]

三、以史料为载体,体现课堂的历史情境

历史课堂所学的大多知识距离我们久远,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有些学生会觉得历史课不真实,也就从中体会不到历史的味道与生动,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味”呢?正如杨志才老师所说:“历史之所以是生动的,也是因为历史事物之间所具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常常带给人们以惊喜,也常常给人们以痛苦。”[8]所以历史课堂上要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带给学生的惊喜或痛苦。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以史料为载体还原出历史情境。首先以一张图片导入(漆黑的夜晚一艘船漂泊在茫茫的海洋之上),然后给学生介绍这艘船的名称叫“五月花号”,同时介绍《五月花号公约》,让学生跟着这些英国移民一起进入北美殖民地。同时在本课中一直贯穿着美国国父华盛顿,让学生追寻他的脚步去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例如,独立战争之后,华盛顿是带着忧虑解甲归田的,他说:“大陆会议这个机构拥有较少的权力是战争如此艰难的原因,我在指挥作战过程中所感到的大部分的困难、以及军队所遭到的几乎所有的困难和苦难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以此可以折射出美国建国初所面临的问题。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弗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这样把学生带入宪法制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最终矛盾的解决也反映出当时各州之间的妥协退让。高中历史课堂是离不开史料这样的“增味剂”的,有了史料历史课才会有“味道”,历史课才会更加饱满与真实。

【参考文献】

[1]赵枝刚.让历史课“有血有肉”有“历史味”———以我对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思考和实践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8).

[2]梁慧丽.论历史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

[3]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

[4][5][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6][7]瞿林东.历史•史学•历史智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激发兴趣;活力课堂

由于历史真实的反应古今中外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像写文章那样可以艺术加工,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加之历史“教书匠”们对历史“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抱残守缺,缺乏情境性、生动性、趣味性、技巧性、艺术性,使教出的一些“书呆子”们,只能对历史知识采取“死记硬背”方法,最后导致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致使历史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生机活力,导致低效甚至无效课堂。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那么如何激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这需要历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创设新颖、新鲜的情境教学,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让生随课动,师从生动,这样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生富有兴趣的学,这样的历史课堂想不激活都难。

一、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理念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的化身,不准质疑,哪怕历史老师讲错了学生也不敢挑战,学生完全变成了接收机器,没有自主权、没有话语权,没有师生互动、没有生生研讨交流,整个的历史课堂只有历史老师一人在无拘无束、自娱自乐的表演,此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展示,抹杀了灵性和反应问题的敏捷性,使整个历史课堂毫无生机活力可言。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课的深入,历史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为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始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打成一片,用微笑教学、赏识教学、惊讶教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老师温暖的眼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亲和的形象,拉近师生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克服教师中心论,把历史课堂让位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真正使学生实现“我自主、我参与、我思考、我快乐”的理念,真正实现历史教学因学生参与而精彩,因学生展示而高效,更好的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唱戏的主角,而学生则是忠实的观众,当然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很难活跃起来。随着我校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实施导学案、检测案双案教学,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打破了,实现了讲堂变学堂,教师变导师,灌输变探究转变,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检测、材料解析全部都以提问的方式展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研讨,在老师的主导下,让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特别对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议、展、评。特别学习小组的建立要合理搭配,在历史问题的合作探究中,要把握课堂上的“度,既要提升学生合作的高度、又要挖掘探究的问题深度,更要激活学生自主参与度。例如,在上新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我把这个难点设计成问题,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问题是:1、孔家店是否真的应该被打倒?假如你换成了当时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应该怎样对待这个观点?我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开放性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使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了,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把历史课堂当成乐园

营造一个潮气蓬勃的创新氛围,除了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外调节外,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光、色、影视,把平淡无奇的死知识营造成动感、生动有趣的情境化艺术品,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例如,国共两次重要的谈判——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我没有平铺直叙的口述,而是展现两段历史视频材料:播放第一幅视频是在、王若飞的陪同下乘飞机去重庆谈判;第二幅是播放国民党张治中将军在北平参与谈判的情景,正当学生看的热血沸腾的时候,我抛出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1、知道摆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吗?为什么还要去“赴汤蹈火”呢?2、国民党张治中将军知道国民党已经“气数已尽”吗?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赴京呢?假如这两次换成是你,你会去吗?此时班级一下子“炸开锅”了,有的说、张治中都是被逼的;有的说或者他也敢去;…。通过激烈“百家争鸣”,终于得出、张治中明知山有虎,再向虎山行的原因了。这种有老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把历史课堂作为一种享受的乐园了,同时优质提、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如何历史课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让学生在实施素质教学的理念下,在轻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老师的幽默风趣下,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耳听、眼看、嘴动、脑思、手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笑在学生脸上,快乐在心中,学在脑中,我想这堂历史课就是优质、高效之课。

作者:张旭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历史图片;教学效率

党的提出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对高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受到重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体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就需要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历史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且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模式进行应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历史图片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由于历史图片都是历史事件的“印象”,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历史图片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再辅之以教学内容的细致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脉络更加清晰、了解更加透彻,进而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强化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比如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图片组图,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深入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应用历史图片的创新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应用历史图片作为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方法,努力使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是创新历史图片应用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课堂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创新应用理念,不仅要把历史图片应用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更要将历史图片的应用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努力发挥历史图片更多元化、更全面、更系统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应用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特性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讲解两宋朝代交接的背景知识的时候,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英雄岳飞,借助图片的形式展现岳飞的历史事迹,让学生对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学会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总之,在应用历史图片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创新应用理念,绝对不能只是发挥历史图片的展示作用,更重要的则是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方面实现突破。二是创新历史图片应用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图片方面,要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加重视应用方法创新,使其能够发挥更加积极、更加持续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对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当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出发,借助学生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和小说的兴趣,向学生讲解正确的历史知识,改变学生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和小说“夸大历史”和“违背历史”的错误认识,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历史轨道上来,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思维和历史印象。创新历史图片应用方法,还应当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狠抓学生客观认知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图片进行学习、研究、探讨,因而可以将互动教学、探究式教学与历史图片教学进行有效地融合,必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三是创新历史图片应用载体。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使多媒体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图片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创新应用载体,使历史图片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图片教学的应用,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收集更多、更有价值、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历史图片,并且通过制作PPT课件的方式,将历史图片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展示。此外教师也应当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针对某一个历史图片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并且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情况,教师再进行深入的讲解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历史图片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将历史图片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特别是要在创新历史图片应用理念、创新历史图片应用方法、创新历史图片应用载体“三个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图片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渊.巧用历史图片教学———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与评价,2017(6):51.

[2]贺承远.巧用图片让高中历史教学更高效[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5):132-133.

[3]李倩.浅谈历史图片与高中历史教学关系[J].科学中国人,2016(11):285.

[4]沈慧慧.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5(33):65.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8

教师课堂提问的主体偏颇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参与体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课堂提问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提问能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现实课堂中,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提问主体集中为教师,忽视学生这一提问主体,“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对学生提问的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历史课堂中,经常提问的学生占比很少,绝大部分学生很少提问或从来不提问。不愿意提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怕提出的问题幼稚,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本想提出问题,但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和机会”,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是有问题意识的,只是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过于注重提问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甚至无视学生的提问权,从而把学生主动提问扼杀在萌芽中。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偏多“国内外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这种现象在高中历史课堂也不例外。提问过多,学生不能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思考价值也不会高,这样的问题不会对学生思维有实质性的激发,“后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其主动性发展”,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缺乏认同感也就不足为奇了。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探究式教学”,但“探究式教学”不完全等同于“问题教学”,更不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密集的“问题轰炸”。我们的历史课堂需要适度的提问和有效的提问。

教师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但在历史课堂提问的内容和难度设计中,大多数教师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及考试要求来定,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的目标没有跳出高考的框框,问题的设计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反映了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关注,缺乏对学生个体能力、情感目标的把握,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课堂提问缺乏启发性“启发性”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抓住要害,切中肯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让学生由这一问题而产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课内到课外的广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具有启发性。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并非随意而提,都有情景设计的痕迹,但“有时会,公开课居多”,这说明大多数老师没有把问题情境的创设变成教学的自觉意识,而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目前课堂理解型提问占比较高,评价型、运用型、综合型提问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涉及较少。对于基础性的知识,要求学生能达到记忆、理解层次是完全应该的,但缺乏层次上的提升,造成低水平提问重复,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不利的。教师有效提问少,启发性提问更少,课堂自然不能在“问题纽带的碰撞中闪现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在思维自由驰骋中享受智慧的精彩”。

教师课堂提问的对象“窄化”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历史图片;教学效率

党的提出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对高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受到重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体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就需要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历史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且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模式进行应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历史图片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由于历史图片都是历史事件的“印象”,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历史图片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再辅之以教学内容的细致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脉络更加清晰、了解更加透彻,进而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强化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比如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图片组图,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深入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应用历史图片的创新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应用历史图片作为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方法,努力使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是创新历史图片应用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课堂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创新应用理念,不仅要把历史图片应用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更要将历史图片的应用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努力发挥历史图片更多元化、更全面、更系统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应用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特性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讲解两宋朝代交接的背景知识的时候,教师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英雄岳飞,借助图片的形式展现岳飞的历史事迹,让学生对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学会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总之,在应用历史图片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创新应用理念,绝对不能只是发挥历史图片的展示作用,更重要的则是要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方面实现突破。二是创新历史图片应用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图片方面,要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加重视应用方法创新,使其能够发挥更加积极、更加持续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对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当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出发,借助学生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和小说的兴趣,向学生讲解正确的历史知识,改变学生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和小说“夸大历史”和“违背历史”的错误认识,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历史轨道上来,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思维和历史印象。创新历史图片应用方法,还应当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狠抓学生客观认知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图片进行学习、研究、探讨,因而可以将互动教学、探究式教学与历史图片教学进行有效地融合,必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三是创新历史图片应用载体。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使多媒体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图片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创新应用载体,使历史图片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多媒体教学与历史图片教学的应用,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收集更多、更有价值、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历史图片,并且通过制作PPT课件的方式,将历史图片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展示。此外教师也应当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针对某一个历史图片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并且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情况,教师再进行深入的讲解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历史图片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将历史图片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特别是要在创新历史图片应用理念、创新历史图片应用方法、创新历史图片应用载体“三个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图片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渊.巧用历史图片教学———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与评价,2017(6):51.

[2]贺承远.巧用图片让高中历史教学更高效[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5):132-133.

[3]李倩.浅谈历史图片与高中历史教学关系[J].科学中国人,2016(11):285.

[4]沈慧慧.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5(33):65.

高中历史课堂范文篇10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授课方式被彻底改变,多媒体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使师生同为教学主体,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新型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成为现实。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历史课堂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恰当运用,有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面对大量的、零散的、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高中历史课堂上要完成讲解、学习、反馈等教学环节,只能依靠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势在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作用尤为突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脉络和线索,宏观把握知识体系。将大跨度、多维度的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历史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深入,使历史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从一般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培养其良好的历史学科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辅助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运用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但在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明确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手段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节课的课程标准。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背离课堂的宗旨和目的。

2.切不可借用多媒体技术作秀由于没有合理的运用,看似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满足了学生视觉、听觉的享受,表面上看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实际上是“唱大戏、走过场”。课后学生一无所获。

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应关注教学实际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实际,针对不同的学段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制作、节选、使用多媒体时必须予以推敲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