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05

钢筋调查报告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1

关键词:城乡供水;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金溪县概况

金溪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辖8个镇、5个乡,全县总面积1,358km2。全县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类型。金溪县大部分乡镇没有河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县,主要是靠水库蓄水,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再加上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安全饮水问题比较突出。

二、供水系统现状

1.城区供水现状金溪县城现有两座自来水厂,总供水规模为4万m³/d,其中一水厂实际供水能力2.0万m³/d(设计3万m³/d),二水厂现状供水能力2.0万m³/d(远期4万m³/d)。结合县城周边双。塘镇及合市镇部分村庄、左坊镇及各村庄由县城管网延伸供水方案,至2025年县城区域需水量达2.4万m³/d,至2030年县城区域需水量3万m³/d。2.农村供水状况。金溪县境内的大部份乡镇分散式供水工程有供水设施的主要是采用分散式手压井抽地下水和山泉水供水,供水人口为0.43万人。浒湾镇:实际用水户数小于400户,水厂主体完成,PE管网正在敷设。水厂规模100t,旧管道建成7年,出水水质有沉淀物。陆坊镇:有4家工厂,分别为化工厂(药厂日用水量70~80t)、铜加工、有机玻璃、洗矿厂,均为工厂自主排放。对桥镇:水厂还未投入使用,水管已接通十个行政村石门乡:石门水厂距离水源地1.5km,附近军队一年用水量2万t,平均每天70t。左坊镇:生活用水主要为山泉直流,地下水可能被垃圾填埋场污染并殃及下游石门村和抚河。左坊水库内投料养鱼水质富营养化,不能作为水源为城区供水。陈坊积乡:饮用水主要为地下水,山泉水占比重较小。灌溉水源地为陈坊水库,水库内投料养鱼富营养化;商城河已被污染,上游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本乡工业污染源为造纸厂、花炮厂)。琉璃乡:此乡缺水严重,无河流经过取水为地下水。双塘镇:未建设自来水厂,根据现场调研双塘镇区域内有三个水库,均用于农业灌溉,水量水质都无法达到水厂要求无法作为水源提供净水厂。双塘镇途经的唯一河流为双陈河,由于双陈河上游水质污染严重,河流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规范要求,因此生活用水基本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合市镇:供水主要为地下水,水库水质良好。黄通乡:全乡约11,000户籍人口,山区用水为山泉水,集镇饮水工程建设不理想,经常断水。河源乡:人口约为1.6万,全部使用山泉水,该乡山泉自流水质良好,除杨蒋等4村外均已覆盖自来水。

三、供水系统水质分析

根据各水厂出水及管网末梢水质分析结果,指标均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可以判断:①水厂的原水水质良好;②各水厂的处理工艺能有效净化水质;③水厂出水投加余氯量合理,能保持管网一定的余氯量;④管网对清水未造成明显的二次污染。

四、存在的问题

1.城区供水存在问题。(1)水质问题城区水厂的水质易受暴雨等天气条件的影响,一旦遭受暴雨,水厂的水质将变得十分浑浊。(2)配水管网问题配水管网管材参差不齐,严重地影响到了供水的安全性。目前城市的配水管网中,有许多是使用多年的灰口铸铁管、钢筋混泥土管等,管道老化漏失严重。(3)无收益水问题无收益水量较高,通过无收益水调查可知,金溪县无收益水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有:管网漏损、市政用水未计量、老式水表计量不准、非法接户用水、管网冲洗等。2.农村供水存在问题。(1)小型农饮工程质量较差1)金溪县目前的集中供水工程,大多建设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初期阶段,受设计思路局限,设计供水规模偏小,分布较为分散,工艺相对粗略;这导致了建设标准偏低、水质合格率偏低、供水保证率低、报废率高等问题。2)随着乡镇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现有小型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调节能力低,导致供水纠纷时有发生;部分工程供水设施老化失修现象突出,工程建后管理薄弱,重建轻管,责任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2)出水水质得不到保障目前规模在千吨万人以上的自来水厂,大部分设有水质化验室,保证了出厂水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但仍存在少量集中供水规模较小的农饮工程中,虽然供水经过了处理,但是由于消毒设施不完善,且未配备化验室,容易出现水质污染物超标的情况。(3)运行管理能力不足1)2008年以前实施的工程项目中单项工程较多,单项工程投入资金少,工程建成后没有落实管理主体,水费收缴率极低,大多数工程现已基本瘫痪没有使用。2)2010~2015年全县实施的都是百吨千人和千吨万人的农村饮水工程项目。目前已建成的几个工程项目,其主管道和支管都已基本铺设到实施方案中要求的村委会或村小组,但由于农村老百姓用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入户率偏低,月供水量小,收取的水费不足以支持水厂的运行费用,有的地方甚至连水费都收缴不上,导致工程运行管理难。3)目前,金溪县农村集中式供水规模20m³/t以上的工程中,部分工程由于管网老化,管网漏损率高。(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就是要让农村居民饮用放心水,自来水入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但目前对供水水质、供水保证率、供水服务、工程管理、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教育还远远不够,导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

五、结论与展望

1.结论。近年来,随着金溪县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镇区人口聚集迅速,除秀谷镇作为中心城区规模较大外,其他乡镇已经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城镇,正向中心城镇发展。目前对金溪县而言,金溪县供水保障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不大,保证用水率不高,设施简陋,入户率较低等。2.展望。以“十三五”规划的各项发展目标为基石,各个水源地必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对备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乡镇进一步完善管网延伸等配套措施,农村饮水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同时随着金溪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规划2020年城区新建管网区域(隶属金溪县第二水厂供水范围)的路网及地块建设计划落实,将大大提高城区供水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报告》(2016年)[S].

[2]《江西省农村饮水工程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2015年)[S].

[3]《金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S].

[4]《金溪县农村饮水工程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2015年)[S].

[5]刘文朝.农村供(饮)水发展及关键技术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9,(1):24,39-41.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施工质量项目管理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1983一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次房屋倒塌事故。某地有一栋六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9.5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3cm,造成6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1人。这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5.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钢筋漏放、错位,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6.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7.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8.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一般可按图4-1所示进行。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4)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四)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5)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

(6)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

(7)对事故责任的结论等。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施工质量项目管理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1983一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次房屋倒塌事故。某地有一栋六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9.5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3cm,造成6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1人。这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公务员之家

5.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钢筋漏放、错位,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6.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7.自然条件影响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8.建筑结构使用问题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一般可按图4-1所示进行。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4)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因此需要特别慎重。(四)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5)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6)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

(7)对事故责任的结论等。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抗震隐患,抗震薄弱区,住宅建筑,排查导则

国外在建筑抗震排查领域,特别是在快速鉴定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国家和新西兰具有代表性且走在时代前列。美国联邦应急事务管理局,制定了建筑抗震能力快速判定方法RVS[1],对以往地震中房屋的损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不同于以往的评分系统,它不再依赖结构上的任何计算,而是完全根据建筑的结构样式、使用功能、场地环境、外观质量与规范的符合情况等各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评分。日本有很多关于抗震能力评定的方法,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根据日本建筑防灾协会颁布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抗震诊断标准同解说》中的三级评价法进行评定[2-3],该三级评价程序适用于同区域同类型的既有建筑的评价,采用低级的评价程序筛选出安全的建筑,而对不满足要求的建筑用高等级的评价程序进一步评价[4-5]。欧洲规范体系为响应国家防震减灾的决策,为现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结构抗震设计篇为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提供了依据。2006年,新西兰地震工程师协会颁布了《既有建筑抗震评价与抗震性能提高措施指南》,在对既有建筑的评价方面,该指南着眼于震中房屋倒塌带来的生命安全问题,重点在于减少甚至消除结构出现不良倒塌模式时对局部或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6]。以往抗震理论都是建立在地震灾害的调研基础上,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恰当与否同样以震灾的调研作为检验标准。1968年,我国开始编制有关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标准规范,至今已有49年,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灾害,标准也随之进行了几次修订,总的来说我国现有建筑抗震排查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7-8]:第一阶段: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至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这是我国抗震鉴定加固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对抗震评估方法和加固技术进行了基本的探索,并在实践中验证了开展鉴定加固工作的有效性。第二阶段:自1975年海城地震后至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1989)的出台,是我国抗震鉴定的蓬勃发展时期。这标志着抗震鉴定与加固已成为我国抗震工作的重点,并逐渐变得规范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三阶段:自1989年规范执行起,我国抗震鉴定及加固进入了综合发展阶段。1995年《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以下简称“95”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该阶段的标志性进展。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的抗震排查过程还需要构建更加完整的快速排查理论体系,同时应该开发快捷高效的排查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前兴建的各类建筑物基本上都未采取有效的抗震设防措施,现存的绝大部分城中村的房屋抗震能力难以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另外,城区内存在的解放前后建设的住宅现状也是破旧不堪。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中心城区存在的这些老旧房屋遭受的破坏将非常严重,容易造成“小震大灾”。这些存量的抗震隐患大的建筑对城市抗震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对城市韧性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镇江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联合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组织技术力量对镇江市中心城区抗震薄弱区域住宅类建筑抗震隐患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主要采取典型随机调查的方式,以划分好的工作单元作为平台,在各类型住宅建筑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通过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既为镇江市城市韧性发展方案和城市空间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市政府在城市抗震薄弱区域的抗震性能提升改造提供决策依据。

1方法概述

由于抗震风险调查需要的目标建筑物数量庞大,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取抽样的方法进行建筑物风险评估。因此需按照适宜的比例进行目标建筑的初筛,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开展的方向,且有利于各个工作组的工作安排。不同年代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与建筑物抗震设计管理制度不同,因此可根据建筑物年代对需要进行抗震风险排查的建筑物进行筛选。为了保证抗震风险调查建筑初筛的合理性,必须进行以下资料的准备:遥感影像图、地形图、房屋分布现状图、房屋分布历史图、建筑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然后对不同年代的地形图、遥感影像进行配准处理,然后再进行图像的叠加和标识,从而选取出指定年代的建筑物。对于正规小区,当小区内房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户型/层数等基本相同,可将整个小区划分为一个工作单元;当小区内房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户型/层数等不相同,应根据建造年代、结构类型、户型/层数等将小区划分为多个工作单元;小区周边零星房屋可划分为一个单独的工作单元(若建造年代、结构类型不同,应将其细分为多个工作单元);对于城中村及棚户区,应根据房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并结合道路、桥梁、地形、水系等进行工作单元划分。对于工作单元抽样方法,对于正规小区抽取不少于总样本数5%(且各类型建筑不少于2栋)的房屋进行薄弱区调查,在薄弱区抽样比例基础上额外抽取不少于总样本数10%(且各类型建筑不少于4栋)的房屋进行隐患调查,同时根据专家意见:实际调查中应抽取不少于总样本数15%(且各类型建筑不少于6栋)的房屋,同时进行薄弱区和隐患调查;对于城中村及棚户区:抽取不少于总样本数10%(且各类型建筑不少于4栋)的房屋进行薄弱区调查,在薄弱区抽样比例基础上额外抽取不少于总样本数20%(且各类型建筑不少于8栋)的房屋进行隐患调查,同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实际调查中应抽取不少于总样本数30%(且各类型建筑不少于12栋)的房屋,同时进行薄弱区和隐患调查。对于单体建筑抗震性能的快速评定方法也是本项目的创新之一,主要流程为:根据结构类型的不同选取不同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影响因子;进行建筑物抗震能力影响参数的采集,对于有设计图纸的建筑物可直接根据设计图纸采集相应能力影响参数,对于无设计图纸的建筑物则需到现场进行采集;对建筑物抗震能力影响因子,进行分级评判,得出不同因子的抗震能力指数;对不同抗震影响因子的抗震能力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9](AHP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进行综合分析;建筑物抗震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SC=∑PiIi其中:SC为建筑物抗震能力指数,PiIi为建筑物不同抗震能力影响因子的权重,Ii为建筑物不同抗震能力影响因子的指数,i为建筑抗震影响因子个数;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后,将建筑物抗震能力分为良好(SC≥0.8)、中等(0.5≤SC<0.8)、差(SC<0.5)三个等级。抗震薄弱区评定方法是在统计分析大量单体抗震性能评价基础上进行的,其评价方法也是本项目中的特色内容。抗震薄弱区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基准系数、经济条件、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政府部分的决策等多方面因素。抗震薄弱区的基本比例可以确定为6∶4,该比例作为考虑其它因素调整的基础。考虑经济条件,以江苏省为例,江苏地处长江经济带,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是唯一所有地级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均居中国各省前列,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江苏省内各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总的来说,以南京和南部地区较为发达,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稍有落后。以江苏省内各市的GDP为依据,并根据该数据给出了相应的调整系数。江苏省处于华北地震区的郯城-营口地震带上,同时因为江苏省人口密度较大、工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地震对江苏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大的威胁。江苏省内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不同,其抗震设防等级也不同,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划分,并以此为依据给出相应的调整系数。最后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当时的各种条件,设定决策调整系数,系数取值不应低于1.0,不宜大于1.25。对于抗震隐患评定其调查结论可以分为:(1)应采取措施:即当主控项有一项不符合相关要求时,可判断该房屋存在抗震隐患,应采取措施;(2)应进一步抗震鉴定:即当主控项全部符合要求,一般项有两项及以上不符合相关要求时,可判定该房屋应进一步抗震鉴定;(3)基本满足抗震要求:即当主控项全部符合要求,一般项有一项不符合或全部符合相关要求时,可判定该房屋基本满足抗震要求。当抽测单元中同时具有抗震能力为良、中、差的房屋,导致无法进行抗震薄弱区判定时,应对抗震能力评定为中的房屋,结合隐患调查结果进一步判定。当抗震隐患结果评定为应采取措施或应进一步鉴定时,该房屋抗震能力等同于差;当抗震隐患结果评定为基本满足抗震要求时,该房屋抗震能力等同于良,最终重新进行薄弱区判定。

2项目简介

2.1区域概况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长江下流南岸、长江三角洲顶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南接常州市,西衔南京市,北望扬州市,东北邻泰州市。地跨北纬31°37′~32°19′、东经118°57′~119°58′。面积3840km2,城区面积1088km2。常驻人口319.64万人,户籍人口270.78万人。镇江市为江苏省省辖市,现辖丹徒、京口、润州3个市辖区及镇江新区、镇江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部级开发区,代管丹阳、句容、扬中3个县级市,有31个镇、25个街道办事处、1个场圃和281个居委会、489个村委会。镇江市地处淮阳山字型构造东翼的宁镇反射弧的中东段,茅山山脉为反射弧的脊柱,而东昌大断裂南侧的句容、丹阳之间的相应凹陷盆地为马蹄形盾地,市区正处在弧顶部位,呈典型的山字型构造形迹。由于新华夏系压性兼扭性构造带从茅山地区北向延伸,反接于弧顶,破坏了原反射弧弧顶构造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呈现目前的构造特征。地震活动资料表明:镇江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5级。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使镇江市遭受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们既有发生在镇江市范围内的地震,也包括发生在镇江市邻近地区的地震。现代小震活动相对也比较频繁。2000年以来,镇江市辖区内发生ML≥1.5级以上地震多次。其中,2008年7月6日句容与南京栖霞交界处发生的ML3.6级地震和2009年11月13日句容与南京江宁交界处发生的ML3.4级地震,其震中有明显震感。同时,镇江邻近地区的常州、扬州、常熟以及南黄海等地区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镇江市均受到不同强度的波及,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遭受最大的远场强震影响的是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的8.5级大地震,该地震对镇江的影响烈度可达Ⅵ度。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镇江市也有明显震感。镇江市辖区内所有陆地面积全部位于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全市所有行政区域均需进行抗震设防。镇江市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一旦发生中强地震,极有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中长期预报分析:镇江市具备发生5级及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情不容乐观。地震震源浅、灾害重是镇江市的基本市情之一。

2.2调查范围

经统计,镇江市共需完成225个社区房屋建筑调查工作,不完全估计,镇江市中心城区现有建筑16.9万多栋,逐一排查工作量巨大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且目前城市建设速度快,发展变化大,每年都有大量新建建筑物竣工,也有不少城市建筑物被拆除。如果本次调查拖的时间过长,建筑物抗震排查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应坚持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宜快不宜慢的原则,对城区的建筑物进行相对科学的筛选。综合考虑后,调查工作组决定对城区国有土地上建造的所有住宅类房屋进行调查。根据各版本抗震设计规范实施时间进行分析后,认为2001年以后(即执行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的住宅建筑抗震性能较好,本次调查中没有对其进行现场调查,直接判定其抗震性能满足要求。根据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统计结果,镇江市中心城区现有建筑169000多栋,根据上述原则初步筛选后,2001年之前现存量住宅建筑65000多栋,建筑面积1310000多m2。排除已拆迁及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内的房屋。根据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的资料筛选出调查建筑后,现场走访时发现部分房屋已拆迁或即将拆迁。图1、图2为现场调查走访时拍摄的已拆迁房屋的现状照片。

3项目实施

3.1导则编制及试点

本次调查涉及225个社区房屋建筑,近16.9万多栋建108筑,工作量巨大、实施难度高,因此合理地进行工作安排至关重要。为保证项目组织实施有效进行,镇江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工作导则》,并结合试点社区的调查工作验证了本次调查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

3.2人员组织

本次调查工作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镇江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的组织领导下,依托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镇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共同合作完成。

3.3调查计划

按照镇江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制定的工作计划,自2019年10月开始,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及镇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按照工作计划采取分块包干制,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各自调查范围内房屋建筑抗震隐患调查工作,并定期向镇江市房屋安全和抗震技术指导中心汇报工作进展。对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参与单位充分讨论、论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工作导则》。2020年5月中旬,所有现场调查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基本满足了原定工作总体计划安排要求。各社区调查情况单独进行了汇总,并进行数据分析。

4创新调研方式

4.1建筑物筛选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紧、涉及住宅数量巨大,如果采用常规的通过调阅被调查建筑物的图纸资料或建造资料获取建筑相关信息的方式,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有可能不能取得调查需要的建筑相关信息,按照排定的工作计划很难按时完成任务。本次调查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将遥感图、地形图的图像进行叠加和标识,从而将所需的建筑筛选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首先,根据2001年和2018年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通过数字化手段分别提取房屋建筑数据,形成2001年历史房屋建筑数据和2018年现状房屋建筑数据。其次,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01年历史房屋建筑和2018年现状房屋建筑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将2018年现状房屋建筑按建设年代分为2001年之前和2001年之后,并通过人工判读方法提取2001年之前的住宅建筑,形成2001年之前住宅建筑现状数据。最后,给每栋建筑进行唯一编码标识,并叠加地形图和影像图,制作抗震薄弱区现场调查底图。其工作流程详见图4.

4.2调查软件平台研发

本次调查工作量巨大,涉及面较广。为缩短现场调查时间,根据《工作导则》的相关内容预先设计了一系列表格,调查人员现场判断出房屋的结构类型后直接在对应的表格内打勾即可。但后期资料电子化时还需要再重新整理录入一遍,加上每天现场拍摄的照片量很大,稍不注意会造成照片与房屋不对应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开发了抗震调查软件平台,包括手机外业参数采集APP和后台分析与报告管理系统。同时采集信息数字化、集中化管理,后台自动生成社区调查报告。由于采用信息化手段,大大节约了现场采集及后期数据处理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数据未来可以接入智慧城市系统。本软件分为手机端和PC端两个平台,手机端用于现场数据录入,采用微信小程序开发。PC端采用B/S架构,将小程序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绘图,并输出相关调查报告。数据采用MySQL,云平台系统采用CentOS,后台采用Java开发。手机端主要是现场数据的采集输入,分为:基本信息、抗震因子、抗震调查几个部分。基本信息输入中,通过GPS定位获得调查地点的坐标,通过手机相机获得现场图片。小程序开发完全根据《镇江市中心城区抗震薄弱区域住宅类建筑抗震隐患调查工作导则》,根据手机端输入的特点进行了优化。增加了GPS地址定位功能,为方便现场输入,可以进行语音输入等功能。部分界面如图6。信息统计模块中,通过搜索栏,对特定城市、街道、社区进行选取、查询。报告模块中,可以通过搜索栏,对特定城市、街道、社区进行查询,按小区生成总结报告的word文档。本调查系统开发完全根据《工作导则》的要求,通过互联网云平台,使得现场数据收集,后台统计分析,做到无纸化采集信息,调查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4.3无人机拍摄辅助现场调查

在工作单元划分及抽样这一环节,需要现场调查人员了解社区内每栋房屋的情况,前期基本靠调查人员实地走访调查,工作效率很低且人力成本较高。后期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无人机环绕调查范围飞一圈采集建筑形式、高度、分布等信息,然后现场调查人员再针对性地进行现场作业。本次调查过程中,试点采用了恩维工蜂倾斜航摄系统(WorkBee1代微型无人机飞行系统+EWCAM1代微型五镜头倾斜相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人机航拍的照片见图7所示。

5结论

在十多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全面投入、深入调查工作的努力之下,工作组于2020年5月中旬完成镇江市中心城区抗震薄弱区域住宅类建筑抗震隐患现场调查工作。通过本次调查形成了以下成果:(1)调查给出了市/区/社区/小区的多空间尺度的镇江住宅类建筑抗震薄弱区域,查明了该市住宅类建筑抗震隐患,给出了相应处置对策,可服务于不同层级城市建设与管理。(2)调查采用的无人机航拍、地图匹配等技术,以及手机APP现场采集系统,结合快速的群体建筑物抗震薄弱区调查方法,编制工作导则,具有较好的操作性。(3)调查区域发现住宅建筑存在的主要抗震隐患包括:①安全性,主要指正常使用情况下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由于年久失修,材料风化、缺损导致的承重构件截面削弱、减小和沉降裂缝等。②结构体系不满足,包括房屋高度、层数超过相关规范的允许值。③整体性不足,包括墙体连接未采取措施,未设构造柱、圈梁。④局部构造问题,窗间墙、窗边墙等局部小墙垛尺寸不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建华,毋剑平,杨沈.简析FEMA154—建筑抗震能力快速评估方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32(5):75-78.

[2]叶列平,孙玉平,朱珊,赵世春.日本钢筋混凝土多层结构抗震评估方法[J].建筑结构,2010,40(8):110-116,90.

[3]周平槐.日本既有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鉴定方法[J].建筑结构,2012,42(8):151-156.

[4]王玮,曹清,贾开.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评估标准及加固方法[J].建筑结构,2010,40(S2):75-76.

[5]张力.中日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标准的对比分析[J].福建建筑,2015(2):47-50.

[6]王姝.简述新西兰房屋抗震评估程序—初步评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37(6):141-146,70.

[7]冶金部辽南地区冶金建筑震害调查组:辽宁海城地震冶金建筑震害调查[J].冶金建筑,1976(2):25-3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5

①技术安全风险高。如地质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地基处理是否到位;支架、模板是否经过验算、交底、验收等。

②大临工程涉及面广,事故频繁发生。如便道交通事故;临电系统不规范,电缆浸泡水中,造成触电;驻地不规范设置,发生泥石流、火灾;拌合站维修机械事故等。

③施工环境恶劣,施工防护不到位,发生事故几率增大。如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深坑不系安全绳,没有上下通道;预留孔、施工孔四周防护不到位等。

④租赁机械设备管理责任不分,管理混乱。如挖机、装载机、运输车、龙门吊、架桥机、空压机等。

⑤作业人员安全思想意识不够,管理人员松懈管理。如进场不培训;培训不到位;技术交底走过场;特种作业人员不持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隧道进洞登记,形同虚设;作业人员不知道危险源,管理者也不告知危险源等。

⑥应急救援不落实。如应急救援方案、措施都只是写在纸上,放在办公室,没有到现场演练,也没有联系相关的地方救援部门等。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隐患,如何减少和避免不安全因素,笔者认为就是要加强施工前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事中对有效措施的落实。

2认真做好事前风险评估

纵观中外工程建设安全发展史,施工生产与安全并存,只要存在工程建设,就有安全隐患的存在,只是发生安全事故概率多少的问题。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存在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隐患是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安全生产还存在两个客观现实:一是,理论上一切风险可以控制,事故可以避免;二是,上级重视,层层重视,事故发生的几率可以减少。所以,不论我们施工什么项目,一旦进场,首先,做好施工调查,包括当地地质、水文、气候、交通、物资、人文、风俗,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形成详细真实的施工调查报告。有了可靠的报告,我们才能着手进行项目上各项目标评估分析。利于过程控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可见前期评估对项目至关重要,安全问题也不列外。

3实例

3.1实例1

笔者单位在内蒙古西北边陲阿拉善盟最北的戈壁滩中标一铁路项目,全长21.53km,主要是路基和桥梁,其中,桥梁13座,长度5.23km,所有桥梁20m以上的高墩27个,30m以上的空心墩6个,含50m以上的高墩2个,最高51.6m。施工现场距离既有正式公路140km以上,材料购买要到阿拉善盟或者银川,在600~700km以上。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地处内陆高原,平均海拔900~1400m,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无霜期130~165d。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m,年均风日70d左右,年平均大风日数38d,平均沙尘暴日数11d,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干旱、大风、寒潮、沙尘暴。施工人员都是南方人,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做过项目,如何保证人员、财产施工安全,特别是桥梁高墩的施工,如何抵御大风和沙尘暴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走访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老百姓,了解他们对沙尘暴的认识,沙尘暴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当地有句谚语“小风天天有,大风时常来,要望没有风,等待新年到”,说明风的频繁。首先,成立安全评估小组,对驻地、路基、涵洞、桥梁下部施工现场所有危险源一一列表,科学认真分析,得出高度、中度、低度危险源,每种危险源指定相应对应措施。重点放在桥梁墩身钢筋、模板、混凝土施工,如何抵抗沙尘暴。提出解决抗风措施,通过计算、验算,报请相关专家审定,修正,再审定。在施工的时候,现场还加大安全系数。具体措施如下:

①首先要求办公室,每天与盟、县气象部门取得联系,第一时间清楚工地的天气预报情况,提前做好施工安排。

②驻地:不管是修建的板房还是帐篷,都必须设置地锚,在沙土里,地锚尺寸1m×1m×1m以上,埋深3m以上;在戈壁滩上,地锚尺寸0.5m×0.5m×0.5m以上,埋深1.5m以上;同时,板房每三间房屋分离,在房屋面上压3根纵向5cm槽钢,与地锚相连;工地高于3m的固定设备,如拌合站设备,必须按照同样要求设置地锚。

③路基、涵洞、桥梁基础施工,在天气预报大风时间段,停止一切施工。

④桥梁墩身施工。承台和基础基本不受影响,承台以上的施工,越高越危险。总体思路:在承台施工混凝土时,墩身钢筋笼圆内,距离钢筋20cm位置埋置钢管桩,墩身混凝土表面外分别在20cm、80cm位置埋置钢管桩,内外环向间距2.7m标准设置1个,便于钢筋施工,模板安装时,搭设脚手架的联接稳定。每个墩身设置3个地锚,夹角120°,地锚的位置最高处与地面夹角45°,要求同上,采用紧线器和钢丝绳固定。10m以下的墩身,先搭设内架,内架立柱采用0.9m间距、单排,横担1.0m间距;外架立柱采用0.9m间距、双排间距0.6m,横担1.0m间距。内外架立柱每隔3根,必须与预埋的钢管牢固相接。逐层施工,每施工完6m架管,就用锚索锚定,再施工6m,再锚定。锚定前,内外架采用短钢管联接,形成整体受力稳定。钢筋施工时,当遇到联接内外架钢管抵触时,一个一个抽换并联接。钢筋施工完成后,其顶部间隔2m与内架联接,使其因受到风力影响而前后左右摇摆。模板设计每节长、宽、高都为1m,异形模板低于1m。安装模板时,先安装墩身两侧大面方向的,再顺序安装,调节好第1节模板后,让模板与预埋的钢管联接,形成整体。然后,逐层安装模板,每安装完1节模板,就锚定1次,当遇到模板与原来的锚索相冲突时,临时更换锚索位置。模板安装调试完毕后,让钢筋与模板联接,去掉内架锚索,拆除内架,此时,主要靠模板的锚索受力。人员上下采用步梯,混凝土可采用单独的提升架或吊车。10~30m墩身,由于都是实心墩,措施和10m以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每次施工的高度为8m一次,每施工8m,在墩身内预埋钢管桩;另外,地锚的位置随墩身高度发生变化;同时,在混凝土模板拆除后,采用钢管架每6m与墩身混凝土和外架紧密联接,确保上层施工的稳定。30m以上的空心墩,采用同样的思路,但不能照搬,因为,空心墩内外都是变截面的、两端是圆弧,是一个锥形体。为此,每施工8m,人为的增加1个施工平台,用于钢管桩的预埋和脚手架的搭设。由于空心墩是两层钢筋笼,为了保证钢筋笼的不变形,在墩身直面两侧各通埋2根、圆弧两侧各通埋1根钢管到顶,灌注混凝土时不再拆除。3个方向的地锚设置3组,按高度不同,设置不同位置。起吊设备采用塔吊,塔吊基础与承台相连,塔吊每升高10m,就用连接杆与墩身刚性联接,同时做好塔吊定部的缆风绳的稳固。施工过程中,见识了沙尘暴,但无法预测下一次沙尘暴,所以,领导、干部、作业人员都高度重视,现场严格按照既定的措施落实。该项目经过2年的奋斗,圆满的完成任务,抵御了可怕的沙尘暴,施工现场没有出现一次重伤以上的安全事故,也没有发生一起倾覆和坍塌事故,而相邻标段则发生多起事故。由于本单位的预控措施到位、执行到位,受到业主和地方政府的大力表扬。

3.2实例2

笔者单位在四川中标某铁路项目,其中有一黄土浅埋隧道。该隧道位于乐山市悦来乡境内,隧道进口里程DK286+450,出口里程DK286+640,全长190m。位于直线纵坡为19‰的下坡段。没有既有施工道路,需要重新修建约3.8km长的道路。本隧道位于成都坳陷南侧,属川西褶皱带,隧址区揭露的地层岩性从上到下依次为:坡残积(Q4del)块石土,坡洪积层(Q4d1+pl)淤泥质黏土、坡残积层(Q4d1+el)粉质黏土;下伏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1j)砂岩夹泥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岩质较软,敲击声闷。该层砂岩部分由于胶结物和矿物组成的差异,存在差异风化,弱风化带内夹强风化透镜体。钻探揭示全风化带(W4)厚5~12m,属Ⅲ级硬土;强风化带(W3)厚2~6m,局部稍厚,属Ⅳ级软石。其下为弱风化带(W2),质较软,属Ⅳ级软石。隧道埋深5~43m。不良地质为泥岩的风化剥落,在外力作用下泥岩呈碎屑状脱落,局部形成浅表层坍滑,对隧道及路堑边坡施工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特殊岩土:松软土,呈层状分布于成都端沟槽表层,厚0~6m不等,多无硬壳层,下伏硬底多为全—强风化泥岩及砂岩。出口DK286+560-640段80m长度位于山体右侧半腰,埋深5~12m。25m明洞拉槽施工。根据资料和地形地貌,该隧道为浅埋黄土且偏压隧道,施工前聘请某大学隧道专业教授3人、非本单位高工2人共同组成评审小组,邀请业主、设计院、监理共同参与,评估该隧道在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等。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针对各风险因素(事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将各类风险降到施工可以接受的水平。初始评定:不采取措施,该隧道为高度风险隧道。经过设计采取加强超前支护、加强初期支护后,风险降低。最终结论:该隧道残余风险等级为高度可控隧道,要求施工过程中加强观测,发现问题后及时请监理、业主、设计院现场加固处理。由于条件受限,只能从出口往进口施工。施工前,对整座隧道进行纵向、环向测量布点监控,重点是出口80m范围,严格按照监测时间进行测量。施工中,严格按照图纸和设计意图作业,明洞按照洞内上台阶高度控制,进洞35m,施工里程到DK286+580时,洞内监控量测点完全按照图纸基础上,施工中还需加密观测点,这些观测点数据没有发现问题。按照设计,此时应该施工下部和仰拱,二衬紧跟。当开始明洞4m一环下部及仰拱施工时,仰拱开挖8h后,监控发现明洞左侧边坡发生1mm位移。18h内连续监控,累计值已经达到3.6mm,此时,第一环仰拱混凝土施工完毕。由于边坡发生位移,停止现场作业,继续监控,并将现场位移现象上报设计院、业主,到48h监控数据位移达到4.3mm。大家到现场后,发现位移边坡高32m,为了确保安全,明洞边坡增设5根抗滑桩,抗滑桩施工完成后,再施工隧道。整个抗滑桩施工过程监控,边坡稳定。继续施工隧道,下部拉槽10m后施工仰拱,仰拱按设计3m开挖施工。施工到第三环时,东内外监控数据发生变化,第三环立即回填,停止施工。报请相关单位到现场确定方案,最终确定在DK286+560-615段隧道地表增加2级混凝土挡墙。直至隧道施工完成,没有发生位移隐患,整个施工过程没有发生一起隐患事故,确保人员、财产安全。通过以上案列,证明前期安全评估是相当重要的。

4结语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某县滨江临海,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全县总面积18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0、9万人,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建国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沟挖河,大力开展农村水利和交通桥梁建设,共开挖一级河5条、二级河20条、三级河384条、四级河1117条,同时形成农村交通桥梁3465座,其中县属桥梁623座,包括一级河道桥梁35座、二级河桥梁250座;镇交界河道桥梁74座;垦区防汛桥梁264座。农村水利和交通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形成,为全县人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存在问题。

如东县农村交通桥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相关客观条件的变化,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

1、桥梁损坏严重。目前绝大数农村桥梁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运行多年,日久老化,基本上都已到了更新改造时期。在县属623座桥梁中,有280座属损坏和危险桥梁。这些桥梁中有的桥梁桥台基础下沉或位移;有的双曲拱桥主拱圈断裂;有的桥桩断裂、桥身扭曲变形、大梁钢筋锈蚀挂落、微弯板断裂;有的无安全带、无栏杆等等,险情众生、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经鉴定,其中有63座桥梁必须立即拆除修建(不包括镇内、村内桥梁),有37座桥梁必须维修。随着农村机动车辆数量、吨位的不断增加,农桥损坏程度越来越厉害,为了确保交通安全,一些危险桥梁不得不打墩限载通行,既影响了当地农副产品外销,又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群众要求改建危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县农村交通桥梁、公路、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各级政府和集体投入。欠债多、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环境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统计,全县将有970公里的道路需要新建或改造,共需经费43506万元,其中2004年需要完成镇村道路321公里,共需投入资金8028万,剔除省可补资金,县、镇、村各级需要投入4818万元;全县有30%的一、二级河及45%的三、四级河急需疏浚,工程量达3500万方;当年急需拆除重建和维修桥梁需要资金1563万元。而目前可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税改前,全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向农民收取的“两工”以资代劳款中安排一部分;二是县财政预算外资金每年安排800万元左右;三是从收取的水利工程水费和水利资源费中安排一部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向农民收取的“两工”及水利资源费已经全部取消,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只能用于偿还村级债务和兴办一些村内的小型农田基本建设,已不可能拿出资金用于农村桥梁建设。县镇财政也十分拮据,确保运转和加快的矛盾十分突出。

3、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县农村公路和农村交通桥梁设施实行分块经营、分块管理的运作模式。即农村公路建设、维修及管理由交通部门负责,农村桥梁修建及管理由水务部门负责,导致在路桥规划和资金安排上难以通盘考虑,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路通桥不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同时,更给农村交通桥梁的更新改造增加了新的压力。同时,县、镇、村之间桥梁管护责任制也不够明确.

三、对策建议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7

一、基本情况。

某县滨江临海,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全县总面积18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0、9万人,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建国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沟挖河,大力开展农村水利和交通桥梁建设,共开挖一级河5条、二级河20条、三级河384条、四级河1117条,同时形成农村交通桥梁3465座,其中县属桥梁623座,包括一级河道桥梁35座、二级河桥梁250座;镇交界河道桥梁74座;垦区防汛桥梁264座。农村水利和交通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形成,为全县人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存在问题。

如东县农村交通桥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相关客观条件的变化,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

1、桥梁损坏严重。目前绝大数农村桥梁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运行多年,日久老化,基本上都已到了更新改造时期。在县属623座桥梁中,有280座属损坏和危险桥梁。这些桥梁中有的桥梁桥台基础下沉或位移;有的双曲拱桥主拱圈断裂;有的桥桩断裂、桥身扭曲变形、大梁钢筋锈蚀挂落、微弯板断裂;有的无安全带、无栏杆等等,险情众生、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经鉴定,其中有63座桥梁必须立即拆除修建(不包括镇内、村内桥梁),有37座桥梁必须维修。随着农村机动车辆数量、吨位的不断增加,农桥损坏程度越来越厉害,为了确保交通安全,一些危险桥梁不得不打墩限载通行,既影响了当地农副产品外销,又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群众要求改建危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县农村交通桥梁、公路、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各级政府和集体投入。欠债多、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环境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统计,全县将有970公里的道路需要新建或改造,共需经费43506万元,其中2004年需要完成镇村道路321公里,共需投入资金8028万,剔除省可补资金,县、镇、村各级需要投入4818万元;全县有30%的一、二级河及45%的三、四级河急需疏浚,工程量达3500万方;当年急需拆除重建和维修桥梁需要资金1563万元。而目前可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税改前,全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向农民收取的“两工”以资代劳款中安排一部分;二是县财政预算外资金每年安排800万元左右;三是从收取的水利工程水费和水利资源费中安排一部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向农民收取的“两工”及水利资源费已经全部取消,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只能用于偿还村级债务和兴办一些村内的小型农田基本建设,已不可能拿出资金用于农村桥梁建设。县镇财政也十分拮据,确保运转和加快的矛盾十分突出。

3、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县农村公路和农村交通桥梁设施实行分块经营、分块管理的运作模式。即农村公路建设、维修及管理由交通部门负责,农村桥梁修建及管理由水务部门负责,导致在路桥规划和资金安排上难以通盘考虑,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路通桥不通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同时,更给农村交通桥梁的更新改造增加了新的压力。同时,县、镇、村之间桥梁管护责任制也不够明确.

三、对策建议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8

一、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某地有一栋七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10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2cm,造成7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5人。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工程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倾斜、倒塌、开裂、渗漏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4施工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5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6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处理

1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处理的目的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2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处理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些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的处理要建立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些事故当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事故处理后,还必须提交完整的事故处理报告,其内容包括:事故调查的原始资料、测试数据,事故的原因分析、论证;事故处理的依据;事故处理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检查验收记录;事故勿需处理的论证;以及事故处理结论等。

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4)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复杂多样性造成了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多样性,工作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质量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分析研究,作出处理结论,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投产使用。

[参考文献]

[1]廖慧婷:《对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思考》,《建设科技》2006年第10期。

[3]毛泽璋:《枫树岭水电站单项工程目标管理初见成效》,《水力发电》1992年第3期。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9

1桥梁加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交通量不断增加.行车密度及车辆载重越来越大,公路桥梁负荷日趋加重,尤其是推行拖挂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后,重箱车辆日益增多,现有桥梁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满足不了使用要求,这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例如美国曾共用四年时间对全国公路桥作了调查,迄至1981年的统计,美国全国共有公路桥约566000座,调查报告中叙述了514000座桥梁的现状.这些桥梁中约有40%以上f超过200000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9800座桥梁结构强度降低应停止使用或限载通行f约占总数20%);102000座桥梁车行道太窄桥下净空不够或承载力不足(约占总数20%1。由于桥梁的陈旧老化弃养失修桥塌事故不断发生,给美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7O、8O年代公路运输急剧发展.汽车日益大型化、重型化.交通量逐年增加给公路桥梁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1956年以前按旧标准设计施工的桥梁其承载能力更感不足,据统计,这类桥梁约占5500座,其中普通混凝土约4500座。美、日、西欧和北欧为使已有桥梁达到高速公路的桥梁标准,对不少桥梁进行改造加固,为提高现有混凝土桥梁的承载能力,英国运输和道路研究所专门进行了桥梁加固试验。印度在近十年间,随着交通量和车辆载重的增加,对国道上承载能力较低的桥梁都进行了加固,并对能够承受荷载等级较高的桥梁进行了加固。1981年4月,由西方2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81年召开“关于道路桥梁维修与管理国际会议”.1982年召开了“国际桥梁与结构会议”,1983年召开了“第十七届国际道路会议”,很多国家对现有桥梁的安全性评价减产及维修加固等方面提出了众多篇有价值的论文。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在旧桥加固改造技术的研究与试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交通部在“六五”“七五”计划期间下达了一系列有关旧桥检测、承载力评定及加固技术的科研课题,举办了多次桥梁维修、养护、加固、改造技术的学术会议。各省、市、自治区交通部门都在桥梁维修、养护、加固、改造的实践中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对桥梁尤其是对旧桥危桥的加固维修以及如何提高其承载力问题研究的试验与推广,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大量资料表明.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路网络的日趋完善,新建公路桥梁逐渐减少,已建公路桥梁的维修与加固改造已成为公路交通部门的工作重心。

2桥梁常用加固方法与技术

目前比较常用的桥梁上部结构的加固技术包括:桥面补强层加固法.增大主梁截面面积和配筋加固法、锚喷混凝土加固法、粘贴钢板f筋)an固法、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及增设纵梁加固法等。

2.1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在梁顶上加铺一层钢筋混凝土层,一般先凿除旧桥面,使其与原有主梁形成整体,达到增大主梁有效高度和抗压截面强度、改善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的目的。

2.2增大截面和配筋加固法

当梁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抗裂性能不足时,通常采用增大构件截面、增加配筋、提高配筋率的加固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梁底面或侧面加大尺寸,增配主筋,提高梁的有效高度和抗弯强度,从而提高桥梁的承载力。该法广泛用于梁桥及拱桥拱肋的加固。

2.3锚喷混凝土加固法

借助高速喷射机械,将新混凝土混合料连续的喷射到已经锚固好钢筋网的受喷面上,凝结硬化而形成钢筋混凝土,从而增加桥梁的受力断面和补强钢筋,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使其能承受更大的外荷载作用。

2.4粘贴钢板筋)加固法

当交通量增加,主梁出现承载力不足,或纵向主筋出现严重腐蚀的情况时,梁板桥的主梁会出现严重的横向裂缝。采用粘结剂及锚拴.将钢板粘贴锚固在混凝土结构的受拉缘或薄弱部位,使其与结构形成整体,以钢板代替增设的补强钢筋,达到提高梁的承载能力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的特点是:

1)不需要破坏被加固原结构的尺寸:

2)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3)施工工期短。

2.5改变结构受力体系加固法

此法是改变桥梁结构受力体系达到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如在简支梁下增没支架或桥墩;或把简支梁与简支梁纵向连接,由简支变为连续梁;或在梁下增设钢绪架等加劲或结合梁等,以减小梁内应力,达到提高梁的承载力的目的。政变结构体系的方法有多种,但往往都需要在桥下操作,或设置永久设施,因而减小桥下净空,或施工时会影响通航,所以必须考虑通航及桥梁排洪能力。但是,该法由于加固效果较好目前也常用来解决临时通行超重车辆的一种加固措施。重车通过后,临时支撑可以随后拆除,故对通航影响不大,不影响河道排洪能力。当然,用临时支撑或支架加固时,改变了原简支梁的受力体系,支点处将产生负弯矩,故必须进行受力验算。

2.6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其实质是以粗钢筋、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等钢材作为施力工具,对桥梁上部结构施加体外预应力,以预加力产生的负弯矩抵消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内力.从而达到改善旧桥使用性能并提高其极限承载能力的目的。工程实践表明,体外预应力加固的优点是: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旧桥承载能力.加固后所能达到的倚载等级与原桥设计标准及安全储备有关,一般情况下.可将原桥承载能力提高3O%一40%:在自重增加很小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改善和调整桥梁结构的受力状况,提高其结构刚度和抗裂性能:由于承重结构自重增加小。故对墩台及基础受力状况影响很小,可节省对墩台及基础的加固;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所需设备简单人力投入少,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明显:可在不受限制通行的条件下加固施工;体外预应力既可作为桥梁通过重车时的临时加固手段也可作为永久性提高桥梁荷载等级的措施。

2.7增设纵梁加固法

在墩台地基安全性好.并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可采用增设承载力高和刚度大的新纵梁,新梁与旧梁相连接共同受力。由于荷载在新增设纵梁后的桥梁结构中重新分布,由此使原有梁中所受荷载得以减少,使加固后的桥梁承载能力和刚度得到提高。当增设的纵梁位于主梁的一侧或两侧时则兼具有加宽的作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作为一种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截面形式、)施工方法多种多样,病害情况也各不相同。由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内力分布不仅由恒、活载决定,还受到预应力、温差、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引起的次内力影响,而且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所以这类桥的病害评估和加固方法往往因桥而异。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能够共同工作,必须注意做好新旧粱之间的横向连接。连接的方法有:企口铰接、键槽连接、焊接及钢板铰接等。新增主梁与旧梁的牢固连接,可提高主梁之间的横向连接刚度,有利于荷载的横向分布。

钢筋调查报告范文篇10

1.1课程内容分散,缺乏联系

建筑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砂浆、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十余个不同门类的上百种材料,内容多而杂。每种材料列为一个章节讲述,各种材料自成体系,各章节间缺乏联系,造成建筑材料课程理论性和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非常广,但整个课程的系统性差。由于课程概念性内容多,由材料试验和实际工程经验导出的结论多,课程缺乏逻辑推导和理论分析,内容显得平淡,若上课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筑材料的种类、参数、性能等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结果往往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听起来毫无头绪,索然无味。

1.2实践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验教学缺乏新意,过程和结果都一成不变,学生仅需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缺乏主观能动性。造成实验多流于形式,只要参加了实验,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结果早已预知,提交实验报告就能考核合格。

1.3教材内容滞后

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也有其特点:一方面像钢筋、混凝土、砂浆等大量使用的材料经过很多年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像保温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材料更新变化很快,一些性能优异的材料能迅速普及。现行的建筑材料课程教材基本都秉持“够用”的原则来编写,着重介绍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导致已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内容根本就没有在教材中出现。部分学校采用的教材都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编写的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还未出校门,就已经严重滞后甚至淘汰了。

1.4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中职学校建筑材料课程授课还在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在黑板上板书课程重点,学生听,然后记笔记。当然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点,不能一味抹杀,但对于建筑材料课程来说,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显得太单一。例如对材料进行介绍时,不管教师如何详尽的描述材料的外形、质地、光泽、颜色等信息,学生都无法直观感受,只能通过想象得到信息。且不说信息能否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去思考、想象时,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耐性,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教学改进措施

2.1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及时更新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能力有限,不可能非常深入的研究材料,日后的工作岗位也决定了其建筑材料的知识重点在于如何检测、应用材料。因此,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度应当加以控制。为了能适应实际工程的材料变化,需要及时更新书本上或课堂教学中的材料知识。让学生多了解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先进技术与新工艺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扩展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采用传统教学弊端明显。因此,需要合理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材料的图片、生产工艺的演示动画或视频,实际工程录像等,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的感受更直观,更易懂。特别是一些具有优秀性能的高新材料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科学的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展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图片或视频中的一些知识点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也可以进行实物展示,将一些便于携带,便于展示的建筑材料带到课堂上,学生通过看、听、摸等直观感受这些建筑材料,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当讲到材料的检测时,同时拿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区别,再加以讲解,分析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判断、区分出哪些是不合格品。最后,可以充分利用现在流行的微课来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课前将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利用网络、移动平台等方式传给学生,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将有疑问的地方记下,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就将课堂的主要内容学习了,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答疑解惑,通过师生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通过疑问的解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

2.3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实验教学是建筑材料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不仅能验证课堂上知识点,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现阶段的实验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以验证式的实验为主,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固定的,缺乏新意,难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增加一定的变数,如混凝土的配合比,不采用固定配合比,而让学生自己设定混凝土强度,自行设计配合比,自己动手配料,制作试块。整个实验由学生自己主导,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实验教学外,还应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际。例如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地现场参观,认识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可以要求学生到当地的建材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价格、优缺点等,也能发现许多课程内容以外的新材料、新工艺,使学生的材料知识得到了极大扩充。

2.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标准单一。理论知识仅凭一张试卷就决定了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只期望在期末突击来应付考试。实践教学考核一般凭实验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等形式,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很难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要对当前的教学评估方式进行改变,将考核的重心由卷面考试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由单一的卷面考核转向卷面、实验、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以及实践的一个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在学习全过程真实体现。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