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债权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0 17:16:21

风险债权管理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1

相比于信贷发放,债权转让是一种新兴的交易活动,没有先例可循。信息不完全造成资产买方难以合理估定未来报酬和风险;交易市场缺乏效率以及交易双方利益取向不同也造成有效价格难以达成。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度量困难

信用风险计量一直是风险计量中一个艰涩的话题。尽管近十年来,理论界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计量模型,但由于缺少银行贷款违约和挽回率的长期数据以及未能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对破产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而且应用范围也不广泛。

债权银行和投资者利益取向不同造成信贷资产评估差异

债权人主要根据风险暴露(不良债权的余额)和预计损失差值确认债权资产的价值,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风险度量;而投资者投资债权目的在于取得债权权益和债权收益,价值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采用的折现率也与债权人存在着差异。债权银行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较大;而投资者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债权银行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会计账面来确定债权风险和债权价值,而投资者往往结合借款人的整体资产和运营状况判断债权资产的经济价值。债权银行重视对债权资产的控制和处置,投资者关注借款人的成长性和潜在偿债能力。

国际上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及评析

目前,各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按其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收益流现价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思想是:信贷资产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母体,会在资产存续期产生现金流,其转让价格是考虑了风险与通货膨胀因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例如,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在对大量低质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根据资产的规模、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估算各类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或近期出售可变现价值,由资产预期风险决定折现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

此法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有两个关键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率的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要结合资产质量和投资战略加以确定:质量优良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项目日常经营活动和残余价值;债务人赢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则应更多地考虑未来转手时市场的意愿支付价格;收益流现价法中的折现率反映了投资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必要投资报酬率,在确定时必须依据专业经验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项目的市场风险——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在信用风险度量上,近些年来计量和统计技术正在提供更多的帮助,一般认为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获得了很大发展。由J.P.Morgan在1997年提出的评估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资产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迁移矩阵、违约贷款的挽回率、债权或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等数据为贷款或债券计算组合理的市场价值和波动性,推断贷款/贷款组合的VaR值。KMV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模型则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采用将违约距离与历史违约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建立起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借款人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过,当前对投资人,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债权资产定价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难,主要是: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收集困难;应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技术含量高,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对违约损失和违约概率的预测不尽准确。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收益流现价估价法,使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为量化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也为债权资产定价提供了推动力,使债权资产的风险可以从资产中分离出来,进而被衡量、定价、出售和向市场转化。

风险分类折算法

法国在信贷资产转让中采取按照风险分类折算债权资产价值的方法,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划定贷款损失类别并回归计算债权风险价值系数,该系数与债权余额的乘积即债权的风险价值。例如,对可疑类信贷资产的平均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为50%-90%,对损失类债权的平均风险折算系数为90%-100%,具体折算系数的确定由银行根据充足的样本和充分的信息数据,结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来计算。不过,在不实行政府定价的国家,这种基于债权资产分类而预计损失率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投资者来说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这是因为,投资者购入的债权大多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作为一种类别系数,无法精确反映单项债权的风险价值;在风险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强的前提下,银行和投资者计算折算系数所依据的回收数据和损失记录等信息资料存在差异;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所确定的债权资产风险价值是一种估算价值,无法通过有效率市场的检验。由此,投资者在确定债权资产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求更为有效、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

账面价值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如墨西哥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其特点是按照债权人信贷资产净值(面额扣除坏账准备)定价,常见于政府主导的不良贷款转让,实际是政府为保护债权机构而采取的行为。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信贷资产形成成本,与资产的未来收益无关,故采用账面价值定价掩盖了债权人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利于揭露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分析贷款损失形成原因,也不利于客观评价投资者今后的业绩。在非政府定价的市场中,投资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账面价值定价,采用该法只会延误资产重组时机,例如波兰原计划在银行重组或破产中出卖70%的坏账,最后由于缺乏交易市场而受阻。

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

这是美国投资银行在收购韩国信贷资产的时候设计的一种新的交易结构,即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卖方除获得一定比例补偿外,以信贷资产账面价值的40%-60%作价入股,获得该项资产的未来收益权。目前采用这种作价机制的还有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信贷资产处置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是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一大创造,对稳固交易双方信心,推进交易达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上,目前已采用或正在采用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按账面价值定价,主要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给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种政府定价行为;市场定价法,包括招投标、拍卖、竞价出售过程中的定价,其中,拍卖定价正在逐渐成为定价方式的首选;协议定价,如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向灌云县政府出售该县45家企业6000万元债权;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向摩根斯坦利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12亿美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成交价1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华融与摩根斯坦利公司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双方按照契约分享资产管理收益。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中按账面价值、由政府主导定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与我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特点存在必然的联系:转让资产普遍质量低下且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进入资产转让市场的普遍是银行不良贷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贷款,交易标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缺乏必须的流动渠道,且处置市场狭小,也使得投资者对不良债权信心不足,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财务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债权评估成为评估工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债权资产价值评估没有统一规范和成熟的方法,评估中判断性因素起决定作用,风险量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定价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国当前还缺乏对债务人还款、资产转让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其次,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债务人都将安置企业现有职工、解决体制转换遗留问题、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托在盘活债务人现有资产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债权资产的真实保障程度和价值;再次,信贷资产价值还受到国内产权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对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思考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作试点已经开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调整资产流动性的方法。随着交易主体增多和资产交易量扩大,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以往以政府为主导、以账面价值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已受到交易方的普遍置疑,定价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提高资产转让定价中的公平和效率,建议借鉴前述各种定价技术,结合各阶段市场的实际状况加以适当运用:在现阶段市场容量有限、不良贷款处置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为保证贷款处置效率、避免延误改革时机,建议以贷款可能损失(参考国际上通常的专项呆帐准备金提取率)作为不良债权价格折扣评估资产价值,由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价格;交易双方认知存在较大分歧的,可以考虑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用未来收益权弥补债权人当前的损失。随着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发展,政府应逐步放开投资人资格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以信贷资产转让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在转让中注入更多优质信贷资产。在此前提下,逐步推广辅以现代计量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的收益流现价法等市场化定价方法。为保证市场化定价的顺利开展,还应注意做好有关配套工作:积累和统计有关信贷违约率和挽回率的历史数据,为价值评估提供必要参考数据;改善资产转让的外部环境,尽快明确和完善有关债权保障、抵押权实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减少资产转让中的政策性因素,避免资产转让中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安东尼•桑德斯著,刘宇飞译.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流动性

信贷资产外部转让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缓解资本充足压力、提高金融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信贷资产的特殊性,其外部转让定价十分复杂和困难,需要在实践中改良和优化。

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困难

相比于信贷发放,债权转让是一种新兴的交易活动,没有先例可循。信息不完全造成资产买方难以合理估定未来报酬和风险;交易市场缺乏效率以及交易双方利益取向不同也造成有效价格难以达成。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度量困难

信用风险计量一直是风险计量中一个艰涩的话题。尽管近十年来,理论界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计量模型,但由于缺少银行贷款违约和挽回率的长期数据以及未能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对破产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而且应用范围也不广泛。

债权银行和投资者利益取向不同造成信贷资产评估差异

债权人主要根据风险暴露(不良债权的余额)和预计损失差值确认债权资产的价值,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风险度量;而投资者投资债权目的在于取得债权权益和债权收益,价值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采用的折现率也与债权人存在着差异。债权银行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较大;而投资者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债权银行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会计账面来确定债权风险和债权价值,而投资者往往结合借款人的整体资产和运营状况判断债权资产的经济价值。债权银行重视对债权资产的控制和处置,投资者关注借款人的成长性和潜在偿债能力。

国际上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及评析

目前,各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按其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收益流现价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思想是:信贷资产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母体,会在资产存续期产生现金流,其转让价格是考虑了风险与通货膨胀因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例如,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在对大量低质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根据资产的规模、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估算各类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或近期出售可变现价值,由资产预期风险决定折现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

此法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有两个关键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率的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要结合资产质量和投资战略加以确定:质量优良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项目日常经营活动和残余价值;债务人赢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则应更多地考虑未来转手时市场的意愿支付价格;收益流现价法中的折现率反映了投资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必要投资报酬率,在确定时必须依据专业经验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项目的市场风险——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在信用风险度量上,近些年来计量和统计技术正在提供更多的帮助,一般认为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获得了很大发展。由J.P.Morgan在1997年提出的评估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资产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迁移矩阵、违约贷款的挽回率、债权或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等数据为贷款或债券计算组合理的市场价值和波动性,推断贷款/贷款组合的VaR值。KMV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模型则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采用将违约距离与历史违约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建立起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借款人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过,当前对投资人,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债权资产定价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难,主要是: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收集困难;应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技术含量高,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对违约损失和违约概率的预测不尽准确。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收益流现价估价法,使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为量化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也为债权资产定价提供了推动力,使债权资产的风险可以从资产中分离出来,进而被衡量、定价、出售和向市场转化。

风险分类折算法

法国在信贷资产转让中采取按照风险分类折算债权资产价值的方法,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划定贷款损失类别并回归计算债权风险价值系数,该系数与债权余额的乘积即债权的风险价值。例如,对可疑类信贷资产的平均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为50%-90%,对损失类债权的平均风险折算系数为90%-100%,具体折算系数的确定由银行根据充足的样本和充分的信息数据,结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来计算。不过,在不实行政府定价的国家,这种基于债权资产分类而预计损失率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投资者来说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这是因为,投资者购入的债权大多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作为一种类别系数,无法精确反映单项债权的风险价值;在风险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强的前提下,银行和投资者计算折算系数所依据的回收数据和损失记录等信息资料存在差异;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所确定的债权资产风险价值是一种估算价值,无法通过有效率市场的检验。由此,投资者在确定债权资产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求更为有效、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

账面价值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如墨西哥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其特点是按照债权人信贷资产净值(面额扣除坏账准备)定价,常见于政府主导的不良贷款转让,实际是政府为保护债权机构而采取的行为。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信贷资产形成成本,与资产的未来收益无关,故采用账面价值定价掩盖了债权人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利于揭露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分析贷款损失形成原因,也不利于客观评价投资者今后的业绩。在非政府定价的市场中,投资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账面价值定价,采用该法只会延误资产重组时机,例如波兰原计划在银行重组或破产中出卖70%的坏账,最后由于缺乏交易市场而受阻。

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

这是美国投资银行在收购韩国信贷资产的时候设计的一种新的交易结构,即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卖方除获得一定比例补偿外,以信贷资产账面价值的40%-60%作价入股,获得该项资产的未来收益权。目前采用这种作价机制的还有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信贷资产处置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是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一大创造,对稳固交易双方信心,推进交易达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上,目前已采用或正在采用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按账面价值定价,主要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给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种政府定价行为;市场定价法,包括招投标、拍卖、竞价出售过程中的定价,其中,拍卖定价正在逐渐成为定价方式的首选;协议定价,如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向灌云县政府出售该县45家企业6000万元债权;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向摩根斯坦利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12亿美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成交价1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华融与摩根斯坦利公司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双方按照契约分享资产管理收益。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中按账面价值、由政府主导定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与我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特点存在必然的联系:转让资产普遍质量低下且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进入资产转让市场的普遍是银行不良贷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贷款,交易标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缺乏必须的流动渠道,且处置市场狭小,也使得投资者对不良债权信心不足,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财务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债权评估成为评估工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债权资产价值评估没有统一规范和成熟的方法,评估中判断性因素起决定作用,风险量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定价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国当前还缺乏对债务人还款、资产转让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其次,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债务人都将安置企业现有职工、解决体制转换遗留问题、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托在盘活债务人现有资产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债权资产的真实保障程度和价值;再次,信贷资产价值还受到国内产权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对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思考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作试点已经开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调整资产流动性的方法。随着交易主体增多和资产交易量扩大,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以往以政府为主导、以账面价值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已受到交易方的普遍置疑,定价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提高资产转让定价中的公平和效率,建议借鉴前述各种定价技术,结合各阶段市场的实际状况加以适当运用:在现阶段市场容量有限、不良贷款处置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为保证贷款处置效率、避免延误改革时机,建议以贷款可能损失(参考国际上通常的专项呆帐准备金提取率)作为不良债权价格折扣评估资产价值,由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价格;交易双方认知存在较大分歧的,可以考虑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用未来收益权弥补债权人当前的损失。随着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发展,政府应逐步放开投资人资格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以信贷资产转让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在转让中注入更多优质信贷资产。在此前提下,逐步推广辅以现代计量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的收益流现价法等市场化定价方法。为保证市场化定价的顺利开展,还应注意做好有关配套工作:积累和统计有关信贷违约率和挽回率的历史数据,为价值评估提供必要参考数据;改善资产转让的外部环境,尽快明确和完善有关债权保障、抵押权实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减少资产转让中的政策性因素,避免资产转让中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流动性

信贷资产外部转让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缓解资本充足压力、提高金融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信贷资产的特殊性,其外部转让定价十分复杂和困难,需要在实践中改良和优化。

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困难

相比于信贷发放,债权转让是一种新兴的交易活动,没有先例可循。信息不完全造成资产买方难以合理估定未来报酬和风险;交易市场缺乏效率以及交易双方利益取向不同也造成有效价格难以达成。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度量困难

信用风险计量一直是风险计量中一个艰涩的话题。尽管近十年来,理论界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计量模型,但由于缺少银行贷款违约和挽回率的长期数据以及未能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对破产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而且应用范围也不广泛。

债权银行和投资者利益取向不同造成信贷资产评估差异

债权人主要根据风险暴露(不良债权的余额)和预计损失差值确认债权资产的价值,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风险度量;而投资者投资债权目的在于取得债权权益和债权收益,价值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采用的折现率也与债权人存在着差异。债权银行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较大;而投资者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债权银行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会计账面来确定债权风险和债权价值,而投资者往往结合借款人的整体资产和运营状况判断债权资产的经济价值。债权银行重视对债权资产的控制和处置,投资者关注借款人的成长性和潜在偿债能力。

国际上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及评析

目前,各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按其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收益流现价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思想是:信贷资产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母体,会在资产存续期产生现金流,其转让价格是考虑了风险与通货膨胀因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例如,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在对大量低质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根据资产的规模、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估算各类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或近期出售可变现价值,由资产预期风险决定折现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

此法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有两个关键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率的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要结合资产质量和投资战略加以确定:质量优良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项目日常经营活动和残余价值;债务人赢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则应更多地考虑未来转手时市场的意愿支付价格;收益流现价法中的折现率反映了投资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必要投资报酬率,在确定时必须依据专业经验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项目的市场风险——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在信用风险度量上,近些年来计量和统计技术正在提供更多的帮助,一般认为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获得了很大发展。由J.P.Morgan在1997年提出的评估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资产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迁移矩阵、违约贷款的挽回率、债权或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等数据为贷款或债券计算组合理的市场价值和波动性,推断贷款/贷款组合的VaR值。KMV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模型则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采用将违约距离与历史违约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建立起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借款人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过,当前对投资人,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债权资产定价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难,主要是: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收集困难;应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技术含量高,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对违约损失和违约概率的预测不尽准确。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收益流现价估价法,使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为量化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也为债权资产定价提供了推动力,使债权资产的风险可以从资产中分离出来,进而被衡量、定价、出售和向市场转化。

风险分类折算法

法国在信贷资产转让中采取按照风险分类折算债权资产价值的方法,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划定贷款损失类别并回归计算债权风险价值系数,该系数与债权余额的乘积即债权的风险价值。例如,对可疑类信贷资产的平均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为50%-90%,对损失类债权的平均风险折算系数为90%-100%,具体折算系数的确定由银行根据充足的样本和充分的信息数据,结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来计算。不过,在不实行政府定价的国家,这种基于债权资产分类而预计损失率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投资者来说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这是因为,投资者购入的债权大多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作为一种类别系数,无法精确反映单项债权的风险价值;在风险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强的前提下,银行和投资者计算折算系数所依据的回收数据和损失记录等信息资料存在差异;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所确定的债权资产风险价值是一种估算价值,无法通过有效率市场的检验。由此,投资者在确定债权资产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求更为有效、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

账面价值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如墨西哥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其特点是按照债权人信贷资产净值(面额扣除坏账准备)定价,常见于政府主导的不良贷款转让,实际是政府为保护债权机构而采取的行为。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信贷资产形成成本,与资产的未来收益无关,故采用账面价值定价掩盖了债权人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利于揭露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分析贷款损失形成原因,也不利于客观评价投资者今后的业绩。在非政府定价的市场中,投资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账面价值定价,采用该法只会延误资产重组时机,例如波兰原计划在银行重组或破产中出卖70%的坏账,最后由于缺乏交易市场而受阻。

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

这是美国投资银行在收购韩国信贷资产的时候设计的一种新的交易结构,即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卖方除获得一定比例补偿外,以信贷资产账面价值的40%-60%作价入股,获得该项资产的未来收益权。目前采用这种作价机制的还有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信贷资产处置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是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一大创造,对稳固交易双方信心,推进交易达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公务员之家

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上,目前已采用或正在采用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按账面价值定价,主要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给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种政府定价行为;市场定价法,包括招投标、拍卖、竞价出售过程中的定价,其中,拍卖定价正在逐渐成为定价方式的首选;协议定价,如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向灌云县政府出售该县45家企业6000万元债权;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向摩根斯坦利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12亿美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成交价1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华融与摩根斯坦利公司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双方按照契约分享资产管理收益。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中按账面价值、由政府主导定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与我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特点存在必然的联系:转让资产普遍质量低下且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进入资产转让市场的普遍是银行不良贷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贷款,交易标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缺乏必须的流动渠道,且处置市场狭小,也使得投资者对不良债权信心不足,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财务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债权评估成为评估工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债权资产价值评估没有统一规范和成熟的方法,评估中判断性因素起决定作用,风险量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定价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国当前还缺乏对债务人还款、资产转让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其次,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债务人都将安置企业现有职工、解决体制转换遗留问题、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托在盘活债务人现有资产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债权资产的真实保障程度和价值;再次,信贷资产价值还受到国内产权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对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思考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作试点已经开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调整资产流动性的方法。随着交易主体增多和资产交易量扩大,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以往以政府为主导、以账面价值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已受到交易方的普遍置疑,定价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提高资产转让定价中的公平和效率,建议借鉴前述各种定价技术,结合各阶段市场的实际状况加以适当运用:在现阶段市场容量有限、不良贷款处置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为保证贷款处置效率、避免延误改革时机,建议以贷款可能损失(参考国际上通常的专项呆帐准备金提取率)作为不良债权价格折扣评估资产价值,由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价格;交易双方认知存在较大分歧的,可以考虑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用未来收益权弥补债权人当前的损失。随着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发展,政府应逐步放开投资人资格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以信贷资产转让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在转让中注入更多优质信贷资产。在此前提下,逐步推广辅以现代计量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的收益流现价法等市场化定价方法。为保证市场化定价的顺利开展,还应注意做好有关配套工作:积累和统计有关信贷违约率和挽回率的历史数据,为价值评估提供必要参考数据;改善资产转让的外部环境,尽快明确和完善有关债权保障、抵押权实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减少资产转让中的政策性因素,避免资产转让中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流动性

信贷资产外部转让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缓解资本充足压力、提高金融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信贷资产的特殊性,其外部转让定价十分复杂和困难,需要在实践中改良和优化。

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困难

相比于信贷发放,债权转让是一种新兴的交易活动,没有先例可循。信息不完全造成资产买方难以合理估定未来报酬和风险;交易市场缺乏效率以及交易双方利益取向不同也造成有效价格难以达成。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用风险度量困难

信用风险计量一直是风险计量中一个艰涩的话题。尽管近十年来,理论界一直进行着各种探索,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计量模型,但由于缺少银行贷款违约和挽回率的长期数据以及未能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对破产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而且应用范围也不广泛。

债权银行和投资者利益取向不同造成信贷资产评估差异

债权人主要根据风险暴露(不良债权的余额)和预计损失差值确认债权资产的价值,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风险度量;而投资者投资债权目的在于取得债权权益和债权收益,价值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采用的折现率也与债权人存在着差异。债权银行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较大;而投资者受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公司规模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债权银行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会计账面来确定债权风险和债权价值,而投资者往往结合借款人的整体资产和运营状况判断债权资产的经济价值。债权银行重视对债权资产的控制和处置,投资者关注借款人的成长性和潜在偿债能力。

国际上信贷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及评析

目前,各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按其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收益流现价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本思想是:信贷资产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母体,会在资产存续期产生现金流,其转让价格是考虑了风险与通货膨胀因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例如,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在对大量低质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根据资产的规模、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估算各类资产预期现金流量或近期出售可变现价值,由资产预期风险决定折现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

此法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有两个关键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率的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要结合资产质量和投资战略加以确定:质量优良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项目日常经营活动和残余价值;债务人赢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则应更多地考虑未来转手时市场的意愿支付价格;收益流现价法中的折现率反映了投资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必要投资报酬率,在确定时必须依据专业经验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项目的市场风险——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在信用风险度量上,近些年来计量和统计技术正在提供更多的帮助,一般认为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型获得了很大发展。由J.P.Morgan在1997年提出的评估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资产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利用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迁移矩阵、违约贷款的挽回率、债权或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等数据为贷款或债券计算组合理的市场价值和波动性,推断贷款/贷款组合的VaR值。KMV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模型则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采用将违约距离与历史违约数据相比较的方法,建立起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借款人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不过,当前对投资人,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债权资产定价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难,主要是: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收集困难;应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技术含量高,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对违约损失和违约概率的预测不尽准确。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收益流现价估价法,使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为量化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也为债权资产定价提供了推动力,使债权资产的风险可以从资产中分离出来,进而被衡量、定价、出售和向市场转化。

风险分类折算法

法国在信贷资产转让中采取按照风险分类折算债权资产价值的方法,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划定贷款损失类别并回归计算债权风险价值系数,该系数与债权余额的乘积即债权的风险价值。例如,对可疑类信贷资产的平均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为50%-90%,对损失类债权的平均风险折算系数为90%-100%,具体折算系数的确定由银行根据充足的样本和充分的信息数据,结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来计算。不过,在不实行政府定价的国家,这种基于债权资产分类而预计损失率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投资者来说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这是因为,投资者购入的债权大多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资产,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作为一种类别系数,无法精确反映单项债权的风险价值;在风险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强的前提下,银行和投资者计算折算系数所依据的回收数据和损失记录等信息资料存在差异;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所确定的债权资产风险价值是一种估算价值,无法通过有效率市场的检验。由此,投资者在确定债权资产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寻求更为有效、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

账面价值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如墨西哥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其特点是按照债权人信贷资产净值(面额扣除坏账准备)定价,常见于政府主导的不良贷款转让,实际是政府为保护债权机构而采取的行为。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信贷资产形成成本,与资产的未来收益无关,故采用账面价值定价掩盖了债权人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利于揭露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分析贷款损失形成原因,也不利于客观评价投资者今后的业绩。在非政府定价的市场中,投资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账面价值定价,采用该法只会延误资产重组时机,例如波兰原计划在银行重组或破产中出卖70%的坏账,最后由于缺乏交易市场而受阻。

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

这是美国投资银行在收购韩国信贷资产的时候设计的一种新的交易结构,即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卖方除获得一定比例补偿外,以信贷资产账面价值的40%-60%作价入股,获得该项资产的未来收益权。目前采用这种作价机制的还有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信贷资产处置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是信贷资产转让定价的一大创造,对稳固交易双方信心,推进交易达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转让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上,目前已采用或正在采用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按账面价值定价,主要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给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种政府定价行为;市场定价法,包括招投标、拍卖、竞价出售过程中的定价,其中,拍卖定价正在逐渐成为定价方式的首选;协议定价,如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向灌云县政府出售该县45家企业6000万元债权;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的定价方法,如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向摩根斯坦利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12亿美元的银行不良资产,成交价1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华融与摩根斯坦利公司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双方按照契约分享资产管理收益。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转让定价中按账面价值、由政府主导定价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与我国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的特点存在必然的联系:转让资产普遍质量低下且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进入资产转让市场的普遍是银行不良贷款,而且大多是信用贷款,交易标的质量低下难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缺乏必须的流动渠道,且处置市场狭小,也使得投资者对不良债权信心不足,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十分复杂,财务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等因素使债权评估成为评估工作最大的难点之一。债权资产价值评估没有统一规范和成熟的方法,评估中判断性因素起决定作用,风险量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定价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首先,我国当前还缺乏对债务人还款、资产转让交易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其次,由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债务人都将安置企业现有职工、解决体制转换遗留问题、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希望寄托在盘活债务人现有资产存量上,直接降低了债权资产的真实保障程度和价值;再次,信贷资产价值还受到国内产权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

对我国信贷资产定价的思考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工作试点已经开始,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调整资产流动性的方法。随着交易主体增多和资产交易量扩大,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易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以往以政府为主导、以账面价值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已受到交易方的普遍置疑,定价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提高资产转让定价中的公平和效率,建议借鉴前述各种定价技术,结合各阶段市场的实际状况加以适当运用:在现阶段市场容量有限、不良贷款处置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为保证贷款处置效率、避免延误改革时机,建议以贷款可能损失(参考国际上通常的专项呆帐准备金提取率)作为不良债权价格折扣评估资产价值,由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价格;交易双方认知存在较大分歧的,可以考虑引入利润分享机制,用未来收益权弥补债权人当前的损失。随着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发展,政府应逐步放开投资人资格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以信贷资产转让作为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在转让中注入更多优质信贷资产。在此前提下,逐步推广辅以现代计量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的收益流现价法等市场化定价方法。为保证市场化定价的顺利开展,还应注意做好有关配套工作:积累和统计有关信贷违约率和挽回率的历史数据,为价值评估提供必要参考数据;改善资产转让的外部环境,尽快明确和完善有关债权保障、抵押权实现、交易规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减少资产转让中的政策性因素,避免资产转让中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破产清算;法律风险管理

所谓的破产清算,主要是指在企业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形势下,根据破产法所规定的要求进行企业清算。企业在进行破产清算时难免会遇上一系列的法律风险问题而导致破产清算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所以说,如何更好地深入了解破产清算中的法律风险,以便有效的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破产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减少可能会产生的法律风险有其探究性意义。

一、企业破产清算的几种法律风险

(一)破产申请的法律风险

企业破产申请的危险可能存在债权人不具备破产申请资格。破产主体资格主要是指具有破产的债务人具有法律上进行破产程序的资格,若是债务人不具备破产主体资格,法院不能受理其案件。而根据我国的破产法规定,企业法人才具有破产资格。如金融机构虽然属于企业法人,但若发生破产对于社会的稳定及广大客户的经济财产都会造成极大影响,所以破产法对于金融机构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为其设定了破产前特别程序:金融机构的接托管程序,若是在被接管后仍然不能解除债务危机才能进行破产申请。所以,在破产申请时,必须正确判断其是否具有债权人申请资格,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二)破产管理人制度中的法律风险

首先,存在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的风险。这主要是指管理人违反法律的注意义务、怠工或是没有尽力履职;或是滥用职权,与债务人或是部分债权人进行传统,损害破产清算过程中其他方面正当权益的行为。而若是法院及债权人会议不能够及时发现这些行为,对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或是其他各方面的权益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耗。其次,存在管理人自身的风险。破产清算管理过程中,管理人有权利也必定有其责任,管理人在履行职责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法律风险。破产法对于管理人并没有按照相关的勤勉履职来设定行政、民事等责任,所以在责任标准相对笼统,且没有形成完善的责任体系的情况下,将会给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执业法律风险。同时,管理人的执业责任保险体系也并没有健全建立,这也无疑加深了广大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风险。

(三)破产债权申报的法律风险

一方面,根据《破产法》的相关规定,法院所受理的破产案件应当确认为债权人的申报期限。债权人应当在法院所规定的申报期限内进行申报,若是没有申报也可在破产进行分配前补充申报,但是在这之前若是进行分配,便不再对其做出分配。同时,审查和确定出补充的债权申报费用,将由补充申报人承担。另一方面,债权人若是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债权申报,将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程序来行使权力,也不能够得到应有的清偿,债权利益将会变成泡影。最后,在债权申报成功后,还需要破产管理人进行审查,方可召开债权人会议审核。若是债权人没有对管理人的审查结果在债权人会议上提出异议,那么债权很有可能会被列入破产债权视作清偿。

二、企业破产清算的法律风险管理对策

(一)事前防范

企业在进行事前防范主要是指尽量排除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例如在企业成立或是合同签订之前的审查,亦或是企业在做出重决策之前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等,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当通过规范化的运作,并按照法律专业人员的严格把关,逐步排除和筛选法律风险,尽量将其扼杀在萌芽期。这种事前防范的成本相对较小,且效益高,减少了相应的诉讼和仲裁等相关程序,就能够使企业破产清算稳序进行,减少非必要法律风险。这也要求了企业的领导层必须掌握好相关法律意识,增强法律风险的责任感。

(二)事中控制

所谓的事中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实际的破产清算过程中对于法律工作机制应当进行完善,法律责任切实落实到各部门及其人员身上,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的动态化监控及其全方位的防范,使法律风险能够被有效控制。事中控制也具有节约成本且容易控制好风险的特点。所以,企业破产清算法律风险管理的关键更在于事中控制,是有效排除风向的一道关卡。例如在债券职务管理、资产的清算处置及案件纠纷管理等过程当中,皆要求企业应当建立起动态的防空系统,强化相应的主体意识,才能有效将法律风险在事中控制过程中被逐步消化和吸收。(三)事后补救事后补救主要是指在法律风险出现时,通过企业内部的法律部门,与相关的司法机关及时进行沟通配合,以便最大限度的保障破产清算的进行或是挽回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事后补救更要求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经济司法,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较之前两个补救措施,事后补救的经济成本相对较大,且处于被动状态。但是,企业若是能够积极与相应的司法机关进行配合沟通,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的各项财产权益,那么不仅能够减少法律风险,也能够将企业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结束语

在企业进行破产清算的过程中除了上述所讲的破产申请、破产人管理制度及其破产债权申报等几个法律风险,还有其他可能会面临的法律风险,而无论是面临何种法律风险,企业都应当自觉的加强法律风险意识,并将法律风险贯彻全面贯彻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如此,才能够为风险化解打下良好基础,做好破产清算的一系列程序,最终保障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者:陶涛 单位:重庆志同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6

一、债权债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国有企业资金的良好运作。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通常会有较多的债务关系。实际上,债权债务既是企业对外的负债,同时也是企业经营运转的成本来源。因此,对债务进行管理相当于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只有合理的运用企业的资金,才能有助于保障企业的良好运作,进而为企业创造出较为丰厚的利润。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转之中,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其中,债权债务属于流动资产。流动资产等流通情况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当债权债务的流通速度越快时,企业的效益往往越高。由此可见,债权债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二)有利于防范不良债权的产生。在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之中,当出现不良的债券时,会对企业的经营运转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革,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尤其是在互联网兴起和普及之后,支付宝微信等多种在线支付方式的出现,不仅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使资金的风险增强。当资金出现风险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控。反之,如果管控力度不足,很容易造成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券的产生。因此,在资金的流通过程之中,应该对流通交易的细节做好把控和监管,以便及时发现风险,合理避免风险,并第一时间解决风险问题,尽量避免不良债券的不良影响。(三)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国有企业运转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既是资金,财务管理是进行资金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的经济之中必不可缺。而同时,国有企业有许多项目计划需要领导阶层来安排,为了制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决策,企业高层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而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其中必要的内容,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债权债务是重要的组成之一。由此可见,强化对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的管理,对企业高层的经营决策十分重要,当管理进行的科学而合理时,有利于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二、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债权债务的防范意识不强。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转之中,存在许多的经营风险,同时也面临着和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较为激烈的竞争,部分国有企业为了获得表面上的高利益,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通常,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防范意识不强。国有企业在资金流通,尤其是在收款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评估,确定付款人是否有能力并且能够偿还债务,只有有条件偿还债务的付款人,才可以对其采取赊账。反之,如果评估表明付款人无条件偿还债务,国有企业则不应该予以其赊账。然而,国有企业为了账面的高营业额,会忽略评估的重要性,而使不具备赊账资格的人赊账,也因此造成企业经营中许多资金无法收回,对企业的经营造成较大的损失。(二)债权债务的防范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的防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的防范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已经能够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整体防范意识仍旧比较落后,而且防范的方式也较为落后。国有企业存在较多的债权债务,国有企业有专人负责追讨债权债务,要想成狗追讨债务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并且在适当的时间成功的几率越大。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为了顾及债务人的面子,也担心破坏客户关系,直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追债。而且,有时候在合适的时间,也因为各方面的理由错过了追债,由此一来,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严重。(三)债权债务的防范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的经营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债权债务作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国有企业应该对此建立健全的防范机制,严抓每一步的管理,才能做好完整的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然而,实际上,当前多数国有企业,在防范机制的建立上有许多需要提高之处。部分国有企业,建立了防范机制,也设立了防范部门,但是在管理上不到位,使防范机制和防范部门无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部分国有企业,甚至尚未建立防范机制和防范部门,平时对风险不予考虑,直到面临风险时才开始想举措。并且,互联网在当今支付中越来越重要,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维护,而国有企业对此的维护力度也尚不足够。

三、提升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债权债务的会计核算。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属于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其中涉及到较多会计管理的内容。同时,国有企业涉及到的债权债务范围较宽,在具体的管理上应该细分管理,使不同的会计管理运用到合适的环节之中。在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中,应该充分把握债务的还款时间,并且应该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追债,这些都需要会计核算来合理把控。会计核算应该是科学的,国有企业应该确定其会计核算的流程,将债务债权相关的收支清晰记录,并且预见性的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综述及其他风险发生时第一时间给予管控。(二)及时有效的清理债权债务。国有企业如产生不良债务,将对企业的经营运转造成不良的影响。实际上,完全避免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有非常大的难度,但是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及时做好债权债务的清理十分重要,可以较大幅度的降低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国有企业在涉及到赊账时,双方应该签订好合同,明确好双方相关的各项细则条款。并且,国有企业应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事先确定好债务的追缴方式,并且保留债务期间的所有证据,以备发生不良债务时合理保护企业的利益。(三)改善部门之间协调性。国有企业涉及到的环节较多,需要不同部门共同的参与和配合。如果各个部门之间掌握的财务信息不尽兴共享互换的话,就会显著增加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实际上,当前国有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仍有待改善,各部门在信息的同步上存在滞后性。对此,国有企业可尝试构建企业网络体系,及时收集并同步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并且能够使各部门之间的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避免时间上的滞后和浪费。同时,国有企业也应该在企业内部选拔专人负责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通过及时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增强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从而使国有企业的经营取得更好的效果。(四)完善债权债务管理体系。为了使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得到良好的管理,应该建立健全债权债务管理体系。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之中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时应同时充分考虑相关的维度。对于当前国有企业中已经建立的管理体系,应该检查其是否满足债务债权防范要求,如果难以满足要求应该对其进行改善,使之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于当前乃至今后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的内容较多,在对债务债权进行监管的同时,也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员工进行监管,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岗位的作用。

四、结束语

当前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债权债务的防范意识不强,债权债务的防范水平不高,债权债务的防范机制不健全。因此,造成企业经营中许多资金无法收回,对企业的经营造成较大的损失。对此,为了提升国有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水平,应该加强债权债务的会计核算,在具体的管理上应该细分管理,使不同的会计管理运用到合适的环节之中。及时有效的清理债权债务,较大幅度的降低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改善部门之间协调性,使不同部门共同的参与和配合来完成企业经营。完善债权债务管理体系,使其满足债务债权防范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毅.浅谈加强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必要性[J].时代金融,2016(23):232-233.

[2]刘芳.试论铁路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相关问题与应对措施[J].新经济,2016(12):122.

[3]温妙浓.铁路企业债权债务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1):126-127.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对外债权;统计监测;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

长期以来,针对银行对外债权债务的外汇管理,呈现重债务轻债权的不平衡状态。随着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在全国推行,银行外债管理已相对完善,但在银行对外债权管理方面,仍缺乏具体的管理细则和详实的统计数据,导致监管部门不能很好地掌握银行对外债权业务运营情况。为了更好地监管银行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完善对外债权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银行对外债权开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银行对外债权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银行对外债权概述

近年来,我国银行对外债权增长速度较快,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出发,加强对外债权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监测和预警跨境资金流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提高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全面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随着资金跨境流动频率越来越高,建立起高度灵敏的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监测体系,能及时掌握大额资金流出入动向,对有效地防范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风险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银行外债管理方面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及统计监测系统,对外债具有较好的分析、预警能力,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而银行对外债权管理方面则一直存在着许多空白地带,有待完善。在此情况下,建立银行对外债权管理制度,加强统计监测,明晰对银行对外债权的详细情况,及时对我国债权进行有效监管,实现对外债权、债务双向流动的均衡管理,全面分析跨境资金流动趋势,对防范债权债务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风险有很大帮助。2.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银行对外债权,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对银行对外债权实施管理,掌握银行对外债权项下资金流动的具体信息,如行业、地区、期限、规模和其他资金使用情况等,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整理分析,进而逐步建立我国对外债权预警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的债权类型所具有的风险等级,并定期评估。一旦出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可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涉及其中的银行对外债权进行保护,对维护我国金融经济安全意义重大。3.有利于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渐形成,特别是在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依然保持旺盛。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来自境内银行的资金支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加强银行对外债权的有效管理,疏通境内银行资金国际运用渠道,更好地引导银行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在未来银行对外债权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银行对外债权业务管理现状

(一)银行对外债权管理及统计监测现状

2008年修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可以直接向境外提供商业贷款”“向境外提供商业贷款应当按照国务院外汇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登记”。但条例至今,除先后在宁波和上海开展了银行跨境贷款对外债权登记试点外,一直没有出台全国性的登记操作细则,外汇管理政策中银行对外债权的管理及统计监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其他法规政策方面,部分受调查银行提出,他们在开展对外债权业务时还会遵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相关法规文件,如《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运营风险管理的通知》《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在计算银行存贷比时并不区分是否为境外放款,在风险管控、信贷政策执行等方面,与境内债权业务要求一致。除此之外,目前尚不存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银行对外债权业务规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二)银行对外债权行内管理现状

通过对银行的调查显示,开办对外债权类业务需要总行的授权和审批,分行可以自主开办的业务类型较少,如出口押汇业务和少部分境外放款业务。已开展对外债权业务的银行均建立有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约束对外债权业务,但行内制度没有明确约束对外债权业务规模,需要根据交易对手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

三、当前银行对外债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对外债权管理框架来看,企业对外债权管理制度已经较为完善。2016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明确境内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实现了企业对外债权本外币一体化宏观审慎管理,但在银行对外债权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一)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

与银行外债管理政策相比,银行对外债权业务在整体上尚无明确的外汇管理法规和管理制度,也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目前银行开展对外债权业务在准入条件、规模控制、业务对象、备案登记、事后监管等方面,均没有明确法规要求和操作细则,系统的银行对外债权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二)统计监测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尚未建立完整的对外债权统计监测制度,只能从银行对外金融资产负债信息中掌握一些按月统计的基础数据,且只有余额数据,缺乏流量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银行对外债权债务人、具体期限、债权类型等具体信息,也无法系统地对银行对外债权开展专项统计监测。

(三)银行对自身对外债权业务的管理方式标准不一

由于银行在开展对外债权类业务时没有具体的外汇政策可以遵循,各银行对政策理解有所差别,在操作时容易出现标准不统一的现象。部分银行出于风险管理考虑,对业务开展对象和业务规模会有相对细致的规定,如上海银行在对境外机构开展授信业务时,要求境外授信主体或业务应与中国大陆境内公司具有直接或间接关联性,境外机构的授信额度与境内关联公司的授信额度一起纳入集团授信额度范围进行管理。

四、银行对外债权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对于一般企业,银行配备投资管理技能的专业资金管理人员,具有严格的风险内控制度,并且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慎监管,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监管部门风险监控到位的前提下,基本可以进行理智的跨境资金运用。鉴于此,建议本着资金跨境流动均衡管理的原则,按照管理制度规范化、业务办理手续简单化、外汇管理资源配置合理化、数据统计准确化的要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债权进行管理,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轻事前审批,重事后统计监测,参考目前银行跨境融资管理方式,建立对外债权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参考全口径跨境融

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银行对外债权宏观审慎管理制度201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经过一年的过渡期后,中外资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已全部实现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银行类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一级资本×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银行可在上限范围内自主开展跨境融资,并综合考虑期限、汇率及业务类别等风险因素,以风险加权方式计算跨境融资余额,中国人民银行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调节以上各项参数、系数,对银行跨境融资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此外,还根据银行业务实际情况设置了一系列豁免项,如贸易信贷、贸易融资和自用熊猫债等。这一体系的建立,对调节银行跨境融资规模及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银行对外债权管理方面,目前可以考虑借鉴银行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模式,对单个机构实施对外债权总额管理。一是依托银行资本核定其对外债权余额上限,设置杠杆率及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一方面,可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时,对相关参数进行调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不同的银行类型分别设定各自参数。二是按照风险加权方式计算对外债权余额,参考跨境融资管理设置汇率、期限、类别等风险加权因子,并可以考虑加入国别因子,在某些特定国家、地区出现区域性风险时,控制银行对该地区债权业务的开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三是结合银行实际业务开展需要,设定部分豁免项,相关业务开展不受余额上限约束。

(二)尽快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建立银行对外债权登记管理制度

在完善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参照现有银行外债登记管理原则和宁波等地银行跨境贷款对外债权登记试点的实施经验,尽快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债权登记管理制度。建议进一步完善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的境内银行对外债权登记模块,使银行可以及时通过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完成相关登记。银行对于其自身新发生的对外债权类业务,应逐笔登记签约信息;对于已办理登记的对外债权业务,如发生提款、还本、付息等相关变动的,应及时在系统中登记变动反馈信息;对于存放境外同业等无法登记以上变动信息的,需在余额发生变动时及时登记余额变化情况。

(三)建立全口径的银行对外债权统计监测体系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工具治理机制委托激励约束

一、风险投资中的委托问题

在风险投资企业中参与各方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使得风险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委托关系。在企业最主要的两种融资方式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中,股权融资引起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债权融资引起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委托问题。

对于股权融资引起的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实际上就是公司的内部治理问题,也就是狭义上的公司治理问题。这在实际中也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和激励措施。大部分措施的核心是承认管理层自身人力资本的存在,并可以像股东拥有的物质资本一样参与公司利润分配,通过股东向管理层让出一部分利润的索取权,从而使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函数趋于一致来实现的。而对于债权融资所引起的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之间的委托问题,则比上面的复杂的多。这里覆盖了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范畴,通常意义上,公司的债权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内部治理。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他们难以对自己的财产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使之处在较大的风险之中。这就是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它属于公司的外部治理。同时,债权融资中依然存在股权融资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形成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委托关系链: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初级委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二级委托。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股权融资:股东——委托——管理层

债权融资:债权人——委托——股东——委托——管理层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们将债权融资的两层委托关系分开讨论,分析债权人和股东间,以及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问题。这样也涵盖了股权融资的问题。

1、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问题,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实践中由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问题的存在,委托方和方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导致管理层不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问题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管理层的试图构建一个自己控制的庞大企业王国而到处扩张,形成的“过度投资”问题;管理层过于谨慎,担心投资失败导致自身被股东解雇,构成对自己的损失,因而即使有好的投资机会也不愿冒险而导致的相对投资不足问题。

2、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对于股东而言,公司的盈利减去用于公司债务还本付息的部分之后,剩下的部分就属于股东的收益,它表现为股息、红利和股价增值等形式,其具体数量取决于发行股份的公司利润的多少和股票价格的高低;而债权人则不一样,无论公司的利润有多么丰厚,股票的市场价格怎么上涨,它取得的只是本金和事先约定好的利息,无法分享公司盈利高涨带来的种种收益。这就构成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股东在正常状态下拥有对企业的所有权,其他人无权干涉和控制企业。由于股东可以通过对管理层的影响来实际控制公司的经营活动,因此,公司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可能性更大。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就产生了委托问题。风险投资家在投资风险企业时,选择哪一种投资方式就决定了面临哪一类问题。

二、金融工具与激励约束机制

1、风险投资与激励束缚机制。在风险企业中,委托关系表现为风险投资家将资本交由风险企业家进行管理经营。为了不偏离风险资本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作为委托人的风险投资家就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对风险企业家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缩小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两者的目标距离,削弱人对委托人利益的侵害。降低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激励约束机制除了主要解决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委托问题外,同时还关注企业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商、中介人等。风险投资过程中采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包含有很多种手段和措施。激励方面主要包括有有形资产激励和无形资产激励:有形资产激励,包括非货币报酬和货币报酬两大类。无形资产激励,包括声誉激励和控制权激励等。无形资产激励手段和效果不同于有形资产激励,在某些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应将多种手段结合使用。

2、金融工具在激励束缚中的作用。构建一个高效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风险投资的重要内容。以下将构造一个案例来说明投资家是如何通过金融工具,以及附加在金融工具之上的契约条款来实现或部分实现风险投资的激励约束。A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简称A公司,B是一家寻找投资的高科技企业,简称B公司。A公司经过尽职调查,决定向B公司投资1000万元,并就有关投资事项达成如下协议:原B公司资产(含无形资产)经评估确认现值为1000万元;公司总计股份2000万股,双方各占股份45%,其余10%设立为期权池,用于对管理层实施股票期权计划。A公司以可转换优先股形式进行投资,3年后进行转换,转换条件及转换价格如表1,并且保证如在3年后实际盈利率低于20%,管理层将对A公司持有的可转换优先股无条件赎回。通过上面的投资契约设计,可以看到转股比例同实际盈利率成反比,转股价格同实际盈利率成正比,期权奖励同实际盈利率成正比,B公司的股份同实际盈利率成正比。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状况越好,A公司的转换比例越低,转换价格越高,转换后股份数额越少。同时对管理层的股票期权计划将随之展开,受众面扩大,平均持有比例也将扩大,对管理层的激励增加。这时公司原有发起人风险企业家更是双重获利,一方面企业价值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控制权也在增大,这反映了投资者的信任。反之,如果原来风险企业夸大了企业的预期成长速度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实际上不能达到原来契约规定的要求,那么管理层将被减少期权,风险企业家的股权将被部分剥夺,最严厉的是被要求回购股份。这有可能意味着企业被清算,风险企业家的声誉也会严重的降低。

三、金融工具与控制权分配转移机制

1、控制权分配转移的重要性。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转移作为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委托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分配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双方的行为,尤其是非合同化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和双方利益。风险投资家在投资时常常要求得到一部分风险投资项目控制权。而风险企业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对自己创业梦想的坚持不会轻易放弃风险投资项目的控制权,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利益的分歧使控制权如何在他们之间分配和转移成为争论的焦点。风险企业控制权在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分配过程,是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效用最大化的过程。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克服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激励企业家诚实勤勉工作同时,也促使风险投资家不仅提供金融资本,而且更多地为风险企业带来增殖服务,这些服务对风险企业的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形成这种有效的双边激励,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保证双方的效用最大化。

2、金融工具在控制权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风险投资治理的主要手段,企业控制权分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外界影响因素由双方博弈形成的一个规划——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控制力的因素可分为三种:一是间接影响因素,二是直接影响因素,三是执行影响因素。图1表示了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在影响控制权分配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投资工具、投资额、投票权、预期收益构成直接影响因素。它们对控制权的分配转移主要体现在通过投资协议明确了控制权的分配转移方式、方法。比较分析这些直接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得出金融工具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控制权的分配,其他作用因素最终会体现到金融工具的选择和设计。

3、控制权分配转移中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投资家多倾向于选择优先股作为金融工具,同时会根据对风险企业相关因素的预期调整其金融工具的选择。不同金融工具对风险企业控制权分配的影响不同,具体有如下特点:首先,债券。债券的特点是安全性高,一旦企业清盘可优先偿付,但无法获得企业成长可能带来的超额回报,也无法获取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对于早期的风险企业预期并不明朗,同时不太可能提供高值的抵押品,这样以债务方式投资不能保证其投资的安全,因此债券一般不用于早期投资。其次,普通股。如果风险投资家预期企业外部将会出现强势的经济环境,并且企业风险预期可以被合理控制,则风险投资家将会偏好选择普通股作为投资工具,因为,风险投资家关心的将不是其风险的降低,而是试图加强对风险企业的控制,克服保持距离型合作模式中所有权对经营权控制弱化的问题。最后,复合式证券。复合式证券是风险投资中常用的工具,结合了债券和普通股的优点。风险投资家开发了大量品种的复合金融工具,让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有充分的协商讨论的余地,达到各方满意的利益风险的平衡,同时可以实现对控制权的相机治理。最常用的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可认购股票的债券。

【参考文献】

[1]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郑伟林:现代契约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J],红河学院学报,2004(2).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工具治理机制委托激励约束

一、风险投资中的委托问题

在风险投资企业中参与各方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使得风险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委托关系。在企业最主要的两种融资方式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中,股权融资引起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债权融资引起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委托问题。

对于股权融资引起的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实际上就是公司的内部治理问题,也就是狭义上的公司治理问题。这在实际中也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和激励措施。大部分措施的核心是承认管理层自身人力资本的存在,并可以像股东拥有的物质资本一样参与公司利润分配,通过股东向管理层让出一部分利润的索取权,从而使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函数趋于一致来实现的。而对于债权融资所引起的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之间的委托问题,则比上面的复杂的多。这里覆盖了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范畴,通常意义上,公司的债权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内部治理。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他们难以对自己的财产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使之处在较大的风险之中。这就是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它属于公司的外部治理。同时,债权融资中依然存在股权融资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形成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委托关系链: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初级委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二级委托。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股权融资:股东——委托——管理层

债权融资:债权人——委托——股东——委托——管理层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们将债权融资的两层委托关系分开讨论,分析债权人和股东间,以及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问题。这样也涵盖了股权融资的问题。

1、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问题,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实践中由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问题的存在,委托方和方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导致管理层不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股东和管理层的委托问题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管理层的试图构建一个自己控制的庞大企业王国而到处扩张,形成的“过度投资”问题;管理层过于谨慎,担心投资失败导致自身被股东解雇,构成对自己的损失,因而即使有好的投资机会也不愿冒险而导致的相对投资不足问题。

2、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对于股东而言,公司的盈利减去用于公司债务还本付息的部分之后,剩下的部分就属于股东的收益,它表现为股息、红利和股价增值等形式,其具体数量取决于发行股份的公司利润的多少和股票价格的高低;而债权人则不一样,无论公司的利润有多么丰厚,股票的市场价格怎么上涨,它取得的只是本金和事先约定好的利息,无法分享公司盈利高涨带来的种种收益。这就构成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股东在正常状态下拥有对企业的所有权,其他人无权干涉和控制企业。由于股东可以通过对管理层的影响来实际控制公司的经营活动,因此,公司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可能性更大。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就产生了委托问题。风险投资家在投资风险企业时,选择哪一种投资方式就决定了面临哪一类问题。

二、金融工具与激励约束机制

1、风险投资与激励束缚机制。在风险企业中,委托关系表现为风险投资家将资本交由风险企业家进行管理经营。为了不偏离风险资本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作为委托人的风险投资家就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对风险企业家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缩小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两者的目标距离,削弱人对委托人利益的侵害。降低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激励约束机制除了主要解决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委托问题外,同时还关注企业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商、中介人等。风险投资过程中采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包含有很多种手段和措施。激励方面主要包括有有形资产激励和无形资产激励:有形资产激励,包括非货币报酬和货币报酬两大类。无形资产激励,包括声誉激励和控制权激励等。无形资产激励手段和效果不同于有形资产激励,在某些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应将多种手段结合使用。

2、金融工具在激励束缚中的作用。构建一个高效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风险投资的重要内容。以下将构造一个案例来说明投资家是如何通过金融工具,以及附加在金融工具之上的契约条款来实现或部分实现风险投资的激励约束。A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简称A公司,B是一家寻找投资的高科技企业,简称B公司。A公司经过尽职调查,决定向B公司投资1000万元,并就有关投资事项达成如下协议:原B公司资产(含无形资产)经评估确认现值为1000万元;公司总计股份2000万股,双方各占股份45%,其余10%设立为期权池,用于对管理层实施股票期权计划。A公司以可转换优先股形式进行投资,3年后进行转换,转换条件及转换价格如表1,并且保证如在3年后实际盈利率低于20%,管理层将对A公司持有的可转换优先股无条件赎回。通过上面的投资契约设计,可以看到转股比例同实际盈利率成反比,转股价格同实际盈利率成正比,期权奖励同实际盈利率成正比,B公司的股份同实际盈利率成正比。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状况越好,A公司的转换比例越低,转换价格越高,转换后股份数额越少。同时对管理层的股票期权计划将随之展开,受众面扩大,平均持有比例也将扩大,对管理层的激励增加。这时公司原有发起人风险企业家更是双重获利,一方面企业价值不断增加,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控制权也在增大,这反映了投资者的信任。反之,如果原来风险企业夸大了企业的预期成长速度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实际上不能达到原来契约规定的要求,那么管理层将被减少期权,风险企业家的股权将被部分剥夺,最严厉的是被要求回购股份。这有可能意味着企业被清算,风险企业家的声誉也会严重的降低。

三、金融工具与控制权分配转移机制

1、控制权分配转移的重要性。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转移作为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委托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分配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双方的行为,尤其是非合同化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和双方利益。风险投资家在投资时常常要求得到一部分风险投资项目控制权。而风险企业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对自己创业梦想的坚持不会轻易放弃风险投资项目的控制权,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利益的分歧使控制权如何在他们之间分配和转移成为争论的焦点。风险企业控制权在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分配过程,是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效用最大化的过程。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克服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激励企业家诚实勤勉工作同时,也促使风险投资家不仅提供金融资本,而且更多地为风险企业带来增殖服务,这些服务对风险企业的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形成这种有效的双边激励,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保证双方的效用最大化。

2、金融工具在控制权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风险投资治理的主要手段,企业控制权分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外界影响因素由双方博弈形成的一个规划——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控制力的因素可分为三种:一是间接影响因素,二是直接影响因素,三是执行影响因素。图1表示了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在影响控制权分配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投资工具、投资额、投票权、预期收益构成直接影响因素。它们对控制权的分配转移主要体现在通过投资协议明确了控制权的分配转移方式、方法。比较分析这些直接因素及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得出金融工具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控制权的分配,其他作用因素最终会体现到金融工具的选择和设计(见图1)。

3、控制权分配转移中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投资家多倾向于选择优先股作为金融工具,同时会根据对风险企业相关因素的预期调整其金融工具的选择。不同金融工具对风险企业控制权分配的影响不同,具体有如下特点:首先,债券。债券的特点是安全性高,一旦企业清盘可优先偿付,但无法获得企业成长可能带来的超额回报,也无法获取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对于早期的风险企业预期并不明朗,同时不太可能提供高值的抵押品,这样以债务方式投资不能保证其投资的安全,因此债券一般不用于早期投资。其次,普通股。如果风险投资家预期企业外部将会出现强势的经济环境,并且企业风险预期可以被合理控制,则风险投资家将会偏好选择普通股作为投资工具,因为,风险投资家关心的将不是其风险的降低,而是试图加强对风险企业的控制,克服保持距离型合作模式中所有权对经营权控制弱化的问题。最后,复合式证券。复合式证券是风险投资中常用的工具,结合了债券和普通股的优点。风险投资家开发了大量品种的复合金融工具,让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有充分的协商讨论的余地,达到各方满意的利益风险的平衡,同时可以实现对控制权的相机治理。最常用的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可认购股票的债券。

【参考文献】

[1]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郑伟林:现代契约理论与现代企业理论[J],红河学院学报,2004(2).

风险债权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一、应收账款质押及其法律规定

应收账款,指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向购货单位或顾客应收而还没有收取的款项,包括公司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应收账款建立在债务人商业信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从其本质上说,应收账款是一种信用债权。而应收账款质押是指出质人以应收账款为标的,质押给质权人,作为某特定债务履行的担保。根据应收账款和质押担保的属性,应收账款质押是一种权利质押,其基本内涵是:(1)能够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质押必须是私法上的财产权;(2)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必须是能够转让的;(3)应收账款的质押必须能够通过转让权利凭证或通过质押登记而加以公示。

有关应收账款质押有如下法律规定:

1.能够质押的应收账款。根据《物权法》第223条的规定,应收账款可以作为质押标的。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对能用于质押担保的应收账款的定义和种类作了进一步明确。其第4条规定:能用作质押的应收账款,是指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具体包括:(1)销售产生的债权,包括销售货物,供应水、电、气、暖,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等;(2)出租产生的债权,包括出租动产或不动产;(3)提供服务产生的债权;(4)公路、桥梁、隧道、渡口等不动产收费权;(5)提供贷款或其他信用产生的债权。

2.质押登记程序。《物权法》第228条的规定,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程序是:(1)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由质权人办理。质权人也可以委托他人办理登记。委托他人办理登记的,适用本办法关于质权人办理登记的规定。(2)质权人办理质押登记前应与出质人签订协议。协议应载明如下内容:质权人与出质人已签订质押合同;由质权人办理质押登记。(3)质权人凭修改码办理展期、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3.应收账款质押的保护。根据《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在注册为登记公示系统的用户后,查询应收账款质押登记信息。而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二、应收账款质押的应用

应收账款质押是债权融资的一种。所谓债权融资,是指以债权作为还款的保障来融通资金。典型的债权融资包括保理(或称为“应收账款转让”)和应收账款质押。

保理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债权融资,具有如下优点:(1)对基础合同债权人而言,将债权转让给保理商,可以提前收到应收账款,实现赢利目标;可以转移应收账款的收取风险;可以减少应收账款,有效改善财务报表。(2)对保理商而言,可以通过保理的方式介入原本不能介入的客户,扩大业务领域;可以通过提供债权管理等保理业务,增加业务收入。(3)对基础合同债务人而言,借助保理方式,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实现其经营目标,减轻资金压力。正是上述优点,使保理迅速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开展的优质业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保理业务存在如下问题:(1)基础合同债权转让给保理商后,容易使债权转让人产生道德风险,不履行其在基础合同中的义务。(2)将合同债权转让给保理商,可能会使基础合同的付款债务人怀疑债权人的资金实力较弱,由此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因此,一些债权人不愿意将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3)为确认债权转让的事实已经通知了债务人,一般要求债务人签署债权转让通知书,而一些债务人,特别是一些强势债务人,认为债权转让与其无关,因此不愿意签署转让通知书。

在这种情况下,为发挥债权融资的优势,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了应收账款融资的要求。我国《物权法》顺应了实务需求,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押,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规定了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程序。可以预料,应收账款质押将会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而被广泛应用。

三、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

应收账款质押有效开辟了一条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但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应收账款质押存在如下法律风险:

1.债权的合法性风险。根据规定,只有合法的债权转让才能得到保护;如果基础合同存在我国《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存在:(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情形,则债权不具有合法性,将会损害质押权人的利益。

2.债权的真实性风险。用作质押的应收账款是通过合同来体现的,但由于在质押担保过程中,基础合同的付款债务人(以下简称“债务人”)并没有参与其中,这就容易产生伪造合同的可能。这种伪造包括基础合同出质人(可能是债权人,也可能是第三人)一个人伪造,也包括出质人和债务人共同伪造。其结果就是产生一个并不真实的债权。

3.债权的唯一性风险。即出质人在质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应收账款多次质押,能将基础合同和应收账款特定化的要素包括当事人、合同内容、合同编号、应收账款的支付安排等。在这些要素中,合同的价格、数量、金额、编号等,是容易编造的。如果出质人故意骗取质权人资金,是可以通过编造等手段将应收账款多次质押的,这势必影响质押的安全。

4.债权的可转让性风险。债权的可转让性是应收账款质押的前提条件,如果质押的债权是不可转让的,将无法实现债权的有效索偿。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9条规定,以下三种情形的债权是不能转让的:(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具体包括: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债权;以特定债权人为基础的债权;基于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特殊信任关系的债权;不作为债权。(2)根据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3)根据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5.债权的权利瑕疵风险。对质押的债权,应是能够完全排斥第三者的权利和利益要求的、完整的权利。但由于质押人的原因,质押债权可能存在如下权利瑕疵:(1)多重转让风险。质押人有时因故意、疏忽或对法律和合同的误解,将已被质押的债权实质上进行了多重转让,使质押权人对该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受到阻碍或干扰。(2)多重处置风险。如果在债权质押生效之前质押人已经将应收账款质押给第三人,将会发生两个质押权人的权利冲突风险。(3)所有权被保留风险。向质押人供货的前手供货人,为确保收到账款,常常在销售合同中保留对质押人出售货物所得账款的所有权。这种保留所有权的条款为多数国家法律所承认,但对质押权人则是一种风险。(4)货物被留置风险。在托运人没有付清运费时,承运人有权留置承运的货物;付款债务人没有收到货物,大多也不会支付货款。这时,质押权人能否完全实现债权存有风险。

6.基础合同的履行性风险。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在设定应收账款质押时,基础合同存在已经履行完毕、正在履行、还没有履行等情形,应收账款也就可能已经确定产生,也可能还没有产生,或还没有确定等。在后两种情况下,如果基础合同的债权人履行存在瑕疵,将可能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按约收回。

7.应收账款的付款路径风险。质押目的能否实现,与应收账款的付款路径关系重大。一般而言,基础合同约定了债权人的收款账户,质权人也知晓该账户,甚至有可能该账户质押给了债权人。但由于债务人没有参与应收账款的质押,其可能不知道质押的事实。由此,债权人有可能背着银行单方面变更付款账户。如债务人有意或无意将应收账款付至新的账户,质押将会落空。

8.质权人的内部操作风险。为保证质权人的权利,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展期、修改、注销等手续都由质权人完成。但应收账款的质押登记,是通过电子系统完成的,没有第三人的核实。因此,如果质权人内部操作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将产生操作风险。

四、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风险的防范

鉴于应收账款质押业务存在诸多的法律风险,质押权人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归纳起来,质押权人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如下一些:

1.强化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质押权人确保应收账款质押风险可控的关键。质押权人所进行的资信调查主要针对基础交易双方,即质押人和债务人;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履行能力和履行意愿两方面。通过信用评估,核定其信用额度,从而尽可能地降低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

2.谨慎选择应收账款质押方式,尽量选择应收账款转让方式。应收账款质押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除质权人的操作风险外,基本上都是因为付款债务人没有参与其中,致使债权人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对应收账款的融资方式,除质押外,还有转让方式。在应收账款转让方式中,由于需要将应收账款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因此,债务人负有向债权受让人付款的义务。为防止自己负有多重付款义务或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债务人对应收账款转让会持谨慎态度。这就减少了债权人多重转让、虚假转让等风险的可能。因此,对质权人来说,只要有可能,就尽量选择应收账款转让方式,而尽量不使用应收账款质押方式。

3.排除特殊债权。对于一些特殊债权,质押人很难或者根本无法履行债权质押合同项下的承诺和保证,因此质押权人应该拒绝接受这些债权。这些债权或者存在被抵销的风险,或者存在不确定的风险,或者存在转让无效的风险。因此,质押权人应排除这些债权,不能为了短期效益而忽视风险的存在。

4.在应收账款质押时,应尽量与债务人核实应收账款的存在或将质押担保的事实通知债务人。为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唯一性,质权人在办理质押登记前,应尽量与债务人取得联系,核实基础合同和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在难以直接核实时,也应尽量将质押的事实通知债务人。这样,至少可以防止债务人和债权人串通欺骗质权人。

5.应选择债权人已经履行基础合同义务的应收账款。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已经产生的和将来产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质押担保。但由于将来产生的应收账款存在债权人履约风险,如果这种风险成为事实,质押权益势必悬空。因此,质权人在选择质押的应收账款时,应尽量选择既成的应收账款,即债权人义务已经履约完毕,应收账款已经现实产生。判断的标准是根据基础合同的约定,债权人已经交付、债务人已经验收等。

6.应尽量提前介入,争取在基础合同中约定债务人应将款项付至质权人能控制的账户中。应收账款质押权益的实现,还取决于质权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最有效的控制途径是债务人将款项付至质权人能控制的账户。在质权人是银行时,该账户就是债权人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因此,质权人应尽量提前介入,争取在基础合同中约定债务人应将款项付至质权人能控制的特定账户中;并且应约定没有质权人的书面通知,债权人或债务人都不得单方或双方变更付款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