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训练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40

短跑训练计划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1

关键词:情景教学;中学体育;短跑训练;具体应用

1情景教学在中学体育短跑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1.1提高学生短跑训练的积极性。短跑运动作为田径项目,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在进行短跑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多是以示范讲解方法为主,结合短跑运动本身的特点分析,造成短跑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在这种反复的训练内容中很难提高参与积极性。情景式教学的应用,则有效打破了传统短跑训练固化、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中学短跑训练提供了新的内容。情景式教学将中学体育课堂中的多项资源有机整合,展现出短跑训练的独特性,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去丰富传统体育课堂内容,在有效引导和探究中,提高学生参与短跑训练的积极性。1.2身体素质与情感得到发展。情景式教学的运用,关键点在于营造一个适用于中学生参与体育短跑训练的环境。但从目前的教学环境着手,单单依据传统课堂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对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受到影响。并且学生个体价值得不到关注,严重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可能造成情感层面的问题,对短跑训练产生畏难心理。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则能够很高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要求,关注学生个体价值,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1.3教育目标最大化。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并传递田径运动的内涵,使田径运动得以持续发展。但由于作为一项消耗量较大的运动项目,传统单一的训练模式已经很难发挥效用。从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看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身心素质也并未得到全面发展。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环境的制约,能够通过全新的教学情景赋予短跑训练新模式,突出短跑教学的基本目标,为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情景教学在中学体育短跑训练中的应用原则及过程

情景教学法在中学体育短跑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显著,从多方面革新了传统短跑训练的发展瓶颈,情景教学法在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应用中,需要坚持基本的应用原则,并制订具体应用计划,从而使其得以在中学体育短跑训练中推广和运用。2.1应用原则。情景教学法在中学体育短跑训练中的应用,基本的应用原则要从3个层面着手:(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想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核心则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找准问题所在。当前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效果不理想,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对短跑训练的基本需求来创设情景教学环境,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短跑训练中,以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将短跑训练的效果充分展现出来,为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2)循序渐进原则。对教学而言,成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具体实践。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找准教学的开展方向。对中学体育短跑训练,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保证整个情景教学的有效性,从多角度着手,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从而找到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衡量标准,逐步优化短跑训练内容,为情景教学法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针对性原则。中学体育教学,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保证短跑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情景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可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情况进行不同教学情景的设置,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情绪,克服对短跑训练固有、错误的认知,在情景中感受到被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积极性。2.2具体应用过程。将情景教学应用到中学体育短跑训练中,需要注重过程的全面把控。情景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学体育短跑训练中,具体的训练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设置情景。体育教师根据短跑训练的要求和目标设置训练情景,这其中包括语言情景、内容创设情景、生活情景及图形创设情景等。在语言情景创设方面,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等多种方法,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将短跑技术作为语言情景创设的核心,带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快速进入到情景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内容情景方面,可以适当地创新短跑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内容,以趣味性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感受短跑的魅力和内在价值,而且避免了学生的运动损伤及趣味性丧失的问题。该过程体育教师可以结合短跑训练的特征去设计短跑游戏,如追逐跑、群体追逐跑、障碍追逐跑等,在趣味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既能够感受到短跑运动的魅力,也能够在创设的情景中感受到训练内容的变化。从整个情景设置可以看出,当前可被教师运用到的情景设置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情景设置,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短跑训练中。(2)体验情景。学生参与到教师所设置的短跑情景中参与短跑训练,整个过程按照教师设置的情境进行。在明确的训练目标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去体验情景并为参与训练带来便捷。作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情景教学内容,势必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其中将短跑训练过程中所涉及的步频、步长、起跑等关键性技术内容进行渗透。当然,还应模拟不同的训练情景,包括游戏训练情景、体育教学训练情景、比赛教学情景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参与其中,提高自身短跑技能掌握情况。体验情景的阶段,则主要是学生参与到短跑训练中的直观感受,整个过程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体验情况,并针对情景教学模式设置的相关问题做好处理。(3)掌握短跑技术。通过教师的情景创设,学生体验情景,从而掌握短跑技术。在短跑技术中,训练要点主要集中在蹲踞式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及终点跑等,参与到情景训练中,需要对这些基本的短跑技术要领有所理解和掌握,并可以对各个技术要领有所了解,以这样的方式真正发挥出短跑训练的效果,使学生短跑技术得以全面提升。(4)提高短跑技术。该阶段要充分抓住短跑技术应用核心,在初步掌握短跑技术之后,进入到专项的提升阶段。在提高短跑技术的阶段,则需要保证训练内容的全面提升,将各个技术要领的内容进行拓展,找准研究的关键点和侧重点,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短跑技术的基本要领,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使学生身心得以在放松的基础之上,更主动地探索和感受短跑运动的本质和内涵。提高短跑技术阶段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做出有效调整,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完成情景的具体设置,更好地发挥出短跑技术的应用优势,从而帮助学生舒缓身心。

3结语

中学短跑训练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全面革新传统的短跑训练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全新教学方法的冲击,更主动地参与其中,真正掌握短跑运动技能,在情景体验中获得全新的体育学习体验和感受。情景式教学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被不断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巴宁.阳光体育下中学短跑人才的选拔与培养[J].运动,2014(23):104-105.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教学;短跑运动;力量训练

当前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外,还要在方法层面展开指导。为此,教师就要参照学生的个人状况,开展力量训练,以此使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和节奏感都能有所提高,进而为其发展提供了诸多帮助。

一、提升学生短跑力量的意义

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时候,通过提升学生的短跑力量,能够使其个人体能有所提高,同时还能起到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毕竟在小学体育中,短跑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项目,但是早期的教学活动过于单一化,单纯通过大量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速度。显然,这种模式极为不合理。而在尝试提高学生的短跑力量后,学生的各方面素养都会有所强化,自然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训练活动[1]。

二、提升学生短跑力量的方法

(一)开展加速短跑训练

短跑训练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学生天天练习,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慢慢提升个人水平。这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加速短跑。以此使学生的步频有所扩大,增强了腿部力量。例如,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组内既有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因此,在小组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就能让跑得快的学生带着跑得慢的学生一起前进,并对其不断鼓励,让其逐步克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重心更多放在下肢肌群的发展,并兼顾发展远端肌群。或许在初期阶段,这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仍然会感到不适应,觉得任务难度大,但时间一长,自己就能慢慢适应,并有了较强的自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腿部力量就会有所增强,从而逐步适应难度更高的任务,并使爆发力有所提高[2]。

(二)合理制订计划

在进行短跑力量训练的时候,为了保证实际效果有所增强,教师就要参照学生的状况,以此制订合理的计划,通过递进的形式,慢慢降低难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和调整。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自身的极限,并尝试突破极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还处在发展阶段,身体机能还不够成熟,不能盲目加大学生的运动量,否则很容易导致受伤,不但使其未来成长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有着非常大的心理负担。例如,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阶梯式训练,先让其完成8组折返跑,然后休息30秒,之后再变为6组折返跑,并再次休息。每次休息结束后,折返跑的数量都要依次减少,最后变为0。每当学生完成一组训练后,虽然会感到十分疲惫,但会觉得下一组的数量有所减少,难度肯定没有上一次高,因此就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积极参与。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自我突破就是主要目标,训练方法完全相反,第一组为2次,第二组为4次,第三组则是6次,并不断增加,尽可能让其最后能够完成10次或者12次,以此使其慢慢突破个人极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状况,不要出现运动过度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的力量水平必然会得到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短跑有了兴趣后,自然愿意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开展训练工作的时候,理应尝试对学生的兴趣展开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使其更好地参与进来,持续提升个人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负重弓步训练的方式。在训练开始前,先让学生进行公布训练,做到身体挺直、站立之后,双手和髋部保持同宽,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一姿势。等待学生较为熟练后,就可以为其适当增加负重,慢慢增强腿部力量。此外,教师还能让学生进行立定跳远,以此增强腿部的爆发力。为了提高难度,可以让其尝试跨越障碍物,抑或连续蹲跳20次。所有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当让学生及时放松[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在开展短跑训练的时候,教师采用的方法缺乏合理性,造成诸多问题产生,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此,教师就要转变态度,注重短跑力量训练,以此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全面增强。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能达到更高层次,不仅身体素质更好,还有着很强的协调性,未来在面对其他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时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进而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相松.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短跑力量训练的策略[J].读书文摘(中),2018(11):225.

[2]倪久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短跑力量训练的策略[J].情感读本,2017(26):32.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3

后蹬,是跑的各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质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小腿伸肌和屈肌肉进行“爆发式”收缩,充分有力地伸直下肢各关节,使人体获得加速度,这是跑的动力来源。在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短跑的教学训练中,许多基层教练和体育老师,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倾向,偏重于下肢的训练,且遵循“杠铃加跑圈”的古训。认为短跑训练不练下肢哪成?基于这种认识,在训练实践中,大量的负重深蹲、半蹲等杠铃练习,每周轮番施加于腿部肌肉。而上肢、躯干等部位肌肉,却较少顾及或训练比例失衡,致使所训练的学生,无论男、女,双腿肌肉格外粗壮。加上在腿部杠铃练习中,练习间隙未很好放松肌肉,乳酸等代谢产物未得到及时清除,久而久之,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降低,以至在跑动中明显表现出上肢及躯干在吃力地拉动粗大沉重的下肢向前移动的迹象。

跑,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上肢力量不足,只是用腿在跑,没有利用上肢力量,于步长、步频都是损失。首先,臂的积极摆动,能维持身体平衡;其次,臂的积极前内摆,伴随着脊柱的扭转,使脊柱扭转的肌肉拉引对侧骨盆向前转动,从而加大了步长。再次,上肢的积极摆动,能协调提高两腿的动作频率。上臂在肩关节处的向前内摆动,是由肩部肌肉在其起点处固定收缩来实现的。摆臂幅度不到位,除动作技术原因外,很大程度是因肩部力量差造成的,导致步幅受到影响。在训练实践中,许多人因摆臂而导致肩部肌肉过早疲劳,引起整个动作变形,即是上肢肩带肌群力量薄弱的表现。即使是下肢的力量训练,也一定要讲求科学合理。负重深蹲主要是提高股四头肌的力量,而股四头肌与股后群肌力量适宜的比例是10:6。如果股后群肌力量太差,前后不平衡,易导致股后群肌受伤和大小腿折叠动作差。其次,躯干部位肌肉的力量,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及稳定和旋转脊柱肌肉的力量,均应得到合理均衡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部位肌肉的力量,上肢力量再大,也无法传递给下肢,最后作用于地面。总之,人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运动的,许多肌肉都要加入这一运动,如果过分发展某一块肌肉而不顾其它,就会使运动员的肌肉僵化,限制关节的活动,从而导致速度下降。

二、摆臂时应注意的问题

摆臂时,因肩部过于紧张使摆臂技术所要求的动作逐渐变形而导致整体技术动作变形。这是因为要求快速的用力摆动所致。而我们知道不正确的摆臂技术将影响到躯体的腿部的正确姿势和技术动作,解决的办法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保持适度紧张的情况下,用放松的心态和动作去完成持续快速动作的能力。练习时要用的口令有“肩放松”、“轻快点”、“要快,但是要放松”等。

三、途中跑

在途中跑前阶段,躯干前倾角变换突然(上体突然抬起)。引起这种突然变换的原因有力量差;对突然变换角度给短跑整体节奏带来的破坏认识不足等。实际上这个阶段是短跑运动中身体重心轨迹变化较大的阶段,也是短跑教学中的难点。难在因授课计划与时数的限制,不能使所有学生的力量达到要求后再进行短跑的教学。那么剩下的对策除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外,就是如何向学生说明此阶段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和它在整个节奏中起的作用。

四、髋动作中的“伸与送”

“伸与送”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髋关节技术动作。在教学中学生直接表现为“窝髋”,即因髋关节僵硬使大腿前部与腹部间在运动时角度过小,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髋、膝、踝向后蹬伸,加大了重心的起伏度,并影响(缩小)向前高抬摆腿的幅度而不能加大步幅,进而影响水平速度。后蹬是跑的动力,合理的后蹬技术是跑的关键。后蹬动作是髋、膝、踝关节依次伸直,那么伸髋成为伸的动作导向。而送髋,则是使后蹬所产生的动力作用于上体前移并给向前蹬腿提供了空间和辅助力,从而能促使步幅的加大。解决这一技术难点的方法有:①前后及侧向摆腿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觉髋运动;②通过高抬腿练习要求学生体会伸髋动作并说明伸髋对伸膝和伸踝的作用与伸踝和伸膝对伸髋和送髋的反作用关系和意义;③通过原地支撑高抬腿和后蹬跑练习,要求学生体会送髋动作和说明送髋动作意义所在。

五、关于肌肉的放松

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对提高跑速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基层中、小学中往往注意不够。许多学生在跑的途中肌肉紧绷,有的甚至呈咬牙切齿状。而老师较少提及或未提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予以改进。须知协调放松的动作,可提高肌肉收缩效率,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ATP再合成,改善肌肉的代谢过程。短跑是一项最大强度的运动,肌肉的放松体现在跑动中技术动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如正确的前后摆臂,强调九个字:肩为轴、肘用力、腕放松。要求放松大幅度的前后摆臂;后摆折叠动作,要求紧折叠大小腿,腿后跟尽量靠近臀部,强调大腿自然放松;积极前摆,要求摆动腿快而向前,强调膝关节放松,掌握调整跑中的放松技术,形成放松幅度的正确技术定型,使整个动作达到自动化。肌肉的放松与许多因素有关,身体各部位肌肉力量的均衡,动作技术规范巩固与否,机体的柔韧性(静力性柔韧性和动力性柔韧性)程度等。放松能力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进行专门的培养放松能力的练习,例如小步跑、高抬腿及在训练中强调运动员放松大步跑等。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一碰到强手或大型的比赛场面,就动作发硬,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以上所述,是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场地、器材与资料等缺乏所致,更主要的是缺乏正规的体育教师。笔者曾就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落实政策、加强辅导、培训提高等体育扶贫措施。为了使体育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促使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宝义.中学短跑教学中常见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体育教学,2006,(5).

[2]牟丹.短跑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放松能力.科学咨询,2007,(20).

[3]陶初锋.谈肌肉协调放松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短跑训练;高阶思维

短跑是小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毅力的养成。小学短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强调的是基础的训练和对基本知识的感知。小学短跑的训练形式虽然相对灵活但是锻炼的内容十分固定,尤其在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上十分单一。这大大桎梏了短跑训练的发展。学生往往在学习了训练要点之后便不知所措,开始机械地练习。这样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作用十分小,短跑的训练效果也被大大削弱。为了提高短跑训练效率,提升短跑对学生能力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对短跑训练进行改革。高阶思维强调的是对能力的更高要求,它对知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学习,还强调更高层次的对知识的吸收和对知识的立体掌握。比如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构建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而不是让知识封闭的存在。笔者学校尝试着将高阶思维教育应用到学生的短跑训练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际过程如下。

1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了学校2017年9月升入四年级的学生共50名,分为两个教学班进行学习。该50名同学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训练。两个班级男女比例相同而且人数相同。第一班有男生21名,女生4名。同理二班作为第二组。

2研究方法

2.1教材内容准备。以“短跑”的掌握为学习目标,主要掌握预备的姿势和加速跑的掌握。由学校体育教学小组共同商讨短跑训练学习计划,并且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2教师准备教学小组由一名总带教老师和数名教学骨干组成。总带教老师要有5年以上的小学体育教学经验,并且是专业的短跑运动员。对总带教老师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并且由专业人士指导,培养其课堂高阶思维的引导应用。主要负责教育实施工作。教学骨干由本校其他小学体育教师构成,主要起到数据分析和教学辅助工作。2.3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历时4周共4个学时。开学后直接按选入标准分班。第一周进行短跑知识的讲授,第二、三周进行短跑知识的巩固,第四周进行跳远知识的检查。2.3.1传统组教学。传统组的学生为一班,开始学习后,由老师进行讲授短跑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课堂练习。然后第二、三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巩固训练。在第四周进行检测,并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2.3.2高阶思维教学组。高阶思维教学组为二班,在开始学习后老师通过多种讲课技巧,激发学生对短跑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短跑的技术要领和技术原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之后再进行总结,其后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比如短跑和长跑的动作有无相关性。然后再引领学生进行反思如何进一步提升短跑成绩。在第二、三周巩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巩固,并且深入的思考。在第四周进行学习成果的检测。2.4效果观察。在第三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主要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然后对两组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问卷调查。(1)短跑技能的考核。考核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共30分,每部分15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考察,通过试卷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短跑技术要领的掌握程度,主要以选择题和论述题的方式,主要内容为学生对加速跑和预备动作的姿势考察,历时半小时。第二部分为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学生短跑过程,看学生的准备动作是否规范、加速跑是否流畅,并进行打分。由于训练时间较短,对学生的短跑速度不做要求。(2)制作体育课堂满意度评测表主要分为5个方面:课堂活跃程度、知识掌握、学习兴趣、能力提升、教学总评价。

3结果

3.1两组学生成绩对照表具体情况见表1。3.2两组学生学习体验表具体情况见表2。

4讨论

(1)高阶思维课堂更加高效。在短跑课堂上高阶思维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热情,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大大提升,十分有利于短跑课堂的构建和短跑知识的传输。而且,由于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简单深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获得更多的短跑知识。再者,相对因此传统教学,学生的主体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传统教学,教师往往只能进行对知识的传授,这决定了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同学,至于一些动作要领则完全靠悟性和主动掌握,效率相对于高阶思维教学法来说十分低。(2)高阶思维教学更能面向全体学生。高阶思维课堂将短跑技能的灌输变成短跑知识的引导,学生和教师的有效互动被大大增加,学生被有效地引导到思考环境当中,对短跑要领的掌握更加细致和深入。而且,通过对学生注意的研究,通过高阶教学,能够将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效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短跑技术上面。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与知识的交流,符合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短跑训练教学。(3)高阶思维课堂具有更高的要求。高阶思维课堂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短跑的热情让学生对短跑技术掌握得更加立体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老师需要加深对短跑技能的深入理解,将自身的短跑技能进行立体的解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短跑技能学习。教师要主动地学习短跑的讲授技巧,每个人都可以说话,但是说话的技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掌握的。在短跑课堂的进行过程中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可能对技巧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高阶思维课堂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需要对短跑知识不断进行深入的解读,这需要较高的引导水平,也就是说需要较高的表达技巧。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地练习、主动地出击,才能有效地将高阶思维课堂进行下去,发挥其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偏向技能型的教学,教师将技能教授给学生,学生做得规范就够了。高阶思维教学是一种全面且具有深度的教学,意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5结语

高阶思维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具有优越性,十分符合现代教育对小学体育课程提出的要求。尤其在小学阶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训练,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在体育技能,更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意识,帮助学生扎实地成长。我们需要在短跑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构建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时红臣,孙光耀.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9):297.

[2]吕晓,昌季浏,赵美鲁.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65,92.

[3]张冰雨.新编大学体育[M].2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0-81.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5

新课改的实施,将小学生体育教学的地位逐渐提高。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难以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而小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的自主判断观念,容易被家长的看法所主导,这不利于新课改下体育教育的开展。对此,教师应首先明确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性,进而与家长进行适时合理的沟通交流,让家长意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与学校合力,集中性采取“家长-学校”或"家长_教师”交流会,以促使家长能够重视学生的体育训练,成为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坚实后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与标杆,尤其是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特点,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因而大部分学生将教师的专业教学作为知识判断标准。对此,教师应确保自身专业度,在进行体育正确意识观念引导的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学习新课改下不同于以往的体育教学目标,深谙体育田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还应该不断吸收正确、科学的体育教学观与田径训练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保证为学生提供正确、专业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田径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体育田径教学情境中,许多教师往往进行“领导性训练”,以自己的教学思维开展教学计划,忽略了听取学生意见。对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实践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了解听取学生的训练意见与学习观点,并结合学生意见深入研究体育田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适宜的训练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快结束时询问学生对此次课堂的体验建议,并征求学生对下一堂训练教学的提议,教师可以让学生□头表达,也可以为学生准备建议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建议本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进行记名留言或不记名留言,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性。如此,通过实际有效的措施,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群体,充分了解学生想法,并参考学生观点进行科学的体育训练教学计划调整,避免将实践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目标流于表面。

三、创新体育训练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训练趣4性

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中,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师常常指导学生进行慢跑锻炼,长此以往,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逐渐丧失,训练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明确,新课改下的体育田径训练应是不同于以往"单一跑步"为教学内容的,教师应重视对体育教学田径训练的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兴趣诉求,增设合理活动内容与游戏训练,增加训练趣味性与多彩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真正获益,提高身体素质。例如,在进行基础的短跑、慢跑训练之余,教师丨可以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获取奖励;教师还可以设置多种选择的挑战赛,分设短跑赛、交替跑赛、冲刺赛等形式丰富的I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自行选择挑战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通过这种形式丰富的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给予学生新鲜的锻炼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田径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进行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田径训练

一、以人为本,制定科学训练计划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然而,目前的小学田径训练中,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阻碍了小学田径训练效果的提升。对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田径训练中,应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为下节课“立定跳远”这一项田径训练的顺利开展,笔者主动询问了学生的意见,“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立定跳远,大家希望下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进行立定跳远训练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把学生的口头表达记录在建议本上,然后对学生的建议进行总结与分析,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制定立定跳远的训练计划,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还能让学生对立定跳远训练有更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能为田径训练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创新形式,增加田径训练趣味性

很多田径项目的训练较为单调、枯燥,长期的训练不但不能让小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而且会让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逐渐丧失,严重影响田径训练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小学田径训练的内容较为单一、形式缺乏创新,最终导致训练效率偏低。因此,要想让小学生爱上田径运动,提高田径训练的实效性,增加田径训练的趣味性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可针对当前田径训练的单一性、形式缺乏创新等情况,全面了解学生诉求,增加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训练中有所收获,达到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跑步训练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进行短跑或者慢跑等活动,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应对训练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进行跑步接力赛、短跑比赛或者冲刺赛等竞赛游戏,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参与热情,同时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打下良好基础。

三、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田径技能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田径训练中,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田径训练,促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实现更有效的田径训练。比如,在快速跑的训练中,教师便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确保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田径训练,可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训练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对田径运动有更进一步的探索,使学生对快速跑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运动信心,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小学生发展需求的田径训练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小学体育田径训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帅.提高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有效性探究[J].田径,2019(07):76-77.

[2]王新燕.试论小学体育中田径训练的法则与应对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9):30-31.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田径训练;应用

一、课前应用,激发兴趣

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田径训练之前,可以先组织学生玩一些有趣的体育游戏,有助于降低学生对田径课的心理压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首先,体育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提前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然后再将其融入到田径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价值,还能加强学生对田径乐趣的感受。以田径耐力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短绳训练,并鼓励学生根据短绳的灵活性创编游戏内容及方式,以此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耐力训练。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田径训练和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且应用价值极高。另外,教师适时、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当中,既能充分感受到田径训练活动的乐趣所在,提高参与热情,还能促进学生对体育田径学习兴趣的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小学体育田径训练的成果。

二、课中应用,培养技能

在小学田径训练中,开展体育游戏,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完美的展现出小学田径的教育思想及理念,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价值及意义。本阶段是整个体育教学环节的主要阶段。因此,体育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时,可以根据田径训练的主要特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好奇和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如运动技巧、动作要领等,可以结合动作示范,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可以直观的看到动作姿势,以此加深学生对跑步姿势的理解和掌握。如,在中长跑训练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相关的竞技比赛要求,在操场上进行跑步练习,学生很快就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或抵触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奔向新世纪”为主题的追逐类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实现教学和训练目标。而在短跑训练中,要求学生要反复练习50米跑,导致学生产生倦怠和懒惰思想。因此,教师就可以将“短跑接力赛”游戏融入训练当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又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规定量,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在田径训练中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课后应用,巩固基础

将体育游戏应用于田径训练的结束阶段,也可以提高田径训练的质量。很多学生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和训练之后,身体机能和精神等都会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会出现运动疲劳。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虽然学生的休息时间较为充裕,但是鲜有实质性的效果,既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又会出现秩序混乱等问题,甚至无法顺利过渡到课后,最终只能是让有效的时间白白流逝。而一些相对舒缓的体育游戏的运用,则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因为田径训练所产生的疲劳感,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恢复到平静放松的状态。如教师以“奥运迎宾游戏”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并面对面站成两排,然后模仿迎宾人员在奥运会运动员入场时所做出的肢体动作,如有规律地挥舞拿着花束的双手、规律的向前踢腿等,再播放相应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达到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的目的。综上所述,在小学田径训练中引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环境,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还可以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但是,教师也不能盲目的将体育游戏运用于田径训练当中,如若没有充分的把握或计划,有可能会起到反效果。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运用体育游戏时,应该在满足学生心理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引入体育游戏,既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又能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断创新与进取等良好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新燕.试论小学体育中田径训练的法则与应对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9):30-31.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8

1、应力骨折发病机制

从骨的组成成分看,骨是由坚硬的无机物和有弹性的有机物构成,这使骨组织既坚硬,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从骨组织受力的形式看可分为压力和张力,当一定的外力作用于骨组织时,骨组织会发生形变,吸收外界能量,缓冲外界力量对人体的冲击,在这里骨骼起到平衡外力的作用,保护身体免遭来自外界力量的损伤。在一定的范围内骨骼受外力越大则形变越大,撤去外力,骨骼自身在弹性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状态。当外力超过骨骼的承载范围时,骨骼中的骨组织将发生不可恢复形变,这时如果骨骼受到的是超限压力作用,骨组织产生塌陷,在超限张力作用时骨组织产生撕裂。这种损伤在开始时也许是很轻微,甚至不被觉察,但随运动外力负荷的反复作用,会导致损伤程度加剧,骨的微损伤逐渐积累导致骨的伤情加剧,最终出现骨折。

2、应力骨折发病特征

应力骨折多发生于下肢,包括跗、跖骨,胫、腓骨和股骨。应力骨折的主要症状为局灶性疼痛,并随活动量增加而加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晚期可触及梭形骨质增厚。应力骨折多为不完全性骨折,骨破坏与骨修复同时进行,故一般只需休息3--6周即可痊愈。

3、应力骨折在运动训练上的预防

由于应力骨折多是起因于运动训练的身体疲劳累积,因此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对于避免应力骨折的发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3.1周密安排运动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安排是否合理对运动员伤病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运动员是一个生物活体,他的体能和再生成恢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不合理地使用人体能量会导致体能的下降,恢复能力降低,直接导致伤病的发生。在训练中不合理的训练安排很多,如:在短跑和跳跃训练中训练手段单调,跳跃练习比重过大,重复过多或较多的速度及速度耐力训练会给骨组织带来创伤,不及时调整就会导致应力骨折的发生。因此合理和周密的运动训练计划对防止应力骨折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3.2合理选择训练场地和器械

应力骨折多发生在下肢部位,因为下肢在训练中经常承受起跳或跑动时身体和地面对下肢的冲击力量。短跑运动员奔跑时脚着地时的力量达到身体重量的两倍;优秀跳高运动员脚起跳蹬地承受的力量达到七百公斤左右,如此巨大的冲击力量会给运动员的骨骼承受与恢复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时,在保持训练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如:在进行跳跃和速度训练时应选择训练场地应尽量避免柏油或水泥路面等硬质地进行练习,选择塑胶场地或平整的泥土地训练为宜,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伤病的发生,避免像女排运动员赵蕊蕊那样的事故发生。训练器械的选择也如此,一些大强度的训练,如跳伸练习就要避免过度使用,以防伤害的出现。

3.3合理补充运动员的营养

合理补充运动员的营养对防止应力骨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会使运动员产生疲劳,身体活力下降,细胞代谢率降低,血液和体液运送营养能力下降,到达细胞的营养物质减少,细胞活力会受到影响。这一状况如果持续不变就会导致组织营养失调,功能下降,出现伤病。这时合理和及时的营养补充能够提高身体活力,加速身体的重新构建,加快身体适应新负荷的速度,提高运动成绩。对于应力性骨折的营养补充。首先,注对骨骼营养的补充,骨头煲汤是个好的选择,可以补充骨骼中的无机胶质,增加骨骼的韧性和弹性。其次,钙的补充也十分重要,最好的途径是补充鱼肝油。其三,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补充可以使运动员较好地恢复运动疲劳,防止应力骨折的发生。

3.4注重运动员的训练疲劳恢复

应力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疲劳恢复不好,疲劳长期积累造成的结果。

预防伤病应从控制训练强度入手,使运动负荷与运动员身体的恢复能力相适应,以利于应力性作用对骨骼的破坏与骨骼自身的修复相平衡,达到良性循环。这种恢复的措施除了营养手段外,积极的理疗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手段是热敷,通过热敷可以加快理疗部位的血液循环,使更多的营养到达细胞,提高细胞的代谢活性,修复在运动中的损伤部位组织,完成超量恢复任务。对负荷的施加应强调循序渐进,身体承受负荷要有交替性,不能让局部承受负荷过重,这样才能避免过劳的出现。教练员要了解运动员的负荷承受能力,要有预见性,在运动员出现良好状态时更要提高警惕,强化回复手段的实施,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一点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回顾过去几个赛季姚明的伤病出现都是在其状态最好的时期发生的,这是因为这时他的运动强度最大,竞技水平最高,消耗体力最多,对恢复重视不足,导致训练疲劳积累,长期累积导致伤病发生。这个赛季火箭队重视了这方面问题,使姚明身体和状态都比较稳定,火箭队时隔12年突破季后赛第一轮。

4、结语

应力性骨折是长期疲劳的累积结果,对于这一损伤教练员要及早发现,及早调整,避免病情的恶化,以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提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宝仁.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一997,33(3):62~63.

[2]乔玉成.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90~492.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9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安全问题;改革策略

教师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指导和教育,是通过组织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更加健康。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学科,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受伤的案例屡见不鲜。田径教学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加强重视,并能充分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提出解决安全问题的建议,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促进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1]

一、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安全问题

(一)田径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存在问题。体育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田径活动,让学生利用运动锻炼体能和磨炼意志,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场地的问题或教学观念的原因,田径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单一,只有立定跳远、实心球、短跑等几个固定内容,没有创新教学内容。单调的课堂活动经常会让学生感受厌烦,学生不愿意进行田径运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二)在田径教学中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田径教学,不能一味要求学生进行锻炼和学习,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合理的安排,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田径教学的关联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无法形成体系,影响了田径教学的效果。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或技能学习,忽视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评价。

二、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安全问题的改革策略

(一)根据田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在中学体育田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不少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给田径教学造成极大的阻碍。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教学规划,促进体育田径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作为田径课程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田径运动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加强重视,根据田径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素质教育不断实施的今天,体育教师也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补充,与时俱进,并能根据教学实际对自身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如,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让教师通过及时的培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促进体育课程高效进行。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激励,包括物质或精神的奖励,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岗位中不断发展进步。(二)田径课堂内容,创新活动组织形式。一般的体育田径课程包括跑步和立定跳远等。这些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程中要丰富田径教学的各种内容,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2]教师在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开展短跑教学时可从过去蹲踞式起跑方式上,增加站立侧向起跑和卧撑式起跑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跳远的内容,给学生加上跳板跳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开展合理的分组,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实现对田径教学的创新。(三)田径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如今的体育田径教学中,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需要完善对学生在田径学习中的考核评价方式,既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指导。教师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短跑的评价,需要对学生相关技能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但不能是最终成绩,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评价,从而有效提高田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彩萍.田径类项目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新审视[J].当代体育科技,2013(11).

短跑训练计划范文篇10

关键词:跨栏跑;运动损伤;运动预防

跨栏跑,是途中设有固定数量、固定距离、固定高度栏架的短跑项目,也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多种运动能力和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同时注意在运动中避免受到伤害,这都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有力保障。

一、运动损伤原因

(一)思想因素

1、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不重视,训练不注意安全,对损伤的发生不分析原因,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2、盲目冒失地进行锻练,急于求成,忽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3、意志品质不坚强。

(二)准备活动

1、不做准备活动:由于机能惰性,各部分机能没有相应提高,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2、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机能还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就投入到紧张的正式运动,或者准备活动较马虎。3、准备活动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4、准备活动过量,机能下降,已经疲劳。5、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间隔时间过长,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

(三)技术错误

个人过栏技术不娴熟,出现“跳栏”由于运动员专项素质差,并且针对中学学生的特点准确性、巩固性差,柔韧性较好、力量弱,又有部分运动员身高、速度等诸多因素制约,想过栏,必然要大惊大部分力量用于获得垂直速度,造成“跳栏”,从而加大了对跟腱承受力度,造成跟腱的运动过量,是跟腱劳损或受伤。

(四)负担过大

1、局部负担量过大,超出生理负担量。①过多的跳跃和蹲杠铃,导致膝部负担过大,易患髌骨劳损。②过多的跳、跑能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2、人体机能状态不良。身体疲劳,机能降低,伤病刚愈,肌力减弱,反应迟钝,再进行正常的训练,就难免出现伤害。

(五)其他原因

1、教学、训练和比赛的组织方法上的缺点;2、场地、设备上的缺点;3、不遵守竞赛规则,违反体育道德;4、气候条件不良,高热中暑,寒冷冻伤,光线不好,看不清物体,易发生跌、撞等。

二、运动损伤预防

事实证明,人为因素是发生伤害事故的根本原因,预防运动损伤首先要思想认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努力消除各种因素,才能达到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一)加强思想教育

在实施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安全教育可以在训练前下达科目时进行,也可以通过典型事例、黑板报等方式进行。

(二)做好准备活动

在参加训练或比武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活动量应根据训练的内容、个人的身体功能状况以及气象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损伤的部位要特别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在夏季训练或持续时间较长训练科目,准备活动时间可短些、强度可小些;反之,可长些、大些。一般认为,准备活动后要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三)加强全面训练

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增强,可使肌肉的力量、弹性、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会获得相应的提高,防止在运动中造成损伤,如果忽视运动将会造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不能承担相应的运动负荷,导致出现运动损伤。

(四)合理安排训练

“科学施训”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要认认真真落实到行动中去。一是训练计划必须科学、合理。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训练任务的完成,也更给予必要的训练时间;既要依据气候、季节的特点合理安排,也要保证训练质量的稳步提高,也要考虑运动员身体、心理的承受能力。真正做到科学计划、灵活安排、严格施训。二是坚持因人、因才施教。由于人的个别差异很大,因此每个人的训练成绩不可能处在旧水平上,决定着教练员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训练方法。让训练尖子“吃得饱”,训练水平低的“跟得上”,做到分级训练,因人而异、因才施训。三是坚持循序渐进。训练工作要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打牢基础稳步提高,坚决克服急于求成,任意加大训练量和训练难度。实践证明,只有科学施训,才能在保证训练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训练成绩。

(五)严防训练伤害

一方面训练的组织工作必须严密,训练场气氛应该是紧张有序,有条不紊,严防训练伤发生,训练场应该严肃。另一方面要提高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训练前要活动开身体;三是熟悉掌握动作要领。在新课目开展之前,教师必须认真讲解动作要领,让每个人弄懂、弄通,并熟练掌握,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因动作要领未掌握,动作走样而发生的训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