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课程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7 17:28:18

电商课程设计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数据库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高水平大学建设看成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早在2016年上海市就通过了《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方案指出:高校水平不仅反映现实综合国力,也关系国家未来竞争力。为培养国家急需的电子商务人才,在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华中师范大学等8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至今,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已达到1000所以上。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但是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而转投其他行业[1]。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电子商务特点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数据库实验课程是培养电商人才的一门重要实践课,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1、教学条件支撑

数据库实验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结合培养电商人才的要求,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和校内电商人才实践教学场所三个方面对所需的教学条件进行分析。1.1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电子商务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教学质量,高校需要加大调整师资结构力度,打造一支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2-4]。以我校数据库实验课程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是一支结构合理,综合性、研究型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完成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科研项目,并成功组织了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比赛,为电商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1.2课程教材。目前数据库教实验教材主要面向计算机类和管理类专业,缺少和电子商务直接相关的教材。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库实验教材。将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和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相融合,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数据库设计能力,同时经过教材中电商案例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初步认识。1.3校内电商人才实践教学场所。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本身对实训要求较高,同时电商人才高水平大学下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以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为例文/刘勇樊重俊培养对实践要求也较高,可以建立校内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以我校为例,拥有部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进行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拟培训。通过自主开发的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拟培训,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等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掌握课程的体系设计、行业动向和前沿技术。

2、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

结合电商人才培养的特点,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分为基础型实验、专题型实验、竞赛型实验和实验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四个部分。此外,通过校企电商人才培训基地,让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等所学电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1基础型实验。在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中,基础型教学是第一个环节。根据数据库教学要求,在这个阶段中共设置11个实验,包括数据库定义与操作语言、安全性语言、完整性语言、触发器、数据库设计、存储过程、数据库应用开发、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大作业、数据库监视与性能优化、数据库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上述实验共有26个实验项目,其中必修12个实验项目,选修14个实验项目[5]。通过上述实验环节,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结合上机实验的具体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特别是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的使用方法。2.2专题型实验。在基础型实验环节后,开设数据库课程设计专项实验。在该实验环节中,结合现有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进行有关电子商务的专题训练,包括基于电子签名的电子合同谈判系统设计、校园团购网的开发和建设、基于电商平台的校园外卖需求分析、跨境电商平台分析和在线评论对电商企业的影响研究等。此外,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抓取工具,从京东、淘宝、当当网和携程网等电商平台抓取网络数据构造实验数据集。通过专题型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数据库综合应用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兴趣。2.3竞赛型实验。在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等理论和方法后,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沪杏杯”电子商务企业调研大赛等。以赛带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利用数据库等解决电商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为例,结合“创新、创意及创业”精神,考虑到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比较注重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参赛学生解决电商企业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把数据库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既解决电商企业实际问题,又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比赛过程中,为提高各个参赛团队在创新、创意及创业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各个团队成员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进行分工,并独立开发B2C电子商务平台,并在各自平台上使用冠名公司提供的商品在B2C网站上进行销售,让学生体会到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商品的乐趣。2.4实验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建立多方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构成考核与评价模式,突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考核标准主要包括实验过程、实验代码和实验报告三部分[5]。实验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态度、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实验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验代码考核主要考察学生SQL程序规范性、正确性和效率等;实验报告考核主要考查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等。实验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报告答辩。在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突出电商环境下熟练应用SQL等软件实现辅助商务决策的能力;再次要求实验报告与电商行业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制定和实施电子商务行业解决方案的能力。2.5校外电商人才培训基地。作为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的延伸,更因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可以建立校外电商实习基地。通过在电商企业的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所学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解决当前电子商务实践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加深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理解电商工作岗位对其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习的过程是把电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过程。在与一线电商工作人员的共同合作过程中,加强对电商行业的理解,接受电商企业的管理和创新创业的熏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电商行业就业观和成才观。此外,电商企业可以直接从实习生中挑选合适的人才,节约了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

3、结束语

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在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水平、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个经济领域。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培养高质量电商人才。以数据库实验课程设计为突破口,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雷丽彩,郭赋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措施——以湘潭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8(3):157-160.

[2]刘学忠.论大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0-51.

[3]吴清烈.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误区与专业发展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5(2):37-41.

[4]黄江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以暨南大学为例[J].电子商务,2014(1):67-68

[5]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习题解析与实验指导(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樊重俊,刘臣,杨坚争.数据库基础及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年1月..

[7]樊重俊,杨云鹏,杨坚争,唐生.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8年6月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2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群,是以微观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在不同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如部分研究性大学;有的偏重于应用,如部分地方性高校或者二本三本院校;有的定位于职业技能和一线应用,如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一定差异,但传统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要求以及基本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工商管理学科属于典型的宽口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泛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国内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专业素养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方面。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身心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课程评估标准,均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首先,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如上所述,传统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理念中主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以效益经济作为企业运行效率的唯一标准,缺乏生态理念,只会被动履行或者隐性逃避企业的生态责任,更不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总之,没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课程设计理念也会培养出相应的缺乏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人员们、企业家们乃至企业们。其次,课程设计内容上缺乏环保教育。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内容上,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中,都难以找到基本的环保通识课程和环保专业课程,如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课程、日常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以及环保实践操作,更不必说企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等绿色课程。最后,课程考核环节缺乏环保导向。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考核环节基本上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点,考查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以认为现有的课程考核环节是单向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基本的环保导向,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生产设计,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环保知识等等。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改革

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工商管理学科也应该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如前所述,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还应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生态人”———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主动履行企业的生态责任,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生态思维成为一种常态,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企业。从而践行教育的共同目标———个人的发展、适应环境及与社会互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就必须确立新型的生态知识观。传统的课程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知识观,将知识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真理。个人见解无法融入给定的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客观化与科学化的追求以牺牲个人知识与见解为代价。而新型的生态知识观融入了学生个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强调对生态知识的深刻理解与重新建构。

由于学生这一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的个人生态生活、个人生态知识、个人生态经验也构成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资源与材料,面对课程知识,师生获得“某种尊严和言说的权力”。在课程设置的生态目标上,应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协调发展,注重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以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应突破狭隘的科学知识的束缚,谋求科学知识课程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完美融合,使得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体验等人文精神,把科学知识、生态文明理念、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进入每一个学生的意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事业成就过程之中,使学生的个人生态知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成为他自己的特殊精神世界,并在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位置,使得生态意识成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内容改革

王牧华、靳玉乐等学者认为,生态主义课程是运用生态主义理论研究课程的产物,它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有关于生态主义理论的课程;为了实践生态主义而发展的课程。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它包含了广泛的课程形态及其理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工商管理课程主要是指第三种涵义,即为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而设置的课程,目的在于在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中更好地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工商管理学科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与实施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点措施:第一,设置若干关于环保生活常识、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系统设计、企业关于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等选修课程或讲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者若干门课程并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同时加强隐性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养成“生态人”的思维习惯。第二,设置绿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设置绿色课程实践和设置绿色社会实践。绿色课程实践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野外参观和调查,让学生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工商管理“清洁生产”或“生态教育”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清洁生产或节能减排实习体验或模拟实验;利用节假日组织安排学生到荒野中体验与实践,激发生态环境悟性,让学生在融入大自然中体味自然环境、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绿色社会实践方面,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环境保护实践或社会调查。如生态或绿色协会组织学生开展建议废除一次性方便筷、回收旧电池、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减量消费、生态消费、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入中小学和居委会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如环境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企业排污对社会的危害、企业实施生态生产对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从而认识到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得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在环境知性、悟性和德行方面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考核环节改革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跨境电商实训;评价体系;课程设计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相关产业的步伐成为了常态。跨境电商主要通过平台(如敦煌网、EBay、速卖通等)达成交易。伴随该新型交易模式的飞速发展,对熟悉跨境电商业务和操作技能的商务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如何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英语沟通能力、熟悉外贸流程和操作、了解跨境电子商务基本营销理念和技能、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总体上看,增加跨境电商特色,是商英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1学生培养的评价体系和进程规划不够灵活

目前主流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单一学校评价或者校企联合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不够客观。育人模式建议按照跨境电子商务业界的统一模式,对商英学生进行实习培训指导;按照统一的认证标准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并最终按照统一的准入门槛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进而提高商英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些比较有前瞻性眼光的学校已经引入第三方(由电子商务商会)认证。这种评价体系显得更为规范、客观。按照这种比较先进的评价体系倒推,就会发现大部分商英专业的教学进程规划偏保守。目前的三年规划很多是2年学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这样显得颇为保守。如果实行2+0.5+0.5的模式,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即两年时间在校理论学习,半年时间去学校与企业合办的实训中心接受培训,再留半年去企业一线实践。

2教学手段不够先进、教材不够丰富

实训课程主要运用一些模拟化软件,让学生依据外贸业务程序来模拟实训,这些目前较为普及的软件与实际外贸企业的业务间存有差别。差别在于程序的内容稍显单薄,每项任务基本需依照软件设定的步骤来实施,这样操作的不足之处是较机械,无法模拟出真实业务流程的风险性、繁复性、精密性且学生没有压力也缺乏利益驱动。商务英语专业还面临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与实际工作相背离的情况。跨境电商是新兴行业,相关配套的教材及辅导用书不够丰富,更新速度较缓,教学实训的软硬件不容易跟上。另一方面,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英语教学经验但外贸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尤其是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偏弱,这也导致了师资不足的情况。

3经费不足、渠道链容易断裂

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资金不充裕、场地设备不完善、业务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由于软硬件的投入在经费申请上不太容易,一些学校的实训室难以照搬企业平台模式来操作。所以要培养出有综合能力的学生就很难了,这些人才既需要操控平台运营、国外产品策划和投放、又要懂得排名优化等。从某些院校的商英跨境电商实训的日常运行来看,学生虽然在B2C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开了店,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货源和高企的跨境物流成本,其所成立的跨境网店很难持续经营下去。

4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设计不够前瞻性、专业间合作少

商英专业培养目标中普遍没有清晰界定出跨境电子商务岗位中商务类、综合技术类、管理类等不同岗位对人才的不同要求,相关教师对于商务英语类人才在步入跨境电商行业后会选择怎样的岗位、面临何种实际困难,往往缺乏足够的预判。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跨境电商方向,而现有的课程设计不够前瞻性,缺乏许多辅助课程。建议增加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类课程(其涵盖美图秀秀、PHOTOSHOP等对图片进行美化处理的内容)、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维护、网络营销等。另外在原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商务英语时文阅读能力。其他建议开设的跨境电商特色课程还有:商务模拟谈判、国际物流与跨境支付、跨境电商英语、网络客服、跨境网络营销推广与数据分析、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介绍与选择和基本操作等。若需要开设这些涉及范围更宽广的课程,则要依靠专业间的交流合作,否则无法保证教学的专业性。

5学生在实训中显示能力、经验不足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4

给人以创作的冲动。画家眼里,设计。设计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或是一幅向日葵;建筑师眼中,设计是昔日鎏金般的圆明园或是今日一塑自由女神像;电子工程师心中,设计是贝尔实验室的电话机或是华为的程控交换机。凡此种种,但凡涉及设计都是一件良好的事情,因为她能给人以美的幻想,因为她能给人以金般财富,因为她能给人以成就之感,更为现实的能给人以成长以及成长所需的营养,而这种营养更是一种福祉,一辈子消受不竭享用不尽。就是以此心态对待此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于是偶然又必然地收获了诸多,概而言之,大约以下几点:

思绪全无,

一、温故而知新。课程设计发端之始。举步维艰,对于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的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起圣人之言“温故而知新”便重拾教材与实验手册,对知识系统而全面进行了梳理,遇到难处先是苦思冥想再向同学请教,终于熟练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领悟诸多平时学习难以理解掌握的较难知识,学会了如何思考的思维方式,找到设计的灵感。

诚如举步维艰,

二、思路即出路。当初没有思路。茫茫大地,不见道路。对理论知识梳理掌握之后,茅塞顿开,柳暗花明,思路如泉涌,高歌“条条大路通罗马”顿悟,没有思路便无出路,原来思路即出路。

关于真理的大讨论最终结果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从耳闻以来,

三、实践出真知。之后。便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教条。时至今日,课程设计基本告成,才切身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明晓实践出真知。因为在教材上,数字钟不过是由计数器和译码显码器组合而成,也便不以为然搭建电路图,结果电路出现诸多问题,譬如短路开路,EWB中引脚悬空即为低电平,现实中引脚悬空呈现大电阻特性即高电平,不为则不知,无为则无知,实践出真知。

足见“创新”举足轻重。而在DVD产品上市之初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四、创新求发展。创新”目前在国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原本前景看好的国内市场却使国内DVD生产商无利可图或图的仅仅蝇头小利,只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用国外专利技术,每台售出总要交付高额专利技术使用费。因此,要从小处着手,顺应时展潮流,课程设计中不忘在小处创新,未必是创新技术,但凡创新思维亦可,未必成功,只要实现创新思维培育和锻炼即可。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5

1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1各高校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很多高校根据地方电商企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各类适应当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求的、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各高校在应用型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1)分学期、分时段培养模式。将每一学年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分为不同时段。比如,在“双11”、“6.18”等特殊时段安排实践课程等,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序融合,或者将每个学期分为两个部分,大部分教学时间为理论教学,三到四周的时间进入企业实践。以上时段均为大三、大四学年实行。(2)校企互换式。高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提供教师和场地为企业员工培训电子商务前沿理论知识,企业为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或提供实践教学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四阶段,企业通过对学生各个时段的培养与考察在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预分配,由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共同开展教学和实习管理。(3)“理论+实践+毕业设计”模式。学生在校前三年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只有课程实验课,没有岗位实践,大四上半年进入校外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8学期回校进行毕业设计。1.2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大多数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偏于理论知识,电子商务运营实践操作类课程较少,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网店运营操作都不会,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2)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没有地方深入合作的企业,有真实长期校企合作的院校仅占二成左右。这说明,目前我国实际只有极少院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深化实战型的培养,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或表面层次的校企合作层次上。(3)缺乏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电子商务专业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各地方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远远落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一个方面数量不足,另一个方面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2.1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电商企业的蓬勃发展。以黑龙江省电商企业发展为例,黑龙江省电商企业数量少,且发展规模小,因此,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优秀的电商人才,也是促进地方电商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地方电商企业通过参与高校电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人才模式、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可以大大节约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其次,产教融合可以实现企业与高校共享高校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电商企业员工开展职业素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共同分享知识成果,实现双方共赢的格局。2.2产教融合是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电商专业根据地方电商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通过引入企业的师资、资金、项目等有效资源,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同时利用企业掌握行业前沿发展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可以提升实战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大力发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地方电商企业需求的电商人才,无论对于地方电商企业还是高校,均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案

3.1加强产学合作,构建实用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依托企业电子商务实践基地,结合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共同设计和打造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可持续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1)课程设置。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分专业进行教学,大一、大二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全面覆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依据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建立“三进阶”的核心课程,大一学习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大二学习网店运营与管理,并将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上银行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课程作为考试课重点学习,大三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专业方向。例如,我校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新媒体运营与管理、商务数据应用与管理三个方向,依据三个专业方向分别建设若干门课程,办出具有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课程。(2)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依托电子商务仿真软件、校内实践基地等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岗位认知课程设计、网页设计课程设计、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等。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尤其是大三、大四学年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所占比重,并根据行业发展及前沿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开设的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即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3)项目实战。大三、大四学年设置企业项目实战课程,集中进行三到四周左右,具体操作上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项目实战形式,通过合作企业引入淘宝宝贝详情页设计、新媒体短视频设计等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学校即可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二是横向课题项目形式,主要由企业与教师进行横向课题的联合申请,组建学生团队参与到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同时还可以增强学校及企业的科研能力。(4)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校园内建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可以建立众创空间、SOVO等,邀请校外电商创业团队进校或企业的创业项目入校,为学生提供在团队中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通过校内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挑选可行的电商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对优秀学生项目进行指导。3.2校企共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在产教融合培养电商人才的过程中,课程是基本保证,很多高校针对电商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全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课程体系设计,尤其在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电商企业与高校进行深入合作。由于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一般,电商企业的规模及数量都有限,因此,电商企业参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更应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课程为载体,与企业共同推进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电商人才。其次,提升校企合作中电商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高校与电商企业共同制定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电商企业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及前沿技术发展需要,提出课程建设方案,与高校教师共同编写适合企业需求的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标准、新技能。电商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可全程参与课程建设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和调整、课程大纲编制、教材编写、实习实践指导等所有课程建设工作。3.3校企共建产教融合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健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即可以在企业内为学生预留实习轮岗的岗位,学校将教学执行计划与企业充分沟通,保证企业用人时能够确保人员充足,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也可以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将实训基地建立在学校,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投入相应设备耗材,企业投入部分运营资金,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制度。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长效运作机制,基地的所有实验实训项目由学校教师或企业讲师共同承担。3.4校企共育师资,搭建产教研一体化平台。通过深入的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升教师的电商运营实践能力,以及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间接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首先,学校可以定期从合作企业中聘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电商运营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类课程的授课任务,并通过短期的教育教学培训,使企业专家同时具备教学能力,实现实操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其次,学校可以根据教师承担的不同专业方向或课程教学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电商企业承担电商运营实际工作,或聘请电商企业的专家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岗位指导青年教师,强化训练教师的电商运营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共建校企科研机构,同享学校和企业的共有资源。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科研机构,可使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充分合作,将企业须解决的科研难题或应用型项目“移植”到学校中,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可以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将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投入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为电商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3.5建立产教课程评价与监督制度。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可共同建立较为完善的产教课程评价与监督制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在课程评价方面,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作为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过程评价,同时,采用学校理论等级评分标准与企业员工考核标准相结合,给予学生最终成绩。第二在监督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校企合作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全面指导监督,及时指正问题并提出合理指导意见,以促进产教课程顺利进行。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行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对电商人才的需求巨大,同时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科同时具有复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体系具有复杂性,需要社会、高校、企业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要想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方案设计,做好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提升实践教学的标准,积极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构建符合应用型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敏.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初探——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为例[J].商业经济,2020(10):195-196.

[2]吴清燕.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8(18):1-3.

[3]黄玲玲.民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信息化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7):71-73.

[4]刘盈丰,金明.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7(11):243-244.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如今随着社会对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也是供不应求,很多学校便展开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是让电子商务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继续开创研发电子商务领域、改变电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可以说校企合作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能让广大学生受益匪浅。

1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其模式

校企合作,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企业与学校之间搭建的一种合作模式,无论是大学、高中、小学,企业都可以有针对性的与学校一起培养人才,这样做不仅是注重了人才的实用性,同时也为学生和社会搭建了桥梁,避免了学生初出社会经验不足的现象。在我国日益重视教育的今天,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培养出人才,而且能够较少人才的流失,为我国的发展打造更多的精英。校企合作模式一般分为四大类:1.1学校直接将企业引进校园。有了企业的投资,学校可以大力改造一些基础设施,或是完善学校需要的某专业的设备及师资力量,这样就能避免一些学校因为资源不足而导致学生无法更好的学习专业或是实践。1.2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利共赢。如果说企业并不想一味的投资学校,那么就可以采取第二种模式,可以将自己的员工送去学校学习,而学校即将毕业或是寒暑假想要兼职的学生就可以去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做不仅能让企业的员工提升自我能力和价值实现,也能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和工作,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并确定自己的奋斗方向[1]。1.3企业专人培训。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就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企业拿出专业型的人才来到学校,充当讲师的角色为学生们授业解惑。学校可以定期制定一些讲座或是专题的计划,企业也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培训,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学生走弯路,或是学校专业部分欠缺的问题。1.4签署订单班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在许多学校大力推广,例如武汉的部分高校,就会分出订单班,而学生想要进入订单班就需要参加考试或是专项考核,这样企业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避免一些不感兴趣或是能力不足的同学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开展订单班以后,企业可以根据想要培养人才的方向来进行培训,无论是师资力量或是教学实验用具,企业都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校企合作虽然是在发展中新提出的一种合作模式,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更高效的培养出人才,且能让人才为自己的企业出力,这种模式能够达到的效果也就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过硬,学校的发展口碑和学生的就业率更高,企业拥有更多的专业型人才,这样的合作是能够达到互利共赢、资源共享新模式。

2目前传统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方向模糊。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大力推广电子商务专业,且有的学校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主导专业来吸引学生选择,但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理解电子商务的含义,也没有专业经验足够丰富的老师,设备也只是简单的一台电脑,而课程方面的设计也是杂乱的。例如:武汉某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是近两年才开展的,但老师们以前都没有太多电商方面的经验,大多配备的老师都是经济管理专业的,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理解到电商的皮毛。在课程设计上,此专业开设有PS、软文、经济与管理、商务礼仪、跨境电商等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明确,每个课程都只能学到很浅的知识,也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甚至有的课程并不是电子商务行业最需要的,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学习的比较混乱,没有一个较强的专业知识,对于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的理解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虽然接触的面广,但大多不精,而且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比较狭窄片面。再加上很多电商都是中小型企业,对于电商人才的要求就更加的高,刚出社会没有经验,再加上专业技能的不足,就会让很多学生感到工作乏力。2.2缺乏实战经验。上面说到课程设计模糊,还提到了学生们没有实际的电商经验。大家都知道凡事不能纸上谈兵,像电子商务这种属于技术型的专业,实践就是最为重要的。书面上的案例和道理都只是某一个时间段或是某个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电子商务行业更是一天一个新面貌,如果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学习,那么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就只会停留在老旧的过去。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所以就很容易与发展中的电子商务脱节。除了实践操作之外,很多学校也没有完善的电商学习设备,例如电商学习的各种模拟软件,因为老师的经验不足,也无法及时的更新学习软件,导致学生总是空有一副理论却不会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更加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进的步伐。2.3不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由于许多老师对电子商务行业了解的不深,再加上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导致在教学上的思想老旧或是有偏差。老师对于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也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一切的教学都是在理想状态下完成的,对于实际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想带偏离,甚至会出现很多学生学完以后并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老师自己有一定见解看法的,但由于没有经历过电商的发展,也没有实际操作过,以至于有些观点可能存在误区,这样就很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思想,以至于学生在实践的时候没有一个准确的工作方向。

3校企合作应用在电子商务的好处和案例

3.1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既然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存在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和教学方向的模糊,那么校企合作就很好的改善了这个缺点。首先企业是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那么在课程设计方面就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实用、易懂、专业性强的内容。且这些课程是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是扎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心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再是模糊的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其次,企业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让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自己企业的要求,还可以给爱好电商不同领域的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3.2完善的设施和丰富的实践。除了目标明确之外,完善的设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那么就得了解目前的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到的软件和应用的方式,这样可以大大避免“软件更新了,学生不会用”的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战经验,例如京东的“618”、淘宝的“双十一”“双十二”、各种品牌的周年庆等,都可以通过学生报名的方式,再加上活动前的培训,让学生能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和内涵,也能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到企业的工作模式和电商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2]。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将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并且应用,让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不再单一片面,对于工作内容也有了一个宏观的概念,告别枯燥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3.3合作案例。近几年校企合作达成互利共赢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案例一、2016年某职业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启了“跨境电商”的订单班,招收的学生都是对跨境电商感兴趣的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专业的英语课程、跨境电商的实际操作、国外电商平台的专业学习等等。当地还有6000多个跨境电商的企业和单位,在每年的寒暑假,企业之间就能够相互合作,为这些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地方,这就类似于为学生创造的实训基地。整个课程是以实训为主,以书本为辅,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实训,直到毕业时学生就已经能积累三、四年的实战经验。当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可以直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或是单位,这样不仅节约了各个企业重新培训的时间,同时也将人才留在了本地,让本地的电子商务领域越发的壮大。案例二、2011年某企业采取校企合作的第一种模式,直接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这样的实训基地不单单只为一个学校的学生提供,而是可以多个学校,实现了多企业多学校的合作方式,把学生和老师们聚集在一起,相互进步学习。久而久之,不仅让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实战经验,还成立了一支强大的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团队,而这样的老师在各自的学校又能够带领下一批老师的实践学习,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就会让一个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真正成为领头羊。除此之外,企业还会与学校共享资源,举行各种电子商务比赛,例如在模拟软件上的创业大赛、学生自主规划的策划大赛等等,这些比赛能让学生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3]。经过了这些比赛和实战经验的洗礼,学生们能更加了解在电商领域适合自己的板块和发展前进的方向,即使刚毕业,也能够有足够的经验去中小型企业工作学习。

4总结

在科技和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其他任何技能性强的专业,都应该大力推广校企合作这一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学校变得更加富有特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能更加的高效精确,同时还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是现在、也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胡盈丰.应用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8):157+159.

[2]童俊,王凯,刘佳颖.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3):94-97.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电子商务

随着新零售、物联网、大数据、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不同电商形态的快速推进,电子商务行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丰饶,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相关新型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目前,我国高校每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有数十万,可企业却招聘不到所需的人才,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未适应电商的发展,这急需改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本文就电商行业的发展和电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探索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1、电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尚存问题

1.1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欠合理

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保持一致。目前部分高校考虑到学生可能从事IT行业,使信息技术类课程定位与设置出现了偏差,课程体系不仅涵盖电子商务行业本身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还引入大量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甚至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希望学生具备从事信息技术类岗位的能力。这样导致电商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门类多、主干课程不突出、实用性不强,偏离了以商务为本的电子商务专业本质特征要求。

1.2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不合理

目前部分高校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过程中,未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要实现商务与技术的有机融合,甚至以某教材为本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造成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知识简单的叠加。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没有从营销型网站的角度去考虑组织教学内容,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完全一致。

1.3电子商务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目前高校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来自计算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专业,造成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的简单组合。教师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电子商务实务经验,教学难免脱离实际,学生感受不到信息技术在商务中的作用。

1.4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本的实践性强,如网络数据库技术等课程,但目前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普遍不够,验证性实践教学多于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2、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2.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教育部2018年的电子商务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和信息经济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和电子服务综合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商务运营、专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知识要求: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通识类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理论与专门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电子商务新兴产业动态,注重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及时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能力要求: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获取的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于电子商务实务的技能;初步具备基于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与互联网应用能力。素质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职业素养;具备较高的网络文明素养、电子商务诚信与信用素养、信息安全与保密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和团队合作素质;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基本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

2.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

电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需求分析要结合电子商务基本业务流程,对每个工作环节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对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业务流程主要有策划、实施、运营、营销等,其中策划包括市场分析、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等环节,实施包括商务实施、系统实施和管理实施,运营包括商务运营、组织运营、网站运营和系统运行维护,营销主要包括线下营销和网络营销。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业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实施环节、运营过程中的电商平台管理和系统运行维护环节以及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环节。系统实施环节,学生要掌握电商平台建设的基本流程和要素,熟悉HTML、Java等语言,还需掌握常用的电商平台开发技术;网站管理过程中,要了解信息安全技术,掌握数据的采集、管理和数据分析技术等;系统运行维护中,要对系统的流量、用户等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以确保系统的可靠可用;网络营销环节中,对营销分析和营销评价都需要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技术作为支撑,而关键词分析和链接管理等网络营销专用技术对于网络广告和搜索引擎营销也都是必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与优化

3.1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应用开发技术、系统设计与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电子商务安全、互联网前沿专题等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各知识模块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选择开设1至多门课程。信息技术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上,构建一个由“基础技能培养、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科技创新训练”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基础技能培养层是由各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课程的实验课来完成,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是由一些综合性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如WEB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和设计性实验等组成,科技创新训练层是由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如毕业论文与设计)和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设置的学科竞赛与创新训练项目。

3.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优化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征,为了实现商务与技术的融合,因此需要将电子商务专业部分技术类课程和经管类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增加信息技术知识到电子商务管理各个环节应用的相关内容,增加互联网营销与管理知识到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开发过程中,将互联网思维、计算思维等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中。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知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增加网络营销的相关知识,如搜索引擎营销、搜索引擎优化、视觉营销等内容;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从主要讲解基于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向响应式、大数据通用开发和分析平台转化;网络营销中增加基于大数据精准营销方式的相关内容。

4、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4.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学时有限以及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议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将部分专业课程建设成为开放式在线课程,采取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并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实施“非标准化答案”考核方式创造条件。

4.2采取项目驱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引进或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案例作为教学与实践内容,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采取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某个项目的模式。如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分组综合运用网页设计与制作、WEB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络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知识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的界面设计、动态设计和维护等;在网店运营与管理课程中,综合运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网络营销学等课程知识完成店铺的装修。通过这种项目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更多的行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4.3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应加强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可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模式的组合。

(1)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表现、作业情况等进行评定,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核心能力的掌握情况。

(2)基于实践技能的考核方式

该考核方式主要适用于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考题要求,利用给定文字、图片、背景等素材,在相应的软硬件环境下完成规定技术要求的设计与制作。

(3)基于项目实战的考核方式

该考核方式主要适用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内容包括:项目设计成果、项目实施过程、团队协作、设计报告书等。个人考核成绩由项目团队分和个人分构成,其中项目团队分由项目成果、设计报告书来评定,个人分由协作能力、过程表现来评定。

(4)基于非标准化答案的考核方式

该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评价,将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平时测验等均列入考核范围,考核内容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参考文献

[1]王志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专业“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06):114-117.

[2]鞠剑平,张秋生,韩桂华,潘飞平.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12):124-127.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商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不断优化页面内容和产品来吸引客户,还要提供更优质的网下物流服务使客户满意。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使企业与客户的交互方式发生改变,企业销售渠道从传统网下渠道向网上延伸,网上销售网下物流,物流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电子化日渐趋于成熟,而“物流”却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用人单位对既懂得电子商务同时又掌握物流管理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1课程建设背景

在相关人才招聘网站上输入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进行搜索,可发现与之相关的岗位有上千个之多,可见一个学生同时具备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种技能可以大大拓展选择职业的范围,提高学生应聘职位的信心,增加就业的砝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使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课程教学内容简单按照物流功能进行组织教学,虽然部分教学环节有实例操作,但就知识体系而言,某个或某几个实例很难将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全面展示给学生。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后的教学内容以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企业接到订单后开始按照完成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电商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任务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设置真实工作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具备在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部门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2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在课程设计时以相关行业职业技术标准为依据,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与行业组织、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规划,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以确保培养的人才既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又能与企业就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根据课程设计理念,本文确立课程的设计思路为:(1)着眼于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以第一职业岗位子群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为导向,以第二职业岗位子群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为拓展,彻底打破原有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突出课程的适应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2)解构岗位业务,分析工作过程,结合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解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相关业务,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结合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相关职业技术标准,以电子商务物流工作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为本位,依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相应的工作项目。(3)构建多样化工作任务,系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系统培养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每个工作项目又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学习性工作任务、实践应用和拓展工作任务等。(4)培育学生具备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6R职业素养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6R(RightProduct,RightTime,RightQuantity,RightQuality,RightStatus,RightPlace)要求是指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实现总成本最小。一流的员工来自一流的职业素养,重点培育学生具备物流管理6R服务规范的职业素养,处处以成本为核心做好物流管理,爱岗敬业,为企业创造利润,为自己赢得机会。

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

首先面向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广泛的网络调研、企业实地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调查及回访,了解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然后分析相关职业技术标准,并与校企合作企业充分研讨后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定的工作情境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专业的快递公司等,其工作岗位(群)的岗位要求是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发送过来的订单快速完成商品的采购、入库、拣货、理货、出库和配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成本将合适数量的合适产品送达客户。依据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整合成六大工作项目,分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电子商务运输与配送管理、电子商务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企业工作过程与课程教学内容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能满足相关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及与时俱进的特点。

4教学模式创新

(1)建立融“教、学、做、拓展、证、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以传统教学简单按照物流功能进行组织的方式,而是以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从电子商务企业接到订单后开始按照完成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先易后难、由浅及深,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将逐步降低任课教师的传授作用,教师的重点放在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应用和任务拓展,并将相关职业证书和大赛的内容也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实现教、学、做、拓展、证、赛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2)创新工作任务,引入CDIO工程教学模式课程中每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学习性工作任务;二是实践应用;三是工作任务拓展。通过引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CDIO工程教学模式共分四步,首先是构思,即要求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的内容,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分析工作任务的目标;其次是设计,即教师设计相关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第三步是实现,即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按照任务要求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是运作,即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开展总结、汇报、评价、共享成果,并把学习的收获加以提炼,逐渐形成自身的职业能力。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大大提高学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岗位工作奠定基础,适应市场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赢得职场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碧枫.基于工作过程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4):182-183.

[2]慕艳平.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建设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电子商务,2016(9):71-72.

[3]乔华.“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65-66.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BIM课;程设计;大工程观;建筑全生命期;综合应用

当前,建筑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强烈,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迫切需要开设BIM课程。然而,我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将BIM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中,专门开设BIM课程的高校非常有限。而在BIM技术起源的美国,高校往往都开设了专门的BIM课程,以培养学生全局的BIM知识体系和技术视角。我国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应如何开设BIM课程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研国内外BIM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大工程观开展了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BIM课程设计的研究。

一、BIM课程开设背景

BIM是英文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缩写,国内一般称之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区别于传统以CAD为基础的建筑设计的新方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革命,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建筑全生命期内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9号文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1],指出“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随着BIM技术的推广,BIM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普遍缺乏BIM课程。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2]就指出高校在培养BIM人才方面存在“缺位”,并提出高校土木专业增加“BIM技术”课程的提案。因此,亟待开展BIM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高校土木类本科专业主要将BIM技术融入现有课程中,独立、专门开设BIM课程的高校非常有限。经调研,BIM技术一般被融合在CAD、工程项目管理、房屋建筑学、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中。[3]然而,这种融合的BIM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对BIM技术有系统、全面的学习,不利于培养BIM人才。而在BIM技术起源的美国,高校往往都开设了专门的BIM课程[4],如斯坦福大学的“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南加州大学的“BIMandIntegratedPractices”等。然而,国内在专门的BIM课程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少量高校开设了专门的BIM课程,而且关于BIM课程建设的研究也非常有限。[5]本文在调研国内外BIM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大工程观论证了面向建筑全生命期BIM技术应用的课程目标,讨论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课程实践检验了课程设计的效果,为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BIM课程提供重要参考。

二、基于大工程观的教学目标

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在《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学院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概念:“大工程观是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的,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6]大工程要建立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工程视角和知识体系,不能割裂地看待整个工程项目。BIM技术本身就是与工程整体密切相关的,贯穿了建筑全生命期。因此,学习BIM技术应基于大工程观,而不能孤立地限定在特定的工程应用上。悉地国际设计有限公司CCDI的过俊副总监在借鉴美国bSa(buildingSMARTalliance)[7]对美国建筑工程行业BIM应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了目前中国建筑工程行业BIM在建筑全生命期中的20种典型应用,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很多典型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建筑生命期阶段,而是跨越多个生命期阶段,甚至贯穿整个生命期。因此,如果在BIM教学上,不能树立面向建筑全生命期BIM技术应用的大工程观,那么将难以很好地适应实际工程的系统性需求。而且,如前所述,很多高校采用将BIM技术融入其他课程的方式开展BIM技术人才培养,但这种分散融入式教学会导致知识零碎、视角局限、BIM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不全面等问题,不利于形成BIM技术的大工程观。正如前述国务院2017年19号文中所述“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因此,BIM高级人才应该有建筑全生命期的技术视野,BIM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应该覆盖建筑全生命期。另一方面,BIM技术的大工程观不仅仅体现在贯穿建筑全生命期,也应该体现在面向工程的综合应用技术体系,因此,BIM教学不能局限在特定技术上。当前,学生在无专门BIM课程情况下主要通过购买教材自学或报名商业网课学习。然而,绝大部分BIM教材和网课教的都是BIM建模实用技术。建模技术虽然重要,但过多集中在建模上就会让学生认为BIM等于建模,这就远远降低了BIM的价值。BIM的价值并不是模型,而是模型承载的信息和广阔信息应用。而且,建模等实用技术的深度和创新度很低,这就导致了这些技术随着逐渐普及就会越发廉价。例如,在一些电商平台上,6000万个BIM构件库售价仅2.9人民币,一个构件BIM建模费用远低于1分钱。因此,对于土木工程本科生而言,BIM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局限在实用技术上,而应构建学生基于BIM的信息化理念,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BIM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面向建筑全生命期,建立学生基于BIM的信息化理念,通过讲授BIM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首先,根据前述教学目标,BIM课程应该面向建筑全生命期,这就意味着BIM课程应该涉及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不同阶段的内容。因此,BIM教学内容较多。为了保证系统、深入的教学效果,BIM课程的课时不能过短,本文建议BIM课程至少为32学时。另外,考虑到土木工程相关的BIM技术在规划和勘察阶段的应用较少,而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阶段较多,因此,如果课时有限,可以面向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三个阶段的BIM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其次,根据教学目标,BIM课程还应该建立学生基于BIM的信息化理念。因此,BIM课程一方面需要包括BIM概念、应用现状与标准、主流平台等基本概念性内容,让学生对BIM有一个全局认识,形成BIM技术大工程观;另一方面也需要包括BIM工程典用案例、创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等内容,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BIM知识,更是要建立信息化理念,进而通过以BIM为主的信息化思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也体现了大工程观中服务工程实际的思想。最后,BIM课程还需要通过讲授BIM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BIM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兼顾知识与技术实操。具体而言,由于BIM技术大量依赖软件,因此,除了讲授内容,也需要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习BIM软件及其操作技能,比如BIM建模、施工过程模拟、模型转换等。而且,要培养综合应用BIM技术解决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就需要设置课程设计环节,锻炼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的多种BIM技术解决课程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设计也应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一个32学时的BIM课程为例,本文建议了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情况,如下表1所示: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大工程观中的服务实际工程和整体性理念。一方面,BIM技术本身就是为了提升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而产生,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技术实操。具体而言,应以课堂讲授和上机训练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讲授需要和上机实践相结合,一讲一练有序开展,并引进实际工程案例教学,拓展学生工程视野,引导学生针对工程实际问题有目的地学习BIM技术。另一方面,BIM教学也要培养学生BIM技术的整体应用能力,以充分适合工程灵活多变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应利用课程设计使同学可以将所学的BIM知识和技术进行整体应用。这有助于提升学生BIM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应该利用课堂机会,对学生课程设计作品进行充分的点评,以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和优势,更有针对性地提升BIM整体应用能力,并有助于形成BIM技术应用的大工程观。

四、教学实践效果

依照本文基于大工程观的课程设计,开展了一个学期32学时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BIM课程教学实践。该课程共有61人,全部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大三第二学期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大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了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BIM技术知识体系,并且通过上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建筑全生命期不同阶段的主流BIM技术。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已经构建了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BIM技术大工程观。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提供了多个类别题目,见表2,让学生根据类别自主选题。考虑到学期末学生课程较重,本课程允许学生分组开展设计,并且可以只选择一个类别。在实际上,学生已经树立了BIM技术应用的大工程观,单一类别的课程设计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对BIM技术整体应用能力提升的渴望。结果61名同学共形成了26个小组,其中21个小组都提交了综合类别的课程设计,具体分类情况见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进行了二、三个类别综合的设计作品,甚至有1个小组提交四个类别综合的作品。这充分显示出学生建立了BIM技术大工程观后拥有了自主开展BIM技术整体应用的内在动力。

五、结论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篇10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授课覆盖面非常广。该课程在市场营销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和理念,通过实训操练,还能培养一定的营销实战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在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营销组合分析、营销管理组织等工作领域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其课程内容涉及到各层次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采用“教、学、做合一”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项目导向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方法。项目导向法中的项目必须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分解必须建立在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以行业专家和资深教师的建议作为参考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项目导向教学任务的设计以企业营销策划为载体,根据企业营销策划工作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模块,将市场营销课程内容镶嵌到各个教学模块中去。

(一)课程设计理念从企业实践中来,到项目导向教学实践中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施教过程以及实习实训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计理念来展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整体设计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最好与地方企业合作来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共同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共同参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置;并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营销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因此,该课程可以借鉴企业的工作过程中的经验,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活化;同时,通过工作任务分解的方式将项目导向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和序化,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具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如下所示。

(1)邀请企业一线营销人员与校内专职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保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广泛进行企业调研,邀请企业的一线营销人员参与课程开发,与企业一线营销人员共同探讨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来自企业的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并按照企业的质量要求考核学生,使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

(2)围绕提升职业能力的主题,设计一个综合性、真实性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和学习中,体会方法应用,掌握市场分析与制定营销战略方案的技能,以此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学习项目要完全遵循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且可以更换营销公司进行项目操作。

(3)除主要训练项目外,学生还要课外兼职,以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的任务项目分解

(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作为市场营销类专业毕业的高职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一般是市场调查员、市场分析员、营销策划员、一线推销员,等等。在选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先把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调查清楚。市场调查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调查问卷设计能力、调查活动过程管理能力、调查数据收集与统计能力等;市场分析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市场分析能力,包括SWOT分析能力、消费者行为分析能力、STP分析能力等;一线推销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一般有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能力、推销技巧等。在清楚相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企业营销活动的实际工作过程(市场调查—市场环境分析—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产品推销)为主线,针对营销岗位(市场调查员、市场分析员、营销策划员、推销员)的职责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形成十一项学习任务,并确定完成每个学习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融合。

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项目

践任务项目分解出来以后,还必须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教学合一的目标。

(一)企业案例分析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企业的营销案例;其次,教师根据知识点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小组发言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仿真模拟在这个环节当中,所有团队以组为单位,模拟合作企业中的某个角色。教师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要求学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学习情景里的不同任务,例如,为企业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活动、统计调查数据、市场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定位,等等。这种模拟情景是对真实工作情景的模拟,完全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