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55

大学社会论文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1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如何实现中国梦。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了解当今就业形势,有助于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能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职业摸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激发他们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2007年、2004年和2009年分别开设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8、2009届毕业生,研究对象总数为126人,其中男102人,女24人,男女比例为17∶4。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查阅历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

2.2.2访谈法

走访相关领导,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及本地就业工作的毕业生,电话访谈或QQ联系外地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

2.2.3数据分析法

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类研究。

2.2.4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3.1.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定程度反映着专业办学质量的好坏,同时毕业生就业率还直接决定招生和办学规模。表1显示(来自体育学院学生就业资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上升,进一步访问得知,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毕业生不得不改变之前传统的就业观念,现在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就业理念。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新很快,贴近社会进程的发展现状。

3.1.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由表2可以看出,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选择留在本省及生源地,离家比较近,不愿独自走出去闯。还有很多选择了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逐渐改变,他们更愿意“走出来”,远离父母的庇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1.3社会体育专业女生就业情况

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8、2009届毕业生共126人,其中男102人,女生24人,男女比例17∶4。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天生的自身缺陷,许多用人单位考虑女生未来工作几年会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假期,而选择不招聘,性别歧视一直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据调查统计得知,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9届女毕业生共24人,升学率为16.7%,一次性就业率为83.3%。可见社体专业女毕业生就业积极性高,就业概率大。

3.2影响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分析

3.2.1外部因素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载体,要依据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条件和优越,要结合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所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和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有共性,又具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科相应的课程比例,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比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等,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3.2.2自身因素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也随之改变。拓展就业领域,一专多能,强化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择业理念,加强学生的就业规划和指导。同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不断拓宽知识面,用知识武装自己,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自我定位,确定正确的择业目标,树立良好的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

4对策建议

4.1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目前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总体形势看,存在着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忽视课程设置,对社会体育领域工作不积极,改行易业现象普遍。高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投入等与就业挂钩。

4.2高校的就业工作指导与就业教育

由于编制原因大多数高校没有专职就业干事,就业工作人员均不是相关专业出身,欠缺就业理论知识。科学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工作思路创新不够对就业工作的投入有欠缺,无论是在人力、设备、经费上的投入都明显不足,所以高校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努力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是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4.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缺少社会经验,缺乏职业素质,不了解就业环境,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所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用知识武装自己,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生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找到自己立足点和发展点,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4.4多方合作,提高就业率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2

一、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现状

“科学引文索引”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当时,西方学术研究已经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稳定的体系和科学研究范式,学者们普遍遵守这一规则。学术研究是通过论文之间的引证和被引证关系,反映出学科发展的脉络和知识积累情况,发现科研成果之间的关系。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因整体学术研发发展较晚而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得以起步,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期刊评价的开始。在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社会科学承担了更加重要的责任,这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学科规范程度较低,在期刊评价时存在更大的争议。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评价时有其特殊性:首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大部分均为综合性期刊,即期刊并不针对某一两个细分领域,而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多会按一级学科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次,国内自然科学研究具有规范程度高标准统一的特点,在评价时,会有高度统一的学科基础,更易于用定量指标进行测算,因此自然科学的期刊评价认可度较高,而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并未发展成熟。和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并不适合完全的定量评价,而是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

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介绍

国内较为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下简称社科院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RCCSE期刊评价报告》)在我国发挥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作用,其中北大核心和《RCCSE期刊评价报告》为综合性的,但包括了对人文社科类期刊的评价。

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于1997年提出开发设想,1998年作为南京大学重大项目正式立项,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其宗旨在于为科研管理提供参考、服务学术。这个项目首次在国内构建了CSSCI引文数据库,并推出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CSSCI的期刊覆盖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其中,经济学期刊数占比最大。在评价方法上,CSSCI按照文献计量学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从而选出影响力大、发展潜力强、编辑规范的作为其来源期刊。到2015年年底,CSSCI经过(1998~2015年)18年数据影响力十分广泛。目前,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已将CSSCI数据作为评估人才、项目完成情况、评奖的重要指标。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对国内期刊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进行鉴定的,其目的是优化图书馆的馆藏、为读者提供导读服务。北大核心学科分为24个专业大类和综合类,是对期刊进行登记划分,评定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大学图书馆制定的,采取的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的是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对期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1992年开发之初采用的是载文量、文摘量、被引量等指标,发展到2008年以后,共有9个指标,新增系统收录、Web下载量等指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运用指标定量评审的同时,北大核心的评审建立了专家评审机制。目前,北大核心已不仅是图书情报部门购买储藏期刊的参考,同时也为高校职称评定和学术走向提供了引导,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社科院核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根据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核心期刊484种,牵头完成的评价报告。该评价较为注重被学科论文引用,期刊的整体评价会以期刊的整体被引用即学科被引用程度为评价导向,在具体评价指标的设置方面,主要以期刊的总被引、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即年影响因子等指标来衡量。社科院核心的学科共分为24个专业大类和综合类,其中,收录的刊物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类似《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文摘类期刊,另一类是知名度高、具有较高地位的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以及部分高校收藏的核心资料等,第三类是指其他途径获取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章。总的来说,社科院核心是以“期刊在学科中的影响力统计”为主要导向,同时注重核心期刊的学理性和原创性,评选出的核心期刊少而精,体现了评价的自身特点。

4.《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RCCSE期刊评价报告》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在2009年的评价报告,之后每1~2年都会一期,到目前为止共4期。《RCCSE期刊评价报告》从学术期刊的信息征集、评价对象筛定、学科分类、评价指标和权重研究着手,以定量的方式计算出期刊的排名和分级,采用6个评价指标,分别为即年下载率、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专家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计算机系统设计出一套专家—学者—办刊人共同参与的定性调查,这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最终随着系统的运行自动生成期刊评价结果,产生期刊排序、分级报告等。《RCCSE期刊评价报告》在其不断的评价过程中对支撑其评价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征集系统”和“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评价更加便利化和精准化。

5.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特点

国内期刊评价发展至今,被赋予强大的评价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学术评价。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多样性,导致学者们很难用某几项定量指标对其进行很准确的评价,专家们进行定性的评价将对定量评价起到弥补的作用,将一些无法定量处理的元素加入,使得期刊评价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趋势发展。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在对期刊进行评价时需要确定某一主题或导向进行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其应用范围更广,它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构建管理体系提供管理咨询、为激励员工提供举措,为人类自我认识做出共享等。因为应用范围广泛,若不对评价确定导向,将导致评价因素过多,无法识别重点,最终无法形成报告,因此,在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进行评价时,对自身的定位十分重要。最后,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中高校的参与度远高于自然科学期刊的评价。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相对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有更高比例的高校研究人员,而自然科学可能存在更多企业或者行业协会等团体进行研究,研究者在制定过程中有更高的参与度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帮助。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发展上面临瓶颈,陷入困局。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期刊评价主体官方背景较为浓厚,以高校科研院所承担项目的形式较多,而欧美部分学术发展较为靠前的国家已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机制,由企业进行期刊评价且进行商业化模式的运作。当前我国的行政权力机构掌握了大多数学术资源,而他们的分配依据也大多来自排名数据,环环相扣,构成了当今最重要的学术评价机制。现有的评价主体大多依附于科研院所,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也使得期刊评价本身难以具有公正的独立第三方地位。以1988~2011年CSSCI收录的期刊评价研究论文为例,受到各类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有139篇,占比接近总数的1/3。事实上,期刊服务的主体应当是学术界的用户而不是行政机构,现实未免本末倒置。虽然有关行政部门的评价服务必不可少,但还应以服务基层学术圈为主。二是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还是采取收录论文、对期刊评级等方式,对于论文、期刊等相关信息的深度挖掘少,期刊评价的附加值不高,相关产品较少。例如汤森路透除每年出具期刊引用报告外,还有技术预测、人才推荐、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合作等多种业务,既可以开拓自身产业链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又能从多视角多层次给期刊编辑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国内期刊评价最终给出的数据统计和排名,信息量单一,难以给期刊编辑提供更多有效的相关信息。三是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审评过程。大部分评价方式仍以德尔菲法进行固定权重的设置进行评价,期刊评价重复度较高,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衡量指标也多以被引次数为指标,对于非引文类的影响力缺乏准确的测量方式。2004年,CSSCI来源期刊共有418种,其中自引率超过50%以上的期刊有27种,30%以上的有94种。CSSCI选刊曾一度弃用被引数量,直至2007年才重新增加这一指标。然而,2008年,依然有近120种期刊自引率超过30%。期刊评价时单纯使用影响因子选刊还可能使得一些刊文较多的期刊占据劣势(计算影响因子时的分母变大)。这种简单的期刊评价方式同时变相激励了部分期刊和机构采取不端行为刷高影响因子。例如,通过互引联盟刷高双方期刊的被引次数,一些高校甚至强行要求师生在发文中必须引用学报内容。定量评价虽然缺点明显,但如果单独使用定性评价则更难以让人信服。个人对信息的了解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专家评审也难免有失偏颇。四是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较少根据期刊类别、科目的不同对其进行分行业、分学科的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在面对重点高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不同受众也缺乏更具针对性、层次性的评价。虽然近年来也产生了分目核心评价体系,但各个评价系统之间盘根错节、自我标榜,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难以作为权威评价参考。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调查对象,这八种学报都入选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且都是双月刊,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比性。笔者选择了这八种学报2017年第1期和2018年第1期所刊载的343篇论文,统计以下数据:第一,标注基金项目的论文及基金项目的数量、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篇数及其标注的项目数、收稿日期或刊发日期等。第二,登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查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立项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核实项目的真实性,判断论文内容与项目研究内容的相关性,检查论文收稿日期与项目研究期限是否相符。第三,在中国知网输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项目编号”进行检索,对每个项目所标注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判断其基金项目是否被滥标,并对学报中标注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存在的编号有误、虚构捏造、长期滥用、收稿日期与项目研究期限不符等问题进行实例解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分析社科期刊基金项目标注不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八种学报基金项目基本情况。为便于表述,本文省略了学报名称括号内的文字“哲学社会科学版”或“社会科学版”等,简称为《××师大学报》。八种学报基金项目情况调查结果详见表1。调查显示:16期样刊共刊发论文343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的论文有261篇,占总篇数的76.10%;基金论文占比在45.10%~96.55%之间,基金论文占比最高是《东北师大学报》,最低的是《华南师大学报》;基金项目数量在36~90项之间,基金项目数最少的是《北京师大学报》,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学报》;基金论文的篇均基金项目数在1.41~1.73项之间,篇均基金项目数最低是《陕西师大学报》,最高的是《华东师大学报》。总篇均基金项目数是1.56项,且八种学报篇均基金项目数都大于1项,也就是说,一文多项目是普遍现象。(二)八种学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本情况。根据表2可知,148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共标注16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篇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约为1.1项/篇,低于篇均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1.2项/篇);国家社科基金论文篇数占总篇数的43.15%,远高于国家自科基金论文篇数占调查总篇数的比例(20.84%)。[4]八种学报国家社科基金论文占比在5.71%~63.16%之间,占比最低的是《北京师大学报》,最高的是《南京师大学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3~38项之间,最少的是《北京师大学报》,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学报》;篇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1.0~1.5项之间,《华南师大学报》和《华中师大学报》都为1项,这两种学报没有一篇论文标注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现象。在这八种学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论文中,共有13篇论文标注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篇论文标注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体来说,国家社科基金论文也存在一文多项目的现象,但1.1项/篇低于表1中篇均基金项目数1.56项/篇。也就是说,非国家社科基金论文中的一文多项目现象更为严重。此外,在标注的16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3个项目编号重复使用,有8个项目编号标错,有10个项目编号不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或编辑的笔误,也可能是因为论文本不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但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论文易于发表,或者迎合某些编辑提高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比的需要而虚构捏造。(三)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标注不全。由表3可知,八种学报基金项目没有标注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的情况较多。在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有92个基金项目没有标注项目名称,其中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学报》,最少的是《陕西师大学报》;共有28个基金项目没有项目编号,其中最多的是《华中师大学报》,最少的是《南京师大学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八种学报都有项目编号,有44项基金项目没有项目名称,其中《东北师大学报》最多。在本次调查的406项基金项目中,共有136项基金项目没标注项目名称,占总数的33.50%;共有28项基金项目没标注项目编号,占总数的6.90%。(四)论文刊发日期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期限不符情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完成时限,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3至5年,应用对策研究一般为2至3年。由于这八种学报的基金项目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因此本文没有细分项目研究类型,将研究期限统一视为5年。笔者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时间和项目研究期限,推算项目正常结题时间。八种学报中有三种学报没有收稿日期,为便于比较,统一以刊发日期为标准。由表4可见,论文刊发日期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期限不符有三种情况:第一,17篇论文刊发日期晚于正常结题时间较长;第二,8篇论文刊发日期晚于但接近项目获批日期,看似没有问题,但核心期刊审稿周期一般都较长,投稿后往往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表,或可推测,论文投稿时间可能早于立项时间,立项后再补上基金项目;第三,3篇论文收稿日期早于项目获批日期,说明确实存在论文本不是项目论文,项目获批后再添加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的情况。因此,编辑要禁止作者投稿后添加项目,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坚决贯彻落实。(五)同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多篇论文情况分析。在本次调查标注的16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10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未能查到,实有15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表5显示:15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发表1~10篇论文的项目有66项,发表11~20篇、21~30篇、31~40篇、41~50篇论文的项目分别有27项、23项、13项、5项,发表51~100篇、201~300篇论文的项目分别有14项、5项。40篇以上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24项,占15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15.69%,远高于40篇以上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占比(3.9%)[4],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滥标现象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滥标现象严重。其中,有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200多篇论文,有几十位甚至上百位作者,貌似团队庞大,科研力量强大,实际未必如此,有的论文内容跟项目研究内容并不相关,给论文标上基金项目只是为了使论文易于发表或者增加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六)。其他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需要查看项目申报书,但项目申报书难以获得,因此笔者通过比较项目名称与论文名称的相似性,来判断论文内容与基金项目研究内容是否相符。比较发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基本与基金项目研究内容相符,而在178篇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论文中,至少有51篇论文与标注的国家基金项目研究内容严重不符[4]。可见,社科期刊作者在标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比自科期刊作者更关注内容和项目的相关性。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期限无法全部获知,但是,从能查到研究期限的项目来看,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存在滥标现象。与此同时,还存在同一项目或相近项目名称重复申报等问题,如“当代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的跨学科文艺思想研究”有两个项目编号,分别是(2016WTSCX011)和(15JNQM021);“中华民国新闻史”(13&ZD154)和“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13AXW003)、“碳排放权市场化分配机制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实验研究”(13YJC790039)和“碳排放权市场分配机制选择:基于经济学实验的研究”(2012WYB32)的项目名称相近。

三、基金项目标注不端行为原因

近年来,社科期刊基金项目标注不端问题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基金项目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国家没有建立完善的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编辑很难审查项目的真伪;没有规定严格的基金项目标注格式,导致基金项目标注混乱;各类基金项目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的数量,[5]基金项目管理部门在结题验收时,只要论文标注了基金项目就认可其为科研成果,而对论文同时标注其他基金项目的情况往往视而不见,这就使一篇论文标注多个项目的作者有机可乘,即一篇论文作为多个项目的研究成果。第二,期刊评价指标异化。在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中,基金论文比作为一个评价指标越来越受重视。[6]“无论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教育部主办‘名刊名栏’评选,还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的评比等,几乎都有基金论文比这一指标。”[2]因此,编辑和作者都高度重视论文基金项目的标注。一方面,编辑部为了提高基金论文比,有时会给予基金项目论文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加快审稿周期,免除版面费,有时会忽略审查基金项目的真实性、论文和基金项目的相关性,有的甚至主动给作者提供基金项目,让其添加;另一方面,有些作者为给论文装点门面,使论文易于发表,“添油加醋”地给论文添加基金项目。

四、基金项目标注不端行为对策

(一)建立中国科研项目数据库。当前,并非所有社科基金项目都能在基金管理部门网站查到,这就不能有效防止项目申报不端行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中第四条(12)项明确规定:“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项目数据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条件下,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等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避免或减少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同时,方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了解全国科研项目的信息”。[7]为避免项目申报不端行为,可以仿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建立中国科研项目数据库,纳入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纵向、横向项目,其基本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申报者可以通过该数据库了解拟报项目的相关研究现状,确定拟报项目创新之处,使拟报项目既有前人的研究基础,又有新的突破;第二,建立项目申报不端检测系统,评审专家在评审项目时能够通过关键词检索判断项目名称是否重复,检测项目申报书内容有无抄袭,从而有效防止重复申报的不端行为,提高社科基金的利用效率;第三,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组成员、项目审批时间、项目结项时间、项目结项成果等信息,编辑可以通过数据库甄别作者所标项目的真实性,取消不合要求的标注项目。(二)规范论文基金项目标注格式。本次调查的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92项无项目名称,28项无项目编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44项无项目名称。可见,目前社科期刊论文基金项目标注比较混乱,相关部门可以参考《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制定《基金项目标注格式》,如“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三项缺一不可—项目来源为基金管理部门,项目名称为项目研究内容,项目编号为项目的“身份证号”。基金项目标注格式标准化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便于编辑鉴别项目。标注项目来源便于编辑到基金管理部门网站检验所标项目的真实性,标注项目名称便于编辑检验论文内容与项目研究内容是否相符,标注项目编号便于编辑检验论文收稿日期是否在项目研究期限内;二是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最新的科研动向;三是便于基金管理部门监管项目。(三)制定严格的项目验收标准。基金管理部门在受理项目结题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标注是否正确规范,在验收项目时要严格遵守论文基金项目标注格式,审查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是否正确,将标注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定为不合格论文,不计为结项的科研成果;二是收稿日期要在项目研究期限范围内;三是论文内容要与项目研究内容相符;四是不能出现一文多项目现象,在受理项目结题时,对已发表的论文或专著若标注了两个以上项目,应拒绝结题,期刊论文不应纳入影响因子统计等[8]。(四)编辑人员要认真甄别基金项目。编辑要树立正确的基金论文比观念,以论文质量为唯一的用稿依据,不能为了提高基金论文比而鼓励作者标注已结项的基金项目,虚构捏造基金项目,标注跟论文内容不相关的基金项目,临近刊发时添加基金项目,甚至主动帮助作者标注基金项目,等等。对于作者标注的基金项目,编辑要认真核实作者是否是项目组成员,论文是否在项目研究期限内,论文内容与项目研究内容是否相符,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是否正确,是否属于一文多项目等,避免出现项目编号标错、论文收稿日期不在研究期限内等现象,从源头上杜绝基金项目标注不端行为。同时,编辑人员有责任开展有关基金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以净化学术环境。[9](五)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基金项目观。当前,一些编辑为了提高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会给基金项目论文提供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导致作者滥标基金项目。对此,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基金论文观,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如《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等,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4

(一)题名。题名应概括文章的要旨,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二)作者。题名下标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名称和邮政编码。每篇文章都应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三)摘要。1.中文摘要:摘要应提供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字数为200字左右;2.英文摘要:凡理论与应用研究类学术论文都应有与中文摘要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含文章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

(四)关键词。每篇文章应选3~8个能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作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五)正文。正文要求观点明确、立论新颖、论据可靠、语言规范通顺,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字数以10000字以内为宜。

(六)基金项目。若文章的产出有资助背景,应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含编号)。

(七)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文内注释应按正文中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序号标注。

(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引文出处和观点出处。参考文献著录采取顺序编码制,即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序号顺序编码,置于正文中相应处的右上角。同一文献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列号标示。参考文献表列于文章末尾注释条目之后。

(九)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来稿若在两个月内未见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律不退,作者请自留底稿。来稿一经发表,即奉付报酬,并赠当期刊物两本。

(十)为适应信息化建设和扩大学术交流的需要,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CEPS)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报酬一次性给付。若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版、网,请在来稿中声明。

(十一)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编辑处理,作者若不允许对内容作任何改动,请在来稿中说明。

(十二)来稿请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剽窃,否则,作者自负其责。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5

评价具有导向性,期刊评价也不例外,而且期刊评价对于期刊本身的导向性影响可能还在其次,更突出的影响体现在以在相应期刊为主要任务的研究人员及其研究取向上面,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一些具体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由于对科技期刊所知不多,这里只就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及影响略谈一二。

目前针对国内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体系,大致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导研制并公开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般简称“北大核心”,或统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推出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一般简称“南大核心”,或直接采用英文首字母缩略语“CSSCI”指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制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三大评价体系,是遴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期刊时,要求必须同时具备的一项基本条件,因而其认可度更高一些。其他的期刊评价体系,虽或有所闻,但其影响力有限。而像SSCI这类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期刊评价体系,尽管在国内受到热捧,甚至有不少期刊觊觎已久,跃跃欲试,但即便有国内期刊入围,终究不过是个位数,加之受到语种的限制,中文期刊也不可能大范围获选,因而其影响更多地指向于人文社科研究者的投稿冲动方面。三大期刊评价体系中,“北大核心”的历史较为悠久,影响范围更加宽广一些,既包括人文社科期刊,也包括科技期刊,正如其新版扉页所标示的“中国期刊订阅指南”字样,作为一种期刊评价体系,它主要是为各图书馆了解、订购期刊提供便利;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除了对评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有硬性要求外,其介入实务的程度尚有限;而“南大核心”,由于其数据近年来陆续被众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采纳,作为评价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客观指标,因而围绕着CSSCI来源期刊的进进出出,每一次公布入围的期刊名单,都会在期刊界和人文社科界掀起一番热议,显示出其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南大核心”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影响,远不止于相关期刊在显著位置所标注的“CSSCI来源期刊”这几个英文字母和汉字的组合这么简单,而是影响到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是否属于各高校、科研单位的统计成果,进而影响到论文作者能否顺利地通过认定乃至晋级,这也就间接地影响到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对期刊所抱持的态度。能够得到认定,有助于个人晋级的期刊,理所当然受到青睐;而无助于个人晋级,得不到认定的期刊,事实上形同鸡肋。这种重“椟”轻“珠”的做法,导致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了自己的论文能够获得录用,必然要迎合CSSCI来源期刊的要求来撰写和修改。对于相关期刊来说,如何能够在以后的CSSCI来源期刊评定中站稳脚跟,不仅事涉期刊声誉,更关系到期刊自身能否顺利吸引优质稿源,继续保持高的学术质量。这就必然影响到期刊方面在稿件的选择上,会更加倾向于选用那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影响因子的论文。像《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由于人文学科稿件的影响因子一直不高,后来就不得不转而刊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以图挽回颓势,可惜为时已晚。教育学科期刊面临的问题,同样如此。有些二级学科、有的研究领域,很少甚或没有相应的高水平的CSSCI来源期刊,而一些综合性期刊如果刊登这方面的论文,自然会有牺牲一定影响因子的风险。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某些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人员,为了论文能够顺利发表,必须适当变通乃至转换自己的研究兴趣。这对于弱势学科和相关的研究领域,不啻于雪上加霜。这一状况,对整体学术生态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6

虽然“近30年的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各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没有哪个国家是通过依附发展成为社科研究强国的”[1]。但独立自主并不是否定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作为人文社科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研究,理应走向世界,建立既面向世界又独立自主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1.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把我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向世界是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学者走出国门开展学术研究的实力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对话,逐步缔造世界学术生产关系中的“中国影响力”。而在缔造中国学术影响力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必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贡献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不仅要走在教育科学研究国际化的前列,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提供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范式,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而且要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2.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方面,反映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贡献和影响。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和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世界高教研究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国高教研究仍游离于‘中心’之外。……在国际高教研究的大平台上,中国学者发出的声音还很微弱”[2]。但在全球国际化、一体化的大熔炉中,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声音的国际化是伪国际化,没有中国高等教育学者参与的国际化也不能真正称得上是国际化。因此,在全球共同体内,我国能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贡献什么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有责任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强国的目标具有奠基性作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内部。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我们应当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体系,从而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与研究范式,不断增加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话语权。要实现影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格局的既定目标,其首要前提就是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高等教育研究不仅仅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强国的目标具有奠基性作用。

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通过“引进来”战略,译介了大量的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平,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或有影响的高等教育理论微乎其微,甚至于对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区。走向世界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现实困境。

1.高等教育研究缺乏国际视野。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群体内,往往会出现一种声音,即以中国特色自居,以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实践问题为理由,排除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事实上,从研究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前提要素,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具有相通性的,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我们借助于外脑或别国的经验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在借鉴和学习中需要加以改造使其符合中国国情。从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之际,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已经具有成熟的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正在遭遇的问题也正是西方国家在教育近代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遇到过的问题,洋为中用,何尝不可?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国际意识,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把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置于国际化大背景下,把中国特色放置于国际化中,从而彰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特色。

2.高等教育研究移植倾向明显。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处于学习和追赶西方的阶段,以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拿来主义,将向西方学习异化为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患上了国外依赖症。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自主创新的过程,高等教育研究也必须基于中国问题、创造并依靠中国理论,国外的任何理论并不具有普适的价值,以供我们依附和套用。尽管如此,依然有一部分人陷入了依附理论的迷信之中,出现“洋化”倾向,即盲目崇拜欧美标准,动辄引用西方的理论,而不管所引用的是否适合中国土壤,是否是二、三流甚至末流的东西,同时对我国自己的经典作品和理论建树却不屑一顾[2]。在这种依附、西化的思想影响下,不仅使我们对国外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研究理论缺乏批判性吸收与改造的本土化过程,而且使我们放松了对本土高等教育研究理论的传承、挖掘和创新,同时也就忽视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输送出去的意识,从而导致了主体意识的迷失和民族文化的边缘化,也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缺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永远处于追赶者的地位。

3.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不够。国外学者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尤其是学术研究中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参考文献等关键部分都要花费很大笔墨精雕细琢、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虽然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开始注重学术的规范性,但还远远不够。“在一项对我国300多种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核心期刊进行的调查发现,有引文的论文数只占论文总数的36.64%,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刊物中也大多数(63.36%)论文都没有一篇引文!它们要么只是个人感想,要么就是来源于道听途说,或者是不要任何基础的绝创。”[3]显然,在国际标准视野下,反映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部分才真正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对关键部分内容的交代,不仅可以扩大学术研究的信息量和研究视野,也将增强学术研究的可信度。

4.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程度和水平还比较低。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程度与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更多地是处于追赶和学习的层次,看重的是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几篇学术论文、参加了怎样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在会议上宣读论文。但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的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话语权还没有形成气候。曾有学者基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五份主要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刊物①上从1980-2010年30年间发表的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研究者的论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身处不同地区的华人学者在国际高等教育刊物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大陆学者的文章从无到有,也同样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然而若以拥有数百倍于台湾和香港的研究队伍而言,大陆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国际期刊上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数量少,所占比例低,且刊物分布不均衡、论文主题过于单一。”[4]显然,受语言障碍、学术研究经费不足、学科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相关政策导向价值偏离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和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高等教育的开放、交流与合作,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不断回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各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实现高等教育开放、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措施就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通过大力实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战略、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队伍、强化研究的规范性、积极创办国际性学术期刊等措施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

1.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与意识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队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我国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显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学者队伍。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通过将重要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在国际上推介,充分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风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国际交流项目还是学校自主的国际交流项目,都要积极地通过政策引领,以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者学术骨干为主要依托,紧密追踪海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向,选取具有国际学术眼光和海外学术背景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持续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计划和工程。同时,还可以通过项目牵引,加大引进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优秀学术人才力度。

2.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也不例外,提高其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拓展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类高层次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尤其是要创办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论坛,通过搭建与世界学术对话的平台,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加大对在SSCI、A&HCI等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的支持力度。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需要积极地走进去,加强实体性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平台的建设,深化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特色得到世界公认。

3.积极创办或推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刊物。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论文的主要载体,加强我国本土的国际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仅有助于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集中推向国际,使世界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而且有助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增添中国元素,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走上世界舞台,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声音。因此,积极创办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刊物是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优秀国际高等教育期刊的联系,对具有原创性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世界优秀高等教育国际刊物上发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荐我国国内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参与国际公认的数据库的评选与竞争,只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我们的高等教育期刊能够按照国际规范去运作,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文期刊将有望进入国际公认的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努力地创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英文刊物,面向全球。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宪法学方法论宪法问题

一.2007年宪法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毕业论文

(一)全国性学术会议毕业论文

2007年5月21日至22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郑州大学在郑州大学共同主办了“社会转型时期宪政建设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就“转型期国家的人权保障制度”、“违宪审查制度”及“社会转型与宪政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2007年6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和《法学》杂志社在南京市共同主办了第三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关注了具体的宪法学范畴、概念与方法问题。2007年7月6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韩国比较公法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东亚公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就“宪法基本权利”、行政法相关问题、“违宪审查制度”、宪法学研究方法等问题深入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及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围绕“宪法文本的变迁”、“宪法与民生问题”、“宪法与部门法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索。2007年10月26日至28日,山东大学法学院、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在日本福冈共同主办了“第三届(2007)中日公法学学术研讨会”。两国公法学学者就宪法学(人权论)、行政法学、宪法—行政法(公法学)的前沿问题等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毕业论文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8

本人具有较强的表达组织管理能力和较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及群体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散文、诗歌、通讯写作能力,文学社广播站辅导工作能独当一面。能够比较熟练运用多种应用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相关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应变能力较强。

自1997年8月获得中学语文二级教师资格,至今任中二已满7年,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都是称职,在德、能、勤、绩方面成绩比较突出。根据职务晋升条件,我符合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条件。以下是我七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工作述职。

一、思想品德表现——敬业是本

作为一名大山的女儿,我非常感激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倍加珍惜作为人民教师的荣誉,无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积极负责任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奋勇进取;模范地遵守法纪,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3年5月28日,我再一次写了入党申请书,并于6月10日~12日接受了中共道县县委组织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以优秀的成绩结业。

我特别注重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良好的师德,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已任,勇于迎接新挑战,具有创新意识,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不断上进。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积极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关心身边事、国家事和天下事,增长知识,练好本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尊敬领导,与同事团结协作,服从安排,与人为善。从不打牌搓麻将吵架,只喜欢钻研教学写东西听音乐带好孩子,日子过得很充实。

同时,由于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加上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工作十年来一直出满勤,甚至结婚我都没有请假,生孩子前的几个小时前都还在工作(休产假是无可奈何的事)。代课代监考赶材料,只要领导一句话。今年高考监考,唐芳老师因为要回家奔丧,教务处找了好几个人代监考别人都怕惹事不肯去,最后找到我,我不假思索答应了,后被一老师嘲笑是“蠢子”。也许他们以为我是为了120元票子,其实我想的就是多活一天,就要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来道县二中这四年,我先后四次承担高考监考工作,两次承担自学考试监考工作,1次承担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工作,均能圆满完成任务。

每年我都向领导书面或口头申请要当班主任,因为我事实上每个学期都在默默无闻地义务当副班主任(一大叠的学生来信和一个个的家长电话足以证明),但最终我都服从学校总体工作需要当着“不抵钱”(有老师公开说的)的“社长”(文学社、广播站辅导老师)。但我依然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二、学识水平——提高是根

本人从教十年来,始终积极探索和学习,教学相长,与时俱进,努力攻关,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自身素质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强化提高。

我深知,要不断“充电”才能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我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点,一直坚持阅读中学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的一系列杂志,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等,每期我都先睹为快。近年来,我拜读了李正坤主编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论》(南方出版社)、马克诚、何曼青主编的《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人民中国出版社)、柳斌等人主编的《创新学生培养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周宏、高长梅主编的《中外教育思想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林崇德主编的《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全书》、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孙春成著《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等。通过广泛阅读,我吸收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我的视野逐渐开阔了。

同时,我更感谢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带给我新鲜的源头活水,让我的备课方式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起色,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审美情境,我力争让每堂语文课都能“有声有色”,让我的课上有阳光和彩虹。

我的教学观是:注意从主体意识上唤起学生的觉醒,从主体精神上解放学生的思维。重视对学生阅读主体意识的训练,关注学生作文主体意识的培养,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位置上。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同时,我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与对话,让所有喜爱语文的同学都能拿高分并且发表习作。

2002年12月,我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更让我有信心去成就一个“作家教师”的光荣梦想。

三、教学能力——根深才能叶茂

我受聘中二职称七年来,我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文学社广播站工作,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先后任教过初中及高一、高二的语文,熟悉初、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材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能正确理解掌握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研究新课程新课改,能依照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能正确传授内容,重点突出。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实施以激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的开放的大语文课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上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把看书权、思考权还给学生,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语文。采用对话式、启发式、主体式和课内分层等教法进行教学,同时有针对性讲解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挖掘学生潜力,加快由难向易的转变,变“教会”为“会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促优辅差。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敢冒风险,敢闯禁区,在课堂上,我不拘泥于教材这个“例子”,不固守字词句段,常常在课堂上“即席创作”式地修改教案,从学生的内在求知出发,探讨一些有意义的文学话题,如“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等。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如“成语故事”、“诗歌赏析”、“时事评述”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2001年9月,受领导的信任,我开始上高中语文。我结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参考专家主体式教学和课内分层教学的研究理论,坚持“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以日记、练笔和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写日记、写练笔,记载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身边的人生世相、社会百态,并把语文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结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开展了“高中作文训练整体目标系统”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任课的班级的学生作文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四年来,我所教过的班级都能有学生发表文章或获奖。共有5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

在德育的渗透工作中,我善于利用语文科在思想性和情感性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关心身边事、国家事和天下事,增长知识,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做爱国青年。

四、教研能力——科研是先导

2001年10月18~19日,我自费前往江华二中观摩了永州市中小学语文优质课调教活动,回校当晚激动不己,写下长达5000多字的论文《亦真亦幻电教课堂,有喜有忧教改境界》,黄友才校长看后,作出批示,要求把这篇论文分发到学校各科组办公室供老师们参阅。

2002年4月19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冷水滩举行的永州市中学语文“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研讨会,聆听了省中语会理事长马智君先生的专题讲座,震动很大,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而黄耀红先生的示范课《黔之驴》让我见识了名师风范。这次学习,更坚定了我钻研教改的决心。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总是积极发言,主动和同事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设计课堂提问形式,交流在课堂上如何将学生的错误回答化为课堂的有用资源等等。我特别喜欢与刚毕业的大学生交朋友,借书借光盘给她们,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她们分享,帮助她们成长。

近几年来,我注意收集先进的教学思想,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凸现学生主体意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等等,通过这些专题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我1999年提出的“问题—发现—创新”课题被列为新田一中语文组课题。受到了同事的好评,当时的语文教研组组长毛群联(后任新田县教委副主任)称赞我是“新田一中女教师中难得的骨干教师”。

前年,我在积累了多年的文学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文学社“研究性阅读、个性化创作”研究课题,但由于申报课题时已经错过申报时间等原因,故至今未申报成功,但我并没有放弃继续实验。

五、工作实绩

1.教研方面:

我能坚持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有10多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论文评比和教研刊物上获奖或发表。

1999年,《把创造教育渗透进语文教育中》一文荣获湖南省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发证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1年5月,出版个人文学作品专集《紫蝶梦》,《紫蝶梦》收录了本人的论文8篇,教学随笔15篇,其中《奥星是这样炼成的》发表于《中国校外教育》后,被《家庭教育》及诸多教育网站转载。(见网上)

2003年,论文《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校园文学社如何建设的探索》,在省市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市二等奖,(发证单位: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永州市教育学会)

2004年,论文《语文教学应凸现学生主体意识》、《文学社团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相继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教育》第5期和第10期发表。

从上学期开始,我参加了本校已申报成功的《月岩》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组,积极上网查询资料,撰写论文,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和借助网上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等问题,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

2.语文教学方面

我信奉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多做事,不吃亏。熟悉我的领导老师都知道,我是个“工作狂”,丈夫常年不在身边,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多年来,我都是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文学社、广播站指导工作,工作量远远超过15节。工作很扎实投入。

尽管迄今我还未带过高三,但我对高三的语文教材作过潜心研究,也一直关注着每年的高考,关心着高考所透露出来的语文教改的方向。对近四年的高考题作了详尽而细致的研究。

我所教班级学生在统考中,尽管是普通班,也能保持语文成绩在年级排位较前。

自担任中二教师以来,我多次担任学校的公开课教学,得到过市教研室杨国生老师、新田县教研室奉典照老师、道县教研室王坤仁老师等领导的较高评价,并且受到县里兄弟学校的老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1997年给零陵师专的实习生上公开课,以新颖的“循情探思”教授《枣核》,赢得了领导和同行老师的好评。

1998年在新田县优质课观摩现场会上,我以自创的“比较学习”方法上了《一件珍贵的衬衫》,以新颖的方式和充满激情的朗读,得到了来自全县专家的高度赞赏。

2001年10月在道县二中青年优质课竞赛中上,积极尝试电化教学,承担科组公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获得成功,受到好评,此课件被学校评为三等奖。

本学期,我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执教了一堂《兰亭集序》研究性学习课,开道县二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之风气先,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3.文学社广播站工作

在善于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能独立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文学社、广播站等课外活动。我先后创办了龙泉镇(原名田家乡)中学校园之声广播站,新田一中校园之声广播站,并先后重新组建了新田一中云梯文学社、道县二中江浪文学社,指导学生定期组织开展并参与了影视欣赏、辩论、演讲、采访、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寻找写作灵感,获取写作素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写作竞赛成绩突出,在市级以上征文大赛和演讲比赛中获奖50多人次。其中获部级奖项18人次。我先后10多次在部级、省市级大型文学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及优秀指导奖。其中,2001年12月,荣获“湖南校园文学社团十佳辅导员”称号。

1999年,指导李晶晶同学荣获湖南省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2001年,我指导学生杨滢参加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我被授予优胜指导奖。

2002年5月,在永州市第一届“学苑杯”校园文学大奖赛中我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2002年11月,在永州市中小学生“我与教育报刊”演讲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2003年指导毛豆豆、于慧娟两个同学参加由湖南教育报刊社、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庆世纪盛会·抒美好未来”大型征文中分别荣获全省一、二等奖。(可上“高中网”查阅)

同年,在第九届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指导的另外两名学生陈李佳和文也的作文均获全国三等奖。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组织委员会同时授予我“优秀指导老师奖”。

指导学生在部级、省市级报刊发表作文多达151篇。其中,社员陈新文、彭钟、何文婷、李璇、杨滢、沈阳等同学先后在《中国校园文学》《演讲与口才》《小溪流》《中学时代》《中学生博览》《年轻人》《高中生》《初中生》《作文与阅读报》《美少女》《潇湘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此外,指导社员彭钟《父亲》、李璇《都是睫毛夹惹的祸》在新作文网网络版发表(其中,李璇《都是睫毛夹惹的祸》发表于《新作文》高中版2004年第1~2期)

江浪文学社在我来道县二中的这三年多出版了五期社刊《江浪》。先后获得以下荣誉:

2001年被省少年作家协会、《小溪流》杂志社授予“湖南十佳校园文学社团”称号。

2002年6月在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称号。

2003年10月在《高中生》杂志社举办的“新亚杯”中国高中生首届才艺展示大奖赛中荣获组织奖。

2004年3月,《年轻人》杂志对江浪文学社辟专栏介绍了江浪文学社。

由于道县二中在文学社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的强大感召力,道县五家兄弟文学社团的文学爱好者经过了3次筹备会议,拟成立道州校园文学总社,他们一致推举我当总社的指导老师,只是限于活动场地及资金等问题比较难以解决,现仍处于酝酿阶段。

在社干的培养建设上,我培养出一批出色的文学社优秀干部、优秀播音员。我亲自组建培养的社干队伍中,原云梯文学社的社长谢群同学湖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现在北京《经济日报》担职记者、编辑,李晶晶、陈新文、周秀云、万佳金等升入大学后都是活跃在校园里的“笔杆子”,其中,陈新文现任山东大学校报的学生编辑。

一个老教师说我有点铁成金的异能,想想也对,我指导发表文章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不是从我指导之后走入文学的殿堂的。但是如果说,我为江浪文学社的崛起做出了别人不可替代的贡献。那我最应该感谢的是学校领导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担子压在我的肩头,让我的工作更有特色和亮点,更能体现出我的人生价值。

4.德育教育工作

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我语文课上的不少学生私下亲切地称我“琴姐”,而文学社的社员喜欢称呼我“老大”,江湖气重了点呢!)

担任文学社、广播站的指导老师,我感觉是当着一个特殊的班主任,因为成员横跨全校30多个班级,我不仅担负着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而且还要注意健全学生个性,协调与班主任的关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在此期间,我经常借与学生面批作文的机会与学生谈心。对一些从作文中暴露出来的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既教其作文,更教其做人,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

何文婷同学,我未到道县二中之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初二女生。在我的悉心指导培养下,多次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奖,并在部级省市级报发表小说和漫画若干,经我推荐,14岁的她就加入了市作协,成长为永州市小有名气的中学生作家。她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到:“你给予了我很多很多,是你点燃了我的理想之灯,是你叫我开始思考人生活的意义,是你使我如痴如醉地爱上文学,是你激起我对漫画的浓厚兴趣与渴望,是你让我得到平生第一本荣誉证书,是你让我有了上台面对睽睽众目的勇气与信心,是你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天地,是你使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游子在外有家的温暖!”

彭钟同学,是我2001年所带高一(11)班的学生,我主动邀请他进文学社时,他的第一句话是:“文学社是什幺我都不知道啊!”如今,他的小说有10多篇在省级刊物发表。今年母亲节,他送了我一束康乃馨,带给我一份惊喜。

于慧娟同学,2003年上期转到我所带的高二(4)班之前,作文从来没有超过80分,而我从她的第一次作文看到了她在写作方面的潜质,我指导她写的作文《冬天里的暖流》,在湖南教育报刊社、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庆世纪盛会·抒美好未来”大型征文中荣获全省二等奖。后来,她又在《高中生》等杂志发表了文章。

沈阳同学,是我校校园之声广播站的站长,如今已顺利地考取了南昌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说明:后因特殊原因进了另一所专科学播音,2008通过正规考试转正为道州电视台新闻主播)她是道县有史以来第一个报考也是第一个考上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她给我的一封信里,她倾吐了这样的心声:“姚老师,你是我生命中第一个严厉批评我的好老师……你花了很多心血在我身上,帮助我,栽培我,你鼓励我学播音专业,你帮我查资料找学校……我认为我们是知己……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和老师这样零距离地沟通,感谢你给了我——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一份亲如姐姐的关爱。”

我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优秀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写作播音人才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后进生,把所谓的差生送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一个在课堂上不听课顶撞过我的男生,如今碰到我依旧礼貌地向我问好。曾经跟我作对的学生也都一个个地成为了我的朋友。

长期的文学社管理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一个知心的女老师对我说:“你能把很多原来的语文老师忽视甚至冷落的文学苗子培养成能写善说的人才,我当初要能碰到你这样的老师就好了。”我感谢朋友的鼓励,也感谢学生成就了我为师的理想境界。

5.通讯文秘工作

在新田一中,由于平时爱写文章,我被龙启群校长任命为学校通讯工作组副组长,校团委宣传委员。

来到道县二中后,黄友才校长安排我为学校通讯员,我没有辜负领导的希望,在《当代法制报》《永州日报》《道州报》《道县教育》及道县教育电视台等发表40余篇通讯作品。并参加过电视台的专访节目录制,成功地组织过为重病学生陈辉捐款等类似宣传工作。至今连续四年先后四次被评为道县教育通讯工作先进工作者(优秀通讯员),为道县二中的宣传工作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2000年下期借调到办公室负责校庆文秘宣传,还是2000年上期借调到图书馆任图书编辑员,我都勤学肯干,作出了较好的成绩,我编辑的《道县二中报》、编写的庆典台词和指导的大型诗歌朗诵节目《我爱您,道县二中》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校友的一致好评。

6.其它:

2002年我参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成绩合格,达到中级水平。

2002年暑假,我在零陵学院参加了高中语文继续教育培训,考试成绩优秀,顺利结业。

2002年参加了永州市普通话培训测试,成绩87分,确认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

2003年我参加了wto知识普及培训,考试成绩为85分,成绩合格。

2003年3月经永州市教育局认定具备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2003年4月参加教师系列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公共课考试,成绩合格。

六、晋升职务后的工作设想

1.继续进行业务进修,不断充实自己,努力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当代最先进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和理论,把握语文学科的改革方向。

2.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建设江浪文学社网页文学社和自己的个人网页“雪琴之窗”,向县教研室申请成立道州校园文学总社,提供更开放的学习环境。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9

我叫*,女,侗族人,1972年12月(公历197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新晃市,于1994年6月份毕业于零陵师专中文系,1999年通过自考获得湖南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2000年10月从新田一中调入道县二中,现任高中语文教师,校江浪文学社和“校园之声”广播站辅导老师。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日报》通讯员,《演讲与口才》杂志社湖南道县工作站特约通讯员、站长。《科技导报》《年轻人》《大学时代》特约记者,永州市中学生文学总社编委,著有个人文集《紫蝶梦》(2001年4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本人具有较强的表达组织管理能力和较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及群体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散文、诗歌、通讯写作能力,文学社广播站辅导工作能独当一面。能够比较熟练运用多种应用软件和网络资源制作相关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应变能力较强。

自1997年8月获得中学语文二级教师资格,至今任中二已满7年,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都是称职,在德、能、勤、绩方面成绩比较突出。根据职务晋升条件,我符合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条件。以下是我七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工作述职。

一、思想品德表现——敬业是本

作为一名大山的女儿,我非常感激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倍加珍惜作为人民教师的荣誉,无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积极负责任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奋勇进取;模范地遵守法纪,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年5月28日,我再一次写了入党申请书,并于6月10日~12日接受了中共道县县委组织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以优秀的成绩结业。

我特别注重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良好的师德,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已任,勇于迎接新挑战,具有创新意识,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不断上进。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积极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关心身边事、国家事和天下事,增长知识,练好本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尊敬领导,与同事团结协作,服从安排,与人为善。从不打牌搓麻将吵架,只喜欢钻研教学写东西听音乐带好孩子,日子过得很充实。

同时,由于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加上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工作十年来一直出满勤,甚至结婚我都没有请假,生孩子前的几个小时前都还在工作(休产假是无可奈何的事)。代课代监考赶材料,只要领导一句话。今年高考监考,唐芳老师因为要回家奔丧,教务处找了好几个人代监考别人都怕惹事不肯去,最后找到我,我不假思索答应了,后被一老师嘲笑是“蠢子”。也许他们以为我是为了120元票子,其实我想的就是多活一天,就要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来道县二中这四年,我先后四次承担高考监考工作,两次承担自学考试监考工作,1次承担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工作,均能圆满完成任务。

每年我都向领导书面或口头申请要当班主任,因为我事实上每个学期都在默默无闻地义务当副班主任(一大叠的学生来信和一个个的家长电话足以证明),但最终我都服从学校总体工作需要当着“不抵钱”(有老师公开说的)的“社长”(文学社、广播站辅导老师)。但我依然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二、学识水平——提高是根

本人从教十年来,始终积极探索和学习,教学相长,与时俱进,努力攻关,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自身

素质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强化提高。

我深知,要不断“充电”才能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我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点,一直坚持阅读中学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的一系列杂志,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等,每期我都先睹为快。近年来,我拜读了李正坤主编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论》(南方出版社)、马克诚、何曼青主编的《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人民中国出版社)、柳斌等人主编的《创新学生培养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周宏、高长梅主编的《中外教育思想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林崇德主编的《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全书》、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孙春成著《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等。通过广泛阅读,我吸收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我的视野逐渐开阔了。

同时,我更感谢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带给我新鲜的源头活水,让我的备课方式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起色,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审美情境,我力争让每堂语文课都能“有声有色”,让我的课上有阳光和彩虹。

我的教学观是:注意从主体意识上唤起学生的觉醒,从主体精神上解放学生的思维。重视对学生阅读主体意识的训练,关注学生作文主体意识的培养,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位置上。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同时,我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与对话,让所有喜爱语文的同学都能拿高分并且发表习作。

2002年12月,我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更让我有信心去成就一个“作家教师”的光荣梦想。

三、教学能力——根深才能叶茂

我受聘中二职称七年来,我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文学社广播站工作,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先后任教过初中及高一、高二的语文,熟悉初、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材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能正确理解掌握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研究新课程新课改,能依照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能正确传授内容,重点突出。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实施以激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的开放的大语文课堂。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上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把看书权、思考权还给学生,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语文。采用对话式、启发式、主体式和课内分层等教法进行教学,同时有针对性讲解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挖掘学生潜力,加快由难向易的转变,变“教会”为“会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促优辅差。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

不了成绩的。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敢冒风险,敢闯禁区,在课堂上,我不拘泥于教材这个“例子”,不固守字词句段,常常在课堂上“即席创作”式地修改教案,从学生的内在求知出发,探讨一些有意义的文学话题,如“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等。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如“成语故事”、“诗歌赏析”、“时事评述”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2001年9月,受领导的信任,我开始上高中语文。我结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参考专家主体式教学和课内分层教学的研究理论,坚持“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以日记、练笔和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写日记、写练笔,记载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身边的人生世相、社会百态,并把语文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结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开展了“高中作文训练整体目标系统”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任课的班级的学生作文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四年来,我所教过的班级都能有学生发表文章或获奖。共有5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

在德育的渗透工作中,我善于利用语文科在思想性和情感性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关心身边事、国家事和天下事,增长知识,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做爱国青年。

四、教研能力——科研是先导

2001年10月18~19日,我自费前往江华二中观摩了永州市中小学语文优质课调教活动,回校当晚激动不己,写下长达5000多字的论文《亦真亦幻电教课堂,有喜有忧教改境界》,黄友才校长看后,作出批示,要求把这篇论文分发到学校各科组办公室供老师们参阅。

2002年4月19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冷水滩举行的永州市中学语文“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研讨会,聆听了省中语会理事长马智君先生的专题讲座,震动很大,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而黄耀红先生的示范课《黔之驴》让我见识了名师风范。这次学习,更坚定了我钻研教改的决心。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我总是积极发言,主动和同事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设计课堂提问形式,交流在课堂上如何将学生的错误回答化为课堂的有用资源等等。我特别喜欢与刚毕业的大学生交朋友,借书借光盘给她们,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她们分享,帮助她们成长。

近几年来,我注意收集先进的教学思想,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凸现学生主体意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等等,通过这些专题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我1999年提出的“问题—发现—创新”课题被列为新田一中语文组课题。受到了同事的好评,当时的语文教研组组长毛群联(后任新田县教委副主任)称赞我是“新田一中女教师中难得的骨干教师”。

前年,我在积累了多年的文学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文学社“研究性阅读、个性化创作”研究课题,

但由于申报课题时已经错过申报时间等原因,故至今未申报成功,但我并没有放弃继续实验。

五、工作实绩

1.教研方面:

我能坚持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有10多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论文评比和教研刊物上获奖或发表。

1999年,《把创造教育渗透进语文教育中》一文荣获湖南省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发证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1年5月,出版个人文学作品专集《紫蝶梦》,《紫蝶梦》收录了本人的论文8篇,教学随笔15篇,其中《奥星是这样炼成的》发表于《中国校外教育》后,被《家庭教育》及诸多教育网站转载。(见网上)

20*年,论文《新课标实施背景下校园文学社如何建设的探索》,在省市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市二等奖,(发证单位: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永州市教育学会)

大学社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李约瑟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史

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约瑟就以其对胚胎生物化学的卓越贡献而饮誉全球,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40年代中期,是李约瑟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他的一生由此分为两个差异很大的前后半生。前半生,主要是作为杰出的生物学家和胚胎学家为世人称颂,后半生则倾注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别感情,以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为己任。他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自?quot;十宿道人",因为他发现他的名字约瑟夫(Joseph)最古老的译音是"十宿",以"十宿"谐"约瑟",隐喻星座,并把自己的中文姓取为"李",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

李约瑟作为一个在国际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是从二战期间出使中国开始的。我国抗日战争后期(1942-1946),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英国生产部的支持,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并在重庆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他经由印度飞越驼峰进入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参观了一些学术单位。在已经经历了6年抗战的贫困中国,亲自驾车,踏遍大后方的十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和敦煌千佛洞,西南到达云南洱海之滨,行程5万多公里,访问了三百余个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接触到上千位学术界著名人士,其中有竺可桢、李俨、钱宝琮、钱临照、刘仙洲、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等人。

他积极地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供应当时中国所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又竭力介绍中国科学家的于国外科学期刊,推荐很多人到英国进修研究。也邀请了一些英国学者来华讲学并协助他工作,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提供援助。其夫人李大菲(DorothyMoyleNeedham)于1944年也来到中国,夫妇俩活跃在大后方的文化学术界。

由于李约瑟等人的积极努力,使中国抗战期间科学研究成果远播国外,并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他在此期间向国外发表了大量论文,极力介绍中国的科学文化。1943年他发表了《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1944年发表了《中国西北的科学与技术》、《重庆工业与矿业展览会》、《中央科学合作局第一年度工作报告》;1945年发表了《中国科学》、《科学前哨》,《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等论文和书籍。据有关资料介绍,李约瑟从中国送往国外发表的学术成果,1943年第一年有30篇,到第二年及第三年增至108篇,其中大多数推荐到世界一流期刊,如英国的《自然》、美国的《科学》杂志等。([5],P,136)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事业的钟情和倾力支持,给予中国科学家以极大的鼓舞,因此他受到中国科技界的广泛尊重。

李约瑟对浙江大学的访问并把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全世界的科学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1944年4月10日和10月22日至29日,李约瑟先后两次到贵州的遵义和离遵义75公里的湄潭,访问当时为避战乱从杭州西迁到那里办学的浙江大学。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后期,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国内与国外学术界的联系极为困难。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李约瑟的来访特别重视,将其视为一次难得的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机会,希望借此向国外展示中国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1943年1月6日,中英文化协会致函浙江大学:"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即李约瑟--引者注)二氏将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Council聘送来华作学术讲演,冀藉文化之联系加强两国之友谊,二氏约于今年一二月间先后抵达,留华期间约为一年,兹特将其详细履历备函检奉,预为介绍,希查阅为荷。"[2]

1月18日,学校收到来函,校行政谈话会成员传阅后,一致认为英国学者来访意义重大。时竺可桢校长因公出差重庆,校长事务的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在信函上批复:"函复该会,本校欢迎两英国教授来校讲学数日。"[2]四天后(1月22日)浙江大学复函中英文化协会:"接章:贵会卅二年一月六日大函以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二氏将来华作学术讲演,预为介绍等由。查该氏来华讲学,本校无任欢迎,拟请其来华后惠临本校讲学,并勾留数日,先此函复,即请查照,届时代为介绍为荷。"[2]

除了中英文化协会的介绍信函外,学校在1月19日之前,又收到时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致竺可桢校长的一封信,告知请二氏来华讲学一事:"按照现时假定秩序均拟请其赴,惟各项程序统须彼等到华以后始能作最后确定。"对此梅光迪批示:"应请两教授各留本校数日。"[2]

1944年4月6日,竺可桢校长接到教育部秘书室来函:"查中英科学合作办事处主任李约瑟博士将于四月中旬作东南之行,途经各地拟参观贵校;希于李博士到达时妥为招待并惠予指导协助为荷。"[2]

对此浙江大学进行了积极的准备。1944年4月10日,李约瑟从重庆赴贵阳,途经遵义,竺可桢校长亲自接待,并请李约瑟博士作《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演讲完后,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工学院实验室,晚上与浙大师生进行座谈。

同年10月,李约瑟再次来到遵义,并到了浙大理学院和农学院所在的湄潭。他来湄潭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应竺可桢校长之邀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二是参观考察浙江大学的科学研究情况。本来李约瑟只计划在浙大呆四、五天,结果发现可看东西太多,就增加了访问时间。([3],P,791)10月22日到29日,李约瑟在浙大整整考察了8天,此间的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为浙大师生演讲。24日上午9点,李约瑟在学生膳厅作《科学与民主》的演讲报告。他"首述科学与战争之关系,次及纳粹之失败由于民主国国防科学之迎头赶上,足以证明科学决不为暴君专制者所利用。""次述及科学之兴起在近代,与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及商业之兴盛有关,而近二十年来俄国对于土壤、地质及胚胎学均有显著进步,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并非反科学。""晚上8点在文庙,由李约瑟讲科学在中国之发展及其与欧西之比较。"([3],P789,)其他演讲的内容还有关于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等。

二是对浙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竺可桢校长和师范学院院长兼理学院化学系主任王进等教授的陪同下,李约瑟先后参观了位于湄潭的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物理系、农化系、湄潭茶厂和在遵义的史地系。李约瑟亲眼目睹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身居偏僻山村,在经费拮据、设备简陋、交通阻塞、物质匮乏、空袭骚扰、疾病侵身、通货膨胀等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恪守"求是"校训,弦歌不辍,教学、科研正常进行,且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仅中国科学社30周年纪念会期间提交宣读的学术论文就有80多篇。他曾这样写到:"在湄潭,研究工作是很活跃的,生物系正在进行着腔肠动物生殖作用的诱导现象和昆虫的内分泌素等研究。这里关于甲虫类所有的色彩因素的遗传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已引起很大兴趣,较有名的工作有磺胺类药剂的衍化物的研究(有几种业已证明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效)。在植物方面,因为限于仪器,工作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显然是很高的。这里还有一个杰出的数学研究所。"([4],P,497)

三是参加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1914年10月创建于美国康乃耳大学的中国科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它的创始人是一群血气方刚、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留学的中国青年,这些人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留学期间听到袁世凯尊崇孔教、复辟旧学的消息,又目睹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反差,为之痛心疾首,进而奋起行动,组办科学社,出刊《科学》杂志,欲以热心青年的绵薄之力,为科学救国思想的广泛传播而拼命呐喊。这一年是科学社的大庆,原来准备在总会举行庆祝活动,但因抗战期间,社友分散各处,再加上交通困难,不得已改为各地分会分别庆祝。中国科学社遵义地区社友会10月25日上午9点在浙大文庙大成殿召开科学社年会,由社友会会长、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教授致开幕词,然后请李约瑟作《中国之科学与文化》的专题演讲。社庆期间还有各种学术报告会和讨论会,李约瑟都应邀参加,受到广泛欢迎。

李约瑟在遵义、湄潭访问浙江大学期间,对浙大师生在偏僻的山区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取得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分惊叹。他在为浙大师生作《战时与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讲演时,把浙大与他所在的英国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誉浙大为"东方剑桥"。

李约瑟博士的两次访问,对浙江大学的学术研究、浙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向全世界宣传浙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由于李约瑟对浙大的细致考察,使他发现在湄潭这个小小的县城却有这样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云集如此多的知名学者,产出这么多高水平的论文。1945年10月27日,他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表述了他的深刻印象:"在重庆与贵阳之间一个叫遵义的小城市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遵义之东75公里为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活动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4],P,496)这是一位中国科学社名誉社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对浙江大学的最高赞誉,浙江大学经李约瑟等人的传颂,一时蜚声海内外。确实,抗战前后的十年是浙江大学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期间,在竺可桢校长的卓越领导下,浙大由一所后起的一般性地方大学,迅速崛起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著名大学,并且在西迁的困难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许多居世界领先、在国际上影响重大,如物理系王淦昌教授关于探测中微子的研究等;有一批国内首创、在学术界独领风骚的研究成果,如著名史学家张荫麟教授编著的《中国史纲》等;还有一批社会效益较大的研究成果,如《遵义新志》。

第二,他的来访极大地鼓舞了浙大师生坚持抗战的士气和坚持教学、科研的热情。他为浙大师生作《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的演讲,在谈及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欧洲的经济制度迥然不同,继封建制度之后是亚洲的官僚制度或官僚封建制度,而非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他的演讲使浙大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虽然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同时他的《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也带来了国际和平主义者的声音,使广大师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进步人士支持的正义事业,从而坚信中国的抗战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此外,他的来访还给浙大带来了物质上的直接帮助。如他帮助浙大购买刚发明的维他命D精(Caleiferol),就是一例。因为在贵州,冬、秋两季阳光极少,人们易产生一种皮肤病,但又缺乏必须的药品,他带来的药品解了浙大的燃眉之急。([3],P,750)对他给饱受战乱的浙大师生带来的精神食粮和物质帮助,竺可桢校长由衷地说,李约瑟的工作正是中国古话所说的"雪中送炭"。

第三,李约瑟的来访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进行了重要的准备。当时浙江大学的许多学者、教授,如竺可桢、王进、胡刚复、钱宝琮、张孟闻等都是中国科学社的主要成员,李约瑟有很多机会与他们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以后,李约瑟写到:"我第一次认识竺博士是在贵州,当时浙江大学疏散到贵州。在那里,我开始熟悉他在天文学史方面所字的很有价值的工作。由于他的介绍,我认识了钱宝琮(及李俨-最杰出的两位中国数学史家之一)和王进(他刻苦钻研冶金和化学史)。"([1],P,25)李约瑟博士不仅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探索中国科学史的巨大鼓励,而且也得到了许多丰富的资料。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使中国的古代科技成就重放异彩、瞩目于世,也为世界新文明的建设注入了力量。这一过程中,李约瑟与竺可桢之间建立起了诚挚的友谊,对以后浙江大学与国外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我们最慷慨的赞助人是著名的气象学家、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博士,在我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他劝说许多朋友四出寻找各种版本,因此在我回到剑桥后不久,整箱整箱的书就运到了,其中包括一部《图书集成》(1726年)。"([1],P,25)这部《图书集成》弥足珍贵,李约瑟生前视为珍宝。此书现藏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总之,李约瑟先后两次对浙江大学的访问考察,不仅使"东方剑桥"名声远扬,而且促进了战乱时期浙江大学与国际科学界的学术交流,对以后浙江大学的国际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到访和演讲,也极大地鼓舞了浙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使浙江大学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里成为国内著名的大学。回顾这段历史,将极大鼓舞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广大师生员工更加积极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朝着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的目标迈进,以不辜负李约瑟博士生前对浙江大学的赞誉和厚望。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

[2]浙江省档案馆档案,英国来华教授陶德斯、尼德汉二氏来校参观讲演,全宗号53·目录号1·卷号1109;

[3]竺可桢日记(II),人民出版社,1984年;

[4]JosephNeedham,ScienceinKweichowandKuangsi,《Nature》,Oct.27,1945,Vol.156;

[5]钱进,抗战时期的中英科学合作馆,民国档案,1991年第3期;

[6]李约瑟,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科学,Vol.27,1944年第2期;

[7]李国豪等主编,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