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6 17:17:29

超声医学教学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超声医学教学;“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级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五年级进入临床实习,并构建了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三阶段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注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号召,促使医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近年来各医学院校开设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具体教学形式为低年级医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早期走进医院,以观摩医院各科室日常工作为主,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同时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讲授医学发展史、各种医疗制度等,从而让医学生提前感知医疗卫生职业,及早树立医患沟通、人文关怀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最终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换言之,“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之一,更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1]。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各学科关系紧密,且整体性极强。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超声医师需要与患者密切接触,需要与临床各部门进行沟通,更需要注重技术的传承,因此超声教学任务变得日益重要。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教学中,超声医学教学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超声医学技术的概念与检查范畴[2],实地观摩并体验超声工作室的工作开展,了解超声科的重要性及其与临床各科室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为其日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一、“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简述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面向所有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授课形式为医学生在第一、二学年深入临床,走进医院,在各科室医生的指导下,以观摩医院各科室日常工作为主,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3]。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早期临床实践,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临床一线工作,熟悉医院运行情况、了解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掌握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从医学生视角对医生、医院、病人、疾病等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初步接触医生职业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实现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早期融合,又能实现学习过程与职业实践的早期沟通。

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超声科在医院不属于一线科室,而是作为临床的辅助科室存在,同时临床各科医师对于部分疾病的诊断甚至治疗都需要超声检查技术为其提供诊断依据,如对于在普外科住院的胆囊结石患者,在手术前必须进行超声检查,以证实胆囊结石存在与否、结石大小、数量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由此可见,作为辅助科室的超声科在医院各科室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中,仅在医学影像学这门课程中涉及部分超声医学内容,且教学内容有限、课时少,因此造成临床专业医学生对超声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教学中,超声医学作为医疗辅助技术内容,需要学生了解超声医学技术的概念与范畴,以及与临床的关系,通过实地参观、了解各辅助科室工作的开展情况,从而提升其对医学的大体框架结构的了解。

三、“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实践

(一)教学形式与目标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的教学目标为提高低年级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了解程度,教学形式为学生通过亲临超声科观摩、体验,了解超声检查的相关流程、超声检查前的注意事项、检查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超声科与临床各科室的紧密联系及超声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其以后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为线下教学,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医学生开设,教学以零距离接触临床为基础,选取患者就诊做超声检查为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实践体验、课堂讨论及课后小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实现知识的获得、责任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模块:第一模块是从患者角度谈超声检查的就诊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到超声不仅是对疾病的检验,更是日常常规体检的手段之一;第二模块是基于医生的角度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包括超声图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检查项目类别及其对应的检查前准备事项等,让学生了解超声检查的作用;第三模块为课堂讨论及课后任务,其中课后任务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反馈课堂情况。

(三)教学团队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教学团队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以下简称“我院”)4位资深临床教师组成,包括正高级职称教师1位、副高级职称教师1位、中级职称教师2位。临床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均从事超声诊断和治疗工作,熟练掌握各种类别的超声检查诊断技术,并且还通过培训课程对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统一认识。(四)教学资源“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参考教材为《医学影像学》和《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则围绕课堂主题,充分应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设备及教学模具。另外,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授课大纲、授课重点、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翻转课堂的设计。翻转课堂于2007年由萨尔曼首次提出,其主要思想是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前置到课堂以外,而把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问题探讨和任务解决放在课内的一种教学模式[4]。我国于2011年开始出现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5]。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临床医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在当代医学生教育过程中,以微课为基础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实施[6]。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是临床医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课时较少。以我院2020—2021学年上学期的“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为例,该学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共32学时,其中超声医学部分仅有1学时。短短的1学时,要保证让医学生在超声科实地观摩,教师就必须结合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并采用最新的网络工具———微课进行教学。学生只有在课前通过钉钉教学平台自学微课内容,完成基本知识的掌握,课中才能在现场操作实践中进行深入体会。笔者所在的超声教学组课前制作的微课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超声医学的发展史、超声的基本概念及成像原理等;②超声检查具体项目,也就是超声能做哪些部位的检查;③各种超声检查项目适应证、禁忌证等,即不同超声项目检查前的不同准备,如腹部超声检测需空腹、经腹部妇科超声要求患者喝水憋尿等。2.课堂设计———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运用。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获得知识和态度的学习方式。经典体验式学习理论由哈佛大学戴维·库伯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7]。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经过探索和实践,且鉴于课堂教学地点在我院超声医学中心,本教学组提出了一套适合临床医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该体验式学习模式以医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开展身份互换模式体验,即课堂中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有10人左右,使其分别从两个角度即病人的角度和医生的角度进行观摩体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体验观摩患者部分。一组学生扮演患者角色,即在分诊处、患者等候区以患者角度观摩体会患者预约、登记、提供信息登记、被告知有无检查禁忌、注意事项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做好相应部位的检查前的准备。通过课前小视频及现场观摩,学生都能够明白哪些超声项目需要做什么准备及如何准备。如进行上腹部超声检查时,为了防止胆囊收缩及气体干扰,患者需空腹;进行下腹超声部检查如膀胱的检查及膀胱后方的生殖系统超声检查时,需要喝水憋尿;等等。同时,在学生体验患者候诊时出现的小插曲,如等候患者较多,也让学生明白了等待需要有耐心,无特殊紧急情况下需等到确认呼叫自己时再进入检查室。进入超声检查室时,学生还观摩了患者体位的摆放及如何与医生沟通交流并配合医生。患者体验步骤的最后一步是检查完毕领取超声报告。第二,体验观摩医生部分。另一组学生扮演医生角色,站在医生的角度观摩体验。首先是前台如何做好医生助理,给患者交代检查注意事项并叫非危急患者耐心等待;在超声检查室内,观摩体验超声医生如何接诊患者,而接诊患者的首要事项就是核对患者信息,这是医疗核心制度的首要制度,学生由此可体会到医生的严谨态度。然后就是如何询问病史并做到与患者的友好沟通,让学生了解医生如何对患者做到人文关怀。同时,在诊室内通过教师对超声检查仪器设备的现场介绍及演示,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感,进一步了解了超声成像的原理、相关注意事项及其原因。医生角度体验的最后一步是图文报告的书写,由此学生可进一步体验到核对患者登记信息及图像信息、查看图像、出具报告、报告发放等流程的重要性。第三,两组学生在结束时互换位置交叉体验,即先前体验患者的小组与体验医生的小组互换角色进行观摩体验。3.课堂讨论及课后任务———PBL教学方法的运用。PBL教学方法即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8]。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导向实施启发式教育,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11]。具体来说,本教学组在课前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超声引导问题,如“超声医学科对临床的诊疗活动有帮助吗?超声医学科有哪些工作岗位?各岗位之间是如何联系和协调的?超声科的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哪些检查项目需要特殊的准备?”。在课前教学工作会议及课前备课准备中,教学组将这些问题设置成课堂讨论内容及课后作业并打印出来,之后在课堂一开始就将上述打印的内容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后面的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有的放矢。所有的观摩体验结束后,学生以4~5人为一组,分组讨论课前设计问题、课前观看微课的疑难问题,以及观摩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则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超声科工作日常、超声科与临床科室的密切关系、超声检查患者的诊疗过程、超声科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等。而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教学组可以了解到学生哪些地方明白了,哪些地方没有弄清楚,以此进行改进,从而促进下一届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中教师要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12]。基于低年级医学生无医院工作经历、对医院整体状况一无所知、不知晓医生的工作状态、不清楚患者疾苦等情况,学校要及早开设临床课程,使低年级医学生接触临床常规工作、经历医生与患者诊治过程,让其了解医院文化,直观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基本诊疗流程,进而提高学生对医院整体的认知。学生近距离接触临床工作,可及早对医生职业产生感性认识,加深对医生职业的理解,领会医生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提前感受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学生亲身体验超声科医生日常工作的忙碌,了解超声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为其日后作为临床医生更好地与超声科医生配合,解决患者疾病问题提供了思路。学生有机会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就能体会患者的痛苦,如腹部超声检查需空腹,而糖尿病患者饥饿时会低血糖。另外,腔内超声检查涉及患者隐私,而教师的处理方式会使学生了解到要尊重患者隐私。这些情况都会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关爱患者、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等,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由此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另外,学生还要观摩教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超声检查病人多,等候时间较长,患者可能会抱怨,这时医生要安抚病人、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学生也要适时抓住机会,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锻炼。

(六)考核方式

超声医学部分教学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三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比为60%。终结性考核为2项任务导向内容,包括个人完成任务和小组完成任务,并通过钉钉在线教育平台和收集。个人完成任务是在以下2项中任选1项:“①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超声检查项目,书写一篇原创性的科普文章,图文并茂;②围绕某一解剖部位或某一疾病进行5分钟的检查指导意见汇报,自行录制视频上传。”个人任务成绩占比为20%。团队任务可在以下2项中任选1项完成:“①创作超声宣传小节目,节目表现形式不限,可以现场展示或录制上传节目视频。②选择一个大学生关注的超声检查问题进行主题研究探索,并选择目标人群进行调查,形成研究报告并进行汇报。原创性作品要提供参考文献,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团队任务成绩占比为20%。

四、“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反思

(一)学生满意度反思

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就是通过扫二维码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这种问卷方式,超声教学组可以及时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希望“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加入哪些专题内容,以及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意见等,以促进教师完善课程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入科观摩基本情况、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评价、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评价等。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0.67%(68/7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必要,有92.00%(69/75)的学生愿意再到超声科进行体验学习。学生对“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部分的整体教学评价为“优”。同时,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多增加超声声像图信息的内容展示等。通过以上调查结果,超声教学组对该部分教学总结如下:“①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增加了学生对超声医生的职业认知、提高了学生对超声医学的学习兴趣。②教学设置是合理的,加强了学生对超声检查诊疗流程的了解。③指导教师的授课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对超声医学学习的兴趣及积极程度上。通过学生的意见我们后期还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教学内容。”

(二)教学成果反思

2020—2021年第一学期我院“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首次开课,授课对象为第一学年的“5+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05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部分学生课堂出勤率为100%。“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课后任务部分,学生共完成科普文章94篇,文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并完成微型演讲视频11个。从选题看,妇科超声检查部分55份,腹部超声检查部分36份,心血管检查部分14份,说明学生对这几部分的关注度比较高。团队任务中学生分组完成情景视频5个,题材包括上腹部超声检查空腹的宣传知识、下腹部超声检查需膀胱充盈的宣传知识及小儿超声检查的宣传。从作品完成情况来看,情节大部分源自生活,且学生能够提供参考文献,注重科学性,作品优良率达85%。而团队研究性报告因时间较短还未收到。通过学生课后作业,我们发现学生的知识需求主要还是在检查内容及图像识别方面,这些需求的发现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并将问题导向与需求相衔接。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后续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相关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置反思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形式以实践观摩体验学习为主,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导入及PBL教学法(即问题导入法)导入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后任务的及收集的线上互动活动的开展。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增加并延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且课后任务中的作品创作也是课堂外的一种实践教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线下实践课及课后实践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探索和传播日常超声检查注意事项的责任感,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及提升。

五、结语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知行合一;超声医学;教学

“知行合一”强调真知笃行,知行并进,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超声医学教育领域的知行合一:①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做到以知促行;②通过评价机制,反思实践过程,从实践中领悟知识内涵,做到以行求知;③培养学习、思考、实践能力,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光学及电子学相结合的学科,包括超声诊断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以知行合一为基础,分析了学习超声医学中的“知”与“行”及其关系,为超声医学本科教学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知行合一方案。见图1。

一、知者行之始——超声医学教学流程设计

既往超声医学课堂教学以文字附图授课为主,理论考试检查教学效果,课程中有集中见习,毕业前安排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满足简单了解超声医学内容,不能满足不同需求教学任务,没有实现“知行合一”高效率教与学的本质。本文以“知行合一”指导思想为核心出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流程,以解决上述问题。1.课本理论知识学习。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教学及医疗的投入不断增加,在实践性极强的超声医学教学理论课堂,展示主流超声医学设备以及相应技术操作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安排床旁示教课,使理论第一时间联系实践,机器上体现理论教学知识,实践中认识理论,使枯燥理论形成感官直觉,外化为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内化为理论知识扎根于心。实现知行合一、知行统一的高效率教学[1]。2.医学前沿知识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兴趣需求,授课中渗透学科前沿新知,形成不同兴趣点,分组课外讨论学习,结合问题分组进入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加深对前沿知识的认识。这种分组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结合问题进入临床实践中寻找问题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超声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部分[2],以逐步认识自我。3.医学研发领域学习。经过课本知识和前沿知识教学后,针对部分专业领域兴趣强、渴求深入学习实践的“发烧级”同学,引导他们深入至机器研发、软件设计、造影剂制备等研发领域,并根据条件予以视频或现场观摩实验室的研发过程,推荐进入实验室观摩探讨实践,体会研发的辛苦及取得成绩后的成就感,进一步升级发烧温度,培养立志攀登超声医学科研高峰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行者知之成——超声医学实践设计

上述知中行,提高认知效率。反过来,更优的行中知设计完成知行过程,深化认知内涵,提高认知深度,更好地实践行,形成良性循环,高效率掌握超声医学理论与实践。1.常规操作实践。床旁示教课及实践小组课外时间到临床中实际操作机器,结合临床夯实理论知识:观摩老师诊察过程,同学间互相操作,熟悉机器使用,了解正常人体器官超声影像表现。实践中深刻领悟超声医学理论内涵,以行促知。2.新技术应用实践。超声医学新技术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已经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针对上述超声新技术,分批次组织实践小组临场观摩实践,了解操作步骤,提高学习兴趣,实践过程中发现技术不足,思考解决方法,师生交流探讨,深入对超声医学新技术了解,丰富及强化理论知识学习。3.基于理论创新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学生进行了深入实践之后,会对超声医学领域中热点及难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想深入了解其原理并对其改进。因此,对这部分学生需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鼓励查阅文献,与相关领域研究的老师、研究生交流,深入实验室观摩、操作,通过深入思考实践,提出合理的科学设想及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思考能力。

三、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评价设计

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阶段性评价有利于及时回顾和总结所学所用,检验自己学习效果及实践能力,总结存在不足及改进方案,能更好地促进下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知行合一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1.临床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超声医学临床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因此,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临床观摩、交流沟通、互相协作及同学间实践操作了解超声医学临床应用主要内容,对所学所用进行回顾和总结评价,深刻领会理论知识、操作要领,明确超声医学作为临床应用的主要工作流程,清晰下一步学习目标和主要学习实践任务。2.实验室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有机会深入超声医学实验室观摩操作等学习实践活动,了解超声医学设备研发、分子影像造影剂设计制备等科学前沿领域,对所学、所观、所行进行总结评价,与工程师、研究生积极沟通探讨,形成对整个超声医学专业“知”的全面了解,确定学习方向和目标,加速向高科技人才转变。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知行合一”应用于超声医学本科教学的方式及方法,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知行统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避免知行分离、华而不实。以实际行动将“知行合一”思想应用于超声医学本科教学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效踏实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朝军,李艺,沈书生,等.“知行合一”理念下的教育技术在本科课程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9,30(10):17-19.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超声医学;混合式学习;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

超声医学教学目标为培养符合岗位的、具有多元化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专业技能、责任心及创造性[1]。但既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仅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对学员超声操作重视度不高[2]。而混合式学习强调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的弊端[3]。本研究在40例超声医学学员教学中应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重点分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80例临床超声医学学员,均知情同意,顺利完成相关课程。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0-26(23.65±2.06)岁;本科32例,硕士8例。研究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0-26(23.71±2.11)岁;本科31例,硕士9例。两组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1.2方法两组教材均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超声诊断学(第3版)》,教学内容选择超声诊断基础知识、心脏及血管疾病超声诊疗、妇科疾病超声诊疗,共6学时,带教老师一致。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由带教老师课堂授课,结合案例讲授超声理论知识,组织学员讨论等。研究组则采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内容包括:①完善理论教学方式: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设置情景教学,并采用网络视频方式讲解超声成像原理、超声心动图基础、超声表现与中医分型关系等。②强化实训环节:丰富超声医学实训教学方式,包括仪器操作、典型病例远程转播、模拟人检查操作训练等。比如,在课堂教学现场配备大型超声仪器,或教师携带便携式超声仪器到教学现场,教学期间指导学员初步体验仪器操作,了解仪器构造、使用方法等;典型病例远程转播主要是在诊疗典型病例时,将诊室检查现场传递到课堂,便于学员远程学习、观摩病例诊疗;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员在模拟人上完成相关实践操作训练,如心脏超声成像、评估中医分型与超声表现之间的联系等。③课外讨论:教师申请微信群,指导学员关注加群,课程结束后,在群内发送相关网络视频课程,组织学员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指导其自行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超声成像知识掌握度。1.3观察指标①教学完成后,由教研室统一制定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内容包括超声基本知识、超声医学临床应用、典型病例诊疗等,比较两组考核成绩,计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理论知识成绩越好。②由教研室统一考核两组学员阅片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均采用0-100分表示,得分越高则成绩越好。③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学员对超声教学满意度,包括教学方式、教师能力、交流沟通等,最高100分。标准:<60分为不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考核成绩比较教学后,研究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阅片成绩、实践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教学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学员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超声医学已发展成为常规诊断、介入治疗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超声医师,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4]。但当前国内大多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经教师灌输式授课,学员记笔记、讨论问题等,教学形式单一,且忽视实践操作,影响学员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混合式学习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课程教学,能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在传统课堂授课同时,有效整合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创建多元化学习模式,进行典型病例远程转播,可促使实践课程现场感增强,使学员更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培养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5]。但临床针对超声医学教学中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应用仍较少。本次研究在研究组教学中落实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在传统课堂讲授同时联用网络辅助教学,并强化实训,丰富实训方式,加强实践训练,还重视讲解中医与超声表现的联系等。调查发现,教学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阅片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均较高,这说明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可切实改善超声医学教学效果。此外,研究组学员教学满意度高达97.50%,优于对照组的80.00%,凸显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应用的优势。综上所述,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可改善超声医学教学效果,提升学员教学满意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常莹,杨敬春,王玲,等.PBL教学结合超声医学数据库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8,47(3):181-183.

[2]王婧,杨红,叶小萍,等.不同教学方法在超声医学示教过程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8,20(4):283-284.

[3]万丽丹,刘刚,伍洪昊.整合-混合式临床应用型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展望[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8,27(1):96-100.

[4]李奥,彭晓静,邓晶,等.多元化教学法在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11):785-786.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思维导图;超声影像学;远程教学;眼科;乳腺

疫情期间,为防止疫情蔓延,教育部曾延期开学通知,并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各大高校由此纷纷开启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但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远程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利用有限的在线时间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超声影像学学科特点

超声影像学属于影像学学科体系,以各种疾病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为轴线,其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已经从既往的一维、二维发展至三维、四维成像,由普通灰阶成像发展为彩色编码成像,不仅能够进行疾病诊断,还可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进一步扩大了超声影像学的应用范围[1]。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理、工、医复合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同时又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专科性强。超声影像学专业术语多,超声图像抽象,理解与记忆困难,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为教学带来了困难。(2)操作性强。超声图像是通过超声医学设备获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各种类型超声医学设备的机器性能、适用范围、参数调节有一定了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3)技术性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医学设备也日新月异,超声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交叉性强。超声影像学与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多学科有交叉,涉及知识面十分广泛,对教师水平有较高要求。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传统超声影像学主要借助教材、板书、幻灯、模型等实行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传统超声影像教学中普遍存在较多问题。(1)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标,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甚浓厚[3]。(2)传统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呈现教与学“被动填鸭“局面,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愿,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3)多数学生为应试而学习,使得所学知识变成被迫应试记忆,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技术变得枯燥乏味,毫无乐趣[4]。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网络远程教学正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5],它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优点,教师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等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然而,自主学习的实现仍然受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愿学、不会学则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缺失或效率低下。在网络远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的重点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亦不仅仅是记忆多少知识,还包括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教师从“传授者”和“主导者”逐渐变为“帮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学生亦已不再是“学习者”和“听从者”,而是“协同者”,甚至是“主导者”。另外,网络教学固有的某些问题,例如没有教师在身边督查课堂纪律时学生容易“溜号”,应用手机听课时学生会忍不住查看娱乐消息,学生在家学习时易受到家属或宠物干扰等,在被动长时间网络教学中会更加凸显。

3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索

思维导图由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6]提出,其利用关键词、线条、颜色、图画等,对繁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压缩,将语句知识用图文形式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显性化。构建思维导图是一个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的过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更快地学习新远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自觉探索、归纳总结、分析思考,将理论知识与超声图像有机结合,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3.1思维导图的抛砖引玉作用

由于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诊断准确,成为目前临床常用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是医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但是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特别是非影像专业的医学生,超声原理晦涩难懂,超声图像复杂抽象,超声术语烦冗难记,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学习任务[9]。苏丽平等[10]在影像学见习教学中利用将思维导图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发现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而在网络远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后,教师以重要的超声术语为中心,将复杂抽象的超声图像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示,并辅以超声原理的讲解,通过思维导图“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亦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超声图像的理解和记忆。

3.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鱼渔兼授”

超声影像学极其注重对超声图像的观察与分析,离开图像无异于“无水之鱼”[1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超声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正常或异常的超声图像,以及如何运用各种疾病的超声图像特征结合相应的解剖、病理、临床知识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课堂限制,图像资料展示及讲解时间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超声基础知识,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不易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以真正学好这门课程。例如,理论上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的低回声、毛刺征、微钙化、声衰减等特征,但某些早期乳腺癌病灶不一定完全具备这些典型超声特征,且某些乳腺癌病灶组织与周围组织、良性病变的超声图像有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淆。因此,在进行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将基础知识、超声图像、临床病史等内容简单归纳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图1)。另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思维习惯制作思维导图,进一步加强其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充分实现“鱼渔兼授”,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图1教学所用思维导图之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3.3思维导图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群,疾病也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有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器官会出现不同的超声表现,而有时不同疾病在同一种器官会出现相同的超声表现(即同病异像或异病同像)[12],致使学生不明所以,甚至张冠李戴。例如学生经常提问:“为什么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和肝脏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一样?”眼部脉络膜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常显示为高回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病灶内血流丰富,基底部可见粗大的血管,呈“血管池”样改变。而肝脏血管瘤在二维超声上亦显示为高回声病灶,但绝大多数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并不显示血流信号,其原因是肝脏血管瘤中的血管多为发育不成熟的血管,血流速度非常缓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尚不足以显示如此低速的血流。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关键字词、鲜明色彩、紧密关联等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在上课时不是单纯地记录,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课后将思维导图完善,学生也能在完善过程中对思维导图和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使得其学习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触类旁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

4小结

综上所述,超声影像学知识面广泛、知识点繁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将其引入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能够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帮助学生简化学习内容、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超声影像学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尤其注重超声图像的连续性、多维性及动态性观察,因此,如何将动态的超声图像与静态的思维导图有机结合仍值得更多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丽,毛文军,白娥,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妇科超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2):216-219.

[2]张翠,程文,张艳华.如何提高新生代医学生超声教学的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27-328.

[3]宋卫香,郭大静,钟维佳,等.完善医学影像学网络教学的途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9):933-936.

[4]任建丽,冉海涛,郑元义,等.超声影像学网络教学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8):565-566.

[5]马骁飞,马亚鲁,田昀,等.疫情背景下“完全线上”远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化学,2020,35(5):29-32.

[6]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7]李迎春,吴晓燕,朱一超,等.思维导图在医学生理学“肾小球滤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54-255.

[8]朱品.思维导图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文汇,2020(7):107-108.

[9]邹春鹏,焦岩,郑超,等.非影像专业医学生超声教学重点探讨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30-1732.

[10]苏丽平,胡良波,杨全,等.思维导图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3):104-106.

[11]张尧.思维导图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22-23.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老年;急诊;超声;医学教育;多模态教学;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和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据预测[1],截至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高达4.37亿,占总人口比重的31.2%。老年人因生理状态、脏器功能均不同程度下降,易罹患各种急性疾病,因此,老年急诊已成为刚性需求。据统计[2],老年人急就诊比例高于中青年,尤其是大城市(占51%),并且急诊老年死亡率明显增高(68%~71%),老年急重症花费更是明显高于中青年。超声检查作为急诊影像学检查的第一道工序,超声医生需要具有敏锐的识别力、快速的判断力、过硬的检查技术,做到耐心观察、仔细鉴别、及时确诊。因此,针对老年急诊的特征,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望提升超声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业务素质。

1老年急诊特征和超声教学现状及需求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肌少症等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3],79.1%的老年人患有慢病,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此外,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日显突出,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机能减退,认知速度减慢、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这就形成了老年急症患者,合并疾病多、药物反应多、夜间就诊多、主诉不清、定位不准、症状迟发等临床特点[5]。病因繁多,预后与临床表现的不平行性,使得医生面对这类急症群体时,需要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学的目标也应该是培养临床技能和人文精神兼具的复合型医务工作者。但是,日常临床超声工作量大,每个带教老师都承担着繁重的医、教、研任务,无法做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到诊断及鉴别诊断,全面、详细的手把手教学。医学生多以观看静态超声图像、超声报告来评估自己的判断。一旦独立面对复杂多变的急诊超声图像时,常常因为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与患者沟通不足等原因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因此,在超声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功扎实外,还须结合老年医学教育内容,如应具有全科观、大局观,重视多学科协作、以及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等[6],从而更好的适应老年急诊的需求。

2老年急诊的超声教学改进措施

2.1因材施教,带动学习积极性

超声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学科范围广、综合性强,但超声图像抽象,检查者操作手法各异,临床教学有一定难度。带教医学生和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学员侧重点不同,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带动学习积极性。带教医学生侧重点在于规范化,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在特殊医疗环境下(如急诊、床旁、危重症监护等)解决具体医疗事件的能力。如,在急诊诊断中要求学生先由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再结合其他影像学、实验室检查丰富自己的诊断,最后追踪、随访病例,验证自己的诊断,从而加深对疾病的认知,提升自信心。带教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学员,侧重于临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摒弃一些已经形成的不良的思维惯式。如有些学员欠缺临床思维,诊断仅限于“看图说话”,不能清晰辨别“同病异图”和“同图异病”。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的不同学习背景来制定个性化、可实现的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员不断获得自信心,进而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2.2多模态教学相长,加强新技术、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

2.2.1病例分析的多模态教学。通过临床真实病例激发求知欲,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7]。我们选取完整的临床病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所谓“完整”,即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临床治疗以及后期随访。先根据检查目的提出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解答问题。如:回顾性分析一例急性腹痛就诊的老年患者,在患者不能清晰描述症状和指明疼痛部位时,我们需要想到一些常见的老年人腹痛原因(胆囊炎、阑尾炎、肾结石、创伤、恶性肿瘤等等),结合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并仔细询问陪同人员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诱因、疼痛特点、服药情况等,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患者信息辅助我们综合判断。做到临床与超声图像相结合、症状与体征相结合才能做出快速、准确诊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能牢记影像学特征,而且使学生所学到的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知识框架。2.2.2超声检查的多模态教学。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超声造影、实时超声弹性、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等,大大扩展了超声诊断理论的内涵,拓展了超声诊断范围,增加了常规超声诊断的功能,使得超声诊断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进步[8-9]。在老年急诊超声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涵盖多种模式的超声检查技术,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复杂多变的急诊超声图像,加深医生对疾病的理解,以及掌握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如外伤后的老年急诊患者,超声检查发现腹腔积液,需要进一步查明有无腹腔内实质脏器的破裂。在灰阶超声无法明确有无创伤或需要进一步明确创伤程度时选择超声造影检查。根据造影显示的脏器创伤部位、范围、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累及肝、脾及肾门部大血管等,判定创伤的程度,进行超声造影分级。随后,依据超声造影分级,结合临床实施合理的分类治疗,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对适选者进行超声造影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学会应用超声多模态诊断技术,帮助更多的老年急诊患者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以及超声引导下有效的微创治疗。2.2.3应用好互联网的作用,加快知识更新。授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积累、更新知识,提升对疾病的认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学习和推送最新的前沿动态、技术规范、指南共识、科研成果等。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如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是老年急诊的重症。如何能够在就诊过程中早期识别原因,明确诊断,缩短会诊到转入ICU的时间以和针对性治疗开始时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应用好重症超声可以直观报告病情和病因,减少了数据分析的时间,增加临床判断的准确性,拉近了医生与病因及病情判断的距离,显著提高老年急诊的时效性。此外,医疗和智能的融合,精准和大数据的融合,人工智能在超声医学领域的不断“渗透融合”[10],将重构医学影像的“新版图”,也势必会拓宽和提升临床教学工作,使更多的医生、患者受益。

2.3重视医德、人文教育和保健预防教育

上个世纪,WHO就对未来医生提出了“五星级”概念,要求重视医疗技术传授与培养完整人格、高尚道德风尚作为医学教育最终目标[11]。开展超声教学时,需要渗入医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医生知晓换位思考,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提升服务意识。老年人心理状态相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影响,更为敏感、多疑,在出现疾病时更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精神应激可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脑血管危重症的发生。因此急诊时更需要强调医德和人文关怀,关心和爱护老年人。此外,由于老年急诊多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早期保健预防宣教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重要的带教工作。如果能在超声检查时,对清醒的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一些自身疾病的知识和特点,使患者对检查和治疗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其识别病情突变的前兆表现,发病时的简单处理和注意事项等,将治病、防病有效结合。

3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急诊超声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医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以宏观的临床思维应对复杂多变的急诊图像,学会使用新的多模式的超声影像技术,增加诊断信心,提高诊断准确性,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正禹,武继磊,李佳佳.慢性病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志,2019,40(1):33-40.

[2]王薇,曹涛,王晶.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死亡风险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4):365-367.

[3]闫巍,王杰萍,张洪波,等.老年共病患者在诊疗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61-264.

[4]沈玉兰,徐姝娟,孙盼盼,等.急诊内科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J].医学信息,2019,32(16)110-112.

[5]张兰.老年患者急诊特点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6):176-177

[6]张华,吴利平,王晓明.中国老年医学发展与老年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24-25.

[7]常莹,杨敬春,王萍,等.多模态教学模弌在超声诊断学中的教学应用[J].中国病案,2020,21(4):86-88.

[8]丁俊,孙红光.多模态超声技术在无症状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0,14(5):468-471.

[9]张尧,朱贤胜.超声多模态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13(1):5-6.

[10]施俊,汪琳琳,王珊珊,等.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0,10(6):1953-1981.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SPOC;超声诊断学;混合式教学

超声诊断学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及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能针对特异超声图像进行独立分析以及思考,在校大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会面临很大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由慕课(MOOC)发展而来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系统[1],为医学影像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及方向[2]。

1SPOC概述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相对于MOOC而言,其对授课对象有更为严格的要求,有利于为在校生定制相关课程,其本质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3]。混合学习是不同学习时空、不同学习资源及不同学习方式的混合。将面授与网络虚拟学习时空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更人性化[4]。将课堂资源与视频、文本、动画等不同形式网络学习资源混合,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将传统讲授与翻转课堂、PBL教学、案例教学等相结合,使教学形式更多元化[5]。

2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2.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超声诊断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面的分支学科,目前超声诊断学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内容:目前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以超声类为主,较少提及基础医学知识,更别说临床操作方法,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临床诊断思维培养。(2)教学形式:目前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形式上以PPT教学为主,教师照本宣科、照屏讲课。虽然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受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课时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并不能仔细观察、理解复杂疾病的超声特征。(3)教学实践: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课时限制,教师讲授书面知识已是勉强,加之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影像设备数量有限,无法让所有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仪器,导致学生缺乏超声类仪器操作技能。2.2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讲授与超声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及临床课程,同时进行录制相关超声类仪器的操作方式及手法演练,使超声诊断学与基础科学、临床科学相结合。基于SPOC的特性,学生在自主学习SPOC相关课程之余,还可参与相关知识讨论及在线提问,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课上引导学生参与同伴或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解决问题,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6]。之后教师在课上利用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通过重现或者模拟现实场景,以案例为驱动,培养学生诊断及推理能力。

3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3.1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教师首先设计好课程基本信息模块,如课程大纲、教学目标介绍、课程基础知识及临床学科回顾等。SPOC平台上的课程内容以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类、记忆类、结构性知识为重点,同时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而实体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3.2SPOC平台的教学活动设计。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优势,融基础科学、临床科学与超声诊断学等教育资源于一个教学系统,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构建一种完整、均衡的课程模式[7]。例如,在设计肝脏超声疾病诊断的SPOC平台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肝脏解剖及生理学知识,随后针对学生学习内容,提供肝脏各节段切面的超声图像,使其能够直观地感受肝脏各叶、段及脉管系统在超声图像上的分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肝脏解剖和肝动、静脉血流变化,强化以往所学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观看各种疾病状态下的肝脏超声图像,如肝血管瘤在不同肝背景下的超声回声表现及大小、血流情况。了解形态学变化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形态学变化,推测其所带来的后果,如压迫周围组织等,再从临床治疗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基础—诊断—临床”三位一体教学。与其他医学课程不同的是,除了结构性知识教学外,SPOC平台教学还增加了超声类仪器操作课程录制,能为随后的实践教学打好基础。3.3实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运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PBL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使学生内化通过SPOC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相联系。(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剖析SPOC疑难问题。由学生提出在SPOC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超声诊断学知识以及超声类仪器操作要点。由于不同学习者本身所掌握知识情况不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问题,此时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引导学生完成超声类仪器基本操作及临床实践。首先教师在课上面对面指导学生操作超声类仪器,使学生对超声类仪器的组成、具体操作有初步感受[8]。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初步掌握不同脏器的常规超声扫查方式,熟悉正常超声切面的声像图特点。(3)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跟随教师进入临床超声诊室现场观摩,带教教师从操作注意事项和技巧、诊断思路、诊断依据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3.4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目前教学评价体系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过程性、总结性评价为辅的多元评价体系[9]。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SPOC平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实时监测学生对于网上学习内容的及时浏览与复习情况,考查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成果。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4反思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7

本文作者: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精选教学内容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属于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其培训对象大多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依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1],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重视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超声诊断基础虽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增加介绍与成像有关的知识,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基层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超声成像原理有初步认识,并在讲解中将原理见之于超声图像,并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总结出超声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选择有效的检查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如讲解B型超声成像原理,其是由多束超声波传播过程所遇到的各界面的回声构成,每一界面回声对应一个光点,光点的明暗程度表示回声的多少。如没有反射就没有回声,B型超声图像上就没有光点,呈黑色,称无回声型,如清澈的胆汁、尿液以及病理性的胸腹水等。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根据全反射原理,学生们也容易推导出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肺部及骨骼系统病变的超声诊断效果就不如X射线检查。气体是影响超声诊断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会影响腹部脏器的超声诊断。相反,除肺部、骨骼及含气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外,全身其他囊实性脏器或组织都适合应用超声检查[2]。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是教学的重点从专业上讲,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3],而不是疑难少见病的诊治。因此,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比较广博,而不是精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表现以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为减少气体干扰,上腹部脏器检查前要禁食、禁水8~12h;检查盆腔脏器,如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附件等需要适度充盈膀胱。全科医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检查准备工作,同时还能提高对超声报告内容的解读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看报告结论。适当介绍超声新技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超声技术不断更新。目前,主要有内镜超声、介入超声、术中超声、血管内超声及三维立体超声、超声造影成像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技术大大促进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4]。如内镜超声可较好地显示胃肠肿瘤病变的所在部位和范围,还可克服肠腔气体及相邻骨骼干扰的缺点,提高对胰腺头部病变的诊断[5]。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较方便、准确,并可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引流等,减少手术创伤。因此,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对超声应用的认识,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8]。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质量。多媒体教学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9]。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使用方便,减少了教师板书书写时间,是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10-12]。对于课堂上受到限制无法展开授课的内容和技术,如超声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三维及四维超声、声学造影,超声引导下肝、肾、肺穿刺,静脉导管植入等用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作介绍,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丰富和扩大了教学的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多媒体教学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的教学CI是指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3]。其是以掌握多种影像检查为基础,每种影像检查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就要求超声学带教教师在原有超声医学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和相关影像检查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情况下最适宜做超声检查,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熟识各种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在常规条件下肺脏不适宜做超声检查,但一些边缘性病灶超声是可以探及的,而且对于引导穿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掌握了比较影像学,才能实现优化选择、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和不必要的检查带来的损害,同时提高病变检出及诊断的效率[14]。重视机旁见习,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超声医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形态学科,具有多切面、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B型超声的断面解剖和CT不同,CT都是横断面,而B型超声探头就像一把解剖刀,可以显示人体的任意切面,单靠短时间的课堂理论教学,培训学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必须重视机旁见习,通过在机旁实时观察和思考,加深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过程;观察人体内液体、实性软组织、骨骼或结石和气体4种介质的声像图表现;明白B型超声切面图像与人体断层解剖的关系、诊断疾病的原理、适应证和不同检查部位相应的准备工作;懂得超声检查申请单的正确书写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加深对超声诊断报告的解读能力。由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见习学时短,内容覆盖面广,单靠传统的机旁见习,所见的临床病种有限。而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可以极大地提高B型超声见习课的效率[15-16]。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PACS,在超声见习教学过程中可直接从PACS调出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典型超声图像,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总之,从教学经历中,作者认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生特点,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超声医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8

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各个临床岗位工作,超声检查技术是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的影像学诊疗方法之一,如何准确恰当地使用该技术手段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为确保超声检查顺利进行,应当熟悉超声检查前的准备方法,并能明确、清晰地告知患者,如胆道系统的检查需要空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需要充盈膀胱等,这样才能确保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完成[2]。故患者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超声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次每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疾病适应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知道超声检查的适应证和选择原则。另外,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超声诊断具体疾病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诊断价值的讲解上,避免过多讲解超声图像细节的辨认方法,这也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而使授课内容有所侧重,可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超声检查,术中;观摩示教

术中超声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外科诊断和治疗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具有实时、方便灵活、定位准确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中。网络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经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技术[l]。它将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信息方法、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网上课堂及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2-3]。我院率先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术中超声诊断及治疗观摩示教教学中,体会如下。

1.视频录像引入观摩示教,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由于手术室明确规定观摩示教只能带一名学生或进修医师进入手术间,故无法对影像专业本科、临床本科及研究生进行常规观摩示教。视频录像可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利用数码摄像机将术中超声诊断或治疗过程拍摄下来,经过后期编辑整理,最后将完整的视频资料上传至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中。在进行术中超声观摩示教课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调取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中的视频录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可在教室内进行现场交流学习,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登录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进行复习和预习,如有疑问,可通过网络论坛向教师反馈。对在岗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学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登录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观看本人需要学习术中超声的视频内容,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2.网络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彼此相互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术中超声教学内容除学习超声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知识外,还可学习到无菌操作及麻醉学等相关知识。术中超声检查时需了解目标脏器的局部解剖,做到准确判断病灶位置。超声介入治疗时,超声医师还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做到以最少的损害来救治患者。使用数码摄像机拍下标准且完整术中超声诊断或治疗全程,同步录制手术医师对该操作过程的详细解说及注意事项,将外科学理论内容生动演示出来,可帮助学生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理解记忆。

3.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将抽象理论简单化。超声介入治疗中很多理论知识仅凭语言解说和简单的图像演示很难准确表达。术中超声则可直观显现,如肝脏肿瘤消融术是根据病灶大小、形态及射频消融原则进行布针,病灶的立体结构及周围毗邻结构直接决定了进针数目、进针角度、消融范围及对周围重要脏器保护。传统理论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课堂传授文字信息为主要方式,配合简单的模式图,虽然从理论上对模式图进行了分析,但对于具有立体结构的病灶而言,简单的模式图配以大量理论描述难免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需深入了解射频消融布针方法必须将病灶的三维超声图像与术中超声射频消融治疗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抽象理论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这也是网络多媒体教育的优势所在。

4.在线互动交流。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可设立交流论坛,授予注册学生发言权,除随时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疾病的认识外,还可利用该平台发表有关改善教师教学方法及修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授课教师应及时给予回复;每周固定时间安排教师在线答疑,加强与学生交流。但网络多媒体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其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的同时,自身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1.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明显削弱。由于无教师监督,学生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其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如果无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容易在内容丰富且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迷失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大量搜集信息,不断甄别信息,调整学习策略,以防迷失学习目标。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督促学生学习,例如:网上签名、网上答题等;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课件内容纷繁冗长,内容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教师为了使自己制作的课件丰满充实,未对资料进行筛选,全部纳入其中,未突出重点。授课内容增加就需要教师加快讲课速度,由于学生无足够时间进行理解和消化,故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制作课件时做到内容重点突出,筛选丰富的网络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和内容。3.术中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是一门实践学科,其操作手法很重要。网络多媒体术中超声观摩示教仅能帮助学员了解术中超声流程,理解术中超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无法对其手法进行正面指导,可能造成学员在今后进行术中诊断时,诊断意见悬殊,误诊、漏诊及介入治疗效果不理想。教师只能进行“手法式”教学,即让学生对患者或相互之间反复练习操作的自身教学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定期采取将实践操作与网络多媒体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扬长避短,多方位、多角度地达到术中超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术中超声观摩示教教学有其巨大的优越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故传统教学仍不可替代,二者应紧密结合,取长补短。结合术中超声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学科特点,探索出一种新的超声医学教学模式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杨 磊 高军喜 姚兰辉 宋 涛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部超声诊断科

参考文献

[1]闰市龙,张颖,部昌杰,等.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08,6(4):102-104.

[2]徐敬东,王跃秀,候晓莉,等.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138-1139.

超声医学教学范文篇10

多媒体教学是手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条神经所在位置的解剖层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穿刺的进针路线转换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3]。除了临床麻醉学教研室提供的区域神经阻滞术的教学录像资料外,我们多年临床教学中所采用的超声显像技术还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录像,供研究生拷贝,并将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上传至麻醉学院网站,学生可利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时问,反复学习操作要点,从而更加巩固了研究生们对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术中的运用的理性认识。

模拟教学是关键

区域神经阻滞的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没有感性认识是不易掌握的。而在临床带教时学生在患者身上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不多,且因所遇病例和带教教师的不同,教学无法标准化。临床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是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模拟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虚幻而安全的教学环境,可以在不损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医学生的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减少在临床实践中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在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运用的临床带教中,我们采用了医学模拟系统和学生模特超声显像学习相结合。医学模拟系统可模拟各种临床环境和病例,使学生可以对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和诊断进行综合训练,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教师可将重点的内容反复向学生演示,学生可以在不伤害病人和准许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反复多次进行操作训练,强化感性认识,直到完全掌握[4]。同时,我们利用超声显像技术的直观、实时、无创等特点,每堂课选择一个学生自愿者做我们的实习模特,系统观摩肋间神经、眶下神经、颈丛神经、臂丛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神经的走行和它们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使得学生对区域神经阻滞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