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技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37:50

测量技师论文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X线机的维修工作中,故障的判断非常重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故障的分析,是使我们的维修工作故障判断更快,更准确,更轻松。

在x线机的维修工作中,特别是在现代医疗设备发展迅速,医疗设备由原来的机电控制,向程序控制化,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运用发展的时代,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已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医疗设备的现代化让医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受检者更舒适,疾病诊断更准确,但是这种进步确给维修技师带来了前所未有过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

本文就自己从事X线机维修工作三十年的一点体会和心德;谈谈在X线机故障意判断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不少放射技师会说:我不懂得逻辑思维,一样能够排除各种各祥的故障,其实不然,逻辑思维是正常人具有的思维能力,只是很多人没有将这种能力理论化,系统化而已。他们的判断和分析里已经包含了逻辑思维的方法,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靠经验来判断故障是不行的,在医疗设备换代快的时代,这样是跟不上医疗设备不断更所,越来越精密化,越来越现代化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在X线机的维修工作中,最近关键的步骤是故障的分析和判断,所谓修理容易,查故障难就是指的修理工作只占整个维修过程的30%.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使们的故障判断更快,更准确,更轻松.很多故障只需要我们根据故障观察,结合图纸,驼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就可以直接判断出故障的所在。

然而,不是懂得了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就可以修理X线机了.我们还必须具备对X线机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的掌握.除此之外还要运用一些常用的检查方法。如:短路法,开路法,测量法,隔离法,替代法等等.这就象当医生必须要学好解剖一样,只有了解了人体,了解了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和正常的作用,再结合辅助检查。才可以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几种在X线机故障判断过程中常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

1性质判断

指判断事物情况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例如:我们通过对毫安表的观察就可以判断有无X线的产生。再通过对高压初级的测量,就可以把故障局限在更小的范围。又;通过某个继电器的工作与否可以将故障局限在某一个线路单元。这种判断方法简单,可行,常用。

2关系判断

指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例如:在电路中继电器之间有着菲常紧密的联系,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他们之间虽然还会有很复杂的电路在控制着,但是最终还是靠继电器来执行动作,只要我们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难判断的。

3联言判断

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台判断。例如:在大小焦点同时出现暴光不足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找其他线路的故障,只需要检查灯丝变压器或者是灯丝公用线的问题,如果是多球管机器出现上下球管暴光均出现高压的击穿表现,只需要考虑高压交换闸,高压整流管,高压变压器的击穿。

4假言判断

指断定一争事物存在是另一个事物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它包括三种判断形式:

4.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指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其用通俗的理解可以把这种判断形式看作一组负载串接在一组并联的开关之中,它很象门电路中的或门电路,只需要其中一组开关的接通;负载就可以动作,在多管X线机高压初级电路的分析中常常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4.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指的是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其相当于负载与多个开关串接,其和门电路中与门电路相似,在X线机的控制电路中某个动作的完成或是某个继电器的工作都受若于条件的限制,其中包括继电器的常升或常闭接点的限制,开关和开关电路的限制等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该项动作都不可以完成.我们在检修时必须逐一排除。

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指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其特点是有前件必然就有后件、它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回路,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照明电路,开关接通灯就应该亮。如果不亮说明是灯泡坏了,在X线机故障的判断中经常会用这种逻辑方法,特别是在判断集成块元件的故障中,运用起来很简单可行。

5选言判断

指断定事物有儿种可能情况存在的处复合判断。例如:在单球X线机出现高压的击穿时,有可能是高压发生器的故障,其包括变压器;交换闸,整流管或者是电缆插痤的击穿,也有可能是高压电缆,球管的击穿,如遇该情况再运用一些检查方法;是不难判断故障的。除以上几种判断形式外,逻辑思维还包括推理,它是在判断的基础上,因放射技师的经验,阅历和自身综合分析能力,推理方法的选择等多种因素而异。

参考文献

[1]欧阳石中,逻辑学

[2]王溶全,彭明辰,医用大型x线机系统

[3]山根武彦著,董炯名译,电子线路入门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2

一、把工作当作事业要有敬业精神。

我们炼铁厂自动化室电三班所维护的电气范围包括3号高炉、原料工段、3号高炉电除尘,是整个自动化室日常维护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一个班组。由于原料工段衔接焦化厂、烧结厂、炉料厂等几个单位,又是面向四座高炉供料,其地域广、电气设备多、环境恶劣,故障频发的现象非常突出。特别是在7条地下皮带通廊作业时,整个空间都布满导电性粉尘,可视距离仅仅只有2米左右。而且这种导电性粉尘经常使得现场电器上端产生爬电现象,轻则烧坏电器,重则发生火灾。针对这一隐患,我带领全体班员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加放电缆将现场能移位的电器进行移位安装,不能移位的用热熔枪将热熔胶棒加热熔化浇注密封电器的上端。自从采取了这项举措每月就能节省一万余元的备品损耗,并且迅速在全炼铁厂范围推广了此经验。2010年7月份,3号高炉小、中修,面对整个工期只有二十多天、但是工作量非常大的情况,班员在我的带动下主动要求义务加班,圆满地完成了拆除、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获得了被服务单位的极高赞誉。由于电三班“能打硬仗、擅打硬仗”,于2010年底被毫无争议地评为炼铁厂“先进班组”称号。

二、把工作当作专业要有钻研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能吃苦耐劳,还要能钻研技术、苦练本领,从而达到能解决工艺难题的层次。2008年,我的技术论文《用继电逻辑电路实现触发器的时序功能》荣获鄂钢公司2008年度青年科技“五小”成果一等奖。2009年,继2005年后又一次获得炼铁厂技术比武维修电工第一名。同年,参加武钢集团鄂钢公司第六届技术比武运动会,获得了维修电工第四名的好成绩,同时被评为鄂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在不断参加各种培训、比武竞技操练本领的同时,我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例如:炼铁厂原料工段上料系统中的铁一皮带机,负担着1、2、3号高炉烧结矿的运输,属于关键性设备,然而由于负载功率大,当启动时系统压降过大,造成前级设备掉电从而也使得铁一皮带机因联锁关系而停机。从电气控制来说,负荷大的设备放在最前面启动为好,可是工艺上却要求铁一皮带机必须最后启动,这就造成了工艺与电气控制原理上的矛盾。为此,我提出增设一台软启动器来克服这个矛盾,在领导的支持下,通过选型、设计原理图、安装、调整参数、试运行等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工艺难题。

三、把工作当作学习要有创新精神。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3

随着南钢的发展,钳工这一工种在南钢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南钢的大多数钳工主要承担设备点检、维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维修制作转变为对设备的故障判断和维护,手工操作的内容已经很少。所以钳工技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应与实际工作内容相适应,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去年,在技师培训开班前,我们采取了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各生产单位的设备管理部门和报名参加钳工技师培训的学员的调查,决定钳工技师培训课程减少《钳工工艺》、《公差配合》、《机械制图》、《测绘与测量》等课程内容,增加实用性课程内容。钳工技师培训课程增加了以下内容:《设备点检技术》、《液压传动模拟操作与故障处理》、《机械设备故障理论与规律》、《冶金通用设备》等,并要求教师根据南钢生产实际自编教材。课程设置的改变,使得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对33名钳工技师学员的教学评估调查,有95%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对工作启发和工作指导达到非常满意和满意;5%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可以接受,没有对培训内容不满意的学员,钳工技师学员的培训人均出勤率达到80%以上,这在南钢钳工技师培训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培训结束后,通过对参培学员生产单位的走访和学员的跟踪调查,10家单位都对培训效果较满意。

2自学加辅导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技师班学员是生产操作岗位上的骨干,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操作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操作和学习中也会有很多困惑,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技师培训方式应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培训形式。理论培训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的形式,即由教师布置学员自学内容,然后再分阶段集中辅导。这样既能缩短集中学习的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工学”矛盾,也让学员懂得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实践培训采用生产单位现场指导和与高校合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生产单位现场指导分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组织学员到公司各单位参观学习,加强同行交流,使学员了解全公司的设备情况和点检维护方法,扩大视野;第二个阶段是学员在各自单位边生产边学习,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技师论文的要求。现场指导的教师聘请各单位具备兼职教师资格的技术人员,培训结束,由南钢大学和各单位设备分管领导与设备管理技术骨干组成考评小组对学员进行现场考核。与高校合作的实践培训,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进行模拟训练,通过反复多次练习,提高操作技能和故障判断能力。今年的钳工和电工技师技能培训,我们与南京技师学院合作,利用南京技师学院的设备进行模拟操作,采取了“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学员的操作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只知操作不懂原理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学员的操作能力和故障判断能力。培训结束,通过技师学院的考核,有15%的学员在90分以上,85%的学员在80分以上。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得到了学员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南钢大学正在筹建的在线培训系统,可为学员提供各种学习资料、案例分析和操作视频,利用网络学习,完成技师培训的部分理论教学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

在培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等。目前,技师培训教学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授课形式主要采用“板书+讲解+挂图”或“多媒体+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学员是客体。这样的教学形式,学员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根据多年的技师教学,本人认为,技师学员因其自身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采用自学加辅导的培训方式后,教学方法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员自学后,对所需掌握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利用布置的问题或生产中的案例,让学员进行讨论,使学员从听者变为讲者,从接受转变为参与,从学习转变为研讨。如在《设备点检技术》教学中让学员分析以下案例:2月10日21:50,某厂精轧机运行时,下主轴垂直平衡发生报警跳电,经复位、转车后,发现下主轴中间支撑轴承处的法兰根部处断裂,当即组织抢修,更换下主轴中间连接轴、Ф1100mm万向节总成,抢修结束后经过调整,于2月11日20:45恢复轧钢。事故造成主作业线故障停机22.91小时,构成三级事故。教师首先让学员根据现场给出的情况和数据:在线主轴扭矩检测发现,当天下午轧制X70钢种时,咬钢冲击负荷较大,轧机下主轴轧制扭矩超过6000kNm达40次,最高达7017kNm(主轴疲劳扭矩为5250kNm)。引导学员讨论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然后让学员制定出整改措施。经过学员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事故原因是主轴处于频繁高疲劳扭矩的状态下运行,主轴法兰的过渡园角原设计偏小,应力集中,造成该处疲劳,导致断裂。整改措施是改进轧制工艺模型,优化轧制道次负荷分配;将断裂的中间连接轴紧急修复;与修理公司联系,修改原设计,将法兰过渡园角加大;逐步将在机使用的中间连接轴更换下机,加大过渡圆角。这样的讨论既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员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让学员轮流介绍各自单位的设备种类和设备运行状况,对各自单位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设备劣化前兆、劣化倾向)和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积累经验,增长见识。

4不断优化兼职教师队伍是提高技师培训质量的关键

技师是指具备必要的理论和知识,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技师培训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常言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技师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南钢培训中心从2003年改制时的83人已减少至如今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9人,在职教师主要从事各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学,专职教师已不能满足技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技师培训需要一大批“双师型”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目前,南钢的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各生产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应做好“双师型”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对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采取“内培”和“外培”的形式,提高教学水平,并组成“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定期交流,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把实践中的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巧妙地充实到教学中,并建立兼职教师库,及时了解兼职教师的动向,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为兼职教师提供一切有利条件,把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纳入到工作绩效的考核中,尽可能提高“双师型”兼职教师的待遇,调动“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提高技师培训质量。

5结束语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4

05年10月,%%客运专线开工,一公司管段全长近40公里,其中的西宁铁路联络线全长11公里(包括全线最长、也是全线唯一创国优的桥梁工程—西宁联络线特大桥和管段内安全控制重点—西宁铁路既有线施工),工期却只有1年,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而且西宁联络线特大桥的施工设计方案却网迟迟定不下来(图纸于06年3月份才到)。面对重重困难,“必须找一个具有丰富铁路施工经验,又能打硬仗的人来啃这块骨头”,项目领导冥思苦想,经研究最终确定了正在禹阎高速公路项目部担任队长的%%同志。

%%刚到%%,来不及洗去仆仆风尘,便一头扎进西宁联络线的施工现场,那时施工局面还没有展开,首先面对的就是尤为重要的征地拆迁工作,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他主动配合经理部相关人员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积极与村组干部、当地群众加强协调和联系,不等不靠,解决了征地拆迁中网的各种问题,仅十余天就征用土地60多亩,打好了开工的第一仗。

为了能高效优质的完成施工任务,%%每天都在工地干十几个小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很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提高了施工队积极性的同时也为项目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在西宁联络线特大桥墩身施工中,因该桥大部分都是高墩身(平均墩身高26米,最高达到35米),原使用的混凝土输送地泵浇注墩身前,每转移地泵和连接一次输送管就需要近30个工(约2000元工费),而且耽误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主动和机材部联系,要求租赁一台长臂的泵车,哪里的墩身模板立好就可以开到那里浇注,泵车租赁后每天都可浇注两个墩身,西宁联络线特大桥最高峰时平均每天浇注1200方混凝土,仅此一项就为项目节约成本20余万,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该桥118个墩台的施工任务。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5

*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组织国内外计量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一)组织海峡两岸计量学术交流活动

1、海峡两岸流量计量与质量分析研讨会于*年2月19日-22日在台湾成功大学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专题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计量测试学会和计量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由成功大学承办;支持单位有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学院、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团、工业研究院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等。会议24篇。另外,还组织参观了量测技术发展中心和成功大学。

2、第七届海峡两岸计量与质量学术研讨会于*年9月26-29日在杭州成功举办。大会由计量测试学会主办、中国计量学院承办、计量工程学会协办。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嘉宾有:质检总局计量司韩毅先生、台湾标准检验局陈介山先生、台湾量测中心主任、计量工程学会理事长段家瑞先生、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蒋家新先生、工程院院士张钟华先生、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巡视员杨援宁先生、计量工程学会秘书长郑森皓先生等。来自海峡两岸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质检总局计量司司长韩毅先生、计量工程学会理事长段家瑞先生、中国计量学院副校长蒋家新先生等分别在大会上致辞;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王顺安先生致辞,向来自海峡两岸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开幕式后,著名专家张钟华院士做了题为“21世纪计量科学展望”的主题报告,台湾量测中心主任段家瑞博士做了题为“台湾计量发展与展望”的主题报告。

大会安排论文作者分为两组,在大会上共37篇。大会出版了《第七届海峡两岸计量与质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9篇,内容包括:计量技术、标准化与实验室认可、不确定度评定、计量管理、测试技术、生物与医学计量等。

这次海峡两岸计量交流活动期间,质检总局有关部门与台湾标准检验局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沟通了有关信息。台湾代表团还参观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平里园区和昌平基地、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参观了中达电子有限公司(台资企业)。部分台湾代表拜访了CNAS、CQC、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台湾代表在返回后发来邮件,对这次研讨会的大陆之行的安排表示很满意,表示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收获。

至此,海峡两岸计量与质量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7届,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召开海峡两岸计量与质量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的计量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计量工作的发展与改革,寻求计量测试领域的合作意向,推动了海峡两岸计量管理、计量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信息的沟通,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为保障贸易的量值准确共同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增进了海峡两岸计量工作者、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计量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在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在节能减排方面,计量检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化学计量和标准物质的应用,这是质量检测数据准可靠的保证。在计量检测、仪器制造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很多领先优势。目前中国大陆仍然需要进口大量先进的计量检测仪器设备,因此,加强海峡两岸计量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是社会团体,是联系政府和广大企业、技术机构、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代表们希望今后海峡两岸计量界不断改进合作方式,举办多种形式的计量交流活动,为两岸经梅⒄购图际踅涣鞫嘧龉毕住4砻钦娉系刈T福诤O苛桨都屏垦Щ岬呐ο拢谏缁岣鹘绲拇罅χС窒拢诤O苛桨都屏拷绱钇鹨蛔牧楣低ǖ那帕海鼋桨陡嗟睦斫夂凸匕灰巳硕枷壮鲆环莅O苛桨毒突岣雍托场⒏用篮谩U獯位嵋榈玫胶O苛桨队泄馗鞣降拇罅χС郑绕涫堑玫焦抑始熳芫旨屏克尽⒐仕镜炔棵诺拇罅χС趾桶镏4蠡崛〉迷猜晒Γ歉鞣矫婀餐Φ慕峁?lt;BR>3、*年8月28日,学会组织召开了编写海峡两岸计量名词术语研讨会。

(二)组织和参加国际计量交流活动

1、第5次中日韩计量研讨会于*年4月23-25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中日韩计量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计量工作的发展与改革,寻求计量测试领域的合作意向。日本计量学会、日本计量院、计量器具制造企业近300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次研讨会上,中日韩三方分别提出两个报告。中国的报告是:中国计量法的修订动向;中国计量基准标准体系建设概况;报告人员回答了与会代表提出的问题。

会议期间,日本有10多家企业的代表通过日本计量振兴协会向中国代表团了解中国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情况,中方用近1小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10多个问题。这说明了在国际上企业和社会各界对计量工作的重视,他们对学习推广国际标准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是很有兴趣的。学习推广国际标准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这次会议的主办方----日本计量机器工业联合会(JMIF)于*年4月24-26日在日本东京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第23届国际计量计测展览会。该展览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展览会参展商达100多家。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展览会开幕式。

召开中日韩计量研讨会,推动了中日韩之间计量管理、计量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信息的沟通,促进了中日韩三方及国际贸易往来,为确保贸易的量值准确共同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增进了中日韩计量工作者之间的友谊。

经中日韩三方计量学会初步协商,第6次中日韩计量研讨会将于2009年6月在中国昆明举办。中方建议,研讨会的内容除了三国介绍计量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外,举办“远程校准e-trace技术及发展展望”技术讲座,邀请日、韩计量院分别有1-2位专家讲解介绍。我们希望今后中日韩之间不断改进合作方式,举办多种形式的计量交流活动。

*年4月27-30日中国代表团访问了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贸易部计量部门、马来西亚计量院、马来西亚计量学会的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参观了马来西亚计量院,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今后中马之间的计量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条件。

2、第51届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总理事会于*年9月8日-1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王顺安秘书长(IMEK0总理事会委员)等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听取了IMEKO主席、IMEKO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做2007年工作报告、IMEKO2007年财务报告、咨询委员会和技术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对一些法律条款进行讨论修改;听取了澳大利亚计量院等申请加入IMEKO的报告;听取了葡萄牙申办第IMEKO世界大会的报告,同意2009年9月在葡萄牙召开第IMEKO世界大会;听取了韩国计量院申办2012年第20届IMEKO世界大会的报告,同意韩国计量院承办2012年第20届IMEKO世界大会(计划在韩国釜山举办)。会议决定,第52届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总理事会将于2009年9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

这次会议期间,还隆重举办了IMEKO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参加这次会议,对了解当前国际计量领域的发展方向,研讨计量科学的最新进展,加强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中国计量科技人员积极参加IMEKO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计量学院光电学院金尚忠院长是TC2(PhotonicMeasurements,光学测量)的技术委员,参加了*年8月在捷克召开的TC2会议。会前经与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协商,提出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计量学院在杭州承办2010年第TC2会议。这一提议初步得到大会同意。

在这次大会上,有几位中国专家,如张金涛博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戴景民教授(哈工大自动检测与过程控制系统研究所)作为温度湿度计量技术委员会(TC12)的技术委员的提议,王军博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作为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TC24)的技术委员的提议,获得大会通过。

在这会大会上,公布了伦敦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员L.Finkelstein教授(IMEKO前副主席)的文章:加强技术开发,深化认识,融入“地球村”,重点回顾总结了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成立50年以来的工作成就。

(三)在国内举办学术会议

1、学会承办APLMF杭州食品农产品计量与质量安全培训班会务工作。*年6月2日-6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在中国杭州联合举办了第二届食品、农产品计量和产品安全国际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墨西哥、中国香港、蒙古、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等13个APLMF成员经济体的72名专家和代表参加。

6月2日-3日首先举行了由APLMF计量控制体系工作组组织的小型工作组会议。受邀专家分别就制定亚太区域内各经济体法制计量基础建设、测量保证、有证标准物质(CRM)的制备和使用等内容的APLMF导则文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这些导则文件的起草将有助于进一步明晰APLMF框架内的法制计量工作方向和重点。

在随后6月3日-6日举行的食品、农产品计量和产品质量安全计量研讨会上,各经济体专家和代表围绕有关食品安全和健康测量、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计量基础建设、CRM的制备和使用以及其他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制计量问题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预期的丰硕成果。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代表还参观了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的国家水产品和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蒋关明院长向各经济体代表介绍了该中心的现状,并回答了专家和代表的提问。各经济体专家和代表对该中心的检测实验设备等计量基础设施建设给与了高度评价。

通过这次研讨会,来自各经济体的专家和代表一致认为,各经济体法制计量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它也为实现无技术壁垒的国际公平贸易,提高亚太各经济体在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次研讨会为各经济体法制计量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为促进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成员在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法制计量的基础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会支持第五届国际仪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在沈阳成功举办。由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联合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国际仪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9月16-17日在沈阳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50余篇,论文集收录186篇。来自中、美、德、英、俄、意、波、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主席兼程序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长谭久彬教授主持会议。会议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英国牛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位国际著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内容涉及仪器科学理论与方法、仪器与系统、先进光学测量技术、生物医学光学与仪器、激光测量技术与仪器等前沿方向和仪器学科领域重大热点问题。本次会议共组织了16个分会。

国际仪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由谭久彬教授提议,并由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创办,秘书处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目前,该系列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上该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系列学术会议之一。

3、10月20日-23日TEMPBEIJING*国际温度与热物性测量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协办。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专家约120名参加了会议,会议为从事温度计量和相关研究及热物性测量研究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提供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与学习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在温度计量和热物性测量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应用技术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国际计量局前任主席、现名誉主席Dr.Quinn及国际计量局温度咨询委员会(CCT)多个工作组主席都将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并做特邀报告。会议还出版了论文集,收录论文85篇。

4、*年9月16-19日,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年全国流量计量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是就当前国内在流量计量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学术交流。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宣湘副理事长、计量院吴方迪副院长出席了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共计172人,包括流量计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各省市计量院流量计量部门的技术骨干、流量相关企业的代表以及从事流量计量工作的5位台湾专家。

本次会议共收集论文近百篇,其中会上宣读26篇,并特别针对流量计量检测技术、天然气流量计量、大口径水流量计量以及新型流量计计量性能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台湾学者也带来了多篇学术论文。大会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气流量计量站----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南京计量测试中心,该中心采用的国际先进天然气计量技术与设备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同期召开流量专业委员会年会和各省级计量机构流量发展研讨会,会议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及节能减排等国家目标为重点,讨论了流量计量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目标的发展战略和努力方向。

5、*年11月9日-12日总局计量司在北京举办R76国际建议研讨班,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承办了会务工作。

二、全力支持“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帮助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学会下属的“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统一实施全国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同时“中启”作为培训机构,承担全国测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工作。

1、认证审定工作

截止到*年10月底审定AAA认证企业665家,AA认证企业266家,A认证企业54家。通过审核分中心报送的认证报告,发现各个分中心的审核员水平不一,编写的认证报告水准也不同,今后要对分中心的审核员进行规范管理。

2、培训工作

①内审员培训:为了更好地宣贯ISO10012标准和GB17167-2006标准,使企业对测量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更加了解以及帮助企业运行与应用测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手册,编写程序文件,对没有成立分中心的省份,举办了测量管理体系、能源计量认证内部审核员培训班,培训内审员331人,能源计量347人,分中心培训内审员913人;*年总计培训内审员1244人,能源计量521人。

②外审员培训:由总部直接培训外审员并发证,对分中心的外审员进行培训,现在正在陆续培训中,计划到2009年上半年外审员全部培训完毕。

③检测和校准数据控制的培训

为了帮助从事检测校准工作的计量技术和管理人员掌握统计过程中控制的原理,掌握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使用过程,获得“预防优先检测”的概念,避免浪费,对产生“数据”的全过程规定监控环节,组织举办了“检测和校准数据控制”培训班,以提高检测、校准的质量,满足计量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在西安、北京、上海、深圳、黄山等地共组织培训5批365人。

3、认证工作年会与技术交流

①为了让各分中心对认证工作更加规范管理,总部在西安市召开了*年度认证工作会,对认证工作的审核要求、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进行统一认识,统一思想,通报了各分支机构的认证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在年会上请部分分中心介绍了先进经验,找出了不足。

②为了让企业更加了解测量管理体系工作,保障企业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治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在西安市组织120多家企业进行了技术交流,组织了两个专题讲座,满足了企业需求,让企业加深了对测量管理体系的了解。

4、开发了“测量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为了更好地推广ISO10012国际标准,组织专家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开发了“测量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该软件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全面贯彻ISO10012国际标准和国家相关的计量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对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组织、策划、计划、决策和控制工作,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准确可靠运行报表、报告和记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满足顾客要求。

该软件的主要特点是专业的自定义软件管理工具,用户可任意定义包括菜单、操作窗体、报表、卡片、各种统计公式、各种查询及排序的设置、口令及权限管理等,从而可以让用户充分利用电脑,去实现测量管理工作,并使测量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该软件的主要内容包括11个子系统和4个专用软件,测量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了管理体系文件、计量要求识别、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设备管理、不确定度评定、测量过程控制、能源计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部供方管理、体系分析改进和参考资源汇编等11个子系统,以及测量过程管理、测量设备管理、测量不确定度计算和测量控制图等4个专用软件。

三、继续加强对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

1、建立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上网查寻系统;开展质量技术监督行业技师培训鉴定工作5期200人;

2、组织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培训考核工作2期165人;

3、审查职业技能鉴定教材3本,即:容量计量、流量计量、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

4、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检查工作,并配合总局人事司清理职业资格工作;

5、做好指导中心日常职业技能鉴定协调工作,发放证书突破1.5万本。

四、承担计量技术法规审查工作

受总局计量司委托,学术负责全国计量技术法规的审查工作。在计量技术法规审查工作中,主动与审查专家、技术委员成员及计量司技术法规负责人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听取大家的意见,保证了工作质量和公正性,确保规程审查保值保量顺利进行,及时上报结果。截止到12月底,*年度审查部共接收各种计量技术法规草案64项,审查完毕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68项(其中*年52项,2007年16项)。

五、做好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

1、*年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的支持下,根据《关于委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管理标准物质的通知》,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切实履行依法行政,加强对标准物质行政许可各环节的有效监督,规范和理顺标准物质的受理申请、技术审查、行政批准、证后监管工作。

2、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的领导下和支持下,开展了标准物质的审核报批、复查换证工作。

①*年度报请国家质检总局审批标准物质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截止到12月底已批准的标准物质:一级标准物质65种;二级标准物质948种。

②*年标准物质到期换发许可证:审查一级标准物质303种,批准235种进行了复查换证;审查二级标准物质424种,批准382种进行了复查换证。

③截止*年12月底,我国共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466种;国家二级标准物质3769种。

3、编辑《标准物质应用指南》

*年度标准物质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标准物质应用指南》一书,该书对我国批准的一、二级标准物质13类进行编辑,内容包括:每一种标准物质的证书编号、研制单位、应用领域、用途、包装、保存、元素成分、分子成份、物理技术特征、工程特征、实际使用操作方法、指导价格、联系方式,同时包括标准物质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并介绍了标准物质分类、分级、溯源体系、用途及在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作用、定值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方法和选择等应用技术,使全国各行业通过该书对标准物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组建国家标准物质技术委员会

*年初经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批准,组建了国家标准物质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工作规则,使得我国标准物质评审、考核工作更加完善,同时建立了技术管理专家队伍。

5、组织培训和交流

*年度根据标准物质领域的需要,在北京、上海、黄山、深圳等地,举办了多次业务培训和交流,共计培训390人,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标准物质培训教材,该教材正在编写中。

6、召开了标准物质的评审会

截止到*年12月底,共组织安排了二次一级标准物质终审会,一次一级标准物质初审会,多次二级标准物质审查会。评审情况已经上报给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

六、继续做好《计量学报》出版发行工作

*年,学会主办的《计量学报》共刊登论文113篇,与几年前全年数平均50多篇相比,增加一倍以上。*年的论文中,论述基标准的研制或改进的有17篇,比去年增加5篇,其余均属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精密测试和工业测量方面的文章。全年收到稿件290余篇,比去年增加50篇,稿源仍十分充足。全年退稿率在60%以上,反映了我们的“学术门槛”仍很高,保证了较高的学术质量。

为了减少稿件的积压,尽可能多地发表一些好文章,我们一方面坚持支持下属各专业委员会工作的精神,协助几何量、温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会议,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增刊),深受这些专业委员会的好评。另一方面,积极申请、筹办双月刊,经北京新闻出版局批准,已于今年下半年开始,编辑出版双月刊。《学报》第5期为流量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出版了专集。

为了促进计量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们的选材已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所谓“十大计量”,例如,*年在《计量学报》上发表了食品和环境检测的论文,如:“基于主成分分析改进腊肠包装净含量测控技术”、“室内空气中甲醛快速检测的研究”等。

由于*年下半年《学报》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新来的编辑人员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过程。面对这些困难,大家加班加点尽力工作,保证了《学报》在学术方面的高质量及按时出版。编辑部在培养新人方面采取了速成办法,以老带新,老同志把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同志。派新职工参加了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编辑培训班,使其在编辑业务上进步很快。

《计量学报》所刊登的论文今年仍保持被美国工程索引《E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14种知名数据库或检索性期刊收录,仍保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年《计量学报》的平均发行量为2000册/期。*年《计量学报》编辑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报道我国计量和精密测试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计量学报》变更为双月刊后,更加有利于及时报道国内外计量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七、组织会员活动,努力为会员做好服务

1、*年全年将出版《会讯》6期,现已出版5期,第六期正在编辑中。共刊发文章约44篇。其中法律法规10篇;科技信息26篇;为100家团体会员单位刊载、宣传、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成果;总计约40万字左右。

2、*年完成向国内和港澳会员及团体会员单位发送《中国计量》、《计量学报》、《会讯》和《标准物质简讯》等刊物和资料近2.5万份;协助高级会员及会员单位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8篇;为团体会员单位提供国家最新的新标准10个。

3、*年,学会会员团体部召开了“庆祝5.20世界计量日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组织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和“计量测试技术研发与推广研讨会”。

4、“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会议”的筹备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等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人事安排批复。

八、其他工作

1、学会编辑出版了《中国计量测试年鉴(2007)》,全面记录了学会在上年度的工作情况,反映了我国计量测试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国家质检系统计量法规体系的最新动向。

2、学会建立了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网、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网和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网3个网站。*年网站的内容及时更新,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网上申请和信息公开,扩大了学会、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和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影响,方便了各单位申请办理标准物质许可证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

3、*年南方冰雪、纹川大地震牵动着世人的心,也牵动着学会全体工作人员的心。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灾区人们积极捐款,奉献爱心。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时,学会部分会员在成都会议结束后未及时离开,积极参加了抗震救灾。学会秘书处同志为灾区捐款2万6千多元;向灾区捐献了10床新被子。

九、完善财务管理及财务档案

1、学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由上级拨款项目费和自身创收两部分组成。学会财务承担了大量会计、税务和统计工作,除了负责本单位整体财务工作的同时,还代管专业委员会账户20多个,代管2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账目。

2、按时完成了各类报表。

3、负责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的一整套财务工作,特别是今年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也要汇总到总部,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常常加班加点工作,及时上报各种报表;

4、学会财务和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上年度的财务工作通过了总局委派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了审计报告,符合会计各项制度,没有违规违法现象。

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学会按党中央、中纪委和国家质检总局监察局、直属机关党委的要求,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章、学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廉政建设方面,学会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自觉抵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克已奉公,清正廉洁,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正确处理干群关系,共建和谐学会。

2009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1、学会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小康的目标。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科协的安排部署,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文件;结合学会工作实际,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属于公益性的科技社团,是一个人才荟萃的高智力团体,是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各部门、各地方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切入点。学会以及所属的专业委员会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推广计量测试新技术和新仪器,把计量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到经济领域和生产领域中去;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学术交流主渠道、科学技术普及主力军的作用,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学会要增强开拓进取精神,加大改革力度

学会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在提供政策咨询、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拓展学会的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学会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会员诉求,提出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参与制定、修订有关行业标准,促进计量科研的发展。

3、学会今后要积极参加IMEKO的活动,组织学术交流,组织国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优秀论文,将安排在《计量学报》上优先发表。积极向IMEKO等国际组织推荐中国专家,更多地参加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维护中国的权益,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足够经费给予学会支持,与学会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制约学会改革深度和广度的一些重要因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世界经济衰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相对减缓期,受灾地区的会员单位都还在建设和恢复中,因此2009年会费收入仍不乐观,学会将尽力争取2009年保持今年的水平。学会还需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学会的活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公共组织的社会团体将越来越多地承担政府下放的公共管理职能,学会的工作将日益繁重,这也是学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学会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同时学会希望今后能够得到主管部门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努力为计量科学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二、重点工作

1、做好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工作;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工作;加快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队伍建设;扩大质检行业技师培训鉴定工作;做好中心日常工作和总局人事司交办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

2、改进《计量学报》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要继续坚持“及时传播计量测试创新成果,大力推广计量测试先进技术”的办刊方针,及时报道我国计量以及精密测试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保证《计量学报》在学术上的高质量及按时出版;向兄弟学会所主办的刊物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把《计量学报》办得生机勃勃,扩大《计量学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加强学术交流。继续组织举办国内外计量测试学术会议,组织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组织中国专家参加在葡萄牙召开的第IMEKO世界大会;在中国昆明举办中日韩计量研讨会;组织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计量体系工作考察;筹备签署海峡两岸计量交流合作备忘录;组织召开海峡两岸计量名词术语研讨会。

4、加强对标准物质的有效监管。规范和理顺标准物质的受理申请、技术审查、行政审批、证后监管工作。坚持每年召开两次标准物质终审会,及时为企业做好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5、做好注册计量师、计量检定人员管理相关工作,做好计量技术法规审查相关工作,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6、支持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做好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扩大认证领域,为广大企业做好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医院后勤;技术岗位;人才培养;绩效积分管理

医院后勤技术岗位人才培养是医院后勤管理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才能更好地为医院临床医技部门服务,才能促进医院后勤学科建设的发展。该文将从医院后勤技术岗位定位、持续学习提升后勤技术人才专业素养、绩效管理指导后勤技术人才职业发展3个方面分享笔者所在医院后勤技术岗位人才培养及绩效管理策略。

1医院后勤技术岗位定位

医院后勤工作主要担负着服务、保障和管理3项职能,涵盖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其工作质量、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医疗质量的高低。可以说,医院后勤部门是医院正常运营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管辖范畴主要包含供配电系统(电工班)、给排水系统(管道班)、电梯(电梯班)、中央空调、锅炉、洗涤中心、保洁、食堂、污水处置、医疗废物管理、绿化养护、外包服务等。其中的电工班、管道班、空调锅炉班、电梯班等因涉及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故将其定位为后勤专业技术岗位。

2持续学习提升后勤技术人才专业素养

围绕笔者所在医院“持续学习,永不毕业”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支持医院后勤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建设。学习方式大体分为外出学习交流、科内班组轮岗学习和科内/组内业务学习,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后勤团队。2.1外出学习交流。外出学习交流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如参加各类医院后勤管理协会组织的论坛会议、参加各类后勤专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学习交流、参加各专业技术等级或从业资格培训、到其他医院对口参观交流后勤相关业务等。通过外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拓宽眼界;通过“拿来主义”,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秉持“走出去,带回来”的理念,将学习情况通过汇报交流的形式在科内进行分享,以提升团队整体实力。2.2科内班组轮岗学习。建立科内班组轮岗制度,让科内45岁以下的青年技术员工在各专业班组轮岗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后勤技术人才。由此组建后勤综合技术班组,适应多院区管理,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在院本部或体量较大的分院可沿用传统技术班组管理模式,但在体量相对较小的分院,若不组建综合技术班组,将投入大量人力成本。2.3科内/组内业务学习。通过定期开展科内/组内业务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班组例行周会时,邀请其他班组长参与,以促进班组之间的了解交流。虽然后勤各技术班组按各专业进行了划分,但各专业在工作中多有交集,很多问题需要不同的班组配合解决。

3绩效管理指导后勤技术人才职业发展

3.1医院后勤技术岗位实施绩效积分薪酬分配管理目的。现代化的医院必须要有现代化、专业化的后勤服务保障团队。要培养一支有专业、懂技术、能服务、知团结的医院后勤服务保障团队,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指导团队成员职业发展方向的绩效薪酬分配管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使绩效薪酬能反映其岗位价值、体现多劳多得、尊重历史贡献、提倡技术领先的理念,以服务为导向确定医院后勤文化和绩效体系建设,并促进医院后勤学科发展,体现医院后勤人的职业价值。3.2绩效积分薪酬分配管理方案总体思路。该方案建议从基本绩效、工龄绩效、岗位绩效、职称绩效、月度考核绩效、年度考核绩效、团队建设情况7个维度综合考量,每个维度对应不同的绩效积分值。每月根据团队各成员7个维度的实际情况填报团队成员绩效积分报表,得出各成员积分和总积分值。由团队当月总绩效奖金额除以总积分,再乘以各成员积分,便得到各成员对应月份绩效薪酬。该方案计算方式不受积分分值变化和总绩效奖金额度变化而变化,编辑自动计算公式后可切实高效地根据每月积分报表计算出各成员绩效薪酬情况。3.3详细方案。3.3.1基本绩效积分。体现岗位价值的基本工资待遇,主要根据学历层级设置4级。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1级,对应基础绩效积分75分;本科学历为2级,对应基础绩效积分65分;大专学历为3级,对应基础绩效积分60分;大专及以下学历为4级,对应基础绩效积分55分。3.3.2工龄绩效积分。体现员工对单位的历史贡献,到单位工作满3年后,工龄每增加1年,绩效积分增加0.5分。3.3.3职称等级积分。将医院后勤技术职工职称等级划分为5档15级,每一档对应一类具体职称(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工程师/技师、助理工程师/高级工、技术员/中级工、初级工),每一具体职称对应5个等级,共设置15级职称等级,可为对应职称等级设置10~30分的绩效积分。每一具体职称等级工作满3年可在该档职称提升一级,该级职称晋升后进入另一档从新计算年限等级。据此,可为所有员工明确其职称发展方向,亦可为每一具体职称档次确定12年的职业等级发展规划。因不同的职称等级对应不同的绩效积分,体现的是不同的薪酬待遇,从而也不需要管理者一味地去催促员工进行职称晋升,变被动为主动。3.3.4岗位层级积分。医院后勤技术岗位可设置技术主管、技术顾问、技术骨干、技术工人4个层级。技术主管为班组长(要求职称等级9级以上,工程师/技师以上职称),主管班组行政工作,绩效积分加20分;技术顾问为班组专业技术最优人员(要求职称等级9级以上,少于6人的班组由技术主管兼任,不重复加分),主管班组技术工作,绩效积分加10分;技术骨干为技术主管和技术顾问后备人选(人数比例按班组人数20%拟定),主要协助处理班组技术和文档管理工作,绩效积分加5分;技术工人负责班组常规运维工作,绩效积分不加分。注:技术主管每3年换届一次,由所在部门主管组织,竞聘上岗;技术顾问每2年换届一次,由班组及部门领导评选产生;技术骨干每年底换届一次,由技术主管和技术顾问共同评选产生。3.3.5月度考核评级。月度考核评级可设置基础绩效分值30分,由对应技术主管和班组技术顾问根据当月班组成员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量等指标讨论确定(工作量积分因各班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不同,原则上在组内调整),每月绩效薪酬分配前报部门汇总。具体积分扣奖标准可参考下述条款:(1)劳动纪律和工作态度。迟到早退15min以内的,扣2分/次;迟到早退15min以上30min以内的,扣4分/次;迟到早退30min以上或旷工的,扣6分/次。(2)运维工作考核。技术班组视班组当月各员工的维修量统计情况,扣最后2名2分和4分,奖前2名2分和4分;或工作量低于平均量的60%的,扣4分给工作量最多者。(3)工作能力体现。工作表现积极,能在部门/班组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的,经部门主管或班组长提议,由经管小组(部门领导及普通员工不少于5人组成)讨论通过后,给予2~5分/月的积分奖励;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较差者,经部门主管或班组长提议,由经管小组讨论通过后,给予2~5分/月的积分扣减。(4)其他考核。提出有利于部门/单位发展有效的节约能源资源措施的,经科主任或班组长提议,由经管小组讨论通过后,给予2~5分的积分奖励。3.3.6年度考核评级。(1)年度考核评级用于指导年终评优绩效积分奖励及年终绩效奖金分配指导,具体考核标准可参考以下标准。①德、能、勤、绩指标,各5分(共20分),分别为:德: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能:专业技能;勤:出勤情况/工作量;绩:工作质量完成情况/执行力。②思想政治指标,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加1分。③月度指标,月度绩效积分平均值。④学术指标,每发表一篇论文加1分(获得省级/部级优秀论文或核心期刊加2分,获得部级优秀论文或SCI加3分),最多3分。⑤其他加分,由所在部门班组长或科长提议,对应管理小组讨论,有事实依据的加分事项(如专利、利于部门发展的方案或其他公认突出表现),最多5分。(2)根据考核标准在年底由部门主管及技术主管共同评分并依次排名,取前10%为优秀,在次年给予每月3分的绩效积分奖励;低于平均分30%的为不合格,在次年给予每月3分的绩效积分扣减;其他为合格。同时,可根据排名划分年终绩效奖金发放档次,让团队成员努力创先争优。(3)连续2年年度考核最后1名或连续3年年度考核后3名者,在合同到期时视情况可不再续签合同。3.3.7团队建设评级。团队建设评级主要从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文化建设两个维度,以各技术班组为考核团队,每年末由部门管理层面组织一次团队建设考核排名,对考核排名第一的团队,次年对应团队所有成员绩效积分在最终月度绩效积分基础上再上浮3%;对考核排名最后1名的团队,次年对应团队所有成员绩效积分在最终月度绩效积分基础上下浮3%。

4结语

通过对医院后勤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并辅助后勤绩效积分管理策略的实施,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后勤管理团队已逐步成长为一支有专业、懂技术、能服务、知团结的学习型团队,综合实力得以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婧.积分制管理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2020(2):118.

[2]谢世堂,沈慧,曹桂,等.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绩效测量模型与操作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10):807-811.

[3]张俊.医院后勤工作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72-73.

[4]熊海韬,曾志刚,阳秋林,等.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模式——积分制管理文献综述及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33-35.

[5]程许先.积分制管理在企业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7(15):129-130.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机械加工;优化;节能减排

1机床设备资源的状态建模与量化评估

1.1机床设备资源状态建模。本文所提到的制造资源指参与到整个生产周期的物理元素,根据资源的操作权限和合作层次,一般将其分为车间层、生产单元层以及设备层。而一般的工艺设备需要组合在机床上才能进行机械加工,所以重点探讨机床设备。机床设备的管理由车间层来完成,负责记录机床的工作时间、故障时间及加工零件数等内容。这些状态信息一般由设备层采集,将其提供给生产单元层以及车间层等较高管理层进行信息整合。数控机床的状态采集利用自动化的办法将数据存储于数据库中,方便不同部门使用。1.2机床设备状态的量化评估。机床设备的量化评估一般是为了约束工艺规划时的资源配置,使资源决策更加合理,进而使设计工艺的可执行性得到提高。根据制造资源建模分析得出,由于使用目的的不用,得到的机床设备信息也不尽相同。

2机械加工制造过程能耗的定量分析

机械加工制造过程中的优化基础便是能耗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床是重要的机械耗能资源,对于机床的能耗分析一般是其在时间维上的分析,机床的能耗可以根据有无加工任务分为加工时间段的能耗和非加工时间段的能耗。而加工时间,是指零件在机床上从开始加工到结束加工的时间。在加工开始初期阶段,操作人员会进行零件的安装和刀具的安装等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机床没有关机,就会产生能耗。以往在进行能耗优化时主要针对的是单台设备的优化,而从生产调度方面优化时,往往针对机床在非加工时间段的总能耗,进而分析得出,机床加工的可优化能耗是机床待机能耗。

3面向低碳制造的工艺规划研究

为了供生产现场可以选择更多的零件工艺路线,提出非线性工艺规划,不同的工艺路线所产生的能耗也不同。非线性工艺在零件进行加工之前就能生成不同的线路,均可满足零件的加工制造需求。在生产现场根据最优产能,选择合适的工艺路线来加工零件,不仅提高了生产车间对生产任务的响应性,还提高了生产加工的灵活性。因此,非线性规划有利于集成工艺规划和生产调度。工艺规划与生产调度的集成研究一般是零件生成各种工艺方案,在进行各方权衡后,使零件有最优的工艺路线和机床设备,这样做不仅改善了加工条件,还减少了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减小制造周期。实现工艺规划与生产调度的集成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的非线性工艺规划模型在数学表达上实际是一个普通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求解办法,如分支定界法、拉格朗日松弛法等解法。虽然这些求解方法能得到精确的最优解,但一旦问题规模增加,这些传统的算法就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出现了很多的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通过放弃寻找最优解,转而获得满足实际应用的最优解。

4机械加工过程能耗优化实例分析

4.1典型机械产品零件及其可选方案。某企业具有良好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且实施过数控增效等一系列数字化工程项目,车间内部已经有较多的数控机床来提高机械加工工序的数控化率,可以协同各部门完成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存储。现有3个A型零件、2个B型零件、2个C型零件属于同一加工批次的不同零件。对这3类零件进行非线性工艺优化设计时,先结合毛坯和设计信息分析出设计特征和约束,建立初始AOS树,接着根据工艺特征的精度和要求,采用特征映射技术获取适合各工艺特征的加工方法,建立工艺特征的AOS树,最后将这2种AOS树整合起来,便获得零件的非线性工艺规划AOS树。通过AOS树中的节点遍历,可以找到相应的工艺活动以及约束关系,再将工艺特征相似的工艺活动归为同一步工艺,例如,同一机床设备、同一工件夹装状态下刀具跟切削余量相同的工艺活动。为了减少误差,一次夹装就可以完成多道工序,将不同的工艺特征可归到同一工序进行加工,进而得到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加工内容。然后根据得到的内容进行机床、刀具、切削液等的编制,确定好合理的加工路径进行加工。除了数控机床上的机械加工时间由数控程序决定,普通机床的加工不仅要考虑到工件的质量、夹具的选择等,还要考虑到工人的熟练水平和休息停机时间。4.2加工机械设备状态的量化评估。根据机床设备状态评价指标可知需要获得机床设备的自身状态、生产车间的状态以及所属生产单元的状态[1]。由于机床设备的性质不同,指标量化值无法直接比较,所以采用了模糊数来评价。首先根据指标体系在第1层进行初级模糊评判,然后看第2层有没有相关联的单个指标,开始进行第2层的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整合得到综合评判值。对于这2层指标的评判,采用层次分析法,应该建立包括企业高管、车间主任、设计师以及工人在内的评判小组。根据计算得出的指标权重,分析整个车间运行过程对能耗有没有足够的重视。4.3机械加工过程中零件的能耗计算。首先应建立机床动素功率模型,一般有3种方法;(1)查看相关机械加工手册或者机床使用说明;(2)实验测量,通过功率采集装置来获得相关动素的功率;(3)将模型跟实验数据结合分析,首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对模型中的一些参数进行测量获得。因为机械加工工艺活动是由数控指令决定的,所以从相关指令中获得机械加工的工艺活动,进而在各种活动中选择对应的演化规则确定各机床包含的执行动素,建立起工艺活动与动素之间的映射关系。4.4不同机械加工活动能耗优化方式对比。在实际生产运输中,体积、重量已知的工件采用固定的运输方式,所以从当前机床设备到目的机床设备的运输距离就成为影响运输时间的主要因素。车间机床的布局决定了机床设备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计算出不同零件在不同机床设备之间的运输时间。当机械加工的工艺路线确定时,集成问题主要体现在车间机床的调度问题上,但如果机床也确定,那这种问题将成为传统车间的调度问题。4.5集成模型求解分析。在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时应先确定目标的权重,如果企业当前的生产安排,零件具有确定的加工工艺流程以及相应的工艺路线,而且机床的分配也固定,那就应该考虑所有零件进行加工时机床的工作状态、所需要的加工时间以及能量优化的目标能不能达成。而能耗作为独立的优化目标,在进行工艺规划与生产调度集成时可以改善车间的现状。

5结语

本文针对机械零件加工过程中的能量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机床设备的状态量化分析到加工过程中的能耗计算,对工艺规划与生产调度进行了集成研究,不仅有利于相关企业进行能耗优化时采用,还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保护地球环境。

【参考文献】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8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勘探局实施项目牵动战略的“见效年”,也是勘探局实现企业发展全面提速、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一年,认真做好2006年职工培训工作,为“十一五”的开局起步打好基础。

一、指导思想

2006年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局七届一次职代会、局党委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围绕建设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的一流职工队伍,加强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全员培训,努力提升勘探局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为勘探局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主要工作任务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以提高“五种能力”为重点的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勘探局经营管理水平

1、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积极开展强化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

(1)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加大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力度,组织开展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2006年计划举办职业经理人培训班1期,培训50人。

(2)开展重要专业岗位领导人员岗位任职资格培训,2006年继续选派领导干部参加集团公司举办重要岗位领导人员培训,计划培训20人。

(3)以提高党政主要领导应对复杂局面,增强引领企业发展能力为目的,2006年在局属单位党政正职中举办企业战略学习研讨班,计划培训80人。

(4)以加快新上岗领导人员适应岗位角色变化,履行好工作职责为目的,开展新提拔领导人员岗位培训,2006年计划举办新提职领导人员培训班一期,培训50人左右。

2、按照集团公司及局“十一五”培训规划的要求,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2006年外送经营管理人员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培训项目90项,计划培训321人;局培训基地举办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88项,计划培训8623人。

3、进一步提高党务政工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维护企业稳定的能力及工作水平,在党务和思想政治系列管理人员中开展岗位任职资格培训,2006年在全局科级以上党务政工干部中举办培训班,计划培训300人。

4、以培养造就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开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2006年依托集团公司“国际化人才千人工程”,重点从全局生产施工单位中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员及后备干部到中国石油大学学习外语、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项目开发运行等知识,计划培训30人。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以知识更新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1、按照勘探局总体安排,加大三级技术专家培训力度,有计划选派技术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2006年选派技术专家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到国内专业院校进行考察和培训,提高专家的学术技术水平,使三级技术专家成为本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

2、开辟新的途径,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按照局“十一五”培训规划,积极组织研究生及复合型人才培养。2006年继续与大连理工大学及有关石油高校定向培养在职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2030名,满足勘探局提升学历层次,培养高层次管理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以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为重点,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2006年计划外送专业技术骨干参加集团公司钻井新技术等培训项目21项,培训100人;局培训基地举办专业技术人员作业新技术等培训项目14项,计划培训1045人。同时针对石油主体专业发展状况,结合勘探局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聘请专业院校专家、学者到我局进行专题讲座、研讨和交流合作,2006年计划举办钻井、作业、物探、测井、地质等专业讲座,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名。

4、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人员培训,满足勘探局国际技术工程服务发展的需要。采取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有合作项目或有合作意向的单位开展对外合作培训。2006年局计划举办对外合作人员培训班1期,培训高层次对外合作骨干2030人。

(三)进一步加强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1、落实集团公司《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2006年计划外送8名技能专家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两级技能专家培训;外送16名技师(高级技师)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同时根据2006年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工作,分工种、分系列组织技师(高级技师)考前培训,在人数相对集中的工种内举办培训班。

2、以适应规范施工、提高操作技能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高级技术工人轮训,全面提高勘探局操作服务人员队伍素质。2006年计划在钻井、物探、测井、录井、井下作业、油建施工管工、电气焊工、电器安装工、筑路工程测量工、施工机械操作工等工种中开展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工作,计划培训9001000人。

3、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努力实现全局安全生产。2006年重点围绕安全、关键岗位、特殊工种岗位开展培训,计划举办培训项目8项,培训1314人;在全局转岗职工中,组织开展电气焊工、锅炉工、采油工、钣金工等工种的培训,计划培训3000人。

4、以集团公司基层建设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全面开展基层队长、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培训。2006年计划举办班组长师资培训班2期,对有能力独立组织班组长培训工作的单位进行师资培训与培养,计划培训6080人,同时对钻井、井下作业、物资供应、热电等专业、工种的班组长组织脱产培训,计划培训600700人,从本年度起班组长轮训工作全面开展。

5、以技术竞赛为载体,全面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活动。2006年计划在钻井工、金属结构制作工等工种,勘探系统基层管理人员(队长、副队长)、对外合作人员中组织开展勘探局第十届技术比赛,同时组织好参加全国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大赛参赛选手的集训、选拔等工作,迎接全国技术大赛。

(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1、加强基础工作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建立适合油田实际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鉴定制度。进一步完善鉴定场地和设施建设,增设5~8个鉴定点,提高鉴定能力和水平。加强鉴定培训教材和试题库的开发和修订工作,组织编写3~5个工种鉴定培训教材,修订10~15个工种试题库。加强鉴定管理人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鉴定质量。

2、积极开展技术工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6年,要认真做好约8000名技术工人的验证和晋级鉴定工作,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申请国家新职业鉴定资格,组织开展物流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员等新职业的鉴定。继续实行优秀工人提前晋级鉴定制度,鼓励生产业绩突出、技术精湛的优秀工人提前参加晋级鉴定,为优秀工人成才创造条件。

3、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认证的准备工作,下半年进入试运行阶段,2007年申请并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国家鉴定机构资格证书。

(五)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科研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

2006年重点完成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研究、实现局教育培训“十一五”培训规划保障措施的研究等科研课题;举办年度局职业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及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职工教育培训的领导责任制

各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从勘探局发展战略和创建学习型企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教育培训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勘探局要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各级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严格落实。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承担人才开发第一责任人的重担,把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作为党管人才、党管干部的重要体现,把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实现企业发展提速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根本保证。各二级单位要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团队学习、互动学习”的浓厚氛围,加强基层培训工作建设,注重职工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资格培训、岗位练兵等活动的开展,努力提升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突出“敬业、责任、服从、诚实”的八字理念;提升技术业务素质,打牢素质基础,树立素质制胜和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一专多能、岗位成才;提升人文素质,提升文化品位,加强人格修养,培养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建立经常性、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的大培训格局,为实现勘探局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认真落实勘探局“十一五”培训工作规划,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全局各单位要认真贯彻集团公司2006年工作会议、勘探局七届一次职代会和局党委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勘探局“十一五”培训规划,坚持以培训规划做指导,将培训规划计划作为培训管理工作的纲领,作为有效突出培训针对性的重要措施和保证。科学制定本单位“十一五”培训规划,紧密围绕建设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的一流职工队伍,加强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服务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围绕工程技术服务、油气合作开发、燃料结构调整、天然气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拓展新业务、多种经营发展等方面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

(三)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二级单位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全局各单位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需要,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各类人员的培训。钻探系统要围绕钻井市场、能源开发、钻井提速等工作任务积极组织开展好培训;物探要紧密围绕地震仪扩道、卫星定位仪等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开展好培训工作;测井要围绕提高施工生产能力,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等一批新技术积极组织开展好各项培训工作;录井要围绕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组织开展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作业系统要紧紧围绕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特种井工艺水平和复杂井技术能力,在提高队伍能力和素质上下大功夫;基建系统要围绕开发市场,项目运行管理,抓好人员培训及队伍资质升级;机械制造系统要围绕扩大钻机、顶驱的生产规模、稠油热采装备及造船业务等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效的培训;多种经营系统要围绕开发新项目、新产品、节能降耗等方面开展培训工作;科研及兼有科研任务的单位,要围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勘探局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四)大力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为培养各类人才搭建平台

全局各单位要依据勘探局“十一五”职工培训规划的总体要求,按照一般人员普遍培训,骨干人员重点培训,短缺人员抓紧培训,优秀人员奖励培训的原则,强化全员培训,突出抓好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技能人员、对外合作人员、新兴产业人员的培训,按年度、分步骤组织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和轮训工作,逐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使全体职工人人参与培训、参与学习,全面提高勘探局职工队伍素质。各二级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全员培训计划,分步骤组织开展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

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十五”已经开展的14个重要专业管理岗位人员培训的基础上,2006年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在领导人员、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中开展,重点学习和培训政治理论、经济管理、国际商务、岗位专业及相关必备知识,学习集团公司、勘探局“十一五”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开展产业定位、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交流研讨,全面提高我局经营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承担此项培训工作的管理干部学院及相关部门,要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师资、教材,及时抽调培训人员,各二级单位在组织好本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积极选送学员参加培训,保证管理人员都能及时接受相应的培训。

进一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强化二级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分专业、分系列组织开展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各单位要根据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对于石油主体专业技术人员,依托中国石油远程教育网等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同时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需要,采取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年培训不少于12天的需要。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人员培训,满足勘探局国际工程技术市场开发的需要。对外合作人员的培训要根据工作性质,分别以外语、国际商务、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涉外礼仪、岗位技能等为重点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容组织开展,全局相关单位和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共同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勘探局国际工程技术服务需要的对外合作骨干人才队伍,2006年局将在对外合作人员中组织开展技术比赛,为我局对外合作人员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为局对外合作做好人才储备。

大力开展新增产业所需各类人员的应急、超前培训,促进勘探局新型产业的发展。2006年要加大油气合作开发、煤层气开发、天然气终端销售、石油制品近海航运、化工延伸加工和机械制造及修配等新型产业短缺人才的本土培养和培训,以满足勘探局新兴产业领域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拓展对人才的需要。培训以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单位配合。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解决勘探局新兴产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全面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操作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的培训。加快操作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局、二级单位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对主体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局集中组织脱产培训,工种人数相对较少,不易集中脱产培训的,由二级单位负责组织培训,通过外送、内培等手段,强化技师(高级技师)学习,提高现有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各单位要注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带徒”活动,鼓励高技能人才与具有发展潜能的初、中级工签订师带徒协议,推进勘探局高师带高徒活动向纵深发展。对于在师傅带徒弟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的师徒双方,局、二级单位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高级技术工人的轮训工作,局和二级单位共同组织,局负责提出培训计划、制定政策、组织考核、主体工种的示范性培训等工作,二级单位结合生产状况,安排培训时间,实施具体培训,妥善解决好工学矛盾。培训以岗位相关知识、职业技能教材、新知识、新工艺为主要内容,要求培训开始前,各实施单位要向局职工培训管理中心提交培训计划,培训结业前要提出考试、考核申请,由局统一组织结业考试,颁发证书。从2006年起,高级技术工人的轮训全面开展,到“十一五”末,勘探局主体工种的高级技术工人全部轮训一遍。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工人鉴定前的培训,使二者相互促进,提高培训与鉴定质量。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在岗自学,促进岗位成才。

班组长培训工作在2006年全面启动,培训工作由局和二级单位共同组织开展。局重点负责培训与考核标准制定、师资培养、教材的组织、证书管理、结业考核、举办示范性培训班及无培训能力的二级单位的班组长培训;大面积培训要以二级单位组织为主。要求培训开始前,各实施培训单位要向局职工培训管理中心提交培训计划,培训结业前要提出考试、考核申请,由局统一组织结业考试,颁发证书。争取利用五年时间完成我局5616个班组的班组长轮训工作。各单位要根据班组长培训教材,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班组长培训,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本单位班组长的培训任务,提高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

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关键操作岗位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新入厂职工及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岗位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2006年转岗培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承担转岗培训任务的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二级单位,要提前上手,及早做出规划部署,做好培训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准备,确保转岗培训任务高质量的完成。

全局各单位要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广大职工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职工学技术、比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选拔优秀人员参加勘探局第十届技术比赛,为勘探局后备人才的储备做好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培训过程监督与控制,确保培训质量的提高

全局各单位在组织实施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和监督,在培训工作中,要认真开发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材,选择好培训教师,实现培训工作目标和高效的管理工作。重点做好培训项目的开发与策划,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特点和不同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分别制定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的培训方案,以确保培训的实效性。2006年在培训过程管理中,推行iso10015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标准,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监督控制培训的各个环节,在分析培训需求、设计、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和改进培训过程中,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培训管理,认真开展培训效果评价工作,对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学员培训效果、教师业绩、培训管理、培训经费投入与产出等诸多方面开展评价,重点评价培训转化即培训课程的内容有没有转化为岗位工作,是否提升员工的绩效等,培训基地要组织有关人员重点研究培训项目、课程和教材,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六)加强培训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培训工作质量和水平

1、进一步完善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重点实施各类培训制度、轮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二级单位要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培训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并执行培训管理相关工作制度,使培训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外出培训审批制度、各类人员培训前选拔制度、培训责任追究制度、培训项目公示制度、受训人员管理制度、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度、培训任务完成报告制度、培训工作月、季、年报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建设,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3、进一步加强对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督,保证培训经费的归口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用、挤占、冲减培训经费的现象。要建立培训项目立项、效益评估制度,确保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培训经费要统筹安排,保障三支队伍的平衡发展。凡局重大培训项目,培训运行前必须与培训承办方签订培训合同,局培训计划内培训班,收费严准按照局统一规定执行。

4、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培训资源的整体功效,提升培训质量

管理干部学院、××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要突出抓好所承担的各类高级人才培训实施工作;电工、焊接、特种作业等专业培训基地,要注重配备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先进仪器设备,模拟仿真系统,使培训始终站在技术工艺前沿;二级单位培训场地设施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优势,不搞小而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以局培训基地为骨干,二级单位培训中心为主体,专业化培训中心为补充的层级式、互补型、资源共享的培训格局。

5、加强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培训管理与教学水平

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开展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把建设学习型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国家要求具备的职业资格培训作为能力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iso10015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标准、企业培训师业务知识等内容的培训,2006年计划在全局范围内举办培训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培训班两期,培训100人,同时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全局培训工作交流和工作竞赛活动。各单位对此要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和活动,局将把培训管理者和师资队伍素质考核作为今后培训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勘探局培训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五年内全部专职培训管理人员和教师取得国家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的工作目标。稳固和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局各培训基地要建立主体专业(工种)兼职教师资源库,报职工培训管理中心备案,各单位要定期向职工培训管理中心上报兼职教师人员名单,从而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龙头,内聘兼职教师为骨干,外聘教师为补充的专业结构合理的培训教师队伍,为全局培训提供师资服务。

6、加强培训工作考核,推动全局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2006年局出台《××石油勘探局职工培训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并将组织培训工作检查,各二级单位要适时组织开展自检自查工作,重点检查培训主管领导主持研究培训专题情况,适应企业实际的培训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企业培训规划、计划编制与落实情况,提取培训经费情况及使用管理情况,培训人数及培训效果的公众评价情况等,促进培训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七)继续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断提高鉴定工作质量

1、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根据油田外出施工队伍多、时间长、人员分散等特点,调整鉴定报名和考试时间,实行每年二~三次报名,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鉴定制度。二是要加强鉴定场地和设施建设,各站要根据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年检验收评估标准”要求,不断完善鉴定条件,各设站单位要给予一定的投入,确保鉴定站达到集团公司的要求。在边远地区具备条件的单位增设鉴定点,方便边远地区职工参加鉴定。三是要加强鉴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考评员和质量督导队伍,建立考评人员年度评估制度,开展考评人员评优活动,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其政策水平、管理水和业务水平。四是要完善鉴定培训教材和试题库的建设,做好新增工种培训教材和试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强对操作考试的研究,着重抓好操作考核题库的开发,建立适合××实际的试题库。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9

0引言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哥本哈根世界峰会召开以来[2],世界实体经济的低碳化正在压过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寻求危中之机的最重要方向[3],科技教育界也迅速将热点转向低碳技术经济。河海大学已将低碳技术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在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本文对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的认识,加以叙述。

1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

1.1低碳经济時代正在到来(1)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资源、向自然排放CO2等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是平衡的,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消费欲望无限上升和无节制追求生活方式升级,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湿地和水体等碳吸收转化载体,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4]。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5]。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使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广泛共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加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协调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抑制全球变暖,并首先限制发达国家CO2排放量的国际法案。2007年12月,IPCC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6]。(2)发达国家抢抓低碳经济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像以往一样,都孕育催生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7]。奥巴马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上的讲话称:我们已不再是在保护环境和刺激经济中做出抉择,而是在繁荣与衰退中进行取舍。哪个国家在清洁新能源技术上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l世纪的全球经济[8]。随着坎昆会议标志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到来,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碳关税”等世界经济新门槛和秩序的形成,将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引发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以低碳产业兴起为重点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全面社会变革[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角色的重新洗牌。那些低碳理念先进、低碳技术领先、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将在新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制定标准、抢占市场等发展先机[10]。2009年全球低碳市场价值为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能增加50%[11]。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构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优势,还有效刺激本国经济,增加国内就业,应对目前经济危机可一举多得。从近期看,也有相当的战略价值。(3)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是日本10倍,人均GDP仅为其1/10,而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污更是其十几倍、几十倍。这不仅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艰巨挑战[12]。我国政府庄重承诺,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碳减排40%~45%,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時期,我国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1.2低碳技术经济正在成为当代人才的通识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在低碳经济上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相反,如果继续以高碳方式增加GDP,那么现在每年获得1%GDP,将来每年得付出GDP5%~20%,仍无法逆转的地球生态灾难[13]。在这种“锁定效应”的警示下,教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当代教育培养的任何学科的科技人才,必须以具备主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维持生物圈碳平衡,促进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意识和技能。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通识教育中,低碳技术经济地位凸显。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开设了新专业,河海大学也设置了面向本科各专业的低碳技术经济讲座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低碳技术经济教育将是大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1.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是创新人文社科实践教育可行路径自然科学技术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历来是我国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与其基本沿袭“一本教材、一块黑(彩)板、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建设较偏重于工业工程技术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目前仍在摸索中。作为新兴学科,低碳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成熟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推动及检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低碳技术经济学在高校实验手段却又几乎为零。低碳(LowCarbon,LC)意即较低或更低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LCT)相对那些产生较高碳排放的传统技术而言,是指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替代传统能源或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能源使用方式。同样,狭义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相对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LCS)而言,特指能源供给侧的低碳化,即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LCS强调能源需求侧的低碳化,指人们通过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杜绝浪费,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而广义低碳经济则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是狭义“LCE”和“LCS”的融合,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和管理标本,企业以LCS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因而是针对碳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15]。我们认为,LCT经济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低碳技术,也不是纯低碳经济,而是一门把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应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低碳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低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低碳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中,LCT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交叉与集成;而LCE则研究微观和宏观层面低碳领域技术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问题。因此,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技术经济科学实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1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由以下5模块构成。(1)低碳技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与集成。(2)低碳经济理论。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科学、低碳技术经济学、城市化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及低碳城市化、低碳能源技术经济、低碳产业技术经济、低碳流通技术经济、低碳消费技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低碳区域和社区、低碳宣传教育与科普、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和学术信息交流、国内外低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借鉴等。(3)低碳经济政策。含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低碳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流通和消费及财税金融低碳政策等,以及低碳技术经济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4)低碳产业发展。含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低碳制造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公共事业、节能减排装备及工程、低碳交易(CDM和EMC等)的产业布局及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5)低碳计量方法学。基于IPCC框架温室气体排放和存储测量的T1、T2和T3方法学模式研究开发等。2.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16],是基于上述5大模块的看、听、写、说、做和走等6环节。(1)看。将每个模块制成40幅平面模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共200幅,方便学生观摩,对低碳技术经济产生感性认识。(2)听。将“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划分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政策、低碳产业发展和碳计量方法学等5个单元,每单元平均讲授4课时,着重结合实体教具和多媒体仿真课件讲解5大模块基本原理及科普常识,使学生基本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知识。(3)写。“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每单元均布置单元设计或小论文写作。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互动过程,在反馈前一环节教学效果,巩固看、听所得学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发下一阶段创造和创新的兴趣。(4)做。这一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兴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在专家和实验师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模型或小型实用产品,也可运用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供应侧、需求侧或两者综合的低碳技术经济项目实施方案,还可直接为低碳生产企业加工或组装低碳产品。这一创造和创新过程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有意识地孵化实用新型专利,甚至申报发明专利,激励学生与教师联合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毕业论文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大成就。(5)走。在初步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低碳生产企业或低碳工程项目等现场实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向实际工作的飞跃,有针对性地为低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低碳技术经济人才。这个环节同时又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在校生的看、听、写、说、做提供了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主要措施

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除硬件设施投入外,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3.1始终把握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和教育目标本实验室建设科学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突出本校学科特色建设并强化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填补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空白,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范式,尤其是低碳城市化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构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和科研公共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通用性强,主要为本科生服务,面向全校开放;科研公共平台主要针对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方向而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以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17]。2个平台将采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系列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两系列是指技术类和专业基础类两个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层、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层、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技术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诸如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技术以及专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包括验证基础层、探究综合层和设计研究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以的培养。2个系列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个平台建设贯彻资源共享原则。教学实验室应以功能为主建设,按功能相似原则使用,不仅避免类似功能实验室重复建设,而且使实验中心涵盖的实验功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搭建科研公用平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共享平台,充分地利用资源。3.3抓好实验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师三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构成,基本职责是实验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如实验教学目标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设备等硬环境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实验教师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组成。理论课教师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教师主要完成实验技术培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技师队伍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教学服务和保障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成效,抓好高水平的三支队伍是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应确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团队为骨干、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适应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验队伍建设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实验技师队伍建设,他们既要熟悉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现代低碳技术科学前沿的实验技术;既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某专业某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如聘用高水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设置实验教师岗位,吸引博士、硕士充实实验教师队伍,现有人员赴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等,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娴熟掌握实验技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测量技师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北部湾高技能人才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2008年1月14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组成。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面临着来自东盟地区和国内各省份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今后8年是北部湾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在西方被冠以不同的称号,如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等,它缘于1979年英国撒切尔政府。新公共管理的出现意味着政府的管理模式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新公共管理注重“顾客”导向、结果导向,强调绩效导向,即以经济、效率、效果三大变量来对绩效进行测量与评估。在公共服务方面倡导市场导向,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实绩为依据进行管理。

社会是政府的来源,服务社会是政府的职责和价值取向,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市场导向型政府”等理念,反映了政府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合理发展趋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指导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学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确立行政服务的理念,整合各方利益,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市场还无力全面负责公共性很强的活动,政府仍需承担必要的公共管理职能,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入市场机制、培养市场力量的同时,还要规范市场管理,使市场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以便承担更多、更重的公共服务,同时还要把政府建设成为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北部湾可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公共政策、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是有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二、区域内高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北部湾经济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目前北部湾的人才队伍现状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无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的需要,无法适应推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需要,无法支撑起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北部湾在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的产业对相关人才需求较大。而发展沿海工业需要的技能人才等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随着北部湾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对外开放合作等,区域内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向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制造业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先进技术的大量应用和先进设备的大量更新,必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及人才的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北部湾区域内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有待完善

北部湾的许多企业依然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用人观念,企业招聘往往起点就是本科,甚至是硕士、博士,也不管是否真正需要。在许多企业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的能级错位和人才浪费现象。而学历层次为大专及以下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依然遭受着“弱势文凭”的社会歧视,存在就业机会少和就业层次低的现状。

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对高技能人才明显不利,仍然沿用老标准,将人才的定义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而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却因为学历和职称这两道“硬门槛”,被摒弃在“人才队伍”之外。许多地方为管理、技术研发人才提供好的待遇,却忽视同样做出巨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被作为普通劳动力,劳动者权益遭到侵害的情况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1)试用期长,试用期工资低;(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或合同形式化;(3)工资增长缓慢,且存在随意克扣或拖欠工资;(4)劳动时间被随意延长,加班无报酬或少报酬;(5)社会福利和保险无着落,就业不稳定。(6)违规收取就业押金等费用。这些现象虽然不是北部湾所独有,但在实际上阻碍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

三、公共政策对促进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1.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产业政策是国家从宏观角度调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政府通过干预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以期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会对区域内掌握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产业结构调整蕴藏着大量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扩大广西就业的主要出路,而且广西第三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具有潜在优势,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的促进与保障是必要的。应该利用北部湾建设和发展这一契机,把握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等途径,最大程度的拓展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

2.财税政策的影响分析

财税政策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促进充分就业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宏观调控职能。由于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与市场机制失灵并存,要求财政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财税政策可以促进市场发育和完善,保证资源最优配置,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财税政策可以做到:(1)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保持适当的协调比例,相应地扩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2)调整经济结构。运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以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直接扩大就业需求。体现在:一是鼓励自主创业;二是鼓励企业雇佣人才。

3.人事政策的影响分析

通过制定和完善就业政策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和人才的权责利,可以对高技能人才就业实行单位控制和宏观管理。强化立法约束和政策引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劳动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可以为高技能人才提供配套的就业服务。

政策因素对人才作用发挥的影响非常显著。政策相对宽松的地区或部门,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可以自由发挥出来。人才为了追求才能的发挥和事业的成功,就必然产生向政策宽松地区流动的愿望。

4.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影响分析

现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未能深入人心。《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规被一些企业看作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而加以抵制。一些企业存在拖欠工资、加班不给报酬、不签劳动合同等违法侵权行为,甚至以经济效益差、社保负担重为借口,采取瞒、漏报甚至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上存在法律“盲区”,或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有些地方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劳动执法部门借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履行法定的职责,甚至以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利益为由对一些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包庇纵容,对劳动者维权的请求置之不理。四、总结与建议——促进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高技能人才就业

(1)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第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重点培育和发展兼备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的行业,发掘优势产业、朝阳产业的潜力。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与东盟互补的新优势产业,努力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2)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尽可能挖掘就业潜能,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尽可能拓展新的就业领域,从这两个方面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包括:①改造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产业转变;②大力发展房地产等关联度大、拉动性强的行业;③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带动与旅游业相关产业;④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2.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

(1)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预算中设置“高技能人才就业补助”科目,从预算上给予资金保证。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中心和各种培训机构,加强劳动者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再就业能力。

(2)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支出,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促进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区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对弱势产业实施合理保护,创造就业机会并实施积极的救助,适当调节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

(4)通过税收优惠来促进高技能人才发展。如采用对高技能人才创办企业和企业雇佣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的方式。政府要按照促进高技能人才就业与实现经济增长的战略,以直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调整和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

3.改革人事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发展

(1)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高职人才的社会地位。高技能人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树立系统的战略思想。要针对不同行业和职业要求,制定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系列、考核评价标准;评价重在业内、市场或社会认可,坚持实践检验人才,形成包括群众、专家、市场和技术等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2)建立正确的选人用人体系。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近期与长远目标、重点与全局发展、自主培养与吸引凝聚人才模式的关系,完善并规范企事业单位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规范公开招聘制度和辞聘解聘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促进企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4.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才发展

(1)进一步完善劳动立法,使其真正发挥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扩大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监管,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权益。

(2)尝试建立对高技能人才就业实施特别保护制度。可以借鉴国外关于促进就业和劳动保护的立法。比如德国实施的《强迫职业实习教育法》和《工业法典》等法律,鼓励企业雇用技能人才并参与培养;《企业基本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对技能型劳动者的权益加以规范和保护。

(3)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和完善企业单位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障,依法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确实维护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

(4)建立职工凭技能、凭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待遇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薪酬中考虑技能贡献的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推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由各级政府实行政府津贴等鼓励政策。

参考文献:

[1]易正春:新公共管理范式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之启示.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6期.第177~180页

[2]沈荣华: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四十三个新亮点.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4.第3期.第53~56页

[3]邓仕伦: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实践特征与效应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4]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08.2.23印发

[5]喻靖文:对高职毕业生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9卷第1期

[6]陈小义: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政府就业对策.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