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采购合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07

材料采购合同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1

关键词: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疗业务水平的提高,很多医院的基础诊疗设备和专科设备投入在增加,在采购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大量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形式多样化、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医疗设备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建立并完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显得极其重要且必要。文章从当前地方三甲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现状出发,归纳出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视角,提出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的几个思路,以促进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现状

由于医疗设备采购工作流程复杂、涉及的部门多、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周期较长,这就对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而对应的采购合同档案也就随之出现了较为常见的问题。

(一)部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经历了使用科室提出申请、设备科组织院内市场询价(金额较大的需外出招标)、报院领导班子审批决策等阶段。从使用科室提出申请开始,就产生了对应的工作记录表格,表格需要按要求填写内容,报领导审批,在多个领导审批、使用科室确认签字、其他部门共同参与询价并签字确认的过程中,难免发生漏签字、忘记收集相关材料的情况,因此,在收集采购合同档案材料时,资料内容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收集难度大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包含的内容丰富,从大多数医院的档案看,主要包括:采购合同、廉洁协议、医院内部送相关部门审核的内审合同、院领导班子的决策批示材料、招标(询价)记录表、使用科室的申请报告、可行性报告、职代会议案和决议批文、招标文件、成交通知书、评标报告等材料。这些档案资料内容丰富,经手的人多(涉及到医院设备科、招标办、院领导、经销公司等),每个档案资料产生的时间没有固定节点,而且有时经销公司提供的原始材料不完整,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收集档案资料的难度。

(三)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归档后不能封卷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属于医疗设备档案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整个医疗设备“生命线的开端”。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为开端,后续随时都有可能需要补充档案。例如某台直线加速器采购建档后,某天发生了故障,维修工程师到现场进行维修,更换了某个零部件,还填写了检测、维修报告单,那么该维修报告单、检测报告单就需要及时收入该设备对应的档案盒中。因此,医疗设备档案不能封卷,直到该设备报废。

(四)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检索查阅方法单一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信息之源,是医疗设备管理规划化、科学化的基础。一个全面、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库,对设备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为止,很多医院都尚未开展档案信息库建设,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利用率极高,因此,大多数相关工作人员只能通过Exel表格来完成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内容录入、查找工作,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长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这样的查阅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档案意识不高

一方面,由于医疗设备档案不像医疗、科研等档案那样能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采购效益,所以长期以来得不到领导、职工的重视,极少设有对应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员岗位,专职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员岗位更加谈不上,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忽视医疗设备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一些从事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由于对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或者在兼任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其他日常工作已占用大量的时间,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显得被动、不受重视,甚至出现许多医疗设备档案资料其实只是处于长期堆放的状态,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更谈不上利用。

(二)归档范围不规范

在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中,从申购设备到医疗设备采购工作结束,经历了提出申请、委员/专家论证、设备立项、设备招标/询价、签订医疗设备采购合同五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形成了大量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资料,但是由于医院各职能部门不同、档案收集缺乏依据,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购置报告、审批过程材料、招标材料、医疗设备生产厂家证件材料、成交经销商证件材料以及授权书等资料的收集存在较大的困难,各个部门所收集的档案材料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归档范围的不规范。

(三)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属于动态管理过程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不能封卷,因为该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为开端,后续随时都有可能需要补充档案。医疗设备招投标工作完成后,将所收集的材料按规定进行整理,根据资料内容制作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经医院和成交经销商沟通无异议后,送到医院的合同审核部门审核合同内容,最终双方签订正式合同。从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医疗设备的价格、保修、付款方式、交货时限等信息已确定,但这并没有最终结束,后续将涉及设备的安装验收、维修保养、付款、报废等工作,所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形成后,不能封卷,这也给档案的保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归口管理问题

医院档案室,负责管理全院的档案,各科室收集整理好的档案在规定时间内统一移交到医院档案室,这就涉及到归口管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在规定的时间内移交医院档案室,存在一定的利弊关系。利的方面,主要表现为档案统一在档案室管理,避免出现重复管理、多头领导。弊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医疗设备统一管理后,一方面查阅不便;另一方面,每个领域的档案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归口管理后,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在借阅档案时对档案的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路

要对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要强化档案的管理意识;其次,要明确档案的归档范围;最后要不断完善档案的归档及保管形式。

(一)加强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管理意识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即使是专职的档案管理员也很难做到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上,为了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管理,应在意识上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强化医院上下的档案管理意识,通过经典事件、实例展现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定期汇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好借阅的次数、内容等;最后,要加强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从专业角度提升专职和兼职档案员的意识。

(二)明确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归档范围

1.医疗设备申请阶段:大多数医院的设备采购申请都是由年度计划采购和临时紧急采购组成。不管是年度采购计划还是临时采购申请都是由设备的使用科室提出,从使用科室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医疗设备请购表格、配置及技术参数要求、可行性报告、提请职代会审议的议案等。从设备科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各科室申报项目的汇总表格、召开论证会议的会议签到表、会议记录、现场照片、参与论证的专家委员投票、会议讨论的原始材料、上报院领导的请示报告等。从医院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院领导会议讨论结果的决策批示。从其他相关部门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大型医用设备购置许可、同意增配大型医用设备的批复等。所有这些涉及到设备购置的档案,都必须存档留存。

2.医疗设备采购阶段:医疗设备采购部门根据采购活动管理权限,整理需要采购的设备的主要参数及配置要求,通过媒体方式公开招标信息,组织召开招标会议,上报招标结果。其中,院内的档案包含:招标议价记录表格或书面记录、上报院领导会议的招标情况报告、院领导的决策批复等。投标公司的提供的档案包含:投标文件(报价表、厂家证件、授权书、经销商证件、产品配置清单、产品介绍等)、外出招标的还需要提供中标通知书、评标报告等。

(三)完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归档及保管形式

只有科学地整理设备档案,将其有序存放、系统排列,才能提高档案的调取、利用效率。一方面,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归档现在大多数还只是由专职或兼职的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手工的登记、查询效率低,为此,档案归档时应建立对应的电子数据库,为后续的调用、查阅档案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便于档案的管理。另一方面,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保管形式,一是保管在医院综合档案室,二是直接保管在设备科。为了进一步加强档案的管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趋向于统一移交医院综合档案室保管,这样更有利于专职档案人员的培养、形成更加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库。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陆续进入各级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成为医院医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系统齐全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框架,才能用详细的医疗设备分析报告为医院购置医疗器械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用详实设备的申请审批手续资料、招议标记录、招标承诺资料等为招标采购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重要的保证;用合同规定的保修期限为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提供技术依据,为保证医疗质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韦双莉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

参考文献:

[1]史维新.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

[2]鲍薇.浅析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黑龙江档案.2014(2).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2

关键词: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举措采购

合同管理已成为疾控中心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疾控中心能够采购到高质量、高服务、高效率的仪器设备,应积极地完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设备采购合同签订中的每一过程,最大程度地降低合同签订中的风险,促进合同双方全面履行约定的义务,最终圆满地完成设备采购任务。

1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是指对仪器设备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索赔、解除、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全过程的管理。对采购合同进行全过程、系统性、动态性地有效管理,加强了采购项目执行过程的总体控制;提高了供应商的履约水平,使疾控中心按期获得相应的货物及服务;提前预测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减少经济纠纷和财产的损失;维护了疾控中心自身权益。同时,也提高了设备采购合同管理水平,对疾控中心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疾控中心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现状

(1)设备采购合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设备采购合同管理是对设备采购合同签订、执行、审核、归档等工作的规范化要求,是设备采购合同工作的理论基础。为实现设备采购合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需要满足新时期疾控中心的工作职能。为此,疾控中心应积极完善设备采购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办理合同变更的相关流程;明确合同变更、延期、终止或索赔等特殊事项发生时的应对措施等。(2)各部门的基本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设备采购的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作,中心内部应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责和任务,相互监督,共同完成合同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3)管理合同的意识有待提高。疾控中心普遍存在重视采购项目的立项论证、市场的前期调研、技术参数的确立、招标文件的形成、合同签订,在专人负责对合同履行阶段的整体管理和协调工作上还存在欠缺。(4)应重视供应商延迟交货行为。通常对延迟交货的供应商尽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协商处理。协商后供应商仍未交货,说明疾控中心对严格执行合同的条款上存在欠缺。(5)加强质保期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的质量。虽然完成了仪器设备验收的工作,但对质保期内设备维修保养及质保期后设备的零配件、耗材报价等,还应加强进一步跟踪管理。大型仪器设备质保期为2年,而尾款在验收合格半年后支付,供应商对设备仍有后续保修责任。仪器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若供应商是大型公司或长期合作的企业,他们对维修故障及定期保养是有一定保障的,若是小型公司,按合同规定继续履约则较难。所以质保期后设备的零配件、耗材报价,是否按照当初合同约定的条款实施则非常重要。(6)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未能做到对合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如开展普法教育及合同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等。没有一定的合同管理理论知识,就会导致在合同文本上出现漏洞,合同条款上不够齐全,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会影响仪器设备验收工作的按期完成。

3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举措

3.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流程。(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提高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疾控中心应积极地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合同实施专项管理。设备管理部门应结合仪器设备采购的特点,制定设备采购合同管理办法,并派专人负责采购合同管理。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开展普法教育,既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基本业务能力,不断了解合同法中的最新内容,又能及时改进合同管理中的不足。(2)规范合同签订流程,加大合同审核力度。合同签订是合同管理的核心环节,规范化签订程序,严格的审核流程,是保障疾控仪器设备采购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所以,应加强合同签订管理工作,加大合同审核力度。3.2疾控中心利益的基础。(1)审核供应商资质。对于在政府交易中心或采购机构采购的项目,资质在采购标书中有明确要求,并委托政府交易中心或采购机构对供应商资质进行审核。对于自行采购的项目要求供应商提供有效期内的资质文件和交易期“信用中国”网站上的信用证明。对于有特殊要求的仪器必须提供相关许可证。(2)审核合同内容。为有利于合同管理,避免合同签订的风险,疾控中心应制定设备采购合同的标准文本。由于中心仪器设备的种类繁多、规格复杂、技术要求高,根据每台仪器设备的自身特点对合同条款要逐一进行详细规定。在合同文本正式递交前需注意:①核对合同基础信息,在政府交易中心或采购机构招标的仪器,核对招标编号及政府采购计划号,以便明确经费来源,核对签订双方单位的名称及招标委托单位名称,核对合同金额数值以及大小写,核对签订日期,尤其注意签订日期不能早于中标通知日期,要晚于公示日期。②核对设备相关信息,如规格型号、特殊配置、技术参数、质保期、技术培训、报修时响应能力、到货时间、安装调试时间、特殊要求(地区计量院的计量检测报告等)、付款方式等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以及在招标或谈判中承诺的零配件、耗材的优惠率。③规范审核流程。合同正式文本拟定后由采购部门负责人批阅,对合同措词严格把关。合同经批阅无误后,由采购部门分管领导审批,审计部门审核无误后由中心法人签署,并盖章生效。3.3掌握合同履约动态,执行内部监督管理。(1)合同建档管理。合同盖章生效后,采购部门应对购置设备进行建档,特别要记录到货、安装、验收合格、培训等时间。登记仪器设备各时间点,是为使供应商及中心内部各部门能够及时履行相应的职责。一旦日后出现违约或合同变更情况,尽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协商处理。如果经过多次协商均不能合理解决,可以依据时间节点有理有据的提出诉讼,申请法律仲裁来维护合法利益。(2)合同验收管理。设备采购合同履约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安装调试、设备验收、设备质保期、到期付款的管理。安装调试是按照合同的规定供应商应在到货后多少日内完成安装调试,且仪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设备验收应由供应商、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三方共同按照合同中配置清单逐一核对清点,而后设备使用部门对主设备和附属设备进行技术验收,验收合格后将合格证、保修卡、操作手册、使用说明书等相关资料随同验收单一起交付采购合同管理人员存档。设备的质保期通常是2年,在此期间或质保期外设备管理部门应跟踪设备维护及保养工作,跟踪设备的耗材、试剂是否按合同规定给予优惠等。验收合格后,根据合同规定按期付款,对于大型设备需要分期付款的应跟踪付款情况,不拖延付款以避免单位信用降低。对于一个自然年内无法结清尾款,而年底财政部门又会将结余资金收回的付款项目,应提前让供应商开具银行担保函,以确保供应商继续履行约定。(3)合同变更管理。通常合同签订后,供应商因特殊原因不能对合同中实质性的条款履约,如不能提供合同中要求的设备型号、供货时间延长、合同当事人发生变动等,从而需要对合同中实质性条款进行修改等。合同变更是引起合同双方争议和合同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合同双方高度重视。对于合同变更项均需要设备使用部门、设备采购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中心管理层进一步核实,建立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本着解决问题和规避风险的态度共同协商确认后进行变更,以减少变更后的风险。3.4以一个招投标项目建档,明确合同归档内容。合同管理最后一个环节是合同归档,建议以一个招投标项目建档,建档内容应包含设备调研报告、项目立项材料、专家论证材料、进口设备论证材料、标书及审批材料、招标全过程材料、中标通知书、合同签订材料、设备验收报告、合同发票、设备付款材料、设备出入库材料、设备使用说明书及相关材料等。保管形式分2种,即纸质保管和电子保管,两者内容一致利于事后统计与查询。纸质材料均交由疾控中心档案室专职档案人员归档入册。

4结语

合同管理是疾控中心内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对采购质量和执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有效地保护疾控中心合法权益。做好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工作,既需要设备管理部门严谨地工作态度,也需要领导及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使采购合同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20(2):15-19

[2]罗峥,刀庆威.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学管理,2010,25(10):67-70

[3]刘彦强,王益民.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255-258

[4]刘晓.高职院校仪器设备采购中经济合同管理[J].管理视野,2017(7):215-216

[5]祁景琨,续艳丽.浅谈食品药品检验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合同的审核管理[J].中国药事,2014,28(4):406-408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3

关键词:合同审计;审计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

企业常常出现因经济合同签订、履行而遭受损失的现象,把经济合同,特别是支出性经济合同纳入审计工作的重点,可以把住资金收支的关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向,国内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研究方面探讨较少,本文以物资采购合同为例,从提升合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出发,以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为指导,探讨了新形势下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与方法。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1]。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源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概念的新诠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1999年修订内部审计定义时首次提出的,与IIA1990年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改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2]。这标明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组织“增加价值”成为引导内部审计活动的方向性旗帜。

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企业的一切资源和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有参与价值创造的需求和条件。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部审计虽然不参加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方面不同的是:第一,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为组织增加价值,它开展的许多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讲是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不增值的审计业务尽量少做,能增值的传统审计业务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重点在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第二,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资源消耗者,是一个费用中心,它不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3];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致力于价值增值,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通过给组织提供有意义的审计结果或有价值的建议,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第三,传统的内部审计为组织间接增加价值的事实往往受到忽视,由于它的定位只是一个费用中心,不计量收入,人们的计量记录只有内部审计花出去的钱;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所不同,它的定位是一个利润中心,成本的耗费有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也有衡量和记录。

二、企业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现状

经济合同是法人、经济组织等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而以书面形式签订的协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合同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物资采购合同是以材料、设备等为标的支出性经济合同,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占经济合同中的绝大部分比例,其签订是否合理合法,履行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企业成本与资金的波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资采购合同在签订、履行、结算等方面容易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签订虚假经济合同,套取资金。物资采购合同主要是由企业的计划部门和物资、生产、维修、科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签订的,如果缺乏监管,有些企业内部的合同经办人员可能会为了谋求私利与合同的对方当事人相互串通,签订虚假的经济合同,套取企业资金,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价格虚高,合同条款表述不清。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未按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价格,应该采取招标方式而未进行招标,对价款组成部分的包装费、运输费缺乏明确约定等等。此外,合同条款内容未按规范进行表述,容易使合同双方在供货时间、标的物规格及费用的负担上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3.合同条款执行不严,违约责任未能有效追究。有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条款中违约责任的规定形同虚设,不能严格予以执行,有些企业由于计划、仓储与验收、生产部门脱节,导致合同履行不力,甚至出现对方单位没能完全履约或者在货未到全的情况下全额付款的现象,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损失。

4.将自身具有加工能力的业务外包,导致资金外流。有些合同标的物的技术含量不高,在企业内部完全有能力完成,没有必要进行外包,但由于在合同审批管理环节上并不严密,出现企业现金流逆转现象。

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展合同审计的时间不长,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作好物资合同审计工作,迫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合同审计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事实上,企业内审机构对合同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合同审计的力量薄弱,很多企业偏重于财务审计和基建审计,没有单独开展合同项目审计。因此,需要处理好有限的审计人员与大量、繁杂的合同审计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二是事前审计与事后监督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大多只是在物资采购合同履行完毕后进行事后监督,只起到一般性的检查作用,没有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4],对经济合同实施事后审计,不仅发现问题难,而且处理问题难,挽回损失更难。因此,需要处理好事前发现控制与事后监督处理之间的关系。

三是审计效率与效果的关系。经济合同,特别是物资采购合同的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事项,财务收支、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内容兼而有之,科学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尚在不断探索之中。因此,需要处理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内耗之间的关系。

三、对企业物资采购合同实施增值型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审计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借助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对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和方法可就以下4个层面予以探讨。

(一)合同审计重心前移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实现“改善和增值”,与提出并实施审计建议进而影响公司整体价值相比,为企业减少资金的流失,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是一种更直接的增值途径。就物资采购合同而言,物资采购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法律生效,任何人难以更改。审计人员对合同的审计,必须在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前进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能够体现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是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因此,重新设计审计程序,将合同审计重点从后端评价移向事前把关,具有及时性、主动性、预防性的特点,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更改,无疑是获取审计效果的最有力、最可行的途径。在物资采购合同审计中,应采取事前、事中审计与事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策略。

签约审计——事前审计。其一,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盲目采购、虚假采购和扩大消耗、虚增成本等问题,为防止不合理的采购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浪费现象,按照先平库、后采购的原则,审查采购计划的真实性、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二,贯彻订货选厂、产品选型、质量选优、价格选廉、运距选近、供货选快、服务选佳的宗旨,作好合同条款和价格的审计。

结算审计——事中审计。结算审计是物资采购合同价款或酬金支付之前的最后一关,针对经常容易出现的高于合同约定结算、不按合同条款履行、结算手续不完善、结算多付款等问题,应该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作到物资验收单、运货单、发货票与合同书约定“四相符”;入库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价格与合同约定“五相符”。

消耗审计——事后审计。作为一种跟踪审计手段,主要目的是监督真实消耗,通过核实计划量与实际用量之间的差距,防止实物短缺、物资散失及变卖行为,实施专项审计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总之,内部审计全面介入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过程,将审计重点前移,有利于将经济合同中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堵塞经济合同漏洞,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实施信息化审计技术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物流全过程,点多、面广、渠道繁多,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要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大量繁重的审计工作,必须采用信息手段为物资采购合同审计创造优越的条件,建立起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平台。针对合同审计的特点,一方面,应进一步统一合同示范文本,实现实质性合同条款局域网络数据传输,建立合同审计部门与合同签订单位关于合同条款的网络接口,确保合同条款及时、准确的网络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建立合同签审网络操作运行管理系统,实行网上合同签审制度,构建“不经审计,不得签订合约;不经审计,不得结算付款”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构建闭环回路,使签约审计和结算审计工作实现网上浏览,网上查阅,变人工核对为网上查看,变手工签字为网上点击,增加业务的公开和透明度,将审计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确保合同审计时效和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再进一步,合同审计职能还可以镶嵌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可建立计划管理、经营业务管理、库存管理、价格管理、供应商管理、配送管理、物资编码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包括物资编码、物资需求信息、物资商情信息、合同文本、物资价格、库存物资信息等数据库。主要实现计划的网上传递与审核、采购方式的网上确定、订单的自动形成、价格的自动比对、合同及结算审批的网上控制、供应商信息的自动控制、网上招投标业务、各种信息的查询统计及报表的生成等工作。

(三)重点关注合同价款审计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往往关注高风险领域,不在低风险领域浪费时间,其出发点是,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审计技术的采用,原先一些潜在的经营风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了。一个动态的企业应该有一个动态的风险态度,审计人员应该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的事项更感兴趣,并通过实施审计来增加价值。正如ITTHartford保险集团总审计师HowrdMasbacher所说,其审计部“正努力对商业事务更加敏感”,“除非有商业风险,否则我们不会审计。我们的审计部要通过具体的、真切的披露为本公司创造价值[4]”

物资采购合同是一种支出性经济合同,从风险分析上看,在审计过程中,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履约时间、地点以及履约方式等,基本上要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程序化的文本性审查,在采用合同文本网上传输和网上签审等信息化手段审计技术后,审计功能将作为物流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虚假合同、履约不力等问题能够被内部控制系统发现并很好解决。同时,由于物资采购合同的履行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的价格受供求关系以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变动比较频繁,是敏感因素,因此,也是审计中的高风险因素。

为确保物资采购合同价格审定的科学、合理与公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价格审查方法。

1.价格咨询法。对于价格变动频繁且市场用量较大的通用材料,以及价格相对公开的产品,利用上网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掌握当期价格的升降幅度以及变动因素,从而提供合理的市场参考价格。

2.中标价格法。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对大宗物资、大宗材料,采取货比三家的招标采购方式,落实中标价格和中标品种。

3.最高限价法。对政府定价的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且价值较低的物资,根据历史资料,直接实行最高限价。

4.价格库应用法。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凡是已经签约过的价格全部存放在价格数据库中,随时调阅、随时修正,实行自动比价。

5.成本测算法,对新产品和特殊加工制作产品,实施成本测算,依据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标准,测算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科学确定产品价格。

(四)发挥部门间协同效应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的敏感问题较多,为减少内耗,适应开展具有建设性的增值型审计工作的需要,合同审计部门必须抛弃以往以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方式,实行参与性的审计策略,既不可放任自流,也不能越俎代庖,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合理运用,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理解,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起探讨改进问题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及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带动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步发展。

首先,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审计与合同主管部门审查的关系。审计部门与合同主管部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把企业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做好。在具体工作上,应各有侧重。合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合同的谈判、起草,负责合同条款内容的审查;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部门重点应放在合同价款、标的金额的审计上,对有问题的合同条文有修改建议权,对合同价格不合理的有权建议变更,同时对合同主管部门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其次,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与经办单位(物资供应、建筑施工等)的关系。合同经办单位是经济合同的当事人,最了解物资产品的性能、用途及消耗使用各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应让经办单位人员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充分听取并尊重经办部门、经办人员的意见,避免主观武断和滥用职权。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与经办单位的组织目标也是一致的,通过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为经办单位降本增效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黎英.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态势.财经论丛[J].2005,(4):59-65

[2]AnthonyWalz.AddingValue-creatingValueHasBecomeaMatterofSurvival.InternalAuditor[J].1997,(2)

[3]詹姆斯.罗瑟,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倪卫红,贾文勤,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4

关键词:控制工程造价;审计管理

传统的基建维修审计往往是项目完工后的工程决算审计,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维修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致使工程在事前,事中的治理混乱,因为事前事中监督不利甚至造成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导致投资失控,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广东工业大学新建教学楼施工项目中,我们就转变审计方法,就是要由单纯的工程决算这种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审计发展,犯患于未然。下面结合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工程项目介绍

学校新建综合性教学楼项目,主要包括阶梯教室,图书馆、现代化多煤体教室以及办公宣。施工周期为2年,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总投资概算3000万元。该项目由学校作为发包人,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为建设组织管理单位。共同对工程的建设进行控制与管理。

二、工程造价审计实施环节

1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约定。凡施工合同条款中对工程结算方法有约定的,且此约定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那就应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工程结算。凡施工合同条款中没有约定工程结算方法,事后又没有补充协议或虽有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则应按建设部与广州市的有关规定进行结算。例如在该项目中:技术工一个工日45元,普通工一个工日35元。但合同中没有对45元一个工日的技术工和35元一个工日的普通工约定进直接费。项目造价管理小组参照上述审价惯例,根据广州市标准与定额管理总站规定的技术工一个工日35元、普通工一个工日25元可以进直接费的条款执行。从而有效解决了虽有合同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合同条款的定义必须准确.约定必须完整,不然容易造成工程结算中建设方与施工方各执一词,影响工程审价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又例如底楼施工在开办费的产品保护费这一项列出了0.5万元人民币。实际施工中,由于工期紧迫,底楼的地面面砖先于楼上标段完工前铺贴好,其楼上标段完工后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都要从底楼已铺好面砖的地面上通过。施工单位为保护已贴面砖的完好,在其通道面砖上铺了一层细木工板作保护层,增加了2万元的费用支出。在结算审核中,施工单位提出要增加地面铺设细木工板所花费的产品保护费,审价人员和建设方都没有认可。因为该工程办理过施工招投标手续。这0.5万元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开办费中产品保护费一项的投标价,虽然不足施工中实际发生的产品保护费用,但施工招标文件中有开办费包干使用的条款。施工投标文件作为施工合同文件的一部分,与施工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则应以授标文件中的条款作为计价依据。

2做好材料价格调研工作过去多数施工合同对材料价格的约定是:材料价格有指导价的按指导价,没指导价的按信息价,没信息价的按市场价。此时,审价工作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材料市场价的调研。首先应由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方认可品牌的材料发票,亦可由施工单位提供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单和材料采购合同,然后根据这些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调研,则可提高询价工作效率。但审价人员应该清楚地知道,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和材料采购合同价与实际采购价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审价实际工作中,应当找出“差距”,按实计算。

在本项目中按学校要求由内审部门进行先期审计,在核实工程量工作中,发现施工方所结算中基础工程中放坡系数不依据土质和开挖深度确定;砖墙工程中,主梁与次梁交换处和框架柱的起止点,不以工程计算规则为准,多算工程量。屋顶装饰所用琉璃瓦由校方白购,由施工方案装,施工方结算中却垒盘参造园林定额,将全部造价计入结算-墙体涂刷时,该扣除的门窗洞口,踢脚线等少扣漏扣等问题。当审价人员让施工单位提供无框玻璃门的拉手、地弹簧、上下帮条、地锁等材料发票,施工单位因没支付材料款,无法提供发票。在这种情况下,审价人员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材料采购合同。结果从其提供的材料采购合同的材料价格中看出,施工单位上报的结算价高出了材料采购合同价的15%。仅通过核实工程量就核减工程造价几十万元。该情况证明,如不搞市场调研,仅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来定价也是不行的。材料采购合同中有时会含有“水份”,材料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中,也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外,即明.如不搞市场调研,仅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来定价也是不行的。材料采购合同中有时会含有“水分”,材料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中,也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外,即在合同外另行约定。审价人员只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界定材料供应商让利的情况,做好工程审价中的材料核价工作。转贴于中国论中国论文联盟-3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施工阶段踏勘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工程审价质量。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目前在工程审价中常常会遇到新的施工艺和新材料,没有现成可以套用的定额子目,需要审价人员自己测算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收集这些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的基础资料,是做好审价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项目的审价工作中,审计小组了解到施工单位在轻钢龙骨石膏板墙的施工中没有使用嵌缝油膏,经向工程监理核实情况后,确认为未按图施工,必须对此定额子目进行换算,相应扣除了轻钢龙骨石膏板墙中嵌缝油膏的材料费每平方米30.75元。审计小组查看和清点了灯具、风口等暴露在外的材料后,又查看了安装在吊顶里面的材料。这时,审计人员发现风管的保温材料是离心玻璃棉板,而不是施工单位结算书上所报的橡塑保温板。当即指出施工单位错报了保温材料的材质。这两种材料每立方米要相差上千元人民币。经过调整,扣减了施工单位数万元人民币的保温材料费。公务员之家:

上述例子可以证实,审计人员是否认真踏勘现场,审价的结果往往是大不一样的,如不踏勘现场,仅凭施工单位上报结算书上的材料来核实材料价格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所报结算书上材料与实际施工中所用材料有出入.造成建设单位多付工程款的情况发生。

三、工程项目审计成果

1完成各项目的工程造价审核,比原概算节省资金200余万元,实现了较大的资金结余。

2纠正了施工中出现的偷工减料,报价不实等种种弊端,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开销。

3围绕工程具体要求,在校领导的指示下树立全局观念,灵活处置和化解各项矛盾,配合各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审计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了各项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5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效率

随着电力行业的日渐崛起,市场上对于电力物资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扩大,许多电力物资企业纷纷涌入市场。为了规范企业行为,使得市场采购行为更具程序化,电力物资采购合同应运而生。作为管理市场的载体,不仅起到了控制风险的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使电力物资采购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大降低风险。本文主要探讨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意义[1]。

1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意义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是工业企业运作的基石,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工厂大面积停电,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关键一环。在面对当前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电力行业更要规范化自己企业的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资采购管理。电力行业采购一般为大型供电机械,这些机械采购成本高、质量要求高,所以在采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采购管理,而采购合同的运用正是为了更好的规范采购行为。实行采购合同管理模式,对双方的交易行为进行约束,更好地降低采购风险。同时,通过合同制的形式进行管理,有效地避免了进货企业延期交货等行为,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采购工作的效率[2]。同时,采购合同具有法律规范性,严格依法进行管理,保障了购销双方的合法利益,形成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物资现场服务和履约协调机制,使物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法化,强化电力企业采购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电力物资采购面临的问题

2.1采购成本和风险高。电力物资采购成本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市场信息采购和采购策略等。抛开市场因素,在一些电力企业采购过程中,因为对供应商了解度不高而盲目签订不合理的采购合同,这些合同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3],还带来了坏账的风险。由于以往企业进行采购时不规范的操作,会出现收到的材料与签订合同内容不一致等情况,这些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后续电网的安装和使用,不仅带来了财务上的风险,还造成一定的技术风险和人员安全风险。所以,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合同的规范化管理,采购成本和风险问题不容小觑。2.2供应商管理不到位。采购的首要环节就是选择信用良好的供应商,供应商好坏直接影响采购物资的好坏。首先,在我国的经济模式制约下,我国电力物资供应商十分有限,市场上能够选择的数量也非常少,选择空间小,我国在供应商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目前市场上的供应商多注重短期效益,即多采用短期合作的形式,很少愿意与电力企业签订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就导致了许多电力企业在每次采购时都需要与新的供应商进行沟通,提高了采购成本。再次,由于如今市场上一些供应商的电力物资良莠不齐,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电力企业很容易购买到劣质产品,这就导致后续生产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利润也会遭受打击。最后,在没有签订购销合同时,供应商经常会出现交货不及时等情况,这会导致电力企业不能按时收到电力物资,影响企业生产从而导致供电不及时,对社会众多企业造成致命打击[4]。2.3传统采购模式效率低。电力系统结构庞大,所需材料物资也较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效率,以保证正常供电。传统非合同模式下的采购方式,多采用采购人员实地走访或是直接与供应商面谈签订采购合同。这种传统的采购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采购双方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常会出现采购不及时、价格不合理或质量不过关等情况。这种老旧的采购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而且也会增加企业必要的成本。

3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作用

3.1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企业对电力物资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企业加强自身监管的过程。首先,企业要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企业要对合同进行认真分析,尤其是对采购价格,及时提出质疑,同时要防范风险,减少合同的风险成本。其次,适当降低风险。在采购过程中,企业要多方了解供应商性质,根据信用评级来选择供应方。为降低违约风险和坏账风险,企业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约定定金与违约金,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后,发挥合同效力,坚决打击违反购销合同的行为。合同的签订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所以,在签订前,电力企业要审查合同是否合法,还要注重合同的公平性和完备性。签订合同后,一旦供应商出现违约行为,企业也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损失降到最低。3.2优化物资供应商管理。首先,要优化物资供应商的数量。对于一家电力企业生产商来讲,要控制好合作的供应商数量,这也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于同种物资材料,尽量选择一家供应商集中采购,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节约成本,同时可以明确责任,方便事后追查。优化供应商数量还可以一定程度节约成本,在采购过程中,电力公司可以将供应商数量控制在4~5家,根据不同类型物资特点进行大批量采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采购成本,同时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其次,要优化物资供应商的质量。对于采购物资过程来讲,要实行货比三家的策略,主动去比较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从中选择更适合的材料。同时也可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竞争更加公平,价格更加透明,企业可以进行反复对比,选择更具弹性。最后,企业应及时与一些信用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种采购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质量和成本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信誉,实现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双赢。3.3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效率。现如今,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也慢慢走上无纸化道路。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采购合同管理中,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合同管理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多个行业采用ERP系统来进行合同管理,从审核到合同的签订,均采取信息化办公手段,企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实现业务操作。同时,这种办公手段,也使得各种信息更加透明化和程序更加规范化。采购人员节约了东奔西走等不必要成本,操作失误率也大大降低。同时,利用信息化合同操作平台,业务管理更加方便,有利于上下级监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人员监守自盗行为的发生。如果整个电力行业都采取信息化平台进行合同管理,就会在整个行业建立起标准,整体效率会因此就会大大提高。

4结语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主要是指供销双方采用合同形式,对采购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电力物资采购的效率。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创新管理模式等方法,使合同式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整个流程更加有序。

参考文献

[1]陈戟.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防范及其管理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8(22):224-225.

[2]潘晓亮.浅析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J].知识经济,2018(22):93-94.

[3]何亚丁.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优化[J].低碳世界,2018(4):96-97.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6

关键词:合同审计;审计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

企业常常出现因经济合同签订、履行而遭受损失的现象,把经济合同,特别是支出性经济合同纳入审计工作的重点,可以把住资金收支的关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向,国内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研究方面探讨较少,本文以物资采购合同为例,从提升合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出发,以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为指导,探讨了新形势下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与方法。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1]。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源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概念的新诠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1999年修订内部审计定义时首次提出的,与IIA1990年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改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2]。这标明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组织“增加价值”成为引导内部审计活动的方向性旗帜。

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企业的一切资源和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有参与价值创造的需求和条件。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部审计虽然不参加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方面不同的是:第一,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为组织增加价值,它开展的许多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讲是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不增值的审计业务尽量少做,能增值的传统审计业务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重点在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第二,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资源消耗者,是一个费用中心,它不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3];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致力于价值增值,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通过给组织提供有意义的审计结果或有价值的建议,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第三,传统的内部审计为组织间接增加价值的事实往往受到忽视,由于它的定位只是一个费用中心,不计量收入,人们的计量记录只有内部审计花出去的钱;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所不同,它的定位是一个利润中心,成本的耗费有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也有衡量和记录。

二、企业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现状

经济合同是法人、经济组织等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而以书面形式签订的协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合同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物资采购合同是以材料、设备等为标的支出性经济合同,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占经济合同中的绝大部分比例,其签订是否合理合法,履行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企业成本与资金的波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资采购合同在签订、履行、结算等方面容易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签订虚假经济合同,套取资金。物资采购合同主要是由企业的计划部门和物资、生产、维修、科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签订的,如果缺乏监管,有些企业内部的合同经办人员可能会为了谋求私利与合同的对方当事人相互串通,签订虚假的经济合同,套取企业资金,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价格虚高,合同条款表述不清。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未按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价格,应该采取招标方式而未进行招标,对价款组成部分的包装费、运输费缺乏明确约定等等。此外,合同条款内容未按规范进行表述,容易使合同双方在供货时间、标的物规格及费用的负担上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3.合同条款执行不严,违约责任未能有效追究。有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条款中违约责任的规定形同虚设,不能严格予以执行,有些企业由于计划、仓储与验收、生产部门脱节,导致合同履行不力,甚至出现对方单位没能完全履约或者在货未到全的情况下全额付款的现象,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损失。

4.将自身具有加工能力的业务外包,导致资金外流。有些合同标的物的技术含量不高,在企业内部完全有能力完成,没有必要进行外包,但由于在合同审批管理环节上并不严密,出现企业现金流逆转现象。

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展合同审计的时间不长,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作好物资合同审计工作,迫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合同审计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事实上,企业内审机构对合同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合同审计的力量薄弱,很多企业偏重于财务审计和基建审计,没有单独开展合同项目审计。因此,需要处理好有限的审计人员与大量、繁杂的合同审计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二是事前审计与事后监督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大多只是在物资采购合同履行完毕后进行事后监督,只起到一般性的检查作用,没有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4],对经济合同实施事后审计,不仅发现问题难,而且处理问题难,挽回损失更难。因此,需要处理好事前发现控制与事后监督处理之间的关系。

三是审计效率与效果的关系。经济合同,特别是物资采购合同的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事项,财务收支、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内容兼而有之,科学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尚在不断探索之中。因此,需要处理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内耗之间的关系。

三、对企业物资采购合同实施增值型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审计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借助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对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和方法可就以下4个层面予以探讨。

(一)合同审计重心前移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实现“改善和增值”,与提出并实施审计建议进而影响公司整体价值相比,为企业减少资金的流失,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是一种更直接的增值途径。就物资采购合同而言,物资采购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法律生效,任何人难以更改。审计人员对合同的审计,必须在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前进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能够体现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是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因此,重新设计审计程序,将合同审计重点从后端评价移向事前把关,具有及时性、主动性、预防性的特点,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更改,无疑是获取审计效果的最有力、最可行的途径。在物资采购合同审计中,应采取事前、事中审计与事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策略。

签约审计——事前审计。其一,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盲目采购、虚假采购和扩大消耗、虚增成本等问题,为防止不合理的采购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浪费现象,按照先平库、后采购的原则,审查采购计划的真实性、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二,贯彻订货选厂、产品选型、质量选优、价格选廉、运距选近、供货选快、服务选佳的宗旨,作好合同条款和价格的审计。

结算审计——事中审计。结算审计是物资采购合同价款或酬金支付之前的最后一关,针对经常容易出现的高于合同约定结算、不按合同条款履行、结算手续不完善、结算多付款等问题,应该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作到物资验收单、运货单、发货票与合同书约定“四相符”;入库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价格与合同约定“五相符”。

消耗审计——事后审计。作为一种跟踪审计手段,主要目的是监督真实消耗,通过核实计划量与实际用量之间的差距,防止实物短缺、物资散失及变卖行为,实施专项审计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总之,内部审计全面介入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过程,将审计重点前移,有利于将经济合同中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堵塞经济合同漏洞,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实施信息化审计技术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物流全过程,点多、面广、渠道繁多,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要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大量繁重的审计工作,必须采用信息手段为物资采购合同审计创造优越的条件,建立起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平台。针对合同审计的特点,一方面,应进一步统一合同示范文本,实现实质性合同条款局域网络数据传输,建立合同审计部门与合同签订单位关于合同条款的网络接口,确保合同条款及时、准确的网络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建立合同签审网络操作运行管理系统,实行网上合同签审制度,构建“不经审计,不得签订合约;不经审计,不得结算付款”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构建闭环回路,使签约审计和结算审计工作实现网上浏览,网上查阅,变人工核对为网上查看,变手工签字为网上点击,增加业务的公开和透明度,将审计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确保合同审计时效和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再进一步,合同审计职能还可以镶嵌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可建立计划管理、经营业务管理、库存管理、价格管理、供应商管理、配送管理、物资编码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包括物资编码、物资需求信息、物资商情信息、合同文本、物资价格、库存物资信息等数据库。主要实现计划的网上传递与审核、采购方式的网上确定、订单的自动形成、价格的自动比对、合同及结算审批的网上控制、供应商信息的自动控制、网上招投标业务、各种信息的查询统计及报表的生成等工作。

(三)重点关注合同价款审计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往往关注高风险领域,不在低风险领域浪费时间,其出发点是,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审计技术的采用,原先一些潜在的经营风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了。一个动态的企业应该有一个动态的风险态度,审计人员应该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的事项更感兴趣,并通过实施审计来增加价值。正如ITTHartford保险集团总审计师HowrdMasbacher所说,其审计部“正努力对商业事务更加敏感”,“除非有商业风险,否则我们不会审计。我们的审计部要通过具体的、真切的披露为本公司创造价值[4]”

物资采购合同是一种支出性经济合同,从风险分析上看,在审计过程中,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履约时间、地点以及履约方式等,基本上要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程序化的文本性审查,在采用合同文本网上传输和网上签审等信息化手段审计技术后,审计功能将作为物流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虚假合同、履约不力等问题能够被内部控制系统发现并很好解决。同时,由于物资采购合同的履行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的价格受供求关系以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变动比较频繁,是敏感因素,因此,也是审计中的高风险因素。

为确保物资采购合同价格审定的科学、合理与公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价格审查方法。

1.价格咨询法。对于价格变动频繁且市场用量较大的通用材料,以及价格相对公开的产品,利用上网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掌握当期价格的升降幅度以及变动因素,从而提供合理的市场参考价格。

2.中标价格法。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对大宗物资、大宗材料,采取货比三家的招标采购方式,落实中标价格和中标品种。

3.最高限价法。对政府定价的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且价值较低的物资,根据历史资料,直接实行最高限价。

4.价格库应用法。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凡是已经签约过的价格全部存放在价格数据库中,随时调阅、随时修正,实行自动比价。

5.成本测算法,对新产品和特殊加工制作产品,实施成本测算,依据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标准,测算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科学确定产品价格。

(四)发挥部门间协同效应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的敏感问题较多,为减少内耗,适应开展具有建设性的增值型审计工作的需要,合同审计部门必须抛弃以往以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方式,实行参与性的审计策略,既不可放任自流,也不能越俎代庖,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合理运用,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理解,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起探讨改进问题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及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带动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步发展。

首先,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审计与合同主管部门审查的关系。审计部门与合同主管部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把企业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做好。在具体工作上,应各有侧重。合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合同的谈判、起草,负责合同条款内容的审查;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部门重点应放在合同价款、标的金额的审计上,对有问题的合同条文有修改建议权,对合同价格不合理的有权建议变更,同时对合同主管部门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其次,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与经办单位(物资供应、建筑施工等)的关系。合同经办单位是经济合同的当事人,最了解物资产品的性能、用途及消耗使用各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应让经办单位人员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充分听取并尊重经办部门、经办人员的意见,避免主观武断和滥用职权。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与经办单位的组织目标也是一致的,通过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为经办单位降本增效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黎英.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态势.财经论丛[J].2005,(4):59-65

[2]AnthonyWalz.AddingValue-creatingValueHasBecomeaMatterofSurvival.InternalAuditor[J].1997,(2)

[3]詹姆斯.罗瑟,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倪卫红,贾文勤,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材料采购;内部控制

1引言

统计数据显示,多达70%的企业破产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混乱造成的。因此,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的潜在风险,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自2011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大规模控制已对建筑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致使建筑业规模整体减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失。除此之外,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也威胁到建筑业。内部和外部问题如此之多,使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甚至走向破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建筑企业正在放慢发展步伐,寻找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并在建筑行业的市场中谋求适合自己的路径。建筑企业有不同的内部控制程序,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由于各个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其内控制度总有疏漏,大多数建筑企业迫切需要创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来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随着施工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和招投标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企业作为一种使用建筑材料专门从事建筑商品生产的企业,无法像其他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对原材料的内部控制来控制材料成本。有些企业为了拿到建筑材料的供货权,不断降低材料的供应价格,最后在供货的时候偷工减料,由于以上原因建筑材料采购的内部控制才被提出来,企业才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直到1930年代才被提出、认可和认同,并且作为一个特殊的术语和完整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形式是内部遏止。“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以提高运营效率为目的而建立的。通过各种组织计划、方法和支持措施,使业务管理部门加快政策的实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8年审计标准。第一次将“内部控制”更改为“内部控制结构”,而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还包含了为企业的特定目标创造了合理的保证而出台的不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一定义于1992年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被COSO提出来,即企业的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的合理保证程序为了三个目标: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活动的效率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内部要素的集成,包括系统、流程、资源文化、结构和任务。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支持实现企业目标。财政部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如下:企业董事会、监督委员会、经理和所有工作人员执行的控制过程,以实现企业控制目标。其目标是合情合理确保法律上遵守业务控制措施,资产保障措施和财务报表的真实完整性,提高业务效率和效力,加快企业发展战略。

3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COSO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董事会和管理人员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系统。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并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并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内部监督。3.1内部环境。企业应将内部环境作为实施内部控制过程的重要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部门职责和管理机制。内部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的好坏。3.2风险评估。成立一个小组专门来评估建材采购的风险,设置风险预测水平的指标,设置建材采购的目标,确定风险、分析和对应措施,为建材采购的风险评估水平设置矩阵图,确定采购操作的风险水平。通过处理和预防重大采购风险,例如风险预防、缓解风险、分散风险和承担风险策略,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重大采购风险。常用的控件包括没有交集的职务分开,内部授权管理,文档管理和信息内部公开。3.3控制活动。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制定有关制度,以确保企业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企业损失,使管理工作高效执行起来,这称为控制活动。为了实现对运营的有效控制,企业通常会采取控制措施来实现内部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目标,企业结合有关的风险应对策略并全面应用控制措施。常用的控件包括不相关的职务分开,内部授权管理,文档管理和信息内部公开。3.4信息和沟通。信息和沟通包括确保企业收集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提供实施反馈,比较和分析预期目标,检查漏缺和填补空白。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在企业内外部。以确定并优化内部控制的实施。3.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后,它可以监督检查运营过程中进行的内部控制工作,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并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结果,及时发现并指出疏忽大意和薄弱环节。这称为内部监督。通过内部监督,可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和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最终为企业良好运营带来显著的变化。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是通常情况下的内部监督方法。

4建筑企业采购建材的内部控制问题

4.1需求和采购计划。在形成时的主要风险在建材购买之前,需要对建材进行基本情况的进行摸底,例如预算价格、材料类型和供应商筛选等。此步骤存在计划不周的风险,例如没有提前提出到货需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购买,不按照计划数量或要求随意进行购买等情况。4.2建材采购合同的管理和执行不到位。企业采购合同的具体条款以互联网或供应商或分支机构经理或项目经理与材料供应商协商后提供的所谓“标准模型合同”为基础。采购合同中没有明确的条款就被有些人认为是默认规则,不应在纸面上写明。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的采购业务承担了不可控制的风险,给未来的采购业务合同的实施带来了风险。管理采购合同有三个方面:(1)负责签署采购合同的人法律意识和对采购合同的防范意识低,以及对合同执行风险的认识不到位。(2)采购合同的样式不统一,采购合同有很多管理方面的漏洞。(3)采购合同在执行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监督既不规范也不完善的问题。工程项目主要基于项目经理。在采购建材方面,项目经理通常独立完成采购工作并且购买多余的建材。也不一定要严格根据材料的质量选择,有可能被收买,拿取好处,用次品来代替优等品,多拿的好处全都进了自己的腰包等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和项目的质量。4.3偷工减料降低工程质量。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赢得投标,建筑企业盲目地降低了获得项目的价格,并实施了低成本策略。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会因为预算不够而昧着良心的降低产品质量,从而导致质量事故不断发生。这些豆腐渣项目的出现会导致人民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4.4关于材料采购的信息没有及时交流。在建材采购过程中,建筑企业缺乏有效地内部信息沟通和交流,只是用电话简单沟通增加了传输物资采购信息的风险,并在管理企业物资采购信息方面造成了漏洞。4.5验收过程的问题。验收的关键是根据合同检查和检验选择购买的商品,并确保其质量符合承诺或有没有遵照规定执行。此阶段的主要风险:模糊的验收要求,不能按照正常程序进行验收以及验收过程的异常情况不被重视,最后导致会计核算对不上或所购物品折损。

5采购建筑材料的有效内部控制策略

5.1制定采购计划并创建采购系统。采购计划主要由项目预算人员制定。首先,项目预算人员根据建筑图纸的建筑和设计要求来计算对建材的特定要求,并将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加载到项目建材的要求列表中。根据财务部门和采购建材的需求清单创建价格的近似预算表,并针对各种建筑材料和施工需求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需要有关的领导的批准。同时,企业可以建立有关的采购小组,共同选择可靠和高质量的供应商,以确保采购活动的公开透明。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建材采购的定价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采购价格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购买价格中的水分含量并遏制了贪污腐败的行为。除此之外,企业将在购买建材后加强验收,接受技术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的严格验收,统一入库检查,仔细注册建材明细,为以后的使用和验证做好准备。另外,在购买建材时,必须确保有关建材采购的信息不中断,并及时了解业务的现状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企业应注意收集建材采购信息,包括市场上建材供应的实际情况,建材价格的波动等,并及时发现在传递建材采购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再有,企业定期举行适当的采购会议,以加强有关建材采购信息的传递,加强对建材采购的内部控制,确保信息交换的效率和顺序,避免出现建筑材料不够或者多余的问题。5.2改善采购合同的签订和合同执行的管理。在有关部门批准了采购申请后,采购部门应尽快确定采购材料的范围。在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以采购订单的形式购买零星建材。对于大宗材料及设备,企业必须明确说明其在规格、价格、数量、类型、交货方式、付款方式、违反合同等方面的责任。并与合格的供应商签订标准的采购合同以确保双方都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做好购买建材之前和购买过程中的控制以及购买之后的验收与检查,需要与材料供应商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并由财务和审计部门共同参与。正式的购买协议一般都是一式三份,企业财务、档案室和供应商各一份。其次,采购部门必须不断监督合同的执行,以确保合同的及时执行。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监督:加强验证绩效,并督查材料的供应商以履行其义务。如有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与对应供应商联系,并及时采取措施,到最佳解决方案,减少业务损失。如有必要,可以补充、修改甚至取消协议,让供应商承担其违约责任。5.3建立健全的采购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筑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发展并保持高效运行的状态,需要建立可靠的监督机制。如果创建了内部审计部门,则必须确保高度独立性,以便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特别是建材采购的监督。首先,建立完整、独立的上报机制。当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出现问题时,有关的人员必须及时向企业的管理层和高级管理层报告。企业必须确保其报告渠道是完全开放的,以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能够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其次,组建一支由高素质的检验和监督专家组成的团队,并提高培训水平。检验和监督人员不仅需要具有特定的表达能力,而且还需要有关法律和财务方面的知识体系。最后,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企业做专题讲座,使全体员工能够养成积极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技能,使员工能够充分理解实际工作和发展状况,从而改善企业建筑材料采购内部控制情况。5.4加强建材采购信息的内部和外部传递。改善企业建材采购信息的内部和外部传输,加强建材采购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使用电子采购、互联网和通信工具等加速信息系统的建设,发送、共享和提供反馈信息,以改善建材采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我们需要改善我们的监督机制,以监控建材的采购,监督和审计采购的日常活动,并快速识别和应对采购风险。

6结束语

建筑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案来参与采购过程,以避免采购错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招标,并确保材料质量。应当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率以及实现企业稳定、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霞.建筑企业材料采购环节内部控制分析[J].财经界,2020(5):173~174.

[2]李森.建筑施工材料采购的内部控制与管理[J].决策探索(中),2020(1):31.

[3]王艺.YJ建筑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4]韩庆丽.建筑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19(14):219~221.

[5]蒋晔.建筑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6.

[6]沈海萍.关于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4(2):207+209.

[7]陈洁.盾构法施工材料采购管理内部控制模式的创新[J].上海建设科技,2012(4):70~72.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8

关键词:合同审计;审计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

企业常常出现因经济合同签订、履行而遭受损失的现象,把经济合同,特别是支出性经济合同纳入审计工作的重点,可以把住资金收支的关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向,国内学者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研究方面探讨较少,本文以物资采购合同为例,从提升合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出发,以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为指导,探讨了新形势下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与方法。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理念[1]。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源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概念的新诠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9年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1999年修订内部审计定义时首次提出的,与IIA1990年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改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2]。这标明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组织“增加价值”成为引导内部审计活动的方向性旗帜。

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企业的一切资源和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有参与价值创造的需求和条件。价值是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部审计虽然不参加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在价值增值方面不同的是:第一,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为组织增加价值,它开展的许多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讲是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不增值的审计业务尽量少做,能增值的传统审计业务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重点在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第二,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资源消耗者,是一个费用中心,它不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3];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致力于价值增值,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通过给组织提供有意义的审计结果或有价值的建议,直接给组织增加价值;第三,传统的内部审计为组织间接增加价值的事实往往受到忽视,由于它的定位只是一个费用中心,不计量收入,人们的计量记录只有内部审计花出去的钱;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所不同,它的定位是一个利润中心,成本的耗费有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也有衡量和记录。

二、企业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现状

经济合同是法人、经济组织等相互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而以书面形式签订的协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合同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物资采购合同是以材料、设备等为标的支出性经济合同,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占经济合同中的绝大部分比例,其签订是否合理合法,履行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企业成本与资金的波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资采购合同在签订、履行、结算等方面容易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签订虚假经济合同,套取资金。物资采购合同主要是由企业的计划部门和物资、生产、维修、科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签订的,如果缺乏监管,有些企业内部的合同经办人员可能会为了谋求私利与合同的对方当事人相互串通,签订虚假的经济合同,套取企业资金,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价格虚高,合同条款表述不清。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未按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价格,应该采取招标方式而未进行招标,对价款组成部分的包装费、运输费缺乏明确约定等等。此外,合同条款内容未按规范进行表述,容易使合同双方在供货时间、标的物规格及费用的负担上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3.合同条款执行不严,违约责任未能有效追究。有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条款中违约责任的规定形同虚设,不能严格予以执行,有些企业由于计划、仓储与验收、生产部门脱节,导致合同履行不力,甚至出现对方单位没能完全履约或者在货未到全的情况下全额付款的现象,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损失。

4.将自身具有加工能力的业务外包,导致资金外流。有些合同标的物的技术含量不高,在企业内部完全有能力完成,没有必要进行外包,但由于在合同审批管理环节上并不严密,出现企业现金流逆转现象。

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展合同审计的时间不长,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作好物资合同审计工作,迫切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合同审计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事实上,企业内审机构对合同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合同审计的力量薄弱,很多企业偏重于财务审计和基建审计,没有单独开展合同项目审计。因此,需要处理好有限的审计人员与大量、繁杂的合同审计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二是事前审计与事后监督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大多只是在物资采购合同履行完毕后进行事后监督,只起到一般性的检查作用,没有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4],对经济合同实施事后审计,不仅发现问题难,而且处理问题难,挽回损失更难。因此,需要处理好事前发现控制与事后监督处理之间的关系。

三是审计效率与效果的关系。经济合同,特别是物资采购合同的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事项,财务收支、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内容兼而有之,科学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尚在不断探索之中。因此,需要处理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内耗之间的关系。

三、对企业物资采购合同实施增值型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审计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借助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对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点和方法可就以下4个层面予以探讨。

(一)合同审计重心前移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实现“改善和增值”,与提出并实施审计建议进而影响公司整体价值相比,为企业减少资金的流失,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是一种更直接的增值途径。就物资采购合同而言,物资采购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法律生效,任何人难以更改。审计人员对合同的审计,必须在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前进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能够体现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是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因此,重新设计审计程序,将合同审计重点从后端评价移向事前把关,具有及时性、主动性、预防性的特点,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更改,无疑是获取审计效果的最有力、最可行的途径。在物资采购合同审计中,应采取事前、事中审计与事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策略。

签约审计——事前审计。其一,针对物资采购合同中盲目采购、虚假采购和扩大消耗、虚增成本等问题,为防止不合理的采购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浪费现象,按照先平库、后采购的原则,审查采购计划的真实性、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二,贯彻订货选厂、产品选型、质量选优、价格选廉、运距选近、供货选快、服务选佳的宗旨,作好合同条款和价格的审计。

结算审计——事中审计。结算审计是物资采购合同价款或酬金支付之前的最后一关,针对经常容易出现的高于合同约定结算、不按合同条款履行、结算手续不完善、结算多付款等问题,应该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作到物资验收单、运货单、发货票与合同书约定“四相符”;入库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价格与合同约定“五相符”。

消耗审计——事后审计。作为一种跟踪审计手段,主要目的是监督真实消耗,通过核实计划量与实际用量之间的差距,防止实物短缺、物资散失及变卖行为,实施专项审计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总之,内部审计全面介入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过程,将审计重点前移,有利于将经济合同中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堵塞经济合同漏洞,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实施信息化审计技术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物流全过程,点多、面广、渠道繁多,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要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大量繁重的审计工作,必须采用信息手段为物资采购合同审计创造优越的条件,建立起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审计工作平台。针对合同审计的特点,一方面,应进一步统一合同示范文本,实现实质性合同条款局域网络数据传输,建立合同审计部门与合同签订单位关于合同条款的网络接口,确保合同条款及时、准确的网络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建立合同签审网络操作运行管理系统,实行网上合同签审制度,构建“不经审计,不得签订合约;不经审计,不得结算付款”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构建闭环回路,使签约审计和结算审计工作实现网上浏览,网上查阅,变人工核对为网上查看,变手工签字为网上点击,增加业务的公开和透明度,将审计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确保合同审计时效和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再进一步,合同审计职能还可以镶嵌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可建立计划管理、经营业务管理、库存管理、价格管理、供应商管理、配送管理、物资编码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包括物资编码、物资需求信息、物资商情信息、合同文本、物资价格、库存物资信息等数据库。主要实现计划的网上传递与审核、采购方式的网上确定、订单的自动形成、价格的自动比对、合同及结算审批的网上控制、供应商信息的自动控制、网上招投标业务、各种信息的查询统计及报表的生成等工作。

(三)重点关注合同价款审计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往往关注高风险领域,不在低风险领域浪费时间,其出发点是,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审计技术的采用,原先一些潜在的经营风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了。一个动态的企业应该有一个动态的风险态度,审计人员应该对非程序性、非常规性的事项更感兴趣,并通过实施审计来增加价值。正如ITTHartford保险集团总审计师HowrdMasbacher所说,其审计部“正努力对商业事务更加敏感”,“除非有商业风险,否则我们不会审计。我们的审计部要通过具体的、真切的披露为本公司创造价值[4]”

物资采购合同是一种支出性经济合同,从风险分析上看,在审计过程中,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履约时间、地点以及履约方式等,基本上要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进行程序化的文本性审查,在采用合同文本网上传输和网上签审等信息化手段审计技术后,审计功能将作为物流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虚假合同、履约不力等问题能够被内部控制系统发现并很好解决。同时,由于物资采购合同的履行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合同的价格受供求关系以及市场行情的影响,变动比较频繁,是敏感因素,因此,也是审计中的高风险因素。

为确保物资采购合同价格审定的科学、合理与公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价格审查方法。

1.价格咨询法。对于价格变动频繁且市场用量较大的通用材料,以及价格相对公开的产品,利用上网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掌握当期价格的升降幅度以及变动因素,从而提供合理的市场参考价格。

2.中标价格法。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对大宗物资、大宗材料,采取货比三家的招标采购方式,落实中标价格和中标品种。

3.最高限价法。对政府定价的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且价值较低的物资,根据历史资料,直接实行最高限价。

4.价格库应用法。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凡是已经签约过的价格全部存放在价格数据库中,随时调阅、随时修正,实行自动比价。

5.成本测算法,对新产品和特殊加工制作产品,实施成本测算,依据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标准,测算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科学确定产品价格。

(四)发挥部门间协同效应

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涉及的敏感问题较多,为减少内耗,适应开展具有建设性的增值型审计工作的需要,合同审计部门必须抛弃以往以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理念和居高临下的审计方式,实行参与性的审计策略,既不可放任自流,也不能越俎代庖,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合理运用,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理解,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起探讨改进问题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及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带动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步发展。

首先,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审计与合同主管部门审查的关系。审计部门与合同主管部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把企业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工作做好。在具体工作上,应各有侧重。合同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合同的谈判、起草,负责合同条款内容的审查;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部门重点应放在合同价款、标的金额的审计上,对有问题的合同条文有修改建议权,对合同价格不合理的有权建议变更,同时对合同主管部门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其次,要正确处理审计部门与经办单位(物资供应、建筑施工等)的关系。合同经办单位是经济合同的当事人,最了解物资产品的性能、用途及消耗使用各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应让经办单位人员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充分听取并尊重经办部门、经办人员的意见,避免主观武断和滥用职权。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与经办单位的组织目标也是一致的,通过审计,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为经办单位降本增效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黎英.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新态势.财经论丛[J].2005,(4):59-65

[2]AnthonyWalz.AddingValue-creatingValueHasBecomeaMatterofSurvival.InternalAuditor[J].1997,(2)

[3]詹姆斯.罗瑟,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倪卫红,贾文勤,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9

一、物资采办费用的分解

1.物资采办费用的概念

从费用管理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采购费用控制和采办服务费用控制。采办费用实际消耗应控制在EPC项目的总体费用预算之内,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预期收益的实现。在项目中物资采办费用通常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相关费用。(1)直接费用是指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的采购合同的价格总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采购费用)。(2)间接费用是指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制造期间的督办、监造费用,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从工厂到施工现场的装卸、运输、清关和保险等费用。(3)相关费用是指项目采办分包商为完成项目采购工作所提供的管理、人员、装备和服务等所产生的费用。

2.采购费用的分解

物资采购价格预算总金额要根据设计提供的采购清单进一步进行费用预算分解,以获得单项采购物资的预算价格。(1)采办包划分。采办包的划分就是为将来采购费用预算细分到某种类的具体物资上,为单项物资的采购预算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整个项目的采购而言,先提出采购清单,采办将根据采购物资的种类和规格进行划分,确定采办包,以便进行供应商分类,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产品种类可能相同,但规格可能不同,采办包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划分为不同的采购合同。(2)预算分解。按照中标后确定的采购费用预算总金额,并根据投标阶段的采购费用预算成果,进行进一步细化工作,将采购费用细化到每一个采办包,具体到某一种具体需要采购的物资,形成采购费用预算明细表。单项预算金额将作为今后进行实际采购的各类单项物资的采购费用预算控制目标。

3.采办服务费用的分解

(1)督办费用。项目督办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协调和监督服务,满足现场施工对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实现项目的总目标服务。具体职责是制订材料督办计划,建立物资督办基准,进行物资的日常监督和跟踪,如对材料的进度、数量和质量执行情况的监督,材料完成情况的统计,材料督办的先后顺序,材料请购、采购变更的控制,及时了解现场施工供料状况,并提交有关报告。督办费用主要包括人工费、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和签证费等。

(2)第三方检验费用。根据业主要求和工作需要,关键性材料和设备在生产完毕后,为确保材料和设备的质量,除供应商自身按要求做有关检验和鉴定外,需委托第三方权威或专业机构对该项材料或设备进行复检或供应商进行检验时参与检验的全过程,并出具有关证明文件或检验报告。第三方检验费用主要包括人工费、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检验或鉴定费用等。

(3)国外进口物资的清关、运输保险费用。清关费用一般指国外物资进口办理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①清关费用,即雇佣专门的清关公司办理有关物资清关工作时需要支付的服务费用;②在清关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向海关交纳的关税和办理清关手续发生的费用(如港杂费、装卸费、清关手续费、单据费、商检费和滞港费等)、可能发生的短途倒运费用(如车辆租赁费、装卸费和人工费等)。

(4)中转站建设费用。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确定建立物资中转站的类型和数量,不同的工作内容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物资中转站,同时根据每个中转站的具体任务量确定中转站的建设规模。建设物资中转站所需考虑的费用有材料、人工和机具等满足建设临时库区需要的相关费用。如采用租赁方式,则需要考虑所需租用的库房或场地的面积、租期和租金等。

(5)人工费用。人工费用由采办管理人员工资及附加费、操作岗位人员工资及附加费、临时用工费、探亲费、保险费和其他费用等构成;具体费用根据需要投入项目的人力资源数量、等级和时间而确定。

(6)办公费用。办公费用由办公用品购置费、电话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房租、水费、电费和交通费等构成。

(7)HSE费用。HSE费用由劳动保护费(如购置工作服、安全帽、胸牌、手套和劳保鞋等的费用)、现场标识费(如宣传牌、标语、警示带、库区标识等费用)、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消防费(如灭火器、沙子、灭火毯等费用)等构成。

(8)设备使用费用。用于生产所需的运输车辆、吊装设备的购买和租赁费用及有关使用、维修费用、设备折旧费、垫物料费、保管保养费、开办费等。

(9)采购服务费用。通常是在合同采购开始直至采购合同执行完毕期间,采办服务商收取的有关服务费用,采购服务费用通常是按照项目物资采购预算总金额,按照一定的费用比例计算而得。

二、物资采办费用分析

对于物资采购费用的控制,实际上就是对采购合同价格的控制,从影响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价格的因素、合同价格的确定及控制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1.设备采购费用主要因素

(1)设备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在进行详细设计时,必须根据业主的要求,考虑所需采购设备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以满足业主的最低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为原则,否则由于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提高,将无形中提高设备的报价基准,造成采购费用的增加。由于采购工作的技术评定工作是由设计部门负责,故设计人员在进行技术评议时,既要考虑缩短评审时间,又要注意避免出现技术评定后仅有一家供应商技术合格的现象。

(2)设备系统的价格构成。①设备主机价格,主要组成部分的价格。②配套件价格,可能存在的与设备配套使用的附属设施的材料、设备的价格。③备件价格,主机的备件包括随机备件、易损备件、两年备件。④资料价格,需要供应商提供有关技术图纸、技术文件、安装操作手册、维修保养手册、零部件手册等。⑤技术服务价格,包括培训、现场的安装指导、设备调试、系统联调、设备维修等工作内容,根据需要选取。

(3)运输保险费用。需要与供应商确定运输方式、交货地点、保险费率及保险金交纳等。具体运输方式分为5种: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运(内陆河运)、海运和空运等;根据具体情况不同,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运输方式或其中几种方式的联合运输。运输方式不同,则运输价格也不同。参照国内外工程处理方法,具体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运输规定或方案。

(4)采购合同货款的支付。采购合同货款的支付是指按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具体合同货款的支付时间和支付比例的不同,对于项目采购资金的压力是不同的。如果采购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将导致合同执行中出现问题。如国外采购合同,一般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支付。如采购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无法按期向供应商开具信用证,供应商将以此为借口延期交货,而且责任在采购方,会对工程进展造成滞后影响。

(5)交货期。在采购合同中,设备的交货期从表面上看对价格不存在影响,但实际上影响很大,尤其是长周期设备,如采购流量计撬座或管线截断阀,国外供应商的生产时间通常不会少于6个月;但工程项目的工期是固定的,如设备不能按照规定的最后期限到达施工现场,则将面临着业主的索赔,对项目造成的损失极大。同时,项目的设计、采办工作均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商品生产时间和运输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如出现设计拖延(如不能按计划时间提交有关设计文件或提交的设计文件不全)、供应商的生产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理论上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如要满足工程需要,就必须要求供应商缩短生产时间,供应商势必增加一定的赶工费用。同时,运输方式势必随之发生变化,原来海运的物资可能就必须用空运了,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

2.材料采购费用的主要因素

项目的物资供应工作周期长、环节多、品种杂、涉及面广和要求高,从而成为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在管道工程建设中,材料采购,尤其是大宗材料和主材的采购是一个难题。影响工程进展的关键性材料(如钢管、焊材、防腐材料等)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展,还直接决定了工程采购成本的高低。

(1)计划采购数量与计划富裕度的掌握。大宗材料采购,通常在计划数量的基础上,还需要确定一定的富裕度,防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导致现场用量不够。计划富裕度通常是根据一定的定额计算出来的;设计定额是根据理论计算值计算出来的,通常有一个比例范围;施工定额是根据平均先进工艺,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编制的,与实际操作的工人和设备有直接的关系,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果计划富裕度比例定得过高,造成浪费或积压。如果采购数量少,则不能满足现场的实际需求。如果发现短缺增订时,由于时间因素,将会造成以下情况:一是现场停工待料,造成人员和设备的浪费,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展;二是由于现场急需,将会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运输,加大了运输成本。

(2)大宗材料分批发运的批次、数量和时间。大宗材料采购如果集中采购完毕,分成几个批次运输到指定地点、每个批次的运输数量和时间的计算必须根据计划工期来确定。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工程的进展来进行必要的批次、时间和数量上的调整。在运输上如果将材料集中一次性运输到指定地点,将会给项目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同时会产生许多额外的费用,加大工程成本,如现场存储场地必须加大,同时大量资金短期内必须支付给供应商,增加资金占用。由于存在时间差,分批次发运,还可根据工程对该项材料的实际消耗情况,确定一个平均消耗值,进而能够确定大宗材料最终计划富裕度的比例,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减少采购数量,降低采购成本。

3.采办服务费用管理

采办部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和费用使用情况,应定期向项目部提交所有采办服务费用情况报告,并确定呈递时间、报告的停止时间,尽可能在报告中按照项目部的要求提供最新、准确的信息。在定期报告中,需要对实际发生的费用与计算费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需要分析产生原因、提出纠偏措施并付诸实施,预测费用目标控制是否能够实现。①人工费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②材料设备费管理。改进材料、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合理堆置现场材料,减少和避免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③机械费管理。主要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中转站应正确选用配备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降低机械使用费。④间接费及其他直接费管理。主要是精简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管理费等。

三、结语

材料采购合同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有效策略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工程项目的整体成本费用可大致分为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等。其中建筑材料费用一般占整体成本费用总额的60%左右。正因为建筑材料费用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相对较大,其对企业的影响一般直接体现在工程项目的成本和质量方面。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材料采购的内部控制,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构成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成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第一,内部环境。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各部门职责、管理机制等。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第二,风险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依据为风险评估,若想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就需要通过风险评估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设定目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第三,控制活动。企业管理层通过各项规定的制定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在确保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损失。企业通常为了有效的控制内部经营与管理,而通过控制活动来实施内部控制。第四,信息与沟通。信息的顺畅传递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五,内部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并有利于规范内部控制工作。

二、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特点

(一)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的多样性特点。建筑工程企业的工程项目具有着单体定制的特点,各个项目之间具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企业所需要采购的材料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品种规格较为繁多、数量通常较大。对于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可能需要上百种,甚至上千种建筑材料。并且各种建筑材料的重要程度、消耗、价值等均有所不同,既包括大型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包括一些零星的小材料。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具有着多样性的特点。(二)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价格波动变化较快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所购买的材料,特别是钢材和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其价格与国家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价格波动变化较快。对于钢材来说,其价格每周甚至每日均会出现浮动。而建筑施工企业在与开发商签订合同时,材料的价格通常以当季的价格作为基准,企业需要承担小幅度价格上下浮动,这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有效的控制采购风险。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缺乏材料采购内部控制机制,将极有可能引发采购风险,甚至引发财务风险[1]。因此企业应该提高对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业务前,应该对材料采购业务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明确企业需要采购材料的种类以及数量,并根据材料市场的变化规律以及企业施工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制定材料采购计划,以此有效的控制采购风险的发生。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对材料市场的实际情况较为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防范采购风险,并降低企业在材料采购时因为成本费用过高而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造成的影响,以此促使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二)有效的控制合同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与材料供应商确定合作关系后,应该加强监督与管理,增强材料采购的透明度,以此有效的防止企业采购工作人员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相互串通,出现虚报材料采购价格的情况。建筑施工企业不单单需要监督与管理内部工作人员的材料采购过程,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一旦出现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将会严重增加企业的施工难度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签订合同内容的分析,以此防止合同中的内容不详细,缺乏具体性,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2]。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前,应该全面的掌握所需要采购材料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材料的重要性能以及种类等信息,以此有效的提高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效率,并有效的控制合同风险。

四、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存在的风险

(一)采购合同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的过程中,选择好材料供应商和选购对象后,应该与供应商之间签订具体的书面合同,以此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履行提供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从而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在合同中,应该明确企业的采购需求、采购模式以及采购价格等信息,并明确双方合作期间各自享有的权利及义务。引发采购合同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于未经过相应的授权审批便签署材料购买协议、供应商自身资质不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合同执行缺乏规范的标准以及合同中的内容存在漏洞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给企业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害。(二)采购成本风险。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建筑成本,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实施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引发的采购成本风险。例如:某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的过程中,并未构建完善的材料采购价格体制,材料采购价格确定的方法缺乏合理性,并且缺乏对建筑材料市场的全面了解和分析,缺乏对材料价格波动的正确认识,未能够在正式采购前对材料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而引发采购成本风险。(三)采购验收风险。材料的验收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材料采购内部控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材料验收就是根据采购合同对采购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通过检验后签字接收。其中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规格、数量、质量等,一旦发现问题应该拒绝接收[3]。在这一环节中,企业面临着一定的采购验收风险,引发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于:缺乏明确的材料验收标准和要求、缺乏规范的材料验收程序、缺乏对材料验收的高度重视,从而致使出现账实不符或者采购材料缺失的问题,进而引发采购验收风险。

五、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成果难免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应该将负责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的管理层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假如建筑施工企业缺少一个良好的管理层,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道德修养的提升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等毫不重视,必定会使企业内部审查失去良好的控制,从而引发各种风险,尤其是在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环节,很容易出现营私舞弊,以公谋私的有损于企业利益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应该对内部控制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在引进管理层人才时,应该严格进行筛选,并按照其职责的重要程度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确保引进人才的各个方面均符合该岗位的各项要求[4]。并且,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其薪酬相联系,以此为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完善的环境。例如:某建筑施工企业,在年终针对每一名工作人员采购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以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绩效考核,并针对绩效考核成绩较好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极大的激发了该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采购内部控制积极性,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企业治理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设置规范的内部组织结构,从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应该设置一名总经理,负责管理企业财务部门以及综合部门。并在总经理职位下设副总经理岗位,负责管理除财务部门以及综合部门以外的其他各个部门,同时每一个部门都应该各自设置一名经理,主要负责本部门的管理工作。在进行金额较大的材料采购时,至少应该有两个部门共同参与,以此形成各个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状态。(二)构建材料采购风险评估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完善的材料采购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对风险持续的、系统的、动态的预测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针对材料采购业务以及付款业务设置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5]。其风险评估小组的成员构成可以为企业内部采购部门、审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和一名法律顾问。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专家协助企业进行风险预测。针对企业实际运营与发展中存在的材料采购风险,企业应该制定风险预测等级指标,一旦预测的采购风险等级过高,就应该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案进行补救与防范,以此避免风险的扩大和蔓延,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采购风险主要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所牵涉的因素和种类较为繁多,很难从企业主观的角度进行有效的改变,主要包括: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违约风险以及不可抗力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合同风险、计划风险以及验收风险等。当建筑施工企业识别出采购风险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均应该对引发采购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对采购风险的原因、可能性以及影响的程度进行剖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对企业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三)加强对材料采购合同的管理与控制。合同风险是建筑施工企业材料采购过程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材料采购合同的管理与控制。针对采购金额较小的非必要物资的采购可以由企业采购部门负责人直接批准,并根据采购订单进行采购,而不需要签订详细的采购合同[6]。而金额相对较大的材料采购业务则必须签订采购合同,在采购合同中需要明确的列出所需要采购材料的单价、数量、运输方、具体的取货时间、地点以及结算方式等,并明确约定采购合同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于采购合同来说,其应该由企业采购部门确立,再通过财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严格审核,企业总负责人批准后,才可正式签订。采购合同通常应一式三份,其中供应商一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部门以及档案管理部门各一份。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应该对签订的合同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的针对合同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此保证合同履行的效率和有序性。一旦从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探讨,及时的解决问题,必要情况下可以解除采购合同,并根据合同要求供应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四)加强材料采购的信息与沟通。材料采购信息的顺畅传递能够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及时的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及时的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和途径[7]。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注重加强对材料采购信息的收集,其中主要包括:材料市场的实际供应情况、材料价格的波动变化情况、供应商经营发展情况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企业内部各部门也随之越来越多样化,并且各部门的构造更加的繁琐。一旦材料采购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容易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各岗位之间出现误会,从而引发矛盾,这样将会损害企业整体工作人员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定期的组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预算部门以及工程部门召开集体会议,在会议中针对材料采购问题展开探讨,以此加强材料采购的信息与沟通,并强化材料采购的内部控制。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来对材料采购的信息与沟通进行规范,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有序性。(五)构建健全的材料采购监督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远的发展,并保持高效运营的状态,就需要构建健全的监督机制,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时应该确保其高度的独立性,以此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对企业各方面的运营情况起到全方位监督的作用[8]。尤其是对材料采购的监督。首先,制定完善的、独立的上报机制。一旦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向企业管理层以及更高层领导进行汇报,企业应该确保上报的渠道完全打开,以此确保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够真实的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其次,组建优质的检查监督专业人才队伍,并加大培养力度,检查监督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法律和财务方面的知识体系。最后,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走进企业进行专题讲座,积极的鼓励整体工作人员养成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实际经营和发展情况,从而提高企业材料采购内部控制水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随之愈加激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施工成本,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施工效益。因此,企业应该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采购时,应该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并加强对采购成本的监督与控制。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材料采购的内部控制,那么极有可能引发各种采购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大对材料采购的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磊.从内部控制角度试析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J].财会学习,2018(28):247.

[2]董燕.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J].财经界,2018(05):73-75.

[3]刘昶.建筑施工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8.

[4]褚凯悦,秦志飞,栾红旭.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25-26.

[5]曾爱萍.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2):29-30.

[6]程永泉.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内部控制[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6:2.

[7]吉华.风险管理视角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