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发展创社会环境体会

时间:2022-10-20 02:32:00

为科学发展创社会环境体会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成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主张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联系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的联系中来把握和推进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就是要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即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科学发展:

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有利于人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共同信仰,有益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民生问题的改善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使人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形成努力工作与积极生活的态度,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些与社会和谐相生相伴的思想文化因素,有益于消除隔阂、达成共识,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为科学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资源能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压力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不仅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建设和谐社会也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和公平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极大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将会使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应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环境氛围。在当今社会的科学发展中,人的因素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提高人的素质外,还要关注民生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不断开创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使人们自觉维护和坚持科学发展,给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