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党内监督

时间:2022-07-31 01:05:00

如何完善党内监督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印发了《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83年,执政近55年来颁布的第一部专门性党内监督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宣传、学习、贯彻《条例》,关键是把《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运用到实践中。具体要做到:

一、监督主体必须履行监督职责。《条例》规定,各级党委、纪委、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员和党代表是监督主体,履行相应的监督职责。《条例》还规定各级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如何履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这是一个很实际的现实问题。现行体制中,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要发挥纪委监督同级党委作用是不容易的。所以《条例》第八条规定,党的各级地方纪委和基层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对各级纪律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对派出机构的统一管理。”这是党内决策、监督开始分离的一个标志。唯有改革现行纪律检查体制,实行纪律检查机关“垂直领导”或“双重领导”,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才能进一步发挥党的纪律机关的监督职能。

二、监督制度必须切实有效地得到落实

《条例》根据党内监督的现实需要,着眼于解决党内监督的突出问题而设定了十项监督制度。这些制度原来在《党章》等党内法规中都有体现,《条例》将其规定得更系统、更详细一些。这些制度,如何操作,达到怎样的监督效果,就要看抓落实的程度。《条例》规定的十项制度都是原则性的,还没有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程序和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自觉认真地去落实有关制度,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比如:民主生活会,不能依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更不会向别人提意见;述职述廉,也不能只说成绩不摆问题,掩盖不廉洁行为等。《条例》已经明确规定的,我们就要很好地去抓监督、抓检查、抓落实,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监督对象必须树立受监督意识

《条例》规定的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长期以来,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由于身份、地位特殊,对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常常采取拒绝的态度。首先是错误地对待监督。有的认为自身素质高、坐得正、行得端,不需要监督;有的认为上级监督是组织对自己的不信任,同级监督是同志间闹别扭,下级监督是在找毛病。其次是有意排斥监督。由于自身利益和家长制的影响,有的喜欢一言堂,大权一把抓,什么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对这些位高权重的重量级人物来说,显得苍白无力。这些说明,在现有的监督机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素质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树立监督意识,使之自觉接受监督,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对己、对人、对党的事业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