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小麦建设指导意见

时间:2022-03-14 10:43:00

农业小麦建设指导意见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开展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棉基地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规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建设管理,切实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大力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实施范围

八个部级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

三、任务目标

(一)主要任务。引黄灌区以灌区的田间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改造为主,区以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在分类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灌排渠系示范片、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结合水价改革)示范片、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

(二)总体目标。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促进全县(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为:

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10-15%,或达到75%以上。

2.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提高15%,或达到55%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提高5%,或达到25%。其中,区的管道输水灌溉、微灌工程面积占该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比重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5;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中型渠灌区斗口以下、小型灌区渠首以下)不低于0.65。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

4.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工作要求

重点县建设以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为主,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主要建设内容是:斗渠及以下渠道衬砌改造、桥涵闸配套、提水测水量水设施建设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发展区区管道灌溉,适当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工程规划设计。

1.坚持系统化规划。从系统化治理角度出发,通过重点县项目将全县的灌排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干支斗农渠系、大中小工程兼顾,灌与排功能统筹,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水利规划与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相协调,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管理设施一体化运作。

2.实行规模化推进。坚持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尽量扩大单体工程规模,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扶贫、烟草等部门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与重点县项目进行整合,突出规模效益。通过三年的工程实施,每个县治理联片规模都要达到20万亩以上。

3.注重水生态文明。坚持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开发利用量作为刚性约束,禁止深井农业灌溉,保护地下水资源。所建的水利工程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打造环境友好型工程。

4.大力推广新技术。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工程,提高重点县建设水平。

5.符合当地耕种习惯。要注重斗级渠路布局,选择合适的建筑物型式,尽量减少工程运行和机械耕作之间的矛盾。要结合渠道衬砌,整修田间道路,满足因规模化种植而带来的大型耕种机械的交通要求。

(二)强化工程建设管理。

1.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必须正式成立项目法人,并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管理。项目法人一般应以批准立项的项目为单位,各重点县组建项目法人必须上报市水利局审批。

2.实行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必须依法公开招标,招标公告要在“水利工程招标信息网”、“省采购与招标网”或国家指定的招标公告媒介上。招标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投标机构实施,评标专家必须按规定从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3.实行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应当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并报市水利局备案。

4.实行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必须依法与各参建单位签订合同,加强合同管理,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5.实行竣工验收制。重点县项目建设完工后,必须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进行验收。工程具备竣工条件的,项目法人应当向市水利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市水利局、市财政局联合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向省水利厅、省财政厅提交验收申请,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

(三)强化资金筹措与管理。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重点县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05〕50号)要求,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承诺的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通过完善“民办公助”机制、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护责任主体等措施,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努力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规模。

2.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各重点县要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鲁财农〔2008〕25号)要求,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渠道、各层次、各方面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3.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市县财政部门要严格按时间、按承诺、按进度及时拨付资金,避免资金缓拨、滞留等情况的发生。

4.加强资金监管。各重点县都要建立和完善资金监管体系,明确工程资金拨付使用流程和管理要求。要设立财政专户,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各项目单位要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和核算,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适当形式,将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在当地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强化工程施工管理。

1.严格质量管理。要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落实完善工程质量责任制。

2.提高建设标准。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三十年不过时,五十年还能用”的要求,强化精品意识,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打造成质量好、标准高的系统工程。

3.明确建设任务。要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建设,不得任意压缩规模、消减项目、减少投资。

4.加强进度管理。各重点县要按照省财政厅、水利厅要求,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加强调度。市水利部门对工程进度实行月通报制度。对未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区,给予通报批评。

(五)强化工程建后管理。

1.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行“三位一体”的建管模式,即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管理组织建设和水价改革,明确工程建后管护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加强管理组织建设。按照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发展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管理组织。水利部门要定期对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用水组织管理水平,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效益有效发挥。

3.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工程产权,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调动农民群众用水管水的积极性。以《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水利部2003年第4号令)为依据,在建设完善的工程测水量水设施基础上,合理确定供水价格,促进管理组织走上良性运行轨道。

4.加强制度建设。各重点县要结合各自实际尽快出台关于加强重点县项目建后管理的意见和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有据可循。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重点县要切实加强对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逐级分解任务,形成思想认识到位、分配任务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做好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水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技术指导以及项目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督促落实工程运营和管护措施等;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县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导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实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根据省财政厅、水利厅制定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绩效考评办法,对重点县建设进行专项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重大质量和安全问题或者影响施工进度的严格问责,情节严重的依纪依法处理。

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重点县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扶持政策和项目成效,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