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时间:2022-11-30 05:06:00

国企如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是一个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挑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稳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的目的应当是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长盛不衰。

很多人将国企改革归结为产权改革,这的确非常重要。但产权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一切问题都要等到产权改革后才能着手解决。所以:

1、产权改革不能替代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我们看到国内外很多产权清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失败。

2、产权改革的目的是落实所有权责任和受托经营责任,保证有人对资产和经营负责。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安排,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3、企业不能等待观望,在产权改革完成后再去搞经营机制的转换。在现阶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可以做、也必须做。

一、国有企业要发展好,必须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1、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其他市场经济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按市场规则办事。

国有企业本质上是企业,具备企业的性质和各种特征,与私营企业不同的仅是出资人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除了那些仅承担国家公益事业的企业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肯定也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也要讲求价值规律和效率原则。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同的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需要承担更重要的国家委托责任;与其他社会性质下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国有企业首先是在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但前面讲过,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国有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也要更积极、更广泛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代表国家在全球资源的再分配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要发展好,政府和企业都应认识到,必须把它当成一个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公平参与竞争,不能再把它当成政府保护下的企业,依靠政府扶持进行发展。应当创造条件,尽快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的心声。做为国有企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与强者抗衡,加快发展,从而为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做出重要贡献。

2、国有企业的产权是清晰的,关键是谁对产权负责不清晰。

产权清晰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谓市场交换,表面上看是商品交换,背后实际是各自产权在交换,体现的是彼此投资成本的损益。可见,市场经济运行的首要前提是产权清晰,所有权到位,离开这个条件,商品交换就失去内在的动力,竞争规律就不会给企业带来压力,价值规律也不会发生作用。法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也说,任何一种资源如果缺乏明确的所有者,这种资源的使用就一定是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

回顾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是全体人民所有,但并没有明确哪个机构、哪个人员有代表全体人民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责任。由于现实中所有者的缺位,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的责任无法落实,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都不可能像私人业主那样关心、监督、管理和经营资产与企业,也就无须对经营失败和亏损承担个人责任。因而导致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经营的低效率。

应当说,国有企业的产权是清晰的,其全部或主要所有者是国家(全体人民)。实际上,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完全的公众上市公司,其所有者众多,反而不那么“清晰”,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也并不关心谁是公司的出资人,而仅是受董事会聘用经营管理好企业。所以,从这一点讲,国有企业的产权不能说不清晰,关键是如何界定所有者代表的责权,如何界定所有权并建立市场化的委托契约关系,如何监督考核所有权行使人和经营权行使人的绩效,从而在制度上规范所有权和经营权、监督权,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产权多元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现在许多人都把国企改革深入不下去归结为产权改革不到位,也有一些企业将产权问题作为运营效率不高、搞不好企业的借口。应当说,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产权改革是客观要求,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其产权应是清晰的吧,但仍有许多企业垮台,1980年财富500强中的企业,现在只有不到一半生存下来。我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产权应该说也是清晰的,又有多少运营良好呢?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产权神话是一种危险的神话,它误导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私有化问题上。

产权的单一化与多元化是一个方面,产权的行使、管理与监督是否到位以及经营机制是否转换是另一个方面。国有企业的产权有单一的,私营企业的产权也有单一的,关键是能不能落实明确的委托责任,真正有人为这些资产和企业负责。

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相当复杂和长期的,我们也难以想象会采取前苏联、东欧那样的做法。但竞争是无情的,企业不能等待,不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当前首先应当做的是真正落实所有权责任和受托经营责任,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让企业在完备的产权监督和管理下真正自主参与市场竞争。

二、国企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需要理顺产权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真正落实所有权责任。

不论在任何社会条件和股权结构下,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成为竞争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国企改革由于是在传统体制下延续过来的,所以必须是政府、企业双方同时转变的联动过程。管理企业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壮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应当与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要求相适应。

(1)建立国有产权委托机制,落实资产运营责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受国家(全体人民)委托的国有资产经营者,其对每一份经营性国有资产都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如果国有企业搞不好,国有资产流失,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人大应当作为国有资产运营的监督约束机构,与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建立清晰的委托关系,赋予其相应的责任和权限,并且定期评估其工作绩效,建立问责机制,通过立法和法律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责权到位。

(2)严格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变经营企业为经营资产(资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委托的国有资产经营者,是国有企业股权的承载者。它应当根据《公司法》的要求,以股东的方式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指责,而不应越权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运营。其所拥有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权限,也应是作为出资人所该管的内容,到位而不越位。例如,委派董事或建立独立董事的聘用机制,确立企业战略方向和定位,对重大资产变动进行决策和监控,建立考核和问责机制,通过董事会、经营层实现投资意图和激励、约束等等。

(3)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建立董事会,实现重大经营决策权、监督权与经营管理、执行、操作权的分离。董事会不能虚置,其成员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选派或聘用,要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独立决策权限。按纽约证交所的要求,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董事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同时,要减少企业经营管理层进入董事会的人员比例。

董事会作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人,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对所管理的企业资产负责。目前国有企业的委托者与者之间不是一种权责利相对称的互为约束关系,而是一种严重不对称的软约束,必然导致产权管理和运营的责任不到位及低效率。因此,要明确董事会的责权,企业出现重大经营失误,董事会应负主要责任,而选派董事和负责监督的产权管理机构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在条件成熟时,国家派驻的大型企业监事会应与企业监事会合并,肩负起对企业日常重大经营决策的监督工作。

2、建立国企职业经理人市场,真正落实受托经营问责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都是政府。政企分开后,国有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都是政府委派的,仍然难以实现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如前所述,在解决了国家所有权的委托机制、出资人到位以及落实国有资产经营人、组建董事会后,还要解决资产所有、决策与具体经营管理的分权问题,解决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缺位问题。

传统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的主要问题是出资人不到位和缺乏经营问责机制,因而难以成就职业经理人队伍,落实对企业经营的信托责任。要使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真正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职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而要造就这样一支队伍,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模拟市场化的经理人选拔、任用和能力、职业操守评估体系。

具体讲,就是要改变对国企经营管理人员官员式的管理方式,减少大量存在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国企领导人接替方式,将党管干部与职业能力评估结合起来。对于除企业一把手以外的经营管理者,在党管干部的基本原则下,把他们放在一个国企的模拟职业经理人市场中去评估、考察,将来也可以扩大到全部经营管理层。这些人首先要符合党管干部的要求,但同时也应是经营管理企业的专才。要强化对经营管理者的问责机制,实行严格的激励和惩罚制度,承认、保护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贡献,并且与他们的个人职业生涯紧密挂钩。要实行经理人在国有企业之间的流动和淘汰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声誉激励、利益激励。经营才能和声誉是经理人生存的资本,市场评价所具有的奖惩作用将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压力和动力,在一个企业干得好的,可以到另一个企业任职;而干得不好的,就不能再在国有企业任职,在这个市场中就没有位置。

对于选拔出来的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应当给予充分信任,赋予其相应的经营自主权,不靠行政命令而通过规范的市场化契约调整委托关系。国企的经理人也应珍惜自己在市场中的职业地位,真正承担起对企业经营的信托责任。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有这个心理承受力的,也愿意、希望成为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并且感到采取这些方式对于搞好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大有好处的。

3、消除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理清政府职责。

要使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中与其它竞争主体平等竞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企业展开竞争,必须要尽快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问题,这是关系国家竞争力的大事。大型国企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革,很多历史问题积淀下来,如果说在相对垄断时期国有企业背着沉重包袱尚可应付的话,那在今天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则是根本没有竞争力、难以生存的。而这些历史负担只能是政府买单、妥善解决。国家应当允许国有企业在成本中单独列支,用于调整人员结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应作为资源配置主体,应当消除不承担任何行政责任的审批。对于每一项政府审批,政府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应当建立项目责任追溯制度,因为政府的审批投资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投资决策是一样的,都是花的国家(出资人)的钱。

产权问题理顺后,通过建立规范的委托关系,企业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参与市场竞争。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兼并、收购、对外投资等行为,仍然要经过长时间、复杂的政府审批。而作为竞争对手的外资、私营企业则决策迅速、反应灵敏,因而可以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丧失机遇、增加成本,从而削弱了竞争力。因此,政府应为国企的发展创造正面积极的环境。

三、国企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需要加快进行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经营效率

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都不小,技术装备水平也不断改善,许多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装备,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并不高,与国外同类企业差距较大。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和人力的低成本优势。十几年来,我们在很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依靠的就是这两种优势。然而,随着技术装备的趋同甚至超越,技术的后发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对企业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弱,而由于制度创新没有跟上,已有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实际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有鉴于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说过:制度高于技术。技术可以买,而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则完全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动性,制度不良造成的损失并不低于甚至会超过技术损失。

有一种说法,国有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那意思是说国有企业过去主要是靠国家不断“输血”成长的,而自身的体制并不强壮。统计表明,进入“标普500”的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5年。我们的国有企业如果完全在市场中打拼,寿命能有多少年呢?现在许多国有企业变成了公司制,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外部监督、管理体制未变;二是内部运作方式没有多大改变。所以,国有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除了外部因素改变之外,还必须练好内功、转换机制,才能做强做优,长盛不衰。

1、建立权责明确的决策、执行机制。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行为的责任和效率,增强透明度和规范性。当前,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康负责的董事会,和能够承担受托责任的职业化的经营管理层。要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晰决策层和执行层的责权,并建立规范、透明且具有刚性的履约、监督和执行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到位不越位、确位不错位、实位不缺位,保障公司顺畅、高效运转。

2、建立决策与执行问责机制和效益评估机制。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权责明确、决策高效。集体决策是集思广益、减少风险的好办法,但不能成为无人负责的借口。出资人把这个企业委托给你,承担受托经营责任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建立明确的决策问责机制和效益评估机制,使每一项决策及其执行都有人负责到底,使每一项决策的效益都经得起评价。

3、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和内控机制。

企业的决策需要有效的执行。除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权责明确之外,公司运转的各部分、各环节都应当责权明确、高效和谐运作,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有效的执行力。应当说,国有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有了相对明确的分工。但这一套流程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垄断市场情况下形成的,是面向自己而不是面向客户,是面向计划而不是面向市场,是面向产品而不是面向服务,是面向垄断而不是面向竞争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一套流程不能保证企业有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有高效灵活的运作机制,有适应需求的良好服务。因此,国有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竞争的变化和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再造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业务流程。要保证企业内各部分、各环节的责权到位,还必须建立完备的内控机制,监督、确保各项授权有效、正确地使用,降低分权、授权后不正确、不规范运用权限的风险。流程管理和内控机制的建立,将使企业减少扯皮、降低成本、规避风险、高效运转。

4、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和考核与分配机制。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要参与国际竞争,人才是关键。国有企业要真正把人作为资源来看待,创造良好的鼓励人才干事业并且干成事业的机制和环境,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善用人才、激励人才,真正按业绩和能力选拔人才,靠人才和机制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与分配机制,将每个业务单元、每个岗位的业绩与企业的总体目标挂起钩来,使每位员工都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为企业贡献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报酬。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设计,建立真正奖优罚劣的分配机制,留任人才,激励贡献。否则,国有企业就不能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也难以想象能够与跨国公司相抗衡。

总之,作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我们热切期盼国家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环境,把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我们也愿意接受出资人监督、承担经营责任,并且有信心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对手抗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