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促进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0 10:26:00

党建促进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县镇村在2006年被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浪潮中,村结合自身实际,把党的建设放在加快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首要位置,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村级党建各项工作,使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全村呈现党建加强、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社会进步的良好发展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678元增加到2009年3142元,年均增收300元以上,支部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州级“五好党支部”、县级“五好党支部”。

一、主要做法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在深入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村着力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在“两委”换届中注重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着力于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组织协调能力强,以及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等方面选好配强其他班子,全面推进“公推直选”,努力将“两委”班子建设成为群众信得过,有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基层组织;二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坚持每月集中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1次以上,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学习农村适用技术,做到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三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村级重大事项均召开两委班子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杜绝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四是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同时分别联系1—2个自然寨,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五是抓好后被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三培三带”工作目标,着力在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青年中培养后备干部,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增强锻炼能力,为村“两委”班子培养后备力量。

2、立足实际,明确发展思路。2006年被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后,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领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出“一个基础二个着力三个提高”的发展思路(一个基础即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二个着力即以发展水族卯文化生态旅游和李种植为着力点;三个提高即提高村级组织的管理能力,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认清形势,找准优势,统一思想,增强干劲,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3、发挥党员带动作用,提高群众整体素质。

一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等有利条件,组织广大党员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学规范种植及管护、林下养鸡、酒类酿制等农村适用技术,切实提高党员政策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二是积极开展支部及党员服务群众承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全村党员全部进行对群众服务承诺,并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公共设施管护、社会治安巡逻、民意搜集反馈等工作,不断增强党员宗旨意识,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三是通过采取党员“一帮一”、“一带一”等方式加强群众适用技术培训,增强群众发展致富能力,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水平。

4、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利用好各方资源。在省级补助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各炒各的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民族地区建设等各项资金,集中投入。二是各有关部门建立联系帮扶制度,采取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无物无钱出思路的办法,指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村容村貌,转变生产生活观念。三是积极倡导“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理念,积极动员群众自觉的投入到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争创致富能手,争创文明家庭等活动。5年来,共整合各类资金656万元,加上群众“一事一议”集资和投工投劳拆款,在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等方面投入资金达到887万元以上。

5、基层组织联动,发挥党员核心作用。以党员为核心,通过组建旅游协会、村寨建设协会、营销协会、农机服务队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支部+协会”的模式积极引导群众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发挥党员核心作用,解决好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确保了各项建设顺利开展。如基础设施建设中,占用群众土地30多亩,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全由群众自愿贡献,通过“一事一议”,群众共投工投劳5.12万余个工日,集资近30万元,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取得的成效

1、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增强。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逐渐凸显。一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明显改善。建成村级办公房1栋278平方米,设有卫生室、文化室、计生室,科普室,远程教育教室,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站和综治工作站等,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活动场所得到保障,党支部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学习活动,使农村党员受到了深刻的党性教育。同时,大力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和“”教育,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组织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收看农业种、养方面的农村实用技术光碟,让更多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掌握一技之长。二是村级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吸纳了一批年轻后备党员干部到村支部中来,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解决了支部党员结构不合理,无人办事,能办事问题,同时,积极推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务党务全面公开,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度,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村“两委”的满意率经县测评达98%以上。三是村务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先后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座班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内关怀帮扶制度》、《村寨卫生管理制度》等村级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力。真正做到把三个“交给农民”:把“村事”的知情权交给村民,把“村财”的处置权交给村民,把“村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

2、群众生产生活、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来,先后修通组公路6公里,村寨道路硬化8219米,修建排污沟1.4公里,灌溉渠道5公里、机耕道9公里米,维修山塘水库5个,全村旱涝保收有效灌溉农田面积达到1200余亩;改厕87个,建成30立方米垃圾池2个,设置垃圾箱100多个;发动群众在村寨周边、房产屋后、卯坡植树种花3.6万株,进一步美化环境;全村实现组组通电、通路、通电话,通自来水率达90%以上,电视普及率达85%以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出行更加便捷,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一是生态旅游逐步形成规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水族“卯”文化陈列馆、旅游步道5.5公里、停车场、活动场地、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景点16个;连续5年成功举办水族“卯”文化风情之旅活动,大大提高了水族“卯”文化的知名度,真正成为外界了解水族“卯”文化的窗口,前来参观旅游的省内外游客不断。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为群众增加收入50余万元。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优升级。发展李高产示范种植1800亩,其中挂果800亩,大蒜、辣椒等蔬菜示范种植600亩,提高复种指数,拓宽增收渠道,每年果品、蔬菜销售收入实现140余万元;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全村拥有农机具已达到150台套,组建了农机服务队;成功引进一个李种植加工企业和两个木材深加工企业进驻村,部分群众就近入厂务工,现在分别在这三个厂的群众有120多人,每年务工收入120多万元,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和增收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