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工作中的体现和运用

时间:2022-06-27 11:12:00

法院工作中的体现和运用

[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历史性地为人民法院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这一伟大任务,人民法院要实现好这一目标任务的完成,必须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部署各项工作,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事业向前发展。笔者在文中主要就科学发展观的相关概述、科学发展观在人民法院中的体现以及人民法院应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审判工作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审判工作的科学发展来展开论述。

一、科学发展观概述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中国发展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全面分析和判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启示提出来的,突破了过去把发展单纯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发展始终体现着人本位的思想。

所谓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所谓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个统筹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归结为我国实现四大良性循环,即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界运行的良性循环、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或目标理论的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科学发展观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理念给司法领域带来了深刻的观念变革

十六大以来,法学理论研究在许多方面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在司法的研究范畴、司法的工作目标、理论研究的分工等问题上形成一定共识,其主线正是围绕以人为本观念展开的。就司法的工作目标而言,要从观念上彻底摒弃“工具论”,切实树立人权意识。过去,在“工具论”观念影响下,国家权力的至上性和国家秩序的维护被视为工作重心,有时候片面地强调司法机关打击犯罪功能,忽略了人权保障的价值。党和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人民法院目前所倡导的“司法为民”,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这一明确的工作目标之下,司法机关探索如何通过改进司法工作的方式、方法,从程序到实体上体现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切实体现由此延伸而被法律具体化的公民法律权利的保障。树立人权保障意识,尊重公民基本权利是司法领域实现社会正义与平等原则的价值基础。

(二)以人为本理念给法学理论,尤其是司法领域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力与契机

党的十六大以来,法学理论研究出现了多部门、多领域、多学科的五彩纷呈、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司法领域方面,除了传统的几大部门法学在各自的领域内注重结合实际,关注司法理论问题外,理论界也开始注重学科之间的比较和理论价值的统合与重塑。体现在理论研究的分工方面,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原有的只强调司法的程序性价值的学者们也开始重视公民实体权利的保障,而早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一些实务界人士也开始高度重视程序在公民实体权利保障中的特有价值。这些法学理论在人民法院的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司法理论研究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确,所谓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界限出现相对化,并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意。例如,针对人民法院宪法地位的基础理论研究,澄清了围绕人民法院功能的法律监督权而出现的认识偏差,人们既关注来自于国外的合理经验,同时不断强化“中国问题意识”,关注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现实问题,为人民法院工作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系化、具体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基本范畴。在司法实践方面,司法机关通过大量案件的处理,有效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最高人民法院鲜明地提出了“司法为民”的目标,进行了法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树立宪法意识,使维护人权成为法官的自觉行为。

(三)、以人为本理念是进一步完善司法体制的基础与出发点

正确理解和认清“以人为本”理念的精髓,对纠正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只有通过完善司法体制,不断改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制度,才能形成科学、稳健的司法运行机制,才能使公民权益得到根本性保障,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并将这一工作视为体现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先后积极采取措施,如成立了中央司法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最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重要思想,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内涵,高度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经验。目前,司法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上述文件和讲话无不体现了对公民权利保障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对司法机关职责发挥的“为民、便民、利民”的具体要求。概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认识以人为本观念的精髓,这是今后搞好司法工作的重要指针。人民法院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真正做到“司法为民”的宗旨。

三、科学发展观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运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人民法院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搞好人民法院工作,促进审判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人民法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法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效能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在审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结合实际,把握重点,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思考和谋划法院工作,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检验法院工作,推进审判工作、法院改革、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端正司法工作指导思想,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政治意识、统筹兼顾的和谐意识、司法为民的民本意识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公正意识;要把审判、执行等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努力做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的各项工作,全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应对复杂形势、化解各类矛盾的坚强后盾。人民法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认识坚持党对法院工作领导的重要意义,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审判工作,确保审判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只有学习好了、掌握好了,才能贯彻好、落实好,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不迷失方向;二是要主动将法院的各项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持重大事项的请示和报告制度,对法院工作的重要部署、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案件的审判等,及时主动向党委请示报告,特别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动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依靠党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走错方向;三是要积极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在服务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好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紧跟党的方向,善于调焦,坚持审判工作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偏离方向。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找准服务党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人民法院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研究新生事物,不断更新司法观念,以超前的思维应对发展的社会,努力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好务。一是正确定位,依法服务城乡统筹发展。要摆正位置,积极为党委政府提供合理的、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要坚持法治统一原则,维护法制权威;要竭尽全力化解社会矛盾,依法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城乡统筹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弄清当地实情,把贴近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作为审判工作的价值取向;要充分运用审判职能,切实履行好人民法院的裁判执行权、法律解释权和司法建议权,营造发展环境,扫除发展障碍,保护发展成果。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要完善报告制度,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认真研究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意见和工作部署,尽力使法院工作与党政工作合拍;要创新执法观念,对地方党政出台的一些特殊政策,要以辩证、灵活的观念进行审视,既要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保持法律的公平正义;要大力开展司法宣传工作,积极开展送法活动,让神圣的法律走出庄严的法庭,走进乡村、农户、企业、学校和机关,以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示范作用;要全力支持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工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经济、民事和刑事案件,实行立案、审理、执行“一条龙”服务,做到专案专办,特案特办;要加强对问题突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点部位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画地为牢、漫天要价、故意刁难、强揽工程、聚众滋事的“村霸”、“地霸”、“工程霸”,通过法律手段,依法加大为企业清欠力度,保障企业发展;要结合审判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影响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根源和症结,并通过司法建议的形式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以便及时改进,逐步完善;要加强调解工作,健全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树立调解前置的观念,提高调解效率。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具体落实到法院工作中,就是要通过司法活动实现社会正义,达到以公正为核心的质量要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成本要求、以“案结事了”为目标的效果要求,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刑事审判方面,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审判政策,坚持惩治犯罪与保护人权相结合,体现党的刑事政策,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要坚持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努力遏制犯罪,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民商事审判方面,坚持调解为先的理念,要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平等保护各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中要特别做好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案件的审判;行政审判方面,由于涉及公民私权与公共权力的平衡,在进行司法审查时,更是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化解矛盾工作,增强人民群众与政府的相互信任,对复杂的行政案件,始终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在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本着公正司法的原则解决法院办案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执行工作方面,要不断改革执行工作机制,充实执行队伍的人力和物力,提高执行队伍素质,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胜诉的当事人实现债权,最终体现司法的公信力和提高司法的权威。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与坚持党的领导、人大监督的关系,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大监督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统一起来,把执行党的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统一起来,保证审判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公正是核心,效率是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司法没有公正,效率就失去意义,司法不讲效率,公正就失去价值;三是严肃执法与服务大局的关系,只强调严肃执法而不顾服务大局,则会使审判工作偏离正确的司法方向;四是公正司法与和谐司法的关系,公正司法创造和谐因素,维护稳定,和谐司法增进和谐因素,促进稳定;五是司法改革与依法审判的关系,司法改革要坚持科学司法发展观,不能与法律原则相违背,妨碍程序公正;六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只注重法律效果,不注重社会效果,司法活动就会失去价值,要坚持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要处理好法院与其他司法机关的关系,相互配合、互相制约;处理好法院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为大局服务,又要抓住机遇争取自身发展,坚持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司法保障工作整体推进。

(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强法院自身队伍的建设,提高司法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司法能力可以从以下着手:(1)要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抓好司法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把法院工作是否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作为衡量司法能力的标准,每位法官着力增强“九种”能力,一是增强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能力;二是增强学习政治,钻研业务,掌握应用信息化的能力;三是增强驾驭庭审、查明案情、明辩是非的能力;四是增强公正高效依法调解、判决案件、定纷止争、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五是增强辩法析理,讲求质量,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六是增强对症下药,破解执行难,执行兑现的能力;七是增强文明司法,安全、和谐司法,预防矛盾激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八是增强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能力;九是增强调研和司法宣传的能力,做一名一专多才的复合型法官。(2)以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成果为契机,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一是要从思想上弄清“为谁司法、怎样司法”这一根本问题;二是把整顿工作作风贯穿到教育活动中去,通过教育触及每位干警的心灵深处,在全院形成一种树形象、讲正气的良好氛围。三是把教育活动同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司法理念和司法为民宗旨,真正做到司法亲民、便民、利民。要深入开展向宋鱼水、蒋庆等先进法官典型学习,推动广大法官干警时刻注意恪守职业道德,崇尚司法诚信,确保司法廉洁。(3)创建学习型法院,切实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教育每位法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程序意识、质量意识、中立意识、道德意识,在司法领域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能力,正确适用法律,公正高效的司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能力。一是开展好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队伍的理论素质;二是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官教育培训工作,注重提升法官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坚持开展以“九项能力”为主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组织开展庭审观摩、裁判文书评比,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审判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4)强化管理机制,提高司法效能。审判管理机制方面,始终把工作流程作为管理的主线,把程序、质量、效率、效果作为管理的重点环节,重点抓绩效考评管理、质效管理,严把案件审限关,使裁判文书规范、说理充分;行政管理机制方面,把服务审判和行为规范化作为管理主线,增强管理的民主化、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保障能力,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审判秩序,加快现代化审判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5)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完善各项廉政建设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探索建立廉政机制,建立长效的廉政保证金制度,强化“一岗双责”。二是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纯洁法官队伍。三是坚持行之有效的警示提醒制度,诫勉、督导制度,训诫纠错制度及廉政谈话制度。(6)增强人大意识,接受人大监督。采取多种形式使人大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坚持经常汇报制度;二是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有影响的案件庭审;三是做好执法监督员、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等。

(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法院除了要树立全局意识、摆正法院的角色定位外,法院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要通过审判执行工作体现司法的人民性。我们在平常的办案中要有科学发展的意识,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机械的,简单的就案办案,而要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案子结了,事情了了,不能再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在办案中,要考虑尽可能的解决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我们不能死扣法律条文,而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来做工作。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要贴近百姓,融入百姓、了解百姓,在融入、贴近中去了解实际情况。我们人民法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是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加大巡回审判的力度,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民众。要在工作中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疾苦和困难,只有这样,人民法院的工作才算到位,我们的案件才能办好。以人为本就是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去办案,去办事。我们来自于人民大众,工作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走进老百姓,融入老百姓,加大院长接访力度,基层法院的院长们要走出去,到乡里、村里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纠纷。基层法院院长的接访应该大量安排在乡政府、村委会,走到民众当中去,不能让隔离带、防火墙把法官们锁定在审判台上,孤立起来。实行巡回法庭制度,到群众中去开庭、调解,到群众中去做群众工作,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做到关注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还要在法院及法庭的设置、经费保障和人才的任用及保障方面步步落实。要通过改革财政保障体制,解决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基层人民法庭办案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改革和完善法庭设置条件,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法庭稀少、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通过改革司法考试制度和法院干部的录用体制,解决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法院法官短缺的问题。

另外上级人民法院要充分理解基层的困难和压力,关心基层法官的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基层法官的政治、经济待遇,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官逐级晋升制度,使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真正成为法官成长的摇篮。

目前,法院各项工作正处于不断深化、扎实推进的时期,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发展观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长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大局,努力推进法院各项工作,不断创新思路,谋划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