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散粗虚思考

时间:2022-11-29 03:38:00

慢散粗虚思考

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各行其是,推诿扯皮;生搬硬套;行动在嘴上,停留在会上,落实在纸上……诸如此类,都是缺乏行政执行力的表现

领导干部执行力问题是当前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领导干部执行力存在哪些问题,该怎样提高执行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最近对干部执行力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从总体情况看,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比较好,为人实实在在,工作勤勤恳恳,具有比较强的执行力,能够认真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但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确实存在着一些执行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慢、散、粗、虚。“慢”就是具体落实行动慢,推推动动,不推不动,“辛辛苦苦效率低,忙忙碌碌实绩少”;“散”就是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地点分散,部门之间的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推诿扯皮、患得患失;“粗”就是办事不求精细化,工作环节疏漏多,执行决策生搬硬套,搞“上下一般粗”,满足于“大概、差不多”;“虚”就是任务布置了没回音,计划了没行动,开头了没结果,安排了没检查,执行决策“行动在嘴上,停留在会上,落实在纸上”。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导致慢、散、粗、虚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各方面意见和纪检监察工作中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问题存在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执行文化尚未形成“气候”。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率。一些干部主观上有解放思想的愿望,但就是眼光只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头脑装不下形势发展的新思想,因而“形势变了仍旧我行我素,任务明确了仍旧等待观望,在非常时期仍旧按部就班”,开展工作凭“老底子”,解决问题靠老经验;习惯于紧盯文件“红线内”的禁止区域,看重的是政策限制了什么,而不是政策没有限制什么;常说的是不行、不能办,而不是怎么能行、能办。

二是执行组织的结构性矛盾协调不足。执行组织的结构性矛盾是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决定的,缺乏协调则是当前影响决策执行的因素之一。实际上,各部门在独立干事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多个部门合在一起干事时,矛盾就出来了。受利益驱动影响,各部门之间通气不够,信息交流不足,相互推脱,结果是开会议来议去、部门转来转去、群众跑来跑去,使“该干的事干不成,能干的事干不好”。另外,目标分解与执行过程存在脱节,缺乏执行的流程措施,上下层级之间沟通不畅,下层了解上层的决策思想和上层了解下层的执行动态都不充分,形成了执行过程中的“梗阻”。

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学理论指出,执行的过程需要运用“马蝇效应”增加刺激、创造刺激。目前,我区虽然建立了激励机制,但在制度设计上对执行力要求与激励机制还缺乏衔接,执行力情况没有转化为考核指标,绩效考核的落脚点只侧重在岗位职责,缺乏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和执行程度的评估。在考核方式上,服务对象参与评价的比重偏低,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不足,一些部门内部考核不具体、不到位、走形式、走过场。干部管理还没有与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形成一体化的互动机制,被调查者感觉“干好干坏无太大区别”。

四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目前,我区尚未制定统一的行政责任追究的制度规范,而在实际中,为了保障拆违、奥运场馆建设等重点任务的完成,每项任务都单独制定了一个责任追究办法,结果是责任追究办法“众多”,具体内容之间相互“撞车”,宽严不一,处理尺度不同,致使追究责任时“板子”举起来,打不下去,降低了责任追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提高干部执行力呢?其对策有很多,一是完善以执行成效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二是锻造连接顺畅、运行协调的决策执行链。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工作推进机制,理顺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责任分工和运行程序,形成明晰的无缝化责任链接体系。然而,提高执行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一些慢、散、粗、虚的问题,还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