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调查思考

时间:2022-10-23 05:36:00

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调查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实践表明,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党员队伍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相适应,与社会管理格局更加协调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这一重大部署,笔者最近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城乡流动党员的现状

我县共有流动党员868名,占党员总数5.7%,其中农村流动党员747人,占流动党员总数86.1%。这些流动党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流动形式多样。在外出的流动党员中,年初出去做事、年终回乡的"候鸟式"流动占28.7%;农闲出去、农忙回来的"插花式"流动占20.3%;依靠技能稳定从业的长期性流动占51%。二是外出流动结群。大多数流动党员以乡情为纽带结群流动,呈现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的趋势。据统计,全县868名流动党员中,有562名流入广东、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区,占64.7%。同一乡镇的党员集中外出、集中从业的占85.7%。三是从业领域集中。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从业的单位主要以非公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近年来,县委根据基层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县、乡、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持证式"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原所在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重管理的制度,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要求办理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党员,要求开具《党员证明信》,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并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应该参加的党内活动。对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党组织的,将党员的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方、单位的党组织。二是"牵线式"管理。流动党员原所在党组织指定专人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以"一帮一"、"一助一"、"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实行跟踪管理。要求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地向原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主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和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定期及时向外出党员寄送党报党刊及有关教育培训等学习资料,供他们自学使用。三是"筑巢式"管理。对凡是有流动党员(均是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坚持以区域为主体,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商贸市场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在社区、楼院、市场、"两新"组织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流动党组织。先后成立了全省县级个体私营企业第一家党委--**县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党委。在改制企业新山达化肥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市第一个非公企业党总支。目前,全县建立非公企业党总支2个,社区党支部12个,楼道党支部11个,市场党支部19个,"两新"组织党组织32个,确保流入党员有"家"可归。

二、当前城乡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客观上给党组织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四难":一是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调查,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23%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二是关系难接转。由于流动党员工作流动性大,加之转移组织关系又比较繁琐。一些流动党员嫌麻烦不愿意转出组织关系。有一些困难党员,在原所在地享受困难照顾,担心一旦转出组织关系,就不再享受有关照顾。还有少数非公企业党组织不健全,无法接收流动党员。三是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即使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使他们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予理睬。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难以落到实处。四是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普遍存在"三不现象"。一是认识欠缺,不想管。有的基层党组织认为只要外出党员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方面不出问题就行,能否发挥作用无所谓;有的改制企业党组织对下岗党员不闻不问,导致少数不合格党员得不到应有的组织处置,产生负面影响;有的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流动党员毕竟是少数,管理好在家的大多数就可以了。二是流动性大,不好管。外出流动党员涌入城市后的从业地极不固定,导致党组织与他们联系不便,流动党员底子不清;有的党员忙于挣钱,无暇及时与原党组织联系,长期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大部分党组织抓流动党员管理是喊起来笼统,抓起来茫然,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没有开展组织活动的必要经费,党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管不了、管不好、管不来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

做好城乡流动党员的管理,必须从创新机制入手、从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着力,在流动中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构建城乡党员一体动态管理新机制,激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

(一)创新服务机制,使流动党员主动融入党的组织。

1、通过搭建平台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互动平台。要明确基层党委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支部(总支)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完善基础设施,确定专门管理,开通服务热线。把流动党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党时间、文化程度、流出地党组织名称、流出时间、联系电话、《活动证》编号等基本情况输入微机管理,基层党组织设立网点,实行流动党员信息资料联网,构建一个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网络。同时,要在党建网站上开通"网上论坛、网上谈心、网上咨询、网络党校"等栏目,缩短外出流动党员与党组织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以便与家乡党组织进行思想交流,开展谈心活动,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在外的情况。

2、通过关怀帮助增强流动党员的荣誉感。要把对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与关怀帮助紧密结合起来。流入地党组织要急流动党员之所急,谋流动党员之所需,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基层党组织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基金,在流动党员中开展"送温暖"、"访贫问苦"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办理暂住手续、提供就业服务、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要依托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立流动党员就业服务供需栏,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他们到企业务工和任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通过约束制度增强流动党员自律感。要在用真情吸引感召流动党员的基础上,用严格的制度约束他们,督促他们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党组织应规定流动党员在一定时限内主动到当地党组织报到登记。对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流动情况要作严格真实的记载,并将其作为流动党员返回原所在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对那些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不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不过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要进行严肃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要进行组织处理。

(二)创新管理机制,使流动党员管理规范有序

1、转变流动党员管理观念。要切实改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党员居住地和就业单位之间基层党建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一要树立创新意识。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兼具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功能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二要树立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三要树立责任意识。要明确有关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干部管理责任,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全面覆盖、运转有效的党员管理工作格局。

2、转变流动党员管理体制。一要改革组织关系转接制度。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简化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适当减少转接环节,下放转接权限。要推广流动党员记事本制度,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组织活动情况做真实的记载,并以此作为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主要依据。二要建立流动党组织教育管理服务专门机构。要以基层党委为单位统一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乡村(社区)设立流动党员登记站,有专人负责,定期开展活动,形成以流入地党组织主管、流出地党组织协管的一盘棋的管理模式。帮助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向流动党员传达党的最新政策和通报本党委、所在支部的重大事件;组织流入党员开展组织生活,为他们提供各项服务。三要创新组织设置。党组织应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新建小区上、建在工程项目上、建在摊群市场上等多种形式,形成"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

3、实行分类教育管理办法。对县内流动党员,采用集中活动法进行管理,由组织部门牵头,依托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管理服务站,定期召开党的组织生活会,使他们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对流出县外的党员,采用函电联系法进行管理,由流出地党组织以函电的形式定期联系外出流动党员,流动党员通过回信或回电方式,向党组织汇报在外活动情况;对外来流入党员,采用依托机构法进行管理,党组织主要依托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对外来流动党员进行服务管理。

(三)创新激励机制,使流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

1、建立流动党员培养和使用制度。流入地党组织要注意把政治素质、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进党组织领导班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同时,要将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中积极要求进步的优秀分子纳入积极分子队伍进行培养,使外来党员离乡不离党。

2、健全流动党员日常活动机制。党组织要在企业、商场、集贸市场等场所常年设立党员摊位、党员经营户、党员责任岗,实行党员挂牌经营服务等活动。要在流动党员中适时评选表彰一批"十佳流动党员"、"党员经营示范户"、"党员示范岗"等,使流动党员增强荣誉感和上进心。社区党组织要注意吸收流动党员参与到党员活动中来,激发他们为社区多做实事好事。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流动党员信息灵、头脑活、商品经济意识强的特长,开展互帮互学互助活动,加强流动党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开阔党员的思路和视野,以此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丰富流动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党组织要经常组织流动党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流入地党组织可在务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做实事、比贡献"等活动,引导他们为务工单位发展多作贡献。在经商流动党员中开展"文明经商、依法纳税、守法诚信"等活动,引导他们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做遵纪守法、文明经商、乐善好施的带头人。在非公企业中开展"我把企业当我家"和"把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把经营管理层中的优秀党员推选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进入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双培双推"活动,发挥流动党员的积极作用。外出务工党员多数年富力强,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开展"回村就职、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等活动,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激励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