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税源监控思考

时间:2022-09-04 05:35:00

风险管理税源监控思考

在税源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可以科学监测和有效防范、化解税收风险,防止税款流失,提升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它必将成为今后税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仅以基层税源监控为分析对象,借用“风险管理”这一概念,从实践和探索的角度提出一点肤浅认识,旨在从税收的长远发展和保护税务干部的角度,为在税收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提供一些思路。

一、风险管理在税源监控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风险的来源是多渠道的,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有来自宏观方面的,也有来自微观方面的。

(一)针对制度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从近几年税收执法检查情况来看,不少的执法差错并非是基层的主观因素造成的,而是政策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税收政策的解释和变化过频,不仅增加了日常征管工作难度,同时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风险。如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等政策人为割裂了政策的连续性,且税率差异大,计算复杂。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收购凭证不仅是管理问题,也是政策问题,“江苏涟水226”、“河北皮毛利剑二号”等案件的查处充分说明,难以控管的根源在于纳税人拥有收购凭证填开、抵扣自主权,在政策制定上存在监管漏洞。对此,我们采取对涉农企业库存商品定期盘查、收购资金报验、加工方式报告、收购季节巡查、收购环节回访、抵扣税款审核等管理措施。针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用废企业制定了各自的控制重点。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我们突出对收购资金的审核和核查,将收购量与收购金额进行比对、分析;对用废企业,我们从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生产工艺流程入手,总结出非常实用的“投入产出法”,测算和审核原材料耗用、产成品产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化解了风险。

(二)针对监管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当前的纳税评估工作,大多以案头工作为主,税务部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掌握不全面,有些缺乏动态跟踪,评估基本上是建立在对纳税人自我申报的基础上,因此,纳税人的诚信度与申报资料的可信度仅凭税务人员的评估,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一旦评估不正确,评估的税务人员要承担风险。对此,我们设计了《税情监控手册》,通过管理员下企业,收集纳税人的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资料,如:产品的市场行情、加工工艺流程、市场分布、在职人数、劳动效率、材料耗用率、废品损失率、单位水电费耗用数、单位用车情况等,对这些信息和纳税人申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有效地提高了纳税评估的质量,也降低了监管缺失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

(三)针对行为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随着税制发展、信息化进程、法制完善、征管手段进步,税收工作对税务干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综合性、复合型的素质要求上,税务干部除了能够按部就班、规范操作外,还要具备分析、决策、应急处理的能力,否则会因为不能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受到责任追究、行政诉讼甚至司法渎职等处理。为了化解这一风险,我们一是在涉及税收优惠政策审批审核类的事项和税务稽查案件审理中推行集体审议制度,二是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实行专业评估和责任区全员评估相结合的模式,成立专业评估队伍,抽选专业水平强、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人员专门从事评估工作,提高纳税评估质量,三是完善业务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导书,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尽可能地规范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依据什么做、怎么样做,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四)针对机制缺失,有效控制风险

客观评价近几年来征管改革在征管体制、税制建设、税收模式、信息化建设、服务手段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征纳税环境和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在整体法制水平和法律意识尚不健全的条件下,税务机关同样面临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外部信息获取机制不畅通、内外联动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对此,我们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进行了探索。比如在四小票的管理上,当前纳税人利用四小票进行偷逃税的现象比较普遍,但这项工作在内、外的协调协作机制上并不顺畅,外发协查件多、涉及外部门多、回复率低,部分外发协查杳无消息、“石沉大海”。对此,我们开发了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软件,初步实现了增值税其他抵扣凭证审核管理的智能化,自动比对审核信息,自动生成各类台账报表,自动打印协查清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对四小票突出“源头控制、重点筛选”,去年共发现1097户企业接受虚假抵扣凭证2633份,涉及税款1237万元,比对相符率比上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进一步深化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的设想

对风险的处置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抑制和风险应急等方法。对于税源监控管理来说,我们应当以预防风险为主,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同时我们要对已经形成的风险,采取风险应急的办法,亡羊补牢。基于这一基本思路,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税源监控风险管理必须把握以下重点:

(一)从系统的角度构建税源监控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的控制等环节。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3个部分。

1、税源监控管理风险识别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可能发生税收损失和困难的制度、手段、环节、行为等进行感知和预测,直观地说,识别系统就是寻找可能造成风险的风险点和风险来源。税源监控风险识别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查找漏洞。

2、税源监控管理风险评估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风险点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和评估,并应用各种风险评估技术来判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大小、影响程度、损失轻重和风险因素。评估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预警。近几年来,我们实行的纳税评估工作已初具风险评估工具的雏形,在建立税源监控评估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纳税评估工作的一些工具和做法。

3、税源监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在确定了纳税人潜在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和可能逃避的税收后,税务部门应该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在税收风险发生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时,积极实施补救措施,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堵塞税源监控管理中的漏洞,实现“依法征收、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税收征管工作十六字方针。

(二)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

对风险的发现和识别,首先必须获取最大量的税源管理信息数据。没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数据,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

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必须做到丰富、可靠、齐全、及时。目前我们的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几乎全部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结论,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采集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以下3种途径采集有效数据:一是纳税人的申报信息,主要是纳税人的财务资料信息、销售额等,对这类信息要加强资料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二是要根据税源监控的需要采集数据,通过管理员下户实地调查,对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集各自相关的数据,如在职人数、劳动效率、材料耗用率、产品的市场行情、加工工艺流程、市场分布、废品损失率、单位水电耗用数、单位用车情况等,同时还要注重生产的季节性、设备的使用情况等,要最大化地将纳税人应税收入的产生、分布、增减变化等最大化地纳税数据采集范围。这些数据的采集要做到“因我所取、为我所用”,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应用;三是从工商、地税、海关、技术监督、发改委、银行、统计等相关部门获取信息。如注册地、营业执照中的一些信息、账户设置及资金往来状况等。

(三)开发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

建立税源监控风险信息数据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开发,通过定量、定性等指标的设立,发现异常信息,从而对异常信息进行风险甄别、定位和评价,为下一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提高针对性。

税源监控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主要是依托风险信息数据库,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其财务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利用财务指标的内在联系性和财务指标与纳税能力的逻辑关联,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值进行分析,从而判断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税源监控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关键是建立税收风险预警系统。这一系统的指标建立应侧重于预警监控类指标,包括宏观分析指标、微观分析指标、征管数据分析指标、税源质量分析指标。宏观分析指标侧重于对地区内整体税负、税收弹性和同比、环比的趋势分析;微观指标侧重于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分析、同行业同类信息指标比对等分析;征管数据分析指标侧重于对征管数据的逻辑比对、审核和验证,如税种关联性、零负申报率等;税源质量分析指标侧重于对税负率、欠税率、物耗率等指标分析。

(四)提高对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联动效应

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必须建立在各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也要注重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互补互动的联动机制。一是在工作分工上要将现有的计统、信息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计统、信息、流转税、所得税、稽查、征管等部门“协同作战”,按月对税收与GDP等相关经济指标、征管软件数据和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等进行“会诊”,共同开展税收分析,查找管理薄弱环节和疑点问题。二是在工作目标上要将目前相对简单的信息收集向综合信息产品转变。依托信息化平台,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负分析,及时向基层分析报告和问题清单,再由基层通过实地调查、服务性调研等手段,逐条逐户进行核实,确定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三是重视税务稽查的结果分析,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稽查部门应该加强案例分析,及时反馈征管环节在执行税收政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五)实施分类分级的税源风险控制

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分类分级控制是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控制措施的采取与风险因素应当相互对应,有什么样的可能,那就应当有避免发生可能的措施。目前基层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纳税户数多、管理任务重、征管人手少的现象,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进行“拉网式”“大海捞针”式的控制,而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到高风险的环节,要根据销售规模、税源规模、行业、财务核算状况、纳税信誉分级评定、优惠政策等因素,交叉组合,立体筛选,按风险的高低科学合理分类、分级,合理区分高风险企业、重点税源企业、长亏不倒企业等。这样进行分类分级,有利于及时提高控制效率,有效利用现有的征管力量。

(六)进一步突出精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

流程越细化,就越有利于识别和分析每一个管理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的损失,流程越优化,就能强化流程各环节间的相互制约,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因此,应进一步推行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以计算机管理为依托、对税源管理进行全过程监控,在CTAIS2.0的基础上,对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纳税申报、发票管理、文书传递、税务稽查等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分,按照税收征管业务的工作流程与具体工作职责,设置操作权限,明确每个岗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依据什么做、怎么样做,最大化地将税源监控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有效控制中,避免违规操作,减少因职责不明、权限设置不清、操作不规范带来的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