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十七大新思想看财政人新思考

时间:2022-07-30 04:31:00

如何从十七大新思想看财政人新思考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方向更加具体、发展蓝图更加清晰。而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是管一时而是管长远,不是管一般而是管根本,不是管局部的而是管全局,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学之每有所悟,习之总有体会。

一、前言:新思想引领新思考

开会不是为开会而开会。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党都面临着一些特定的需要研究和决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十二大到十六大,都解决了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逐步深化的一些重大问题,推动了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凡是成功的大会,都有某些成功的建树,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的创新。能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决策,提出新理论,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从而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迈出坚实而有分量的一大步。

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十三大明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科学概括与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写进党章;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而十七大,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全面认识新形势新认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不断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

可以说,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观和思想路线的新的概括、新的表述。与时俱进的“时”,不是指一般时间概念,而是指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某一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时代。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

有时我常常在想,无论是刚刚召开不久的十七大,还是过去的中共十六大、十五大以至于更前召开的历次党代会,那都是集中了全党并吸收了社会各界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那是管全国、为全国所用的大政方针。也许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想过当一个有着几千万党员的执政党最有代表性会议所通过的工作报告里所蕴涵所昭示所指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针、新政策、新措施、新思维、新动向,如果作为党的一分子却没有认真与仔细地阅读与思考、没有予以高度关注的话,那倒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的。

那么,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深刻领会其实质呢?我们是否真正把其化为自己的东西呢?我们是否已经切实找准十七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我们又究竟在怎样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在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全面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并逐步引向深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口头与书面等形式上的学习与传达呢?

我认为,其标志就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我们是不是能够把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成效成功地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方针政策、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有人粗略地统计过,十七大报告全文中有102次提到了“改革”,而且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讲改革开放,这就凸显了中央对改革的重视。

正如市报社论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是否“敏锐发现十七大文件字里行间原来蕴藏着如此多的机遇”?我们是否能够“深切感受到党的十七大和港城的发展是如此的息息相关”?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作为地方财政部门、作为*财政人,务必要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思想为指导、去引领我们进一步深化财政对经济发展强有力推动的新思考。

二、抢抓新机遇是*财政人在实现崛起振兴、建

设国际性海滨城市大潮中搏击风云、建功立业的根本前提与必然选择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的战略机遇。

(一)我们拥有怎样的一种新机遇?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的发展非常关心,寄予厚望,要求将*摆上全国发展大局来考虑,特别强调*的发展不仅是苏北发展的一个龙头,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特别是地区发展当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专题研究*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举全省之力振兴*。*自1984年沿海开放以来,又一次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在苏北振兴和全国东中西协调发展中的重大使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视察时指出:“*历史上曾有三次大的辉煌;一是70年前,*就是知名的中国海港,孙中山先生都把它写进建国大纲:二是近50年前,*就是江苏的七个省属直辖市之一;三是20年前,*就被列入14个国家沿海开放城市,而且是最热门的新兴开放城市之一。”

江苏省委常委会于*年3月1日就落实总理指示精神加快振兴*步伐召开专题会议,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指出了*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是*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二是外来投资加快由南向北转移;三是省三大发展布局和政策对*的聚焦;四是新形势下*的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

李源潮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紧紧抓住总理将*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机遇,抓住外来投资加快由南向北转移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资本看好苏北、看好*优越资源条件的机遇,抓住振兴苏北、沿东陇海线开发、沿海开发等全省三大发展布局和政策对*聚焦的机遇,抓住新形势下*有深水海港、有便捷的交通、有充裕的能源以及有发展临港工业的特殊资源等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的机遇,努力把温总理的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推动*进入跨越发展的轨道。

市委王建华书记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东部城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动员大会上强调:“总书记的高度关注,总理的慰问视察,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工作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也使得*受到各级领导和国际国内各类客商、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

可以说,中国的每一次改革开放都没有忘掉*的重要区位优势:80年代初,党中央将*列为与上海、天津、青岛齐名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90年代末,新亚欧大陆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载体作用,*作为东桥头堡承担了更为广阔而艰巨的责任与使命。

(二)我们怎样看待拥有的新机遇?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也许会是漫长的,甚至还会有一次或者多次的曲折反复过程。但紧要处往往只有那么关键的几步。如果走好这几步,就会开辟出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应当说,我们*目前所处于的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期,就是处于“紧要处”迈开“关键的几步”。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肩负如此艰巨光荣的任务,作为*财政人,我们必须有一种紧迫感,必须有一种使命感,必须有一种忧患意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前在机遇面前,在发展当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补考的考试啊!错过机遇,很难弥补上。”这是国务院副总理、原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同志几年前在*市视察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后所说的一段话。我认为,这是非常中肯、精辟、独到之言!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在几年前对我们*而言,更像是对今天的*人所说。

市委王建华书记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东部城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动员大会上强调:“机遇稍纵即逝,全市上下必须有一种抢抓机遇,敢想敢干的精神,顺势而为,积极策应,科学运作,将发展的基础夯实,将发展的惯性形成,只要全市上下咬紧牙关坚持几年,*的面貌就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日报》2008年2月19日1版)他还指出:“*有过好几次机遇,确实也丢失了一些机遇,现在不能再失去机遇。”

(三)我们怎样把握拥有的新机遇?

处于如此重要与关键的发展机遇期以及历史所赋予的最大责任,我们无从逃避。机遇如此宝贵,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我们真的具有迎接挑战的能力了吗?

我们是否应该经常地问一问自己:“我们能做而未做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理论上应该做得更多而实际中却只做了一点点呢?”我们的毛病不是在“不知”,而是常常“少行”。即使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常常没有做及时的调整来适应已改变的情势。

我们曾经错失了80年代作为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机遇,我们还曾经丧失了90年代初的发展机遇。第三次机遇摆在我们*人的面前,再不抓住,就没有机会了。如果机遇是一种天天有的东西,也就不叫机遇了。以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多的优势、这么大的支持,再抓不上去,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为此,我们不能不问一问:现在,我们开始清醒了吗?

历史常常在这样三种情况下给予人们更多的机遇: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诞生之际;原来的一段历史将要完成之际;被迫中断的某个具体历史过程重新继续下去之际。但是,在机遇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也就是说能够在当今时代清扫以往、开辟未来的承先启后者,必定是具有相当清醒而成熟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

事实上,*人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也非常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而实际问题显然在于没有对这些优势加以充分地利用与发挥,并没有使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过程中的竞争优势,从而也不可能给我市带来经济社会应有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李源潮书记曾严肃地指出,“发展快慢的关键在解放思想的程度。不解放思想认识就不能统一,思想认识不统一干部就心不齐,干部心不齐工作就不能形成合力,最后就会在互相争论、互相指责、互相埋怨中把机遇丧失了。”显然很清楚,李书记的讲话既是对苏北某地而言,也更是对我们*而言。

李源潮书记于*年3月31日在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现在,苏北正面临着千载难缝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抓住了,就能加速发展,使经济社会上一个台阶;失去了,就会继续落后,更加扩大南北差距。”

*如何因应这一机遇?李书记强调,必须要“激发内生活力”。因为“实践证明,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是必要的,但靠外力帮助只能解一时之难。完全靠扶持起来成为先进地区的例子,江苏没有,全国没有,世界上恐怕也没有。”

在*处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面临如此难得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都不能持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一机遇,如果我们再次被先进地区差距拉得更大的话,那是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的,更不必说历史不会原谅我们了。

这就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面对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中,*人必须主动策应,抢抓机遇,必须积极探索与深入谋划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路径,必须全方位主动谋求定位提升、政策聚焦、影响扩大、内力增强的多重效应。作为财政人,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务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历史在今天给予*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是我们*财政人所希望能够拥有的一个振兴*财政、彻底地实现从“吃饭型财政”向“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变、为港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注入强大推动力作出应有贡献的最佳契机。

机遇如此宝贵,如果再抓不住这次难得以后也不会再有的机遇的话,那我们*还有崛起腾飞的机会吗?“面对千载难缝的发展黄金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把新的机遇尽快转化为跨越发展的新优势,转化为崛起腾飞的实际成效。”

三、探索新思路是*财政人在实现崛起振兴、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大潮中搏击风云、建功立业的重要基石与基本路径

(一)路是要靠自己去走出来。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取得新的创造性成果的过程。从创新的条件来看,创新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激励。创新需要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不断强化这种理念,人们才会殚精竭虑地去谋求现有条件下的新突破、新发展,才能养成勇于创新的锐气,才能善于发现自我、否定自我,才能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迅速解决问题,才能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善于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开拓更加辉煌的事业。创新需要勇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与时俱进。只有敢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与时俱进,才能发现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举措、新机制来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用新思想落实新任务、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创造新成绩。在实践中求突破,到群众中找办法,在总结中谋提高,在创新中求发展。

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允许而且应当鼓励人们对此进行严肃的讨论,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垄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释权和翻译权。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当作僵化的教条,来要求现实万古不变,也不能用变化发展的现实,随心所欲地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结论。

看一种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不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有没有说过什么样的话,甚至也不在于经典作家是否肯定或否定过某个观点,而在于是否从根本上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价值观。马克思从来没有倡导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从来没有谈及社会主义的宪政与法治,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所在。如果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论述过这些问题,就认为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背离。

李源潮书记曾于2003年4月在听取某地工作汇报时就严肃地指出,“有些政策上面可以先调整好,但很多政策都是下面先调整,最后推动到上头调整的,有些就等不及调整了,过时就作废了,这几年废了多少政策规定啊。什么事情都等着上头就晚了,等都是吃亏的。有的人觉得等保险,干部个人可能稍微保险一点,但是地方吃大亏、老百姓吃大亏,最后干部群众有意见,你也不会保险。我不是说上头布置的不要干,上头布置的要干,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创新精神来干。”

我们应当允许人在创新当中的失误,在发展当中的挫折,但是不会允许人、特别是我们的负有发展责任的干部不担责任、不做事情。如果一事当前,一味想的尽是个人的荣辱进退,考虑的都是在事情的后果上会承担什么责任,以及会对自己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并由此而不敢决策,不敢推进工作,贻误发展良机。*市的发展形势已经决然不能再容忍今后的工作当中还会有这样的干部存在与安稳下去,还能够去坐实交椅的。我们必须迅速研究与出台有关这方面的制度措施。当然,我们在过去也不是没有类似这方面的东西,问题在于过去所研究出台的制度措施太偏于泛泛而谈、太流于形式,只能是挂在墙上行、,实行起来难,科学性不够、操作性不强。有的更是腹死胎中。

哲学大师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说过(大意)这样的话:世界精神因为太忙碌于现实,而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虚浮习气在我们的时代里已经广泛地造成与流行了。他希望人们要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要“相信精神的力量”,他还强调“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

例如,到目前为止,我省不少地方逐步形成了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补贴金所构成的多元化收入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今后,这些措施将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显然,我们财政部门的工作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创造性转变才能全面适应这一新形势、才能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按步就班,不思改革、不去创新,那提高农民收入将是一句空话。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和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说农村养老问题、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等,都需要得到财政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为此,要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同时要注重在创新支农投入机制上下功夫。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导向效应和放大效应。

(二)只有勇于创新才有出路。

创新就是创造革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出现在没有的东西或发现现在未知的东西,;二是对现有的事物进行改造或改革,使事物更完善、更进步。

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总是寻求舒适安逸的高质量生活,一旦得到相应满足后,就会耽于享受而不思进取,这种惰性与其说体现在行为上,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上,而思想的懒惰是导致一切创新力枯竭的根源之一。

李源潮同志在苏北振兴会议上曾指出过:“一是全力推进思想大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到哪一步,发展才能走到哪一步。解放思想,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开拓创新的氛围。克服封闭保守、消极畏难情绪,树立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意识。只要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主动地干,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政策,创新发展机制。解放思想,就是要充分激发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苏北广大干部要破解难题求发展,走出困境闯新路。”

省委梁宝华书记于2008年2月18日在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大兴开拓创新之风”,他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以开拓创新促进科学发展。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弘扬勇于开拓、敢于突破精神,反对盲目自满、固步自封;弘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无所作为。”

市委王建华书记在2月18日召开的东部城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讲究方法,不断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用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谋求最佳发展绩效。”(《*日报》2008年2月19日3版)

他认为,“做事讲方法。方法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成本代价都很高。如果成本代价都很高了,为什么不想想办法,把成本代价降下来?我们全市做了很多成功的事,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需要好的运作艺术和方法。工作中哪能没有矛盾和困难。有了矛盾和困难就需要我们长子创新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被困难和矛盾吓倒,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加以推进,不能让时间在我们手上浪费了。”

会开了,话讲了,文也发了。问题却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机制与措施来保证党的报告、党的大政方针、党的高层领导与党的高级干部的重要讲话精神能够被不折不扣地全面得以贯彻落实下去呢?如何防止与杜绝有的地方父母官们以及握有较大权力的部门人员少有触动、无动于衷、我行我素呢?

联系我们财政工作的实际,我们尤其需要转变这样几个观念:一是要转变计划经济的观念。有些人不论干什么事、做什么工作,往往是习惯地搞计划性、指令性,这就使得路子越走越窄,工作越来越不好开展。二是要转变封闭式的思维观念。有人在制定措施办法时,往往是用规矩治规律、用主观治客观,必然效果不佳。三是要转变运动式抓工作的思想观念。有人往往把形式当作内容,把过程当作结果,把手段当作目的,因而造成形式主义泛滥,极大地影响了抓落实的效果。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巨大变化,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应当说,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来说,必须要随着情况变化不断解放思想,找准契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途径,开创性、探索性、突破性地开展工作,走有特色的发展地区经济振兴地方财政的道路。而不是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干、外面怎么干就怎么干、过去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

(三)探索的道路才会有价值。

“解放思想,要突出解决一个争先创新的精神,有争先的热情、有创新的胆量,看准是符合发展方向的事情赶快干,一边干一边报批一边推动政策的变化。现在哪一件发展最快、得益最大的事情是等上头布置下来的?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是前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所说过的话。我们应该为我们江苏曾经拥有这样既精明又有胆识、能够说出如此透彻敏锐话语的地方主政者而感到庆幸。

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就是激发已经僵化的资源的内部活力;开放就是由于本地的资源系统不足以支撑今天或者长远的发展,要以开放的心态引进大量的外来的资源系统到这里来发展。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作为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决不可能照本办事,也无本可照可搬,一切都必须靠自己摸索着干;如果什么都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也就不叫改革了,也就谈不上开放了。这大概就是同为先期开放的沿海城市、同在一个起跑线上,而现在我们却处于落后位次的缘由吧。

市委王建华书记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大胆创新,不如此就根本谈不上跨越式发展。我们如果老是走别人的老路,我们不仅不能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而且永远都会走在别人的后面。不管是制度也罢,还是技术也罢,还是管理也罢,我们都要进行大胆创新,在创新中打开一片新局面。一个干部,一事当前,如果想的都是个人的荣辱进退,想的是怕承担责任,不敢决策,不敢推进工作,这绝不是一个好干部。”

也就是说,我们在各个层面还有着许多不够到位之处、工作细节把握不深之处、作用发挥不够理想之处、政策效应没有完全发力之处、绩效评价还有不够精准之处、资源整合还有不够科学之处、方案还有不够细致之处、措施还有不够周密之处、计划还有不够严谨之处等。

人们有时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常常拒绝有益于社会的变革。我们今天所有的问题是:环境变了,我们却没有变!我们用老的想法、老的方法做事,而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说,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今天,环境变化的速度超过我们的想象。抗拒改变是人的天性,但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属于勇于改变的人。

既然党的十七大已经把关注民生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地方财政部门,我们理所应当地要把投入的重点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即始终要把关注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力争更多地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要“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用在特殊困难群体的帮助扶持上,用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最关键的事项上。”

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以人为本是公共财政的精髓。财政应该把群众“需要不需要、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项财政支轻重缓急和合理与否的重要依据,优先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保证困难群体不仅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还要有活干、有学上、有病能得到医疗。

经验告诉我们,夸夸其谈,只重唱功,不重做功,工作难以开展;说大话、讲空话,工作难有起色;陷入文山会海,只作一般号召,不作具体指导,工作难以落实;追求轰动效应,而不去实干,工作难有成效;只顾眼前利益,大搞短期行为,只会延缓发展。

现在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在过去不能说所有的政策都是错误的,更不能说我们过去的决定都没有对路,问题恐怕还是出在落实方面。有人说一个地方拥有发展的优势就是拥有金子,也有人形容我们*的发展可以说是有了金子却掉在地上还不知道去再拾起来。未能够发挥的优势在实际上也就等于是没有优势。

从*的崛起与振兴出发,从*的跨越发展的形势的必然要求着眼,所谓在财政上进行改革创新,就是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善于把财政日常管理转化成规范性高效服务。与其等待别人引路,不如自己开辟新路。只有将创新意识渗透到财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永无止境地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依靠制度规范有效地管人、管钱、管事,才能建立促进财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创造新业绩是*财政人在实现崛起振兴、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大潮中搏击风云、建功立业的执着追求与价值体现

江苏省委、省政府*年3月19日印发的《贯彻落实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和发展专题会议纪要》中强调:“把*的发展放到国家层面,摆上了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了*发展的战略定位,赋予了*发展的重大使命,带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极大地鼓舞了江苏和*人民加快振兴*的热情,也给江苏如何更好地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提出了历史性的课题。”

在纪要中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市已经取得的成绩,指出:“全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港口功能不断完善,*大开发的框架已经拉开,大开发的格局正在形成,大发展的态势是益展现,成绩来之不易,应予充分肯定。当前,*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后发优势更加明显,加快振兴的条件更加具备。”

如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财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突出表现在财政收入取得重大突破上:财政收入总量实现跨越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跨上了百亿新台阶;特别表现在服务跨越发展的三个强力推进上:一是强力推进省委常委会议定的重大事项,二是强力推进东部城区和港口建设,三是强力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重点表现在发挥财政职能的四个支持上:一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二是支持重点税源,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四是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那么我们更可以自豪地说,过去的五年,也是我市财政工作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主要标志就是:财政收入连续迈上新台阶,财政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取得新成效,民生保障水平有了新提高,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实现新突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新进展,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新提升;市财政局连续六年荣获“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一等奖”,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重大事项完成奖”、“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等100多项市以上荣誉称号。

成绩的取得有目共睹,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肯定与科学评价。看不到已有成绩,不是实事求是;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则是鼠目寸光、目光短浅。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于我们的要求进一步有所提高,因为*市的人民对于我们的期待进一步强烈,因为历史也不再原谅我们再次失去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因为即使我们已经取得的所有成绩也仍然与我们*获得的最新定位、固有的区位优势和应发挥作用不相匹配。

(一)创造新业绩是财政工作者的执着追求。

昨日的成就只能表明过去的历史,对于未来没有什么决定性意义,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成功的障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舍去一些已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不再得到别的新东西。只是希望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愿意在经历重新创业的痛苦,不希望现有的幸福被破坏,不敢承担创新的风险,然而在今天的飞跃发展的岁月中,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懒惰的人面临被抛进历史垃圾堆的危险。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几年前回良玉同志在*市听取工作汇报后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群众的富裕程度还不够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所指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拥有的基础和条件还不够相称,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与作为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城市的影响力还不够相称,经济的外向度与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形象还不够相称,港口作用的发挥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地位、作用还不够相称”等“四个不够相称”现象也依然存在。

他还强调:一个地区要有自己的“顶天立地”的企业,也要有自己的“铺天盖地”的企业,我们“铺天盖地”的企业比较多,“顶天立地”的企业顶的还不够大。缺少有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大企业。

他提出:我们殷切地期望*市能够在“十五”期间和今后的发展中,成为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我省经济建设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我省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的闪光点。(详见《回良玉同志在*市听取工作汇报后的讲话》)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因为在这个期间,我们依然太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依然太缺乏可以拉动财源增长、增大经济总量的大项目!

李源潮书记强调,要举全省之力振兴*,在政策支持上做到“四个倾斜”。一是在干部配备和人才引进上倾斜;二是在资金投入上倾斜;三是在资源配置上倾斜;四是在项目布局上倾斜。振兴*,关键在于*人自己的艰苦奋斗。

尊敬的省委如此关爱照顾,我们该怎样配得上这种关爱?又该怎样用好这种照顾?尊敬的省政府如此支持倾斜,我们该怎样对得起这种支持?又该怎样用足这种倾斜?省委如此重视,政策如此优惠,省内其他市也在看着我们,这也让我们没有了退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处于如此重要与关键的发展机遇期,我们无从逃避。

尽你的能力去做,这是你以内应尽的本份。如果你已尽最大的能力,还不能够解决问题,而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那历史也会宽恕你。因为不敢尝试,或是没有尽最大能力去做而遭遇失败,那是可耻的。你经过努力没有达到目标是一回事,根本不去努力则又是另一回事。

你发展,别人也发展,你比别人本来就落后,如果你与别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却不能够用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么,你又怎么能够缩小与别人原来就存在的差距呢?如此,不是永远要落后于别人了吗?提出要走出经济“洼地”,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地赶超发达地区,不就是变成一句根本无法实现的政治经济上的“空话”了吗?

我们从未有过这样的天时,我们从未有过这样的地利,我们从未有过这样的人和。多少事,从来急!既然我们有了从未有过的条件,我们就要取得从未有过的佳绩。不要辜负中央、省对*的的期望,也不要因为我们的平庸而让后来者诟病。*人绝不做扶不起的三国后主“刘阿斗”。

(二)创造新业绩是财政工作者的价值体现。

当我们谈到财政工作的时候,究竟以怎样一种标准去衡量,算是达到较高境界呢?究竟用什么样的词语去修饰与描述?恐怕还是要用“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说,我们财政人做财政工作最理想的,就是要用最少钱,办最多事;就是要以最小钱,生最大财。要“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用在特殊困难群体的帮助扶持上,用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最关键的事项上。”

大凡一个地方的发展,必然要涌现出能够决定这个地方发展的传奇式人物来的,这是不言而喻的:李瑞环有他在建设天津时的传奇(甚或是更早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故事;有他在大连的奋斗经历;吴仁宝有他在华西的现代神话。

孟子曾经说过: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千秋大业,关键在人。事在人为,人成就事业,事业也成就人。要办成事,就要有一批想办事、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又不出事的人。想办事是愿望,肯办事是热情,敢办事是勇气,会办事是本领,不出事是水平。

要言人所不敢言、要见人所未见、要为人所不敢为、要化不能为可能;不再在会议上议而不决、不再在公文上字推句敲、不再在形式上虚与委蛇、不再在本位里自我设限;敢于做大决断、敢于行大决策、敢担当避空谈、眼界宽视野阔。

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孔圣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教悔:经常地要想一想,从一天的工作开始就要去考虑今天都该做些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完的?存在着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地去查一查我们的工作进度是否达到了序时水平,查一查所有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发挥到位?我们是否应该经常地问一问自己:“我们能做而未做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理论上应该做得更多而实际中却只做了一点点呢?”一句话,政府机关该做些什么呢?职能部门又该如何作为呢?公务人员最该做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落后于人?为什么到了今天“前有标兵后无追兵”?为什么与1984、1992两次擦肩而过?我们是否还在会议中议而不决、还在公文上字推句敲呢?;还在部门本位里自我盘桓、还在忙于社交场合上的周旋应对呢?

(三)只有创造新业绩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跨越发展是我们既定的目标方向,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追求。只有跨越发展才能缩短差距、赶超进位,只有跨越发展才能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无论宏观环境发生什么变化,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都不能降低标准、降格以求。我们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把跨越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发展阶段,贯穿于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在发展速度上跨越,在产业选择上跨越,在争先进位上跨越,确保*真正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创造新业绩,我们就必须要在作风上有一个大转变。省委梁宝华书记于2008年2月18日在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转变作风就是要注重三个“着力”: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转变作风就是要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也没有工作主动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我们财政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形成制度、形成习惯、形成风气,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尤其要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思想,倾听群众呼声,使政府的每项决策和措施都能真正落实到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上。对待基层、企业和群众请求解决的事项,要少谈不能办,多想怎么办,积极研究一些做好工作的措施和方法,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

作为财政干部,我们必须走进基层。只要我们真正地与基层的人们在一起,真正扑下身子、打成一片;只要我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调查而调查,也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我们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抓好工作落实。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会议开过了,文件发过了,照本宣科,流于形式,那么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作为财政部门,我们就是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逐项分解任务,逐项明确责任,逐项细化措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一线进行调研,使作风在一线转变,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立,形象在一线树立。

作为财政干部,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在推进跨越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激发起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更好更快地推进各项工作,要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用在抓工作上,静下心来做事、沉下去抓落实、融进去服务,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作为财政干部,我们必须注重了解实情。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深化改革,推进工作。我们必须结合自身业务范围,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进财政工作,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创新理财观念,善谋百姓利益,不断完善惠民政策。创新理财方式,不断丰富发展政策,既要切好、分好财政“蛋糕”,也要研究生财之道。要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不断丰富发展政策,是创造性工作的标志之一,就是要不断丰富发展政策,把财政资源转化成经济增长的动力。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财政不是财务,要跳出财政看财政,研究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做大经济“蛋糕”。只要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难度的要愿意干,无先例的要肯干,只要有助于把财政资源转化成发展资源的,只要能够促进财政思想更加开明的,只要能够促进财政思路更加清晰的,只要能够促进财政理财更加精明的,就是有难度的也要干,即使无先例的也要干。总之,就是要树立真正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在促进科学发展上比本事的新观念。

创造性工作,就是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只是整天忙忙碌碌像个跑堂的,风风火火像个救火的,只是在一些具体事务中打转转,小事琐事做得多,大事要事抓得少,不能超脱,不能解脱,这样是不会干好工作的。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运用创造性思维,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出超人一等、高人一筹、胜人一着的决策,大胆创造,大胆突破,走出新路子,创出新特色。

创造性工作,就是要坦坦荡荡地做事,就是要不夹杂个人的私心去做事。很多事情一旦夹杂个人的私心,一切都无从谈起。当你做不到无私无畏的时候,你又拿什么去团结带领大家呢?你又拿什么去做正确的决策呢?你又拿什么去敢于承担责任、去推进工作呢?

市财政局朱国兵局长在全市财政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财政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坚持好字优先,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展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加快推进港口建设和空港开放。

我们都知道,通俗地说,财政工作就是要开源节流。凡花小钱后能开大源者,这个小钱应该花;凡花小钱后能节大流者,这个小钱也应该花。花小钱的目的是为了开大源、节大流,最后才能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予之是为取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发奋努力,敢于负责,既要敢于打破一切既有的老框框,也要善于走出新思路,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套套,搬用旧教条,如果只是一味地采取“等靠要”、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不能把历史文化之传统与现代港城的现代风貌有机结合起来,那就根本无法书写出现代传奇来。诚然,创造性的工作并不是去提倡脱离实际的蛮干,而是要从客观出发,及时地更新观念,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要求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要求在工作指导上不能拘泥于对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照抄照转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前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明确指出:“振兴*,关键在于*人自己的艰苦奋斗。”“关爱”与“照顾”、“支持”与“倾斜”并不等于就是已经拥有一切,而是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且仅仅是刚刚开始。这就像红军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这才是*人、*财政人开始书写奋斗史的第一页!

2008年全市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确保目标增长15%,考核目标增长16%,力争目标增长17%;财政收入确保目标160亿元,考核目标180亿元,力争目标200亿元。

我们再不能置身事外了。生产布局、产品质量、市场营销与做大、做优、做强不再仅仅只是公司企业关心的事情。如果依然是按部就班,如果仅仅是安于现状;如果我们对于已有成绩、对于所处位置的自我感觉依然良好,感觉不到今天新形势带来的沉重感;如果我们不去转变思维、改进作风、更新观念,反思自身还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我们依然只是满足于坐在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上上网、聊聊天、说说笑、打打牌;如果我们依然靠老方法做事、依然按老框框理财、依然只是坐在家里理财、关起门来算帐、把着钱袋分钱;如果我们躺在“吃饭型财政”上不起来,不去有所作为,不去寻找实现从“吃饭型财政”到“建设型财政”转变的突破口与新路径,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掉,我们就不能够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

我们再也不能只是仅仅等着别人把钱收上来、再经由我们的手把钱分出去。如今的新形势已经不能容许我们仅仅做这一点事情了。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我们财政部门的人员必须筹划大手笔、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拿出新方案、必须出台新举措。我们财政部门必须进一步确立新思维,呈现新态势,迈上新台阶,形成新亮点,取得新突破。当然我们的现状是我们还在爬坡之中,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吃饭型财政”这道坎坡,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只能无所作为。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机遇、所处于的战略层面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所把握的优势、所享有的政策的有利因素以及政策的含金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被重视与被关注的程度更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运用、如果我们不能放大政策效应,如果我们不能使*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使得*的百姓从发展中得到实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话,那作为掌握行政资源的职能部门管理者、作为重要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财政工作者又该如何自处、何以解释呢?

聚财必须善于生财,应该成为我们财政部门、成为我们所有财政人须臾不可忘记的基本常识。这是我们财政工作处于市场经济时期、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不同之处。发展经济与开辟财源是不可分离的。在发展经济中必须注意提高经济效益,使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够从经营中产出大于投入,收入大于支出,以取得实实在在的财源。但是,发展经济必须有好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鼓励、引导、促进、扶持。我们的工作无论怎样忙碌,我们的措施无论出台多少,我们的工作思路无论怎样出新,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财政部门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为企业创造增加收入的条件,在权限许可范围内为企业排忧解难。

当然,支持改革还要敢于承担风险。只要是改革,就没有一定之规,就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循与照搬,就要去尝试,凡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只要对国家有好处,作为我们财政部门的同志,就不应该怕担风险。作为新时期的财政干部,不仅应该善于用财,更应该是要善于去生财,支持企业改革。

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即用一元钱投下去,应该得到五元的回报;我们必须要做的文章就是要“使财政现有的钱去获得未来更多的钱”。如果我们每一个财政人还想要有所作为的话,如果我们财政部门还想在市里有位置、有分量的话,那么,我们就绝不能回避去做这样一篇文章而且又是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否则,我们无法向今天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交待,我们也无法向历史交待,我们就非常有愧于财政部门这样的名称。

*的崛起振兴,跨越发展形势要求,必然经常需要看一看,我们还有哪些没有做到?必然经常需要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得更好!必然经常需要看一看财政部门是否全方位运作与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有着很多的江苏第一:我们有江苏省的第一大海港、第一大海岛、第一大长堤、第一长隧道、第一大瀑布、第一大温泉、第一高峰、第一优质沙滩等。

我们有这样好的所在,我们有这样多的资源,我们有这样天然条件,而它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的位次却太靠后太靠后了。难道我们就建设不好它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把*建设得真正让人“留连忘返”吗?难道我们不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