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时间:2022-07-16 03:35:00

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停滞、徘徊、迷茫的中国大地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实践,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30年沧桑巨变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历史结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社会主义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事实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这一领域里,噪音、杂音仍不绝于耳。哲学社会科学是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原本清清楚楚的问题,现在在一部分人心目中似乎并不明确。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要搞什么话语霸权,而是说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不用试纸也不用显微镜,但运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却是至关重要的。毫无疑问,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不同学科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方法,包括一些实证方法。可是作为最一般的哲学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一些人,一说解放思想,首先拿马克思主义开刀。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放思想。否则,就会陷于谬误。

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反对两种教条主义。一种是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懂得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创新,以新经验、新结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教条主义”,是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甚至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作教条。

这两种教条主义的共同特点是从本本出发,脱离中国实际,背离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第一种教条主义,经过多年斗争,全党已经取得较为普遍的共识。在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中央始终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词句和个别结论当作教条的倾向,在党内和社会变革中的影响日渐式微。这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是党和人民创新精神的胜利。对于第二种教条主义,理论工作者中早有质疑,党的领导人也有告诫,但是至今还未引起思想理论界应有的反响,没有进行认真鉴别,有的甚至还充作理论创新成果,向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渗透。假如我们忽视其危害,全盘“西化”的威胁就会向我们逼近,改革的方向、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都将受到挑战。

是否毫不含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要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避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惨痛的历史悲剧,我们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国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决不是僵化和教条式的,而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展、丰富和完善。一方面,绝不机械照搬、照本宣科、对号入座,而是用活的灵魂予以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也不拒绝吸收、借鉴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既坚持主体性,又贯彻开放性,既坚持原则性,又运用灵活性。

那么,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呢?一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于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二要扎根于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