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监狱工作交流材料

时间:2022-07-11 09:20:00

科学发展观监狱工作交流材料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监狱系统成功地改造了包括末代皇帝、日本战犯、伪满战犯和国民党战犯在内的上千万罪犯,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在计划、金融、财政、投资、税收等宏观政策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新时期监狱工作同样面临着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加快发展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正确的行刑理念为先导,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强化监狱刑罚执行的基本职能,更好地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行刑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展的要求,历史进步的结论。在监狱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要着重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把握:一是要对罪犯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充分尊重罪犯人权,依法保障罪犯包括人格权、发展权等在内的所有未被剥夺的合法权利,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和教育改造罪犯,坚决杜绝打骂、体罚等虐待罪犯的现象;在尊重、理解和关心罪犯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罪犯灵魂的重塑,要真正认识到,只有通过重塑灵魂,把罪犯彻底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让绝大多数罪犯以守法纪、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回归社会,真正获得做人的尊严,并完全恢复做人的权利,才是对罪犯权利最富有实质意义的保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要对监狱人民警察体现“以人为本”。监狱工作归根结底要靠监狱人民警察来完成,监狱工作成效的高低,罪犯改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警察队伍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警察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和专业化建设,在从严治警、依法管警、素质强警、切实保障的同时,也要坚持从优待警,满足警察的个性化需求,强化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训练有素、业务精通,适应新时期罪犯改造工作需要的新型高素质警察队伍,为监狱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三是要对全社会公民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刑事犯罪受害人权利的保障,正确履行监狱职能,依法惩罚与改造罪犯,维护法纪,打击犯罪,伸张正义,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为他们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最大范围、最高层次上体现“以人为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在监狱的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党的监狱工作方针为总揽,着重树立和强化以下四种行刑理念:

第一,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理念。新中国监狱工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监禁罪犯的同时,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改造,包括对罪犯思想的教育转化和恶习的矫正。这是我国社会治安长期相对稳定、重新犯罪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新时期监狱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以改造人为宗旨,就要求监狱工作不能满足于“关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低要求,而必须坚持因人施教,从每个罪犯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运用教育改造、生产劳动和狱政管理三大改造手段,辅之以必要的心理矫治,对罪犯进行“触及灵魂”的彻底改造,促使罪犯洗心革面,从根本上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新人。

第二,依法治监、公正司法的理念。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罪犯基本人权,就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监的理念,以公正执法为核心、以法制完备为基础、以权责明晰为标志、以法律监督为保障,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增强警察的法制观念,坚持法律至上,不断完善监狱工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事事、时时、处处都把监狱的一切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狱务公开制度,强化执法监督,以公开、透明来保障监狱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特别要加强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涉及罪犯切身利益的执法环节的监督,有效地预防和杜绝司法腐败。

第三,确保稳定、服务大局的理念。监狱工作是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大局服务的,必须坚持执法为民,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前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狱内在押犯构成日益复杂,改造与反改造斗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从掌握犯情,了解动态,抓好管理、教育、制度、装备等各个方面人手,建立监管安全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监管场所的长治久安。

第四,扩大开放程度、争取社会支持的理念。教育挽救罪犯,努力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是监狱改造罪犯工作的终极目标。在社会结构和人的思想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罪犯改造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单凭监狱的力量已经很难实现对罪犯的有效改造。因此,必须在以监狱机关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监狱的开放程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对罪犯的改造工作,努力实现行刑理念、行刑制度、行刑环境、改造手段、改造力量、改造过程和监狱后勤服务等工作的社会化,缩短在押罪犯与社会的距离,使监狱尽可能与社会融合并实现同步发展。

调整和优化监狱布局为监狱发展夯实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其核心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监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营造适合监狱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多数监狱建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僻地区,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主干线,结果人为造成监狱与主流社会相互隔绝,致使监狱执法成本偏高,犯属探监帮教不便,警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监狱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调整和优化监狱布局是关键。总体思路是:从有利于强化监狱刑罚执行职能出发,通过撤销、合并、搬迁和改建、扩建等多种方式,对监狱布局进行调整优化,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保障有力的新型监狱体系,实现行刑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监狱与社会的协调,为监狱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具体措施,一是按照城市、人口、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犯罪率的高低,本着精简、效能和适用的原则,合理确定监狱的数量和布局,以及各个监狱的在押犯规模,使监狱在整体上与关押改造罪犯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以优化行刑资源,降低监狱执法成本。二是尽可能将监狱向大中城市、交通主干线和区域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以便于监狱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提高罪犯改造工作成效,增强监狱后勤保障能力,改善警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促进监狱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监狱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与同步发展。三是严格按照司法部关于《监狱建设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监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切实保障监管场所及监狱所在地社区的稳定与安全。四是明确监狱系统内部的职能分工,将罪犯入监教育、监管矫治、出监培训、后勤保障和警察教育培训等职能分别配属给不同的单位,强化各单位的专业职能,同时合理划分监狱在押犯类型,对不同年龄、性别、案由、刑期、刑种的罪犯实行分开关押、分类教育、分级处遇,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管理、指挥和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提升监狱系统的整体功能。

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监狱工作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监狱事业是一项特殊的事业,惩罚与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既是塑造新的生产力(把罪犯改造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维护正常的生产关系(预防和减少刑事犯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是推动国家法制进步,建设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的主要实践活动,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要实现监狱工作的全面发展,除了调整监狱布局、改革管理体制外,还必须不断进行监狱工作方法的创新,大力推进法律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全面提高监狱工作的整体水平。

法律化是监狱一切行刑活动的依据和条件,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监狱的全部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管理,规范运行,依法治监。科学化是提高监狱工作效能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尊重监狱工作规律,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监狱工作的效率和整体水平。社会化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在坚持以监狱机关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实现监狱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社会大环境中实现罪犯向社会的回归。监狱工作的“三化”建设,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监狱事业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现代监狱制度的必经之路。监狱工作“三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进行监狱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的过程,必须坚持以提高改造效益、优化行刑资源、实现社会正义为总体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推进。

一是抓好监狱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首先要从立法起步,加快立法进程,包括监狱工作所需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制定和完善,提高立法质量,努力形成内容完备、上下贯通、程序严密的监狱法律体系。其次要强化监狱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安全、教育改造、罪犯分类管理、分级处遇和警察队伍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第三要严格执法行为,对监狱惩罚改造罪犯的全过程,包括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步骤从严要求,重点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离监探亲、严管禁闭等工作规程进行细化,以程序严密科学来保证执法公正。第四要构建监狱执法监督体系,在监狱内部,由监狱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狱内押犯参与监督,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在监狱外部,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各级党组织、群众组织、新闻媒体、罪犯亲属及其他人民群众对监狱执法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监督。

二是抓好监狱工作的科学化建设。首先要实现监狱职能的科学化,即按照监狱体制改革的要求,强化监狱执行刑罚的基本职能,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其次要实现监狱建设的科学化,按照在押犯类型和特定职能对监狱进行科学分类,对监狱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监狱建筑进行科学设计,以整合行刑资源,降低行刑成本。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监狱的观念、机制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数字化的信息传输体系和监狱安全防范体系,建立全省乃至全国联通的监狱信息、指挥、协调、控制网络。第三要实现教育改造的科学化,不断充实教育改造内容,创新教育改造方法,拓展教育改造途径,建立健全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真正做到因人施教,以人为本。第四要实现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管理与建设的科学化,合理设置监狱工作岗位,科学配置人力资源,重点建设监狱执法工作所需要的行政管理、监管、矫正和后勤保障等四支队伍,其中行政管理和监管工作由警察承担;矫正工作可以考虑由政府雇用的教育工作者、犯罪学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精神病医生或心理医生承担,以提高矫正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改造成效;后勤服务工作则主要由工勤人员和社会服务机构承担,以免占用有限的警力。

三是抓好监狱工作的社会化建设。首先要实现改造手段的社会化,在不影响刑罚执行效果的前提下,探索建设开放式监狱,缩短在押罪犯与正常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步扩大罪犯假释和社区矫正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罪犯的教育尽可能与社会接轨,增加市场需求知识及热门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使罪犯所学与社会所需相适应。其次要实现改造过程的社会化,要针对罪犯在服刑改造的入监阶段、中期阶段、出监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改造表现,合理采用不同的改造手法,确定各个时期教育的重点,同时有选择地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监狱进行帮助教育。第三,要实现改造力量的社会化,要加强对监狱工作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对监狱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开展社区矫正,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机关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社区对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罪犯进行矫正;邀请律师、心理学专家、社会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各类志愿人员组成社会志愿者队伍,走进监狱,对罪犯进行帮助教育。第四,要实现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把警察职工及罪犯的生活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尽可能移交给社会,利用社会专业机构和专职人员来提高监狱后勤保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