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和谐的辩证法实施

时间:2022-07-02 11:56:00

党内和谐的辩证法实施

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新的历史任务,关键在党,必须以党内和谐促进对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治党治国的新理念。从本来的意义上讲,和谐,具有和睦、协调、均衡的意思,党内和谐,可以说是党的团结统一概念的扩展和延伸。同我们始终强调的党的团结统一相比,党内和谐是针对新形势下党内情况更为复杂、利益问题更为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多样的现实提出来的,有着时代赋予的新内容;党内和谐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争取实现的目标和实现过程,它要求恰当地处理许多复杂问题,防止简单化、绝对化,呼唤着科学的意识和辨证的思维。

党内和谐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在坚持共同政治目标、价值追求与组织原则基础上的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既要转变只有斗争才能解决矛盾、达到团结的思维方式,又不能放弃必要的党内斗争,实事求是地处理党内矛盾

党不是无所事事的清谈馆和可以自由出入的俱乐部,而是先进分子为实现共同理想而组成的战斗部队,坚持共同的政治目标、价值追求和组织纪律,是党内和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实现这样的和谐。一方面,要摒弃简单化、绝对化的“斗争哲学”,转变只有斗争才能解决矛盾、达到团结和和谐的思维方式。党内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化解。不同性质的矛盾,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对有些党内矛盾,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斗争的,另一些矛盾,则不适用斗争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斗争时,也要把握“度”的分寸,否则,会把事情搞乱。另一方面,也要严肃恰当地纠正违的原则的各种错误,不能放弃必要的斗争。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反映到党内,一些党员的思想既活跃又混乱,党内确实滋长了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息事宁人、姑息迁就等庸俗作风,极少数人把行帮习气带到党内,在党内称兄道弟、攀亲结贵甚至拉帮结派。容忍这种风气,就等于打击了大多数忠诚正派的党员,共产党就无安宁和谐,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一事无成。实现党内和谐,关键是具体分析现阶段党内矛盾的复杂性,采取不同的办法。极少数腐败分子与党的矛盾已经带有对抗的性质,要进行严肃的组织处理,乃至绳之以法;对于严重或明显违的路线政策的错误倾向,也要进行斗争,及时纠正;对于少数人恶性膨胀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赤裸裸向党伸手要官等行为,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不能让步。对另一些矛盾则另当别论。如对具体的人和事的不同看法,对工作方案的不同选择,往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认识的差异性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也许双方都有些道理,也都有片面性,这里不适用于斗争和批评的方法,只能平等交换意见、充分协商、互相启发;或者进行调查研究,逐步形成共识;或搁置分歧,等待实践检验。对一些利益摩擦,其中反映的是非不明显,只能进行协调和整合。总之,为使全党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方面保持认同,在原则问题上要进行思想斗争;在非原则问题上,应表现出灵活性和包容性,承认差异和多样,强调求同存异、增同减异,在实践中逐步达到一致。总之,真正的党内和谐是统而不死、活而不乱,使党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内和谐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安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必须把党内民主作为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酵母”,既强调“四个服从”,也重视“四个尊重”

作为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永远开拓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和谐决不是停滞和僵化,而是体现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党内民主就是培育这种精神的“酵母”。党内民主,就是承认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有管理党的事务和发表意见的充分权利。发扬民主才能促进思想解放、并通过解放思想达到统一思想;才能增强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担心民主会把局面搞乱、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看法是错误的。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实行党内民主。民主意味着平等。现在,我们党内有高位党员、“大款”党员、困难党员、下岗党员,这只是岗位职务和经济收入上的差别,他们在政治上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因拥有较大权力、较多财富而高人一等;困难党员、下岗党员具有和其他党员相同的民主权利,决不能让他们有被“边缘化”的感觉。发扬民主,要创造保障和鼓励党员要讲真话、心里话的氛围。要有这样的认识:党内允许讲错话(当然不提倡讲错话),但不允许讲假话。如果党员在党内都不敢或不愿讲真话、心里话,只讲“官话”、套话、违心的话,意见憋在心里,表面上万众一腔,实际上万马齐喑,那决不是真正的和谐,而是蕴藏着危机。如果不同意见不能在党内发表,那势必流传到党外和社会上,形成真正的“噪音”。提倡讲真话不等于放任情绪化,而是要求理性化,要引导党员尽可能用唯物辩证法观察问题,避免片面性,使真话中包含着更多的真知灼见。民主也要求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广大党员在充分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批评权、建议权时,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义务。如发表意见时,既要独立思考、大胆进言,又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严肃负责,遵守一定的组织程序。民主与集中是统一的。党内的集中,是在民主的基础上讲服从、权威和纪律,实现全党意志和智慧的凝聚。把民主和集中统一起来,就要全面执行党章的各项规定。党章一方面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同时又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保证下级组织能够正常行使他们的职权,凡属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不要干预;还规定,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果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就是说,既要强调“四个服从”,也不可忽视“四个尊重”。民主的实现还需要在制度、程序和方法上进行探索。例如,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问题时,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这是必须坚持的;但要看到,对不够熟悉的问题简单地匆忙地进行表决,可能作出片面的决定,也不利于调动少数的积极性。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复杂的,有时最先认识真理的,恰恰是对新事物敏感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与尊重少数相统一,才是党内民主的真谛。在一般情况下,面对有分歧的问题,表决前应进行充分的酝酿和协商,酝酿和协商的结果,可能使双方了解彼此的看法,使观点趋于一致或接近;也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决议,再进行表决,最后通过的决议既体现了多数人的意志,又吸收了少数人的部分意见,综合各种意见形成的决议会更加科学合理,执行也会比较顺利。总之,充分地、科学地发扬党内民主,既保护和鼓励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形成全党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党就会既朝气蓬勃又纪律严明,这是党内和谐的理想境界和最佳状态。

党内和谐不是对党内复杂利益关系和党员个人利益的简单否定,而是创造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又照顾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利益融合机制。党组织要关爱党员,同时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在计划体制下,党员之间虽然也有收入差别,但不是很大,而且严格控制在一个范围内;从个人和组织的关系看,“党员把一切都献给党”,同时个人的一切也都依靠组织;加上实行“全国一盘棋”,党员和组织之间、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简单。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方面,不仅党员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而且基层组织也缺少资源去解决党员个人生活问题,这势必使党员个人利益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许多部门、单位的独特利益也凸显出来,必然影响到党组织,导致一些党组织不是站在整体利益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从部门、单位的利益出发,甚至成为一个部门利益的代表者,造成党员和组织之间以及党组织之间的矛盾。利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牵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敏感的神经”,是不能抹杀的。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同样,利益离开正确的引导和调节,也会使人发昏。如果容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冲击、压倒整体利益,严肃的党内生活就会成为少数人的“名利场”;党组织也有可能迷失方向,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无和谐可言。党内和谐不是抹杀党员正当的个人利益,也不是简单否定党内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是创造一种科学机制,这样的机制既保证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又照顾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融合于整体利益之中。具体的要求是,(1)党组织要真正关爱党员。这种关爱,一是承认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照顾党员的个人利益,包括党员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改善、困难的解除、兴趣爱好的满足、才能的发挥、业务的提高以及职务的晋升等,特别是努力为党员个人发展创造广泛的空间,及时肯定党员的进步。对有觉悟的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来说,最大的满足来自事业的成就感,最大的遗憾是受制于环境,没有发挥才能的舞台。要通过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广大党员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还要创造条件使党员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党组织及时了解。二是坚决杜绝“傍大款”、嫌贫媚富的现象,对困难党员给予更多的关照。一些困难党员在改革中相对利益受到损害,如不重视解决这个问题,会使他们对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下降。对困难党员除提供必要的帮助外,更要有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鼓励他们自立自强。(2)党组织在考虑决定问题、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要坚持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着力把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善于从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连接点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搞好局部、服务大局。(3)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即:党员可以而且应当有正当的个人利益;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从属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为党和人民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勇于作出牺牲。牺牲教育也要把握适当的“度”。战争年代,残酷的斗争要求个人把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自我牺牲成为经常的自觉的道德践履;在和平年代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要求既不必要,也不现实。既要教育党员为整体利益和远大目标作出必要的牺牲,也要尽可能地使党员做出的贡献和得到的利益相符合;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党员体验到创造性劳动带来的愉快,亲身感受到此时此地(而非彼时彼地)的幸福。当幸福不仅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而且成为现实的感受时,党员就会更加自觉地奉献和牺牲。有了正确的利益观,化解矛盾、实现党内和谐就有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党内和谐不是党员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表现整齐划一的“无差别境界”,而是广大党员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前进过程。要提倡党员之间互相理解和帮助,同时把坚持党性和丰富、完善个性统一起来

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这是党的先进性对党员的根本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党员都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即达到了,达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党员思想觉悟存在着差异性,党内存在着先进、中间、后进的差别。拿对待公与私的态度说,现阶段大体上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先私后公、损公肥私这样几种情况。实现党内和谐,就要正确对待并逐步缩小这种差异。承认差异不等于迁就落后。要在党内提倡见贤思齐、学习先进、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让广大党员向先进党员学习,也要让先进党员帮助、带动广大党员;要看到,学习、帮助是双向的交流和互动,先进与后进都是相对的,先进的党员也有缺点,暂时落后的党员身上也有亮点,把二者的关系绝对化,不利于党内和谐,无益于广大党员的进步,甚至会让先进者孤立。强调学习先进要防止和克服嫉贤妒能。嫉妒心理是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反映,也与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关,嫉妒心理打击先进、保护落后,极大地妨碍着党内和谐。要教育党员正确对待同志的进步、贡献和待遇改善,要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心理待人接物,以愉悦的心情看待同志的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善意和谅解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误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为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要处理好党性和个性的关系。作为人的个别心理特征的个性,包括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其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环境、教育和实践的结果。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个性的充分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越性和吸引力所在,也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伟大艰巨的事业需要多种个性的党员。党性与个性是辨证统一的。在中国革命造就的第一代领袖全体中,每个人都具有坚强的党性,又有异常丰富、鲜明的个性,不同于、又不同于邓小平,坚强的党性和丰富、鲜明的个性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正是这一点使他们能够通力合作,相得益彰,共同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每个党员提出共同的党性要求,同时又为党员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共产党员应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同志的特长,实现能力互补,形成合力,党内关系就会更加宽松和谐,广大党员就能共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