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打假与监督方案

时间:2022-03-22 10:01:00

农业局打假与监督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扎实做好2011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促进农业发展提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根据省农委《2011年省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意见》(黔农发[2011]52号)和市农委《市2011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方案》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统一部署,服务于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监督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和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强农资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日常监管,扎实开展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非法生产经营活动,依法从严查处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加强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和规范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积极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机关的职责,逐步形成农资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确保无重大农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二、工作目标

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强化服务指导、落实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违禁农资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做到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100%,违禁农业投入品收缴率100%,举报案件查处反馈率达100%,农资经营台帐建立率达100%,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我区农业尤其是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工作重点

种子:认真落实农业部、省农委和市农委关于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有关部署,加强备案工作,严把市场关口,扎实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和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深入排查和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套牌种子、未审先推、不出示备案证明经营种子、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包装标签不规范、不依法建立生产经营档案等违法行为,确保良种供应和种子质量安全。

农药:围绕确保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动农药分类经营、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农药连锁经营,特、优农产品农药专柜经营,继续深入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采取有力措施杜绝禁用农药流通、使用,以及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现象;提高农药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及抽检覆盖面,加大管理农药标签力度,从严查处2008年7月1日以后使用农药违规标签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坚决查处生产经营无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不足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以及无证生产、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农药登记证等违法行为。

肥料:严格按照《2011年省肥料市场专项整治活动》部署,在春、秋两大用肥季节开展肥料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肥料、水溶肥料等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组织复混肥料产品质量抽检,加强与工商、质监等部门配合,坚决打击生产、经营无证(含登记证过期)肥料产品及质量不合格产品,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料。

兽药:围绕保障奶制品、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禁限用兽药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和坚决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禁用兽药、人药兽用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宣传贯彻活动,加强市场监管和兽药产品质量抽查,严肃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兽药、无证无批准文号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强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口蹄疫疫苗等重大动物疫苗的质量监管。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全面排查并依法查处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莱克多巴胺等违禁添加物的行为,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生产、使用环节的监管,重点监控蛋白原料、添加剂原料的来源、质量和使用状况。加强《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加大转基因饲料原料标识监管力度。

农机:农机试验鉴定、农机质量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监管重点,加强投诉监督和质量调查工作,联合相关部门着力清查农机及零配件“三无产品”,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机、零配件以及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鉴定证书等违法行为,加大农机质量监督力度。

水产苗种:加大水产苗种生产监管,严厉查处水产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和孔雀石绿等违禁药品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以及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和销售带病水产苗种的行为。

四、工作任务

(一)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区农业系统各单位要在春耕前,组织力量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逐一清查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健全本地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并协调相关部门清理整顿资质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农资的严肃查处,坚决取缔;对不能达到或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登记证。

(二)强化农业行政许可事后监督。加强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按照“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核查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履行监督责任。对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定条件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未经农业部门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农业行政许可的活动的,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查处。

(三)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农业系统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加大日常执法巡查的密度,保证农资监管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完善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档案,完整记录监管工作情况,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监管工作中,要认真检查相对人是否取得合法生产经营资质,是否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违法生产、经营;检查农资产品是否合法,是否取得行政许可、质量是否合格和标签是否规范;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台帐(档案)、农产品生产记录、农资产品购销票据,准确判断相对人生产、经营、使用行为是否规范合法;必要时进行质量抽检,排查是否存在生产、经营假劣农资违法行为;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将农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面纳入监管,逐步解决本地农资市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农资产品质量,维护农资市场正常秩序。

(四)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各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农资产品质量抽检计划,组织开展监督抽查活动,扩大监督抽查范围,依法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对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以及关系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投入品要进行重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警示信息;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农资产品要依法处理。农业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商议并组织相关工作,切实做到工作协调同步、信息互通共享,形成执法合力。同时,加强与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反馈,推进检测结果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抽检,提高执法效能。

(五)集中力量查处违法案件。要高度重视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工作,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彻查源头、端掉窝点、消除危害。对涉及面广、造成农业生产事故、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成立专案组限期查办,一查到底,严格执法,必要时可请市级农业部门帮助或者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调查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严格按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农业部、公安部《关于在农资打假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移送公安机关。重大恶劣案件,可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六)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认真总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经验,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开展连锁经营,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提高放心优质农资产品的覆盖面。积极组织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月活动。

(七)营造农资诚信经营氛围。引导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树立“以质量树品牌,以质量求发展”的诚信生产经营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索证索票、进销台账等制度,推行农资质量公开承诺制,做好售后服务。推动在农资各经营网点建设信息服务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警示禁限用农业投入品,动植物病虫害预报信息和防治技术,对如何选购、使用农业投入品进行指导。要求农资经营者承诺不生产、经营违禁和不合格农资产品,引导其不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区经营相关限用的农资产品。

(八)加强对农民的服务指导。各中心要采取深入田间指导、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制发光碟等多种形式,以及充分发挥村宣传栏、村图书室、基层组织远程教育系统、地方广播电视等媒介作用,积极宣传普及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科学使用农资能力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提高农民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