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服务业工作方案

时间:2022-07-25 11:42:00

市发展服务业工作方案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的实现,提升其它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引导和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就会展、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房地产、商贸、餐饮及社区服务业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1、服务业持续稳步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66.45亿元,比2000年增长78.6%,年均增长12.3%。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35%,比20*年的49.1%增加了3.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9:44:49.1变为20*年的5:42.5:52.5。

2、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竞相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崛起。

—会展业发展强劲。*会展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拥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展馆2个,总面积8.8万平方米,展览公司120多家,相继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大型会议和展览,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年,全市共举办会展103个,其中全国性展会3个,区域性展会19个,地方性展会36个,综合性展会12个,全年展会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综合效益39亿元。

—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现代物流业实现健康起步,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为标志的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物流产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金融服务业实力不断增强。*金融保险已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和资金结算效率显著提高,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形成。20*年,*地区各类金融机构达1859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各项存款余额3599.70亿元,较年初增长16.7%。各项贷款余额2158.10亿元,较年初增长12%。保费收入44.94亿元,赔款和给付9.5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30.92%和139.9%;电子结算中心同城票据交换日均交易2.4万笔,交易额39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1.03倍和1.22倍。20*年区域票据交换业务不断扩大清算的覆盖面,清算网点增至532家,是2001年参加同城票据交换清算网点的1.38倍。电子联行日均结算量15899笔112.1亿元。

—信息服务业市场逐步形成。*信息产业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多元化信息服务市场逐步形成。20*年信息产业企业逾千家,邮政业务收入62.34亿元,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19.25万户,ADSL宽带网用户33.93万户。目前拥有各类信息通讯服务机构42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

—房地产业发展稳步、健康。20*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房屋施工面积4030.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房屋竣工面积1131.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7%。商品房施工面积2174.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1%。商品房销售面积497.3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71.30亿元,同比增长110.6%。

—商贸、餐饮业发展迅速。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48亿元,比2000年增长54.2%,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8.3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餐饮业销售总额达到72.62亿元,同比增长11.8%。

—社区服务业崭露头角。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区服务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以利民、便民为框架的服务体系。截至20*年,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基础设施260多个,总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以上。创办各类社区服务实体58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4.8万余人,安置下岗人员2万多人,收入达850多万元。

—中介服务业增势强劲。伴随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中介服务业显示出良好的潜在需求和发展态势。以律师、会计(审计)、房介、职介、广告设计、工程监理、工商、税务、出国留学咨询等为主体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3、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入,*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知名服务性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东亚银行等纷纷落户*,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不断增长。20*年,全市实际引进外资5.5亿美元,增长102%,增幅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服务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

4、服务业人员队伍日渐壮大,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第一大产业。*服务业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就业需求。同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愈来愈多具有现念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加入服务行业。2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4.32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9.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39.6%。服务业已成为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5、服务业优化城市功能配置,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随着*一批标志性市政工程相继建成,有效改善和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35.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1%。城建投资完成100亿元,累计完成57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电信通讯、市政道路、居住环境、购物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市民出行、居住和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二)主要问题

*服务业虽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主要城市尤其是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1、总量规模较小,增长速度不快。2004年,*市第三产业总值为540亿元,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十四位,增长速度为12.3%,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十一位(见表2),这种状况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国外发达城市差距更大。近年来,世界各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主要发达国家已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

2、门类不齐全,新兴服务业实力较弱。从横向看,*服务业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服务市场、特色服务市场、新兴服务市场还没形成;从纵向看,服务业链条不长,甚至有“断链”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服务链条无论是向上延长,如研发、咨询、金融、信息、培训,还是向下延长,如物流、会展、中介、商务服务等,都缺乏有实力的“航空母舰”。

3、基础设施不足,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我市服务业现有基础设施少、档次低、布局不合理,发展后劲薄弱,特别是服务功能完备、经营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设施缺乏,无法吸引更多的具备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素质服务人才。

4、辐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集聚态势。由于产业规划制定滞后、市场监督机制缺失等因素,我市现有服务业横向联系不够,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集聚优势,特别是品牌服务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聚集、辐射作用和比较优势。

(三)机遇和挑战

1、国际形势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将为我市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增加机会;国际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进而承接服务业转移提供良好机遇;加入WT0过渡期的结束,将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四化”发展理念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树立了更高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确立了内陆中心—外向型城市—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模式,确立了把*建设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对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规划性、指向性和目标性。

3、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市不断拉大城市骨架,发展新区,为服务业扩大开放、加速升级创造了广阔空间。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出现,将刺激教育、医疗、疗养、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以城市居民生活为中心的服务业带来有效的市场开发空间。

4、关中城市群核心城市地位提升了*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陕西“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撑力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借助区位优势,挖掘比较优势,发挥后发效应,作为西部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交通、信息中心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

5、“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促使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期间确立建强创佳的五大主导产业,各产业关联发展,相互促进,现代服务业作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强力支撑,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服务业既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国际、国内竞争加剧和自身发展不足的挑战和考验。区域经济圈内的城市抢占服务业发展先机,尤其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相继制定了加速发展的扶持政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加大力度、重点推进,实现全市服务业突破性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坚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并举。重点发展相对滞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的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的规模,以产业化促进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的形成,以社会化拓宽服务业的领域,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以法制化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促使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为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更新经营观念、改进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品牌形象。以会展、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以欧亚经济论坛、*国际港务区项目为切入点,做强会展业和现代物流业,做大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足商贸、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使*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把*建成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

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⑴年均增长13.3,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

三、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

在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聚焦强势行业,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聚区,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一)构建区域性的会展中心

依托*国际展览中心、陕西国际展览中心的资源优势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浐灞国际会展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设施,以举办国际性的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契机,培育和扶持品牌会议和展览,充分发挥会展业吸引力强、拉动力大的作用,着力打造“五大会展集聚区”⑵,使*会展业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和中西部会展之都。

(二)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

以*国际港务区项目⑶为龙头,重点推进六村堡空港物流服务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提升海星百货物流配送中心、方欣冷冻品配送中心、大明宫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的运作水平,使*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物流平台和我国中西部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三)建设高新中央商务中心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结合高新区一期商业改造和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更大范围的吸纳国际知名的银行、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证券、律师、会计、咨询、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科技公司总部、国内外机构的办事处等进入区内,形成高新区一、二期和紫薇田园都市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成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中心之一。

(四)建设新北城商务中心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行政中心北迁和铁路新客站设立为契机,以张家堡广场为中心,结合未央大道改造,突出抓好北城新区建设。围绕出口加工基地和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加快对生产制造业提供及时、全面服务的金融、中介和集团总部的引进步伐,促使新的城市服务中心尽快形成。

(五)构筑盛唐文化的曲江新区

依托大雁塔旅游商贸区、大唐芙蓉园和大唐不夜城等项目,围绕唐文化,集中发展文化旅游、影视广告、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以盛唐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商贸产业集聚区。

(六)建设新型专业化特色大市场

以现有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工业消费品、纺织服装、医药、粮食、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等专业特色批发市场。以康复路、长乐路为重点的纺织服装市场集群;以太华路、大明宫为重点的建材市场集群;以义乌商城、轻工市场为重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群;以汉城路为重点的医药市场集群;以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农副产品市场集群;以西部国际车城、*汽车自选市场为主的大庆路、三桥汽车销售集散地。

(七)完善商贸集聚区

根据*市四级商圈、多级中心的商业布局,打造突出特色的商贸流通企业集聚区。

1、中心商业区。以钟楼为核心,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解放路等主要街区为依托,形成行业齐全,功能完备,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的为一体的商贸服务集聚区。

2、区域性商业中心。开发建设二环商业带,重点推进小寨、土门、沙坡、张家堡、胡家庙、红庙坡等6个区域商业中心的建设。

3、浐灞三角洲商业中心。围绕浐灞国际会议中心、陕西国际会议中心及浐灞三角洲商务行政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建设集商务办公、总部经济、文化娱乐、配套商业为一体的商务行政中心区,促进三角洲成为*东北方向的商业副中心。

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按照强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思路,确立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同时,实施重点项目⑷带动战略:

(一)突出发展会展业

发展目标:

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力度,做大会展业,培育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把*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到2010年,展馆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专业性展览占主导地位,国际性展会比例达20%以上,培育出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品牌展会,会展业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达50亿元,初步实现会展经济的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重点工作:

1、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利用多渠道融资,科学布局,加快*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建设,启动*浐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建设。

2、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争取并创建固定的品牌展会,形成*的特色和专业化方向。重点抓好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会议和展览,

3、加快体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同时,重点加强与国外著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引进品牌展览公司和会展人才,申办高端会议和名牌展览,吸引一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在*举办,实现展会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4、加强对会展业的规划和管理。出台*市会展管理条例,制定全市会展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我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5、营造良好的发展会展经济的舆论氛围。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开辟会展专栏,大力宣传会展经济、会展企业、会展人才,传播会展信息。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展目标:

以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物流体系为目标,做大现代物流业,使*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和半径为500公里经济圈的现代物流产业重要枢纽。到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7%。社会物流成本降低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率达100%。

重点工作:

1、制定物流企业认定、市场准入、指导监督等地方规章条例,研究、出台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有竞争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和引进3-5家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2、2006年全面启动*国际港务区、*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⑸审批、设立,完善重点项目的功能设置,建设内陆无水港口,实现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货运航线直接对接。

3、加快物流项目信息管理技术升级和*物流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速度和外贸企业加工创汇能力,促使其不断提升物流经营的运作水平。

4、科学布局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海星百货物流配送中心、方欣冷冻品配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配送中心、大明宫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项目的建设。

5、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增强和完善贝斯特、欧亚等货运市场的物流经营能力和服务领域,为“四区一基地”提供快捷、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

(三)加强金融服务业

发展目标:

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步伐,使*成为信用制度发达,资金交易活跃,金融组织机构健全,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齐全,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信息畅通,具有强大金融凝聚力和辐射能力的西部金融中心。到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20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100亿元。

重点工作:

1、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加快组建西部开发银行。要提高金融机构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实现金融机构体制、机制的突破与经营理念、经营行为的创新、

2、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争取发行市政债券,为市政建设发展融资。积极为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发行创造条件,鼓励在深沪两大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鼓励业内兼并重组,发挥规模效应。

3、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方式。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发展金融租赁,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4、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引导市民更新金融观念,树立合作、投资、创业的金融理念。

5、建立和完善金融资信评估、信用担保、金融咨询、保险评估等中介机构,特别是为中小企业贷款搭建金融平台。

(四)提升信息服务业

发展目标: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实现自身突破。到2010年现代信息通讯服务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增长率20%-25%。实现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2部/百人,宽带用户接入比例达12%,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达19%。

重点工作:

1、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网络设施合理布局,拓展有线宽带网络与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天地一体的城市宽带网。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

2、积极促进各通信运营企业与信息服务需求紧密结合。推进各通信运营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业务创新,提升信息通讯服务业的网络服务功能,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全面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网站为企业、市民服务改革。以陕西省CA中心和已开展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为基础,推进CA认证,引进、整合国内外各类电子商务资源,建设*市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带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步伐,重点实施服务企业上网工程,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4、加快结构优化和调整。推进传统信息通讯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引导信息通讯服务企业联合与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信息服务业企业集团,提升信息通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5、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搭建公共信息与专业化信息平台。大力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个性化增值业务,降低成本,使基础性信息服务资费水平不断贴近居民消费能力。

6、大力发展信息外包服务,不断丰富、拓展数字服务的内容和领域。重点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服务、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服务的发展,鼓励数字内容服务商在数字传媒、文化娱乐、电子商务应用等领域开发、利用,传播健康的数字信息,推动网络语言和文化多元化,建设“数字*”。

7、充分发挥高新区软件园的领军作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培养高水平的软件人才,扶持、壮大各具特色的品牌企业,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软件产品。

(五)培植中介服务业

发展目标:

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介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

重点工作:

发展中介服务业要在加强监管,提高信誉的基础上,确保其有序发展。

1、发挥中介组织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权威性的特点,提高中介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2、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规范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级中介机构及分部落户*,促进中介执业水平的提高,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3、扩大中介服务业与国内外的合作,通过引进专家、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外部服务支持。

4、培育我市知名品牌的中介服务企业。积极引导部分条件成熟的,经营规模、业绩、品牌等在行业排名前列的本地法律、会计、咨询、广告、招投标等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建成若干个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

(六)开拓社区服务业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需要,走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服务效益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重点工作:

1、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做到专职、兼职和志愿相结合,通过培训,促进社区服务队伍的合理化和专业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整合社区资源、拓宽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3、分别按照200米半径设立早点快餐店、便利店,400米半径设立物资回收部、修理部、理发店的要求,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

4、发展以家政和休闲、娱乐为重要内容的文化服务以及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重点的体育健身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七)提升商贸流通业

发展目标:

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招商引进力度,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管理科学”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16%,2010年总量1200——130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50亿元。连锁经营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到2010年,连锁经营销售达3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0%。

重点工作:

1、根据新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我市商圈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布局商业基础设施和新兴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营造方便、快捷的购物网络。

2、积极推行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提高连锁经营规模化、规范化运作水平,加快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鼓励发展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

3、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国企退出步伐,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确保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企业经营运作规范、竞争有序。

4、稳步推进农村生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保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康进行,改变和提升农村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5、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商务休闲、文化体育、时尚消费等市场,以节造市、抓好假日经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6、培育和打造十条特色商业、餐饮街区。以突出*文化特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培育和打造北院门民族风情街、德福巷咖啡茶秀街、南二环专业酒楼美食街和桃园路、纬二街、建设路、互助路等餐饮街,以及洒金桥、骡马市、大唐西市等休闲、购物、餐饮特色街区。

7、评选、培育十大餐饮品牌。从单体经营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连锁经营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在300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在150万元以上且菜品质量稳定、特色突出、服务规范、质量上乘的餐饮企业中评选出十大品牌餐饮企业,并采取措施扶持、培育其做大做强。

8、提升传统服务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管理机制,加速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管理理念、新兴业态的应用、引进。

9、加大电子商务工作推广力度,研究确定点、线、面相结合的电子商务试点体系,选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突破口,在实物配送、网上支付、企业信用等方面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引导企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开展电子商务设施建设。

10、提升企业素质和资本运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化程度、规范化水平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争取尽快做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飞跃。

(八)做足房地产业

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布局、有序运作、做足房地产服务业。到2010年,房地产增加值实现1*.68亿元,年均增长11%,新建房屋5000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开发2000万平方米;同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平方米。

重点工作:

1、加强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九区四县及四个开发区的房地产交易登记网络系统,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2、积极发展以居民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完成全市危旧公房改造工作;同时,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3、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不断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4、继续贯彻执行《*市物业管理条例》,规范物业管理市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申报国家、省、市级文明小区50个。

5、加强对装饰装修行业市场监管,发挥协会作用,提倡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装饰装修市场行为。

五、*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服务业是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围绕“机制创新、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环境优化、组织保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重点,限时突破,整体推进。

(一)机制创新

1、所有制结构创新。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

2、管理方式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内部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降低经营成本。

3、经营业态创新。鼓励、引导服务类企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加快现代组织形式、管理技术、新型业态推广应用步伐。

4、技术能力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促使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模式、市场合作等实现微机联网,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

5、行业设置创新。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辟、设置新的服务行业,特别是积极发展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业。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投资兴办咨询、中介、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供给总量,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资源。提倡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增加会议服务、公务管理等服务外包需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资源。

(二)政策激励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干,凡是过去规定不能干但现在已不合乎实际情况的可以试着干。要充分利用*城市骨架拉大、陕西省“一线两带”经济发展、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崛起的机遇,制定有利于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优惠政策。

1、完善市场准入。进一步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清理,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严格金融、保险业市场准入,加快通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放宽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大型市场、中介服务等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2、规范土地使用。要对现代物流产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项目用地做出规划,对符合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

3、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凡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均可享受15%税率⑹交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4、职能管理统一。劳动、质检、市政、交通等管理部门应对服务业实施统一的市场检查、管理。对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车辆停靠以及门头标识、业务培训等要根据实际、放宽政策、提供便利。

5、依法建立网点。要按照国家规范和规定,比例配建社区商业网点。新建住宅区必须按照每千人500-800平方米配置社区商业面积;同时,在新建社区应建设2.5-3万平方米的社区邻里型商业中心。

(三)资金扶持

要研究制定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管理办法,细化资金使用方向、投放规模、时间安排。资金扶持重点用于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1、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现代服务企业,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省、市及行业已出台的专项资金的政策;通过重新策划和包装,争取靠近、列入具有资金支持的各级各类产业,享受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2、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2010年,市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3、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疏通使用国家“旅游服务业专项资金”、“流通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西部鼓励类产业发展奖励”等渠道,加大与国家各部委联系、协调的工作力度,扩大我市使用各类专项资金范围和数额。

(四)环境优化

要紧紧围绕我市“四化”发展理念,通过制定规划,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和推动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市场协调透明度。各政府部门要增强法律意识,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加速电子政务实施步伐,实现市区之间、行业之间信息联网、提高行政透明度。

2、合理规划,优化服务业空间结构。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制定,并强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实施,以引导服务业优势资源的聚合与合理分布,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产业格局。

3、加强考核,规范现代服务业发展统计体系。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考核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统计体系。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服务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

4、扩大开放,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商业、中介、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要深化“一站式”服务,在工商登记、财税减免、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

5、培育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落实、完善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业人才结构,提升从业人员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和水平。

6、提倡诚信,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围绕诚信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信用评级体系、社会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等。清理与信用体系建设不相适应的现行政策法规,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规章,指导信用体系建设。

(五)组织保证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是确保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的关键。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完成。

1、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搞好政策督查和年度考核,推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落实。

2、实施区县联动。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形成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系和工作推进制度。

3、明确工作职责。市商贸局负责物流、会展、餐饮、现代商贸业以及大型批发市场的具体规划及组织实施、协调管理工作;成立市金融办公室,负责全市金融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协调和服务;市民政局负责全市社区服务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咨询、中介等社团组织登记注册工作;市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市信息化、信息产业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以及网络建设协调和公共网站建立、监督、指导等工作。

4、加强绩效考核。建立现代服务业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分工实行年末综合考评,并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同时,注意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