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企业外包施工指导意见

时间:2022-04-24 04:36:00

造船企业外包施工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造船企业安全管理,切实减少造船行业各类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省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实行造船企业对外包施工单位的统一协调管理,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加强造船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实扭转造船行业事故多发的局面。

(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外包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进一步遏制高处坠落、起重伤害、触电、中毒、中暑等事故的发生,实现造船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

(三)主要任务。加大对外包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力度。加强外包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强化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加强隐患治理,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减少事故损失。

二、外包施工作业单位应着力推进规范化制度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安全生产技能

(一)外包施工作业单位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服从造船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并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和安全管理机构,并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2、遵守造船企业制订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结合本行业和施工实际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台帐,确保有效落实;

3、新员工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法定的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做到持证上岗,并对全体员工开展经常性安全教育;

4、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5、实行专人巡查制度,对重点部位作业时必须办好安全审批手续,并派专人现场监护,准备应急器材;

6、应当为作业人员配备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7、在进行舱内等易燃、密闭禁火区域内从事明火作业时应填写“动火作业审批表”。。

(二)外包施工作业单位应与作业员工签订符合法定要求的劳动合同,合同条款应包括:社会工伤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三)外包施工作业单位在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必须在工程合同中明确来源和使用规定的内容,确保安全性能可靠,对特种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检验。

(四)两家以上外包施工作业单位在同一区域内进行危险作业时,双方应专门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

(五)外包施工作业单位根据协议,未经造船企业同意,不得将承包项目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外包施工作业单位。

三、造船企业应立足于加强外包施工单位的协调管理,稳定壮大外包工队伍,保障生产安全

(一)造船企业必须加强对外包施工作业单位的安全管理,统一协调管理本单位区域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并履行以下职责:

1、审核外包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的资质:包括工商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及特殊工种操作证、组织体系表、安全体系表、安全设施设备产品合格证明、工伤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证明、施工简历和近三年安全施工记录等;

2、对外包施工作业单位的员工进行登记;

3、与外包施工作业单位签订工程项目业务合同和生产安全协议书,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权利和义务;

4、对外包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实行全面安全监管(尤其要对风险性大的项目做好全过程监控),对生产作业现场统一协调,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二)造船企业必须为外包施工作业单位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条件。施工前,对作业场所的安全条件由双方进行确认,并做好书面记录。

造船企业要提供给外包施工单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场地、设备、设施,并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应对因场地、设备、设施有隐患而导致的事故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造船企业在外包施工作业单位进入作业现场前应做好外包项目的安全交底和安全告知,并记录备案。要将作业现场基本情况、安全注意事项、施工队伍的活动范围,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交外包施工作业单位,要求对方学习并确认了解。

(四)造船企业应定期检查外包施工作业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做到资料与外包施工作业单位实际情况相一致,经审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及时督促外包施工作业单位补交相应资料。

(五)造船企业应动态监控外包工程队项目施工情况,做好现场监督工作,外包施工作业单位进入高危领域作业,必须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监护,同时认真做好现场应急救护措施。

违反本实施意见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事故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依法处理。各造船企业可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