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学前教育质量指导意见

时间:2022-04-23 08:16:00

市政府学前教育质量指导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一)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到2013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每个县(市、区)新建1—2所公办幼儿园;每一个乡镇建成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成市实验幼儿园新建搬迁或改扩建,新建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幼儿师范学校设立附属幼儿园,完成幼儿师范学校升专,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每个县(市、区)创建1—2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每个县(市、区)创建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而全面扩大我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三)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将普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十二五”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幼儿园。各乡镇要制定本辖区公办中心幼儿园、农村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规划,积极创建市学前教育达标乡镇和先进乡镇。要切实落实政府责任,确保辖区内适龄儿童(含外来人员子女)均能就近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二、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民间投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

(四)落实学前教育事业经费。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的事业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县(市、区)、乡镇在同级教育事业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2013年前各区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经费的5%以上,县(市)达到3%以上。教育费附加的5%以上用于学前教育,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乡镇每年要安排足够的配套经费,用于举办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各级财政要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扶持有制度。

(五)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各县(市、区)要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并做到逐年增长。到2015年,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

(六)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市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的使用办法由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另行制定。各县(市、区)财政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公办幼儿园、农村规范幼儿园建设和扶持优秀民办幼儿园发展,奖励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和达标乡镇以及幼儿园升级升类、示范幼儿园创建。

(七)积极引导与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学前教育。按照扶持与监管并重的原则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大众、收费低廉、管理规范的民办幼儿园。各级政府对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实行建设用地、税收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民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评、统一教研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提升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

三、加快幼儿园建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数量充足,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八)规范住宅小区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九)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依据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幼儿园,优先利用中小学空闲校舍改建幼儿园,加快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农村规范幼儿园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同步规划、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行政村自筹资金新建和改建公办或集体办幼儿园的,县(市、区)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每个乡镇建设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学前教育管理服务团队

(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全面落实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机构,统一管理公、民办学前教育,配足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和教研员,切实承担起本辖区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的职责。

(十一)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各县(市、区)要根据公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和定编标准,合理确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逐年配备到位。目前一时难以配齐的,可优先配备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其余人员可通过招聘合同制教职工予以解决。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非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可实行人事关系制。

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幼儿园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奖和评优等方面,享有中小学教师的同等待遇。教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逐步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

(十二)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拨专款对全市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幼儿园园长岗前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幼儿园保健和保育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要重视名园长和名幼师的培养,鼓励幼儿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严格实行幼儿教师持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支持,完成幼儿师范学校升专,在幼儿师范学校设立省级幼儿园长和教师培训基地。

五、规范办园行为,坚持科学保教,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十三)实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和等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按照省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和分级分类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审批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各县(市、区)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乡镇、街道以及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

(十四)推行名园集团化办园模式。推行“名园+新园、名园+弱园、名园+农园、名园+民园”的集团化办园模式。凡新建的公办幼儿园,原则上采取“名园+新园”的办园模式;鼓励“名园”以办分园等多种形式与“民园”和“农园”合作办学。进一步落实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度,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办园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十五)推行以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多元化办园模式。每个乡镇至少要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按事业法人登记,可采用财政适当补助的形式,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鼓励公办中心幼儿园在经济欠发达的行政村举办分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行政村,鼓励村集体投资举办农村规范幼儿园;在经济发达、人口集聚的城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上档次、上规模的民办幼儿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

六、建立督导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

(十六)开展创建市学前教育达标县(市、区)和学前教育强县(市、区)活动。由市教育局制订《市市学前教育达标和学前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每年由县(市、区)申报,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评估,报市政府批准。到2015年,争取全市8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市学前教育达标县(市、区),3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市学前教育强县(市、区),并对学前教育达标县(市、区)和学前教育强县(市、区)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七)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县(市、区)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

(十八)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建立机构、充实管理力量和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规划、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机制。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