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实施意见

时间:2022-04-08 09:37:00

防震减灾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1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发〔〕5号),切实解决当前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地震监测系统,能监测到市内1.5级以上,周边地区3.0级以上地震;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和扩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依托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完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发展地震志愿者队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应对地震的能力不断增强。

到2020年,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震情灾情信息获取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长沙市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国内同类城市水平;建成较为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体系。

二、切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加强监测台网建设。

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增强地震监测能力,配合省地震局在浏阳建一个地震监测台,以市县共建的方式,在宁乡建一个地震监测台,形成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快地震台站现代化改造,提高监测设备现代化程度。到2015年,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1.5级,地震速报时间为8分钟左右。加大地震监测设备和观测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库、矿山地震监测研究工作。

(二)加强地震趋势的分析研判。

强化地震前兆监测,完善地震现场流动观测系统。重视震情监视工作,落实震情跟踪措施,制订年度震情和短临震情跟踪方案,加强地震分析预报研究和震情会商,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强化对地震群测群防资料的应用,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各村(社区)要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防震减灾联络员)。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社会地震观测员补助资金,保障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和群测群防工作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地震灾害工程性防御体系建设

(一)积极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

“十二五”时期,开展长沙市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工作,以及县级以上城市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相关经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前述工作成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合理避让。

(二)着力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工作,根据普查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三)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

根据新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确定各地抗震设防要求,认真执行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和分类设防标准。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地震、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水务、市政建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建设工程全过程的抗震设防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四)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

继续实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重视和支持村镇公共设施抗震加固。将抗震防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编制实施村镇抗震防灾专业规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设、新建农居抗震设防质量的指导管理,农村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和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新建农村民居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各县(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农民改建达不到抗震要求的住房,引导农民建设抗震安居房。各级规划、城乡建设部门要提供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居建设图集,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建筑抗震技术,不断完善技术标准和服务网络。到2015年,全市各县(市)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示范覆盖面。

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落实到学校、医院、社区、村镇、企业等基层单位。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加强地震应急检查,各级发展改革、民政、安全监管、地震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各区、县(市)政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切实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

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在重点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2015年前,长沙市要建成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并接入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市地震现场指挥部的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地震现场指挥决策能力。完善军地之间、部门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加快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发展。

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明确定位和职责,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加强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充实医疗、工程技术人员和救援设备,提高地震灾害救援水平。加强各级卫生、交通、铁路、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务、矿山、危险化学品、市政建设等行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保通能力。积极推进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建立地震救援行业组织,加强对各级各类地震救援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的救援。

(四)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坚持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等要求,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做好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校、医院、影剧院、大型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工具和设备。

(五)提高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民政部门要科学配置救灾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增加紧急情况下所需物资的调拨地点和渠道,确保能够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卫生部门要统筹组织好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交通、通信、广电、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其他部门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加强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煤气、自来水和电力供应等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转。县(区)应急管理和地震、公安、民政、卫生、交通等救灾部门要配备能够应对公共通信、电力供应中断的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切实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确保震后24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救助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五、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实施纲要,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计划。以创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建设、“科普村村通”等为载体,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中小学校应当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每学年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使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设施和平台建设,到2015年,各区、县(市)每年至少要建立1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教育基地)。

(二)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

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完善地震突发新闻快速反应机制、舆论收集和分析机制,畅通信息报送及渠道。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处置地震谣传。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六、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明确防震减灾各个管理领域和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修订《长沙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执法检查长效机制。

(二)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

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加大对防震减灾的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烈度速报网建设、流动观测、震害预防、群测群防和应急准备等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建立抗震救灾资金保障机制,满足抗震救灾工作需要。

七、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一)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要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防震减灾机构队伍建设。

各区、县(市)要建立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或把防震减灾职能明确到部门,责任到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防震减灾工作,并把防震减灾职能落实到相关部门,充实工作力量,保持队伍稳定,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八、本意见自2012年月20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