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23 04:15:00

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意见

2012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产业发展保增收、基础改善惠民生、壮大龙头添后劲、方式创新促落实的基本思路,以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工作为主线,以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确保农民收入增长10%,全县脱贫奔小康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良种繁育。以抓好五峰良种繁育中心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切实把农业科技运用的重点放在良种繁育和推广上,推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规划启动良种繁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良种繁育中心核心基地规模。加快特色产业品种繁育进程。重点抓好茶叶、油茶良种繁育工作,将种苗推向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大烟叶、蔬菜、马铃薯、魔芋、花卉林果等特色产业种子、种苗繁育力度。继续推进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农技干部通过租赁经营形式,自带资金、技术进入繁育中心开展技术试验、良种繁育、成果展示等工作,推进现代农业栽培技术示范和优良品种选(繁)育推广有效结合。

2、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抓好茶叶、烟叶、蔬菜、生猪、魔芋、油茶、五倍子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新建和改造茶叶基地1万亩,其中新建5000亩,改造5000亩;突出抓好25个烟叶专业新村建设,规划启动湾潭现代烟草农业整乡推进试点建设,确保烟叶种植面积3.7万亩以上;建设香辛蔬菜基地1万亩,其中采花栗子坪核心示范基地达到500亩;建成优质马铃薯示范基地4万亩、魔芋基地2万亩,积极支持贝诺公司开展魔芋核心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新增生态养殖大户200个,确保生猪年出栏达33万头以上。二是依托现代林业非木科技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非木经济,新建和改造五倍子、油茶基地各1万亩。三是加快柴埠溪景区旅游综合开发进度,完成旅游综合投资1亿元以上。依托旅游景区大力推进渔洋关旅游名镇和三教庙、白岩坪、百年关、曹家坪、茅坪等旅游专业村建设。加大“农家乐”发展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家乐”配套建设,全县新建或升级改造“农家乐”100户以上。努力提高全县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四是着力推进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建设。在进一步巩固34个产业专业村建设成果基础上,重新规划启动35个重点村的脱贫奔小康建设,做到产业发展有重点,基地建设有示范。

3、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深化扶企即扶民认识,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推进产业强县战略实施。积极争取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等政策扶持,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培育壮大采花茶业、新桥蔬菜、长乐科技、贝诺食品、赤诚生物、五东薯业、山山林业、天蓬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促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积极支持采花茶业公司继续取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加快推进采花茶业科技园和新桥食品工业园建设,壮大现代林业非木科技产业园规模,着力打造全省农产品加工优势园区。继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进一步加大对“采花毛尖”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大力支持采花茶业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努力将香辛调料、山茶油、土豆全粉、魔芋食品等农产品培育成名牌产品,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农民围绕茶叶、烟叶、蔬菜、生猪、魔芋、油茶、五倍子等特色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全年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以上。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营销方式。

4、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深入贯彻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条例》,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力度。积极引导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加大申报认证力度。加快高效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步伐,重点完善茶叶安全监管机制。坚持从龙头企业、板块基地、养殖小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入手,开展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商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5、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抢抓脱贫奔小康试点建设和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大转移的重大机遇,围绕全县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瞄准重点项目和地区,突出资源招商、品牌招商和以商招商,重点引进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实力的企业,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县内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在观赏植物培育中心、复合单宁酸、焦性没食子酸、乌龙茶、速溶茶粉等招商项目上取得突破,力争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以上。大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认真落实“四个一”的工作要求,做到专班落实,经费保障,方案具体,效果明显。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建得成,企业留得住。

二、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1万亩低产田改造和2.95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高产农田建设、农发土地整理任务,积极做好4万亩低丘岗地改造的规划设计和申报工作。认真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民办公助”政策,新发展茶叶灌溉面积3500亩,启动采花栗子坪500亩香辛蔬菜基地灌溉工程建设。完成渔洋关生态河堤建设工程投资800万元以上。继续推进烟叶专业新村建设,抓好烟水、烟路、烟机、烟房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扶持烟农新建晾棚800间、育苗大棚30座、蓄水池500立方米、水池管网6公里,修建机耕道路17公里,配备烟机设备27台(套)。加强农机农艺措施结合,巩固茶叶机械化试点县建设工作成果,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二是加强农村水电路气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争解决1.2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着力推进“农村电网完善化”工程,完成110KV万马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和110KV渔洋关输变电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继续抓好“通达、通畅”工程,推进出口路、断头路建设,完成村组公路硬(黑色)化170公里、砂石化200公里。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建设,扶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支持大中型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7、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兴林”的工作思路,确保生态安全,推动林业发展。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人业主参与造林绿化工程。切实加强资源管护,严禁乱砍滥伐、退耕还林地返种和其它乱占林地行为。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积极争取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2012年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100万亩,完成人工植树造林1万亩,新增封山育林3万亩,改造低产林8000亩。着力抓好五峰现代林业非木科技产业园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积极开展农村生态水系整治和修复。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完成南河高桥电站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农民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资产品。

8、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一是科学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一批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规划。重点完善渔洋关城镇建设规划,完成县城新区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启动渔洋关中心镇试点建设;二是改变观念,勇于创新,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用市场运作的办法,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推进城镇基础建设,完善城镇配套功能;三是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抓好中心村、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努力探索迁村腾地的有效办法,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重点启动实施长茂司、白庙、仁和坪、茅坪、横茅湖、谢家坪6个中心村建设。

9、着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大农房新建和改造力度,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继续抓好特色民居和农民新区建设,扶持农民新建住房600户以上。以改厨、改厕、改圈、改水为重点,以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改造农民住房600户。围绕生态建设,通过培育特色产业种子种苗、根雕盆景制作、特种动物养殖、花卉种植培管、农家特色体验等形式,大力发展农家庭院经济,采取政策引领、部门帮扶、乡镇推动的办法,建庭院经济示范户100户以上。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新启动一批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村庄环境整治。

10、推进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整合脱贫奔小康、“616”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快推进长乐坪镇新农村试点乡镇建设工作,重点在产业发展、财源建设、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突破,全面完成规划建设项目,力争试点建设工作见成效、显特色、出经验。引导已建34个产业专业村进一步提档升级,向纵深发展,扎实推进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新农村建设。加大县直部门帮扶力度,积极做好向省、市和其他对口帮扶单位的争取工作。创新投入机制,强化政策激励,实施整村整镇(乡)推进。

11、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坚持以脱贫奔小康总揽扶贫工作全局,认真贯彻《省农村扶贫条例》,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逐步做好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力争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逐步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把35个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作为扶贫开发村实施整村推进,完成“三个确保”任务。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按整村推进做法,扶持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产业建设,构建“一村一品、多村连片、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继续实施“雨露计划”与“阳光工程”等培训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科技明白人和致富带头人,逐步使每个农村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房改造相结合,积极实行扶贫易地搬迁,创新安置模式,全年完成扶贫搬迁1000人以上。

12、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便利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规范五峰镇、渔洋关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按限价内13%的补贴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政策。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向农村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发展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三、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13、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基本解决农村中小学饮水、就餐、住宿、如厕“四难”问题。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抓好农村教师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抓好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农村适龄儿童100%入学,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4%。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标准化初中和保育寄宿制合格学校创建工作。抓好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14、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着力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格局。以强化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规范“计卫联手”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以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的各项免费服务,不断满足群众的多元化生殖健康需求。严格落实“两非”管理措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打造流动人口管理新平台,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完善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做好农村各项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强化部门职责,推进部门协作,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4‰以内。

15、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完成五峰镇、牛庄乡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继续抓好农村文化室建设(农家书屋),新建农家书屋40户,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新村、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生活方式,不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脱贫奔小康重点实施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继续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大力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要达到50场次以上,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形成比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建立传承基地,开展传承活动。深入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做好普查数据资料的建档与管理工作。

16、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和落实新农合制度,按新标准扎实推进新农合筹资工作,力争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完善门诊统筹。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着力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建设廉租住房1万平方米,增加货币化补贴住房户50户。关心弱势群体,认真开展农村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农村五保和低保户救助标准,全年新增农村低保3000人以上,全县基本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推进福利院规范化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残疾人生活救助力度,积极扶持残疾人康复、就业,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和巩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

17、推进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服务,全县70%的村级卫生室要达到甲级标准,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着力实施重大卫生公共项目,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渔洋关院区住院综合楼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卫生院管理。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认真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狠抓重大疾病防治和疫情防控。

四、加强农村工作组织领导,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18、强化“三农”工作领导责任。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按照省委统一要求,从2012年起,对乡镇和部门实行“三农”工作综合考评,把粮油生产、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农民增收、民生保障、和谐稳定、生态保护等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评先表模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19、切实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建立健全基层土地流转平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小三场”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三是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规范村级民主决策形式和程序,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0、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落实经费和公益服务岗位,加强合同管理,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率先对农业技术服务实行部门主管的“派驻式”管理模式。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村公益性服务和技术推广组织,启动基层农村公益服务和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认真落实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切实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补贴等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21、努力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切实把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投向农村作为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重要措施。一是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各地各部门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时要围绕全县总体规划进行,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投向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捆绑使用除具有特殊用途以外的县级所有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聚合效应。二是大力发挥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贷款、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手段,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农村建设。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用于“三农”的贷款投入要达到80%以上。三是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有效方式,着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全县80个村有村集体经济收入,30%的脱贫奔小康专业村和重点实施村村级集体经济达到5万元以上。四是完善社会力量帮扶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开展扶贫济困、社会捐赠活动。继续向各村派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鼓励优秀人才进驻农村。深入实施“百企反哺”、“城乡结对共建”、“脱贫奔小康牵手帮扶”等工程。

22、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示范区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延伸区、拓展区建设。努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管理,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推行“亮牌”承诺,深化“城乡牵手脱贫奔小康”活动,全面推进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大力开展服务群众工作。完善选聘生培养、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23、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制定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抓好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整体功能,严格控制新增乡村债务。逐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重点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市的“三农”政策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24、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林地纠纷、农民工工资、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涉及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畅通农村信访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推进农村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抓好社会治安“三级中心五级网络”建设,坚持群防群治、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坚决打击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