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时间:2022-06-25 10:00:00

县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及委〔2008〕105号、委〔〕1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和我县“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切入点,以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破旧房改造、农民异地转移、集体林权制度“三大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根本要求,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年,要力争实现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农民异地转移2100人,其中整村搬迁人数占50%以上;农民转移就业675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2025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4000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余额达到2000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1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40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中20%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同时,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272户(批建完成新房比例达到50%),其中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1249户,实施危旧房改造23个行政村,力争达到55个行政村。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个“长久不变”,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两个转变”,就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二、大力推广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积极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相结合的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推进贷款模式多样化、便民化,逐步实现有林权证就有信用证,并一定三年不变,加快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年,要普遍推行林权抵押信用证贷款制度,结合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林农小额循环贷款,80%的行政村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及综合授信工作。提高农户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的科学性,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程序,优惠贷款利率,授信额度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满足农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积极采取“整村评估、户户可用”、“一户评估、其他参照”等简化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担保公司、龙头企业、林农联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村集体组织担保贷款等担保模式,增加林业经营者的融资渠道。

三、推进林地林木有序流转。鼓励林农依法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林地林木,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年,林地流转率按林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加快山林实地勘界,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逐步解决人、地、证不相符的问题。年,实地勘界率达到50%,争取2010年全部完成。完善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商品林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主销售。认真执行暂缓征收“两金”政策,切实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农收益。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各乡镇要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点,适时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加快森林资产评估分支机构建设。加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森林资源收储和担保机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之间以及与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努力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务。加强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县、乡镇和村三级联网。建立健全林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和各种流转模式的相应工作机制。规范各类林权流转合同,林权流转应签订书面合同。国有、集体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全部进入政府交易中心,积极引导个体林农林权交易进入中心。

四、促进耕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尊重承包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耕地,年耕地流转率按耕地实际总面积力争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保障农民耕地流转的收益权,流转收益归承包农民所有。耕地流转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耕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耕地承包权益。积极推进农民以耕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提倡统一对外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和二次返利,提高农民收益。支持村、组集中连片流转,鼓励长期性流转,因地制宜开展季节性流转。县财政对新增的集中连片流转面积达到50亩以上、流转期限达到5年以上并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流出耕地农户每亩一次性奖励100元。各乡镇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要建立耕地流转服务站,实行耕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耕地流转登记、管理和服务。流转期限超过一年的,应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必须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合同。耕地流转合同和委托流转合同文本采用省统一制定的格式。加强耕地承包和流转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耕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

五、大力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具有较强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工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受让流转林地和耕地,积极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对流转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的,并且经营耕地面积超过50亩或林地面积超过200亩的规模经营主体,允许农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3‰、林地按经营面积不超过5‰的比例在经营土地范围内建设农家乐、林家乐、生产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其用地视作农业生产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经县农业或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不得改变用途。鼓励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扶持和发展茶叶加工、竹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产业。

六、提升技术要素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共建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创新平台。积极实施国家及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农业科研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列入部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分中心,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制度,建立健全责任农技考核制度,充分发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的作用。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七、继续加快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以高山远山地区、小规模自然村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整村搬迁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异地转移农户扶持政策继续按照原相关文件执行。县委、县政府继续对完成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的乡镇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和奖励。要加快安置小区(点)建设,积极鼓励公寓式安置,促进异地转移农民向中心村、镇搬迁,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推进安置形式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山区农民梯度转移。对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要探索采取建设简易房安置和购买农村闲置房安置等扶持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同步搬迁。以异地转移农民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异地转移农民转产转业。年,县财政继续安排各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县来料加工费收入要达到2600万元以上。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对吸纳异地转移农民就业的工商企业,可在3年内按同等条件和标准享受城镇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同等收费优惠政策。加快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和林地、林木、耕地的流转,尤其是要满足整村搬迁农民的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切实提高山区农民异地转移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到农民异地转移尤其是整村搬迁地区开展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民异地转移后续管理新机制,集中安置小区要按照建设农村新社区的要求实行社区化管理,对异地转移农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给予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积极探索并适时开展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促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鼓励异地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优惠或减免有关规费。

八、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搞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整村搬迁村农民的旧房除保留必要的村集体生产用房外,要彻底拆除,符合复垦条件的要优先复垦为耕地。年,全县要完成农村宅基地复垦300亩。结合旧村改造、宅基地整理等,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鼓励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适宜人口集聚的中心镇、中心村,在满足本地居民建房需求的前提下,将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以及村庄整理盘活的宅基地等调剂给异地转移农民。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对“一户多宅”农民、进城定居农民等的闲置宅基地、闲置房,鼓励村集体有偿收回后再统一流转。闲置宅基地、闲置房流转给异地转移农民建房后要及时予以确权、登记、颁证。

九、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着力建成一批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允许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和承担各项重点农业工程和项目实施工作。加快整合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财政支农资金,形成合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县财政继续对新获批的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完善农信担保网络体系建设和基层农资购销站点布局,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职能。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购买农机、化肥、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的资金扶持力度。

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主体多元、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和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加强服务“三农”的金融工作创新的政策研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支农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农村网点较多的优势,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年组建一家。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开展3个村的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今、明两年,市、县财政分别按照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的比例对金融机构进行奖励。金融机构对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实行优惠利率;对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和2万元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县财政给予基准利率50%的财政贴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探索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模式,积极探索多年生经济作物基地抵押贷款机制。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年,在林木火灾保险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林木列入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范围,并制定林木火灾保险理赔款管理使用办法。建立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化解和补偿机制,进一步充实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资本金,并按照上年林权抵押贷款余额5‰的比例逐年提取建立风险补偿资金,风险补偿资金同时作为森林资源收储中心的担保资本金。

十一、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认真实施《县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总体规划(2008-2012)》,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开发帮扶行动”,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着力拓宽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渠道。年,争取新增15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成为来料加工点。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力争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开发和量身定做绿化、保洁、防火等公益性岗位,帮助低收入农户开创就业门路。深化“六个双百”活动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困工作,做到“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等具有养老保障功能的有效制度,巩固农村低保扩面成果,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办法,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参合率,逐步提高筹资标准,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促进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转型,强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力度和农村受灾群众救助。

十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制度建设、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不断完善“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政策制定以及指导、协调、服务和规范的职责。财政部门要落实好奖励、扶持资金。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山区农民异地转移等改革创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列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明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着力破解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