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工作意见

时间:2022-11-01 10:32:00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0〕16号)精神,加快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中心的步伐,促进物流业协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相关文件精神为主线,以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为目标,以促进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加强规划引导,着眼长远发展。合理规划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整合现有资源,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一体化运作。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优势,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物流效率。

(四)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集约用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科学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到17%以下;

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其中世界100强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达到60家以上;

培养物流应用人才每年要达到1000人以上;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作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全面推进近海、沈海、沈西、沈北、苏桃路、桃仙空港六大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体现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特征,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促进物流园区与公路、铁路、航空设施的有效衔接,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全面整合提升物流园区功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

(二)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

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扶持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纳税额600万元以上的20家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骨干企业。

(三)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加强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重点推动储运集团、沈阳金道等企业做强做大。鼓励物流企业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支持发展物流配送中心。

(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外运、中储物流、中铁物资集团、中铁特货、宝钢物流、招商局物流、辽宁联合物流、沈阳运输集团、沈阳一运物流、中深集团等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现代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重点推动北方交通重工、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沈阳远大、和平轮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沈鼓集团、沈冶机械等重点制造业企业逐步释放物流业务,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五)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钢材、机电产品、化工材料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物流体系。以华晨金杯集团为龙头,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推广粮食“四散化”流通。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发展绿色物流。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加快建设东北邮政物流中心,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

(六)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发展。

大力发展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建设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将我市建成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干港,不断增强配套功能。沈阳海关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发展港区联动。同时,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支持沈阳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和申报综合保税区。

(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和供应链优化整合,加大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运用领先技术推进“智能物流”的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沈阳物流公共信息网、中国物流联合网、国家重大装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辽沈物流网等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区域间物流平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公务员之家

(八)推动物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依托我市装备制造和加工工业的基础优势,重点打造金杯公司箱式运输车、新松机器人公司物流自动装卸设备、沈飞集团物流仓储设备等物流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进行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支持物流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培养一批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团和物流装备制造品牌,大力引进中集集装箱、林德叉车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和项目。到2015年,全市物流装备制造业要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市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职能是全面掌握全市现代物流发展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协调涉及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推动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指导各区、县(市)政府及市直职能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有关问题,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物流业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物流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减免的政策。研究提出运输车辆入市开辟绿色通道的措施等。

(三)安排物流业发展资金。每年市财政从产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主要用于扶持重大项目、补助重点企业、奖励优秀企业、加强物流统计工作、制定物流标准等方面的支出。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项目扶持预算,由市财政局根据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予以审核。

(四)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十二五”全市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沈阳近海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沈海综合物流园区、沈西制造业物流园区、沈北综合物流园区、苏桃路物流产业带、桃仙空港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及商贸物流发展规划、道路交通物流发展规划、粮食物流发展规划、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年内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加强物流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开展物流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

(六)推进物流标准化研究。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完善物流地方标准,实现物流业供应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全面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重点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信息化标准的应用。

(七)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物流人才调查和需求预测,制定培养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设计单位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加强国际合作。

(八)支持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支持现代物流协会进一步发挥在规划指导、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积极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主题词:经济管理物流业意见通知抄送: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厅,沈阳警备区,市法院、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新闻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