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27 08:52:00

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意见

年市基础教育(含中职学校,下同)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化“两纲”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活动引向深入

1.要进一步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的热潮。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抓住社会生活新变化、改革开放新气象等贴近教师学生关心的话题,紧密联系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学习宣传活动,感受改革成就,共享和谐阳光,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爱党、爱国观念。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党的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潜移默化”,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育人功能;坚持“全方位育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切实加强领导,推进学习宣传活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中职学校的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切实把党的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最主要内容,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好党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分专题、分样式、分阶段地把学习贯彻精神贯穿在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明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工作目标,求真务实,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要创新学习形式,落实指导学习的措施。要把党的精神落实到党员、教师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中,融入到学校党团组织各种活动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体验改革开放新成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发挥资源优势,组织和鼓励专家、教师、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师生在体验中共同成长。

二、深化“两纲”工作,切实提高课堂育人的实效

3.加强德育课程教材建设工作。要把贯彻《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认真落实党的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建设。要根据精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精神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组织修订好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要结合教育部提供的“形势教育大课堂”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4.加强学科德育建设。按照市中小学各学科分学段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要求,形成各学段内容衔接、层次递进的学科德育体系。重点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品德与社会、语文、历史、生命科学、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分层指导意见实践研究,把不同层次学生的最普遍、最需要、最具针对性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落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加强学科德育优质课建设,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加强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做好七门学科的示范课建设,评选一批落实“两纲”教育的“示范课”。举办“两纲”教育成果展示交流会,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议。

三、切实推进德育实践工程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5.积极构建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组织规范化的校外教育体系。不断拓展和创新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切实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校外教育工作队伍。出台版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地图”,制定《市校外教育三年规划》,召开校外教育会议。

6.广泛开展与学科课程教学相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衔接,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探究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活动方式,精心设计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标志性活动,运用“行、习、赏、唱、礼”等形式,把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游戏、娱乐和学习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利用法定传统节日,营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氛围,注重仪式渲染,增强文化认同。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节日仪式活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

7.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中职学校主管部门及学校要精心构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与教育基地共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活动项目,探索以电子学籍卡方式有效评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要形成与教育基地共建的育人机制,根据公正、公开、诚信的原则,真实记录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内容、活动情况,及时协调基地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情况反馈给学校,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

8.切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的培训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委人〔2007〕46号)的精神,针对培训者和骨干班主任两类人员,开展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汇集各方优质资源,做好市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师资库建设工作,提升培训工作质量。配合职能部门开展培训者培训(教学人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结合中职德育工作实际,开展德育管理干部培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9.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德育实训基地,完善各学科分学段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德育研究,抓好骨干研修,推动全员培训工作。加强“两纲”实施的培训方案建设,提高学科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带动区县“两纲”工作的示范和推进,共建21门学科各学段的“两纲”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两纲”教学研究成果。

10.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委德〔2007〕17号),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发展。依托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开展骨干班主任培训课程研究和大纲编写工作,实施相关培训。开展“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论文征集评选,举办“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论坛”。

11.切实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按照《中共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提升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教委德〔2007〕18号),从构建培育系统、完善资源系统、优化实践系统等三方面入手,结合中小学教师自身需求和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继续开展以“相约大剧院”和“艺术课堂”为代表的“教师走进经典”活动,鼓励更多的优秀专业艺术团体加入“教师走进经典”活动。依托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教育报刊总社、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开展中小学教师读书征文活动,组织编写文化考察和艺术欣赏类人文素养普及读本。

五、建设“温馨教室”,构建和谐校园

12.以建设“温馨教室”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氛围。建设“温馨教室”,营造健康氛围,为学生身心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着重加强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建设,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积极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注重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13.继续开拓“温馨教室”的丰富内涵。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刻理解“温馨教室”建设的内涵,提升育德能力。在班级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14.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把建设“温馨教室”与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相结合,与行为规范示范校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育校园文明风尚,激发师生创造活力。要在传承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建设活动。要搭建各种平台、组织巡访、推介先进、扩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引导创造有班级特色、有强烈归属感的“温馨教室”。

六、加强德育的有效性研究

15.加强德育的实证研究,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现状。要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不同生存条件下中小学生的思想心理需求,对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亚文化影响等方面问题。作深入的探索,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生和中小学班主任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继续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学科实施“两纲”的培训体系及校外教育体系等专题研究,把握教育规律,破解难题,探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工作推进提供科学和可行的理论指导。积极推进德育研究的资源整合,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德育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