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安排

时间:2022-08-05 09:00:56

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安排

2012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和市人大、政协“两会”工作部署,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按照少说多做、真抓实干、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工作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纵深拓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积极加快人事制度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一、坚持围绕中心,积极主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

(一)服务“三大城市”建设。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城市,构建宜居宜业的和谐幸福城市”的总体目标,紧扣“五个坚定不移”,围绕“125工业振兴计划”,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工作整体谋划和组织实施。围绕更加突出自主创新、更加突出统筹城乡、更加突出富民导向等重大部署,实施就业提升工程、创业富民工程和民生普惠工程。

(二)服务“三化”建设。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建设工作要求,统筹各项职能,加强工作谋划,找准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优惠政策落实、智力支持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以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大才智支持和引智成果推广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二、坚持就业优先,全力实现就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三)努力完成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毫不动摇地把就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3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就业目标,实现城乡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四)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活动。通过开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到2013年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家以上,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创业目标考核体系。2012年,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街道(社区)要设立创业服务站,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创业咨询专家队伍,每个县、区要建立1个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开发创业项目库,每个县、区要建立1个创业项目库,创业项目要在100个以上;加大创业载体建设,打造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载体;建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市县两级要统筹安排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努力发挥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工作考核体系,逐级量化分解工作目标,保证创建任务全面落实;加大创业型城市创建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开服务热线、专家志愿服务团、创业培训机构等信息,广泛宣传创业典型事迹,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年内,建成农民工创业园5个,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2个,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不少于1.2亿元,通过创业带动就业6万人,努力提高劳动者创业意识,开展创业培训4050人以上,创业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培训合格人员创业成功率达到20%以上。

(五)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管理。健全就业见习管理制度,提高生活补助标准,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800人。健全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有针对性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继续做好各类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促进各类群体就业。

(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络,健全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创业培训等体系。积极开展“两后生”免费技能培训,力争每位“两后生”都能接受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学院建设,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规模。巩固亳芜劳务对接成果,确保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4万人。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向纵深拓展

(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扎实做好《社会保险法》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学习、宣传、培训及实施工作。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成果,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全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实现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认真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工伤康复等各项工作。

(八)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重点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私营企业职工和困难就业群体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逐步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障问题。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切实做好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逐步推进公务员和参照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将符合政策的“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全部纳入统筹管理。2012年,确保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万人、66.5万人、15万人、13万人和1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5.5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保持在85%以上。确保民生工程任务完成。

(九)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做好2012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降低大病、重病患者的个人负担,落实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普遍达到70%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提高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及时足额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十)提升社保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经办机构建设,实行社会保险统一经办,全面提高业务数据质量,加强业务培训,优化经办流程,增加便民服务措施。加强金保工程建设,推进县区“五险合一”上线,提高金保工程应用水平,实现年内全市持社会保障“一卡通”人数达到50万人。高度重视维护基金安全,强化基金监管,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项检查,实行基金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认真组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提高基金监管和经办服务水平,确保社保基金足额征缴、合理支付、严格管理、规范运行。

四、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带动”的工作原则,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着力引进产业急需的人才和智力,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扩大博士后建站规模。开展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开展专家为民服务活动,积极筹建专家服务基地。深入推进支农支教支医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稳慎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等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和人才支持。

(十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大力培养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等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试点工作。2012年,立足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围绕白酒酿造工、中药材泡制工等工种,每年开展五个以上技术能手比武活动,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5万人,培训高级工1040人,培养新技师160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1万人次。积极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

(十三)做好引智帮扶工作。坚持“借脑聚力”、“借才发展”,积极申报项目,寻求国内外智力支持。继续加强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的培育建设,推动引智成果产业化。各县区年内要争取国内外才智帮扶两个以上项目。

(十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业绩为主导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进一步规范职称评审办法。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化职业资格认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五、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十五)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切实做好我市2012年公务员考录工作,确保考试安全、考生安全和考务人员安全。加强公务员“四类”培训,提高在线学习覆盖率,全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深入开展“带头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建立健全公务员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考核工作科学化水平。

(十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办法》,坚持考用一致、人岗相宜,推进我市公开招聘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工作,建立健全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规范单位和职工的基本人事关系,指导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聘后人员的考核和管理,严格续聘管理,充分调动广大人员积极性。

(十七)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津贴补贴工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积极稳慎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及时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十八)完善军转安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军转干部安置办法,建立公开透明的军转安置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年度安置任务。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创新军转干部教育培训,扎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十九)开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活动。2012年全面开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活动,着力构建劳动监察、劳人仲裁、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工资待遇等一体化、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和谐劳动关系大格局。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促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大力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和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行动。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效能。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实现“两网化”覆盖率达50%以上,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员制度,实行劳动保障监察重大违法案件社会公布制度。

(二十一)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以上,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以上,进一步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面,力争各类已建工会企业基本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建设,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从企业、工业园区向街道、乡镇及社区延伸。进一步完善特殊工时审批制度,加强特殊工时制度的管理。

(二十二)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多渠道、开放式的调解网络,力争将50%以上的小额简单案件,通过调解解决在基层、处理在一线。加强仲裁队伍建设,规范仲裁办案程序,做好裁审衔接工作,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打造便民仲裁和阳光仲裁,确保仲裁结案率达到92%以上。

七、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提高

(二十三)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强化基层、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三基”工程,着力将就业、社保、人才、调解仲裁、劳动监察等各项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抓好乡镇、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不断提升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村级信息员业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

(二十四)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职能和资源,认真做好周六招聘日活动和各项专项招聘活动,鼓励发展富有特色的民间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年度审查、日常巡查及专项检查。

(二十五)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实施金保工程为依托,完善中心机房建设和基础数据工作。完善12333系统服务功能,提高咨询服务能力。加强各类档案管理,完善标准化档案库房,建设档案电子信息库。

(二十六)加强政务公开和新闻宣传。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政务公开常态化。建立健全宣传工作机制,把握舆论主导权。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二十七)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在就业补贴发放、社保待遇、人事考试、基金监督、军转安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把握政策,依法办事,切实做到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二十八)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以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人员培训、系统对口业务培训等重点培训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系统干部全员培训。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加强系统干部职业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实现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相互补充,脱产培训、网络培训与实践提高的有机结合。

(二十九)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积极完善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科级干部竞争(聘)上岗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培养锻炼,切实提高能力素质,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三十)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学习十八大、宣传贯彻十八大”为主线,深入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年和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推进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