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薯类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时间:2022-07-14 05:22:58

农业农村局薯类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过渡期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和重振我县薯类生产,大力推进薯类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薯类产业生产效益,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作出薯类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在考察重要指示讲话精神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打破传统思维,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完善的薯类脱毒种苗繁育、种植、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鲜食甘薯和优质马铃薯。到2025年,全县甘薯、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实现薯类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薯类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全力打造集“脱毒种苗繁育、种植、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脱毒薯类产业发展集群。

二、发展原则

(一)集聚化生产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主体带动作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集成农田基础设施整治、先进机械应用、标准化技术推广、冷藏保鲜储存、多样化产后加工和品牌化创建等为一体,实施集聚化生产,突出“一村一品"逐步形成薯类生产优势区和产业带,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晨壮大和乡村振兴繁荣。

(二)政府推动原则。把薯类生产纳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作一体化推进,在资金、技术服务、农业保险、冷链物流、产品研发加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市场主导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脱毒种苗繁育、品种更新、产品加工、保鲜冷藏等方面,依据由餐桌到田头的逆向思维原则,按照市场所需种类,优先发展,逐步扩大消费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四)绿色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起点发展薯类生产,实现脱毒种苗供应、生产资料使用、产品后续储存加工等“全环节”绿色优质高效技术集成,实现薯类产业绿色高质高效持续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抓好基地建设。以薯类优势区城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甘薯脱毒种苗繁育全面对接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研究院,联合共建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实验室,开展脱毒种苗原原种繁育,通过实体企业在种苗繁育基地保护地地内周年扩繁,实现甘薯脱毒种苗的快速繁育与推广,甘薯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注重休用食品加工类、鲜烤类、煮食类、紫薯类等专用品种生产,充分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以行政村为单位,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在脱毒种苗快繁、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先进农机应用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形成规模效应,创建区城品牌。马铃幕按照“希森模式",加快推进与山东乐陵希森马铃薯集团等大型种薯企业开展合作,种植脱毒马铃薯,扩大设施马铃薯生产面积,通过加强优势集聚区薯类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薯类产业新模式,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受益的良好效果。

(二)加快技术创新。着力解决我县薯类生产品种盲目自主引进、凭经验开展生产、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及有订单设基地、有基地没订单的瓶颈。围绕薯类产业发展,组建县级薯类产业技术体系,组建5人专家技术团队,其中:聘请省级层面顾问专家1名,县级岗位专家1名,技术人员3名。重点乡镇成立薯类生产技术服务组,与县级薯类产业技术体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为我县薯类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一是在品种和种薯种苗应用上,针对生产需求,甘薯实施组培脱毒苗振兴行动,全面对接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研究院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开展脱毒试管苗繁育,在生产中满足种植户需求,全面应用脱毒种苗;马铃薯对接山东乐陵希森马铃薯集团等大型马铃薯种薯繁育企业,大力推广优质马铃薯种薯;二是在生产技术上,对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全面提升薯类生产户的科技水平,提高科技应用率。到户率;三是在加工产品研发上,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市场需求,引进加工企业,实施薯类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三)实施品牌塑造工程。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采用“互联网+模式,加大“薯类”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推行农业新上行,多渠道加大品牌建设支持力度,通过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搭建宣传推介平台,支持注册薯类产品商标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响品牌,切实提高薯类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四)注重风险防控。推行薯类产业政策性保险,引进薯类商业性保险试点,为薯类生产提供风险防控保障。优化赛类产品结构、精选优良品种、做好协调对接,实族订单生产,确保产得好、卖得出、效益商。加强薯类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旱涝灾害能力,种植大户要主动作为,在县级技术体系的安排下,适时开展技术指导,及时落实关键生产环节各项技术措施,确保关键技术措施到位率。加强薯类病虫草害预测预警,大力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着力提高薯类产量和品质。

(五)加强薯类产品营销。积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合肥都市圈”等市场需求,全力开拓市场销售。培育发展一批主要从事薯类经销的专业运销大户,提高销售组织化程度。改善薯类包装、储藏、运输条件,实施鲜薯分级包装、精包装上市,实现优质优价。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线上线下推介销售模式,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引进和培育薯类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产品效益好、辐射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加工企业,提升加工业整体实力。支持引进企业采取租赁、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我县现有加工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强强耿手",进一步做大做强薯类加工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级薯类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木小组,重点乡镇要明确分管领导和具办人,认真贯彻落实县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方案,抓好薯类生产,

(二)搞好订单对接。建设薯类生产基地,要抓紧抓实订单生产,建议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主动组织经营主体与外地市场对接,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强化合作共赢。

(三)强化政策保障。县财政要加大对薯类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力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耕地土地保护利用等项目的实施,改善薯类集聚区生产基础条件,制定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薯类产业,合力推进我县薯类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整合中央、省、市涉农补贴资金,重点对薯类生产的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仓储保险、研发加工、技术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子以支持,降低生产风险,提高薯类产量质量效益.

(四)加强部门协作。围绕薯类生产,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薯类产业发展合力。财政、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要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农业部门要加强引导,科学合理布局,加强良种良法推广;经信、商务招商等部门要加大对薯类加工业、招商引资、产品营销的支持力度;科技、人社部门要支持薯类科技进步和人才引进,加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