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工作要点3篇

时间:2022-06-30 09:16:32

教育发展工作要点3篇

第一篇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之年。全市教育系统要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统筹兼顾,把握重点,狠抓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抓好“教育质量攻坚年”的各项工作,保持全市教育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0%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年巩固率保持9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99%以上,普职比大体相当。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稳中有升。

三、主要工作

(一)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1.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放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配合财政部门落实《市学前教育财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和教师最低工资标准。新(改扩)建幼儿园6所。新创建省优质园5所(1所、2所、2所)。规范办园行为,进一步纠正“小学化”倾向。完善以家长为主体的幼儿园评价体系,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师德建设,实施全员岗位培训。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先行区、样板区建设,积极创建第二批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宝应、、、、接受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部级评估。创建省小学特色文化学校2所、省初中课程基地3-4个、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60所。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进一步推进优质学校组团办学、兴办分校。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0%享受义务教育。

3.多样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落实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既定任务完成。实施普通高中教育三年“攻尖”行动计划,发挥中学、扬大附中和5所县(市、区)中的主体作用,争取有更多学生入围全省前50名和100名、考取清华、北大、港大等一流名校;统筹抓好普通类与体育、艺术等拔尖学生的培养;研究新高考方案,制订应对策略;实施“987”计划和“54321”计划,推进“改薄工程”。创省三星级以上高中2所,在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的学生达92%。开展高中教育先进备课组、先进班级教师团队和高中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举办“高中学校主动发展”校长论坛。提高国际高中班的办学质态。建设一批覆盖所有三星普通高中的课程基地,创建3-4个省级课程基地,形成2-3个省内有影响的课程基地。召开高一年级工作会议,组织高一和高三年级班主任全员培训。

4.契合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示范县、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品牌和特色专业、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创建工作,创建3-4个中职、1-2个五年制高职省级品牌专业和1-2个省级特色专业。支持每个县(市)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高职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企业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率达70%以上,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其中在扬就业比例达80%以上。实施中职“2.5+0.5”和五年制高职“4.5+0.5”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做好职教对口单招工作,本科上线率比上年有提高。加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参与率、获奖率,力争夺牌120枚以上,其中国赛金牌3枚、银牌2枚,省赛金牌13枚以上。中职毕业生获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95%以上。支持在扬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健康、养老服务专业。深化服务新农村“五项行动”,招收200名左右农民接受高等教育,争取向国外或外资企业输送劳务1000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用技术和退役士兵培训等各类社会培训10万人次。创建省级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1个、标准化乡镇社区教育中心4-5个、标准化村(居)民学校50个。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5.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诚信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开展“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节”(节粮、节水、节电)、“感恩·励志教育校园行”、“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献爱社会,热爱祖国”和“六个一”孝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迎检工作。深入开展学校德育特色工作主题开放活动,打造“阳光中学生”系统工程,以德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加强学校荣誉体系建设。举办班主任细节案例征集、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等活动。召开全市高中德育工作会议。搭建网上家校“连心桥”,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教育服务进万家”等活动,构建“家庭教育大家谈”平台。

6.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推进小学优质课堂、百佳社团、养成教育、学校共同体等五大工程建设。落实教育部“小学减负十条规定”,研究建立小学低年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深入实施覆盖各学段的中小学阅读工程。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义务教育“国学与英文经典诵读”和世界英文名篇名曲诵唱活动,加强义务教育学生说话、写字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表达、书写能力。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举办小学生素质能力展示月活动。开展城乡中小学生互动体验。加强、、宝应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7.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规范健康、国防、民防、人口国策教育等融入式课程教学。深入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丰富“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才艺大赛、冬季跑操和高中学生军训等活动,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工程。加强高中美术学科基地建设,强化艺术教师培训。推动全市所有中小学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每学年心理健康课程小学学段达到4课时、中学学段达到6课时。建设“阳光心苑”学校心理访谈室,跟踪10所学校“中小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咨询”专题研究。组织专(兼)职学生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和幼儿园育婴师培训。

(三)实施教育质量攻坚行动

8.打造高效课堂。倡导实践“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每一堂课都高效”的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加强学科备课组建设,强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研究。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优化课堂质量监控。抓实课堂教学视导工作,促进课堂教学从“教”向“学”的转变。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诊断活动。积极培育课堂教学特色,在培育学科特色、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稳步打造学段特色、区域特色,推介校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30个。深化校本教研星级学校创建活动,建设市级校本教研网上过程性评估平台,动态监测和评估校本教研情况,培育首批校本教研星级学校30所。

9.优化学校管理。开展“常规管理百校行”,突出对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岗位履责及义务教育学校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督查。促进学校主动发展,60%的小学、80%的初中、90%的高中学校制订主动发展5年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并向校职代会报告落实情况。在教育网推出每月一校视频展播,推出一批精致管理学校典型。创建优美校园、文明食堂、文明宿舍,组织后勤服务人员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开展职业学校“三项规范”检查视导工作。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召开全市第十次学校精致管理现场推进会。

10.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发挥省、市课程基地和教科研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推介一批课程实施典型学校,认定第三批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立20门学科的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年报制度。实施“‘432’城乡联动质量提升”项目,举办质量报告会,对中小学抽样进行教学视导、质量检测。开展第二批“十二五”教科研精品课题和第二批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培育市级优秀课题和优秀成果各50个。推进微型课题研究,汇编优秀课题成果。深化高中命题研究中心、核心备课组、教学视导专家库、学科教研网站、学科教研通讯、教研蹲点等六大教研创新项目的建设。

11.做好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完善覆盖全市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全市60%的义务段学生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构建50套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题库。健全覆盖高一到高三的高中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强化高一、高二年级质量评估监测,建立以“看起点、比进步”为主题的非毕业年级质量考核体系。构建高三高考学科“常态命题、分类研究、滚动遴选、系统建构”机制,研制适应不同层次的“基础百题”。加强新高考质量监测试题库建设,构建200套高中各学科质量监测试题库。开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新一轮师德建设“百千万工程”,强化中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开展“千师进万家”活动,提高家访质量。实施新一轮“师德标兵”评选,推介一批典型。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出台《全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意见》。严格执行师德“八不准”规定,严格师德档案管理和考评制度,严肃查处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私自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课等师德失范行为。

13.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组织好教师招聘工作。做好男幼师免费定向培养工作。实施新一轮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培育农村义务教育教科研种子教师100名,组织100名教科研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开展系列专题培训,表彰优秀教科研教师100名。实施“十百千”教科研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搭建教科研人员与一线名师互访共研平台。坚持新教师培训、“考学”和“赛课”制度,增强青年教师“三字一话”等基本功,推进学校青年教师共同体建设。举办第三届“运河杯”论文大赛。加强职教教科研中心组建设。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能、信息化教学、“两课”评比和创意论坛论文竞赛。

14.打造名师团队。实施“222”名师名校长培养“领雁工程”。坚持以师德为先导、实绩为主导、科研为向导,做好中小学第十三批省特级教师、第三批“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推评工作,新评50名市级特级教师。做好骨干教师量化考核工作。开展教科研骨干教师系列专题培训、骨干教师菜单式培训,开设“教育讲坛”,分学科集中培训4000名骨干教师。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评选。实施“职教名师”及优秀“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选派900名教师参加出国培训、部级、省级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组织100名以上省、市特级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送教。

15.建设教师“幸福工程”。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发挥激励作用。扩大“老七所”学校以及其他有条件高中的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制订落实中青年教师生涯规划。加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发展中心建设,培训教师2万人次以上。关心教师生活,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实施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普惠式体检。开展第30个教师节庆祝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典型。探索建立教师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新机制。

(五)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16.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挥中小学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作用。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制度,推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布局。市区联动,实施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调整。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市职教集团实质化运作。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17.保障教育经费投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新标准和校舍维修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校安工程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推动将高中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争取将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有所提高,落实高中教育质量专项奖励资金,重视化解高中学校债务。增加校舍安全工程、校园安全工程、学前教育等投入。做好教育费附加和职教统筹经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确保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开展县(市、区)经费投入不到位问题整改情况的督查。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完善学校财务内控制度。对财政安排的政府性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跟踪审计重点建设项目。

18.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编制校舍加固改造“新三年规划”。全市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年度改造15.91万㎡,其中市直1.5万㎡、宝应县1.2万㎡、市3万㎡、市3万㎡、区2.3万㎡、区3万㎡、区1.1万㎡、蜀冈-瘦西湖风景区0.35万㎡、生态科技新城0.16万㎡。协调推进市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新建工程。开展美琪学校、市竹西中学和市翠岗中学学校体育场周末定时向社会开放试点。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调研。

19.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五大工程”。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网上结对共建率达100%,提高实际效果。打造15所技术前瞻、应用典型的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和5所数字化学习应用示范校。加快职校校园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启动教育云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制作高中微视频资源,拍摄“同步课程”、“名师大讲堂”400讲。推进实验室、图书馆标准化建设,提高实验课开课率、图书流通率。

20.开展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与督导评估。围绕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制订教育现代化创建规划。积极做好教育现代化监测工作。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县级政府教育及县域中职发展情况督导考核,开展幼儿园综合督导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学前教育责任专项督导,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的通报和公报制度。

(六)优化教育改革发展环境

21.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以“六项行动”为载体,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继续开展“三品”(修人品、强学品、铸师品)主题教育、学校党组织与派支部“双同双立”(同心同行、立身立教)共建等活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开展班子成员党风廉政谈话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党员评议、民主生活会制度。按照“四个融入”的要求,深化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

22.推行“阳光招生”。将热点高中50%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给公办初中。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划分施教区就近入学。实行义务教育热点民办学校采用公开电脑摇号等多种方式招生录取。热点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人数、热点民办学校招生人数比上年分别降低5%;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严密组织教育招生考试。

23.提升教育帮扶水平。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免学费、教材费、作业本费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助学金发放等各项资助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全免费教育。建设好市区16个社区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推进县(市、区)建立社区辅导站;放大宏志教育品牌效应,全年新招宏志班20个,其中市区不少于10个;普通高中和初中“宏志班”困难学生补助按困难等级分别提高到2000元、1700元、1500元和1600元、1400元、1250元。市区募集“爱心助成才”善款不少于300万元。

24.保持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园人防、技防、物防措施和校车安全管理,推进市区校车公交化,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开展学校安全教育课件比赛,建设全市安全教育资源库。开展“三下三联三交”、建议提案办理面对面交流、教育“三进”和民主评议中小学幼儿园政风行风、“学校一日开放”等活动。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做好“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强化职代会规范化建设。

25.提高服务基层水平。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改进工作八项规定》,修订落实《机关工作制度》,进一步改进作风会风文风,厉行勤俭节约,一切工作围绕学校转,所有工作围绕师生转。落实全局重大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民生幸福工程目标责任制,努力争先进位。建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确保在文明城市复检中不失分、得高分。做好局机关“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升级机关网上办公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评选年度教育十大新闻人物和教育十件大事。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做好地方高等教育、油田移交老同志、普通话推广应用、关工委和高考、招生考试政策解读、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等工作。

第二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全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南,按照建设教育强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体系完整、名校众多、名师云集、名人辈出、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教育名城的总体要求,放大优质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水平,培育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为“三个”和世界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0-3岁早期教育稳步推进。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保持9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普职规模大体相当。高考本二以上(不含本三)上线率比上年有新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以上。基础教育在全省的位次有一定提升。

三、主要工作

(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普惠优质发展学前教育。落实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落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实验区。对完成开发建设而未办理产权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清查确权,由各级政府逐步收回举办公办园。新设幼儿园按省优质园标准建设。评选表彰第二批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鼓励乡镇(街道)落实学前教育发展责任,促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创建省优质园。新(改扩)建公办园10所,新创省优质园10所,省优质园比例达73%,其中市区按省优质园标准新(改扩)建7所公办园。规范办园行为,健全以家长为主体的保教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综合督导,防止“小学化”、“保姆化”倾向。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县(市、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先行区、样板区建设。加快薄弱初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态。创建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50所。分县(市、区)规划和推进义务教育名校建设。推进优质学校组团办学、跨区办学、兴办分校。强化校内学生、教师等均等化配置。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推进县(市、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3.优质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认真落实2014年9月23日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提高27个重点项目的达成率。督促有关县(市、区)撤并薄弱高中,对确需存在的薄弱高中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新创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2所。分县(市、区)规划建设普通高中名校,制订实施中学建设有特色的世界名校规划,推动普通高中在德育教育、科学素养和拔尖型学生培养等方面办出水平、培育特色。完善中考招生制度,做好2014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在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达90%以上。学习借鉴外地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做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激发内驱力,实现新跨越”活动,以精致校本教研为抓手,落实校本化措施,促进高中教育质量提升。探索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办法,增加优秀人才数量。积极参与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试点工作,指导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和大学合作开展高中与大学课程有效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试点,创建首批省级素质教育示范校。召开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落实进一步推进高中教育发展的目标措施。

4.紧扣经济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着眼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推进特色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分县(市、区)规划建设特色职业学校,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与澳门、德国的合作,重点发展烹饪和旅游服务、汽车职业教育。稳定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加强校企紧密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实现65%以上专业“订单培养”,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其中在扬就业比例80%以上。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创建,力争创建3-4个中职、1-2个高职省级品牌专业和1-2个省级特色专业。认真做好技能大赛备赛和参赛工作,力争在国家、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牌120枚以上,其中金牌15枚。做好普通高校单独对口招生考试工作,提高本科上线率。深化“六个一”教育,开展企业文化进课堂和国学经典名篇诵读、演讲等活动,广泛开展学生书法和普通话训练,中职毕业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达95%以上。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均建成与专业相应的学生校园创业基地或创业园。扩大在学习的在校大学生规模。深化服务新农村建设“五项行动”,新招200名左右的农民接受高等教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以上。新创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4-5个、省级标准化居民学校50所。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5.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发挥德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感恩·励志”教育为主题,探索建立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德育体系,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开展学校德育特色工作主题开放活动,完善提升全市德育网站。举办班主任业务能力大赛,开展第二轮班主任职级评选,开展德育特级教师培养、评选工作。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共育。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进课堂”。组织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

6.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推进小学优质课堂、百佳社团、精品文化、养成教育、学校共同体等五大工程建设,加强学校自主发展与特色文化建设、精品社团建设、养成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共同体和小学教育教学等研究指导中心建设,表彰第二批“百佳社团”。加强英语口语教学,深化世界英文名篇名曲诵唱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说话、写字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表达、书写能力。加强中小学生文学、历史、英语、科技等方面的课外阅读,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构建完善的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中小学生阅读体系。开展城乡中小学生互动体验活动。做好高中学生军训工作,举办高中和职业学校学生军训大阅兵活动。培训职业学校创造发明指导教师,举办职业教育创新发明大赛,指导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加强、、宝应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7.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积极推进全省实施的新一轮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工程。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规范健康、国防、民防、人口国策教育等融入式课程教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均衡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优先开发促进学生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的活动项目,组织冬季跑操活动,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办好第六届“运河情”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暨区首届童玩节、“唱响校园”好歌传唱等活动。培植一批普通高中美术学科课程基地。加强“阳光心苑”学校心理访谈室建设,做好校园心理剧创编工作,建设“中小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咨询”专项实验学校经验交流平台。培训一批专(兼)职学生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和幼儿园育婴师。修编《市中小学生营养膳食指南》。启动新一轮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和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

(三)提升教育科研质态

8.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召开全市教育质量科研提升年大会,落实相关重要项目。学科化、校本化落实《中小学教学基本要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和《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建议》。优化课堂质量监控,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品位的评价研究,抓实基础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视导工作,促进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推进小学、初中、高中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论证推介一批富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大范围辐射案例、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研究成果。

9.优化学校管理。在市召开第九次学校精致管理现场推进会。继续开展常规管理百校行,强化对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义务教育学校规范管理和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督查。举办第七届全市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初中专场)。开展优美校园、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创建和后勤服务人员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活动,做好职业学校“三项规范”检查视导工作。加强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完善学校财务内控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率。对财政安排的政府性项目全面开展绩效评价。进行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完善学校食堂财务管理。举办校长、分管财务校长、总务主任和学校会计系列培训。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10.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按照规范开设课程,切实解决不开齐开足课程、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和加快教学进度等问题,提高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水平,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强教科研样本校内涵建设,推出100个优秀校本教研网络资源。建好现有省级课程基地,鼓励高中学校争创省级课程基地。推介首批10个“学校课程实施”典型范式,启动市级课程基地创建、评估工作,建立全市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年度报告制度。实施“‘432’城乡联动质量提升”项目,加强对农村实施新课程的指导。完成初中理科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培训考核,启动高中理科教师和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培训考核,提升理科教师的实验教学素养,提高理科实验教学质量。

11.实施质量监测与评价。建立覆盖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质量监控与学校管理督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机制,组织教学视导、质量检测,实施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优化高考模拟调研测试组织方式,加强对学校自主性学业质量测试的研究指导。加强质量监测试题库建设,构建250套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各学科质量监测试题库。加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研究、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研究和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研究。完善中考方案和中考质量评价平台,探索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体系。培育首批20个基础教育优秀成果项目。

(四)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12.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建设“百千万工程”,强化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精神引领。组织“爱的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提高幼师道德素养。开展“千名教师进社区访家长”活动,提高家访质量。开展“万名教师立师德树师表”和“身边的好老师”学习推介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严格执行师德“八不准”规定,严格师德档案管理和考评制度,严肃查处公办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课等行为。

13.增强教师执教能力。优化教师招聘工作。巩固扩大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成果。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十二五”规划年度要求。实施新一轮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能力、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青年教师教学改进能力。培育100名农村义务教育教科研种子教师,新增50个农村中小学教师专项微型研究课题。实施“十百千”教科研骨干培养工程,搭建教科研人员与一线名师互访共研的交流平台。坚持新教师培训、“考学”和“赛课”制度,增强青年教师“三字一话”等基本功,推进学校青年教师共同体建设。加强职教教科研中心组建设。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能、信息化教学、“两课”评比和创意论坛论文竞赛。

14.打造名师团队。成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导师团。研究制定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奖励政策。实施“222”名师名校长培养“领雁工程”,培养20名左右省特级以上名师、200名左右市特级以上名师、2000名左右市级骨干教师;新增10名省特级教师以上名师、200名学科带头人、1500名骨干教师。开展第六批市级骨干教师评选,持续推进各类名师考核工作。开展教科研骨干教师系列专题培训、骨干教师菜单式培训,开设“教育讲坛”,分学科集中培训5000名左右中小学骨干教师。加强各类名师工作室建设,积极创建省首批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中小学教师发展示范校评选。实施“职教名师”及优秀“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选派20名以上教师出国培训、700名左右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举办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班,制订和实施新一轮校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开展学校青年干部“职业生涯规划”大讨论。

15.建设教师“幸福工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出台《非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确保优绩优酬。坚持职称评审“三导”原则,纠正论资排辈倾向。各学校科学实施岗位设置改革,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的激励作用。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制定生涯规划,并付诸实施。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市级以上培训1.5万人次。办好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搭建多元化施展才能的舞台,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关心教师生活,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组织庆祝第29个教师节,表彰一批先进教师典型。

(五)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16.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积极争取财政、人社、物价等部门支持,推动各地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和公办园聘用教师最低工资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新标准和校舍维修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校安工程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加大高中段学校投入,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化解高中学校债务。增加校舍安全工程、校园安全工程、学前教育等投入。做好教育费附加和职教统筹经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确保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加强县(市、区)经费投入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的督查。开展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17.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改善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市区改造中小学校舍6.54万平方米,其中市直加固、重(新)建校舍1.85万平方米。建立基于教育城域网的项目管理系统,建成涵盖校安工程、幼儿园配套建设、暑期维修等在内的项目库。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专项督查,对存在问题学校重点回访视查。实施市特殊育学校迁建工程。督查学校卫生工作,促进城乡学校逐步实现“班班黑板无弦光,个个教室采光照明达标”。

18.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水平。深化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共建率达96%。新创“数字化校园”20所。培训1500名左右学科骨干教师、网络管理、图书和实验室管理员,提高实验室、图书馆规范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开出率、图书流通率。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做好5所部级信息化试点学校和10所省数字化学习试点校的管理、特色建设工作。改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打造高三学科网站群,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拍摄“同步课程”400课时和“名师大讲堂”200讲。

19.完善教育集群式帮扶体系。学前教育按在园幼儿数10%比例和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按不低于在校生8%的比例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小学生平均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平均每生每年1250元;普通高中按不低于10%的比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年人均1500元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一、二、三年级免收学费,按在校生数6%的比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每生每年1500元助学金;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全免费教育。新招收中小学宏志班20个,其中市区11个。深化“5432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确保农民工子女100%入学和100%享受“市民待遇”。提高15个社区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运行质态,辅导学生不低于1万人次。募集“爱心助成才”善款100万元以上。制定教育系统接受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和奖助学金发放管理办法。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六)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20.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六项行动”为载体,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开展“三品”(修人品、强学品、铸师品)主题教育、学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创建、学校党组织与派支部“双同双立”(同心同行、立身立教)共建等活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开展班子成员党风廉政谈话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党员评议、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落实“一岗双责”。建好省市廉政文化示范点。丰富党务公开形式与内容,扩大基层民主。

21.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落实机关人员“八不准”、首问负责、厉行节约等制度,改进文风会风。开展“三下三联三交”、“三公开三报告”等活动。强化全局重大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推进,努力争先进位。跟踪监测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建立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确保在文明城市复检中不失分、得满分。重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做好地方高等教育、油田移交老同志、普通话推广应用、关工委和高考、自考政策解读、学生实践等服务工作。抓好“六五”普法,做好禁毒教育、法治城市建设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等工作。

22.破解教育热点难点。着眼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农村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优化市区教育布局,开展校园布局规划编制试点,修编《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加强学校国际合作,提高外籍教师覆盖率。推行“阳光招生”,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优化市区初中招生布局,完善热点高中定向指标生招录办法,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缓解“择校热”。严格规范义务教育改制学校办学行为。推进“校车公交化”,新创“平安校园”20所。严密组织教育招生考试。推进“阳光收费”。开展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年检,切实加强管理。做好教育援疆工作。

23.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开展建议提案办理面对面交流、机关干部走进市直部门、派支部负责人座谈会,以民主评议中小学幼儿园政风行风、学校一日开放和教育“双进”等为载体,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提高教育新闻宣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组织年度教育十大新闻人物评选,集中推介一批扎根基层、甘守清贫的优秀教师,自强自立、奋发进取的青少年学生,心系教育、助学兴学的社会人士,形成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氛围。

第三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为指针,按照《全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实践“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的工作理念,全力推动质量转型发展、学校自主发展、教育科学发展,全面建设教育质量科研推进年,持续保持教育事业良好发展态势,为全面提升“三个”建设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素养支撑。

二、总体目标

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以上,0-3岁早期教育稳步推进;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年巩固率9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7%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以上,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80%以上;高考本二以上(不含本三)上线人数比上年有新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

三、主要工作

(一)着力教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发展,提高普惠水平。全面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达省标工程,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优质公办幼儿园。配合有关部门对完成开发建设而未办理产权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房产确权清查并逐步收回举办公办园。新创省、市优质园10所,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以上。区、区各新办1所公办园。进一步清理整顿无证幼儿园。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严格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切实提高公办幼师比例。全面强化幼儿园园长和农村幼师全员培训,开展幼师素养能力大赛,加快提高幼师专业素养。保障幼师合法权益,落实市区公办园聘用幼师最低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2.5倍的政策。切实强化幼儿园业务指导,大力提高保教质量。稳步推进0-3岁早期教育。

2.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确保按每生每年小学不低于550元、初中不低于750元的财政拨款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确保按生均小学120元、初中160元财政拨款标准落实校舍维修经费;确保将义务教育学校校安工程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组织新一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样板区建设水平评估,评选表彰首批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区年内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整体提升县域办学保障、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水平。继续推动优质学校组团办学、跨区办学、兴办分校。强化校内学生、教师等均等化配置,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控制义务教育热点学校招生规模,加强公办学校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指导。大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市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新建,新创1所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特殊教育省现代化示范学校比例达70%。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质量。

3.加强优质普通高中建设。认真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意见》,坚持质量提升与特色培育并重,坚持全面质量与升学质量并重,以落实好“16项措施”为重点,整体提高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水平。积极争取加大普通高中财政投入,着力落实好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不低于500元的政策,普通高中校舍维修经费和校安工程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安排,将高中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市区划调整,加快撤并一批规模小、效益低的普通高中。新创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2所,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比例达75%,在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达85%。认真做好城区区划调整背景下高中招生工作,完善热点高中学校指标生招录办法。研究和落实加快薄弱高中发展的具体措施,提高薄弱高中教育质量。加强对民办普通高中的指导与管理,促进民办普通高中规范健康发展。持续提高省四星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老七所”四星高中2014年高考力争全部进入全省50强。强化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努力实现高考高分段、拔尖学生培养有新突破。坚持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开展全市首批特色高中学校和特色项目评比,重点建设科技、体育、艺术等特色发展项目30个左右,推动普通高中进一步在德育教育、科学素养和拔尖型学生培养等方面办出水平、培育特色。启动普通高中市级课程基地建设。支持中学加快推进建设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扬大附中、新华中学加快省级课程基地建设进程。认真组织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高二年级升级活动等。

4.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积极为经济发展“量身定做”技能人才。全市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财政拨款达到省定2800元标准。重点加强与本市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围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专业改造升级,65%以上专业实现“订单培养”,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其中在扬就业比例80%以上。强化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创建水平,宝应、创造条件申报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职校加快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旅游商贸学校建设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全市创建3-4个中职、1-2个五年制高职省级品牌专业和1-2个省级特色专业,加大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强化技能教学,在国家、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奖牌120枚以上,中职毕业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达95%以上。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深化“六个一”教育,开展企业文化进课堂和英语名篇诵读、演讲等活动,广泛开展学生书法和普通话训练。在三星级以上职校新建一批创业基地和创业园,认真做好创新大赛市赛组织和省赛备战等工作。稳定职教规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稳定和扩大本地生源,稳定和新建一批省外生源基地,中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8.3万人左右,市直两所职校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0人以上。做好对口单招教学研讨、调研测试等工作,扩大参考基数、提高本科达线率。深化成人教育“五项行动”,全市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全部拓展为社区教育中心,再创省级社区教育中心3个、市级示范社区教育中心6个。

5.提高教育帮扶水平。推进集群式教育帮扶向更高层次发展。学前教育按在园幼儿数10%比例和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义务教育继续免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按每生每年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标准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按不低于10%的比例发放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中职一二年级学生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收伙食费。全市新招中小学宏志班20个,其中市区新招10个,持续提高宏志班教育质量。提高社区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运行质态,全年辅导学生不低于10000人次。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深化“5432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确保来扬务工人员子女100%入学、100%享受“市民待遇”。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继续开展爱心助成才活动,募集善款100万元以上。认真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各项工作。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6.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研究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具有特色、贴近学生实际,从小学到高中广覆盖、全员性、立体化的德育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认同,坚持德育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基。坚持以感恩.励志和孝德为主线,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意志品质培养为重点,不断丰富拓展德育内容,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知恩行孝、吃苦耐劳、奉献社会、包容互助等精神品质。大力改进德育方法,力避空泛说理和空洞灌输式说教,推行案例教育、体验教育和自主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德育阵地建设,坚持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课程,重视挖掘学科课程和校园生活中隐含的德育资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一步强化“家校合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阵地的德育作用,挖掘资源、优化生态。坚持以活动深化主题教育,集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生态和申遗教育进校园等活动,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激发活力,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为取向,强化教师“全员德育”,开展新一轮班主任职级评定,探索建立班主任岗位和荣誉津贴制度,建设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化班主任团队,规划和实施班主任全员轮训、德育名师培养等。加强学校德育研究,提高德育干部的研究能力,提升校本研究层次。加强学校德育特色建设,以全市学校德育成果展示、十大学校德育品牌评定等为抓手,引导和推动各地各校区域化、校本化推进德育创新。

7.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课内与课外并重,传承与创新并重,丰富内涵、强化推进。充分发挥“五大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导作用,提高小学素质教育“五大工程”实施水平,表彰第二批小学生“百佳社团”。稳步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全面加强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扩大外籍教师在扬执教英语队伍。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建立课表公布、过程督查、违规曝光三位一体的监督保障机制,强化初、高中学校实验教学督查,规划和实施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在教师职评中配套建立“实验操作能力等级证书”制度,确保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以30项校本系列活动为载体,深化国学经典和世界名篇名曲诵唱活动。制定全市义务教育城乡学生互动体验三年行动方案,继续开展城乡中小学生互动体验活动;组织编写旅游指南式地方教材,供学生互动体验时使用。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说话、写字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表达、书写能力。加强学校图书馆规范管理,增加学校图书保有量,提高图书流通率,安排更多时间让学生自由自主读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建立友好学校、引进国际课程、聘请外教执教和学生修学旅行等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开放创新,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加强、、宝应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指导,全年组织6万人次学生参加综合实践。

8.提高“三育”施教水平。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提高体育、美育和心育质量。探索构建学校体卫艺教育管理平台,完善体卫艺教育评价标准。进一步实施“阳光体育”,提高“两课”、“两操”质量,丰富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开齐开足高中体育课程,优先开发促进学生耐力、力量素质提升的锻炼项目,推进普及学生简化式太极拳,提高学生冬季跑操质量。加强学生营养膳食和视力保护,培养一批学生营养配餐师。加强学生科学用眼指导,配备专职校医的学校比例达70%。进一步推进体育与艺术“2+1”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开展活动方案、校本教材征集和成果展示等。以第五届“运河情”市中小学体育艺术节和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为平台,组织开展30个项目的市级体艺竞赛。完善各学段相衔接的艺体特长生培养体系,提升义务教育学生艺体兴趣小组活动和高中特长生培养质态。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依托学生心理访谈室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认识能力等为内容,强化中心的评价与指导功能。高度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焦虑、交往恐慌等心理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测评体系,拓展“阳光心苑”系列活动,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比例达50%。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培植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和市级学校心理访谈室,开展“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咨询”实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化刻苦学习教育,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品质;加强“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素养。

(三)强化教育质量科研

9.强化课堂教学研究。着眼课改,立足课堂,加强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研究团队,培育一批市级“精品课题”,打造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基于教师全员参与的微型课题研究,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抓实首批立项的个人教研课题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微型课题,推出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市级微型课题;加强基于成果放大共享的平台研究,坚持以案例、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等呈现研究成果,落实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的措施,组织“市优秀教科研成果展示月”活动。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特色的研究,根据新授课、复习课、专题课、评讲课的不同特点,培育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打造具有“流派”风格的教学范式,打磨一批精品课程教学“案例包”。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既要保证开齐开足课程课时,又要防止无限制地增加课时。优化学校教研室、备课组建设,提高在课堂教学研究中“集体攻关”能力。

10.强化有效训练研究。坚持以有效、高效训练为取向,研究优化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突出备课过程中的“备训”环节,研究指导性操作规范,探索校本化的“备训”方法。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纠错能力。优化作业训练,提高作业训练量与学科课时的匹配度,强推作业内容精选精炼,力推教师“下水作业”。加强学生书写规范的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和解题速度。提高命题质量,组织教师开展命题能力、原创题大赛,建设原创题资源库。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走向和题型,做好以高考为重点的动态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整合,修订充实“突破重难点”项目内容,提升“名师大讲堂”电视教学质量,修订提升不同层次高三“基础百题”。

11.强化质量监测研究。加强对质量监测主体的研究,教育行政部门重在强化行政与业务的深度结合,学校重在强化教务处、教研室和备课组的协调配合。加强对质量监测手段的研究,完善巡课、点课和评课制度,提高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抽样检测、教学工作视导、教学管理督查等组织水平,构建多手段相互支撑的质量监控模式。加强过程性教学质量监测研究,认真总结首次组织的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经验,严密组织小学第二轮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初中学业质量监测工作,抽测初中学生比例不低于学生数的40%。研究优化以高中为重点的教学视导方式,强化教学视导的“质量检测”功能。研究优化高考模拟调研测试组织方式,提升高考模拟调研测试质量。加强质量监测试题库建设,研制高中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质量监测试题各100套。加强对学校自主性学业质量测试的研究指导,强化测试对教育教学的诊断和改进。

12.强化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坚持以多元化和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研究构建体现质量内涵发展要求的质量评价机制。优化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结合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评价标准体系,增强评价的反馈、指导和服务功能。研究完善全市中考改革方案,以中考全市统一阅卷为突破口,配套建立全市统一的中考质量评价平台。坚持“看起点,比进步”的原则,健全素质教育质量目标考评机制,对先进学校和教师实施目标考核奖励。探索建立全市小学生养成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研制全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构建基础教育成果评价机制,评选一批市级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研究教科研基地内涵评价标准,优化学科教研基地学年度考核评价,推行教学研一体活动模式,建立一批市级教科研示范基地,培育首批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基地。

13.强化学校管理研究。全面落实第七次学校精致管理现场推进会精神,围绕教育质量提升,以建设优美文明校园、打造轻负优质课堂、培养鲜明办学特色和锻造优秀管理团队为重点,推进管理更加精致、教育更高质量和学校更具特色。认真开展市直学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学年度考核。深入开展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专项督查,健全督查组织、完善督查机制、强化督查评价,强化对教学及其管理常规落实情况的检查。深化常规管理百校行,突出对问题学校的“回头看”,突出对重点学校的深入检查,突出对教学管理岗位职责落实情况的检查,加大问题通报和摘牌问责力度。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三项规范”检查视导的促进作用,提高职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的规范水平。健全学校后勤管理日常考核和督查制度,以优美校园、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创建和后勤服务人员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为抓手,提高学校后勤服务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完善学校财务内控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率。对列入财政安排的政府性项目全面开展经费使用情况绩效评价,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对市直学校全面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开展审计意见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完善学校食堂财务管理。举办校长和学校财务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提高学校理财水平。在市区召开第八次学校精致管理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市区学校管理经验,提升学校管理质量。指导学校探索建立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自主管理和师生自我管理水平。

(四)打造优秀从教团队

14.提升校长领导素养。坚持行政推动与校长自主并重,提高校长经营学校、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实施新课程等能力与水平。扩大校长在新一轮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中的参与面,重点提高校长对教学主张的实践能力。继续以校长高峰论坛为平台,提升校长治校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校长书架工程建设,建立学校青年干部读书俱乐部,加快推进学习型校长队伍建设。强化校长教科研领导力建设,提高校长以教科研为主路径推进质量转型发展的能力。举办暑期干部集中培训活动,提升校长的领导素养和实践能力。

15.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师德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崇尚师德、践行师德。进一步强化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精神培育,切实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学校、服务师生,加强与学校年级部、教研室和备课组教师的沟通交流。组织教师进家庭访家长,通过举办家访工作研讨会和“十佳家访案例”、“十佳家访故事”征集等活动,提高家访质量,增强家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遍开展“身边好老师”学习推介活动,引导教师学习身边的教师典型。积极选树先进教师典型,精心组织庆祝第28个教师节,隆重表彰一批先进教师;结合年度教育十大新闻人物评选,集中推介一批爱生如子、乐教爱教善教的先进教师;加大优秀教师个人和群体先进事迹的深度挖掘和集中推介,力争在全国、全省形成较大影响。严格师德“八不准”规定,及时查处有偿家教和私自在外兼课等行为。严格落实师德档案管理和考评制度,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中进一步强化师德要求。

16.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筹建市教师培训中心。优化新教师、骨干教师和职校专业课教师招聘工作,巩固扩大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成果,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规划和启动新一轮学历提升工程,确保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十二五”规划年度要求。新一轮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覆盖青年教师万名以上,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基于反思改进教学的能力。坚持“凡职必训、凡训必考、凡考必用”,以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教师全员轮训”和“农村学校种子教师培训”等项目为支撑,全年市级以上培训教师1.5万人次。组织开展第二届“运河杯”教师教科研论文大赛。组织2000名城乡教师结对互助。坚持新教师“考学”和“赛课”制度,加强青年教师“三字一话”、板书等教学基本功训练,指导学校加强青年教师共同体建设。加强校本培训管理和指导,开展全市校本培训先进校评比。做好岗位设置背景下职评工作,强化“三导”原则,着力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稳步推进学校岗位设置和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实施,坚持以改革促进师能提升。探索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17.加强骨干、名师与优秀管理团队建设。推进载体建设,优化机制建设,着力提升骨干教师素养、放大名师辐射效应、提高管理团队实践能力。新一轮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覆盖全体骨干教师,重点提高骨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领雁工程”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认真做好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推评工作。深入开展“异校拜师”活动,名师名校长培养“领雁工程”第一层次对象(省、市特级教师)与“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知名教育专家拜师;名师名校长培养“领雁工程”第二层次对象(市特级教师)与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异校拜师;青年教师、教学能手、中青年教学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及以上名师或本校或异校拜师;农村学校优秀青年教师与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异校拜师。实施优秀“双师型”职校教师培养工程,组织1000名左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或进企业实践锻炼,坚持以教师技能大赛和“五课教研,二课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培养。推进实施“十百千”教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开展教研(教科)室主任年度学术报告、教研员学术交流周和与一线名师互访共研等活动,开展首届教研员学术论文评比,推进教研员晋级提升。重点培养100名校本教研网络辐射能手教师,举办100名教科研骨干教师研究实力大显身活动,建设全市教科研专家库。继续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组织特级教师送培到县、到乡(镇)。继续实施骨干教师全员考核和高级教师全员考评,严肃考核、严格奖惩。支持和指导学校完善有利于管理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健全管理干部跨校交流、多岗位锻炼、考核评价等制度,组织管理者素质提升和经典管理案例评选等,建设敢管、能管、善管的优秀管理团队。

(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8.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细化分解的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谋求突破。协调和指导、宝应做好区域教育现代化省级评估迎评工作,鼓励和支持已通过评估的县(市、区)明确和落实持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具体措施。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推动出台《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意见》,完成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评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开展新一轮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突出对督导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导,推动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组织县域中职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等专项督导,推动各地各校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内涵、提升水平。

19.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造提升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重建(新建)校舍22.47万平方米,其中市直学校开工2.27万平方米。研究制定《全市中小学主题性专用教室建设方案》,推进实施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艺术、体育装备达标建设,加强学校微格教室、数字实验室、科学探究室和学科专业教室建设,市直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达省教育现代化二类标准。继续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扩大检查范围,对存在问题学校重点回访视查。举办市中小学图书管理交流研讨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建设。

20.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重点做好“数字化校园”复评、新创和特色凝炼工作,加大职业学校创建推进力度,新建“数字化校园”30所。以“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纵深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进一步完备学校结对基础条件,着力丰富结对共建内涵,提升结对共建质态,形成结对共建特色,新增网上结对学校50所,全市90%的学校结对共建。继续强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申报一批部级、省级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开展对全市“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骨干成员、学校网管人员和计算机教师专业技术等全员培训,实施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通识技能培训考核,指导学校强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制作以“同步课程”为主的精品资源300课时,继续做好高三“名师大讲堂”摄制工作,精编“教师版同步课程”。

(六)加强机关能力作风建设

21.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建设。继续强化以事业为重、品行为重、包容为重、团结为重为主要内容的“四重”教育,深入实施机关干部“54321”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即每位机关干部全年听各类专题讲座5次以上,走进学校、课堂、宿舍和食堂4次以上,阅读重点书籍3本以上,撰写读书心得2篇以上,每个处室撰写调研报告1篇以上。选派一定数量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蹲点锻炼”。切实提高机关人员“八不准”、首问负责、厉行节约等制度的到位率。切实强化全局重大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推进,着力提高落地率、到位率、合成率,努力争先进位。积极服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复检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力争得满分、不失分。不断提升来信来访办理质量,认真做好地方高等教育、教育培训与教育国际交流、油田移交老同志、普通话推广应用、关工委和高考、自考政策解读等服务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22.进一步破解教育热点难点。推进权力内控,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严密组织各类教育招生考试,进一步推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巩固“群众满意学校”创建成果,扩大创建覆盖面,推进“阳光收费”,加大“摘牌问责”力度。大力营造安全和谐校园环境,长效提升学校治安防控、食品卫生和消防等管理质态,着力完善和落实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责任机制,新创省市级“平安校园”30所。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校和“阳光校务”,开展学校星级工会创建,组织学校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高度重视处理好校内涉及师生利益的各类矛盾与问题,阐释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严格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年检,加大实地检查和限期整改等力度。

23.进一步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全面落实《市教育局精致机关管理50条》,着力强化到位、形成机制。进一步优化机关各部门、各事业单位的人员配置,努力配齐配强配优,充分发挥各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量才而用,用其所长,努力解决“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问题。全面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提升能力,务实作风,促进全体机关人员既要肯干事,更要善谋事,特别能干成事。完善责任分解机制,分解落实教育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能力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等目标责任,重点提高责任落实的到位率。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以机关干部“54321”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教师业务培训、年轻干部交流锻炼等为重点,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完善监管督查机制,强化对重大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实施情况的全程督查,加强对管人管钱管物、招生等关键岗位的重点督查,着力在监管途径、督查手段上进行创新。完善考核激赏机制,健全综合考评、绩效评价和评优评先制度,充分体现“能力为本,作风为上,业绩为重”的要求,重点增强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完善沟通交流机制,组织建议提案办理面对面交流、学校一日开放、机关干部进社区和社会各界进校园等,深化教育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营造“同心同行,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态环境。

24.进一步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重视加强党务干部选配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务干部整体素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严格党员管理,积极在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严格落实党员“”、党员谈心等制度。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和师德教育,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活动,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年轻干部加快成长。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细化分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组织开展案例教育、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等,加强廉洁从政和廉洁从教等制度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档案管理和述职述廉等制度,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十有”要求,创建一批省、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和“星级示范点”。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深化创先争优“六项行动”,评选表彰一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员示范岗,不断激发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活力。推动基层工青妇组织和派基层组织建设,营造齐心协力的良好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