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5-28 06:19:00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辖2县3区和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是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近年来,鹤壁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提出了“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政府助推、农民主体、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新农村建设原则,针对各类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和经验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大推动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

(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鹤壁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总体规划体系中。全市确立了“1个中心”(新区)、“3个支撑点”(老城区、2个县城)、“8个重点镇”、“76个示范村”为核心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为了提高全市城乡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鹤壁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就城乡规划作了高层次的咨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努力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在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各村镇因地制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各村镇坚持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修改完善原有的村镇规划,不片面追求建多少新房,不盲目追求向城市看齐,注重保持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朴风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善堂、河口、小屯等村镇,没有多少新的建筑物,但是经过完善规划、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村容村貌整齐美观,焕然一新。实践表明,鹤壁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了城乡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就业和劳动保障、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鹤壁特点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这方面,鹤壁市坚持既统筹规划全市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工业化方面,根据资源和产业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建设了“三大产业基地”,即新型资源型产业基地、环保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食品加工业基地,以产业集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些措施不仅改变了鹤壁市依靠单一煤炭等资源型产业支撑发展的脆弱局面,形成了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且显著增强了工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目前,全市有3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鹤壁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坚持用现代产业理念改造发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配套产业,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仅淇县大用、永达、裕丰等企业就带动周边2.3万农户协作生产,吸纳3.8万农民就业;通过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近两年新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就有400多家;通过发挥畜牧业优势,带动食品加工、种植、饲料、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使51%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轨道。二是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3%,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以新技术改造农业。通过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7%,小麦精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均达到90%以上。为了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鹤壁市与有关农业科研院校等单位联合,每年选派200名大学生和农业科技人员到鹤壁农村做农业技术特派员,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下,鹤壁市还根据各个村庄的产业发展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对相对富裕的村,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的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于个别贫困村,以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推进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近年来,鹤壁市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6年投资4亿多元,主要实施了交通便民、沼气入户、安全饮水、生态环保、信息服务、连锁超市等工程,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行政村通班车覆盖率达99%;沼气入户率达到适宜建沼气农户的35%;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60%;全市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电话入户率63%;有便民连锁超市的行政村占60%。

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鹤壁市从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入手,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是进一步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二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全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率达92%以上。三是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完成所有乡镇的文化站建设,建成了76个示范性村级文化大院。同时,整合市直部门的资源,在全市农村建设集实用技术培训、致富信息服务、先进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村级信息文化中心,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鹤壁市大力宣传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历史原因,使人们认识到,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为新农村建设出一把力,搞好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通过表扬评比,激励先进,促进后进,达到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全市先后出台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土地流转等7个方面的15项具体政策措施,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在户籍制度方面,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限制,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在土地流转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土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切实转变就业工作重城轻乡的观念,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用工管理中来。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以12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25家劳动力市场为主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实行政府免费培训。近三年免费培训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6.5万人,年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将8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建立了破产和特困企业离退休人员大病救助制度,设立了儿童大病救助基金,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长效救助机制,整合民政、劳动保障、工会等20多个市直部门的救助职能,对不同原因致贫的对象实施分类救助,确保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为此,鹤壁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