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市战略若干暂行规定

时间:2022-09-24 04:41:00

强市战略若干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解决我市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积极储备未来人才。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改革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

第三条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要有较大增长,人才素质全面提升,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环境逐步优化,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的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推进全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

衡量人才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营造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条以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机关人才队伍。

选用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优先使用年轻人才,优先使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到2010年,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90%,其中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形成老中青梯次年龄结构,45岁以下达到50%;专业性较强的党政部门至少应配备1名相应专业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领导。

第六条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必须打破地域、身份、户口等界限,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第一学历为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优先录用事企业单位和基层的优秀人才。

第七条每年选派50名左右国民教育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基层任乡镇长助理,力争3—5年内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领导班子中有1名本科学历干部。

第八条在市级党政部门和市人大、政协、纪检委、法院、检察院机关的中层以下职位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回避和辞职、辞退制度。

第九条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按照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实施全市县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

第十条以培养造就职业企业家为为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有计划地选拔一批厂长、经理后备干部,选送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

面向市场推出具有优势的开发项目,通过竞争选择项目经营管理者。

第十一条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等级评价制度,由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等级的申报登记、资格审核、资质测评以及持证上岗的监督管理。

选派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行经营者年薪制。

鼓励获得企业经营管理资质证书的优秀企业家领办、兼并、购买国有小企业。

第十二条以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从**年开始,实施新世纪“225人才工程”,即到2010年全市培养20名在省内基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200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行业、县区各条战线中起骨干作用的优秀年轻人才。

第十三条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深层次开发、生态农业、外经外贸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培养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急需的较高层次人才。

至2010年,全市计划培养35名以上高层次急需人才,每年选送6名左右到国内和境外重点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中、长、短期培养,费用在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十四条围绕石油、煤炭、卷烟、建材、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开发,建设一支高技能型的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逐年拓展鉴定专业和人数。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等竞赛活动,对涌现出来的技术能手给予奖励。

第十五条围绕林果、草畜、棚栽等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结合全市创树万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建设一支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面向农村选拔一批实用技术人才,纳入人才管理和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带头致富的示范作用。

第十六条每年选拔一定数量中专、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和具有专长的土专家、种养能人、农民企业家和农产品营销人才,到大、中专院校和技术学院进行学习,其学费在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贴。其中优秀人才充实到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任职。第三章激活和稳定现有人才

第十七条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在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对各类优秀人才的生活补贴等。县区和行业也要预算相应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第十八条到乡镇及其以下基层工作的师范类、医学类、农林牧类、水利类、政法类等第一学历为国民教育本科毕业生,经年度考核合格者,除第一年上浮一级工资外,5年内每年每人发给5000元生活补贴,5年以后仍在基层工作的,上调一档职务工资。考核工作由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上述生活补贴、调资所需资金从各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十九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中介机构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活动的,签订停职留薪协议,5年内保留原身份人事关系、工资待遇不变。5年内遇单位竞争上岗时,可回单位竞争上岗。经过竞争未能上岗或停职留薪5年期满的,按协议办理辞职或辞退手续,人事关系移交人才交流中心托管。其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关系,按现行政策,给予接续和转移。

第二十条从**年起,对当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入选省“三五人才工程”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每人发给6000元一次性奖金;入选市“225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人选的,分别发给6000元、5000元、4000元一次性奖金,所需资金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第四章引进人才和智力

第二十一条实行柔性人才政策,把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结合起来。重点引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科研项目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国民教育本科以上的优秀年轻专门人才;具有特殊技能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引进人才和智力采取调动、聘用、兼职、挂职、科研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投资兴办企业、担任顾问和咨询等多种形式。

第二十二条引进人才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各级党政机关对引进(接收)急需的国民教育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按专业对口的原则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派遣到相应的单位工作。

市级党政机关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对引进(接收)急需的国民教育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适当超编,先进后出。

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引进(接收)上述人才,不受单位编制限制,可以超编进人。

引进(接收)的上述人才,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进行考试或考核,编制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上编手续。

第二十三条国有事企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其住房、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由用人单位与本人进行协商确定。可实行年薪制,可以资金、管理、专利、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分配等办法,确定其报酬。企业用于人才引进费用,可进入成本,在技术开发费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由市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在外工作的**籍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名录库,加强联系,鼓励其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招商引资、提供信息。

第二十五条建立引进人才、引进智力的激励机制。对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奖金从各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第五章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六条强化基础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制度,推进高中教育标准化建设,扩大规模,降低收费,提高质量。

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现有的技校、职校、部分干校和中专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实用人才,并对劳务输出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新生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第二十七条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市、县区、单位的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保障制度,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在充分发挥市内教育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在西安、沿海地区和境外建立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全力支持**大学、**教育学院、**电大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成为培养全市较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

第二十八条采取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中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人才分级分类实施培训。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市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轮训一遍。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两次以上农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确保每年给每个村培训3—5名实用技术人才。

第二十九条对各级各类干部参加的培训、在职学习、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实行学分制考核,作为干部使用、晋级的依据之一。第六章人才市场建设

第三十条市、县区人事部门直属的人才市场建设经费,作为公益性支出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快市人才市场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人才市场信息联网。

实现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与人才市场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鼓励市内外行业和民办人才中介机构进入**人才中介市场。完善市场准入规则,依法规范市场行为。

第三十一条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人才市场体系。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通过人才市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由市人事局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市、县区人事行政部门要按照中、省有关规定,尽快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依法及时、公正、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保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组织领导

第三十三条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资源”开发。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目标责任制管理,做为考核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十四条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把人才吸引和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市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三十五条组织部门要充分履行牵头抓总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本规定所需的各种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六条成立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综合组织协调。协调小组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市委组织部。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第三十七条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人才强市观念,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做好人才工作。鼓励和倡导社会力量广泛支持和参与全市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省驻延单位、各类企业、农村基层组织、个体经济组织和以上单位、组织中的劳动者。

第三十九条各县区可根据实际,制定各自的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本规定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从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