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稳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07-11 05:51:00

扎实稳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短短的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点认识。

一、牢记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农村的两个尖锐问题无可回避:一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农村的现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将因此遇到阻滞。现在,这两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市在得到一定发展并具备相应能力后,必须带动和支持农村发展。目前农民的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单纯依靠农村自身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在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的同时,注重在“放活”上下功夫,全面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努力使农民更加富裕,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快变新。

(一)以发展城郊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⒈高度重视城郊特色农业。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第一,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城郊发展起来,逐步变成城市,再发展新的城郊,滚动发展,梯次推进,才能不断推进城市化步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才能逐步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变成市民。第二,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农民利用身边的庭院、土地等廉价资源发展面向城市消费的高效产业,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第三,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郊农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城郊经济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⒉着力做强农村特色产业。要从实际出发,把优势用好,把政策用足,积极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和城郊农村经济共同协调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业。“农家乐”是以迷人的田园风光、舒适的休闲娱乐,满足城市居民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而产生的新的消费模式。它是个体农户自然组合的群体,对外是整体形象,对内是分点经营。发展“农家乐”已成为城郊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一大趋势。二要突出建设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高效农业。利用城郊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桂花无公害蔬菜,努力在提质上下功夫,在扩面上作文章,形成聚合效应,展现示范功能,发挥带动作用。三要突出抓好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选择一批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广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要通过整合、连锁等有效形式,加强同类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引导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精品、做响品牌,抢占市场。四要突出搞活以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农副产品流通业。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目前我区虽然有中南蔬菜批发大市场等一批专业性市场,但大部分没有形成气候。要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品位,以市场带动产业壮大,以产业壮大促进市场发展。

⒊认真规范农民合作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发展小协会,融入大城市,连接大市场,搞活大流通。

⒋切实做好劳动培训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要求,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要创新培训机制。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实效。把培训农民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创特色劳动力品牌。要加强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试点,可以参考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全面实行无“证卡”就业制度,进一步营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在具体操作中,应注重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⒈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区公共财力仍很有限,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始终做到“三个符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鼓励基础好的村落先行一步,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

⒉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因地制宜,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村庄改造宜“一村一策”,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的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决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⒊要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一是要切实加强规划管理。牢固树立“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念,规范规划的公示、审批、检查和修改工作程序,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二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将扶贫、以工代赈、能源、水利等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适当捆绑起来,设立村镇化建设专项资金,把扶助的对象重点放在愿意自立自强的村镇和村民,资金投入主要面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配套服务。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联系财税、国土、审批等政策环节,凡涉及村镇建设工程收费的,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要加强检查督促,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把村镇建设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快推介先进典型,营造推进村镇化的浓厚氛围。

(三)以改善基础环境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从实践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就业等保障措施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采取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办法,调动各个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环境的“八大工程”,构建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的“八大网络”。即实施“命脉工程”,加强水网建设;实施“畅通工程”,加强路网建设;实施“动力工程”,加强电网建设;实施“生态工程”,加强林网建设;实施“信息工程”,加强信息网建设;实施“基础工程”,加强教育网建设;实施“健康工程”,加强卫生网建设。争取通过至年的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户户用上清洁水,村村通上水泥路,看的是“数字电视”,联络有“手机网络”,出门有公交,就近有医疗,治病有保障,养老有依靠,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强化领导,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领导将“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决定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力度。各级领导要善于把握关键,加强基层民主。在实践中,要把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抓好乡村干部业务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一)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大力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按照“建强一个领导班子、发展一批党员、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亮点、引进一个项目或一笔资金、确保一方稳定”的工作思路,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

(二)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一个指导员就是一面旗,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承担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职责,争取扶持资金,调处矛盾纠纷。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五大原则:

()一村一员。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按照“一村一员”原则派驻,基本实现全区每个行政村有一名指导员。人口在人以下的村可以实行“一员两村”或多村派驻,确保派驻工作能全面覆盖所有农村。

()按需选派。选派指导员要从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派那些熟悉农村情况、政治素质好、思路开阔、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力求把各个村的特点与干部个人的特长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做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

()分类指导。要在摸排的基础上进行分类,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一般”的方法进行。重点是帮扶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环境整治村和信访集中村。对干部的激励也要根据农村条件的好坏和工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统一管理。指导员实行统一派驻,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实行脱岗专职驻村,镇(街道)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驻村职责的关系,确保主要精力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去。

()注重实效。派驻干部要确保素质,尤其是区级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的干部,既要保证数量,更要确保质量。选派下去的干部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务求取得实效,真正体现农民愿望,维护农民利益,推进农村发展。

(三)切实推进基层服务硬件建设。今年重点抓好个左右的村部阵地建设,力争用年时间将全区个村的村部全部建设成为式样规范、功能完备的“农民服务中心”,使每个行政村都做到有阵地、有设施、有服务、有活动。同时,今年每个乡镇和带村的街道都至少要创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局。

四、加强民主管理,塑造新型农民

塑造新时期的新农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以村民自治为主导,塑造新气象。要通过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的结合,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建设新型的乡村社区。通过社区重建,构造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满足村民的社会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提供相应的载体相支持,开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资源。

⒈组织资源。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按共同居住、相互联系、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标准建设乡村社区,进行社区重建。这一社区组织既借助于自然村、生产队等传统组织资源,又不限于传统的、天然的、血缘的、行政的组织限制,主要取决于相互的自愿合作。通过这种自愿合作基础上的社区组织,满足村民的各种社会化服务需求。如湖北省秭归县的农村按“地域接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社区。社区成立理事会,根据村民的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民事调解、举办科技培训活动、提供经济信息等,这一社区组织是完全意义的群众自治组织,不承担行政功能。

⒉财政资源。村民自治要开展自治活动,必须有相宜的财政资源。农村税制改革后的村民自治的财政资源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以项目的方式支持新村建设。其次是社区自我集资。再次是大户的捐资。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那些先富人群捐资是当今乡村建设的重要财源。

⒊文化资源。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重建,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相通的文化价值和规范,使人们能够获得相应的意义、乐趣和安定感。如通过培育各种自治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实现乡规民约的创造性转换,形成现代“乡约”;开发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

(二)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抓手,塑造新形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