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大调解格局 夯实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时间:2022-05-31 07:51:00

构筑大调解格局 夯实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调处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实践证明,构筑大调解格局,夯实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搞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正确把握新时期民间纠纷的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民间纠纷也显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多”:一是涉法纠纷增多。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法律关系。因而约有70%以上的民间纠纷大都涉及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许多问题是有利益纷争和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直接引起的。二是涉及干群矛盾的民间纠纷增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民间纠纷主体在一些地方已经由群众与群众为主转变为干部与群众为主。尤其是基层农村因干群关系紧张发生的矛盾纠纷约占70%。这些纠纷大多表现在“三提五统”、摊派义务工、土地果园承包、计划生育、宅基地划分、村务财务管理等方面。三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增多。在农村因农民负担、变更合同等原因引起的纠纷较为突出。在城市因房屋拆迁、职工下岗、劳资纠纷等引发的诸多矛盾呈上升趋势。这类纠纷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容易导致聚众闹事、越级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如:中心街办事处调处的建国小区7号楼因开发商停水、停电问题引起居民上访等纠纷,涉及居民人数达30余人,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四是复合性矛盾纠纷增多。许多纠纷不仅跨地域、跨部门,而且纠纷主体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大大增加了调处工作的难度。

二、创立调解工作新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根据新时期民间纠纷的特点和规律,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应当积极探索调解工作新机制,构筑以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为龙头,以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庭为依托,以各基层调委会为基础,有关部门参与配合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一是要健全组织网络,构筑“大调解”格局。建立由区委分管书记任主任、政法委书记、人大和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矛盾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司法局成立由司法局长兼任主任的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办公室。负责制定调处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全面掌握情况,抓好协调和交流,日常工作则由区县司法局律师、公证员、“148”值班人员共同负责。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下设办公室和人民调解庭。具体负责本辖区各类纠纷调处工作。在此基础上,将调解网络向村(居)扩展;向村(居)民小组“十户三员”延伸,建立区、乡(镇、街道)、村(居)、组、户五级调处网络体系。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纵向到底“大调解”格局。同时社会矛盾调处工作作为考核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逐步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严格的检查考核制度。对社会矛盾调处工作要在经常抽查的基础上,坚持半年年终两次考核,促进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通过大调解格局的形成,使人民调解工作实现向上向下的纵向延伸,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二是依法建章立制,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实行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制度,各基层调解组织每月排查一次民间纠纷,对重大疑难纠纷及时向区、乡镇(街道)矛盾调处中心汇报,分类安排,逐级调处。实现一般纠纷不出村(居),重大疑难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的目标,从而有效地减少矛盾激化和越级上访。

三、抓好调解队伍,夯实“大调解”组织基础

村(居)调委会是最基层的调解组织,是大调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居民纠纷情况熟、信息灵、便于工作的优势。因此,必须始终把村(居)委会调解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加强规范化建设,要积极探索调解主任管理模式。我区实行的“六统一”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二是要加强调解人员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群众遇到矛盾纠纷要求依法处理的心情非常迫切。从前那种靠辈份、靠威望调解民间纠纷的传统方式正在逐渐改变。这就要求从事人民调解的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依法水平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要夯实基层调解工作的组织基础。在农村和居民小区,要充分发挥村(居)小组“十户三员”的作用;在商业批发市场、大型集贸市场建立由司法、工商、消协、公安等单位参加的市场调委会,出现纠纷现场办公就地调处。如光明路司法所处理的十里泉村“尸体火化”纠纷、土地纠纷等,都邀请了相关部门实行联合调解,使一些重大疑难纠纷都得到了圆满调解。也可以实行“一包十联三责任”责任化管理,从而增强调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仅1999年城区调委会组织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238起,调解成功率97%,防止凶杀、自杀等民转刑案件38起121人,防止上访案件23起416人,切实发挥了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作用。

四、坚持“四个结合”做好超前预防

一是把纠纷调处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广泛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使群众知法、守法。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同时应不断加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普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二是把纠纷调处与“148”法律服务专线结合起来。“148”开通,使人民调解工作的灵敏度和快速反映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和上访案件的发生。自1998年11月16日正式开通“148”法律服务专线以来,共解答法律咨询4290起,通过“148”处警队直接调解和分流到有关组织调解的案件达980余起。“148”值班室起到了调解工作信息中心的作用。三是把调解工作与社情控制结合起来。应分析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特点、发展过程及趋势,掌握各类纠纷发生的季节性、地域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做好超前防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通过民间纠纷大排查摸清易发生纠纷的重点人、重点户、重点事及纠纷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如西王庄乡东王庄村村民刘某,丈夫去世多年,四个儿子都已成家,刘某身体不好,无钱治疗,找其子解决,四个儿子相互推诿,谁也不肯给老人治病,老人心灰意冷,准备一死了之。西王庄司法所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组织人员靠上去做工作,首先与村委会一起将老人安排到乡卫生院治病,尔后将其四个儿子召集到一起,进行说服教育,终于使老人的儿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承认了错误,同意四人平均分担老人的医疗费。司法所的同志又趁热打铁,及时让老人与四个儿子分别签订了赡养协议,并依法办理了见证,使老人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避免了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的发生。四是把纠纷调解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创建“五好”家庭、创建安全文明村(居)、创建安全文明户、评选五星户等,都是群众容易接受,并愿意自觉参加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群众整体素质,调整群众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纠纷的发生。

总之,基层调解组织和广大调解人员始终站在防止民间纠纷激化的前沿,建立大调解格局是解决基层民间纠纷,维护稳定的有效途径。应当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充实完善,真正使这一工作方法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