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强基 构筑和谐

时间:2022-12-13 02:48:00

固本强基 构筑和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为此,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并实施固本强基工程。这是广东省加强基层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河源市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本市作为省重点扶贫地区的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把重点放在“第一要务”上,把目标定在群众满意上,大力推进和谐基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固经济之本,强发展之基,为构建和谐基层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对河源这样一个省重点扶贫地区来说,发展与脱贫对构建和谐基层尤其重要。近年来,河源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切实抓好招商引资,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全力打造“后发河源”。仅用三年时间,全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区六园”(市高新区和五县一区工业园)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工业项目530多个,投资总额318亿元,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生物制药七大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全市经济社会持续高速高效发展。2006年GDP比2002年增长1.2倍,地方税收增长4.3倍,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2倍。同时,我们牢牢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00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4年下降9.4%,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2年分别减少9.3%和13.3%,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们深切体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发展,社会才能在发展中走向和谐。

固民生之本,强群众之基,为构建和谐基层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河源市坚持把提高人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工作的基本尺度。近几年,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都提出“三个不低于”的年度工作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不低于”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全市社会各项事业的满意度不低于上年”,这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奋斗目标,也是最低要求。提高人民满意度,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现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用群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看发展二看路,三看环境四看住,构建和谐看干部”。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积极实施“民心工程”,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努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6年底,全市低保救济面比2003年扩大56%,三年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的里程是2003年以前的三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比2003年增长122%。切实解决农村住房改造、被征地拆迁群众和水库移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全市1100多个贫困村集体收入可望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一举解决了20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成果,真切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固民主之本,强稳定之基,为构建和谐基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是构筑和谐基层的一个着力点。我们常说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干部工作的重要标准,那么群众满意不满意通过什么体现呢?我们的做法是把干部直接交给群众评判。如在市直单位“三评议”考核中,不仅包括上级主管单位评议、市领导评议,更重要的是加上了群众评议。参加评议的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从评议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为确保群众评议的实效,我们把群众评议内容进行量化打分,制定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评判指标体系。这样,群众到底对谁满意、对谁不满意,对哪些方面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意,就显得一清二楚。在农村,建立了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包括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工作制度、以民主议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制度、以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以落实村民自治章程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务公开、一事一议。依法稳妥处理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几年来共化解70多宗历史遗留问题,群众信访量连年下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发案率持续下降。

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构建和谐基层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这在基层表现得更为直接。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问题上,我们深深理解“上行下效”的古训,抓作风,先从市委、市政府和市级领导干部抓起,首先努力实现市级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并以此逐级带动下一级干部和机关作风的转变。我们在市级机关和干部中提出并大力弘扬以实干为首、以和为本、以干为乐、以廉为荣、以绩为准的良好风尚。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一批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事在市“两会”上通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让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各自完成的任务、时间和内容要求,保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人办、处处有监督。在农村地区,针对部分村干部组织能力、领导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利用村(居)委换届之机,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双带”(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干部充实村级领导班子;对100多个后进村和后进党支部进行整顿、调换,壮大基层组织的力量;举办160多期农村干部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技能;认真组织开展各级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全市共抽调近4000名干部组成1200多个工作组进驻贫困村。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活力,提高了他们领导基层工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构建和谐基层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同时,通过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转变他们为民办事的务实作风,切实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和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