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会计的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2-04-24 10:49:00

科学发展观会计的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

会计,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学科专业。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解决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冲突与协调是会计学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推行以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为宗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这也是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的会计学本科教育的鲜明时代特征。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本科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最佳结合,这既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也符合教育改革的科学发展观。

一、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会计学科教育改革

(一)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对高教改革提出现实的要求

在2005年2月份的精品课建设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吴启迪说,“对于教育来讲,质量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教育的生命线。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它的扩大是必需的,但是质量是要保证的。我们把什么东西看成是质量?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最后我们把社会的认可程度,包括就业市场的认同,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那么,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会计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会计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对于会计学科毕业的本科生来讲,他们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都有可能为其提供所需岗位。

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基数越来越大,其中本科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已突破340万人。而早在199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共590万,读会计专业的达58万之多,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在会计专业学习。尽管如此,实际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仍然缺乏,这就说明会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是一系列的问题,诸如:1.盲目招生,没有调查市场发展的情况;2.培养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没有认真思考就业问题;3.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维度;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近年来会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两缺”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会计人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在此时提出会计学科精品课建设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了。

(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学质量

教育能将普通的人口转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力资源,因此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总体水平。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教育部党组历来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工作。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以要求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投入等为主要内容的4号文件;2002年,中央领导就如何抓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多次做出批示;2002年4月组织了有关落实4号文件的大检查;2003年的4月,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这些改革和措施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重视和做好教育改革的坚强决心。

为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体制改革,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各大高校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筹建精品课,争取早日取得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专业基本知识、外语能力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学生与学生、社会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他们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加强,对社会的认可已从自发的渴望发展到自觉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尤其是会计专业本身对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就有较高的要求,更激励着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增强与教师的互动、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目前学校以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倍感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他们强烈要求增加实践课和实习课的比重,要求对教学方式、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节约其进入社会的成本,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我国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还有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社会需求的绝不仅仅是熟悉会计基本理论的普通人才,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理论发展动态、甚至引领会计理论与政策发展的人;更不会是熟练操作的会计人员,而是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具备创新精神、能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会计人才。因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记账与编报报表变得毫不费力;而且,也不是理论与技能兼修、但缺乏敬业精神或毫无建树的人,而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人……如此看来,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尚需走很长的路,而这段路走的时间越长,教学改革的困难也就越大。因此,必须加快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

二、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本科生培养的综合结构问题,最终达到会计学毕业生完全就业并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从广度上讲,它涵盖了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会计学专业,目的是借助于精品课程建设,增强各学校、各院系的竞争机制,推动会计学教育向现代化、人文化、终身化发展;从深度上讲,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要做到课程体系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更要塑造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可见,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推动高教改革步伐

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教学,指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是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又是从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它又指导着教育实践。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要由传统的教育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在该观念下,学校管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服务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只有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可见,这种转变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的先导。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一定要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此循环,互相促进。

(二)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吸收速度与含量

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手段的结合。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指导、考试,结合网上资源的建设,使教师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及时、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实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无论其他环节设计得多么到位,没有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实施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

1.科学进行知识体系设计

要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目标,必须进行科学的知识体系设计。不仅要在课内开设一些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修养等,还要在课外开展一些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举办各种思想道德宣传;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的培养,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不仅要开设会计专业课程,还要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不仅要设置必修课,还要设置选修课等,而且这些知识结构的设计要多方论证,广泛参考其他高校的做法,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

2.抓好教材建设

除了选用部级优秀教材外,教材建设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等教材的配套建设,通过发动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在教材编写之前,必须明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适当引入会计领域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典型案例;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留好“接口”,便于修改和重新组合内容。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会计学课程的特色。

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建立相应的资助与奖励办法,鼓励教师自己编写能够反映学者本人学术观点和教学思想的高水平教材;鼓励教师出版专著,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鼓励专业教师联合其他院校合作编写系列教材,通过优势互补,创造合力效应。

3.丰富实践教学内涵

实践教学也是会计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校内,应该建立会计学实验室,可以是手工会计实验室,也可以是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当然最好是两者兼而有之。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模拟会计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应该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联手,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把课程搬到企业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使其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自己未来的岗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四)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进而提升学生的质量

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如何领进门、领对门,却事关个人修行的方向问题。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把好的第一道关就是师资队伍。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一门学科的关键。只有“师傅”领对了门,指对了路,学生才能入门,进而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名师出高徒”,其意义就在于此。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执行者的教师,其队伍的改革也是必要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但从长期来看应该是动态的、流动的。要使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保持活力,就要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力量。要建立“名师”的竞争机制,督促“名师”更上一层楼;要在已有“名师”的基础上,不断培养青年教师,把他们塑造成“名师”,实现本科教学中坚力量的新老交替;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三、会计教育改革需要建立保障机制

(一)定期开展教育改革讨论机制

教育关系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他们对教育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但是长期以来,不是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和机会,就是他们自己缺乏主动性和勇气。此外,大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有创意的讨论与争鸣的习惯,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教育决策因为缺乏了必要的反馈,导致了程序的不科学,进而导致教育改革行动迟缓,局限于细枝末节的修补。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定期开展的教育改革讨论机制,让师生都认识到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任务,而且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开展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思想大讨论;可以全面检讨我国或是本校、本院系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以系统分析当前我国教育的有关政策和改进方向;也可以认真研究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健康快速地发展。每次教学讨论都应该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既然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就要抛开地位观念,在讨论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做到言无不尽。教育改革讨论的手段也应该是多样的;可以召开集体会议、开通网络论坛;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校园广播、电视台或是比较重要的媒体进行宣传。

(二)建立教育改革的经费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随着教育扩招的发展趋势,相对指标却有所降低。教育经费从过去占财政支出的21%下降到现在的15%左右,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规定的4%。在许多地方,包括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经费还不到GDP的2%。而这些经费大多被用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与人头费上,用在教育改革方面不足为提。加以学校为保证教育改革活动的开展,每年要单独划出一定的经费作为专项经费进行专门管理。因此,加大对教育改革的投入,建立教育改革经费的保障机制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