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书写为民篇章

时间:2022-12-04 04:07:00

用生命书写为民篇章

李元龙是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原党支部书记。1999年3月任职以来,他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坎上,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使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为民篇章!

艰苦创业带民致富

1999年3月,李元龙服从组织安排,离开镇工业公司经理岗位,挑起了长庄村支部书记的重担。2001年3月,长庄村与大泉村合并,他担任了合并后的大泉村党支部书记。长庄村是一个穷村,长庄村与大泉村合并后组建成的大泉村仍然是一个穷村。怎样找到一条富民强村的好路子,尽快改变大泉村的落后面貌,成为李元龙日思夜想的问题。

李元龙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就是从群众迫切盼望的修路、建水坝开始。在他当村支书的4年多时间里,他领着全村人新建了一条10里长的水泥路,贯穿大泉村南北;把10里多长的网状羊肠小道改造成了石子路,连接全村的10个生产组;在最缺水的陈营组建起了蓄水塘坝,从此解决了100多户农民用水难的问题;他又筹资3.5万元翻建了长庄电灌站,一次可以灌溉850亩农田。

路通了,水有了,脱贫致富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李元龙和村支部一班人根据大泉村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办工业,搞经营,还要在“农”字头上做文章的思路。首先大打低产田改造的攻坚战。李元龙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讲改造低产田的好处,取得村民们的支持和配合,经过3个多月的会战,使1600亩高低不平的“油条沟”、“烧饼田”改造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渠配套”的良田。

为了切实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李元龙走出了搞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的第三步棋。原先该村农民一家人守着几亩地种粮食,一年忙到头,有饭吃,没钱花;有人外出打工,田又抛荒了,农业税费收不上来。于是,李元龙发动农民外出务工,搞土地流转,每人留5分粮田,其余的土地流转出去种经济作物,农业税费由经营者承担。农民甩掉税费“包袱”,腾出手来外出打工挣钱。土地流转后,有800亩土地引来上海一企业投资栽种了意杨树,还有的承包给大户种西瓜,村集体当年就收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在李元龙的带领下,房前屋后都种上意杨。如今大泉村已种上了2000多亩意杨,这2000多亩意杨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在任村支书的一千多个日夜里,他带着群众修路、改田、种树,并先后兴办村办企业3个,修建电灌站2座,偿还村级债务23万元,此外还千方百计输送了950名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农民人均收入从2200元上升到4200元。

心系群众为民解忧

李元龙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担任村支书期间,他跑遍了全村的家家户户。对群众总是嘘寒问暖,谁家有困难,他都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他对村民比家里人还亲。

有一位老农3年前和另外几户村民共用一头耕牛,生产很不方便,想自己买头耕牛,可家里穷得丁当响,想借又没人肯借。李元龙上门看望时知道了这件事,二话没说,帮他到信用社贷了1000元款买了头小牛。他还不起利息,也是李元龙帮着垫的。3年过去了,李元龙从未催要过。

有一个村民家借钱买了辆拖拉机,因丈夫生病,家庭负担重,一直没钱还债,债主要把拖拉机开走,正好被李元龙碰上。他对债主说:“你们把拖拉机留下,明天一早你们到我家拿钱,我先替他家还上。”后来这家还钱时才知道,李元龙为她垫的那1000块钱,是李元龙从朋友那里刚刚借来准备给孩子交学费的钱!

有兄妹俩是孤儿。为了安排好兄妹俩的生活,李元龙不知跑了多少趟。他帮兄妹俩申请了“小五保”,随后,把大一点的男孩送去当了兵,小一点的女孩安排在泉水中心小学读书,还帮她申请免掉了全部学杂费。逢年过节,总是主动关心他俩的生活。

像这样的好事,李元龙还做了很多很多。李元龙常说:“自己碗里有饭吃,就要想到群众的碗里。”

李元龙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真心去对待每一位群众,去温暖大泉村的父老乡亲,他把党的方针政策、党对农民的关怀,通过点滴小事,渗透到群众的心里。

依靠群众忘我工作

李元龙同志为民,为得尽心;爱民,爱得执著。参加工作28年,他变动过十多个岗位,可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刻苦工作,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了在一个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1999年的长庄村,民心涣散。得知要来新的书记,村民议论纷纷:“长庄村这个样,神仙来了也搞不好!”李元龙偏不信这个邪。到任的当天,李元龙就开始挨家挨户问情况,了解到群众普遍反映负担过重。于是,他想方设法取消了杀猪费、畜牧防疫费、自行车费等各种不合理费用,并着手降低农民最头疼的水费。长庄村的灌溉用水来自离村十几里的大泉水库,一路上跑冒滴漏严重,加上有人中途截水,以往每年都要雇上几十个人看水。一年光雇人看水费用就要1.6万元,分摊到每亩田的水费少的93元,多的130多元,这对农民来说,的确是笔不小的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李元龙决定今后由他自己和村主任、会计三人轮流看水。从此,每逢春播夏种季节,村干部每天奔波在十多里长的沟渠、高高低低的山路上。多少个日日夜夜,哪里漏水,李元龙就出现在那里;哪里产生用水纠纷,他就立刻赶到现场。那一年秋后结算,每亩水费仅35元。村民说,这个数字,我们以前连想也不敢想。

农村基层干部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解决大量的具体矛盾。李元龙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善于把上级要求与实际相结合,他干什么事都和村民将心比心,深入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基层矛盾。村里搞土地流转,群众开始不理解、不赞成,李元龙就一个组一个组地跑,耐心地做工作。梅营组矛盾最多,而李元龙家到梅营有八九里山路,骑自行车也要40多分钟,李元龙每天都要来一趟。有一天,李元龙上午到周营组开会,中午十二点赶到梅营,匆匆扒了几口饭,就立即召开群众会议做工作。会刚开始时,个别群众情绪特别激动,甚至破口大骂,但李元龙始终和颜悦色,耐心解释。一直商量到半夜,统一了大家的意见。

廉洁奉公淡泊名利

带头节约,从不多花集体一分钱。李元龙平时用自己的钱很慷慨,只要谁家有困难就把钱借给人家,身边没钱时甚至借了钱帮助人家。可用起公家的钱来却特别注意节省开支,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带着村干部外出办事,从不在城里住宾馆、进饭店,大热天再渴也舍不得吃冷饮。他常常告诫同事们:“村里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来之不易,我们村干部要好好保管,千万不能轻易浪费集体一分钱,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为民办实事上。”他自己因公事坐车等所花的钱,每一分都要对村主任和会计讲清楚。公私分明,从不利用权力谋私利。他常说:“我虽然是村支书,但村里的每分钱都是老百姓的,桥归桥,路归路,账一定要算清,账不清不行啊!”

舍小家为大家,富了群众,却没有给家庭留一笔存款。至今,李元龙家中住的还是20年前盖的房子,除了一台旧的黑白电视机和两张木床外,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李元龙用的手提包,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四处绽线,已经缝补过多次。村主任多次想为他买一只新包,他就是不同意。他那辆自行车已经骑了20多年了,座垫补了又补,钢圈锈得看不见亮光,家人多次劝他买辆摩托车骑骑,他总说等等。李元龙在最后一篇工作日记里,仍坚持写上要归还集体为他垫付的5000元治病药费,坚决不肯拿公家的钱看病,到死都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他想到的仍然是大泉的父老乡亲。临终前,他还召集村干部在病床前开会,从田里庄稼讲到山上的树,从村里往来账务讲到今后发展,一共排出17件事,件件做了交待。在他心里,除了群众还是群众,他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将一切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2003年8月27日,李元龙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病逝。

李元龙带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村民的心中有一杆公正的秤。李元龙生病住院期间,村民自发到医院去看望他的就有四五百人次之多。李元龙去世后,方圆十多里的一千多名老百姓自发地为他们心中的好支书送行。李元龙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人民群众就把他铭记在心里。

李元龙走了。可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功臣,党组织也没有忘记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李元龙生病住院期间,各级党组织纷纷上门看望,送去组织的关怀。

李元龙的先进事迹不仅为社会传颂,同时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2003年9月8日,李元龙去世12天后,南京市委追授李元龙同志“农民的好支书”光荣称号,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李元龙同志学习。中共江苏省委作出“向李元龙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向李元龙同志学习,做发展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人、廉洁奉公的清白人。李元龙的名字传到了中南海,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村支书李元龙为民尽瘁的感人事迹应予宣传表扬。大江南北,一股学元龙、争做人民好公仆的热潮正在广泛兴起。

李元龙同志是农村基层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走向富裕的先进典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特别需要李元龙式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