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协调性

时间:2022-10-08 10:27:35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协调性

摘要:本文收集有关的数据,并利用熵值法、耦合模型和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通过选择指标构建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估系统,对无锡实验区科研创新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耦合关系、未来发展特点和影响等做出综述评估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观点。

关键词: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熵值法;无锡试验区

技术创新是高品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为促进市场经济高品质快速健康发展,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在社会高品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支持带动功能。政府政策积极引导“万众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注重技术创新型企业领军人才选拔,进一步拓展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途径。与此同时,全国各省纷纷以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无锡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引领发展的第一力量和构建中国现代化经济制度体系的重要战略基础,着力建设完整的省域技术创新网络体系。

1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技术创新和中国高品质蓬勃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技术创新对中国高品质蓬勃发展的驱动效应。杨明海利用泰尔指数、空气Markov链和空间杜宾模式,研究了中国八个综述经济社会区技术创新的地域差异,指出中国八个综述经济社会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着空间结构异质化现象,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呈逐步下降趋势;魏敏运用空气熵权TOPSIS法,对2016年的中国高品质开发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经济社会的高品质蓬勃发展综合水准总体而言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结构分配格局;辜胜阻指出,创新驱动与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是经济社会高品质快速发展的基础,提高发展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推进行业高品质快速发展,并根据当前中国创新驱动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丁涛则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无锡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高效发展间的联系程度展开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将对江苏绿色经济协调发展产生较强的促进效果。当前研究重点阐释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蓬勃发展之间的单向影响或直接关联,而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蓬勃发展则是两个共同作用、交织的体系,具备整体、关系、层次结构化、时序性等共同特点。从系统视角出发考虑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耦合度,可以反映两者的双向或动态关联。“科教兴国”与“可继续经济发展”是中国制定的两个大国策略,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我国依靠科学创新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示范基地。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实验区在体制与机制创新、城市转型、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领域累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获得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从现有研究基础出发,对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关联的研究,更多聚焦在中小尺度,主要研究二者的内在和互动关系;由于实验区的研究方法多侧重于理论与实务、衡量与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鲜见通过地级市层次研究实验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无锡实验区建立于2016年,共建目的主要是“资源型城市转变”和“生态保护”。通过几年实施,产业结构不合理、自然环境脆弱、资源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日趋突出,经济转型发展举步维艰,怎样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是无锡实验区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

2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

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本项目的其他研究已证明,可继续经济发展策略的核心内容,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和谐健康发展,而科学创新是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唯有顺应可继续经济发展方向的科学技术创新,才能有效推动三个体系和谐有序发展。科学研究表明,持续发展过程包括经济、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环境三个重要子系统,各个重要子系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成长,从而调节经济结构、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医学、交通、教学等领域,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开展污染防治、提升环境资源效率、进行区域环境治理等,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

3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机理

耦合发展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或两个运动形式之间通过作用与联系形成的协同放大效果,各子系统间整体协同效应等于子系统的相互独立作用。高质量蓬勃发展,是能很好地适应中国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蓬勃发展,是集中体现创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协同作为内生特点、绿化作为经济发展一般形态、对外开放作为必由之路、资源共享作为基本目的的蓬勃发展。本文从创新型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科技革新三个方面剖析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体系的耦合与协调机制。

3.1创新型经济发展以技术革新为重要驱动力,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创新型经济发展反映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要求,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与人力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要驱动力,以快速发展具有独立自主专利的新型科技与创新型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型产品为主要标志的经济蓬勃发展。技术创新驱动在全面技术创新中具有服务导向功能,可与生产性技术创新驱动、服务性技术创新驱动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驱动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固有的科技进步模式。另外,技术创新还要有充分的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支持,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条件的形成也能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以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

3.2技术创新将对社会各种主体的协同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在新兴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国民经济地理分布、区域差异、收入不均衡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投入消费结构等方面,其中,区域协同发展是最直观的表现。自主创新则大多出现于某些具有特殊条件的区域,这些支撑条件又通常趋向于在某个具体区域集中。

3.3科技革新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动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科技革新的主要方面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能源、绿色建筑、洁净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土地管理。利用科学技术革新,能够实现资源节能化、产品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社会消费健康化,从而达到资源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经济效益、环境经济效益,最终推进并完成了地区健康化。不过,随着科学技术革新所带来的若干资源、环保、生态问题,却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障碍。在开发新科技、创新产业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生态环保。生态文明创新必须与地球生态环境紧紧相连,因此创新需以绿色发展为引导,并持续推进绿色的科技革新。

4研究方法与过程

4.1指标体系构建

实验区旨在通过科学创新,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基本机理与模型,为不同类型区域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并进行示范。为研究试验区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特点,以国家科技部对实验区所进行的二次创新监测调查指数为基准,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可获取等原则,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4.2指标权重及综合水平计算

通过对极大值和极小值加以规范化管理,对权重比例的决定用熵值赋权法加以运算,以减少主观原因影响,即得到最大权重比例,最后再用加权法统计综合水平。

4.3结果分析与评价

4.3.1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发现,2016—2021年度,无锡实验区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呈现震荡向上态势,但发展状况良好,2016年最低为0.1519,2021年最高为0.9345。发展管理虽总体落后于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但增长幅度仍然很大,除2011年有所降低外,总体上不断提升。2019年以后,随着无锡实验区的科学技术创新获得巨大发展,两者差异也有所扩大。对二者技术水平实行线性拟合,在拟合精度0.9201情形下,两者技术水平呈现正向相关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水准每增加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水准也相应增加0.89个单位,表明实验区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存在着耦合互动关系。4.3.2耦合度分析在研究期内,无锡实验区耦合性出现了小幅波动,但基本维持在0.49左右,仍处在相对稳定的拮抗效应发展阶段。其中,2011年因为社会与环境子系统的下降直接使得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从而使耦合性最低,仅为0.3809;2021年,则因为两个水平都较高且差异也较小导致耦合性最大,为0.50。

5无锡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数码发展赋能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旨,近年来,无锡多次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如2020年“企业创新大家谈”第一期(无锡)活动等。当前统筹疫病防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下,一要着力营建全民参与的“双创”健康气氛,构建健康良性的革新、创业环境;二要着力营建国际创新型市场主体的联合活动环境,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学技术中介联盟企业组成的国际创新链,共享建设科技中国的美好蓝图;三要着力营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主体,全面激活中小企业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创新活性,以科学创新为发展赋能。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小企业则是创新的主要主体。2020年上半年,江苏省等11城市GDP正向增加,南京、无锡市等五个市高技术增加值强势上升,高新技术成为社会最活泼的基础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借助“创新大家谈”这块富有“科协智力”的网络平台,凝聚政府部门、技术、金融机构、企业界的能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行业创新的热门、困难提问,发扬“凝聚协同、锐意开拓进取”的斗争奉献精神,充分运用科协系统内人员荟萃、联络广阔的资源优势,着力搭建人员、项目、企业信息交换的快捷渠道,促进全区域的政府部门产学研大融合、大蓬勃发展。无锡成为中国领跑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先行军,无锡要把握中国工业全面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重大战略机会,深入推进工业新型信息化建设和制造业领域深入融入,推进制造商生产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形式实质性转变,形成独立可控的现代工业系统,构建面对未来的无锡制造业生产“智能版”,为高标准建成“智造名城”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核心区、创新技术先导区建设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针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展开分析,基于无锡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受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影响和制约,由此证明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切实明晰了市场经济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资本保障,社会进步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制度环境和应用市场,制度环境为科学技术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和空间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婷婷,马斐,魏豪豪.基于税务大数据的河南省市场活力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1(11):208-216.

[2]和佳慧,吴映梅,李婵.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46-52.

[3]刘港,李俊霖.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耦合测度分析[J].统计与咨询,2021(5):30-32.

[4]张旭,魏福丽,袁旭梅.县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1(20):120-124.

[5]杨艳军.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武汉金融,2021(10):62-68.

[6]陈凯旋,崔大树.区域经济、科技创新与新型工业化三系统的耦合协调: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9-35.

[7]谭建伟,王宇.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97-107.

[8]赵巍,马婧.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的耦合度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7-23.

作者:邵怡菁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