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建筑展与公共艺术项目研究

时间:2022-09-19 08:54:08

国际建筑展与公共艺术项目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区域振兴诉求,从整体策划中整理出引入艺术作为手段进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方面提升的策划方案,进一步解读在策划指导下根据当地独特空间环境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项目,总结出在策划和项目两个层面上,艺术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初步得出应将区域振兴策略与多元形式的公共艺术有机结合,以发挥艺术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埃姆歇;公共艺术;社会;经济;生态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美化空间、凝练精神,多作锦上添花之用。在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艺术能否为城乡发展服务,又如何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社会、经济、生态问题雪中送炭,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中的公共艺术项目作为德国鲁尔区以重建为目的在艺术领域的首次探索成果,为艺术在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策略指引,给予我国建设美丽的新城镇以艺术的启示。

1埃姆歇地区概况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作为德国最大的城市群,曾以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之一而闻名。它的工业历史开始于14世纪,以煤炭首次在地表开采为标志。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采矿和钢铁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之形成了包括矿井、焦化厂、钢铁厂和矿渣堆在内的工业景观(图1、图2)。延续了150年工业历史的埃姆歇地区是德国鲁尔区中以重工业为标志的区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工业蔓延、烟囱遍地还是这里常见的景象。1960年,鲁尔地区发生了煤炭过剩危机,10年后又发生了钢铁行业危机,导致该地区的工业遭遇重组,许多矿山和工厂相继关闭,从前代表蓬勃生机的工业景观转眼成了无人问津的棕地,亟待新生。埃姆歇地区作为其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也面临着工业衰败、工人失业、生态恶化等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图3)。这是工业时代的陨落,也是振兴的开始。

2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艺术介入区域修复建设

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IBAEmscherPark)项目,是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部门规划和建立的。该项目旨在通过德国长期以来的国际建筑展传统,以重建工业衰败地带、再生被污染的棕地、提升鲁尔区整体面貌为目的,来展示和促进区域发展(图4)。在卡尔·甘泽尔(KarlGanser)教授①的带领下,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策划并完成了埃姆歇河沿线120余个重要项目。项目主要从埃姆歇河整治、工业景观修复、废弃工业设施的再利用等几个方向来进行区域的改造和提升。作为德国首次引进艺术作为区域复兴手段的IBA,在项目推进期间,主要负责人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设计师们通过交流合作,探索和制定了一系列以文化艺术推动建设的计划。这些计划依据区域空间资源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尝试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更新计划按照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侧重方向进行了分类整理,让艺术在IBA中表现出的作用更加鲜明的同时为在其中建设的公共艺术项目做一个初步的定位。

2.1社会措施——关注区域文化与创新

IBA在进程的后期引入“文脉理论”(KontextTheorie)作为社会政策的理论指导。这种观点认为,要将建成区的修复看成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强调区域空间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连续性,以尊重人的精神积淀和维护社会结构稳定为前提,借助景观、公共艺术、文化设施等设计项目对区域内部空间进行综合性设计,融合实体空间与精神存在,达到个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由此,IBA开始关注城区、街区和邻里关系的内生潜力,利用社区关系网络将失业群体包容进项目中,或在个别项目中针对特定群体的需求进行更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发展的压力。IBA开展了名为“感受创新”(InitiativeErgreifen)的激励计划,引导市民开展集体创新行动并提供资金支持。计划开始后的5年间,在IBA覆盖的地区中——通常是典型的鲁尔工人集中居住区,共有18个项目通过这一计划得以实现。这张社区关系网络在空间秩序和人文环境的提升中连接得更加紧密。在关注社区群体的同时,对于社会和经济问题较严重的“具有特别更新需要的城区”(StadtteilenmitbesonderemErneuerungsbedarf)②,IBA也从“文脉理论”的角度采取了行动[1]。

2.2经济措施——激励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在IBA规划项目的推进和负责人卡尔·甘泽尔教授的推动下,工业遗产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经生态修复的空间中,新观念也逐渐在社区居民心中逐步发展起来。特别体现在IBA青睐于引入区域特色文化和艺术的元素进行改造提升的方案。埃姆歇地区也因此吸引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加入,进一步激发地区创造性和想象力。一方面IBA开展各具特色的单体项目激励社会创新[2],联结起区域中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的煤矿、工厂以及带有典型“包豪斯”风格的采矿业协会大楼,探索工业遗址的文化价值。随后,一大批工业遗迹和工业棕地被改造成为文化景观,面向当地居民以及世界各地参观者开放。工业文化遗址在不断更新中重新定位自己在就业和旅游市场中的位置,从而推动区域整体的提升[3]。

2.3生态措施——催化区域自然过程

IBA把生态作为区域经济环境复兴的重点,推进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使得被工业化严重破坏的景观再次具有生态功能。具体的,IBA打造了贯穿埃姆歇地区东西南北的绿廊,极大地改善埃姆歇河流域的周边环境,为当地居民增添舒适的休闲空间。与此同时,IBA机构对于向社会征集的创意项目也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要求,表达了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在IBA制定的众多改造计划中,“Landmark-enkunst”(“LandmarkArt”)是首次尝试建筑师与艺术家合作的计划,目标是重新定义曾经以工业遗迹为标志的整个地区[4]。在此之前,鲁尔区几乎所有关于工业景观的未来规划都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面对工业化产生的生态破坏的困境,艺术和文化开始作为修复剂加入自然过程。“Landmarkenkunst”计划在鲁尔地区的山区和矿渣堆上铺设了一个艺术设施网络,不仅可以作为全景视点覆盖周围景观,还可以作为地标和整个地区的视觉参考点。

3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中的公共艺术项目

3.1“通往天堂的阶梯”————艺术凝聚

社会文化精神在“具有特别更新需要的城区”的盖尔森基兴市俾斯麦区,一座矿渣堆覆盖在前莱茵尔贝煤矿原址之上。矿渣堆是由煤炭和矿石开采过程中移除的覆盖层或铸造厂的熔炉产生的副产品转移堆积而产生的[5]。赫尔曼·普瑞格恩(HermanPrigann)③在1998年至1999年期间对其进行了设计研究和改造提升(图5)。完成改造后,游客能够沿着环绕矿渣堆的路径上坡。中间攀登的过程模拟一段从低洼森林到树的天际线,再经过一片高山池塘,最后攀登到天空的旅程。最后一段矿堆顶部的台阶通向“天际线”(Himmelstreppe)——一个高12米、重18吨,由35块从已拆除的矿井中取出的混凝土板构成的堆垛。从进入矿堆到“天际线”的整个空间构成,组成了完整的“通往天堂的阶梯”。参考新石器时代的人将火作为其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普瑞格恩将记忆、火、能量、警告标志和庆祝活动的观念融入其中。对于埃姆歇地区乃至整个鲁尔区来说,煤矿开采是能源的供应基础,由火转化而成的能源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在这里,普瑞格恩将火视作现代工业文明的催化剂。工业区的火燃烧旧时代,也照亮新时代。普瑞格恩选择将篝火纳入开幕式,为作品带来原始意境中与火的关联,以填补作品本身没有灯光装置供夜间照亮的空白。矿渣堆的工业象征被自然逐渐取代,新的“阶梯”铺设在曾经的火焰上。基于公共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艺术语言被作为手段为工业遗址蒙上薄纱。但在埃姆歇后工业景观的背景下,过去工业的形象与现在人们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普瑞格恩的作品和矿厂的少数遗迹让社区居民意识到,那段火热的工业时代不曾远去,而是成为了当下美景的一部分。

3.2“四面体”——艺术寄托经济发展梦想

“四面体”(图6)项目是德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沃尔夫冈·克里斯特(WolfgangChrist)④在作为IBA城市规划部门专家组成员期间接受的委托。该项目位于博特托普(Bottrop)的一座由矿山的废石堆放而成的人造山顶部。建设其上的“四面体”,在“工业文化之路”中也因庞大的体量和醒目的结构起到了地标的作用[6]。项目主要由信息标志牌和四面体构筑两部分组成。作品的信息标志牌(图7)提供了一个关于“四面体”的体验设想和解读建议:画面中有一个戴着头盔和靴子、携带着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有翼人影的轮廓。他飞行的轨迹犹如从梦想的实现,到生产力的巅峰,再到最终的毁灭。画面中的文字部分在避免了对画面上这位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的遭遇进行破坏的同时,也省略了对当地煤炭行业轨迹的评论。这一信息意图说明,相较于去除工业化的成果,IBAEmscher所展示的结合艺术和建筑创新的矿渣堆修复技术和后工业景观美学是一种进步趋势[6]。“四面体”由外部几何构筑、悬挂式楼梯和三个平台构成。为避免公众将当代建筑的解构主义趋势与引起鲁尔经济结构变化相关的不稳定形式相联系而产生消极的共鸣,克里斯特最终选择柏拉图式实体中结构最稳定的四面体,作为作品的外在形态。当游客进入“四面体”沿着楼梯攀登而上时,其开放的侧面和悬挂的楼梯给人一种升入天空的感觉。同时,微风或降水会直接穿过构筑物,让人感觉到暴露在环境中。在气候较温和的日子里,游客会感受到大气的相对温度,以及随着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象。在这些方面,“四面体”依靠自然来实现其美学效果。克里斯特的“四面体”凝聚了工业文化地标的精神力量。一方面,由内而外地通过稳定性结构与不稳定的感知去讲述鲁尔工业经济发展的梦想与现实;另一方面,从简单的形式中创造使人能够深入体验自然的结构,体现了IBA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上的走向。

3.3梅赫滕贝格山(MechtenbergHill)提升计划——艺术探索生态农业前景

梅赫滕贝格山(MechtenbergHill)是盖尔森基兴唯一的自然高地,在德国的古代传说中被称为“盖尔森基尔钦最高峰”。在“Landmarkenkunst”计划带来的影响下,原本保留着工业化人造环境中难得的天然山丘,也被认为可以拿来做更多的分析和利用。1992年,在一次由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和居民参加的设计研讨会上,讨论了有关山丘改造提升的各种策略。两年后,绿、黄、蓝三种颜色的“地毯”覆盖了山坡。这三种颜色的“地毯”由草、油菜和褐飞虱编织而组成。7月底植物开花后,农民将六个菱形的形状犁入收获的土壤中,以更新空间效果。进一步的,在最长轴上,竖起了一个白色的帆布遮阳篷,以标记通往山顶的轨迹。这一项目在带来大量游客、增加当地收入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适合用于景观艺术的植物种类有限;其次,多变的天气条件使得运营方很难把握植物的最佳观赏期以及观赏期的延续时间。伴随着这些不确定性的,是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无法保持利于发展的平衡。例如,在1994年,这些植物只开花两周。此外,与大地艺术相比,涉及使用生长植物材料的“绘画”将风景如大尺寸画布一般使用,只能从空中窥其全貌,更遑论游客。然而,在项目持续了两年后,IBA决定继续这一想法,并启动名为“LandArtGalerie”的项目。“LandArtGalerie”提出每年将在曾被集约农业使用过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壮观”的设施。这一举措通过高效农业的布局和种植,改善土壤结构,获得生态价值。IBA在1999年区域的整体项目告一段落期间决定继续对这一动态自然过程的探索。当然,创作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所涉及的风险要比简单地设置静态对象大得多。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艺术不是将意外或不可预测视为令人厌恶的干扰,而是将其视为见证导致未知结果的过程的机会[4]。

结语

在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致力于改善区域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时,来自艺术的力量在其设计和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地艺术家普瑞格恩创作了“通往天堂的阶梯”,以火元素为切入点,找到埃姆歇地区社会文化的共鸣。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克里斯特,在设计“四面体”时从稳定的外在结构与不稳定的参观感受中描绘出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路线的美好展望。梅赫滕贝格山上的升级行动,致力于挖掘自然生态的艺术价值,同时让艺术以动态自然过程的挑战性去检验区域发展的决心。多元的公共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为区域的振兴发展提供助力。德国空间规划学教授克劳兹·R·昆斯曼(ProfKlausRKunzmann)⑤在评价IBA的成功经验时提出,“创新与美学、社会和生态质量管理联系在一起,并与思想开放的利益相关人之间能够进行深入的沟通,就能够将棕地转变为集空间灵感和创新为一体的场所[7]。”IBA正是通过一系列与艺术融合的大胆创新,才能收获丰富的意外之喜。尽管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更新过程是个特殊案例,但作为德国首次有艺术介入的区域整体规划,或许能为艺术如何应对区域发展中需要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参考。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面临着一系列城乡发展、人居环境优化等问题,亟须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法。但是如何把他国经验应用于本国实际,仍需各方人士深入探讨。

作者:张新宇 裘昀 徐博群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