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时间:2022-09-01 09:25:33

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摘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处于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阶段,肩负着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专业培养在需求导向上具有一致性和相互耦合性的特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专业培养贯穿融合的理念,从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育、创新人才指导团队的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的搭建、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的提供等四个方面探索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优化路径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凸显创新创造的支配作用。就国内来看,我国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研究生教育要正视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研究生人才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前,“钱学森之问”依然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强国战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人才作支撑,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当下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挑战。1.传统创新能力培养忽视对人才的价值引领与塑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建立在科学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属于智力因素的范畴,主要通过专业教育与科研实践等途径来培养,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作用发挥受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多把重点放在学术论文和课题研究等智力因素方面,这一方面的培养效果可以通过学术论文、科研竞赛等成果显示,呈现效果较为显性直观。同时在目前研究生的各类评奖评优中,导师团队的成果贡献度体现较为明显。相比之下,创新能力所依托的价值引领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呈现效果较为隐性,需要长期培养渗透才能够体现出来,在各类考核中难以量化,因此容易导致教育者的短视、忽视。但是,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难以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持久动力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影响研究生整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2.单一的培养主体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其创新能力提升及整体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但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结构难以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现实中,研究生培养多采用单导师制,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主要依赖于导师的课题,但单一导师的课题必定有限且研究内容较为单一,而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创新型学术成果的产生更加依赖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基础和不同学科团队间的协作,单导师制不利于研究生接触交叉学术领域,创造创新科技成果,限制了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此外,目前研究生培养中重科研轻德育现象的存在与我们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难以满足研究生越来越多元化的成长发展需求,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急需多学科导师团队的建设,同时需要协同其他多方力量,完善三全育人平台和机制建设,共同满足研究生全面成长的需求。3.创新培养实践平台资源整合不足,难以满足创新人才科研实践的需求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科研实践,需要优质的科研实践平台资源。目前各高校现有的创新实践平台主要依赖团队各自的实验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团队科研的需求,但存在实验设备更新跟不上前沿科技发展的状况,不利于研究生接触或创造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同时,我们越来越强调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而诸如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等创新实践项目培育、优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往往需要多学科基础和综合性、复合性实践平台,目前在高校间、高校各院系间、学科间的合作交流依然不足,协同创新文化和体系尚未形成,优质平台资源整合不足,且在现有优质平台资源利用上存在“低效现象”,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和局限性。因此,面向全体研究生,集中培训、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搭建需要进一步整合与完善。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认知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导向上具有一致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导向上具有一致性。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对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积极回应,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持,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需要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研究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其顽强的意志品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两者从不同侧面引导研究生练就“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领,并在现实中不断实践提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内容体系的基础和灵魂,能够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另一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创新能力培养属于专业教育,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知识结构等智力因素的支撑,同时还需要兴趣、坚韧、吃苦、奉献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培育研究生积极进取、自强自立、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引导研究生把自我价值和国家发展有机融合,把自己的命运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立大志,服务人民、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将进一步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持久的动力。3.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专业培养融合理念的本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融合,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创新能力培养内容体系的基础和灵魂,针对传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价值塑造不足、缺乏专门实践平台等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升。核心内涵即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以价值引导、活动塑造、理论教育、实践训练、文化氛围熏陶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将德育元素、非智力因素等纳入研究生培养考核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招生环节不仅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对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把培养、学位授予等阶段作为创新成果输出的重要环节,规范诚信学术道德和学术行为养成,把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对违反学术道德等情况实行“零容忍”制。两者之间的融合嵌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专业教育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方向保证,让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好地投身科研,扎根实践,多出成果,服务社会。创新能力培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生求实鼎新,追求卓越,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推进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化路径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既需要加强专业教育和科研实践的培养,整合优质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资源,也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选拔关、培养关、出口关各个环节,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各类课程,协同思政教师、导师等形成全员育人队伍,优化政策保障在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上的引导,整体推进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严把选拔关、强化培育关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研究生招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必须加强招生工作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协同,考试过程中嵌入并强化思政元素的占比,面试过程中引入思政教师、辅导员教师,从不同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学术潜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避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出现“唯分数”、重才轻德的现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切实把好入口关。在培育环节发挥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更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加强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化优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注重学科前沿知识以及科学知识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加工与总结,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科研背后的艰辛和时代要求融进课堂和科研训练中,启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勇于攀登、勤于钻研、敢于质疑的科研精神和甘于奉献、顽强奋斗的爱国精神。在研究生培养的其他环节同样需要高点站位,从时代要求、国家需求、社会价值等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论文写作和科研创造,增强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研究生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志向。2.构建协同化研究生创新指导团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等思政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专业导师队伍与思政导师队伍要同向驱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对研究生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呈螺旋式上升,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导师带学生出现批量化现象,人数的增加使得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针对导师指导力量薄弱的问题,一方面要着重加强导师内在的学术创新能力,包括思想品德、研讨教育、学术学习和学术造诣锻炼,不断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可依托科研项目,从学科背景、专业特长、年龄结构、职称层次、校内外资源优化导师团队结构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导师团队,这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导师团队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分享学术知识,也要加强思想和观念交流,锻炼研究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研攻关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意识,提升研究生整体创新的能力。国家强化研究生导师的思政育人职责,而另一方面,思政工作队伍也要加强与研究生专业导师的联动,主动融入研究生复试考核、项目申报、论文开题答辩等培养环节,设置符合研究生群体特征、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促进的党建活动、团学活动等,联合开发课程思政内容,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促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职责,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途径的双向互动、同向同行,为高水平研究生创新人才专业能力与思想素质的同步提升保驾护航。3.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保障创新实践平台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的重要资源。学校一方面要整合优质创新实践平台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训练实验室、哲学社科研究基地等打造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加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强化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案例教学,吸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设实践课程,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引进企业导师,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点培育研究生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项目,着力推动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此外,为了加强研究生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学校应与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学社科研究基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建立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已有实践平台的效用,强化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在实践教学、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中突出学术创新,充分发挥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科研平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4.优化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应把握时代需求和研究生教育规律,从国家需求、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建立创新人才保障机制,从制度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良好运行。评价体系是有效的行为指挥棒,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科研轻德育的评价机制。从导师的评价机制来看,可在聘任、职称晋升等环节加大对导师在思政育人效果、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考核,在研究生评奖评优环节,加大对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程度的考核,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设置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健全相应的动态投入机制,多措并举提供资金支持,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研究生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在团队建设上应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培养课程建设、科研转化等方面,重视对创新团队的扶持和引导,提供设备和场地支持,对有前景的项目给予长期扶持,为团队建设等提供服务与政策保障。在文化层面,要树立严谨的探索和自信精神,积极举办多层次的校园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注重文化氛围的创新培育,以创新文化激发研究生积极向上、不断前行的热情。在荣誉体系设置上对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目标,根据德育为先、分类覆盖的原则,健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荣誉评价体系。具体来讲,可将研究生的荣誉体系涵盖思想政治类、社会实践类、志愿服务类、道德风尚类、学生工作类、学业学术类、科技创新类、体育美育特长类、职业选择类及集体建设类等,并通过仪式教育提升其荣誉获得感,通过榜样教育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现实需求,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面对“钱学森之问”,我国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根本目标,加强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和科研教育,培养学业知识扎实、具备宽广国际视野的前沿创新人才,同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优势,促进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在教育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把握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道德品格、顽强意志品质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才,为高水平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成长注入持久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荣利颖,邓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教育研究,2018,39(9).

[2]徐凯,徐洁,王宏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三大障碍的审视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

[3]程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4]鲁圣军,何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

[5]宋志彬,张秀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4).

[6]郑美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有效提升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5).

[7]冯蓉,刘秀东.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正向功能[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

[8]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陈李斌 银召霞